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天睡眠几个小时就够了

人一天睡眠几个小时就够了,第1张

1、儿童和青少年:每天9-10小时

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通常需要每天起码9小时的睡眠,且要遵循早睡早起的原则,保证夜里3点左右进入深睡眠。

2、中年人:每天7-8小时左右

成年男子平均需要649小时睡眠时间,妇女则需要75小时左右,各自四舍五入就是7-8小时。

3、60岁以上老年人:每天55~7小时。

与每天睡眠超过9小时及睡眠不够5小时的老人相比,每天睡眠7个小时最为理想。老人一般在12点前睡觉,睡到天亮左右自然醒就可以了。

扩展资料

睡眠不到7小时的男性,比睡7~8小时的男性死亡可能性高出26%,女性高出21%;睡眠超过8小时的男性,比睡7~8小时的男性死亡可能性高出24%,女性高出17%。

老人睡得过多或过少,都可能造成老年人认知能力下降以及老年痴呆症的过早出现。

人民网-长寿睡出来 每天都要睡多久?

编者按:每到中午,睡还是不睡就变成了一个问题。睡不着难受,睡着了又起不来。其实休息不一定要睡觉,闭目养神的效果也非常好。在床上躺着休息的时候,即使大脑是清醒的,也能让你恢复精力。不管睡得着还是睡不着,都是一种胜利。我们应该改变对睡眠的看法,难以入睡也不用有压力,因为“安静的清醒”状态本身就让你得到了很好的休息。本文译自Medium,作者Cassie Shortsleeve,原标题为" Can’t Sleep Try ‘Quiet Wakefulness’ Instead",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有一个专业的 体育 组织想要为运动员建立一个“午睡室”,而睡眠专家W 克里斯托弗·温特(W Christopher Winter)医学博士告诉他们的第一件事就是:换个名字。温特是MLB、NHL和NBA的顾问,他解释道:“我们希望球队给这些房间起的名字是‘恢复室’(restoration room)或‘再生室’(regeneration room)等,而不是在名字中包含‘睡眠’或‘午睡’等字眼。”

原因就是:如果你在名字中包含‘睡眠’或‘午睡’等字眼,会给球员带来睡眠压力。因为这些字眼暗示了一点,如果你睡着了,那你就是成功了,如果你没睡着,那就白进这个房间了。

而如果你叫它“恢复室”等与睡眠无关的名字,其实是引入了一种被称为“安静的清醒”的概念,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休息活动,这种活动在睡眠医生和注重 健康 但忙碌的圈子里越来越受欢迎。

什么是安静的清醒

简而言之,就是闭上眼睛休息。这很管用,部分是因为它完全消除了围绕睡眠的压力,特别是当一个人想睡又不能睡的时候。

温特博士解释说,小睡通常会伴随着压力的产生。很多人为了能入睡,会把自己搞得很紧张,最后很难真正入睡。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温特博士承认:“大多数人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睡眠。如果一个人说自己从来没有睡不着觉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奇怪。偶尔出现睡眠问题是很正常的。

虽然你可能无法完全控制自己何时入睡,但你可以控制自己何时休息,而这是保持“安静的清醒”最大好处之一。

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指出,安静的清醒状态可以让脑细胞、肌肉和器官得到休息,减轻压力,改善情绪、警觉性、创造力等等。一些研究甚至表明,小睡后与闭目养神后相比,反应时间会有轻微的下降,这是因为睡眠惯性使得人醒来后昏昏沉沉。睡眠会导致反应时间的下降,而休息本身则不会。

里奇·爱德华·布朗(Ritchie Edward Brown)博士是弗吉尼亚州波士顿医疗系统(VA Boston Healthcare System)的研究卫生科学家,也是哈佛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精神病学副教授,研究大脑生理学和睡眠-觉醒周期。他解释说:“在安静的清醒状态下,当大脑不积极地对外界做出反应时,大脑的一些电活动与你在睡眠时类似。”

研究还表明,睡眠和简单的休息都能提高你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项关于老鼠的细胞研究发现,在安静的清醒状态下,老鼠会复盘过去的事件,并把自己代入情景,来指导自己未来的选择。

你可能会问,科学家是如何强迫老鼠安静地保持清醒的?事实就是,他们确实没有。老鼠安静的清醒状态意味着它们会在一个地方坐着或躺着,梳理自己的毛发,或者只是四处看看,这是动物们的天性。科学家们只是将处于这种状态的老鼠的大脑电活动与处于活跃状态的老鼠进行了比较。

另一个出自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 小型研究发现午睡和单纯简单休息的人在视觉测试中表现相同,这表明在一些认知任务中,休息的好处和真正睡觉的好处是一样的。

