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哪位能给我一些徐志摩、林徽因等相关人士的资料

请问哪位能给我一些徐志摩、林徽因等相关人士的资料,第1张

林徽因与徐志摩

在近现代文学史上,“林徽因”这三个字似乎因“徐志摩”这三个字而存在,而响亮。我是因为读徐志摩而认识林徽因,然后再因林徽因而认识梁思成的,相信很大部分读者也跟我一样。这样说来,梁思成的头上也就笼罩着某种悲剧色彩,让我产生些许同情。(事实上,作为梁启超的大公子,梁思成是1949年后中国建筑学的奠基人,当代最著名的建筑系——清华大学建筑系就是由梁思成创办的。但因为他不搞文学,他的名字少为人知,这跟李四光不如钱锺书有名是一样的道理。)

徐志摩也出身望族,按现在的说法是资本家家庭。他父亲徐申如是浙江硖山镇巨富,经营银行,是有名的银行家。按照父亲的意愿,徐志摩应该子传父业,因此,到西方留学时,他读的是经济系。但不久他就觉得经济学与他无缘,他经常与文学家交往,渐渐荒疏了经济学,不久即辍学到欧美各国游历。在伦敦,听说著名的书法家兼诗人林长民来了,即上门求教,不意竟因此邂逅林徽因,当即坠入爱河,且为后世文学史研究者们提供了更多一个研究课题。

与林徽因相见之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二十四岁的他与林徽因相比大了八岁,是大哥哥辈的人物了。当时,他的妻子张幼仪与孩子都来了伦敦。在徐志摩发动多次猛烈攻势之后,林徽因看似牢固的防线最后决了堤,她是这样对他说的:我不是个感情随意的女子,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抉择。浪漫的徐志摩即回家告诉张幼仪,准备离婚。张幼仪虽然感到太突然,但仍理智地对待这件事,随即带着孩子往德国留学去了。(徐申如听说儿子如此对待妻子,气愤之下宣布断绝父子关系,并停止供粮,且将银行业务及财产交由张幼仪主管。此后这位徐家大公子就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了。张幼仪的大哥叫张君劢,是民国初政坛风云人物,二哥张嘉敖则是当时政府中央银行总裁)林徽因就这样当了第三者,这一插足后果比较严重。事实上,徐志摩也做了第三者,因为林徽因当时也已经许配了梁思成。很有意思的是,作为父亲的林长民竟然也同意女儿与徐志摩之间的爱情,浑忘了自己已经把掌上明珠许配了梁家大公子。

然而,林、徐好景不长,因为不久后林长民游欧时间结束,她只得随父亲归国,等徐志摩赶回国时,林徽因已与梁思成订婚了。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学生,在老师面前,除了克制自己外,还能做什么呢?但在遇到陆小曼之前徐一直怀念着林,且总是梁、林家里的常客。

梁、林到美国留学后经常有矛盾,激烈的时候,林就给国内的徐志摩写信,因为这样,徐志摩对林一直心存幻想。梁、林学成归国后任教于东北大学,后因林身体欠佳,曾在北京西山养病一段时间,梁未在身边。这一时期,徐经常去西山看望林。因为这样一段经历,后世研究者总以为徐、林之间的关系已经越过雷池了,然而谁也拿不出证据来。因此,徐、林的感情到底到了哪一步,至今恐怕是个悬案。不久,徐在北京的舞会上认识了有夫之妇陆小曼,徐再次插足并与陆结婚。徐婚后并不幸福,甚至很不幸福,又常向朋友倾诉,对象主要是胡适、林徽因和凌叔华等,直到1931年遇难身忘。林在1931年和1934年分别写过两篇纪念徐的文章,真情流露。

应该说,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没有徐志摩,林徽因是不会搞文学的。还在伦敦刚相识之时,徐就经常写诗给林看,林的儿子梁从诫在《林徽因文集》中说到,林徽因曾对子女们亲口讲过,徐写过很多诗送给林,最有名的是《偶然》,但是,我们现在看《偶然》这首诗,怎么都不像是写给林的,因为徐对林的存在从来没有这么洒脱过。当然,如果没有徐的影响,林在建筑方面的成就也许要大得多,她兴趣大广,无论在哪方面都未能留下传世之作。

