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载湉,清德宗光绪皇帝。载湉四岁登基,由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至18岁。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1898年,光绪帝启用康有为,梁启超等进行“戊戌变法”,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囚禁慈禧,但被袁出卖,从此被慈禧幽禁在颐和园。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暴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
中文名: 爱新觉罗·载湉
别名: 光绪皇帝
国籍: 中国
民族: 满族
出生地: 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
出生日期: 1871年8月14日
逝世日期: 1908年11月14日
职业:
编辑本段个人小档案
出生时间: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 属相:羊 卒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14日) 在 光绪皇帝
位:1875年-1908年 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庙号:清德宗 陵寝:清西陵的崇陵 父亲:奕譞(醇亲王) 母亲: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之妹) 初婚:18岁大婚,配偶叶赫那拉氏等3人 皇后:叶赫那拉氏(隆裕皇后) 后妃:礼部左侍郎长叙二女(瑾妃、珍妃) 子女:无子女 继位人:溥仪(宣统皇帝) 囚禁地点:中南海瀛台至死
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清德宗光绪皇帝名爱新觉罗·载湉,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这种特殊的家庭背景,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 1900年义和团反洋起事,导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挟光绪帝逃亡西安,次年签定辛丑条约后才回到北京,光绪仍被慈禧软禁。 光绪帝比慈禧只早死一天,他的死因没有历史定论。一说他为慈禧毒死,一说他自然病死;2008年对光绪头发的检验证实光绪帝死于急性砒霜中毒,但凶手是谁仍有待考证。 光绪帝无后,慈禧太后即以其侄、第二代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为帝。 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只好挟光绪帝仓皇逃到西安。义和团运动后,各地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清王朝濒于覆灭的边缘。
编辑本段生平详解
意外嗣位
光绪皇帝雕像
清德宗光绪帝(1871-1908),全名爱新觉罗·载湉。他作为一个亲王的儿子本来是和皇位无缘的,载湉四岁时同治帝去世。同治帝没有子女,载湉被慈禧太后选为同治帝的继位人,意外地成为清朝第11任皇帝。载湉即位时虚岁才4岁,入宫时还在熟睡之中。 光绪帝的父亲奕譞,乃道光帝七子,咸丰帝弟醇亲王。光绪帝的母亲又是奕譞的嫡福晋,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因此载湉是慈禧太后的侄子兼外甥。慈禧太后是从容易控制光绪帝,从而控制大清政权的角度选中载湉嗣位的。慈禧当时已经执政13年,确立了威信,她提出立载湉嗣位后没有人反对,于是载湉成为了清朝第11任皇帝。 光绪帝在位34年。这34年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光绪元年至十四年(1875-1888),是他读书阶段;第二段是十五年至二十四年(1889-1898),是他亲政、支持维新变革阶段;第三段是二十五年至三十四年(1899-1908),是他被囚禁阶段。
少帝时期
慈禧
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四岁的载湉在太和殿正式即位。从这一天起,光绪就被慈禧抓在手里,或当作争夺权利的工具,或作为显示威严的权杖;更多的情况下,则当作她御案上不可缺少的摆设,或是任意玩弄的木偶。这是慈禧专权的政治需要。 入宫后的光绪,是在孤独中长大的,繁琐的宫中礼节,慈禧经常不断的严辞训斥,没有母爱,饮食寒暖没有人真心去细心照料,应倡导应禁忌之事,无人去指点揭示。没有童年的欢乐,致使他从小就心情抑郁,精神不快,造成身体积弱,难以抵挡疾病的侵袭,留下了难以愈治的病根。天嘏在所著《满清野史》中称:人在幼年的时候,都受到父母的呵护,照顾其出行,料理其饮食,体慰其寒暖,即使是孤儿,也会得到亲朋好友的照顾。只有光绪皇上无人敢亲近。……皇上每日三餐,其饭食有数十种,摆满桌案,可离皇上稍远的饭食,大都已臭腐,接连数日不换。靠近皇上的饭食虽然并未臭腐,可经多次加热,已不能可口。……载湉自十余岁后,虽为天子,可还不如一个 翁同龢
孤儿,以后身患痼疾,即是由于少年时衣食不节造成的。虽为野史,可内容与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所述:“缅怀先帝御宇不惟不久,幼而提携,长而禁制,终于损其天年。无母子之亲,无夫妇昆季之爱,无臣下侍从宴游暇豫之乐。平世齐民之福,且有胜于一人之尊者。”大致相近。说明光绪帝体弱多病之原因,实与自幼在慈禧太后*威之下,失于调养照料有关。 清朝皇室规定,皇子6岁上学,光绪二年四月二十一,光绪皇帝开始上学读书,地点在毓庆宫。6岁的小光绪上学,环境生,师傅生,伴读也生,一切都不习惯。给他选了师傅,一个是翁同龢,署侍郎,内阁学士,和侍郎夏同善。翁同龢和夏同善是同科的进士,翁同龢主要教给他书,识字,四书,夏同善这个时候主要教给他写仿格,写字。还有御前大臣,主要教他学满语文,蒙古语文和骑射,刚一上学的时候,他不习惯,他就哭、闹、发脾气,翁同龢、夏同善就报告慈禧了。慈禧说你们再好好开导一下皇上,开导还是不听,发了脾气以后就摔书本。所以把他爸爸找来了,让醇亲王奕譞到毓庆宫来帮着照顾小皇帝读书,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光绪就比较习惯了,他学习很用功,光绪还是比较聪明的,不像同治那么顽皮,字写得也可以,也能做诗,后来文章也行,因为他受了一种帝王教育,特别要强调“仁爱”之心。 光绪十一年,这一年他15岁,虚岁15岁,写了一篇御制文,里面有几句话,他说:“
必先有爱民之心,而后有忧民之意,爱之深,故忧之切,忧之切,故一民饥,曰我饥之,一民寒,曰我寒之”。这就是15岁的时候,有一点爱民之心,他还写了一首叫《围炉》的诗,诗有四句话:“西北明积雪,万户凛寒飞,惟有深宫里,金炉兽炭红”。光绪上学的时候比较用功,学习也还可以。光绪逐渐长大了,顺治是14岁亲政,康熙也是14岁亲政,到了14岁了,按说光绪应该亲政了,慈禧说再等一等,等到光绪十三年,虚岁17岁了,不能再拖了,才让光绪亲政。 光绪帝读书阶段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掌握大权的阶段。这个阶段发生的大事是: 一、1877年,左宗棠击败阿古柏,阿古柏自杀。攻占乌鲁木齐,平定天山南北路。曾纪泽取代崇厚对俄谈判,取得胜利,收回伊犁和特克斯河地区。 二、1881年,慈安太后突然去世,从此慈禧一宫独裁。 三、1883年12月—1885年4月中法战争爆发,由于李鸿章的妥协投降,中国不败而败,法 李鸿章
