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方志》:广西马山篇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中国影像方志》:广西马山篇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第1张

《中国影像方志:广西马山篇》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ispf

简介: 千山耸立似万马奔腾,绿水萦绕如锦绣画卷。天地造化的钟灵毓秀,使马山拥有了别样的风情。千年会鼓擂起震世之声,传世山歌唱响世界舞台。马山,人与自然在这里相知相亲,共同编织出一幅绿色家园的美丽图景。

位于:广西南宁市马山县

马山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的大明山北麓和红水河中段南岸,东与忻城县、上林县接壤。西靠平果县,南临武鸣县,北与都安瑶族自治县隔红水河相望。县城白山镇距广西首府南宁市130公里。210线国道公路经过县境。全县境内多山,大体分东西两大部,东部多大石山,西部多丘陵,是全自治区有名的山区县之一。境内,除流经县北的红水河外,仅有些细小的河流,每逢下雨,雨水便从地下流走,易涝易旱,旱涝灾害频仍。

2000年,全县总面积2664.65万乎方公里,设15个乡(镇)共171个村(街),总人口49.25万人,其中壮族占75.8%,汉族占17.6%,瑶族占6.5%,其他民族占0.1%。是个多民族的县份。

被称为全国“水电资源富矿”的红水河,流经本县境内近100公里。我国重点开发红水河10座大型梯级水电站中,大化水电站和百龙滩水电站就在本县境内,分别距县城23公里和15公里。

地下矿藏,已探明的有煤、锰、铁、铀、铜、金、水晶、滑石、冰洲石、大理石、高岭土等。勉圩、大球等地煤矿,藏量丰富,发热量在4—5千大卡/克。乔利、林圩、周鹿、片联等乡,锰矿遍布。乐平铁矿,含铁量达50-60%以上,矿中还含有铝和黄、红色染料。古零的铀矿,国家在勘探之中。水泥资源丰富。

本县地处亚热带,属南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213摄氏度,极端最高温度38.9摄氏度,最低温度一0.7摄氏度,平均无霜期343天,年平均降雨量1667.l毫米,最高2063毫米,最少1245.8毫米,对农林牧业生产十分有利,1985年全县耕地40.6万亩,盛产稻谷、玉米、甘蔗、花生、黄豆、木薯等,土特产还有牛、羊、旱藕粉、桐油、竹笋、木耳、蛤蚣、果子狸、金银花等。金银花、木薯干片远销区内外。本县是自治区山羊出口县之一,所产山羊,肉味美,历来远销海内外。

现已开发的世界名洞金伦洞,穿越几座大石山腹,全长约7.2公里,洞中各种自然景物,奇异独特。 1987年4月,中国和英国两国联合的洞穴考察队来金伦洞考察后,称之为世界十大奇洞之一。次年,加拿大、法国、意大利、挪威、澳大利亚、美国等6国水文洞穴地质学家也前来参观考察。日本国富士映像株式会社和广西**制片厂也到金伦洞取景拍摄**。金伦洞已成为洞穴考察、旅游、拍摄**、电视片的胜地。

区划

2005年辖7个镇、2个乡、2个民族乡:白山镇、百龙滩镇、古零镇、金钗镇、周鹿镇、林圩镇、永州镇、古寨瑶族乡、加方瑶族乡、里当乡、乔利乡。

沿革

辖区:白山镇 周鹿镇 百龙滩镇 合群乡 古零乡 古寨瑶族乡 加方乡 里当瑶族乡 金钗乡 乔利乡 林圩乡 片联乡 州圩乡 双联乡 永州乡。

2003年,辖7个镇、5个乡、2个民族乡:白山镇、百龙滩镇、古零镇、金钗镇、周鹿镇、林圩镇、永州镇、古寨瑶族乡、加方瑶族乡、里当乡、乔利乡、片联乡、双联乡、州圩乡。