梁思成先生简介

梁思成(1901-1972)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古建筑文物保护与研究和建筑史学家。广东省新会县人,梁启超长子。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流亡日本时,梁思成于1901年4月20日出生日本东京,1912年随父返国。1972年1月9日卒于北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1933-1946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1934年任国民政府中央古物保存委员会委员,1944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营建系)并任系主任直到逝世。他还曾任中央研究员院士,美国耶鲁大学聘任教授、普林斯登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和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等职。从1949年起,先后任北平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1959年加入中国***。

梁思成的一生中,除了在建筑教育、城市规划等方面做出的开拓性不朽贡献之外,最为突出的是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与调查研究工作,他在中国营造学社的十多年间,以他身体和学术的最强壮年代,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对我国众多价值的古建筑进行了勘察、测绘、制图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对老匠师们的采访,写出了《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等专著和《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考》、《正定古建筑调查报告》、《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等众多的调查报告与学术论文,为我国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这门学科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梁思成对古建筑的保护维修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抗日战争以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中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都是竭尽全力,多方设法保护,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在抗战时期为保护敌站区古建筑文物、在解放战争中为保护待解放地区古建筑文物领导编写《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在作战地图上标示出在战争中避免炮击,轰炸的建筑文物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保护北京的城墙、牌楼、北海团城等等竭尽了全力。他还多次为文化部举办的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古建筑工作人员培训班讲课,培训专业人才。

梁思成在二站期间,任站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时,于1944年为国民政府及盟军(美军)编制敌战区需要保护的文物建筑名单并将其表明位置的同时,还建议盟军在战争中保护日本历史文化名称京都、奈良。把那里的珍贵文物古建筑当作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来看待。此事受到国际上普遍的称赞,日本报刊一再把梁思成称为“日本古都的恩人”和“日本文化的恩人”。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姓名:陆小曼

别名:眉

生日:1903年9月19

民族:汉

祭日:1965年4月3日

籍贯:常州

地区:上海

陆小曼是个才女。1915年就读法国圣心学堂,她18岁就精通英文和法文。她是个画家,师从刘海栗、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1920年和王庚结婚,1925年离婚1936年与徐志摩结婚,同年参加了中国女子书画会,1941年在上海开个人画展,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她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卞昆冈》五幕话剧。她谙昆曲,也能演皮黄,曾出演《春香闹学》、《思凡》、《玉堂春》等剧,在北京和上海名动一时。她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建国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65年病逝。

陆小曼年谱

◇1903年(1岁)

◇农历九月十九生于上海南市孔家弄,籍贯常州。父亲陆定,母亲吴曼华。

◇1908年(6岁)

◇在上海上幼稚园。

◇1909年(7岁)

◇随母亲赴北京依父度日。

◇1910年(8岁)

◇就读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1912年(10岁)

◇就读于北京女中。

◇1918年(16岁)

◇入北京圣心学堂读书。

◇1920年(18岁)

◇精通英文和法文,被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聘用兼职担任外交翻译。

◇1921年(19岁)

◇开始名闻北京社交界。

◇1922年(20岁)

◇离开圣心学堂,与王赓结婚。

◇1924年(22岁)

◇出演《春香闹学》,结识徐志摩,并与之恋爱。

◇年底翻译意大利戏剧《海市蜃楼》。

◇1925年(23岁)

◇年初与徐志摩进入热恋。

◇8月拜刘海粟为师学画。

◇年底与王赓离婚。

◇1926年(24岁)

◇8月14日与徐志摩订婚。

◇10月3日与徐志摩结婚。

◇10月与徐志摩南下上海。

◇11月与徐志摩在硖石小住。

◇1927年(25岁)