温特博士说,闭上眼睛安静地休息会让你感到神清气爽,这可以让你享受更多安静的时刻。他说:“一旦你知道无论自己是否睡觉,你都能得到更好的休息,那良好的感觉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睡眠仍然很重要

“安静的清醒”也有它的缺点。布朗说,首先,安静的清醒状态在恢复精力方面肯定不如真正的睡眠。大脑在睡眠时比清醒时少消耗40%的能量,而促进清醒的神经递质,如组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在安静的清醒状态下比睡眠时要高。布朗说:“与清醒时相比,睡眠时对有毒蛋白质的清除能力大大增强。”

深度睡眠阶段是帮助你处理情绪、记忆新信息和修复细胞的关键时期。温特博士说,在这些阶段,大脑会产生一种叫做delta 波的慢脑波,这种慢脑波只有在睡眠时才有。确保你每天能睡7 - 9小时是很关键的。

但在我们繁忙和紧张的生活中,安静的清醒状态同样重要,它可以让我们得到急需的平静时刻,并对 健康 有好处。如果您想尝试一下,可以从以下两点出发。

1 学会冥想

冥想可以把放松和安静提升到另一个层次。一些早期的研究监测了人们在深度冥想时的脑电活动,研究表明,人们在清醒的冥想时能够达到近似睡眠的状态。但这两者并不完全相等,在冥想过程中,你的大脑可能不会产生delta 波,而是alpha波。alpha波是一种与促进放松、提升创造力、减轻抑郁症状有关的脑波。

冥想还会增加beta波(与专注有关)和gamma波(与处理来自不同大脑区域的信息有关)。你可以通过一些应用程序(比如Headspace或Calm),或参加面对面的课程来训练自己的冥想技能。

2 改变自己对睡眠的看法

不要把睡眠看的太严肃。

对于一位妈妈来说,与其拼命地让孩子睡觉,不如让他们享受自己的 “安静的时间”。与其让自己打个盹,不如闭上眼睛,关灯,定个20分钟的闹钟,然后闭目养神。

在床上躺着休息的时候,即使大脑是清醒的,也能让你恢复精力。不管睡得着还是睡不着,都是一种胜利。而且,减轻入睡的压力实际上可以帮助你更快入睡,这也通常是温特医生给失眠患者的建议。

译者:Jane

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论文篇二

 《空巢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护理对策》

 摘 要:“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到2050年,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108亿,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失能老年人将达到1亿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空巢老人”问题更值得人关注。当子女由于学习、工作、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问题,称为空巢综合征。患有空巢综合征的老人因为子女长期在外,没人照看,没人交流沟通,内心常常孤苦、郁闷、焦虑、食欲降低、睡眠减少,慢慢就发展成了抑郁症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探讨空巢老人心理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使更多的人了解关注空巢老人,传承孝道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有利于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推动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

 关键词:空巢老人 心理问题 孤独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社会转型期,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大规模城市向迁徙和城市中分家分居,老龄化进程加快问题、老年人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空巢家庭是指那些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另立门户或因各种原因(工作、求学、外出打工等)老年夫妇或一位老人独自居住的家庭[1]。

 1空窠老人家庭增多的原因

 11人口老龄化原因

 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据联合国统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将有近5亿人口超过60岁,这个数字将超过美国人口总数。截止到2014年底,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155%,达到了212亿。据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将达到202亿,其中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几乎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在中国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同时,伴随着高龄化的快速推进。数据显示,目前中国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已接近2400万,占整个老龄人口的11%。老年人口的激增,是导致空巢老人增多的根本原因。

 12社会原因造成空巢老人

 121由于改革开放,城市基础经济建设的需要,耕地因企业占地不断减少,被征地和失业人口不断增多,种地与务工收入相比较,形成明显差距,外出打工人员面对较高的工薪,背负着养活老人孩子的压力,都不愿返乡。而父母也不愿意影响孩子前途,或牵制子女,宁愿空居家乡成为空巢老人。

 12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住房条件改善,老人年轻时有工作单位,退休后自己希望过独立生活,得到更多自由。许多子女婚后拥有自己的住房,不愿与老人一起居住,留下空巢老人。

 123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独生子女家庭在我国城市中逐渐占主导地位,传统的大家庭已经逐渐被核心家庭取代,“四、二、一”家庭结构的独生子女到位外地求学、打工或成婚后,只留下两位老人独守空房[2]。