国不胜而胜。光绪帝在军机大臣翁同龢、光绪帝吏部左侍郎夏同善的指导下读书。荀子关于君与庶人是舟与水的关系的名言以及翁同龢主战思想都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决心做个爱国爱民的君主,反抗外来侵略。 为了归政后更有效地控制光绪帝,慈禧太后把一个面长如驴的内侄女——都统桂祥女叶赫那拉氏硬塞给光绪帝做皇后,即后来的隆裕太后。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六日册封,一月二十七日大婚。二月三日,慈禧太后归政。
“亲政”时期
“亲政”后光绪帝仍未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遇到大事光绪仍要向慈禧太后请示,没有多少决定权。 他以迫切心情了解世界情况。十六年,驻美公使张荫桓自美归国。他急切召见他,询问国外情况。后来他又索取驻日公使参赞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日本明治维新在他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光绪帝还读了冯桂芬《教邠庐抗议》,萌发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状况之志。 甲午战争中,光绪帝主战。二十年(1894),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借口保护侨民,增兵朝鲜,蓄意挑起中日战争。光绪帝认为:“倭人肇衅,挟制朝鲜,倘致势难收束,中朝自应大张挞伐。”七月二十四日,他又谕示李鸿章不要贻误军机。他直接命令朝鲜牙山南路叶志超与进入朝鲜北部的清军夹击侵朝日军。他多次下令加兵筹饷,停止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李鸿章没有听取光绪帝的谕旨,结果“初败于牙山,继败于平壤。日本乘势内侵,连陷九连、凤凰诸城。大连、旅顺相继失守。复据威海卫、刘公岛。夺我兵舰,海军覆丧殆尽。于是议者交咎鸿章,褫其职。以王文韶代督直隶,命鸿章往日本议和”。当不得已批准《马关条约》时,他以朱笔写下一段话,要求全军上下戮力一心,痛除积弊,兴革自强,表明他振兴国家的决心。甲午战争失败决不是主战 光绪朝服像
的罪过,是战之不力的罪过,是光绪负不了责的腐败的清朝封建统治造成的。 甲午战争失败后,光绪帝考虑的是如何振兴国家,雪此大耻。 《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康有为、梁启超于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二日联合18省举人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要求。第2年,俄国攫取东北路权,占领旅大,英租威海卫,法取广州湾,举国震惊。在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中,康有为再次上书,要求变法。民族危机激发了光绪帝的爱国热情,公车上书启发了他变法的决心。他清楚地知道慈禧太后虽然已经撤帘,但是仍然紧紧的控制着他。“上事太后谨,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顽固的慈禧太后不会让他变法的,但是他决心已定,为了国家的振兴,他把个人的利益和荣辱置之度外,说:“太后若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他用手中的权力极力支持康有为。戊戌年二十四年(1898)四月十三日,御史杨深秀奏请定国事,二十三日,在取得慈禧太后同意后,光绪帝颁布“明定国事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诸方面实行变法,旨在挽救中国危亡。他对维新派主要人物作了恰当的人事安排,允许康有为专折奏事,并任命他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以让他们便于上奏,提出变法方案。在短短的103天里,光绪帝颁布了100多条新政上谕。 光绪帝发布御令,企图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国改良性运动,但遇到大多数地方顽固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阻挠和破坏。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谭钟麟根本不理睬御令筹办之事,电旨催问,也置若罔闻。 慈禧太后起初表示同意变法,但她害怕变法会侵害她的权力,于是想方设法控制变法。她发出懿旨,迫使光绪帝将变法中坚人物翁同龢革去其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职务,同时任命后党重要人物荣禄为直隶总督,掌握兵权,又规定新任职的两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向她谢恩。 后来光绪帝革去了守旧、阻挠上书的怀塔布、许应揆等6名礼部堂官,任命了7名新堂官,其中4名是支持维新的,这一行为触怒了慈禧。七月二十日,光绪帝又任命维新派重要人物江苏候补知府谭嗣同、刑部候补主事刘光第、内阁候补侍读杨锐、内阁候补中书林旭担任四品衔章京,处理新政事宜。后来维新派又企图聘请当时已经下野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担任顾问,在慈禧干涉下未能实现。与此同时又有众多利益受到侵犯的顽固势力聚集到慈禧身边,请求她出面制止变法。于是慈禧太后决意破坏变法,发动政变。 她叫 康有为
荣禄调兵遣将,聂士成部驻天津陈家沟,董福祥部驻北京长辛店。翰林院编修李盛铎奏请光绪帝奉慈禧太后去天津阅兵,以乘机胁迫光绪帝让位。七月三十日,光绪帝密诏杨锐,告以危局,命与林旭、刘光弟、谭嗣同等速议对策。鉴于光绪帝处境危险,谭嗣同于八月三日夜访在天津训练新军的袁世凯,要求他举兵杀荣禄,围颐和园以救光绪帝。袁世凯慨然应允,但当晚就密报荣禄。不知情的光绪帝于八月五日还召见袁世凯,袁世凯建议他召张之洞襄助。八月四日,康有为访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请英国公使相助,未应允。 八月六日,政变发生。光绪帝被囚于瀛台,慈禧太后第三次训政。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张荫桓戍边,徐致靖永禁,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康广仁(康有为之弟)处斩。维新举措,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废除,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以取代光绪。由于得不到列强支持,企图失败。 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实行的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目的正确,时间不长,虽败犹荣。