◇1月因江浙战争起,与徐志摩转上海定居,并与翁瑞午相识。

◇3月与徐志摩回硖石扫墓,并与徐志摩、翁瑞午游西湖。

◇12月6日出演《玉堂春——三堂会审》,任苏三一角。同时受《福尔摩斯小报》污蔑困扰。

◇1928年(26岁)

◇7月与徐志摩合著的〈卞昆冈〉发行。

◇夏与徐志摩、叶恭绰共游西湖。

◇1929年(27岁)

◇参与中国女子书画会的成立筹备工作。

◇5月接待泰戈尔。

◇6月与翁瑞午等人游“西湖博览会”。

◇1931年(29岁)

◇从贺天健和陈半丁学画,从汪星伯学诗。

◇1933年(31岁)

◇整理徐志摩的《眉轩琐语》,在《时代画报》第三卷第六期上发表。

◇清明独自一人到硖石给徐志摩扫墓。

◇1936年(34岁)

◇加入中国女子书画会。

◇1938年(36岁)

◇开始与翁瑞午同居。

◇1941年(39岁)

◇在上海大新公司开个人画展。

◇1956年(54岁)

◇4月受到陈毅市长的关怀,被安排为上海文史馆馆员。

◇入农工民主党,担任上海徐汇区支部委员。

◇1958年(56岁)

◇成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并参加上海美术家协会。

◇1959年(57岁)

◇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被全国美协评为“三八红旗手”。

◇1965年(63岁)

◇4月3日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

[信]徐志摩致陆小曼

龙龙:

我的肝肠寸寸的断了。今晚再不好好的给你一封信,再不把我的心给你看,我就不配爱你,就不配受你的爱。我的小龙呀,这实在是太难受了。我现在不愿别的只愿我伴着你一同吃苦。——你方才心头一阵阵的绞痛,我在旁边只是咬紧牙关闭着眼替你熬着。龙呀,让你血液里的讨命鬼来找着我吧,叫我眼看你这样生生的受罪,我什么意念都变了灰了!

……

啊我的龙,这时候你睡熟了没有?你的呼吸调匀了没有?你的灵魂暂时平安了没有?你知不知道你的爱正在含着两眼热泪,在这深夜里和你说话,想你,疼你,安慰你,爱你?我好恨呀,这一层层的隔膜,真的全是隔膜:这仿佛是你淹在水里挣扎着要命,他们却掷下瓦片石块来,算是救渡你!我好恨呀,这酒的力量还不够大,方才我站在旁边,我是完全准备了的,我知道我的龙儿的心坎儿只嚷着:“我冷呀,我要他的热胸膛依着我;我痛呀,我要我的他搂着我;我倦呀,我要在他的手臂内得到我最想望的安息与舒服!”——但是实际上只能在旁边站着看,我稍徽的一帮助,就受人干涉,意思说:“不劳费心,这不关你的事,请你早去休息吧,她不用你管。”哼,你不用我管!我这难受,你大约也有些觉着吧。

……

龙,我的至爱,将来你永诀尘俗的俄顷,不能没有我在你的最近的边旁;你最后的呼吸一定得明白报告这世间你的心是谁的,你的爱是谁的,你的灵魂是谁的。龙呀,你应当知道我是怎样的爱你;你占有我的爱,我的灵,我的肉,我的“整个儿”;永远在我爱的身旁放置着,永久的缠绕着。真的,龙龙!你有时真想拉你一同情死去,去到绝对的死的寂灭里去实现完全的爱,去到普通的黑暗里去寻求唯一的光明。

《诗·大雅·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林徽因的名字就是取自其中的“徽音”,不过她常被误以为是男性,所以就改名林徽因。

身处民国时期,每个文人都试图追求思想上的自由,特别的感情方面,而林徽因报道,总是占据着民国报纸的头版,而话题总是围绕着三个男人: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

徐志摩

林徽因出生在浙江杭州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她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觊觎,12岁时,因为父亲的工作需要,全家搬迁到北京,她也转入了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中。

在良好教育下长大的林徽因,从小就带着常人所没有的气质,16岁那年,跟随父亲游历欧洲,在伦敦期间,受女房东的影响,她立下了攻读建筑的志向,此时,徐志摩受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影响,也是来到了英国。