 13自然原因

 有些老人终身未婚,有的老人虽已结婚,但未生育小孩,有的生育的子女死亡,所以造成空巢。

 2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

 引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子女的陪伴和社会的精神慰藉。当子女因就业或婚嫁离家而去,许多老人逐渐与社会接触减少,在家里无事可做,久之就会产生孤独寂寞的感觉,长期如此,很容易悲观、郁郁寡欢,造成一系列心理问题。

 21空巢老人的抑郁问题

 老年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由于生理功能的退化、心理适应机制和防御能力的减弱,对生活的适应能力逐渐下降。随着老年人整体功能减退,康复能力及感觉和运动功能都不如从前,有些老人还会长期受一些慢性疾病的折磨,久而久之,直接使老人产生无用感,由此破坏老人的精神状态,从而引起抑郁等心理障碍。

 22空巢老人的睡眠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导致体内难以适应环境而产生睡眠-觉醒周期障碍,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性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中较常见的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影响给老人造成情绪困扰,带来身心痛苦导致睡眠障碍。

 23空巢老人的焦虑问题

 躯体健康是空巢老人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躯体疾病数量的增多,老人不适症状也越多、越重,尤其是疾病漫长过程中所带来的痛苦,导致心情紧张不快、痛苦、悲观、情绪低落,从而产生焦虑、抑郁症状[3]。另外,老人退休以后,各种社会活动减少,人际交往也随之减少,子女不在身边,与亲友联系少、沟通少都会直接影响老人的精神状态而引发焦虑。

 3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护理对策

 31政府务工政策引导

 从政府角度出发,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者的政策,在涨工资的同时,增长假期以便回家看看。对中小城市多进行基础经济建设,鼓励农民工就近择业,有条件在家附近就业。一方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照顾到家中的老人,给老人们更多的陪伴,工作家庭两不误,更好地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

 32社区应成立空巢老人关爱室

 社区通过举办文娱活动,既可以锻炼老人们的生活,又可以使其价值得到最好的体现,达到身心愉悦。各个社区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组织,每逢节假日举行关于空巢老人的文娱活动,例如下象棋比赛,书法绘画比赛,手工刺绣等活动,为空巢老人增添生活的乐趣。组织鼓励志愿者与空巢老人结队帮助,提供家政、聊天、陪护等服务。

 33弘扬中华孝道提倡精神赡养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告诉我们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衣食无忧,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精神慰藉。对于那些因工作或其他原因不能与父母同住一起的子女,在一个城市的要多回家看看,不在同一城市的也可用电话、短信等方式多交流沟通,还可用网上聊天、视频等方式拉近与父母的距离,感受彼此心灵的贴近。

 34空巢老人自身转变观念积极生活

 空巢老人要从自身心理上认识到幸福晚年生活要靠自己,科学锻炼身体,健康合理饮食,广泛培养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广交朋友,饲养宠物等,不断充实自己生活。有一技之长的老人还可重返社会,做到发挥余热老有所为,重新树立生活目标是克服空巢心理的最佳途径。

 4结语

 空巢老人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它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参与,一起解决。子女是与父母最亲近的人,也是照顾父母的最佳人选,应当让子女与父母之间形成一种明确的照看关系,把子女对老人的孝心、爱心,以一种责任的形式确定下来,给空巢老人继续独居下去的信心、爱心,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空巢老人自身也要做好心理准备,做好离开原工作单位,开始新的“独居”生活的准备,为接下来的独居生活寻找新的乐趣,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整生活方式,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总之,只有老人、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提高改善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参考文献:

 [1]邢洁,胡继春“空巢综合征”的社会治疗[J]医学与社会,2006,19(6):8

 [2]王颖,何国平,贺达仁“空巢老人的健康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3):9

这种现象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由于一些未知的因素引起的。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释:

1 生物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钟,决定了我们的睡眠和觉醒周期。如果两个人的生物钟非常相似,就有可能在相同的时间醒来。

2 外界因素:例如,如果两个人在同一房间睡觉,房间内的光线、声音、温度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他们的睡眠质量,从而导致他们在相同的时间醒来。

3 心理因素:人们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睡眠质量。如果两个人在睡前思考着同样的事情或者有同样的心理状态,就有可能导致他们在相同的时间醒来。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解释都只是猜测,目前还没有科学证据能够完全解释这种现象。

根据国外调查资料报道,大部分人平均睡眠时间在7—8小时之间,约75小时,但是并不等于说“睡眠一定是75小时或8小时”,每天需要睡多少时间在同龄人中个体差异很大,即使同一个人夜与夜之间也不一样。至今还没有一个研究资料能确切的表明,人究竟睡几个小时才最合适,凡能使你第二天达到精力旺盛的状态所需的时间就是你自己需要的睡眠。

