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给彩礼是什么意思

结婚给彩礼是什么意思,第1张

彩礼在日常生活中,也多用于订婚时,男家给女家的财礼。一般为结婚的时候男方给女方的钱或物。主要包括两部份:一是物品;二是礼金。这是没有标准的数字,也没有硬性的规定,视乎自己或自家的经济实力和两人婚后生活的计划来作综合考虑,来决定给多少聘礼。

一般聘礼的礼金都会凑成一个吉利的数字,如8或9的数字重复(例:888、9999),4和7尽量不出现在礼金数额当中。对于聘礼事情新人双方要互相商量互相理解,新人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时,也要征得双方父母的意见,尽量说服双方父母,当然最好的方法就以新人婚后的生活基础及生活计划说明给家长听,同时还要说明会长久孝敬双方父母,让长辈们放心日后养老问题,这样才能皆大欢喜,家和万事兴。

嫁妆是女子出嫁时,娘家为新娘准备的结婚用品,如衣被、家具及其他用品。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其所准备的嫁妆也会不同。在古代嫁妆是女人的私人物品,又称为“陪嫁”。

妇女在结婚时带到她丈夫家里的钱、物。亦称“陪妆”、“妆奁”。

发送后,女方即准备嫁妆,某些大户人家当女儿出生时还特地酿酒,装入酒埕,埋在灶口地坑,称“女儿红”,待出嫁日,让亲友分享。嫁妆穷富悬殊,厚薄不一。

婚礼前一天男女两家大人不宜见面,所以送嫁妆时女方不宜派新娘的直系成年亲属相随。女方得派一近亲男童(一般为新娘胞弟或近亲族弟)手执陪嫁之箱柜钥匙前往,现在一般只要随同前往即可,名为“押嫁妆”。

所有陪嫁物品以及送嫁妆用的各式车辆工具一律系以红绸布,以示吉庆,送嫁妆的人员、车辆宜为双数。男方得给送嫁妆的人员喜烟、喜糖和喜钱。给押嫁妆男童的喜钱应略多,忌陪送床、锅、钟。

聘礼多数为物品,女方会分发给亲戚朋友的东西。如喜糕、喜饼、糖果、金饰、钱(红包)等,下聘(礼),既提亲,谈论几时接娶新娘的日子。不过现在几乎都折现了。嫁妆则属女方自身用品居多,柜、橱、箱、衣服、首饰等,出嫁时,姑娘带着一起到男方家去的东西。

结婚彩礼和结婚嫁妆一般成正比,也就是彩礼越多,嫁妆越多。一般;来说结婚嫁妆是结婚彩礼的80%—85%,不过这也还是要根据男女双方经济条件,以及地区风俗习惯而定。

男方家境好,彩礼多出一些;女方家境好,嫁妆多出一些,具体所占比例还是要看男女双方地方风俗习惯。

编辑本段基本介绍

蜡制的固体照明用品,通常做成圆柱形,中有棉纱芯,称为烛芯,燃点纱芯以发光。普通蜡烛的外观为圆柱形、固体、乳白色。不管何种蜡烛都是手感滑腻,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蜡烛常与烛台搭配用以起到装饰的作用,另外有些容器同样能够起到烛台的作用,比如像放飘蜡的玻璃器皿,点蜡熏精油的小香炉,经过处理的竹筒等等。目前烛台除了为蜡烛服务以外,更多的也作为家装摆设的一部分。

编辑本段主要分类

蜡烛生产的种类有很多,按照使用目的一般可以分为日用照明蜡烛(普通蜡烛)和工艺品蜡烛(特殊用途蜡烛)两大类。照明蜡烛比较简单,一般就是白色的竿状蜡烛。工艺蜡烛又可细分很多种,首先又可分为果冻工艺蜡烛和薰香工艺蜡烛两类。一般因加入配料而显各种颜色(如生日蜡烛),形状也因需要做成各种形式(如螺旋状、数字形等),可融新颖性、装饰性、观赏性、功能性于一体。

另外,蜡烛也可分为粗面蜡和光面蜡两种,一般粗面蜡带有味道,上面有一层白霜,不同的粗面蜡会带来不同的气味,比如在卧室就可以放一些熏衣草味的蜡烛,起到催眠、镇静的作用,在卫生间可以放海洋气味的蜡烛,夏天还可以放一些松味的蜡烛驱赶蚊虫;而光面蜡没有味道,蜡体表面很光滑,容易做出很美的造型。