徐志摩在林长民介绍下认识了林徽因,才华横溢,风趣幽默的徐志摩也吸引了林徽因,两人在康桥下相识相知,不过后来策林徽因知道他是有妇之夫,这段感情也彻底终结了,徐志摩曾在康桥下对她说:徽徽许我一个未来吧!林徽因拒绝了他:我不会嫁给一个有妇之夫

谈起这段感情,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梁思成

据传徐志摩后来的《再别康桥》就是为林徽因所写,那句:“夕阳中的新娘”暗指的就是嫁给梁思成的林徽因。

她跟梁思成在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了,因为梁启超跟林长民是世交,又门当户对,所以两人的婚姻多多少少带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起前往美国留学,两人感情得到了发展,1928年,两人结婚。

在新婚之夜,梁思成对这段感情,始终抱着一份疑问,说:这个问题我只问一遍,以后再也不提,为什么你选择的人是我?林徽因也非常认真地回答:这个问题我要用一生来回答。她将婚姻给了梁思成。

金岳霖

金岳霖同样才华横溢,又幽默又风趣,一直按照自己的志趣去生活,他也是林徽因沙龙的座上宾,他也是真正懂得爱情的人,他跟林徽因志趣相投,一来二往,就熟络了,甚至林徽因跟梁思成吵架,她都会找金岳霖。

而金岳霖对她也是极为呵护,梁思成曾说:其实最爱林徽因,是金岳霖。两人的感情也曾闹得满城风雨,不过金岳霖并没有跟林徽因在一起,在林徽因去世之后,金岳霖在挽联上写道: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痴恋叫“三洲人士共惊闻”,她去世之后的某一年,金岳霖突然请客吃饭,所以人都感到诧异,人到齐后,金岳霖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因为梁思成再娶,金岳霖跟林徽因的孩子们经常会在一起生活,他的后半生也为林徽因守护着她的孩子们。

在林徽因一生中有三个十分重要的男人: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她将爱情给了徐志摩,将婚姻给了梁思成、将孩子给了金岳霖。

如果说我们近代 历史 上,哪一个时代是爱情之花盛情开放的时候,那么就莫过于民国时代了。那个时候,虽然时代非常灰暗,但是毕竟各种思想百家争鸣,人们的行为和想法也相对自由。

在那个时候,表达爱情的方式也相比现代非常直白。而在那个时候的大情种,徐志摩肯定算得上一个,和他有感情纠葛的人,非常之多,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民国才女林徽因了。

1924年,已经荣获诺奖的大文豪泰戈尔来到了中国,而他是受到了林长民的邀请,此人正是林徽因之父。 又因为徐志摩是泰戈尔的随行翻译,因此,多年之后,二人再次重逢。而当时,泰戈尔赠予林徽因仅仅三句的诗,却已然道破了她和徐志摩的结局。

对于这次和泰戈尔随行的机会,徐志摩自然是非常欣喜的,因为林长民的主办关系,他能够再一次和林徽因相逢了。 在会议刚刚开始的时候,徐志摩看到了阔别已久的昔日恋人,眼光早就离不开林徽因了。

徐志摩这次之所以会迫不及待的自告奋勇,成为泰戈尔的随行翻译。第一个原因,是因为他和泰戈尔早在之前,就是忘年之交, 另外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在这样的工作场合看到林徽因。

徐志摩虽然对林徽因念念不忘,但是在这次会议上,徐志摩也知道,林徽因在此期间已经和梁思成有了婚约, 所以他自己心里也清楚,他和林徽因重新在一起的可能性也不大了,但是尽管如此,徐志摩心里还是放不下这段感情。

其实,他们两个的感情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在这次会议的三年之前,徐志摩和林徽因在伦敦的时候认识了, 但是那个时候林徽因还不满18岁,当然一个是花季少女的林徽因,另一个是热烈的追求者徐志摩,这两个人到一起肯定会擦出爱情的火花。

