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简介资料与生平介绍 朱元璋建立明朝经过及主要事迹

明太祖朱元璋简介资料与生平介绍 朱元璋建立明朝经过及主要事迹,第1张

公元1352年闰三月的一天清晨。

激战后的濠州 (今安徽凤阳) 城,兵戈林列,戒备森严。料峭的寒风中,破损的城门下,匆匆赶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年轻和尚。

城卫上前拦住了和尚的去路,几经盘问,不见惊慌,只称要面见郭元帅。

起义军元帅郭子兴闻城卫报告,催马来到城门口,只见绳索紧缚的和尚,相貌奇伟,气度非凡,心里不禁暗暗称绝。

郭子兴喝退左右兵士,便与和尚攀谈起来。和尚恭敬地递上一纸书信,说道:“明公不是要成大事么 我是汤和介绍来当差的,如果元帅不嫌弃的话,壮士愿跟定元帅打遍天下!”

郭子兴听罢,展信一看,内情尽晓。顿时喜出往外。即刻命卫兵松绑,收入麾下,充作亲兵。

这位相貌奇伟,龙形虎躯的年轻和尚正是后来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

元天历元年 (1328) 九月十八日,朱元璋诞生在濠州钟离太平乡孤村庄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他的祖籍是江苏沛县,祖上数代都是老实巴脚的庄稼人,由于忍受不了地主的盘剥,几度流浪,几经迁徙,直到他父亲这辈才落户到濠州。先是住在钟离东乡,后又搬到西乡,最后总算到孤村庄找了个落脚的住处。

朱元璋又名兴宗,幼名重八,字国瑞。其父名世珍。庄里人叫他朱五四,世珍生有4子,朱元璋为四。

他的母亲陈氏,对元璋十分钟爱。只是元璋降世后,便日啼夜哭。不仅全家日夕惊心,就是左右街坊,也噪得不安。父母无奈只好去皇觉寺求助神明保佑。事也凑巧,自去寺中求过神明后,这小小的元璋竟安稳得不哭不闹了。为感念神佛,待元璋周岁时,世珍夫妇便抱子入寺,设祭酬神,并为元璋另取一禅名,叫元龙。

暑去寒来,光阴荏苒。小元璋在父母亲温馨的怀抱里悄悄地长大了。可社会、人生的苦难也在等待着对他的洗礼。债务、饥荒象瘟疫一般紧盯在世珍那摇摇欲坠的茅屋。年仅五十多岁的世珍,却已是枯黄苍老,度日如年了。没办法,他只好让伯仲叔三个大儿子去富裕人家做工,留下小儿元璋守在身边。

天真幼稚的小元璋那里晓得人间的苦难,有空便和小伙伴们去皇觉寺玩耍。这寺内的长老见他聪明伶俐,讨人喜爱,便也抽空教他识文断字。元璋也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入耳便晓。天长日久,便也粗晓些古今文字了。

转眼间,几年过去了。天真浪漫的朱元璋已出落为翩翩少年,该是自己独谋生计的时候了。这样经人介绍他到里人刘大秀家放牛。起初元璋决意不去,后经父亲一番苦苦劝导只好听从父命,去人家牧牛谋生了。

穷人孩子特别早熟,元璋出门谋生还是个淘气十足的孩子。但他聪明,有胆识,多主见,成了孩子群中一小小自然领袖。后来成为大明开国功臣的徐达、汤和及周德兴等人都是元璋这时候结识的牧牛伙伴儿。有一次,朱元璋同一群牧牛娃在山中牧牛,西天的太阳还老高,孩子们的肚子已饿得咕咕叫起来了。可端着人家的饭碗,就得受人家的管,谁敢提早回家呢朱元璋小眼睛一眨巴,计上心来。他唤过伙伴,一番吩咐后,便从牛群中拉过一头小牛犊,用缰绳绑住腿,一声吆喝,把牛犊砍倒。接着大家七手八脚剥皮、捡柴、生火。一会儿的功夫又香又嫩的牛肉烤熟了。饿极了的孩子们,你一方,我一块,眨眼的功夫一头小牛犊就给狼吞虎嚥地吃得只剩下一堆骨头,一张皮。

饱餐过后,太阳西斜,到了牧牛归栏的时候了。这时孩子们个个心里敲起了小鼓点,放牛的把牛吃了,如何向东家交待呢 一时间你瞅我,我看你,面面相觑,互相埋怨起来了。

朱元璋笑道: “咱们别吵了,主意是我出的,挨打挨骂由我来担!”说罢他领着伙伴把小牛犊的骨头埋好,又在血迹上撒过泥沙。一切收拾妥当,一声号令,小小的牧牛队伍归来了。

朱元璋拴好牛群找到牧牛主说:“小牛犊不听话,自己钻到山洞里,夹在石头缝里怎么拉也拉不出来了,你看牛尾巴都拽下来了。”当晚朱元璋为这事挨了顿毒打,还丢了饭碗。但他却赢得了小伙伴们的钦佩和信任。

晃眼间已是元顺帝至正四年 (1344),朱元璋在苦难的风雨中长成了17岁的英俊青年。可此时摆在他面前的淮西家乡,赤日似火,大旱千里,蝗虫横飞,瘟疫横行。太平乡里不太平。孤村庄更是人烟寥落,鸡犬声稀,一片凄凉。几个月的功夫,太平乡就死去了几百口子人。

灾难也终于降到了朱元璋家。64岁的老爹世珍首先染病不起,命归黄泉。三天后,长兄朱镇(又名重四),又染疫身亡。过了十二天,母亲陈二娘又离开了人间。一贫如洗的朱家,不足半月相继去世了三口,朱元璋那悲痛艰难的情景实在难于言状。父母病亡,总要尽早下葬阴宅,以尽孝子之心。可是天下漫漫无际地,却没有朱家半垅田。真是“生者为衣食之苦,死者急阴宅之难。”后来多亏邻居刘继祖给了一小块地,也无从备办棺木,就草草把三位亲人掩埋了。

谁料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父兄的丧事刚刚料理结束,仲叔两兄又染上了时疫,一同病去。昔日儿孙满堂的朱家,眨眼几天的时间只剩下了元璋和嫂侄三人。

灾难,重重的灾难! 伶仃孤苦、家破人亡的朱元璋一时间竟走投无路了。虽然他一腔热血,满腹壮志,可有谁知晓虽然他英俊威武,浑身是劲,可有谁雇用他形神泪丧,他日夕彷徨。

困惑中,朱元璋想起了自己在小时候,父母曾在皇觉寺许过愿,长大舍身当和尚。眼下正无路可走,还不如投入皇觉寺中,剃度为僧,有碗淡饭填饱肚子,总比饿死强。计划已定,他也不及同嫂侄打招呼,就匆匆赶到皇觉寺,拜高彬长老为师,就这样当了和尚。

人生的路是铺遍了荆棘的路。朱元璋做梦也没有想到,儿时嬉戏玩耍的寺院,今天竟成了自己的归宿。怀揣着一腔苦与难,朱元璋赤条条一身走进了皇觉寺,当了一个小行童。

因为朱元璋年纪轻,进庙晚,左右师兄一大群,谁都可以使唤他,谁也瞧不起他。朱元璋自迈进庙门,整天扫地、担水、上香点烛,活儿不离手,可到头来这些大师兄们,还是斥责之声不绝于耳。常常是饭后敲钟,闭门推月。他想起昔日父母亲在世时的宠爱,兄嫂的体谅,伙伴们的亲昵,眼下是全无影无踪了。失却了的,再也不会归来了!

想到此,少年落魄的朱元璋无限悲伤。但即使这样的生活也并非久长呀!