幽禁时期
瀛台
光绪帝在位的第三阶段基本是在囚禁中度过的。囚禁瀛台的光绪帝面色苍白,神经极度衰弱。抑郁,常患遗泄、头疼、发热,脊骨痛,无胃口,腰部有病,尿中有蛋白质。肺部不好,似有痨病。 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攻中国时,光绪帝曾参加决定是否向八国联军宣战的御前会议。他主和,这是基于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而做出的正确选择。慈禧太后感情用事,草率决定宣战,终于失败。联军打到北京,慈禧太后于九月四日挟光绪帝逃往西安,《辛丑条约》签订后返回北京。 二十七年十月二十日,溥儁被撤去大阿哥称号。光绪帝的皇位保住了,但形同木偶,臣工奏对,不发一言。有时慈禧太后示意要他表态,也不过一两句罢了。 光绪帝囚禁瀛台到他死前发生的大事有:义和团与清军勇斗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签订,慈禧太后实行新政,日俄战争爆发,革命党发动起义(萍、浏、醴武装起义,七女湖起义、安庆起义、绍兴起义、钦廉防起义等)等。 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病故,终年38岁,葬河北永宁山崇陵,庙号德宗,谥“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简称景皇帝。
编辑本段死因之谜
光绪死于急性砒霜中毒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11月14日傍晚被囚禁在瀛台的38岁的光绪帝驾崩;第二天下午,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74岁的慈禧太后也断了气。因仅隔一天,其死因引起许多猜测。 “清光绪皇帝死因”研究报告会上,颇多争议的光绪死因疑案,在百年后通过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手段得以确证:光绪帝突然“升天”系急性胃肠性砒霜中毒所致。 “光绪之死”是上世纪初的重大历史事件,关于光绪的死因却众说纷纭,成为近代史上的一桩谜案。有人认为,慈禧不愿意光绪在自己死后重新掌权,派人毒死了光绪。有人说,戊戌变法时袁世凯出卖光绪,怕慈禧死后遭光绪报复,于是贿赂太监下毒。还有说是太监李莲英下的毒,因为他得悉光绪日记中说慈禧死后将诛袁世凯和他。但也有人认为光绪是身体虚弱病死。 头发遗骨衣服保存妥善
据介绍,光绪帝坟墓(清西陵的崇陵)曾被打开,后来清理封闭,留下若干头发、遗骨和衣服等由该处妥善保存。为解开“光绪之死”这一历史谜案,从2003年开始,中央电视台、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单位组成了“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同时,这一研究也被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纳入《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 据介绍,在不能开棺直验且时隔久远、检材条件很差等不利因素下,专家们历时五年,由光绪帝发砷入手,利用“中子活化”、“X射线荧光分析”“原子荧光光度”等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手段,通过开展对比、模拟实验、双向图例等工作,对清西陵文物管理处提供的光绪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以及墓内外环境样品进行了反复的检测、研究和缜密的分析。 经科学测算,光绪的头发截段和衣物上含有剧毒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而其腐败尸体仅沾染在部分衣物和头发上的砒霜总量就已高达约201毫克。 体内砒霜量大于致死量 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教授等13位专家联合撰写的《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称,根据相关研究,常人口服砒霜60至200毫克就会中毒身亡。光绪帝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其胃腹部衣物上的砷是其含毒尸体腐败后直接侵蚀遗留所致,而其衣领部位及头发上的大量砷,则由其腐败尸体溢流侵蚀所致。 中央电视台主任编辑钟里满则以光绪帝临终前参与诊治的医生亲笔回忆录及搜集到的军机大臣的日记等为依据,进一步确定了光绪帝属急性胃肠性砒霜中毒而亡这一结论。 2008年11月14日是光绪帝去世一百周年,“光绪死因”在此时得以确证,别具历史意义。但关于毒死光绪的凶手,还尚待进一步研究论证。
编辑本段八大不幸
光绪皇帝一生政治生活可以做出一个结论是悲剧,但是光绪的家庭生活也是悲剧。光绪只有一后二妃,这在清朝皇帝里面是独一无二的,那有人说宣统呢?宣统不算,因为他3岁做皇帝,6岁就退位了,还没成年呢,就不能算。就成年皇帝来说,清朝没有一后二妃的,他这一后二妃还不幸福,我数了一下,说光绪皇帝的家庭悲剧有八个不幸。 第一,父亲。他的父亲是醇亲王奕譞,他和父亲是个什么关系呢?是君君臣臣,然后才父父子子。乾隆和他父亲雍正就是父子关系,又是君臣关系,他父亲是皇帝,乾隆就是臣,父亲是君,他是臣,他父亲就是父,乾隆就是子,这个关系也单纯。光绪他父亲是臣,他是君,他父亲在他面前跪着称臣,就家庭生活来说,是一种悲剧,他父亲跟光绪不能和正常父子关系这样,敞开心扉来交谈,不可以。 光绪皇帝
第二,母子关系,乾隆和他母亲可以一块吃饭,可以请安,可以陪着他母亲下江南,光绪可以吗?不可以,他母亲在醇亲王府,光绪想看看他母亲行吗?不可以,他母亲想要看看他,不经过特殊的手续,特殊的批准不可以,见了面之后,像普通的母子关系拉拉家常,随便谈一谈可以吗?不可以,作为一种家庭生活来说,这种母子关系是悲剧。 第三,皇后。皇后和光绪一方面是夫妻,另一方面皇后,不是普通的人,是慈禧的亲侄女,有些话他不敢说,说了以后,怕她报告到慈禧那儿,这个关系很难处,慈禧指定他和她的侄女皇后结婚,光绪又不喜欢,作为家庭生活来说,也是一个悲剧。 第四,跟他妃子。对珍妃,他喜欢,圣母太后又不喜欢,远了不是,因为他喜欢珍妃,近了也不是,因为皇后和慈禧不同意。一会儿我还单讲珍妃,作为家庭生活来说也是悲剧。 第五,兄弟,光绪也是普通的人,他有兄弟,他和兄弟之间的关系不能像常人家的兄弟之间关系这样,不能享受常人的兄弟手足之情。 第六对母后,就是对慈禧叫“圣母皇太后”,慈禧又把他抚养大,应当说慈禧是他的亲人,慈禧点的名让他继承皇位,应当说慈禧是他的恩人。但是在政治上,慈禧又是他的仇人和敌人,慈禧既是光绪的亲人、恩人,又是光绪的仇人、敌人,这是一个矛盾,作为家庭生活来说,也是悲剧。 第七,光绪无儿无女,身边没有子女的家庭欢乐。 第八,自己长期过着一种囚徒的生活,没有任何人跟他来往几乎,孤苦伶仃,寂寞寡人,对个人生活来说也是一种悲剧。光绪作为皇帝来说,他有皇帝的地位,我说作为一个人来说,他也是人,皇帝也是人,他的家庭生活有八种不幸。可以肯定地说,光绪的家庭生活是悲剧。