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早在伦敦的那个时候,徐志摩就已经和张幼仪结婚了。 虽然徐志摩的第一场婚姻,是封建 社会 当中的包办婚姻,但是这个婚姻却是实实在在的,也彻底将徐志摩束缚了。

然而徐志摩却不甘心如此,因为对林徽因的疯狂痴迷和追求,他竟然不惜一切代价让自己的新婚妻子堕胎,并且紧随其后的就是一纸休书。

从一个层面来看,徐志摩确实对于林婚姻爱的深沉,但是这样的感情却不是林徽因想要的, 因为当时徐志摩近乎疯狂的举动,彻底的吓到了林徽因。

林徽因当时觉得这个男人为了感情可以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代价, 而恰好在那个时候,林徽因的父亲在国内为他安排了一桩婚事,那就是和当时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婚姻。

就这样,林徽因顺从了父亲的意思,回国和自己的爱人梁思成定了婚约, 而徐志摩不但失去了自己的原配妻子,并且这样萍水相逢的感情也没有抓住。

虽然徐志摩非常热切的想要见到林徽因,但是在这次会议上他还是以工作为主,两个人内心都心照不宣,全部以泰戈尔为中心, 虽然林徽因对于当时徐志摩的疯狂追求并没有表现出同意的意思,但是再次相逢的时候,她不免心里还是有些感慨。

泰戈尔当时和徐志摩是忘年之交,他的年龄相对于徐志摩和林徽因都高了不是一星半点,而在这次会议当中,泰戈尔早就发现了志摩对林徽因念念不忘。 所以在休息的时候,泰戈尔就提出了这个疑惑,而当时徐志摩也没有任何掩饰,并且他还想让泰戈尔为他出谋划策,怎样才能够挽回这段感情。

泰戈尔知道这种男女之事他也不好参与,但是毕竟徐志摩已经提出了请求,所以泰戈尔并没有明确的指出方向,只是告诉了徐志摩,他早就藏在心中的一句诗。 这句诗写的是——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其实泰戈尔这句随口说出的诗句,并不难理解,他所表达的是:徐志摩和林徽因,他们两个人就像天空和大地一样,两个人在多年之前因为各自身上的闪光点都符合对方的心悦,所以互相倾慕。 但是大地和天空中间隔了十万八千里。不管怎么样,这两种事物是永远也不可能到一起的。

所以从泰戈尔这样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徐志摩和林徽因的这段感情最终肯定就是无疾而终的。 当然在这其中也可以看出泰格尔观察的非常到位,他知道同样作为文学爱好者,徐志摩和林徽因肯定有各自的闪光点,并且也有很多共同话题。

这两个文艺青年,在异国他乡擦出爱情的火花也是不稀奇的。 但是,尽管如此,徐志摩和林徽因本来就像两个不相容的事物一样,况且林徽因早就已经有婚约在身,又怎么可能放弃一切追求浪漫的爱情呢?

并且,泰格尔还看出了徐志摩没有看出来的含义,当时在三年之后的会议之上,其实林徽因对于往事早就已经放下了, 她的感情里面只有感慨,没有留恋,疯狂痴迷于这段感情的只有徐志摩一个人。

所以泰格尔也知道,徐志摩对于这段感情完全是一厢情愿,对于已经有了家庭的林徽因来说,他是不可能再去趟这趟浑水的。

在泰戈尔到中国访问完成之后,临走的时候,泰戈尔将这句原先写给徐志摩的诗赠送给了林徽因,当然,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学才女,林徽因是不可能不知道泰戈尔是什么意思的。

正如泰戈尔所预测的那样,他们两个最终也没有走到一起,而徐志摩的命运相对来说更加悲惨,他不但失去了自己的原配妻子,又失去了这段苦苦追求的恋情,并且在之后爱上自己好友的妻子,结果在追随这段不伦之恋的过程中,却因飞机失事而去世。正所谓世事无常!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漂亮又有才的女人,身边从来都不缺少追求者,就像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民国才女林徽因。哪怕她已经去世几十年,可后人对她的感情生活仍然津津乐道,成为人们荼余饭后的谈资。那个时候,民国才子诗人徐志摩、建筑师梁思成、还有文人金岳霖都曾经或者本就和她有着情感纠葛。

