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是谁?后来怎样了?

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是谁?后来怎样了?,第1张

他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他一生小心谨慎,然而到了晚年他却胆大包天,竟然逼着乾隆皇帝给他写保证书,结果很尴尬了。老板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他就是张廷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成为皇帝的小秘,进入权力中枢。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饬吏治。雍正即位后,得到雍正皇帝的重要,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大学士保和殿(相当于明朝的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病危。临终前,张廷玉与庄亲王禄允、大学士鄂尔泰等同为顾命大臣,遗诏他日以张廷玉配享太庙。乾隆皇帝即位后,对于自己老爸留下的顾命大臣还是予以重用,尤其对其老臣张廷玉很是倚重,乾隆皇帝更是打破清朝本无文臣封公侯伯之例,却封张廷玉为伯爵,张廷玉真是走上了人生巅峰。然而,年逾古稀的张廷玉的固执和好激动,使他与乾隆皇帝之间渐生嫌隙。

乾隆十年,同为顾命大臣的鄂尔泰去世,乾隆皇帝用自己的亲信讷亲取代了他。张廷玉很知趣得面奏内阁班次应讷亲居首。接下来,羽翼丰满的乾隆皇帝开始对张廷玉下手,他采取种种办法,加剧满汉臣僚之间的矛盾,使张廷玉与讷亲明争暗斗,以此掌握朝中大权。乾隆十三年,三朝元老张廷玉收到了为官47年的第一个处分,罚俸禄一年。处分的原因是乾隆皇帝的结发妻子孝贤皇后病逝,在翰林院撰写的祭文中出现了用词不当,乾隆大发雷霆,而负责翰林院的张廷玉也没有幸免于难。实际上,乾隆皇帝趁着这次葬礼,收拾了很多人,明显是乾隆皇帝在排除异己。

一朝天子一朝臣,老人精张廷玉怎能没有发现呢?于是,为了全身而退,他陈疏以老病乞休,但是乾隆皇帝没有答应,都是套路,历朝历代都是如此,要再三请辞,才显得皇帝的仁爱。当年冬天,张廷玉再次乞求离职养病。乾隆帝批准以原官致仕,并御制诗三章赏赐。然而,“配享太庙”对于张廷玉简直就是天大的荣誉,为了保住这个荣誉,他干了一件天大的蠢事。他担心自己尊享太庙的事泡汤了,竟然逼着乾隆皇帝给他写“保证书”。虽然乾隆皇帝很不高兴,让他先回家,但是还是给他写了保证书,还赐给了他一首诗。谁知道老头不亲自去谢恩,只是让自己的儿子去。

乾隆皇帝因张廷玉不亲自谢恩颇为恼火,传旨令他明白回奏。但是军机处谕旨还没有下达,张廷玉就事先知道了,随即张廷玉就去内廷谢恩。乾隆皇帝更为不快,认为这是军机处泄露消息的原故。于是廷臣会议,商议剥夺了张廷玉的官爵,罢去配享太庙的优容。这一下,张廷玉是彻底玩大了,什么也没有了,只好乖乖地回家了,

乾隆二十年(1755年),张廷玉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张廷玉病逝的消息传到了乾隆皇帝耳中,他还是动了恻隐之心,准许张廷玉配享太庙。张廷玉成为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人,这份天大的尊荣真是来之不易呀!

我们经常在书中或影视剧中看到太庙,这是供奉中国古代君主历代先主的地方,但是后来如果皇室的宗亲,或有重大功绩的臣子要在君主的赐赠之下才可以被供奉在此处。虽然没有实质的好处,但是却有着极高的光荣。因为这里是神圣的场所,君主每次拜先祖之时就要在这里跪拜,相对于臣子来说可以跟太庙地位崇高的神和人一起享受君主的祭拜有着莫大的荣誉。

一、太庙是一个十分神圣的地方

能够死后进入太庙,对大臣们来说是十分光荣的事情,并不是每个大臣都可以享受到的殊荣。晋朝的历史只有155年,但是进入晋朝的大臣只有四人;到了唐朝时期,配享太庙的大臣只有四十一人,有些君主在位时没有选一人进入太庙;等到了宋朝三百多年的时期,能够进入太庙的臣子只有十九人,连岳飞都没能入选;整个大明朝有将近三百年的时间,能够配享太庙的人数只有三十二人;到了大清王朝有二百多年,只有二十六人才能进入太庙,而汉人只有一人那就是张廷玉。