寺庙是靠收租和善男信女们的施舍度日的。时下,寺里几十个和尚,几十张嘴,僧多粥少,坐吃山空,总不是个长久之计。没奈何,高彬长老只好将徒弟一个个打发出去,云游四方,自谋生路。进寺刚刚50天的朱元璋也只得头戴破箬帽,背上小包袱,一手拿木鱼,一手托瓦钵,告别皇觉寺,穿城越村,加入了 “游方”僧的队伍中去了。

“游方”也叫 “化缘”,是和尚们的行话。佛家所称化缘,其实就是讨饭。朱元璋就这样一路乞讨,一路流浪。天复一天,年复一年,山栖野宿,串村走户,软化硬讨,饱尝了人间风霜冷暖之苦。他先行合肥,又走固始 (在今河南)、信阳 (在今河南),再往汝州 (今河南临汝)、陈州 (今河南淮阳)、鹿邑 (在今河南)、亳州 (今安徽亳县),后到颖州(今安徽阜阳)。整整三年,朱元璋走遍了淮西、豫南一带的名山大川,名都大邑。游方使他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形势,为他后来指挥战争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同时,在朱元璋云游淮西的时候,正是彭莹玉、刘福通等农民起义领袖在此秘密宣传白莲教,组织起义活动的时候。由于朱元璋亲身经受着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倍尝了人生的艰辛,亲眼目睹了农民的痛苦生涯。所以起义造反的思想在他心灵上渐渐萌发起来了。三年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尽管是那么艰难和痛苦,但也确实又为朱元璋后来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元至正八年(1348),朱元璋在饱尝了仰食他人,朝不及夕的游方生活的艰辛后,又两手捧着木鱼和瓦钵回到了皇觉寺。迈步寺院,只见尘丝蛛网,布满殿庑,香火沉沉,禅床寂寂,一派凄凉冷落的景象。朱元璋向邻居一问,才知道近年来,家乡民生凋敝,寇盗四起,百姓无力供养一班游手坐食的和尚,昔日的师兄难熬清淡,也在自己出游后先后散去了。

寺无他人,人无他路。后经乡邻挽留,朱元璋也不推辞,便留下暂作主持,聊度人生。

这时的中国大地,正处在元末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农民不仅遭受着封建 赋税、徭役的残酷剥削,而且蒙汉各族的贵族、官僚、地主及寺院又疯狂地兼并土地,追加地租,对农民进行着惨无人道的统治、盘剥。加之封建朝廷的腐败,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殓,和年复一年的自然灾害,广大农民纷纷破产。走投无路的中国农民,宛如蓄之已久的滚滚洪流,终将对封建堤坝发起毁灭性的冲击。

不堪忍受元朝封建统治者剥削和压迫的中国农民,终于在元至正十一年(1351),勇敢地站立起来了。农民领袖刘福通在颖州首举义旗。彭莹玉,徐寿辉紧随其后,起义于湖北。土豪方国珍、盐贩张士诚先后于浙东、苏北奋起抗元。不久定远土豪郭子兴与党羽孙德崖等,又在濠州起兵响应,袭杀州官,占据濠州城。至此,农民大起义的烈火熊熊燃遍大江南北。

身居清静之门的朱元璋,耳闻不断传来的战事,心情也难以平静了。几天后,农民起义的硝烟终于冲击太平乡了。

郭子兴占领濠州后,元将撤里不花奉命进讨。但他们又惧于起义军的力量,不敢攻城。为了向朝廷报功邀赏,堂堂的元朝大将们竟四处捉拿百姓,冒充捕获的起义军俘虏。这样濠州城外的百姓,闻讯四处逃命,村落为墟。皇觉寺地方虽然僻静,但村里逃亡、捉人的哭闹声使朱元璋确也是坐卧不安,整天捏着把冷汗。朱元璋暗自思量: 继续留在寺中,不是被官军捉去,就是被其杀死;要是离走寺院,荆天棘地哪里是自己栖身之处呢就在朱元璋左思右想,进退两难的时候,在郭子兴队伍里当军官的汤和给他捎来了一封信,告诉他现在自己已是个小头目了,劝朱元璋快来入伍。读完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他还是犹豫不决,难下决心。

几天过后,同房的师兄突然找到他,偷偷告诉他说,汤和劝你从军的信已被人知道了,要向官府告发。这消息如劈雷炸顶,情势危急,不容再犹豫了。与其束手待缚,不如奋臂相戕。决心已定,神情大振。时年24岁的朱元璋,扔下钵盂,揣好书信,告别依依真情的皇觉寺,急匆匆向濠州城奔来。

从俗投军是朱元璋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

朱元璋入伍后,打仗非常勇敢,无论遇到何等强敌,他总是奋不顾身,争先陷阵。加之他又识得一些文字,就格外受郭子兴的器重,遇有战事,总让朱元璋伴随左右。时间不长,他就被提拔为亲兵九夫长。

朱元璋当然也不负郭子兴的期望,愈加苦练武艺,听从指挥。每次战斗获得的战利品,他都全部交给元帅府; 他受的奖赏,也公平分配; 论功劳,人人有份。这样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十分满意,甚得军心。

元帅郭子兴见朱元璋虽然年纪轻轻,却如此有见地,有胆略,精明强干,也就把他当作知己,益加信任了。

郭子兴有位养女马氏,是他刎颈之交的朋友马公的独生女儿。马公的妻子郑氏生下女儿,不几日就病逝了。后来马公杀人避仇,将爱女托于子兴。不久,马公客死他乡。子兴尤是加意教养朋友的遗孤。

这马氏也是聪慧过人,一经指导,无不通晓。几年时间她已出落成一个窕窈淑女,到了婚配的年龄,但眼下还没有选中一个如意的郎君。

朱元璋的到来使郭子兴想起了养女的婚姻之事,经与夫人张氏商量,又征得养女和朱元璋的点头称允,就择日给两人成了婚。这样以来朱元璋成了元帅郭子兴的女婿,身价顿升百倍,兵士亦另眼看待。一齐敬呼他朱公子,而不直呼其名了。

出身微贱的秃头和尚,投军几天便百倍受宠,赚得夫人又升官,却惹恼了郭子兴的二位公子。这郭氏二兄弟素性褊浅,嫉妒心盛。对猛丁杀出来的这个穷哥儿们,与自己平起平坐,称兄道弟,感到浑身的不舒服。哥俩三天两头在父亲面前拨弄是非,造谣生事,尽说朱元璋的坏话。

这郭子兴也是个面条耳朵,豆腐心朱元璋简介,没多大主见的人。他经二子一唱一和,日夕絮聒,不免对朱元璋也起了疑心。

朱元璋仰仗着自己在军中日益巩固的地位,也不把郭氏二公子看在眼里。遇有军机事宜,他依旧侃侃而谈,年轻气盛,旁若无人。郭子兴愈觉不快,一日两人竟为战事吵了起来。郭子兴一怒之下,下令将朱元璋幽禁别室。

郭氏二公子见机会来到了,一面在郭子兴面前添油加醋,火上加油地诬陷朱元璋,一面暗中嘱咐膳夫,不准给元璋进食,决心借此机会除掉他。

二公子的秘议不巧又为马氏得知,她偷偷赶到厨房取过两张蒸饼,正要赶送元璋,不料出门竟与义母张氏碰了个满怀。她恐义母发现,急忙将蒸饼揣入怀中。

张氏见她神情慌张,谈吐吱唔,猜着内中必有缘故,便扯住马氏,与她说长论短地故意磨蹭起来。开始马氏心不在焉地胡乱应答着。后来竟双泪成河,泣不成声了。张氏忙喝退左右,仔细诘问。马氏跪地大哭,说明原委苦衷。张氏闻罢,甚为悲怜。待马氏解开衣襟一看,热气腾腾的蒸饼整个儿地粘在 上。好不容易将蒸饼揭下来,可 却烙得焦烂。张氏见状不禁悲愤交加,一面匆忙为义女敷药,一面吩咐膳夫即速为朱元璋送饭。

晚上郭子兴父子归来,张氏怒斥二子,力谏丈夫,二子本来就是做贼心虚,只得任凭母亲训斥,不敢回辩,结果讨了个没趣。

再说这郭子兴,别看他堂堂义军大元帅,可经夫人一番理正严辞的质问,也没了词,只好认错,亲自把朱元璋放出别室。经这番折腾郭家父子对朱元璋不敢薄待,年轻气盛的朱元璋也尝到了些做人的难处,平日里更加慎重了。

不久,义军队伍里发生了内讧。元帅郭子兴与歃血为盟的副帅孙德崖因战事不合,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孙遂设下圈套将郭子兴骗入家中,想秘密将他杀害,自立为王。朱元璋出征归来获讯后,立即带领亲兵,追到孙家,直入客厅,怒道:“敌人威逼城下,副帅不去杀敌,反要谋杀主帅,是何道理”

