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升是那里的??

毕升是那里的??,第1张

毕升(又作毕晟,约970年—1051年),中国发明家,发明活字版印刷术。汉族,北宋淮南路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一说为浙江杭州人。初为印刷铺工人,专事手工印刷。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

1989年在湖北英山县发现毕升墓碑。宋初为书肆刻工。宋庆历年间(1041—1048),他根据实践经验,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他的字印为沈括家人收藏,其事迹见《梦溪笔谈》卷十八。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为我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据传,毕升后人因用活字胶泥伪造钱币被朝廷发现,株连九族,侥幸逃脱之族人遂改姓田、万。如今当地虽有地名叫毕家铺,但田、万姓多,毕姓无。

朱元璋称帝后,是如何对待亲属们的?

朱元璋,即明太祖,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幼时家中十分贫穷,那么他称帝后世如何对待亲人们的呢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古代社会,哪怕是家里出个官员,那全家乃至全族的身份地位也是水涨船高,如果出个皇亲国戚,那更是了不得了。

封侯拜相那也是常有的事,更何况是出个皇帝呢不过,由于在朱元璋称帝之前,其亲属大多都已经去世,因此除了少部分活着的亲属外,大部分亲属都只能享受到追封的待遇。

二哥朱兴盛和三哥朱兴祖皆绝嗣

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原名朱五四)和母亲陈氏先后育有两女四子,即长女朱氏、次女朱佛女和长子朱兴隆(原名朱重四)、次子朱兴盛(原名朱重六)、三子朱兴祖(原名朱重七)、幼子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元朝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地区发生旱灾,次年又发生蝗灾和瘟疫,进而引发了严重的饥荒,结果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母亲陈氏和大哥朱兴隆先后被饿死,家里只剩下了朱元璋和二哥朱兴盛。

关于朱元璋的三哥朱兴祖,史料关于他的记载很少,并没有他有娶妻生子的记载,即便是在给父母和长兄处理后事时,也没有提到他,因此有猜测认为,朱兴祖恐怕在此之前便已经去世了。

由于父母亲人相继去世,而家里又实在没有存粮,因此在料理完亲人的后事后,朱元璋便被迫和二哥朱兴盛,以及大嫂王氏、侄子朱文正分道扬镳,各自逃生去了。从史料记载来看,在和朱元璋分开后,朱兴盛也曾娶妻生子,可惜他本人和儿子朱旺都早早去世了。

没能活到朱元璋发家的那一天。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后,对于已经故去的亲人们纷纷予以了追封,其中大哥朱兴隆追封为南昌王,二哥朱兴盛追封为盱眙王,侄子朱旺为昭信王,三哥朱兴祖被追封为临淮王。

长兄朱兴隆一脉

朱兴隆,原名朱重四,乃是朱元璋的长兄。在元朝的那场灾荒中,不仅朱兴隆去世了,他的长子朱圣保也在那场灾难中去世了。不过,比较幸运的是,他还留下了一子一女,即朱文正和福成公主。

朱元璋原本与兄长一家已经失散,直到朱元璋投奔起义军后,朱兴隆的妻子王氏才带着儿子朱文正投奔了朱元璋。由于朱元璋当时还没有儿子,因此将朱文正当成自己儿子抚养,而朱文正也不负众望,作战极为勇猛,在进攻集庆路等战役中屡立战功。

尤其是在消灭陈友谅的战争中,因“洪都之战”之功可以说居功至伟。朱元璋对朱文正可以说寄予厚望,然而由于在“洪都之战”后未能获得封赏,朱文正一怒之下开始胡作非为,在被按察使李饮冰弹劾后,竟然又起了异心。

朱元璋这才亲自将其拿回京城,罢官后软禁于桐城,结果没多久就去世了。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追封侄子朱圣保为山阳王,并加封侄女为福成公主,其夫王克恭为驸马都尉。王克恭后来先后任福建行省参政、福州卫指挥使等职。

洪武四年(1371年)时,曾有礼官表示皇侄女应该改封郡主,但朱元璋表示自己的亲戚本就不多,不忍予以降封,因此仍将其称为公主。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鉴于朱文正的战功,朱元璋将他的儿子朱守谦封为了靖江王,靖江王一脉一直传到了明朝灭亡以后,最后一任靖江王朱亨歅最后被清朝定南王俘杀。

两个姐姐不同命

在朱家遭遇那场劫难之前,朱元璋的两个姐姐便已经出嫁,其中长姐嫁王七一,二姐嫁李贞。不幸的是,朱元璋的长姐和姐夫王七一皆早逝,且没有留下子嗣。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追封长姐为太原长公主,追赠姐夫王七一为荣禄大夫、驸马都尉。

