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之窗提醒您:晋中市尤其以昔阳县的结婚习俗较为传统和庞杂,除了迎亲时扭秧歌之外,还要坐轿子,相信很多人都没见过这阵势,这可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大姑娘坐轿头一回啊。
一般情况下,结婚要吃四顿饭,前一天中午是拉面,晚上也是拉面,第二天早上是黄米枣糕,中午才是在饭店的正餐。帮忙的邻居亲友都要来吃这几顿饭,开饭的时候会响鞭炮,提醒左邻右舍,当然也不乏一些蹭饭的人了。由于吃饭的人比较多,所以是在院子外面临时搭的棚子,然后用那种很大口径的土灶来煮面和做饭,请的都是认识的老师傅,这些师傅们通常都是做大锅饭的人,很粗一大团面都可以拉的很多很细,真佩服他们的力量和经验。遗憾的是我没能亲眼看到这壮观的景象的,都是从婚礼的录像视频上看到的。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黄米枣糕,可谓是昔阳一大特色,这种糕是用这里特产的黄米做成的,晋中之窗这种黄米酷似小米,但是比小米还小而且产量稀少,一般只有在办事的时候才会做,通常一次就做一大锅,糯香甜美,配着稀饭很好吃,除了招待人之外,要好的亲友临走的时候都是要分上一些的。
山西这边嫁姑娘的时候都会准备嫁妆,最大的特色就是花馒头,都是用面捏成,蒸熟,然后涂上各种色彩,有龙凤造型在一个超级大馒头上,煞是喜庆,还要准备很多小的馒头造型,比如各种小动物和花朵放在新房的枕头里。嫁妆要用红布包起来,布上都绣着龙凤和喜字,里面除了馒头,还有新人用的洗漱用品,镜子之类,有意思的是还要包上几个双生的大葱和绿豆芽,这里面应该是有讲究的,但是我们也没搞清楚是为什么。
接新人的时候一般都是由哥哥嫂子或姐姐姐夫,他们的孩子是压车的,要披红挂绿,就是说迎亲的时候是批红,然后到了新人这里由新娘母亲给这个小孩再挂上一条绿布。新娘的鞋子里要塞上红布条,等到了路上的时候要扔掉,据说这些红布条都是很吉利的东西,谁捡到都会有好运的。然后还要准备顶针和红手帕,如果路上遇到同样娶亲的车队,双方都要抛顶针和手帕的。由于坐轿子必须配红盖头,所以新娘在落地之前就一直是顶着红盖头的,婚纱配红盖头可谓中西结合。
首先将新娘背下楼的就是哥哥或姐夫,上了迎亲的车之后新娘是不能回头的。村里娶亲,新郎家张灯结彩,花轿要到村口去迎新媳妇,去时抬着婆婆,新娘不到婆婆不许出来;接亲的汽车到了,公公把新媳妇背晋中之窗到花轿里,然后4个古装打扮的年青人抬着新娘往家走,男方父母和叔叔婶婶是要在迎亲队最前面的,都要画上妆,后面紧跟着的是亲戚邻居。他们一边扭秧歌,一边还要摇轿子,队伍进行的速度相当慢,短短两百米路就走了二十来分钟,把抬轿子的几个小伙子累得够呛。沿途童男童女高举“载歌载舞迎彩凤”的横幅,乐队大奏吉祥曲,秧歌队扭着秧歌,年青人们则围着轿子进行着转轿、颠轿,大家欢天喜地,婚礼也进入高潮。更为精彩的是,大家逗着背新娘的人,笑声是一波接一波,农村人的幸福感此时全部倾泻出来。队伍快到家门口的时候,是由新郎爸爸也就是新娘公公先背的,不但背着走还要扭起来,为了热闹嘛,然后是新郎,最后背到家里的新房,举行了结婚典礼,新郎、新娘给长辈行礼敬酒,司仪主持、证婚人等代表各自发言,欢歌笑语中送入洞房。