朱元璋说罢挥手亲兵拥盾冲入孙德崖屋中,四处搜寻,结果在一矮屋里找到了郭子兴。朱元璋击断锁链,背负而归。自此,郭子兴大难不死,自然对元璋感激不尽,更加厚爱了。

两位大帅发生内讧后,朱元璋清醒了。目下,濠州城义军有5位元帅,且互不服气,互不统辖,内讧不息,内耗太重。如此发展下去,不是在窝里斗死,就是被元军杀死。要想干一番大事业,手里无兵,久呆何益呢

于是,1353年春天,朱元璋征得郭子兴的应允,回到了阔别的家乡钟离,竖起红巾军大旗,募集兵马。小时候的伙伴徐达、周德兴等乡里青年,听说朱元璋在外当兵做了官,要来家招兵,一声召唤,都来投效。十几天的功夫就拉起了700多人的队伍。这些人,后来一直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冲锋陷阵,成为起义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内中的徐达等24人,能文能武,有猷有为,成为后来的开国英雄,真皇辅弼。

数日后,朱元璋众揽英才,率兵而归。郭子兴见状喜出往外,遂擢升他为镇抚总管,令所募700人归他统率。朱元璋手握兵权,再也不愿局促濠州,经与徐达密议,征得郭子兴的应允,即带着徐达、汤和等一班英雄豪杰南下定远,开辟新天地。

定远之役是朱元璋统帅自己的队伍,为实现自己宏图大略的第一战。

定远附近有个张家堡,驻扎着一支拥有3000多人的地主武装,号驴牌寨。

朱元璋一行来到定远,闻知这寨中缺粮,孤立无援,正走投无路。元璋便亲自来到寨门外,寨主倒也慷慨,邀与营中,牛酒相待。席中朱元璋说:“听说寨主孤军缺食,眼下万全之策,或是跟从我们一起干,或是移兵他避,别无良策。”

寨主当即应下,三日后即率兵入伙郭元帅。不料三日后,寨主自食前言,中途变卦。朱元璋只好用计巧取。他叫兵士钻进布袋里,诡称军粮,装上车子,来到寨门前,遣兵通知寨主,请出门接粮。

寨主哪知是计,正愁军粮无着,闻报自然大喜,急步出迎。

朱元璋一声令下,兵士们破囊而出,立将寨主拿下。寨中士卒见寨主被擒,无心恋战,也纷纷逃命去了。

首战告捷驴牌寨,朱元璋又乘胜星夜奔袭缪大亨。

险居横涧山的缪大亨,拥兵20000余众。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朱元璋会如此神速地偷袭他的营地,睡梦中他爬起来慌忙迎战,但怎能抵挡得住义军潮水般的攻势呢! 缪大亨见大势已去,权衡利害,只好率众投降,归顺朱元璋。

朱元璋收编缪大亨的人马后,威声大振,四方归附。

冯国用、冯国胜兄弟是定远的两个中小地主,因害怕红巾军,亲自组织乡兵,结寨自保。后来,他们听说朱元璋的队伍,作战勇敢,纪律严明,连克数敌,人心归附。他们也带着自己的乡兵来见朱元璋。

朱元璋见冯家两兄弟朱元璋简介,儒冠儒服,温文尔雅,知道是两个读书人,非常高兴。他便向他们二人请教取天下的大计。

冯国用说:“大江以南,金陵(今南京市)为重要之地,向来是帝王龙蹯虎踞的都会,你率师南下,先夺取金陵为根据地,然后四处征战。倡仁义,收人心,救民于水火,不贪财宝女色。如此夺取天下是不难的。”

朱元璋闻罢大喜,即令国用、国胜兄弟入君帷幄,参赞戎机。同时下令拔营,向滁阳进发。

大军行进途中,又有人要谒见朱元璋。此人姓李名善长,字百室,也是定远籍的地主知识分子。他从小读书,注重研究法家学问,很有些智谋。朱元璋高兴地同他促膝交谈,问他夺取天下之方略。

李善长从容答道: “秦末大乱的时候,汉高祖以布衣起兵。他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滥杀无辜,五年就成帝业。”他接着说: “你是濠州人,距离刘邦家乡沛县不远。如果你能效法汉高祖的长处,天下是可以平定的。”

朱元璋听后连连称善,当即留在身边掌书记 (秘书长),帮助自己出谋划策。

文人儒士的韬晦方略使朱元璋更坚定了夺取天下的雄心壮志,加快了他横扫群雄,统一天下的步伐。

1354年十一月,元朝丞相脱脱统兵大败张士诚于高邮(在今江苏),又乘胜分兵围六合。

张士诚是出身于泰州 (在今江苏) 的盐贩子,因不堪忍受官府的敲榨,遂率盐贩子于1354年起义,自称诚王。

高邮告捷,元兵将六合团团围住。六合守将派人向驻守在滁州的郭子兴求援。郭子兴因与六合守将有仇,不肯出兵。但这六合位置滁州东南,为滁州的屏障。若六合被克,滁州则正面受敌,情势将岌岌可危。

朱元璋苦口婆心向郭子兴晓以利害,总算说服了他,但号称百万的元兵,谁敢担此解围之重任呢朱元璋自告奋勇,点齐兵马,直指六合。进军途中,朱元璋密设埋伏,命令耿再成佯装败阵逃走,元军也不知是计,尾随穷追不舍。朱元璋喝令伏兵,一齐冲杀出来,将元军打得落荒而逃。

解六合之围,充分显示了朱元璋杰出的军事才能。紧接着郭子兴于1355年春正月,采纳了朱元璋的建议,遣其妻弟张天佑等人胜利攻占了和州(今安徽和县)。频立战功的朱元璋被擢升为总兵官。

朱元璋走马上任后,马上面临着许多困难,当时,和州将士,多是郭子兴的部曲,成份复杂,纪律松弛,出征时乱抢乱杀,很不得民心,当然也根本不把朱元璋这个总兵官看在眼里。每次议事,争抢上席,而把最末的一个位子留给朱元璋。

朱元璋决意要改变这种局面。不久,他创议修建城池,约定每人负责一段,限期三天完工。可届期,只有朱元璋竣工,而诸将都没有完成。这时朱元璋便拿出郭子兴的来檄,当众宣读,读毕正色道: “我这个总兵官是郭元帅任命的,既然当官就要负起责任。修建城池,咱们有言在先,而大家不能按时完工,敌人攻城怎么办今后谁若违抗军令,一律按军法论处!”诸将一见总兵官动真的,个个只得惶恐从命。

这件事使朱元璋深切感到严肃军纪的极端重要性。他下定决心整顿军队的纪律,使其成为一支英勇善战,为百姓所拥戴的仁义之师。

攻取和州后,他下令把自营中抢出来的妇女全部放出来,让其亲人认领。这天,营门外,一早便挤满了迎候母亲、妻子,女儿的人群,当人们重见自己的亲人时,悲喜交加,哭泣声,欢笑声汇成一片。百姓声声泪泪感谢朱总兵官。

自后,每攻下一城,朱元璋都叫李善长等文人书写布告,到处张贴。不断申明纪律,并派出执法队沿街巡逻,保护百姓。对违犯军纪的,不管职位多高,不论是谁家子弟,概以军法惩处。

当时军队里曾一度缺粮,军中严禁喝酒。义军大将胡大海的儿子偏偏不听。朱元璋闻报后决意要按军法处置。有人劝朱元璋说,胡大海正在前线带兵打仗,杀了他的儿子不妥当。朱元璋坚定地回答: “宁可使胡大海反了,也不能毁了我的军队!”说完,他抽刀亲自把他杀掉了。正因为朱元璋的队伍有如此严明的纪律,才使其队伍所向披靡,使其仁义之师的呼声远近传闻。

元至正十五年 (1355)三月,郭子兴这位起义领袖亡去了。刘福通农民起义建立的宋政权,任命朱元璋为这支义军的左副元帅。不久,在两位副帅先后战死后,朱元璋又被提升为大元帅。至此,郭子兴亲手缔造的这支起义军队伍全部归为朱元璋调动指挥了。