  世界上有许多例子他们每天睡3—4小时就够了,如爱迪生、拿破仑、撒切尔夫人等,这些人被称为短睡者;也有每天睡9—11小时的人,如爱因斯坦等称为长睡者,人群中这两者比例不多,只占人群中的1%—3%。长睡者和短睡者虽然总睡眠时间相差很多,但他们的睡眠质量(深度睡眠和快眼动睡眠)和普通睡眠者是一样的。甚至短睡者的熟睡时间和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还多一些,睡眠质量更高一些。许多人由于工作,学习太忙,从16—18岁开始逐渐锻炼减少自己的睡眠时间,以使更多时间投入工作,他们每天睡眠6—65小时左右,反倒觉得一天生活变得愉快而且充实,与睡眠长的人相比,他们入睡速度快,夜间醒来次数少,不经常做梦。

  国外有人观察分析两者的性格,发现睡眠少的人一般性格比较稳重、乐观、显得活跃,遇事很少优柔寡断、犹豫不定,精力充沛、工作效率高,这些人中,有心理状态比较稳定的人、有些强迫性癖好的人、有自甘过于忙碌生活的人,这种人对待困难的处理方法是:“只要可能,就不去想那些麻烦事”,对生活和事业充满信心。睡眠时间长的人没有特别明显的倾向,兴趣不固定,大都表现对事认真、追求完美、善于思考,有些抑郁、胆小、经常会出现一些不满情绪,他们对睡眠价值的评价很高,认为睡眠对身体健康太重要,不能有半点怠慢,稍有睡眠不足,极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总之,睡眠时间的多少取决于个人需要,如果睡眠过短的人,自感精力不足时,应作适当调整,终究足够的睡眠是决定着你充分发挥创造力的基础。但过长的睡眠与现代社会节奏不大相称,再说也是浪费时间,可以慢慢改变。

  人的一生中每昼夜总睡眠时间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在生命的早期表现得尤为明显,一岁以内的婴儿每天睡16—18小时,3个前之前每睡3—4小时清醒一次,喂奶、吃饱了再睡,呈多相型睡眠模式,大部分3个月以后的婴儿,夜间能睡一个长觉不需要喂食。一岁幼儿每天睡14小时左右,5岁儿童每天睡12小时左右,10岁儿童每天睡10小时左右,白天觉醒、夜间睡觉为单相型睡眠模式,到了青春期稳定于每天夜间7—8小时左右。

  大多数老年人,夜间睡眠时间减少,平均约65小时左右,而且老年人的深度睡眠也减少,75岁以后深度睡眠几乎完全消失,剩下的是浅度睡眠和做梦睡眠,所以容易惊醒,醒的次数增多,而且起夜的次数也比年轻时多,因此老年人白天的精力和体力会感到没有年轻时那么好。有的老人白天呆坐在家里打盹的机会增多,午休的时间长了,会影响夜间的睡眠时间。如果喜欢外出活动的老人,他们夜间睡眠仍然很香,还能一觉睡到大天亮。

  生物钟

  生物体内的生理活动都有他们各自的节律性,有大于24小时节律的如月经周期;也有小于24小时节律的,如呼吸、心跳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24小时合拍的节律,称为昼夜节律,最典型的是睡眠一觉醒节律。但如果让人在离开地面很深的地洞里生活一个月,没有太阳光线,没有时间信息,完全与外界社会隔离,这叫“无时间环境”,发现,这些人将会每天晚上晚睡一个小时,第二天晚起床一个小时,说明睡眠一觉醒节律的周期不完全等于地球自转的24小时,而比24小时长,大部分人是25小时,有的人是27小时或30小时。人体为了使睡眠一觉醒周期保持与地球24小时自转周期时钟相一致,人脑内自己有个钟叫作“生物钟”(图1),通过外部的太阳光,每天早上起床的时间,会自动地调整零点,把这一小时的差距拨正,如图2:

  以适应地球自转的24小时昼夜节律,保持每天晚上大约在同一是时间睡觉,第二天早上又大约同一时间起床。如果有的人睡眠-觉醒周期过长,如28小时或 30小时,那么他的生物钟调整零点就很困难,这种人难于遵照社会习惯生活,如果按自己的节律生活,则睡眠正常。那些完全不能感受光线的先天性盲人,生物钟得不到太阳光线的刺激,他们调整睡眠-觉醒周期为24小时节律也比较困难,虽说社会因素在帮助生物钟的调整中可以起到一定作用,毕竟盲人在睡眠紊乱中是一个特殊群体。夜生活过多的人,影响生物钟零点的调节,久之,睡眠规律破坏,容易诱发失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2383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4
下一篇2023-09-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