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清史稿》论曰:德宗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前国耻。已而师徒饶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意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然功名之士,险躁自矜,忘投鼠之忌,而弗恤其罔济,言之可为于邑。洎垂帘再出,韬晦瀛台。外侮之来,衅自内作。卒使八国连兵,六龙西狩。庚子以后,怫郁摧伤,奄致殂落,而国运亦因此而倾矣。呜呼,岂非天哉。光绪驾崩后,清越四年而亡。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光绪帝都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在家庭生活方面前面已经提到他有“八大不幸”;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在位长久却傀儡一生;不甘沉沦却难有作为。 从一个帝王应该具备的素养上看,他能够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远见;但是他性格懦弱,缺乏政治谋略,又遇到慈禧这样一个强势的人物,所以他在政治上始终不能有所作为。作为一个年轻发奋 光绪皇帝
的君主,光绪皇帝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不轻易退缩妥协,以求自保;反而在关键时刻,为了变法信念,置生死安危于度外。这已经超出了一位傀儡帝王的行为价值选择,即使从人格上看也是值得称道的。也许,身为帝王,百年来他受尽冷落和责难,甚至有人指责他“懦弱无能”,但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先驱者,他的人格是显示出一定亮色的,是不必讳言的。 变法的最终结果是失败了,但对当时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在思想上,打破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禁锢,启开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先河;在经济上,光绪接受了维新派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主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在文化教育方面,开办学堂,改革科举制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这就使知识分子扩大了眼界,给长久封闭的国家带来了一些西方的先进思想、理论和技术。在政治上,通过维新变法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在中国的发展,迫使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在“庚子事件”之后实行所谓“新政”,客观上大大推进了中国的民主进程,加速了封建专制的崩溃。光绪皇帝不愧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效仿西方来变革中国的开明皇帝。 光绪对珍妃的深情,同样令人感动。“金井一叶坠,凄凉瑶殿旁。残枝未零落,映日有辉光。沟水空流恨,霓裳与断肠。何如泽畔草,犹得宿鸳鸯”每读此诗,令吾辈唏嘘不已。
清德宗,名爱新觉罗· 载湉(公元1871-1908年),是道光帝的第七子醇亲王奕寰的儿子,慈禧太后外甥。同治皇帝病死后继位。为清入关第九帝,在位34年,病死(另一说是被慈禧或袁世凯毒死),终年38岁。葬于崇陵(今河北省易县西50里)。
光绪帝载湉,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同治皇帝死后没有儿子,慈禧为了能名正言顺地把持朝政,亲自指定醇亲王的次子,也是自己妹妹的亲生子,年仅4岁的载湉继承皇位。
当时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已有身孕。慈禧担心阿鲁特氏日后如生下个儿子,将会威胁她的地位,便下令断绝阿鲁特氏的饮食。只得依靠母家送来的一些食物维持生命。阿鲁特氏暗暗写了一张纸条传到母家,问她父亲该怎么办。她父亲写到“皇后圣明”四个字,意思是别人都没有办法救你,只有你自己决定了。阿鲁特氏绝望,于公元1875年2月20日深夜三更时分吞金自杀。
对于慈禧的决定,许多大臣极力反对,御史吴可读更实行“尸谏”。他事先吞服了生雅片,然后去见慈禧。他头也不磕,大声说:“你知道载湉并不是嫡派的继位人,所以选择他,只不过因为他是你妹妹的儿子,使你可以继续听政,掌握大权。臣下都反对你这样做。先皇(同治)的同胞兄弟溥伦亲王应该是皇位的继承人!今天我斗胆讲了这些话,你一定会用苦刑折磨我。可是我已经吞下了生雅片,马上就要死了。我临死之前,一定要让你明白,你选择载湉继承先皇,实在为天下人所共恨!”说完,他就跑到同治墓前倒地死去。慈禧不为所动,于公元1874年12月乙亥日立载湉为皇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光绪”。
光绪继位后,由慈禧专权。至光绪16岁,慈禧"归政",但仍实掌大权。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岁次甲午,朝鲜发生东学党之乱,日本趁机进占汉城,击沉中国运兵船,并攻击驻牙山清军。七月一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后清廷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史称为甲午战争。
年轻的光绪皇帝眼见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耻辱,“不甘作亡国之君”,一心想有所作为。他接受康有为、梁启超提出的变法,准备进行资本主义改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光绪皇帝下诏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推行新政,变法图强。光绪发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诏令,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把希望寄托在统辖新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身上,派谭嗣同深夜去见袁世凯,要他发动兵谏,协助光绪推行新政。袁世凯也表示坚决忠于皇上,一定照办。但谭嗣同走后,他便去向荣禄告密。慈禧因颐和园得到荣禄密报,立刻返回紫禁城。光绪料到事情败露,急忙派人送信要康有为等人赶快逃命,他自己被慈禧带到议政堂,被迫写了退位诏书,将政权全部交给了慈禧,然后被关进了南海中的瀛台,也就是荷花池中央一座四开间的平房中,断绝了和外边的一切接触,他最知已的珍妃也被慈禧关押在别处。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谭嗣同等人被杀,戊戌变法宣告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因变法历时仅一百零三天,又称为百日维新。