朱元璋虽由步卒升任元帅,但依然是地狭人稀,难以实现统一中华的宏图大业。他特别注意瓦解敌人,壮大自己,团结各方力量于自己的旗帜之下,逐步实现心中的伟大目标。

元至正十六年 (1356) 仲春,朱元璋亲督水陆诸将,进取集庆。一场激战,火烧战船,主将被生擒,收降元兵36000多人。降兵收容后,不知朱元璋会如何处置,个个非常恐惧。朱元璋身旁的将士向他进言,降众过多,怕有他变,不如及早处置。可朱元璋没有采纳将士们的意见,而在降卒中挑选500个骁勇健壮者,带到自己的营房,夜里让他们环榻而寝。房中除留冯国用外,他平日的卫士一个也不留宿。朱元璋脱下战甲,登床酣然入梦,一觉到天亮。500名勇士非常感激朱元璋的信任。数日之后,朱元璋复用这500名降卒为先锋,攻打金陵城。降卒们感恩思愤,冲锋陷阵,英勇杀敌,长驱直取金陵城下,人人荣立战功。30000余名降卒见朱元璋果真以诚相待,感激不已,也忠心为他效命。朱元璋的队伍由此所向无敌,名播四方。

攻占集庆之后,朱元璋改集庆为应天府。这时,在他的北面是义军韩林儿、刘福通。东面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地盘不大,但东、西、北三面都有股力量处在第一线,似屏障一样保护着这支义军队伍。朱元璋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形势,以应天府为中心,先后攻克镇江、长兴、常州、宁国、江阴、常熟、池州 (今安徽贵池)、徽州 (今安徽歙县)、婺州 (今浙江金华)、扬州、衢州等地。

这时候的朱元璋,经过七年枪林弹雨的洗礼,已由一个只为求食谋生的和尚,成长为一名驰骋沙场的义军将领; 由一个小小的步卒成长为称雄一方的霸主。元至正十九年(1359),小明王又任命他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的左丞相。

朱元璋在通向大明皇帝的人生航道上,又开始了新的航程!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内容简介: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生活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经》的著作,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但有关老子本人的记载留下得不多,这就给后人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有人把他神化,有人认为他就是太上老君,有关老子的传说不胜枚举,种种的遐想赋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那么老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老子作为道教的开山鼻祖,被尊称为太上老君,这位神话般的人物,具有和其他圣人不一样的名字,老子,他不同于常人的称谓也许只有在神话传说中才能解释得清。

神话传说给予了老子很多神秘的味道,这是一种后人对前人和圣人的敬仰。那么,真实的老子是什么样的呢?

作为国家管理图书的官吏,老子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典籍,在他管理图书的若年中,周王室日渐衰弱,老子决定离开东周,他的这一决定诞生了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却也暴露了老子自相矛盾的问题,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说“言者不如知者默”,也就是说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老子主张大智慧的人不说话,不写文章,可是为什么老子自己却写了五千言的《道德经》,这不是拿己之矛攻己之盾吗?究竟是老子愚蠢还是另有智慧?

走出函谷关的老子,除了给人们留下一部《道德经》外,再也没有任何别的信息,直到现在,老子晚年究竟去了哪里,最后死在哪里,都是一个历史之谜。而他的《道德经》也像一部谜书一样,让后人有说不尽的话语空间,《道德经》所阐述的道的精要人们未必全部理解。

《道德经》不过五千言,却涵盖了很多妙义,告诉我们许多法则。几千年前过去了,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一直活跃在我们身边,有关老子的话题一直研究不完,解释不尽,老子研究几乎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公共话题。

(全文)

老子和我们现代生活有关吗?老子他在哪儿呢?这个问题我曾经做了一个测试,我到苏州玄妙观,碰到三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一看太可爱了,我就测试一下。我说你们知道老子吗?他们说知道。当中一个男孩说了,他说老子就是我爸。还有一个男孩他说,老子不就是玄妙观当中的那个塑像吗?那个道士塑像吗?我会心一笑,一个小女孩嫣然一笑,她说不不不,“老子”是一本书,我爸的书桌上就有这本书。我笑了,老子不就是和我们三个现代孩子生活在一起嘛,而且这三个孩子心目当中有三个不同的老子。一,老子是我爸,二,老子是那个道士的塑像,三,老子是一本书。老子真的就在我们生活中,只不过我们和老子的那种接触,有时候零距离的接触,所以已经化到我们的血液当中去了,距离是零,所以我们反而觉察不到了。

我们在座的有的同志喜欢打太极拳,早晨到公园里面打太极拳,看到人家的动作软绵绵的,但是太极高手,一推手,可以把一个大汉掀翻在地。什么原理?老子说的,柔弱胜刚强。你看看,有的人喜欢下围棋,有的人喜欢练书法,书法家和围棋高手经常说一句话,叫知白守黑,谁说的?老子说的。什么叫知白守黑?写书法,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写书法的人这么看。真正懂书法的人他眼睛一看,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所以叫你守住黑要知道白,这样就达到一种高级层次。我看下围棋的也是,要知白守黑,这是什么道理?这就是立足一处,眼观全局,这是何等的境界。所以老子的智慧,熔化在你我中间,熔化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行动当中,理念当中,大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小到我们公园里打拳、下围棋都是这种,老子的智慧。

同志们如果到福建去,有个叫清源山,清源山有个老君岩,有个老子的石刻雕像,非常有名,有名在什么地方?这个雕像非常大,而且这个雕像非常卡通,怎么卡通法?就是他的两个耳朵特别大,同志们想一想,为什么老子的耳朵特别大呢?为什么?因为老子叫李耳,姓李,所以他的耳朵上必有特征,他的耳朵特别大。同志们我们来看一个汉字,圣人的圣,这是简化字,如果我们还原成繁体字的话,左边是一个耳朵的耳,圣人就和耳朵有关系。如果同志们对文字感兴趣,不仅是看简化字,而且看繁体字,再去看一个甲骨文更有意思了,在甲骨文上你看到什么呢?下面一个人,上面一个大耳朵,人上面一个大耳朵,这就是圣人的圣,在甲骨文当中,这个“圣”字还有个写法,一个人头上一个大耳朵,然后一个“口”,什么意思?就是古人把圣人的观念,看作不仅这个人的听力好,口才好,所以一个耳朵一个口,那么同志想想看,到后来慢慢演变了,这个人的听力又好,口才又好,这就引申到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无所不明,就变成了圣人了。所以圣人跟耳朵有关,老子就是个圣人,那么我们要问了,老子是不是真的耳朵很大呢?中国的文化不得了,不仅有动人的民间故事,而且有生动的神话,还有美妙的仙话。

老子的妈妈把老子生下来了,一看这个孩子很奇怪,怎么他的耳朵特别大,他老爸一看,这孩子的耳朵太大了,夫妻俩一商量,这个孩子给他起个什么名字?姓李叫李耳,今天我们现代人哪有给儿子起耳朵,脚什么的,没有的,都起个文绉绉的名字。因为古人很天真,这叫童心,这是人类的童年,所以很有意思,给儿子叫个李耳。所以同志们今后去看雕塑,去看画像,雕塑家雕塑的老子,或者画家画个老子,你看他耳朵特别大,这是一个特征,那么现在我们又一个问题来了。李耳,我懂了,老子叫李耳,请问为什么叫老子呢?同志们想想看,孔子因为他姓孔,叫孔子。孟子因为他姓孟,尊称他所以叫孟子。韩非子他姓韩,所以叫韩非子。荀子他姓荀所以叫做荀子。他姓李呀,为什么不叫李子要叫老子?问题来了,中国的文化太有意思了,为什么叫老子呢?据说这个孩子生下来爹妈一看,不仅耳朵大,而且好奇怪,他的眉毛是白的,他已经有胡须,也是白的,你看看生出来的儿子,眉毛是白的,还有胡须是白的,所以叫老子了。