蜡烛按照形状一般可以分为挤压圆柱蜡、尖竹蜡、火炬蜡、飘蜡、圆头蜡、平头蜡等,颜色也有很多种。这些蜡烛在使用时有些比较讲究,比如尖竹蜡,适合在吃饭的时候插在烛台上,摆在饭桌中间,特别在西餐中常用,如果家里装修是欧式风格,也可以摆放在客厅当作装饰品。飘蜡常见于酒吧,在一个容器器皿里倒上水,把飘蜡放在水面上,它就浮在水面上,暗暗的烛光下别有一番情调。飘蜡在年轻人的家中使用的比较多,特别是情侣间,烛光晚餐不仅可以用尖竹蜡,飘蜡也会带来不错的效果。

另外,同种蜡烛也分很多尺寸,比如挤压圆柱蜡就有四个尺寸:8×25厘米,8×20厘米,7×15厘米,7×10厘米。

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现在一般认为蜡烛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蜡一类的东西涂在树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传说在先秦上古时期,有人把艾蒿和芦苇扎成一束,然后蘸上一些油脂点燃作照明用,后来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芦苇用布缠上,里面灌上蜜蜡点燃。

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蜜蜡可能是今日所见蜡烛的雏形,在西方,有一段时期,寺院中都养蜂,用来自制蜜蜡,这主要是因为天主教认为蜜蜡是处女受胎的象征,所以便把蜜蜡视为纯洁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坛上。从现存文献看,蜜蜡在我国产生的时间大致与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时代(公元710~784年)从我国传入这种蜡烛的。

蜡烛的普及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朝时南越向高帝进贡的贡品当中有蜡烛,有说法认为当时在寒食节禁火的时候君王赏赐给侯爵以上的官员、上品官员以蜡烛,说明当时的蜡烛极为稀少。到了南北朝时期蜡烛稍微应用得普遍了一些,但也主要是在上层社会,而不是一般的百姓家照明用的。唐朝时也记载了在晋州上贡时的贡品当中有蜡烛,另外唐朝的官员还专门设置一个官员来管宫廷蜡烛。宋朝记载有当时和西夏的边境贸易中,交易的用品就有蜡烛。蜡烛作为外贸、对外交换的一种东西,说明虽然当时用的比较普遍,但还是比较珍贵的。到了明清以后,蜡烛才渐渐地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也比较多了,但是一般的灯具,像油灯、火把依然不能和蜡烛同日而语。

和现代蜡烛相比,古代蜡烛有许多不足之处。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诗句。诗人为什么要剪烛呢?当时蜡烛烛芯是用棉线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于无法烧尽而炭化,所以必须不时地用剪刀将残留的烛心末端剪掉。这无疑是一件麻烦的事,1820年,法国人强巴歇列发明了三根棉线编成的烛芯,使烛芯燃烧时自然松开,末端正好翘到火焰外侧,因而可以完全燃烧。

但蜡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它的材料一般是有许多缺点的动物油脂,解决这一难题的是米歇尔·欧仁·舍夫勒尔(MicheI Eugene Chevreul)等人。1809年6月至7月间,法国化学家米歇尔·欧仁·舍夫勒尔收到一家纺织厂的来信,请他分析、确定他们寄来的一个软皂样品的成份。他拿着这封信思索了很长时间,心想:要研究肥皂,看来还得从原料油脂入手。在仪器设备非常简单、朴素的学校实验,他研究了皂化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各种油脂。经过大量实验,他第一次发现了这样的事实:在一切油脂中,不论其来源如何,脂肪酸的含量均占95%,其余的5%则是皂化过程中生成的甘油。通过研究他搞清了皂化过程的本质,同时他还有一项重大的发现:当时用油脂做成的蜡烛,由于里面有甘油,燃烧时火焰带烟,气味难闻。若改用硬脂酸做成蜡烛,燃烧时不仅火焰明亮,而且几乎没有黑烟, 不污染空气。舍夫勒尔把他的发现告诉盖·吕萨克(Joseph LouisGay-Lussac),并建议两人共同研究如何具体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用强碱把油脂皂化,再把得到的肥皂用盐酸分解,担取出硬脂酸。这是一种白色物质,手摸着有油腻感,用它制成的蜡烛质地很软,价钱更加便宜。1825年,舍夫勒尔和盖·吕萨克获得了生产石蜡硬脂蜡烛的专利。石蜡硬脂蜡烛的出现,在人类照明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后来,有人在北美洲发现了大油田,于是可从石油中提炼出大量的石蜡,较理想的蜡烛因此在全球得到了普及、推广。