光绪被囚于瀛台,由慈禧的四名亲信太监监视着。他或者坐在露台,双手抱膝,愁思哀伤,或者睡在木床上苦思苦想。在太监的监视比较松懈时,就偷偷地记日记。这样差不多被关押了整整两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国北方爆发了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引起英、俄、法、德、美、日、意、奥匈等八国联军入侵。在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时,光绪被慈禧带着逃亡西安。临时前,慈禧命总管太监李莲英硬将珍妃推入东华门内的一口井内。在逃亡中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运动。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岁次辛丑,九月七日,清政府在北京与各国所订立的条约,共十二款,以赔款一项为最重,数目高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为不平等条约中最苛刻的。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一月,光绪又被慈禧带回北京,仍然被囚禁在瀛台。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绪生病卧床。这时慈禧也生病了。光绪在日记中写道:“我现在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觉得老佛爷(指慈禧)一定会死在我之前。如果这样,我要下令斩杀袁世凯和李莲英。”不料这段日记被李莲英获悉,他立即报告了慈禧,说:“皇上想死在老佛爷之后呢!”慈禧听了,恨恨地说:“我不能死在他之前!”当天(癸酉日),即21日就命令光绪的饮食、医药之事统统由李莲英服侍。这天下午,光绪的病情突然转危,不久死去。据说是慈禧令太监将他毒死的。有的学者认为,由于袁世凯的叛卖告密,使慈禧镇压了维新运动。袁世凯担心慈禧死后光绪重新执政,将会问罪于他,于是就与庆亲王色结,打算废黜光绪,立庆亲王之子为帝,事不成,就下手毒杀了光绪。又有学者认为光绪是病死的。光绪自幼身体孱弱,一直有脾胃虚弱的毛病。成年后又有滑精症状,而且一天比一天厉害。他又长期咳嗽,似乎患有肺结核。政治上的失意,长期的精神抑郁,更使他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心悸、失眼、食欲不振等症状相继出现,逝世前一年已病入骨肓,直接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并发急性感染。这一说法为多数学者接受。
光绪病死后的庙号为德宗景皇帝,史称光绪皇帝。
其实很好理解,就是少年极位的基本上有一位是进宫就是皇后的。其他的全是从福晋开始的。
顺治帝 世祖废后博尔济吉特氏顺治14岁结婚,旋即成为皇后。
康熙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13岁和康熙结婚,旋即成为皇后。
雍正45岁才等级,乾隆25岁登基嘉庆 36岁登基 道光39岁登基、咸丰帝20岁登基。
同治帝。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18岁结婚。旋即成为皇后。
册立皇后:同治十一年九月十四日(1872年10月15日)
入宫: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
上面的是正统皇帝。光绪就是非正统的了。
光绪帝。隆裕皇后。其实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但成为皇后册封要等到第二年。
宣统就是溥仪了,皇后婉容,也是进宫就册封皇后。
所以用你的理解其实只有顺治,康熙,同治,宣统,而光绪应该也能算在里面。毕竟皇后人选的确定到册封还是有一段时间的。
光绪(1871——1908)
基本资料
民族:满族
姓名:爱新觉罗载湉
庙号:德宗。
尊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
谥号:景(皇帝)
全称: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出生: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生于宣武门内迤西太平湖醇亲王府的槐荫斋
属相:羊
卒年: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酉时二刻三分驾崩于瀛台涵元殿内
死于:急性砒霜中毒
在位: 1875年-1908年(34年)
享年:38岁
陵寝:崇陵(清西陵)
父亲:奕譞(醇亲王)
母亲:叶赫那拉氏(慈禧胞妹)
初婚:18岁结婚,配偶叶赫那拉氏等3人
皇后:叶赫那拉氏(副都统桂祥之女,慈禧内侄女)
后妃: 他他拉氏(礼部左侍郎长叙二女,瑾妃,珍妃)
子女:无子女
继位人:宣统(爱新觉罗·溥仪,号称"继承同治兼祧光绪",光绪同父异母弟弟醇亲王载沣长子)
老师: 翁同龢
最得意:主持戊戌变法
最失意:甲午战争主战失败
最不幸:戊戌政变后被囚禁
最痛心:签订《马关条约》,珍妃遇害
最擅长:艺术方面的事情
最不喜欢的戏:梆子戏,因为他认为梆子戏是悲调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清史稿》论曰:德宗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前国耻。已而师徒饶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意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然功名之士,险躁自矜,忘投鼠之忌,而弗恤其罔济,言之可为于邑。洎垂帘再出,韬晦瀛台。外侮之来,衅自内作。卒使八国连兵,六龙西狩。庚子以后,怫郁摧伤,奄致殂落,而国运亦因此而倾矣。呜呼,岂非天哉。光绪去世后,清越三年而亡。
作为一个年轻发奋的君主,光绪皇帝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 不轻易退缩妥协, 以求自保; 反而在关键时刻, 为了变法信念, 置生死安危于度外。这已经超出了一位傀儡帝王的行为价值选择, 即使从人格上看也是值得称道的。也许, 身为帝王, 百年来他受尽冷落和责难, 甚至有人指责他“懦弱无能”, 但作为一个人, 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先驱者, 他的人格是显示出一定亮色的, 是不必讳言的。变法的最终结果是失败了, 但对当时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打破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禁锢, 启开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先河; 在经济上, 光绪接受了维新派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主张,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 在文化教育方面, 开办学堂, 改革科举制度, 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 这就使知识分子扩大了眼界, 给长久封闭的国家带来了一些西方的先进思想、理论和技术。光绪皇帝不愧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效仿西方来变革中国的开明皇帝。