还有我刚才讲了,有民间故事,有神话传说,有仙话,《史记正义》当中,他就有浪漫的说法,说什么呢?李母怀胎八十一栽,逍遥李树下,割左腋而生,很浪漫。老子的妈妈怀胎了,怀得好大很大,怀胎了多少,八十一年。这个婴儿在他的腹中八十一年,那天快要生了,他妈妈就来到李树下,八十一年的孩子怎么生法呢?她就割开自己的左腋,小孩子哇哇地生下来,你看看这不叫老子吗?他在妈妈那里已经八十一年了,生下来已经有八十一岁了。当然这是民间传说,这是神话,这是仙话,那么历史学家写的老子,应该怎么样呢?那么我们看看司马迁,司马迁这位大历史学家,花了18年的心血,写了52万字6千五百个字,给中国的哲学之父、智慧之父,写评传的话,很可怜,只写了450多个字。你看看,这么大的一部《史记》就写了450多个字,这么一个大的哲学家,为什么?没有办法,材料没有,材料不够,所以他很严谨。他怎么写的?他一开头写了27个字,他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27个字就介绍了他的籍贯,他的姓氏,他这样说,老子这个人啊,是楚国苦县,县名叫苦,曲仁里的人。他说姓李,名字叫耳,他的字叫聃,他的工作单位在周朝的守藏室之史,什么意思?就是周朝的皇家的国家的图书馆馆长,用今天我们学者的话来讲,就是收藏图书、保管图书的这样一个官员。那么有的学者说,他是国家图书馆馆长。那么照我的看法呢,还不仅是一个图书馆的馆长,他这个地方应该不仅有图书,而且有文物档案,而且有其他的东西,这就好像我们现在的国家图书馆还有国家博物馆,国家档案馆。我想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管理的这么一个馆长,这样一来,如果我们深层思考的话,我们就发现一个秘密,为什么他写了五千多个字?就成了中国的一大智慧经典?成了世界上的一大智慧,就五千来个字,为什么他有这么大的学问?为什么他的思想这么深刻?从他的职业上,从他的工作岗位上,我们可以找其中的秘密。你想想看,他做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做档案馆的馆长,做博物馆的馆长。一、他看到的东西远远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看到的,他看到的图书、看到的档案、看到的文物,当然大大超过一般人,一般人看不到。所以他不仅看到大量的东西,而且看到许多秘密的东西,甚至机密的东西。第二,我们可以想想看,他既然是那个时候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当时的一般人不能到那里去查图书的。你想想看,到他那里的人,必然是高层次的文化人,高层次的学者,他碰到的就是这些高层次的文化人,高层次的学者,经常进行交流,我们有句话,听人家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当然他的知识在无形当中丰富起来了。第三个,他这个职位在京城,他这个职位靠近王朝,是政权的中心。你想想看,他不仅能够知道大量的历史信息,而且能够和当时的皇朝的政权的核心,频繁接触,也就是他能够获取大量的王朝的时代信息。再加上老子的天分很聪明,悟性极高,你想想看,有这么的智慧,有这么的素质,又处在这么优越的条件下,当然灵性焕发,就会诞生中国的哲学之父和智慧之父,所以他是有来龙去脉的。

老子原来做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守藏者室也,后来又看王朝衰败得太厉害了。不想做了,不想做他就出走了,他要到哪里去呀,他要到秦国去,他要到西域去,要到秦国去,要到西域去。必定经过一个关口,叫函谷关,为什么叫函谷关呢?两面两山,对峙,中间一道又深又险的小路。所以这条路就像一个“函”字里一样,所以叫做函谷关,必定要经过这个关口。这一天,守关的长官是叫关令尹喜,又叫令尹喜,守关的长官,那天他到城头上暸望,一看不得了,空中飘过来一团紫气,一团紫气冉冉而来。关令尹很厉害,他眼睛一看说今天很妙,今天将会有圣人到来,然后他在关上远望,看见一个人,骑着一匹青牛慢慢来了,再一看牛背上的那个人,风度非凡。远得看不出,近的一看,这不就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吗?高兴得不得了,老子来了,你看紫气飘来,老子来到。然后把他问他,你到哪里去?我要到秦国去,西域去,我呆不住了。

不能,你要走的话,你非答应我个条件。老子说,答应你什么条件?他说,你看你这么一个大思想家,哲学家,你不给我们留一点著作,留一点文字下来。老子说不不不,不留。老子他不愿意留的,不留不留。关长嫣然一笑,你不留也好,我不给你签护照,不给你签证,不能过我的关,你非得留一点。所以这是个麻烦的事情,所以老子给他缠得没有办法,所以老子写下了这部天下奇书,叫《道德经》。老子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刚才我讲了,第一,你不写这个书,他不给你签证,不给你护照上签字,你不能出关,所以要出关得写。第二,关令尹一番话,老子很有触动,我一肚子学问,一肚子智慧,我为什么不做点好事,给后人留点遗产呢?那不就浪费掉了吗?第三,写著作也要有知音,关令尹就是个学术非常高,修养非常高的人。关令尹学识非常高,同志们想想看,飘过一段云气来,就知道贵人来了,我们也不知道叫紫气,也不叫紫气东来,也不叫贵人来。当然这尽管是传说,但是,关令尹是个非常有学问的人。这样一来,我碰到一个知音,我写出来的东西有人赏识,所以有这么几个原因,最后老子决定写了,所以老子花了好几天,写完了。一看,五千多个字,一分八十一章,分成为上下两篇。一篇叫《道经》,一篇叫《德经》,合起来叫《道德经》,我们简称为《老子》。写完以后,关令尹一看高兴得不得了,了不得,太美了。诗一样的语言,深刻的含义,太美妙了。关令尹笑了,他说老子,我这个关长不做了,我要跟你一起出走了。据说后来他这个关长不做了,跟老子一起去西域去。后来人们还看到他们两个人一起在流沙里面走。两个人都有学问,都是大学问家,而且都是长寿。

那么老子的《道德经》里面,到底讲了些什么智慧呢?我们翻开他的书,最先接触到的就是他的道,道路的道,最多接触的也是道。所以我们现代人如果是闻其道,得其道,行其道的话,那就能够把老子的智慧转化为我们的智慧,把古代人的大智慧转化成为我们现代人的智慧,这是一笔相当丰富的财富。

《老子》这个书当中,就五千多个字,讲到“道”的地方有七十多处。他是多么重视道,尽管道到底是什么?现在还有不断的争论,道到底是什么?但是有一个大家是共通的,道就是宇宙的本体,事物种种的玄妙,都是因为从道里边出来的。如果我们认识了道,知道了万物的玄妙,那你看我们活着是多么令人愉快的一个人生。那么道到底在哪里呢,道就在宇宙当中,就在茶杯里面,就在我的录音机里面,就在我的手表里面,天地当中。有道,一草一木有道,一器一皿当中有道。东郭子曾经问庄子,先生何为道?什么叫道?道在哪里?庄子嫣然一笑,无处不在,道在屎溺。这个话讲得很难听,道在哪里?道在屎溺,大便小便当中都有。我们乍一听,这个哲学家怎么讲得这么庸俗。不,深刻,无处不有。如果我们细细想想,难道大便小便当中没有道吗?医生拿你的大便小便一看,就看问题出来了,我们看清宫**,太监老是拿着皇帝的大便要看,看看皇帝健康不健康,所以道在屎溺。多深刻,所以无处不在,所以《老子》是个智慧的书。他给人们诉说着道,辩论着道,就希望人们得道。如果你是搞政治的,你细细地读他的书,就可以学到好多的道。你搞经济的,你搞教育的,你要健身的,你要教育孩子等等,里面都充满着智慧的道,都能给你一种智慧的启迪。

今天,我们处在这么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老子离我们几千年了,老子就和我们在一起,就能够越过这个时代的鸿沟和我们沟通。

首先我们看宗教界人士非常喜欢老子,1788年,两百多年之前,一位天主教的教士,传教士,他就把《老子》这本书带到了欧洲。从此《老子》两百多年以前,开始了在欧洲的国外的蔓延。有一个罗马的天主教教士,他是第一个用拉丁文来翻译老子的。我们特别要提到日本,日本人研究老子很厉害,我到日本去,他们研究老子很厉害。日本上世纪有一个首屈一指的禅学大师叫铃木大拙。同志们可以看看他的名字,铃木。日本人的,大拙,谁的?《老子》里的。他特别喜欢这个词,叫大巧若拙。所以你看他的名字上有个大拙,他对老子太喜欢了。他怎么喜欢?名字上叫铃木大拙。而且他怎么样呢?老子最讲究无,老子他喜欢无。他往往就拿起毛笔来写一个“无”字,挥笔而成。在写“无”字当中,表示对“无”的深深智慧的悟。这个人很长寿,有近一百岁,九十几岁的时候,还有飞机到处飞来飞去,到处做学术报告,他的学生就问他,先生你怎么这么健康?这么长寿?他笑笑说这就是无为。宗教界的人士喜欢老子,文学家也喜欢老子。你看1891年俄国的托尔斯泰,这么大的文学家。当时有一个彼得堡的出版家,跟他谈话,就问,他说你是这么一位大的文学家,请问你受世界上的哪些作家思想家影响大?托尔斯泰说,他说我受中国的孔子孟子影响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文学家真会说话,一个叫很大,一个叫巨大,只差一个字,很大、巨大,你看不同的影响突现出来了。