在古代尚未使用电力的情况下,蜡烛的照明作用尤为重要。但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一般不再使用蜡烛了,蜡烛则更多的被赋予了感情色彩,例如情侣相约、生日晚餐、对亡灵的悼念、对未来的祈祷等等,特别是在纪念日和喜庆的日子里,人们便会点起蜡烛。另外,蜡烛也常会作为一种物理或化学实验的用品。

编辑本段原料成分

现在蜡烛的主要原料是石蜡,石蜡是从石油的含蜡馏分经冷榨或溶剂脱蜡而制得的,是几种高级烷烃的混合物,主要是正二十二烷(C22H46)和正二十八烷(C28H58),含碳元素约85%,含氢元素约14%。添加的辅料有白油,硬脂酸,聚乙烯,香精等,其中的硬脂酸(C17H35COOH)主要用以提高软度,具体添加要视生产什么种类的蜡烛而定。

蜡烛燃烧时,正二十二烷和硬脂酸燃烧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22H46 + 67O2→44CO2 + 46H2O和C17H35COOH + 26O2→18CO2 + 18H2O。蜡烛被点燃时最初燃烧的火焰较小,逐渐变大,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焰心主要为蜡烛蒸气,温度最低,内焰石蜡燃烧不充分,温度比焰心高,因有部分碳粒,火焰最明亮,外焰与空气充分接触,燃烧充分,温度最高,因此,当把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火柴梗接触外焰部分首先变黑。

编辑本段相关习俗

过生日为什么要吹蜡烛?有说法认为这一习俗最早开始于古希腊。在古希腊,人们对月亮女神阿尔特弥斯十分崇拜,每年都要为她举行生日庆典,在祭坛上,供放用面粉和蜂蜜做成的蛋糕,上面还插着很多点亮的蜡烛。他们将蜡烛发出的光亮,比喻成月亮的清辉,以表示对月亮女神特殊的崇拜之情。后来,古希腊人在庆贺自己孩子的生日时,也喜欢在桌子上摆上蛋糕,蛋糕上插入许多点亮的小蜡烛,而且还增加了吹灭蜡烛的内容。他们相信,燃烧着的蜡烛具有某种神奇隐秘的力量,当过生日的人在心中默默许下一个心愿时,一口气吹灭所有的蜡烛,便可如愿以偿。这一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并且在许多国家流行开来了。

编辑本段文章《蜡烛》

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生于1915年11月28日,逝于1979年8月28日。生于一个沙俄军官家庭,曾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背景

《蜡烛》的背景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曰,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原文

1944年9月19日,贝尔格莱德实际上已经拿下来了,只有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和那个小小的桥头堡还在德国人手里。 那个早晨,5个红军战士决定要偷袭这座桥。他们必须先爬过一块不很大的方场。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5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那第5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也夫,19日早上战死于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几次间歇。 连长接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他说,因此这时候不必去搬回契柯拉也夫的尸首,等明天攻下了桥再埋葬他吧。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方场的另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谁也不会想到,这里头还有人住着。

然而在这堆瓦砾下边的地窖里,居住着一个叫玛利·育乞西的老妇人。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

老妇人育乞西本来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层,这是她死了的男人——守桥的更夫留给她的。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进地窖去的第4天。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见5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方场和她之间只隔着一道扭曲了的铁栏杆。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5个红军战士,炮弹纷纷在他们周围爆炸。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5个红军战士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就失去了知觉。

她醒来的时候再朝那边看,5个红军战士只有1个留在方场上。这个红军战士侧着身子躺着,一只手臂张开,另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好像想躺得舒服一点儿。老妇人叫了他几次都没有回答,才知道他已经死了。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弹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那个苏联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的树木。

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士兵,看了许多时候,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4天的那只猫也被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包里摸出些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落在老妇人的近旁。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这样,她静静地坐在那里,约有1小时,也许两小时。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没有任何声音。