她是徐志摩求而不得的梦中情人,梁思成虽然最后抱得美人归,世人却猜测他从未得到过这位才女的芳心,金岳霖更是说出过为她终身不娶的豪言。这样的情感生活,也难怪后人对几人的关系猜测颇多。

在徐志摩空难死后,林徽因便在卧室墙壁挂上了飞机残骸,以此来纪念徐志摩。这对于丈夫梁思成来说,实在太过残忍了。自己的妻子人在身边,心却远离,并没有完完全全在他身上,也的确让人难受。不过令人觉得梁思成实在大度的是,这块残骸还是梁思成捡回来给林徽因的。

梁思成和林徽因二人的父母之间关系特别好,两人的结合也有父母间的算计在里面,林对梁有没有感情还真不好说。梁启超曾经给自己的大女儿写信,就说过撮合梁林两人婚姻之事的细节,并对此事非常得意。他觉得自己这样的算计是非常成功的,从林、梁两家安排两人一起出国也能看出端倪。

按照林徽因弟弟的说法,两个人婚后并不和谐,梁思成一直处于弱势一方,一有矛盾就要让着林徽因,用沉默解决问题。林徽因常常对此非常不满,若是徐志摩当时乘坐的飞机没有失事,依照陆小曼和徐志摩当时的婚姻状况,两人势必相处不久,自然还是要离婚的。

而离婚后这几个人的关系会发展成什么样,还真是不好说,最终的结果可能还真是会让大家都难办。从林把那块飞机残骸常年挂在卧室也能看出,林徽因对徐志摩还是有感情的。

曾经梁思成这样说过林徽因对金岳霖的情感,他说林徽因曾哭着对他说过,她有一段时间非常苦恼,因为她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要如何取舍。可后来因为梁思成的深情感动了金岳霖,他甘愿退出两人的生活,不去与梁思成争夺林徽因。

也就是说,林徽因之所以最后一直和梁思成在一起,是因为金岳霖的主动退出,其实不然。曾有人这样形容过金岳霖,他是一个连婚姻都不相信的人,这样的人林徽因怎么可能会和他在一起。也正是因为金岳霖不相信婚姻,所以一直都进行着试婚的模式,和林徽因夫妇同住了很多年,直到林徽因去世,他才结束了这段荒唐的生活模式。

在林徽因去世后,金岳霖却忘记了他曾经说过的承诺,立刻便转换目标,去追求女记者浦熙修,还差点就结婚了。可见林徽因并不是金岳霖唯一的试婚对象。

就连一直仰望林徽因,对她百依百顺的梁思成,也在林徽因去世没多久,不顾子女的反对娶了第二个妻子林沫。对于梁思成来说,自己和林徽因的婚姻实在太累了,而林沫就不一样了,乖巧听话弱势,还算他的小迷妹,在林沫身上,他才能找回那种男人应该有的尊严。

而在与林徽因的婚姻中他曾屡遭危机,梁思成自然更急需要林沫这样的女人来抚平前妻曾给自己带来的种种伤害。从这里我们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为何在爱妻林徽因去世不久后梁思成便很快娶了别的女人了。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里,总共有三个女人:

第一夫人张幼仪。这是一个典型的父母包办之下的婚姻。可它是徐志摩一生中真正意义上的婚姻。因为他跟张幼仪才真正具有家的概念:上有高堂,下有子女,中有世人的普遍的认可。从常人的眼光来看,他们俩的的婚姻应该算是美满的。虽说是包办婚姻,可他们的关系却非同寻常。特别是他们离婚之后所保持的那种深厚的友谊,更是在当今开放的时代也是难能可贵的。不过,有着美满婚姻的徐志摩和张幼仪最终是离婚了。因为徐志摩的理想是:"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觉得这个婚姻,虽然是个好婚姻,却仅仅是个婚姻而已。而不是他想要的爱情。