哲学家也喜欢老子,世界的哲学家也喜欢老子。黑格尔这么一个大哲学家,他就说了,他是老子的哲学不得了,和希腊的哲学一起,作为世界哲学的源头,你看看得多高啊。当代还有一个大哲学家,叫海德格尔。他这个思想和西方的那个传统不一样,但他和我们老子的思想传统倒很合拍。老子说 “有无相生,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他看到老子这种思想很合拍,很感动。同志们,我们来举个例子,同学们看这个茶杯,茶杯里如果没有水。那么我们就要问大家了,茶杯里有东西吗?没有啊。我们的一般常识,老子来了不一样,老子说有。怎么没有?我看见有。大家不明白,这茶杯里明明是没有东西,怎么是有呢?老子说了,你倒上水不就有了吗?你装上盐不就有了吗?你放上糖不就有了吗?你放上其他东西不就有了吗?厉害,什么意思?正因为它是无,所以它能够有。同志们想想看,如果这是一个实心的东西,一个木疙瘩。你里面能放水吗?不能放水,同志们想想看,正因为我们的嘴巴是空的,是无,所以听完讲座,大家可以吃饭。饭可以进去呀,如果我们嘴巴是满的,是有的,怎么吃东西呀,所以这里有个大秘密,就是这个有。是隐蔽在这个无当中的,这就是哲学家的智慧和眼光。

所以这个“无”并不是真的“无”,而是有的“有”,这个“有”是隐蔽在里边的。同志们再想想看,我们墙上开一个窗,开一个洞,我们开这个洞以后,有没有,没有是空的,但是老子就发现这个智慧,无中有。如果我们整个房间一个窗子都没有,不闷死人吗?正因为无,开着窗洞,所以多舒服啊,空气流通,这不是有吗?这种思想给海德格尔一看,太吻合了,知音。所以他对老子那个思想,非常赞赏,非常合拍。他把老子的哲学开始用西方的文字来翻译了,经常琢磨。怎么把中国古典的话语用现代的西方的语言,不是马马虎虎翻过去了,他在办公室,他的书房里写了两句话,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就是谁能够解释一下,太深刻了。谁能够把一个浑浊的东西,乱糟糟的东西,我能够把它沉静下来,慢慢地沉静沉静下来。谁又能够把一个死水一团一样的东西,把它掀动起来,使它生动活泼,谁能?这是老子的话,太深刻了。同志们想想这些智慧,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乱糟糟的,我去了,你去了。记得老子这两句话,这么浑浊的一个单位,我去了以后,把它慢慢地沉静沉静沉静下来,搞得好好的,福利上去了,大家很高兴。但是高兴的话,大家懒惰了,享福了,谁又能够把这个平静的环境再掀起生命的波浪,使它永远朝气蓬勃。所以你看这个哲学家,看到老子这两句充满哲理的话,怎么能够不激动,不感动,不冲动。所以,老子不仅和我们同在,而且老子和世界的人们同在。这一讲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其人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 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思想

1. 老子的天道无为与自然观念

人要效法天,为何?天下“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上也生长作育万物于人,没有自私的目的,没有对立条件的要求,只有给与,没有要求收回什么,万物以它而生,而灭,都是自然的现象。自,便是天道自己本身。然,便是天道自己本身本来当然的为此而已,没别的理由可说。自然,便是天道本身自己当然的法则是如此的。

老子有名的“无为”学说,便是根据他自己天道自然的至理,用“无为”一辞来说明天道的境界和功能。“无为”与“无不为”便是他自己解释“无为”的道理,并非不作。“无不为”是道体虽然“无为”但即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和作用。天道“无为”“无不为”说明人应效法天地,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做到真能无私而大公的标准,才是天理的固然。

2. 老子对仁义于圣人的观念

争王称霸的作为,以行仁由义为号召,功利观念普遍流行,动称圣人,随口仁义的理论屡见不鲜,老子才不得不严加驳斥,形同谩骂了。而他认为真圣人,救世淑人,犹如天地之心一样,平等无私,更无目的与条件,行其义所当为而已。真圣人也该“无为”“无不为”的。

3. 有关老子政治思想的误解

有关“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古代“国”仍做地方行政单位名称用,分封到某地上任时用国,而“天下”则指代我们所言世界与国家。“小国寡民”指出了作者地方自治的理想,“老死不相相往来”说明天下人要道德自觉与自治,才可化民成俗。“老死不相往来”在现代的公寓里常有,是法治自由社会常有的现象,他只是代表了一种天下太平的理性境界。除了地方自治,道德政治与自觉政治以为,它对于天下(即如今之国家)政治的观念,是主张统一的德治,如,他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4. 老子被人陷害为阴谋权术的教唆者

“将欲壑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老子指出宇宙物理与人事必然法则的因果律,告诉人们“天道好还”,“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道理,如果不从自然的道德去做,而只以权诈争夺为事的,最后终归失败。

5. 老子政治思想的重心

道经与德经各自分开,并不合一,道是其体,德是其勇。道为内圣自养之学的重心哲学,以德为处世及为政外用的重心。

(1)贬斥权谋,主张以长厚自处。

(2)诸侯建国分治,地方自治政治思想。

(3)主张政治统一,且以德化一统。

(4)抱怨以德。

6. 老子摄生养生的学术

(1)人手立基虚极精笃的养静论:修养恢复到生命原型的静态,才合于常道。

(2)由静极进于绵绵若存的养神论:人要修到长存不死的成果,由养静,养神而到达“谷神”的境界。

(3)辅助养静养神的养气论:一个人,若能修养到精神魂魄结合为一,而不离散,心志与气机往来专一,到达柔弱如婴儿的状况,洗涤心智,而不留丝毫的垢疵,便可达到“天门开阖,能天雌乎”完全雄阳的境界。

(4)恍惚至精的道妙:恍惚,并非昏迷或糊涂,是形容心神灵明静然的境界。说明养静,养神,养气的成果,合于道成德酒,涵容万类真实的情况,一个人的修养,如果到达这种境界,对于精神的妙用,便可自有把握的见到他的信验了。

(5)摄生养生的成果:修养成果的身心状况,永远犹如婴儿尚未成孩的境界,也即“返老还童”。

7. 道教的《清静经》

《清静经》极力仿效佛教《心经》,与儒释道之教思想融会贯通,估禅宗五祖为之评价:“后世依次修行,亦可以入道矣。”《清静经》不但可以代表道家与道教的必读之书,如要了解晚唐以后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儒,释,道三教思想融会贯通的情形,也是必读之书。

如云: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玩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省玩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翻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悟,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住。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犹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

孟子

--------------------------------------------------------------------------------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处于独尊地位。 唐玄宗以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尊他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为其上尊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到了清 初,孔子更加显贵,被清帝奉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每逢帝王们祭祀孔子时,旁边总会有一位儒家学派的大学者陪着孔子享祭。他同样拥有崇高尊号:“邹国亚圣公”。显然,在儒家学派中,他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这位大学者便是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相传,孟子的母亲十分贤惠,辛劳地抚养他长大成人,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晚年时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至今,我们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一书。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孟子,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主要思想:

⒈政治上——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论点。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认定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对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治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达到“黎民不饥不寒”,以缓和阶级矛盾。

⒉道德上——肯定人性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信等天赋道德意识。并对仁、义、礼、智、信等有独到的见解,系统的阐述和具体的要求。

⒊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认为“逸居而教,则近于禽兽”,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已”,要求达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⒋世界观——由于他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了一个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

============================

孙武

孙武(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初),亦称孙子,字长卿,春秋时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人。伟大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我国军事理论的奠基者。著有《孙子兵法》传世,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孙武的祖先叫妫满,被周王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公元前672年,陈国内部发生政变,陈太子被杀,孙武的直系远祖陈完受到牵连,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

齐桓公见陈完颇有才干。授予他“工五”即管理手工业事务的长官之职。陈完在齐国定居以后,改姓田,田氏遂在齐国扎根,直到最后喧宾夺主,最后把姜姓的齐国改成了田氏。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孙武的祖父),做了齐国的大夫,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诸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式“食邑”),并赐姓孙氏。因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孙武的父亲),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

孙武大约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尚、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但当时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后来,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