她终于站了起来,离开了那死者。走了不多几步,她马上找到她需要的东西了:一个大的炮弹坑。这是几天之前炸出来的,现在,那坑里已经积了些水。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往外舀水。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她总算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于是又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抄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路并不远,一共不到10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3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炮弹坑里。她已经筋疲力尽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

休息够了,老妇人跑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然后,她双手捧起炮弹坑四周的浮土,一捧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不久死者已经完全被泥土盖住了。老妇人还没有满意,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土来继续盖上去。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地竟然堆起了一个小小的坟堆。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做好了坟堆以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一支大蜡烛。这是45年前 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些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天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天快要亮了,蜡烛也快要燃尽了。老妇人在地上到处找,终于找到了一片带锈的洋铁。她用瘦弱的手指使劲把这片洋铁弯成了半圆,插在蜡烛旁边的泥土中,作为挡风的屏障。布置好了,她站起身来,仍旧慢慢地穿过方场,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

拂晓前,契柯拉也夫所属的那一连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奔方场,占领了这座桥。

隔了一两个小时,天色已经大亮了。红军的步兵紧跟着坦克过了桥,战斗在河的对岸进行着,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

这时候,连长派了几个士兵去找契柯拉也夫的尸体,打算把他和今天早上战死的战士一同埋葬。那几个士兵到处找也找不着。突然,有一个士兵吃惊地大声叫了起来:“看呀!”大家都朝他指的方向看。

在被毁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坟堆上的一支蜡烛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被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堆旁边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这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慢慢走来。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战士的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了,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但是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后,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接着,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了战斗。

在炮火焦灼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位苏联年轻士兵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主旨

本文讲述了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向母亲一样埋葬一位红军战士,并把自己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点在战士的坟头的故事,歌颂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结尾两句话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他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字词

1 拂晓(fúxiǎo)

1:天快亮的时候

2:紧连黎明前的时间

2 瓦砾(wǎ lì)破碎的砖瓦,遭到了破坏,使一个物品四分五裂了

3 地窖(dìjiào)贮藏用的地坑或地下室

4 鞠躬 (jū gōng )对人表示恭敬的礼仪。

5 颤巍巍(chàn wēi wēi)颤抖的样子

习题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1.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3.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是结婚的花烛,是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点出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蜡烛燃烧]

点燃蜡烛,在蜡烛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5分后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震荡,观察

1烧杯内壁变模糊有水珠生成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中国是礼仪之邦。在古代,结婚程序是特别繁琐的。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谈婚论嫁的时候免不了聘礼和嫁妆。

先给大家科普一下彩礼和嫁妆的含义。

彩礼是男方为了与女方建立夫妻关系、共同生活,按照我国传统习俗赠与女方的财物。我国古代男女从议婚到完婚需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阶段,其中的“纳征”就是男方为了成亲给女方送聘礼,演变到今天就是“彩礼”,现在我国许多地区都还有送彩礼的习俗。

嫁妆,女子在结婚时带到她丈夫家里的钱、物。发送后,女方即准备嫁妆,某些大户人家当女儿出生时还特地酿酒,装入酒埕,埋在灶口地坑,称“女儿红”,待出嫁日,让亲友分享。嫁妆穷富悬殊,厚薄不一,但是自古以来嫁妆都是远远比彩礼丰厚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一些传统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到了21世纪,在部分农村地区彩礼和嫁妆的分量出现颠覆性变化,在比较发达的地区,嫁妆依然比彩礼丰厚很多,一般是陪嫁轿车和房子。

这个小伙就遇到了彩礼和嫁妆的纠结事。

结婚免不了准备婚房,但当今的高房价,也让不少年轻人望房兴叹,甚至举全家之力来买房。

但在结婚之前,还有中国的传统习俗送彩礼,陪嫁妆。

这个小伙也是陷入了彩礼和嫁妆的纠结中,男方给了彩礼,女方到底需不需要陪嫁?陪嫁多少?