新郎揭开新娘的红盖头,然后要互相喂对方喝红糖水,还要问甜不甜,是生活甜蜜的意思。婚礼当天新人身上都是要放压身钱的,还要在送亲的红皮箱里放上压箱钱,仪式和婚宴举行完之后,婆婆晋中之窗要打开红皮箱,看嫁妆和新衣服,然后再放上一个跟压箱钱一样多的红包在里面,有些地方还说压箱钱三年内不能花掉,这些一般都是吉利数字,图个好运。
其余的环节就跟全国各地没有什么区别了,仪式完是婚宴敬酒,然后是照全家福,最后是去周围的公园采风照外景。结婚最累最辛苦的就是父母了,可是为了这一天,他们自己心甘情愿受累,这就是父母,永远都为儿女操不完心的天下父母亲啊。
舟山结婚的风俗:
旧时定亲先由媒人传话,如双方有意,男方则备礼派人,与媒人同往女家询问出生年月时辰叫“请庚帖”;女方书于红纸送男方,叫“过帖”。男方请算命者合婚,如“八字”相合,即置庚帖于灶神前,三日内平安无事,请媒人送婚书及金银首饰、衣料、聘金、酒、饼等至女方“下定”,双方均宴请亲朋,办“下定酒”。婚期由男方选定,请媒人告女方,叫“送日子书”。娶亲前男方使人送凤冠霞帔,女方婚前一天送嫁妆。姑娘出嫁前夕请“送娘”修面,叫“开面”,并办“开面酒”。婚日中午办“上轿酒”。男方花轿进门,待嫁姑娘需睡床上,三次相催才起床梳妆,吃“上轿饭”,第一口吐回父母床头,示意不忘养育之恩。然后戴红头帕,由兄弟“抱上轿”或“领上轿”,母亲、姐妹嚎哭相送,母亲向停轿处泼一盆水,兄弟随轿送至半路返回,此时倒掉轿内火囱灰,啼哭停止。“送娘”披红布、背子孙桶相随至男方。是日男方凌晨敬神,叫“享先”。新郎一般不往女家迎亲,多以“送娘”为使者。发轿时,选一父母双全男孩坐轿内“押轿”,中途由家长背回。轿进女方大门时,常设障碍,素“开门纸包”(钱币)后放入。新娘迎回至男方,停轿堂前,轿前摆马鞍,赞礼者请新娘出轿,一幼女至轿前三揖,引新娘出轿,出轿后跨马鞍踏麻袋前行,麻袋交替送接,叫“传代”,麻袋5只,示意“五代见面”。新娘进堂前,立于红毡拜位。新郎由赞礼者三请始出,立于女左,由主香翁立上位,“郎头傧”读祝文,新郎新娘行礼“拜堂”毕,郎头傧两人捧花烛前导,“送娘”挽新娘,与新郎同入“洞房”。此时一长者捧喜果盘,将lO种千果抛向华堂任贺喜小孩抢食。随后请长辈中福份好妇人入新房,用秤杆揭去新娘所戴头帕,叫“挑巾”。一父母双全小孩撒尿新马桶内,并赠以红蛋,示意“早生贵子”。新房内切忌孕妇坐床沿(忌新娘3年内不孕)。挑巾后,新娘理装加饰,至厨房亲割祭祖猪肉,并将系身布褴交厨师,请代为厨事,叫“出厨”。接着谒拜公婆、长辈,敬糖茶,称“见大小”。长辈赠钱币,叫“拜见钿”。各项礼毕开宴,席间新郎敬酒长辈(以舅父为先),新娘由“送娘”陪伴、多次换装,向宾客敬酒行礼。晚上亲朋宾客在新房内“唱酒”、“贺郎”。就寝前,新娘须替新郎脱袄(懊)裤(苦),以讨吉利。次日午前使人送礼物往馈娘家,叫“挑望娘盘”。新婚三日内,亲朋可在晚上潜入新房取出物件,翌日向新夫妇索取香烟糖果,谓之“吵房”。婚后第三天,娘家兄弟持新娘在家穿过旧衣和女红工具看望,叫“安心”。新婚后新郎伴新娘回娘家,叫“回门”,娘家设宴“请生头女婿”。
海丰人的习俗简介:
一、生 育
海丰民间对传承香火、养儿防老的观念极其深厚。每当年节或神诞日,人们要到神庙极其虔诚地拈香求签祈祷观音娘、金花娘等赐送丁嗣。每年元宵节是民间求嗣“出丁”的开灯节,各村社或各姓祠堂均要挂上“鰲山灯”、“走马灯”等灯饰,举办灯会、巡游等节目。各家各户也挂上大红灯笼。凡是上年求嗣“出丁”的人家,更在家门口和祖祠上悬挂彩灯,有的聘请剧团到祠堂前演“丁戏”,并举办“请丁酒”和“吃丁茶”,宴请亲友,以示酬谢神恩光耀门庭之意。