二、进入太庙十分的困难

从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时期,总共有着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能够配享太庙的臣子只有147人,平均算下来十一年就会有一位大臣进入太庙。特别是在清朝,只有一位汉人才有资格进入太庙,也是因为张廷玉是三朝元老,为清朝勤勤恳恳工作了五十年,换来了雍正赐予他进入太庙的资格,但是到了乾隆时期,因为他太过于在意配享太庙这件事情,于是让乾隆给他写保证书之后,并没有亲自谢恩,被乾隆一怒之下取消了他进入太庙的荣誉。所以即使君主同意你进入太庙,也可以凭自己的喜好取消这个资格。

在古代人们是十分重视配享太庙这个荣誉的,因为太庙本身就代表着世间最神圣的地方,里面供奉的都是神和君主的先祖,而能够配享的人也可以在此与这些地位崇高的人受到君主和文武百官的祭拜,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荣耀。其实太庙并不是什么高官爵位,只是一个十分虚的荣誉,在太庙的背后是政治的需要和手段。而且如果表现不好,就算是进入了太庙,也会被迁出来。

主演:关德兴檬君丽素梅千岁

别名:

导演:胡鹏

编剧:王风

年份:更早

地区:香港

语言:粤语

片长:null

上映日期:1958-02-09(香港)

类型:奇幻装

剧情介绍

薛刚杀死武则天的宠侍,又误杀高宗皇帝,虽成功逃去,但父丁山却被降罪斩首,母樊梨花亦自杀殉夫原来昔日被山所杀的杨藩为报仇托世为刚,薛家应有此劫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

太庙起先是供奉一个朝代的皇帝及历代先皇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在内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这称之为配享太庙。

配享太庙只是一种荣誉,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后代也不能因此得到什么。这个荣誉不是世袭的,也不会传给后代。

▲古代的太庙是一个王朝最为神圣的地方

最大的好处就是当牌位被供奉在太庙之后,皇帝每次祭拜祖先的时候就要祭拜这个牌位,这一点在于古代来说,对于臣子来说是极高的荣誉。当臣子在世的时候,在皇帝面前他只能跪拜,但是当他死后,皇帝要跪拜他,这种荣誉就可想而知了。

既然是极高的荣誉,所以能够得到这种荣誉的大臣是非常罕见的,在此只列举中国古代史上主要王朝的配享太庙的情况。

晋朝

晋朝总共155年,进入太庙的人员中,皇族2人,皇后1人,大臣4人。如果你是晋朝的大臣,那么大约是40年有一次机会能进入太庙。

唐朝

唐朝配享太庙43人,其中宗室2人,其余41人都是大臣,主要集中在初唐时期,从唐高祖时代到中宗时代,92年里有28人配享太庙,剩下的15人都分布在之后的197年里。其中40多年的玄宗一朝也只有1人,甚至有些皇帝在位的时候1人都没有入选过。

▲一生劳苦功高的房玄龄被他儿子踢出了太庙

其中有2人后来被取消,分别为武士彟(武则天的父亲)和房玄龄(因其子参与谋反)。

也就是整个唐朝真正享受这个殊荣的为41人,其中2人是宗室,如果是大臣的话,基本7年一个。

宋朝

宋朝配享太庙总共23人,其中1人为皇后,1人为宗室,大臣出身的有21人。其中蔡确和王安石后来被取消,所以宋朝真正配享太庙的只有21人,大臣出身为19人。

▲即便是岳飞也没有进入太庙

宋朝前后319年,如果是大臣出身的话,平均将近17年初一个。

整个辽朝209年,配享太庙的只有2人,1人为宗室,1人为大臣。

整个金朝配享太庙40人,在历朝中算是很多的,金朝一共存在了119年,基本3年出一位。

元朝

整个元朝只有一位皇后配享太庙。

明朝

整个明朝配享太庙33人,后来取消1人,为姚广孝,实际为32人。

整个明朝276年,平均将近9年出一位。

清朝

清朝的太庙分为东殿和西殿,东殿供奉的是皇室宗亲,有14人。西殿供奉的是臣子,有13人,其中12人为满人,汉人只有张廷玉1人。后来有1人取消了资格,为和琳,是和珅的弟弟,所以实际上西殿供奉的是12人。