这时候,根据区域不同,习俗不同,就会出现嫁妆的厚薄不一。

一种观点认为:嫁妆是娘家对姑娘的婚姻保障,代表娘家亲人的面子,避免被婆家看不起,给女儿撑底气,风风光光地嫁出去。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养姑娘这么大,付出了这么多精力和心血,好不容易培养出来可以尽孝心了,却要嫁人了。彩礼就当作这么多年的养育恩情了。

那么娘家给嫁妆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有两种。

其一,为了女儿过的更好些,贴补家用,或以备应急。

其二,尽量给女儿争取在男方家的地位,嫁妆多可以显示女方家有经济实力(尽管普通老百姓家庭是东拼西凑的)。所以经常看到古代女人非常重视自己带到男方家的嫁妆:如手镯、玉器等。

那么在古代,嫁妆的使用习惯是什么呢?

在古代,嫁妆是给新娘子的,属于新娘子的私人财物,婆家是无权动用和干涉的,如果要动媳妇的嫁妆,必须得到媳妇的同意,而媳妇如果不同意也是正当的。在古代,侵占媳妇的嫁妆是很恶劣的行为,对名声很不利。

那么了解了彩礼和嫁妆的来历缘由,相信大家心里也有数了。

彩礼是男方给女方娘家亲人的心意,嫁妆则是女方家人给女儿的心意。

不过,现在社会的高消费高压力下,大部分的父母都会尽力补贴小两口的,让他们生活得更容易些。甚至,双方家庭一起买房,把古代的彩礼嫁妆都给年轻人,让他们自己支配。所以,社会的发展也改变了古代的一些传统习俗,更贴合实际情况。

有40种民俗。

1、闹花灯2、闹红火3、放烟火4、高跷5、跑旱船6、跑竹马7、小车舞8、挑椅舞9、狮子舞10、龙舞11、龙舟舞12、中黄高台13、倒悬花鼓14、铁棍与背棍15、渔翁戏海蚌16、沈老爷坐轿17、晋南血故事18、黄河灯会19、太原社火20、怀仁旺火21、平定塔火22、南庄架火23、芮城合河古会24、晋祠古庙会25、乡宁油糕会26、广胜寺古庙会27、芮城蟠桃古会28、大同城隍庙会29、旧大同晾脚会30、九连环31、行酒令32、踢毽子33、打秋千34、挠羊赛35、放风筝36、威风锣鼓37、绛州鼓乐38、腰鼓39、翼城花鼓40、滑冰。

姑娘出嫁,娘家人陪送姑娘物品,俗称嫁妆。嫁妆是中国传统婚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至今,全影流传已久。那么嫁妆都有哪些讲究呢? 妇女在结婚时带到她丈夫家里的钱、物。亦称“陪妆”、“妆奁”。发送后,女方即准备嫁妆,某些大户人家当女儿出生时还特地影楼人才酿酒,装入酒埕,埋在灶口地坑,称“女儿红”,待出嫁日,让亲友分享。嫁妆穷富悬殊,厚薄不一。 那么结婚为什么要有嫁妆: 彩礼嫁妆基本都送到夫妻家里了,而在传统社会,夫妻一般住在丈夫家里,即使到现在过年过节也都是先去丈夫家里吃饭庆祝。这个问题不单是文化背景的问题,在各个国家是普遍现象,尤其在发展中国家。韩国,印度,中国都是一样的。 列举的国家都是在亚洲?那么为什么在亚洲?吃年夜饭的例子还不是习俗?这肯定和影楼招聘文化背景有很大关系! 另外,送嫁妆的原因可能有二:1 为了女儿过得更好些,贴补家用,或以备应急。2 尽量给婚庆女儿争取在男方家的地位,嫁妆多可以显示女方家有经济实力(尽管普通老百姓家庭是东拼西凑的)。所以经常看到古代女人非常重视自己带到男方家的嫁妆:如手镯、玉器等。以上两点是符合经济人成本收益分析或效用最大化的。 通过上面的介绍,娘家人陪送嫁妆这件事也就不难理解了吧!

嫁妆 妇女在结婚时带到她丈夫家里的钱、物。亦称“陪妆”、“妆奁”。发送后,女方即准备嫁妆,某些大户人家当女儿出生时还特地酿酒,装入酒埕,埋在灶口地坑,称“女儿红”,待出嫁日,让亲友分享。

嫁妆穷富悬殊,厚薄不一。 结婚为什么要有嫁妆: 彩礼嫁妆基本都送到夫妻家里了,而在传统社会,夫妻一般住在丈夫家里,即使到现在过年过节也都是先去丈夫家里吃饭庆祝。 这个问题不单是文化背景的问题,在各个国家是普遍现象,尤其在发展中国家。

按武汉的风俗,结婚男方要准备多少彩礼,女方

要提亲的时候双方父母见面商议。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收入不同,所以没有什么所谓的风俗。我是武汉的我的彩礼10万。

武汉结婚男方要给女方多少彩礼?