光绪对珍妃的深情,同样令人感动。“金井一叶坠,凄凉瑶殿旁。残枝未零落,映日有辉光。沟水空流恨,霓裳与断肠。何如泽畔草,犹得宿鸳鸯”每读此诗,令吾辈唏嘘不已。
载湉是醇亲王的儿子,慈禧太后的外甥,内侄登基时只有四岁,两宫太后"慈禧","慈安"即"垂帘听政"至光绪16岁,慈禧"归政",但仍实掌大权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岁次甲午,朝鲜发生东学党之乱,日本趁机进占汉城,击沉我国运兵船,并攻击我牙山驻军。七月一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后清廷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史称为甲午战争。甲午战败后,朝野有志之士便提倡维新变法,其***物康有为以著书立论,发行中外公报主张变法,亦曾数次上书光绪,要求改革。其学生梁启超则于上海主编时务报,鼓吹变法图强。至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德宗下诏变法,以康有为、谭嗣同等人推行新政。但以慈禧太后为主的守旧派反对变法,于是发动政变,德宗被幽禁,康、梁逃亡日本。
因历时仅一百零三天,故称为百日维新。又因是年为戊戌年,故称为戊戌变法。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义和团起事,仇杀外人,引起英、俄、法、德、美、日、义、奥八国共组联军,攻陷北京,光绪,慈禧太后逃亡西安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岁次辛丑,九月七日,在北京与各国所订立的条约,共十二款,以赔款一项为最重,数目高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为不平等条约中最苛刻的。后慈禧处死光绪的爱妃珍妃光绪被软禁瀛台终饮恨病逝
[编辑本段]失去母爱的童年
清宫医案的确告诉人们,光绪是病死的。但是,从光绪死的那天开始,人们就怀疑他不是正常死亡,这也是事出有因的。光绪虽与慈禧以“母子”相称,实际上他并不是慈禧亲生。光绪皇帝,姓爱新觉罗,名载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咸丰皇帝的侄子。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出生在宣武门太平湖畔的醇郡王府的柳荫斋,其父醇亲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丰皇帝的弟弟。其母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妹妹。从这些关系讲,他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患天花病死。同治帝死时年仅十九岁,身后无子,按“兄终弟及”做法,可由其弟即位。但同治帝为独生子,则应从其最亲近的亲属中选一子弟继承帝位。大臣们提出的最佳方案,是由他的大伯父即道光长子奕纬之孙溥伦作为他的嗣子,由其即位。但慈禧太后不同意,表面上是因为溥伦之父载治不是奕纬亲生子,同样是由旁支过继,实际上是因为若要载淳的子侄辈继位,自己身为祖母便无权以太后身份临朝。国不可一日无君。第二天,慈禧压制众论,一人做主,执意让只有四岁的载湉入宫即位为帝。载湉,也就是光绪,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一方面是因为慈禧亲生之子同治皇帝去世后,无子嗣继承皇位;更重要的还是慈禧权欲熏心,找个儿皇帝,可再次创造机会垂帘听政。
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四岁的载湉在太和殿正式即位。从这一天起,光绪就被慈禧抓在手里,或当作争夺权利的利器,或作为显示威严的权杖,更多的情况下,则当作她御案上不可缺少的摆设,或是任意玩弄的木偶。这自然是慈禧专制政治的需要。入宫后的光绪,是在孤独中长大的,繁琐的宫中礼节,慈禧经常不断的严辞训斥,没有母爱,饮食寒暖没有人真心去细心照料,应倡导应禁忌之事,无人去指点揭示。没有童年的欢乐,致使他从小就心情抑郁,精神不快,造成身体积弱,难以抵挡疾病的侵袭,留下了难以愈治的病根。天嘏在所著《满清野史》中称:人在幼年的时候,都受到父母的呵护,照顾其出行,料理其饮食,体慰其寒暖,即使是孤儿,也会得到亲朋好友的照顾。只有光绪皇上无人敢亲近。……皇上每日三餐,其饭食有数十种,摆满桌案,可离皇上稍远的饭食,大都已臭腐,接连数日不换。靠近皇上的饭食虽然并未臭腐,可经多次加热,已不能可口。……载湉自十余岁后,虽为天子,可还不如一个孤儿,以后身患痼疾,即是由于少年时衣食不节造成的。虽为野史,可内容与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所述:“缅怀先帝御宇不惟不久,幼而提携,长而禁制,终于损其天年。无母子之亲,无夫妇昆季之爱,无臣下侍从宴游暇豫之乐。平世齐民之福,且有胜于一人之尊者。”大致相近。说明光绪帝体弱多病之原因,实与自幼在慈禧太后*威之下,失于调养照料有关。
[编辑本段]没有爱情的婚姻
按照清王朝祖上留下的规矩,皇帝十六岁就要临朝亲政。随着光绪年龄的增长,他的大婚和亲政逐渐临近,慈禧撤帘归政把大权交给光绪皇帝之事已不可回避。可慈禧既不甘心,又无可奈何,于是预作布置,对光绪帝权力多方限制,仍由她在暗中操纵朝政。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日(1889年2月19日),十九岁的光绪帝举行大婚典礼。
光绪的一位皇后两个妃子都是慈禧做的主,皇后不是别人,正是慈禧亲弟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即隆裕皇后。
这个皇后容貌丑陋(但是很端庄),马脸高额,瘦弱驼背,突眼露齿。光绪极为不满,但也无奈。慈禧选自己的侄女为皇后,为的是朝政交给光绪后,还能利用皇后来控制和操纵皇帝,起码可以通过皇后监视和掌握皇帝的一举一动。
光绪的两位妃子是瑾妃和珍妃,二人是亲姐妹,但相貌性格却大不相同。瑾妃相貌一般,远远比不上珍妃,而且性格脆弱;珍妃貌美端庄,性格开朗,活泼机敏,颇有见地。珍妃的入宫犹如一块石子投入一潭死水,她对光绪的同情和体贴,激起了光绪对未来的憧憬和热情。同时,珍妃又向光绪推荐了她的老师文廷式,这位素以评论时政、忧心国事的著名清流人士很有才华,颇有政治见地,他被光绪帝重用后,对光绪帝很有影响,引发了光绪帝要改革政治及摆脱束缚而有所作为的欲望。大婚后的数年间,光绪帝与珍妃共同度过了一生中较为轻松的时光。由此,也引发了他作为人君国主,希望在政治上摆脱束缚而有作为的欲望。可这一点,是慈禧最不愿看到的。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按慈禧本来的亲上加亲,以控制光绪帝的初衷才让自己的侄女为皇后。然而强制的结果,却又适得其反。当年,同治帝自己选立皇后阿鲁特氏,而慈禧却偏偏让同治帝去喜欢慧妃,结果闹得母子不和。这次慈禧为光绪选配叶赫氏为皇后,可光绪又偏偏喜爱珍妃他他拉氏,其结果可想而知。当时,光绪明明知道宠爱珍妃,就要得罪皇后,而与皇后不睦,即等于开罪慈禧太后。然而,慈禧可以在任何事情上迫使光绪就范,惟独在情爱和感情上无法以己之所愿强加于人。
