古代的女孩子一般几岁出嫁

古代的女孩子一般几岁出嫁,第1张

古代墓志等资料总结,古代女子在15-19岁结婚为多。古代平均寿命短,夭折率高(需要生育六七个孩子才能防止人口减少),要珍惜生育时间,所以提倡早婚。

以下是中国历代的法定婚龄的统计:

战国齐桓公令:男三十,女十五。

战国越王勾践令:男二十,女十七。

汉惠帝令:女十五。晋武帝令:女十七。

北周武帝令:男十五,女十三。

唐太宗贞观令:男二十,女十五。

唐玄宗开元令:男十五,女十三。

宋仁宗天圣令:男十五,女十三。

宋宁宗嘉定令:男十六,女十四。

宋司马光《书仪》:男十六,女十四。

宋朱熹《家礼》:男十六,女十四。

明太祖洪武令:男十六,女十四。

清《大清通礼》:男十六,女十四。

及笄   jí jī 

笄,发簪。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而束发加笄,表示成年。後世遂称女子适婚年龄为“及笄”。

(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古语年龄

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龄段(十三四岁),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一回:“老者便对布库里雍顺道:‘小女伯哩年将及笄,如蒙不弃,愿附姻好。’”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旧荦观群书。”

在古代女孩子15岁成年就可以出嫁的原因有两点。首先在古代的时候人类的寿命是相对比较短暂的,基本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其次古代对家族香火的延续是极其重视的。

根据历史记载回顾古代的生活,我们不难发现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是比较落后艰难的。在衣食住行以及医疗水平方面,多是相较比较薄弱的。因此在这种环境下生活比较艰苦的。在这种环境下,人们一旦说身体生病了或者受伤了,就很难被治愈。所以就会导致人类的寿命无法增长。

而古代疾病又比较多,特别是传染性的疾病几乎会把整个村子的人都带走可想而知这是多么的严重。因此在这种环境条件导致下,那个时候的人口是非常稀缺的,特别是生产劳力的人基本都是来自于男子,而女孩子身体本身就比较柔弱,在环境的影响下更显得没有什么用武之地,地位也是比较低下,什么事情都要听从男子的安排。基本上那个时候女孩子在那个时候的作用就是为男子传承香火。而那个时候人类的平均寿命大概是在40岁左右。因此为了繁衍后代保证社会生命的延续。女孩子规定的成年年龄是在15岁。一旦她们成年之后就会被家人安排嫁给男子为妻,为其延续香火。

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人类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平均寿命也在不断的增高。基本上到了我们现代,人均寿命在70岁左右。当有了这种生活条件之后,人们对身体健康也更佳的重视,而最后也会根据女子身体发育完全的生长期来规定婚嫁的年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2165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3
下一篇2023-09-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