海丰孕妇在分娩前,不许出远门和做激烈的运动,也不允做裁衣缝布等动作;家中不准动土、钉墙壁、移动眠床等,否则认为会动胎气,影响胎儿正常生长。产房门窗要紧闭,贴上符箓,以防生份人闯入。尽量保持产房安静,并用红棕索将榕叶、茅草、艾叶、菖蒲、仙人掌等捆扎成小圆圈,挂于产房前或床帐上,以避邪气。旧时,请“接生婆”接生用竹杆片或剪刀断脐带。现多到医院生产或用新法接生。婴儿出生后,要到外婆家报喜。七天内不让外人探望产妇,亦不让生人见新生儿。产妇分娩后,头额缠戴布条圈,吃姜醋汤,洗香草水,不得接触生水,不能光脚走路。初产数天内,产妇只吃清淡的营养物,七天后开始吃姜醋蛋、瘦肉、炖鸡等大热量、高蛋白的营养物,少吃青菜和水果,以便多产乳汁。二十多天后,产妇才可佐食鲜鱼类,但调料仍离不开姜醋。产妇一个月内不出家门,以防伤风感冒,谓之“做月”。婴儿出生第三天,要用竹菜、鸭舌凤、金银花等煮水洗身,谓之“洗三朝”。
婴儿做“十二朝”、“出月”时,亲友要“送庚”贺喜,大多送鸡蛋(10粒到30粒),也有送1—2斤猪肉或1—2只活鸡的,主人要以甜豆蛋酒、甜酒糟蛋或姜醋蛋等相招待。公平等地方有回送酒碗的习俗,即将盛着泡酒的剥壳熟鸡蛋二粒、猪肉四块、虾脯若干的酒碗,逐户送到亲友家中。外家送来甜糕、婴儿背带、帽、鞋、服装等物。婴儿出世三天后要请吃“三朝茶”,十二天后请吃“十二朝茶”,满月请吃“出月茶”,设“满月酒”。现“送庚”多改为送礼金和婴儿用的衣物。
在庆祝婴儿满月时,要给婴儿取名、理发、祀公婆神等。取名要根据婴儿生辰八字的五行缺项(缺什么补什么),取字眼或偏旁有金、木、水、火、土的文字予以补救。故此,凡名字有鑫、淼、森、焱、圭等字眼和偏旁者,均体现这种风习。有的名取“古”、“乖”、“伢”、“戆”者,则体现取贱名易养活之意。有的名带“娘”、“潭”、“妈”、“佛”等字,则反映婴儿已取得观音娘、谭公爷、妈祖、佛祖等神力庇佑的象征符号。如果婴儿的生辰八字与父母相克,就要过房或拜义父义母。满月前,产妇和婴儿不得回娘家。满月后,婴儿才可以抱出来与外人见面。为求婴儿平安长大,有的家庭在眠床脚安置香炉,四时奉祀“公婆神”(即花公婆)。直至16岁时举行“出花园”的成人仪式,供上三牲、香烛等拜别“公婆神”。
当婴儿周岁时,家人要煮红鸡蛋(染红粬)给孩子吃,外婆要置新衫给外孙穿,称“对岁衫”。亲友要送礼品相贺,主人置办酒席招待称吃“对岁酒”。客人初次携带小孩到家,主人要用灯蕊带或红棕索之类包扎上钱币挂于小孩颈上,谓之“留须”。
二、婚 嫁
旧时婚嫁,均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强调门当户对,结成姻亲。并遵循“六礼”古风,相沿至今。其程序如下:1、合婚。首先由媒人取女方生辰庚帖送到男方家中,将男女双方生辰请算命先生合婚,认为双方生肖不会冲克,就可进行,否则将女方庚帖退回。2、开聘。合婚相宜,便行相亲。女方到男方家中察看其家庭情况,谓之“踏家风(方)”。若无异议即可议聘和开聘,在十二版红折帖(婚书)上开列男方聘礼和女方妆奁数目。聘金尾数要有“4”的数码,谐音“世”,取“世世相传”好兆头。聘单红帖由媒人送到女方家中认可,便可送聘定婚。山区客家婚俗,开聘后,女方亲属回家,女方则留在男方家中住宿。