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不断向中原学习,以求摆脱楚国控制,富国强兵。晋国看到吴国的兴起可以牵制的楚国,减少对中原的压力,所以派人入吴传授中原文化,尤其是帮助吴国按中原兵制进行改革以增强军事实力。吴国也对中原文明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吴王寿梦的儿子季札,就受到过孔子的赞扬,认为他“懂礼”。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山东逃奔到南方的吴国。

孙武来到吴国后,在吴都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避隐深居。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通过伍子胥的帮助,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客,袭杀吴王僚和公子庆忌,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

阖闾是个胸怀大志的人,即位后,就礼贤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乐,不近女色,注意发展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时而向长江中游发展,灭楚称雄。

这时,伍子胥向吴王阖闾推荐了正在隐居的孙武,向吴王介绍孙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干,称赞孙武是个方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吴王不信。伍子胥便反复推荐,仅一个早上就推荐了7次,吴王才答应接见孙武。

周敬王四年(前516年),吴王阖闾亲自召见孙武。孙武见了阖闾,便把自己所写的13篇《孙子兵法》,一篇一篇地呈给阖闾看。阖闾每看一篇,都拍案叫绝。吴王欲试孙武用兵,就说:“先生所著兵法十三篇,我都拜读过了,那里面所淡,甚是精妙,不知您的理论,可不可以拿来实地操练一下”孙子答道:“当然可以。”阖闾又说:“可以就近调我宫里的妇女来演练吗”孙子回答:“自然可以。”于是出宫女一百八十人交他操练,孙武将宫女编成两队,并以吴王两个宠姬分任两队队长。然后要他们全体持戟,准备操练。孙武向他们发令说:“你们知道自己的心、左右手和后背吗”宫女回答:“知道!”孙武号令他们:“我发令向前,你们就看你们心口所对的方向;向左,就看右手所在的方向;向右,就看左手所在的方向,向后,就看背所对的方向。”号令交待清楚,便陈设出斧钺等刑具以示警戒,又。“三令而五申之”,反复说明。于是击鼓传令:“向右。”宫女们都大笑起来。孙武讲:“约束不明,号令不熟,这是将领的过错。”又三令五申地交待好几遍,然后击鼓传令:“向左!”宫女们又大笑。孙武说:“纪律不清楚,号令不熟悉,这是将领的过错;这些既已交待明白,却不依号令去做,这乃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要斩两位队长。台上观看的吴王见要斩他的爱姬,大吃一惊,忙派人传令:“我已经晓得将军善用兵了。我如果没有这两个妃子,连吃东西都没有味道,希望不要杀他们。”孙武说:”我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于是杀了两个队长示众。依次用后二人为队长,再击鼓操练,向左向右,上前退后,跪下起立,无不符合命令和纪律要求,全体肃然,没一个敢出声。这时,孙武派人向武王报告:“队伍已操练整齐,大王可以试来看看,听凭大王怎样使用他们,即使叫他们赴汤蹈火,都是可以办到的。”吴王知道孙武真的善于用兵,终于用他做了将军。这件事,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孙武做为一名将军的风采和品格。

孙武与伍子胥共同辅佐阖闾经国治军,制定了以破楚为首务,继而南服越国,尔后进图中原的争霸方略;并实施分师扰楚、疲楚的作战方针,使吴取得与楚争雄的主动权。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吴王准备攻楚,孙武认为“民劳,未可。”请再等待。伍子胥则提出疲楚的战略,建议把部队分为三军,每次用一军去袭击楚国的边境,“彼出则归,彼归则出”,用这种“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误之”的战法来疲惫楚军,消耗楚的实力。阖闾采纳了这个意见,反复袭扰楚国达六年之久,使楚军疲于奔命,为大举攻楚创造了条件(参见吴楚争霸战争)。孙武和伍子胥还根据楚与唐、蔡交恶,楚国令尹子常生性贪婪,因索贿得不到满足而拘留蔡、唐国君,蔡、唐两国对楚极其怨恨的情况,献联合唐、蔡以袭楚之计。蔡、唐虽是小国,但居于楚的侧背,这就为吴军避开楚军正面,从其侧背作深远战略迂回提供了有利条件。

公元前506年,吴国攻楚的条件已经成熟,孙武与伍子胥佐阖闾大举攻楚,直捣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吴军要由今天的苏州进到江陵附近,进行千余里深远的战略奔袭。孙武等人协助阖闾制定了一条出乎楚国意料的进军路线,即是从淮河逆流西上,然后在淮油(今河南潢川西北)舍舟登陆,再乘楚军北部边境守备薄弱的空隙,从著名的义阳三关,即武阳关、九里关、平靖关,直插汉水。吴军按照这一进军路线,顺利地达到汉水,进抵楚国腹地。楚军沿汉水组织防御,同吴军隔水对阵。由于楚军主帅令尹子常擅自改变预定的夹击吴军的作战计划,为了争功,单独率军渡过汉水进攻吴军,结果在柏举(今湖北汉川北)战败(参见柏举之战)。吴军乘胜追击,5战5胜,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

在吴王北上与齐晋争霸的斗争中,孙武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史记》说: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此后,孙武隐居,不知所终。

孙武所著《孙子兵法》,不但是我国最早的兵书,也不仅在军事理论方面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而且在军事哲学方面也堪称民族智慧的结晶。《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丰富而深邃,最早涉及战争全局问题,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战争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由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事等多种因素所决定其中,尤其重视“民”对战争的态度,主张修明政治,予民拟利,用亩大而税轻的办法以争取民心。提出“先胜而后求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指导思想。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首次概括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普遍的军事规律。注重全面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奇正等矛盾双方,总结出“以正合,以奇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因敌而制胜”等若干至今仍有研究价值的指导原则,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

《孙子兵法》为中国古代军事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北宋时,《孙子兵法》列为《武经七书》之首,被誉为“兵学圣典”或“兵经”。孙武也成为我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鼻祖,被后世誉为“兵圣”。不但影响了中国,而且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孙子兵法》不仅运用于军事领域,还被推广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只要《孙子兵法》存在,世界上一切伟大的兵书都只能是第二流的。

避隐吴国著兵法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

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孙武的祖先叫妫满,

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

河南淮阳)。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

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

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

完。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

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

才干,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诸

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式“食邑”),并赐姓

孙氏。困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

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

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

《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

,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

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

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后来

,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

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

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

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

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

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

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亦葬在吴国,因此《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就把孙武称

为“吴人”。

孙武来到吴国后,便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

。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 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

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

,结为密友。这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两人便避隐深居,待机而发。

公元前515 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

客,袭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阖闾即位后,就礼贤下士,任用伍

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乐,不也女色,注意发展

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

向荣的景象。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时而向长江

中游发展,灭楚称雄。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隐

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并请伍子胥引荐自己。终于,孙武写

好了13篇兵法。这13篇兵法,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全书构

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

===================

韩 非 子 的 思 想

韩 非 子 师 承 荀 子 ,但 却 提 出 许 多 超 越 儒 家 的 新 观 点 ,写 下 不 少 伟 大 著作 ,是 战 国 时 期 法 家 的 代 表 。

《 韩 非 子 》通 过 许 多 寓 言 故 事 , 系 统 地 阐 明 法 、术 、势 的 法 制 理 论 。 他 的 著 作 总 结 了 古 代 国 君 的 得 失 ,表 达 了 自 己 的 抱 负 和 主 张 , 例 如 :《 孤 愤 》、《 五 蠹 》、内 外《 储 说 》等 。其 中《 自 相 矛 盾 》和《 守 株 待 兔 》便 是 有 趣 的 寓 言 故 事 。

法 家 思 想 :

一 、天 不 能 决 定 人 事 吉 凶 ,人 定 胜 天。

二 、人 不 应 该 违 背 自 然 规 律 ,而 要 把 天 当 作 物 类 来 利 用。

三 、国 家 要 富 强 ,要 靠 耕 战 ,耕 是 搞 好 农 业 生 产 , 战 是 加 强 战 备。

四 、法 治 比 德 治 更 适 合 于 当 时 社 会 ,因 为 社 会 发 展 变 化 了,一 切 事 物 也 随 之 变 化 ,因 此 具 体 措 施 也 应 改 变 。

五 、法 治 讲 求 法 术 、法 令 ,要 让 人 人 皆 知 ,坚 决执 行。是 国 君 驾 驭 群 臣 的 方 法 ,是 国 君 至 高 无 上 的 权 力 和 威 势 。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708303html