▲清朝太庙

整个清朝为267年,共有26人配享太庙,平均10年出一个。如果不是皇亲国戚,那么这个概率为22年出一个。如果你是汉人,那么整个大清朝也就只有1个了。

从统计学看进入太庙的难度

从统计学来说,从晋朝到清朝灭亡,历经1646年,如果算上辽和金这样的朝代的话,主要王朝当中配享太庙的一共有170人,其中皇后3人,皇族20人,大臣147人,如果你是皇后的话,基本500年能轮到一次,如果你是宗室的话,80年有一次机会,如果你是大臣的话平均11年有一次机会。

如果我们去掉辽和金(金朝明显配享太庙太频繁了),那么总共有128人配享太庙,其中皇后3人,宗室19人,大臣106人。这里变动最大的是大臣,机会只有15年轮到一次。

从张廷玉个人经历来看配享太庙的难度

整个清朝只有张廷玉一位汉人享受到了这种荣誉,但也是他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为整个大清服务了50年的结果,50年下来矜矜业业,工作一丝不苟,才在换来了雍正的一纸诏书,给了他享受太庙的荣誉。

然而到了乾隆时期,张廷玉已经老了确实干不动了,因此向乾隆请辞,但是乾隆却很不高兴,不想让他退休,还要他为大清再多服务几年。最后还是在张廷玉的一再请求下才勉强答应了其退休的要求,但是因为过于在意配享太庙的荣誉,张廷玉竟然要乾隆给他写保证书,乾隆便很不高兴地写了个保证书给张廷玉。张廷玉这个时候确实也是犯了老糊涂,竟然在乾隆写了保证书的情况下没有亲自去谢恩,而是让他儿子去谢恩,结果乾隆大怒,剥夺了他配享太庙的殊荣。

▲一辈子精明过人的张廷玉在配享太庙这个事情上栽了大跟头

带着这份遗憾张廷玉回到了老家,度过了哀伤的晚年,在他死后乾隆念在张廷玉确实劳苦功高才恢复了他配享太庙的荣誉。但这个时候张廷玉已经死了,也不会知道这些了。

其实张廷玉肯定是个非常聪明的人,能够考上进士,平步青云,与他的学识和才干息息相关。他能够在康熙和雍正这样非常不好伺候的主面前多年来工作不出一丝差错,足以见其能力之强,心思之缜密以及智慧之过人。但是即便是这样的人,也难免会老年犯糊涂,如果是张廷玉思维正常的时候,肯定是不会犯下乾隆时期的那种“错误”的,可以想象,给皇帝打工有多难!

好了,以上就是关于配享太庙这个话题的阐述,做了个小小的统计,也有一些个人感慨吧。结论就是,配享太庙是极高的荣誉,没什么实际的好处,能得到这样的待遇,难度极高!

北京故宫,顾名思义,是明清两代祭祀帝王的地方。这个“帝王庙”谁也进不去。明代供奉在历代帝王庙中,或是三皇五帝的祖先;要么是历代开国君王,比如汉高祖刘邦;或者是一个“伟大成就”的国王,比如唐太宗李世民。那些无能的人再也不会在皇宫里享受香火了。

明朝的皇家寺庙最初是由明朝皇帝朱元璋建造的。明太祖朱元璋,一个明显又爱又恨的人,用他的笔为明朝皇帝立下了牺牲的标准:我不管什么皇帝!所以明初寺庙的“准入标准”非常严格。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只有16位皇帝最终入宫。然而,即便是这十六位皇帝,也是在明朝末年被嘉靖皇帝赶走的,而这一位是被忽必烈汗,一位著名的元世祖赶走的。为什么嘉靖皇帝敢更改祖先朱元璋指定的祭祀名单?