根据地方的经济条件来决定。

不过一般的地方,也就几万块钱。

彩礼其实不过是个形式,送过去后,女方也会相应的带回到男方这边的。

还有一些嫁妆之类的,都会算计在内的。

要多少关键还是看你女友提出多少,然后再做决定。

不要盲目的自己决定,商量后再决定。免得两方尴尬。

结婚彩礼是按照男方风俗还是女方风俗

应该都是要按照女方风俗来的。因为你要娶人家,肯定要接受女方家里的风俗咯。

日本的结婚风俗,女方要准备什么嫁妆给男方

嫁妆释义: 妇女在结婚时带到她丈夫家里的钱、物。亦称“陪妆”、“妆奁”。发送后,女方即准备嫁妆,某些大户人家当女儿出生时还特地酿酒,装入酒埕,埋在灶口地坑,称“女儿红”,待出嫁日,让亲友分享。嫁妆穷富悬殊,厚薄不一。 结婚为什么要有嫁妆: 彩礼嫁妆基本都送到夫妻家里了,而在传统社会,夫妻一般住在丈夫家里,即使到现在过年过节也都是先去丈夫家里吃饭庆祝。这个问题不单是文化背景的问题,在各个国家是普遍现象,尤其在发展中国家。韩国,印度,中国都是一样的。你举的国家还不都是在亚洲?那么为什么在亚洲?吃年夜饭的例子还不是习俗?这肯定和文化背景有很大关系!另外,送嫁妆的原因可能有二:1 为了女儿过得更好些,贴补家用,或以备应急。2 尽量给女儿争取在男方家的地位,嫁妆多可以显示女方家有经济实力(尽管普通老百姓家庭是东拼西凑的)。所以经常看到古代女人非常重视自己带到男方家的嫁妆:如手镯、玉器等。以上两点是符合经济人成本收益分析或效用最大化的。

所以嫁妆不是给男方的。

来宾当地风俗结婚彩礼,女方要彩礼多吗

没用几多滴!城市的呢就给2~5W可以了!乡村呢!1~2W就可以了!!!!!来宾这里结婚不需要太多的礼钱滴!摆酒嘛!一般的情况下!每桌700~1000元这样!

四川的风俗,男方应该给女方多少彩礼钱

这得看女方家有啥要求没的,礼金要求不过分都行,其他的都没什么的,只要两个人真心,小两口幸福最重要,父母别要求太多了!比较是为子女好!若是你自己询问,祝福你新婚快乐,永结同心!

为什么结婚男方要准备彩礼

这个习俗,自古就有南方作为女方要到的家庭里面,肯定要付出一点啊,女方的话生个闺女养这么大,嫁给你你不你不表示一下吗,而且现在的家庭的话主要还是看孩子,希望他们过得好就好。

大连结婚风俗,要求女方给多少彩礼?男方会给多少聘礼?

看你们家里情况

你赞成男女结婚女方父母可以向男方要彩礼的风俗习惯吗?

本来就是 人家不会白白把养了一二十年的女儿给你的

按宁德结婚风俗,女方需要给男方准备什么结婚物品?

按照宁德的风俗,是男方提供一个框架,然后女方买的东西往“家”填充。楼主要问下你的女友,男方的家境如何,他们的生活必须物品是不是都齐全了。结婚戒指不一定要互送。男方会拿钱(含在聘金里)让女方去买些金(包含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等等)。女方一般会打一条金项链给南方,做回自己的回礼。床上用品和新郎的服装一定都是女方买的。如果两人的新居还少些东西,女方也可以量力买一下。如果男方家里什么东西都有了,女方可以考虑买些小家电过去。

作为女方,嫁也要嫁的体面,如果嫁妆带过去的少,男方那边也会碎碎念的。男方如果家境还可以,可以考虑多给些聘金。。毕竟娶得风光,嫁的体面,双方才都欢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5508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1
下一篇2023-09-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