中国

一、魏源 海国图制

二、韩非子:(约前280—前233) 战国末年的哲学家和政治家。出身于韩国贵族,师于荀况,著有《孤愤》、《五蠹》、《说难》等,深受秦王政的重视,并出使秦国,后被李斯等陷害。死于狱中。他吸取当时道、儒、墨各家思想中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观点,发展了前期法家思想,集法家学说的大成。

三、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四、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 间 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 学,死于扶风 。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 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 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其《五千文》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 中的奇葩而译出版。美周《纽约时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 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 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 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 规律 。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 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孙子: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人,生卒年月未见史载,约与孔丘同时期。孙武以自著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庐,得到重用,任为将军,帮助吴王经国治军,“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孙吴列传》),由孙武草创,后经其门弟子整理而成的《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简称《孙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兵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词约意丰,内容博大精深,揭示了战争的一些一般规律。十分强调政治、经济在战争中的作用;它强调战术的灵活性,提出“兵无常势”,“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贯穿于全书始终。

六、庄子:庄周(约前369-前286),世称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任过蒙地方的漆园吏。他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道家学派的先驱老子,并称“老庄”。他的道家思想和文史地位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庄周一生安贫乐道、不事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庄周的道家思想在学术上的表现,主要是效法老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并且把它发展到了一定高度。他文章流畅,善于采用和虚构寓言故事,比喻更是信手拈来,极富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艺术色彩。

七、荀子:(约前325-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八、墨子:(约前468-376年)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鲁国人(滕州),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类》),人称“布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渚宫旧事》),汉代王充甚至说:“孔墨祖愚,丘翟圣贤。”(《论衡·自纪》)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又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于《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于是弃周道而用夏政。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九、毛泽东

十、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幼年生活贫困。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50岁时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后同学生周游列国,终不见用。晚年致力教育事业,传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政治上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伦理思想上宣传“仁”。“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养恭、宽、信、敏、惠的总称。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重视因材施教。现存《论语》集录孔子言行。

---------------------

1999年9月份 BBC评千年十大思想家

1)卡尔·马克思;

2)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3)艾萨克·牛顿爵士;

4)查尔斯·达尔文;

5)圣托马斯·阿奎纳(中世纪意大利神/哲学家);

6)史蒂芬·霍金;

7)伊曼纽尔·康德;

8)雷内·笛卡尔;

9)詹姆斯·麦克斯韦尔;

10)弗里德里希·尼采。

十大思想家简介

1)卡尔·马克思

(181855—1883314)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一个律师的家庭里。曾先后进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历史和哲学上。1843年10月迁居巴黎,同德国和法国秘密工人团体的***建立了联系,并经常参加德国和法国工人、手工业者的集会。1847年12月—1848年1月,受该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委托,同恩格斯一起起草了同盟的纲领,这就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宣言》。1867年出版了不朽著作《资本论》第一卷(第二、三卷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第四卷,即《剩余价值理论》,在恩格斯逝世后出版)。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与世长辞。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时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是“科学巨匠”。

2)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在物理学的许多部门中都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二十世纪初的一些新发现的推动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1905年);并在这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1916年)。还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在阐明布朗运动,发展量子统计法方面都有成就。后期致力于相对论“统一场论”的建立,企图把电磁场和引力场统一起来,惜无成效。爱因斯坦的理论,特别是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相对论的观念和方法对二十世纪理论物理学的发展,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因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于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3)牛顿

(1642—1727)

英国物理学家,他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了成为力学基础的牛顿运动定律。还进一步发展了开普勒等人的工作,发现万有引力的定律。由于他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人们常把经典力学称为“牛顿力学”。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于1687年全部出版,包括物体运动理论和关于万有引力的理论。牛顿的哲学思想基本上属于自发的唯物主义

4)达尔文

(1809—1882)

查理·达尔文。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历时五年(1831—1836)的环球旅行,在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译《物种原始》)一书,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说明了物种是可变的,对生物适应性也作了正确的解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并给宗教以一次沉重的打击。

5)托马斯·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出身意大利贵族,天主教多明我会会士。他的哲学和神学体系叫做托马斯主义,十九世纪末由教皇利奥十三世正式定为罗马教廷的官方哲学。主要著作有《反异教大会》和《神学大全》。

6)霍金

(1942— )

史蒂芬·霍金,英国人,被全世界广泛尊为继爱因斯坦以来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和他的合作者提出的宇宙无边界设想是当代量子宇宙学的一块基石。霍金和彭金斯的奇性定理表明只能用量子物理学来描述宇宙。宇宙的波函数可以避免空间—时间奇性。霍金是当代宇宙学无可争议的权威。

7)康德

(1724—1804)

康德,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除曾去但泽旅行外,一生未离乡土。从1755年起在哥尼斯堡大学教授逻辑学和哲学,以及数学、物理学、自然地理学、人类学、教育学等,共二十七年。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言》、《实践理性批判》、《论永久和平》、《道德的形而上学》等。

8)笛卡儿

(1596—1650)

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他强调科学的目的在于“造福人群”,反对经院哲学,认为必须抛弃所有因袭的见解。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原则,强调不能怀疑以“思维”为其属性的、独立的“精神实体”的存在,他是个典型的二元论者。他在《方法谈》的附录《几何学》中,最初导入运动着的一点的坐标概念,创始了平面解析几何。主要著作有《方法谈》、《形而上学的沉思》、《哲学原理》、《论世界》,其《音乐提要》一书,对十八世纪音乐家拉摩影响甚大。

9)麦克斯韦

(1831—1879)

詹姆士·克勒克·麦克斯韦。英国物理学家,经典电磁理论的奠基人。他在《电学和磁学论》(1873年出版)中,在法拉第工作的基础上,总结了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电磁场的基本方程,即麦克斯韦方程组。从这一理论中得出,电磁过程在空间是以一定速度(相当于光速)传播的,从而彻底否定了超距作用的错误概念;并得出光的本质是电磁波的结论。在热力学、光学、分子物理学和液体性质的理论等方面都有一定成就。1871年起,在他的领导下建立了卡文迪许实验室。他还领导进行测定标准电阻、电量的电磁单位和静电单位的比值等工作

10)尼采

(1844—1900)

尼采,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他的思想反映了正在形成的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和愿望。认为必须否定受理性主义、基督教和人道主义的影响而日趋没落的西方文明,而“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创造新的价值。提倡主观战斗精神和对生活的“肯定”态度。鼓吹“超人”哲学,认为“超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有权奴役群众,而普通人只是“超人”实现自己权力意志的工具。他反对民主、社会主义和妇女解放运动。主要著作有在早年受了作曲家瓦格纳的启发而写成的《悲剧的诞生》,以及《扎拉图斯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道德的世系》等。

--------------

中外思想家的差别

1、最早中外思想家都是以思辨为主,像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及以前的哲学家其观点和论述都是与我国古代论述方式是一样的;不过中国思想家一直都以易经为乳汁,包括孔子、老子等;而西方则没有像易经这样的哲学原料;

2、亚里士多德从逻辑三段论开始西方思想家论证开始比较严密,并且随着科学萌芽的开始,越来越多的思想家把自然科学的成果加以利用,并且成为主流;

这时中国思想家也有利用科学的加以叙述,比如张衡混天说,但是其核心思想还是没有挣脱易经的范围;其主流越来越有根可讯;从孔子到程朱一脉相成;自然科学的发展很难从思想上撼动;

3、从社会制度上中国不管是奴隶制还是封建制都比较严密,统治者倡导的主流从政治上保障了起发展的权威性不容其他学说发展,比如汉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秦尊法家开始中国一直尊奉一家主流思想排除其他,自古有之;而西方除了神学圣经曾经成为主导外,其他学说一直独立存在,所以西方一旦从中世纪摆脱神学的束缚后科学、思想迅猛发展,而中国依然沉浸在孔子的学说下,或者利用孔子学说加以阐述,缝缝补补;

4、中国的科举制度对中国思想家师徒传成一脉相成起了决定性作用,所以非主流学说没有政治地位和传播渠道起到了抑制作用;这就是为什么野史中很多新鲜思想但却得不到传播;

5、就思想家本身学说来说,中国思想家由于上述原因,把秩序、和谐、天人合一作为追求最终目标而西方则遵循逻辑从自然科学出发,来论证自己的思想严密性;

6、西方以理性为主,中国以人为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633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