相较于大姐一家,朱元璋二姐一家的境遇可就好了很多,李贞和朱佛女夫妻二人,生有一子李文忠。元末天下大乱时,夫妻二人带着儿子四处流离、躲避战火,期间朱佛女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不幸去世。

至正十三年(1353年),李贞在打听到朱元璋下落后,带着儿子投奔了朱元璋。由于亲人相继离世,朱元璋对亲情极为看重,因而对李文忠也是悉心培养,李文忠倒也的确争气,在朱元璋平定江南、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屡立战功。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追封姐姐朱佛女为孝亲公主,姐夫李贞则被封为恩亲侯、驸马都尉。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又改封姐姐朱佛女为陇西长公主,姐夫李贞则于次年被加封为加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驸马都尉、曹国公。而根据《先考陇西恭献王圹志》的记载,就连李贞的父祖三代也都予以了加封。

同样在洪武三年(1370年),外甥李文忠由于战功赫赫,被朱元璋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封为曹国公,参与军国大事,每年的俸禄三千石,并被授予世袭凭证。洪武五年(1372年),由于儿子李文忠的关系,朱佛女又被加册曹国长公主。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的二姐夫李贞去世,朱元璋追封其为陇西王,赐谥恭献。洪武十七年(1384年)三月,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去世,终年四十六岁,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并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

李文忠去世后,其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李景隆完全没有继承父亲的军事才能,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如同内鬼,不仅先后两次葬送朝廷大军,在朱棣率军攻至南京城下时,更是打开城门迎接燕军入城。

朱棣称帝后,李景隆先是因“默相事机之功”受到嘉奖,但之后由于接连遭到弹劾,最终被褫夺爵位,软禁于家中。曹国公爵位虽然仅传三代,但李文忠一脉却得以世代相传,并在嘉靖年间得以获封临淮侯爵位,其第十世孙李弘济为最后一代临淮侯,北京城坡后返回南京,后于南京降清。

事实上,朱元璋称帝之后,不仅对直系亲属予以了加封和追封,就连那些旁系亲属也都予以了追封和加封,例如追封外祖父陈公为扬王;追封岳父马公为徐王;伯父朱五一为寿春王;追封堂兄朱重一为霍丘王、堂侄朱铁哥为宝应王。

追封堂兄朱重二为下蔡王;追封堂兄朱重三为安丰王、堂侄朱转为六安王、堂侄朱记为来安王、堂侄朱臊为都梁王、堂侄朱润为英山王;追封堂兄朱重五为蒙城王,加封其女为庆阳公主等。

定好的婚礼可以延期的。疫情期间,青岛西海岸新区180余对“准新人”放弃预约结婚登记、湖北英山县120名“准新人”主动推迟婚礼……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多地“准新人”选择取消或延期婚礼,将幸福时刻“让位”给安全健康,共度时艰。

疫情当前,家住四川天府新区的“准新娘”李水玲和男友吴昊主动将原定于大年初六举行的婚礼延期。但到了接亲的这一天,吴昊还是早早地在自己的车窗上贴上“囍”字,独自将新娘接回家。李水玲录下只有他们两人的“孤独”接亲路,在网络平台上收获了一片祝福。

扩展资料:

许多“准新人”在春节前已当面给宾客送出喜糖、请帖,但通知大家婚礼推迟时,却往往只能通过电话、微信。“哪怕只有1%的概率,我们也绝不敢拿各位的生命健康来赌博。

若有亲朋好友因此身体抱恙,这场婚礼也就失去了最初的意义。”一位推迟婚礼的“准新人”在微信朋友圈写道。这其中涌现了许多“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故事。

中国新闻网-多地“准新人”推迟婚礼:经历考验的爱情,会更甜蜜

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

1、“三书”是结婚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分别指:

聘书:即订亲之文书。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柬。

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

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是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2、“六礼”是结婚过程的六个礼法,分别指:

纳采: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

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

请期:男方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扩展资料:

古代的结婚过程,与现代的意义有点不同。现代的结婚过程一般指结婚当日所举行的礼仪,三书六礼的结婚过程则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

与现代相似,整个传统婚姻习俗礼仪通知了亲属邻里,以取得社会的认可和保障。除此之外,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使结婚的夫妇取得祖先神灵的认可和承担履行对父母及亲属的权利义务。

故此在古代某些时代,男女若非完成三书六礼的过程,婚姻便不被承认为明门正娶;嫁娶仪节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婚姻的吉利。不过,在不同的中国朝代时期中,婚俗礼仪亦有所不同。

-三书六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3612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7
下一篇2023-09-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