3、送聘。也称纳采(俗称担酒)。男方择吉日将聘金和芝麻、茶叶、猪脚、饼等“四色礼”送到女家。女方受聘后回送糖豆、糯米粿和使君子(吉祥草)。并宴请至亲,分发定婚饼给亲友。4、送日。男方择定婚期,写成红帖送至女家。女方开始备办嫁妆。出嫁前,女方要请人挽面整容,俗谓“开面”。5、迎娶。男家张灯结彩,门口贴红对联。由媒人领花轿至女方家迎娶。新娘拜别父母上轿(客家由“好命公”扶上轿)。接着奏乐鸣炮起轿,新娘的兄弟(送嫁舅)、姐妹(送嫁姨)及伴娘等随轿而行。至男家门口,新郎手执白扇连敲轿顶三下,又用脚踢轿门三下,打开轿门。然后“好命婆”将头盖红布的新娘扶出轿门,边做四句(吉祥话)边牵入厅堂。新郎新娘先拜天地,后拜祖宗,再拜父母和伯叔等长辈,然后夫妻对拜。礼毕,送新娘入洞房。当晚睡前夫妻共吃糯米甜丸,称“合房丸”。
是日午或晚(视中午为正席),男方宴请众亲朋,新郎到各酒席向客人敬酒。新郎、新娘交臂换杯对饮合卺酒。晚上,邻居男女老少看新娘,吃喜糖,闹新房。新娘要为长辈及邻居亲朋端盘敬茶,被敬者饮茶后赠予新娘红包或金银首饰,谓“压盘钱”。婚后满月,新娘外家置办礼物组织亲戚、邻居等妇女到新郎家做客,新娘置办午宴盛情接待,俗叫“吃出月”。此外尚有男到女家入门结婚以及童养媳、指腹婚等婚姻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颁布《新婚姻法》,实行男女平等,青年男女多属自由恋爱,到法定年龄,即到当地民政部门办理婚姻登记。婚礼亦简化,结婚时,男方多用单车迎娶新娘和运载嫁妆。学校、机关工作人员结婚,通常举行简单的结婚仪式,以茶话会招待亲友、同事。并请单位领导作主婚人,新郎、新娘在婚礼上互行鞠躬礼、唱歌等。有的实行旅游结婚。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结婚大讲排场,互相攀比,婚娶改用贴着囍字及花饰的小汽车载新娘,后面跟随多辆小汽车载着送嫁舅、姨、亲友及彩电、电冰箱、空调等嫁妆到新郎家。受省城和香港的影响,晚上假座大酒楼举办豪华酒宴,新娘着白色婚纱,新郎着西装,在伴郎、伴娘的陪同下,及其父母和至亲等在大门口迎接赴宴的宾客。举行结婚典礼时,主持人致祝贺辞,新郎新娘相互勾手饮“交杯酒”。宴会临近结束时,新郎新娘在父母、至亲的陪同下,逐席向来贺的亲友敬酒致谢。有的新郎新娘两家举行联婚酒宴,但“六礼”婚俗仪式照旧。
三、寿庆
贺寿,俗称“做生日”。过去一般人逢常年的生日不兴寿庆,惟年过花甲的第一年,即六十周岁,或年满七十、八十周岁时,家人才会举办祝寿活动。有的富户五十周岁就开始做寿。是日,张灯结彩,门旁贴贺寿红联,厅堂挂寿幛,供寿星像,点长明灯,吃红寿桃饼和长寿面。寿翁先拜祖宗神位,后接受儿孙的跪拜问候,以及子孙敬献的金玉手饰和衣物等。同时,宾客也送寿礼。主人在家中或到酒楼设宴招待来客。席间,全体向寿翁敬酒。寿翁则要将一条红棕索缚着红色的利市包,挂在幼龄的儿孙脖子上,俗称“留须”。四十周岁不做生日,民间有谓:“生人不做四十日,死人不做四十七。”
当今,有部分家庭受西方风俗影响,长辈也为小孩举行生日纪念活动。在家中设宴接待亲友和孩子的小朋友,一起吹蜡烛,吃生日蛋糕,玩生日卡,接受亲友和小朋友贺送的纪念礼品等,以享天伦之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