据《悔逸斋笔乘》记载:光绪十八年(1892)仲夏之时,一天,光绪与隆裕皇后为小事争吵,隆裕跑到慈禧面前哭诉其事。慈禧大怒,对身边的人说:“皇上是我所立,实乃忘恩之举,隆裕是我的亲侄,辱骂皇后就是对我最大的不敬,实在难以忍受。”接连数日,光绪入宫请安,慈禧一言不发。此后光绪与慈禧的嫌隙就算形成了。
[编辑本段]苦闷的皇帝生涯
光绪临朝亲政后,五十三岁的慈禧,表面退居颐和园颐养天年,实则权势依旧,裁决政事,一如既往。她一方面处处限制光绪的权利,国家重要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办理;一方面又通过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及亲信太监李连英等人,暗中监视光绪的行踪。并规定:光绪每隔一日,必须亲往颐和园向她汇报政务,听候训示。以致光绪经常披着星星来,头顶月亮去,饱受奔波,遇有重大事情,更得随时请示,名为皇帝,实为傀儡。光绪的政治抱负不能得以实现,日久天长,精神更加抑郁,情志愈益不畅,旧病不去,又添新愁。
从“脉案”看,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光绪体质虽未见好,遗精及腰背酸沉等病仍在继续,但诊病和吃药的次数却相对减少。这主要是光绪力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以挽救他那岌岌可危的政权,整日忙于政务,关注政治改革,另外,还要随时应付慈禧的训斥,一时无暇顾及诊病吃药。
疾病缠身的光绪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遭逢日本侵略朝鲜,进而侵略中国。光绪帝违背母后之意,决心援朝抗日,但腐败的体制导致战争失败,被迫签定《马关条约》,失地赔款,这虽使他受到重大打击,加深了“母子”的不和,但也激发他力图改革政治,富国强兵的雄心。光绪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影响下,在珍妃的积极支持下,于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强调博采西学,推行新政,授予康有为“专折奏事”特权。那些守旧的亲贵重臣害怕光绪皇帝在改革政治中触动他们的地位,纷纷投靠慈禧并竭力挑拨他们“母子”的关系。慈禧也深恐光绪改革的成功会影响到她的独裁。这样朝臣内出现了“后党”与“帝党”,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光绪亲政的十年,是他与慈禧进行政治和权利斗争的十年,从中日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运动,双方矛盾日益尖锐化。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光绪帝到颐和园见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明确表示要废掉光绪帝,并密谋由北洋总督荣禄,在九月初皇帝、太后到天津阅兵时政变,废除光绪帝,形势危急。光绪帝当天就给帝党人物杨锐发下密谕:“朕惟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不能变法。而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进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期望之至。特谕。”杨锐胆小,将密谕扣住不传他人,光绪等不到回音,急不择路,于八月初一、初二连续两次召见袁世凯,提升他为侍郎衔,让他专办练兵事宜,想以此使袁世凯感恩报德,效忠皇帝。同时,光绪帝于八月二日还有一道密谕给林旭,让他转告康有为迅速离京。林旭将两道密谕同时转给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大家看了十分感动,但都束手无策,最后也觉得只有拉袁世凯,由谭嗣同出面请袁世凯,马上举兵,先杀掉荣禄,回兵包围颐和园。袁世凯表面上满口答应,八月五日回到天津,却在八月六日马上向荣禄告密。
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由颐和园回城,住中南海仪鸾殿,第二天祭蚕神,当即回颐和园。回园顷接荣禄密电,马上乘轻轿返城,重返南海瀛台。返瀛台后立即传光绪来见,见到光绪,慈禧太后破口大骂,骂他忘恩负义,恩将仇报。
在以慈禧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下,变法运动最终失败,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遇害,光绪本人亦被软禁在中南海瀛台,他的政治生涯实际上到此已经结束。此后,光绪度过了十年没有人身自由的囚徒生活。
他虽然名义上仍保持着皇帝的名位,但实际已没有了皇帝的权力。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又将光绪挚爱的珍妃囚禁在钟粹宫后北三所,并且给她立下了一条规矩,今后不许觐见皇上。
南海瀛台,与水云榭岛、琼华岛分处太液池三海之中,象征东海三仙岛蓬莱、瀛洲、方丈。瀛台四面环水,只在北端架一板桥,通至岸上,板桥中间有一段是活动的,光绪被囚此之后,慈禧太后便命令人把桥板撤掉了,以免光绪帝走出瀛台岛。
瀛台的中心建筑为涵元殿,殿后为涵元门,门外为翔鸾阁,阁下即木吊桥。殿前为香扆殿,该殿从北面看为单层,从南面湖边看则为两层,名为“蓬莱阁”。光绪住在涵元殿里,太监每天送饭时架起桥板,走到瀛台来,用饭完毕,就抽掉桥板。光绪心情十分忧郁,万般无奈之中写下了“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等诗句。冬天三海结冰,从瀛台不通过木桥也可以从冰上到达岸边。
据说有一次光绪带了小太监踏冰离开瀛台,被发现后,总管太监李连英立刻下令凿冰,以防光绪离开。光绪十分想念心爱的珍妃,传言他让小太监暗中给珍妃送信,偷偷相会。每到此时,他更加痛恨出卖自己的袁世凯,临死之时,他不言不语,用手在空中写殿内挂有一副《宋司马光谕人君用人之道》立轴,跋文是:“光绪丙午(1906)十月上浣录,臣全忠敬书。”还有一些匾额斗方之类,下款都写着“臣全忠敬书”。其实这都是光绪的御笔,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光绪试图以对慈禧太后称臣,表明自己忠于慈禧太后的心迹,来换取老佛爷的谅解。可此时,慈禧太后又怎么能让光绪再次亲政呢。 究光绪帝病情自二十四年逐渐加剧,终致不起之原由,实与戊戌变法失败有着直接的关系。光绪被囚禁在瀛台后,慈禧太后曾欲废之而另立他人。光绪也知其用心,日夜担惊受怕。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此举虽未能实现,可光绪也难脱囚禁之牢笼。明知岌岌可危,亦只有坐以待毙,心中十分忧伤。他曾仰天长叹:真不如汉献帝也!因而病势日渐加重,自不待言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仓惶出逃。相传临行前还不忘处置珍妃,令太监崔玉贵把珍妃推到宁寿宫外的井中害死。当光绪得知珍妃的死讯后,精神彻底崩溃,旧病复发,日趋沉重,再也无法康复。由此可见,从光绪自幼多病,到青年以后的病情逐步加重,都与他的政治处境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可见慈禧的长期压制和打击,是光绪致病的重要原因,从这一点谈来,民间传说是慈禧置光绪于死地,则又并非全无道理。尤其是在戊戌政变以后被囚禁的十年漫长岁月中,他一方面悲观失望,前途渺茫,一方面又日夕担心受怕,心情紧张,生活上更无人细心照料,使得他的病情不断加重恶化,终至不治。不过,无论光绪究竟死于何因,都与他在清廷遭受的控制与打击,在精神与意志上受到的压制与摧残,在身心上经受的折磨,甚至其骨肉亲情也被拆散有着直接的联系。真可谓,光绪一生没有过上一天舒心的日子。其实,这也就是他多病缠身的根源。因此可以认为,年轻的光绪之死,与慈禧控制下的清王朝黑暗腐败密切相关。