朱元璋时代的太庙建在南京鸡鸣山南麓,布局严谨。以“祖居中,左照右木”为题,供奉“明君”画像、塑像16尊。相传朱元璋非常重视帝王庙,在修建过程中经常到工地视察。这次检查有一个错误。有工匠在上面玩,说忽必烈的雕像脸上总有泪痕,好像很明显。朱元璋是一个天生无所畏惧的人。面对忽必烈的“哭”像,他说了一句:“迟子建,汝在中国。可以说我很幸运。”今天,我将回到我的命运,我将选择这个世界。我不会杀你的子子孙孙,但我会把他们赶回北方。为什么讨厌?别哭了。“说来也怪,朱元璋说完话,忽必烈的雕像就不哭了。

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后,停止了对皇帝的祭祀,南京故宫变得冷清。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人逐渐不认同朱元璋的祭祀清单。他们认为忽必烈是忽必烈的主子,明朝不应该祭祀他。如成化年间大学士邱卓在《给皇帝的礼物《大学宜颜部》中说:“或者说,如果元世祖在中国不行,你可以不拜了。”大家都这么说。事实上,忽必烈对此无动于衷。毕竟这是一座建了百年的寺庙。谁愿意伤筋动骨扔个好雕像?但是,偏偏有这么一个不怕折腾的嘉靖皇帝。嘉靖二十四年,他不仅在北京修建了新的宗庙,还触犯了朱元璋的宗法制,最终把忽必烈赶走。

其实,嘉靖皇帝起初只是想重修皇帝殿,升级祭祀仪式,以满足他一贯的“礼”的追求。他对十六帝名单没有异议。嘉靖十一年,历代新的帝王庙刚刚建好的时候,大臣姚莱就发表了一篇演说,要求废除对元世祖忽必烈的祭祀。但在嘉靖皇帝的授意下,礼部拒绝了这一要求,理由是“胡元任九世,祖上最好”,而祭祀忽必烈则是“祖上”,不能更改。由此可见,嘉靖皇帝与忽必烈并无深仇大恨。那么,嘉靖皇帝为什么要在十三年后罢黜忽必烈呢?

这可以追溯到蒙古部落,他们与明朝的爱情已经延续了300年。明朝初年,以朱棣为代表的皇帝已经打败了草原上的蒙古部落。后来,虽然瓦拉部制定了“改土木堡”的计划,俘虏了朱祁镇和明英宗,但明朝的元气并未受损,仍有可能在京之战中攻破瓦拉。然而到了嘉靖年间,蒙古终于出现了——年的一代枭雄安达。

阿汗是金家后裔,蒙古土默特省首领。他骁勇善战,多次击败明军,扰乱明朝北部边境。离蒙古不远,但嘉靖皇帝时不时听到安达入侵的消息,看到明军不堪一击,总是输。当然,时间长了,他又怕又气,渐渐对蒙古产生了厌恶。当时大臣们在写纪念册时,都尽量把“北陆”、“胡”、“夷”三个字写得小一点,怕写大了刺激嘉靖皇帝脆弱敏感的神经。

都说“爱屋及乌”。现在,嘉靖皇帝真的“恨我的狗”了。他讨厌安达人和蒙古部落。而且,在帝王庙里看到忽必烈的牌位越来越不愉快。嘉靖二十四年,李恪上书陈石,说:“要把包括忽必烈及其大臣木华黎在内的五神都删掉。”这一次,嘉靖皇帝当即同意,立即撤去了北京宫忽必烈的牌位。他想了想还是不愿意,就把南京故宫博物院的忽必烈雕像给拆了。

可惜嘉靖皇帝在一个不自觉的牌位上发泄了这么多的怒火,却依然没有阻止安达汉的进军。明朝嘉靖二十九年,安南可汗到了北京城下,京城差点沦陷。嘉靖皇帝无奈答应恢复明朝和蒙古的“马市”,减少了明朝的骚扰。然而忽必烈直到明朝灭亡才回宫。

附:明代祭祀寺庙的皇帝名单:伏羲、神农、黄帝、颛顼、尧、舜、禹、唐、汉高祖、汉光武帝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4772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0
下一篇2023-09-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