徐志摩生命中就有了第二个女人:林徽音。这是导致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的原因之一。据说《再别康桥》即是为她所做。徐志摩认为他有幸而找到了他的"唯一之灵魂伴侣",于是,他离了婚,要找他的"灵魂件侣"去了。可不幸的是,林徽音却并不是徐志摩那一类人,她是那种为婚姻而婚姻的那类。对她来说,婚姻比爱情重要。林徽音并不想为爱情做什么,她不想介入徐志摩的婚姻(这是为婚姻做出杰出贡献者),所以她选择了离开徐志摩,并在父母的安排下,与徐志摩的恩师的儿子定下了婚约。也许他们的爱情如故(徐志摩死后,林徽音哭得最为悲切。),可林徽音却选择了婚姻,并没有选择爱情。这自然也在常理之中。选择爱情而放弃婚姻的,古往今来,都是稀有之物。徐志摩的"唯一之灵魂伴侣"的梦想看来是还没有实现了。这令立志追寻爱情(而不是婚姻)的徐志摩万分的痛苦。他还得继续寻找他的"唯一之灵魂伴侣"。

于是出现了他生命中的第三个女人:陆小曼。陆小曼与徐志摩可以说是志同道合:同样有着对爱情的共同追求。陆小曼的丈夫可以说也是一个相当出色的丈夫,作为婚姻的角色,无疑也是最称职的了。这从他同意离婚这件事上就可看出一二。在那个年代,肯放另有所爱的妻子出去的男人并不多见。我记得陆小曼请求他丈夫同意离婚时的谈话是这样说的:"我已经把生命的躯壳给了你,你就让我活一回吧。"(大意如此)最终陆小曼活了:她终于离婚成功。这回,徐志摩可算是完成了平生夙愿了。并举行了时人不认可、电视观众却欢欣鼓舞的婚礼。婚姻和爱情总算合而为一了。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故事结局啊!然而,高兴似乎仍然为时尚早:因爱情而成的婚姻却并不幸福。浪漫与现实总是相距甚远的。陆小曼改变不了她好玩、挥霍的性格。徐志摩因她而与父母不和、因她的挥霍而疲于奔命,也因生活的种种不快而常常吵架。为爱情而婚姻的结局,并没有得出我们想要的结果。于是,我们不得不感叹: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

徐志摩是初恋最好的模样,满足了林徽因对爱情最浪漫的幻想。但一切都只是幻想,徐志摩是个有妇之夫,在国内的老家,经从父母之命的徐志摩已经娶了一个妻子,那就是张幼仪。林徽因虽然很爱徐志摩,但是最终还是要归于现实。林徽因并不是一个开放的女子,她的爱情观并不等同于婚姻观,她认为,嫁给一个人,就是嫁给一个家庭。

徐志摩浪漫多情,对林徽因更是爱到了极致,可是徐志摩对原配妻子张幼仪的决绝态度,让林徽因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和母亲。父亲林长民对母亲并不是很好,他更加钟爱妾室,这一切让林徽因是从小就看在眼里,她不喜欢这样的婚姻,不喜欢像她父亲这样的男人。这是她不能接受徐志摩的原因之一。而林徽因对徐志摩的爱意,也许只不过是新鲜感。

而徐志摩,爱上了林徽因,主要原因也有想要挣脱家庭带给他的束缚这个因素,他不喜欢张幼仪的原因很简单,张幼仪没读过书,而且长得不好看。在这之后,恰巧让徐志摩遇上了美貌多才的林徽因,徐志摩便立刻陷入了爱河。林徽因的父亲和梁启超有着很深的交情,梁启超一家家风严格,是非常传统的家庭,有着非常高程度的教育。

两家交情不浅,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婚事也就自然而然的定下来了。好在梁思成也是个俊朗的男子,一点不比徐志摩差,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梁思成同林徽因学习的方向一致,这样便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安稳的丈夫,安稳的家庭,这样的环境更加符合林徽因心中的婚姻状态。事实证明,老天对林徽因是偏爱的,梁思成对林徽因是百般关心和疼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4553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9
下一篇2023-09-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