如果说光绪入宫为帝,是出于一种政治需要,那么他的死去,也未必不是清廷政治腐败的必然。
[编辑本段]光绪大婚
清代皇帝大婚比历代皇帝奢华更甚,是极尽奢侈铺张之能事的。光绪帝是清代正常地举办大婚的最后一个皇帝,目前所存资料比较齐全,可以作一些透视与分析。
光绪帝的大婚典礼在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正月二十七日举行,时年19岁。
这次大婚,共花费银550万两。其中,各种“外办”耗费,共为105万余两,占大婚开支总额的20%左右;而由“内办”的帝、后应用冠服、朝珠、钿钗、金银珠宝玉器,嫔位所用器物,皇后妆奁,以及后嫔铺宫应用的金银器皿等,共为银400万两以上,占总耗费的80%左右。
这些银两主要是从各省、各税关指派筹解的,是从全国搜刮来的民脂民膏。虽然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对筹办光绪大典曾假腥腥地说:“国家经费有常,目下整顿武备,需款孔多,各省时有偏灾,尤宜体念民艰,爱惜物力,朝廷躬行节俭,为天下先,该大臣等,务当仰体崇实黜华之意,严饬承办各员,认真原理,不准稍涉浮冒。”但实际做法则完全相反,大婚典礼的经费,不但没有“节俭”下来,反而逐步加码。光绪十三年五月二十日慈禧明降懿旨,光绪大婚应需款项,“著户部先行筹画银二百万两”,各省“预为指派二百万两”。半年之后,光绪十四年正月十七日总管内务府大臣福锟面奉懿旨:“办理大婚之款四百万两尚不敷用,著户部再行筹拨一百万两”。九月二十六日又奉旨“续行筹拨五十万两”。三次共筹拨银550万两。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如果每人每年口粮按二石计算,计折银二两九钱二分。光绪大婚耗用白银550万两,按当时的粮价折算,可购买近400万石粮食,足够190万人吃一年。
当时,清朝正处在内乱外患丛生、天灾人祸迭起的重重灾难之中,如此奢侈铺张的皇帝婚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举行的。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六月,山东河决,毁坏历城、齐东、利津等堤埝,大片地区遭灾,清政府仅拨银16万两赈灾;光绪十一年两广水患,慈禧仅下令拨银6万两赈济;光绪十二年北运河决口漫溢,使永平各府受灾,朝廷只拨银12万两救急;光绪十三年郑州河决口,南入于淮,使河南、安徽大片地区受害,清政府仅截留京饷漕折银30万两赈恤。到了光绪十四年,由于皇帝婚期迫近,用款孔殷,这一年虽有多起水、火、雨、雹、震、疫等灾害发生,但却未见有拨银救灾的记录,只是免除了某些地区的税赋钱粮,拨留了13万石京仓及海运漕米以赈顺直之灾。这样一对比,可见清王朝用于人民生计迫切需要的开支寥寥无几,而从民众身上疯狂榨取的财富则多得难以计量。
[编辑本段]推荐书目
《瀛台泣血记》-德龄
《清宫二年记》-德龄
《帝国的回忆》
《光绪传》-丁琪,孙孝恩
《崇陵传信录》-恽毓鼎
《1908帝国往事》
《话说大清-落日之皇》-圣烨
《清宫旧影珍闻》-左远波
《说慈禧》-隋丽娟
《晚清风云人物史话:光绪帝》
《慈禧与光绪》-何德兰
《延春冷寂:光绪帝后妃传奇》-张建安
《正说光绪》-徐彻
《光绪皇帝》-卢建中
《光绪皇帝的珍妃》-王善浦
《光绪皇帝VS明治天皇》-王日根
《光绪皇帝别传》
《我的前半生》-溥仪
《正说清朝十二帝》-阎崇年
---- 另外,光绪皇帝15岁时还写过一篇很有名的御制文:为人上者,必先有爱民之心,而后有忧民之意。爱之深,故忧之切。忧之切,故一民饥,曰我饥之;一民寒,曰我寒之。凡民所能致者,故悉力以致之;即民所不能致者,即竭诚尽敬以致之。
[编辑本段]光绪死因
多部门10月2日公布科学报告 光绪确死于砒霜中毒(来源:羊城晚报)
清末光绪皇帝的死因近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这个谜团终于在其百年祭日到来之前有了科学结论———今天上午,国家清史工程编纂委员会在北京举行“清光绪皇帝死因报告会”,一份采用现代刑侦和高科技手段检测的万字报告显示,光绪是死于砷(砒霜)中毒。
在这份“光绪死因报告”上署名的还有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北京市公安局法医鉴定中心,他们按照规范的法医检验要求和方法,先后提取了光绪的两小缕头发、遗骨及衣物样品测试。
结果显示,光绪头发中含有高浓度的砷,且各截段含量差异很大,第1缕头发的砷高峰值出现在第10段,第2缕头发的砷高峰值出现在第26段和第45段。而同时对比测试的头发砷含量,当代人为014-059微克/克,与光绪同时代并埋在一起的隆裕皇后为920微克/克,清末一个草料官干尸头发为182微克/克。
现存文献记载,光绪在宫中和瀛台被囚禁期间曾服用过中药,其中的雄黄、雌黄、朱砂等会导致砷、汞毒物使用过量,在理论上讲,这种原因也可能引起光绪慢性中毒,直至病变死亡。不过在慢性中毒死亡的情况下,中毒者头发发根的含毒量会高于发中部和发梢,而光绪的情况与之相反,这也证明了光绪并不是死于长期服用中药的慢性中毒。
在测试的同时,专家通过遍查资料,整理了光绪死亡前10天的情况,并结合现代法医有关砒霜中毒的论述,探讨了光绪砒霜中毒的类型,以及中毒时间的下限和上限。
但究竟是谁对光绪下了毒呢以当时的条件、环境而论,如果没有慈禧的主使和授意,谁也不敢、也不能下手毒杀光绪,而且慈禧又有谋害光绪的动机,因而,慈禧就是毒杀光绪的凶手,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加注一下:自然是下毒,就不可能是光明正大,怎能是慈禧授意呢?我更倾向于袁世凯投毒一说。
慈禧与光绪是政治的争斗,作为一个政治家,她很清楚她死后不可能继续朝着她所既定的策略走下去,而且她也会明白维修变法甚至社会改良是历史必然,在她临死的几年中实际上做了许多,开议会设内阁,改革力度远大于光绪的维新变法,她的夺权更是一种政治野心和保护既得利益的需要,所以,她没必要加害于光绪。就算是她死了,光绪重新掌权,她也照样配享宗庙,动不了她的权威,这是必然的。再一个层面来说,慈禧与光绪毕竟还有一层血缘关系,是她妹妹的儿子,也是她的养子,慈禧再阴毒,也毒不到这个份上。袁世凯就不同了,他是臣子,而且由于他的反变导致光绪帝被软禁长达十年之久,这个仇,作为一个皇帝是肯定要报的,袁世凯有杀人动机,而且当时主掌北洋,军机大臣也有这个条件谋害于皇帝。
所以,历史的真相并不能说是慈禧加害光绪帝,至少目前还不能这样说。
[编辑本段]光绪的御制诗文折射出他的思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