2005年,撤销州圩乡、双联乡、片联乡,分别并入永州镇、周鹿镇、林圩镇。

地图

2003年行政区划一览

白山镇:辖 西华、四达、镇北、同富、中学、新兴6个居委会;新汉、尚新、上龙、大同、合群、合作、内学、造华、立星、兴华、玉业、民新、古腰、三联、民族15个村委会。

百龙滩镇:辖 南新、勉圩、大球、大龙、大完、龙昌6个村委会。

林圩镇:辖 林圩、大塘、新华、七贤、苏仅、合理、伏兴、东庄、六马、东七、兴隆、甘豆、黄番、将军14个村委会。

古零镇:辖 古零、羊山、乔老、古统、上岭、新黄、乐平、上级、六合、安善、里民、石丰、杨圩、新杨14个村委会。

金钗镇:辖 乐江、东屏、龙塘、独秀、把读、加雅、加妙、龙印8个村委会。

周鹿镇:辖 周鹿、里龙、琴马、马周、周水、三星、武平、石塘、坛沙、坛利、南邦11个村委会。

永州镇:辖 永州、台山、青春、五弄、胜利、俊龙、大旺、造加、德育9个村委会。

乔利乡:辖 乔利、那料、东良、东鸡、北良、古楼、乐圩、兴科、三乐、苏博10个村委会。

加方乡:辖 加方、加乐、民治、龙开、加春、大陆、龙岗、忠党、内双、内金、福兰、加让、岑让、花衣、新联、局仲、龙头17个村委会。

古寨瑶族乡:辖 古寨、本立、民兴、民乐、古棠、古今、加善、加显、龙林9个村委会。

里当瑶族乡:辖 北屏、龙琴、里当、内钱、加荣、太平、青龙、雅联、龙那、龙桂10个村委会。

片联乡:辖 高德、三和、片圩、九平、联合5个村委会。

州圩乡:辖 坡更、宁寿、三村、州圩、平山、亲爱、永久、龙角、青山9个村委会。

双联乡:辖 妙圩、上荣、大坛、爱旗、双联、杨树、拔翠、智超8个村委会。

科教文卫

教 育

马山县现有职业技术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高完中5所,初中29所,小学179所,教学点793个。在校教职6183人(合代课教师 2046人),中小学生77368人。全县有校舍46万平方米。1998年马山县通过自治区扫盲验收,并被财政部、教育部评为扫盲先进地区。目前,全县有12个乡镇通过地区级“普九”验收,“普九”人口覆盖率为86%。

近几年来,马山县教育教学成果显著,多次被地委、地区行署评为落实教育目标责任状一等奖或优秀奖。

文 化

马山县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各族人民能歌善舞,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素有“文化之乡”的美称。深受群众喜爱的有打扁担、打垅、采茶舞、踩花灯、会鼓、唱山歌和山歌剧等,其中壮族扁担舞和壮族三声部民歌享誉国内外。

从1986年起,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区、地文化主管部门的关怀、支持下,马山县群众文化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已建成了县城、周鹿、林圩、古零、古寨和永州等6个文化中心及大球、乐平、云零等3个农民文化乐园。1986年10月,全区“建设城乡文化中心经验交流会”在马山县召开,经区文化厅检查评比,县城文化中心名列全区第三名。永州、周鹿、林圩、加方、古零、古寨等6个文化站被评为全区达标文化站。目前,县城已建成文化馆群文活动大楼和文化综合楼两幢,业务用房总面积2010平方米;图书馆用房总面积1173平方米;文物所业务用房总面积400平方米;民族艺术团排练演出大楼建筑面积900平方米,新华书店营业大楼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新建县城**院建筑总面积1000平方米,观众座位560个;在建县大会堂一座,建筑总面积2229平方米。全县15个乡镇已全部建成文化站(图书馆)并建成乡镇影剧院8个、露天影剧场26个、村(屯)文化室76个,建立业余文艺团队126个,文化经营摊点195个。

体 育

马山县体育事业局是县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负责管理本地区的体育工作。近年来,该局依托社会力量办体育,全县体育设施不断完善,民族民间体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体育荣誉连年不断。为改变体育设施落后状况,该县投资200多万元建成县水厂游泳池,发动群众捐款献料8万多元,建成了江滨小区体育活动中心,自筹资金6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 1400平方米的体育局训练健身楼,

2000年,全县新增篮球场258个,其中灯光球场36个,排球场112个,田径场2个。民族民间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农村根据山区农村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在县城,组织单位系统行业开展各种杯赛,月月有比赛,形成制度化,活动常年不断。由于该县群体工作成绩十分显著,1997年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竞技体育出人才,出成绩,影响大,几年来,共向区体工大队、区体校输送各类体育人才25名,运动员参加各级比赛共取得世界青年赛6枚金牌,全国少年赛3枚金牌,2个第六名,全区比赛14枚金牌,5个第二名。2000年,县体育中学被评为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

经济建设

工 业

马山县国有工业企业共有11家。主要有水泥厂、糖厂、农机厂、印刷厂、酒厂、矿产公司、汽修厂、结晶硅厂、化工厂、锰矿、金钗煤矿。这些企业在马山县占有重要地位,水泥厂年生产25万吨兴峰牌水泥;糖厂日榨1500吨金伦牌白沙糖;农机厂年生产4000台6FP-18、6FP-24、6FP-28型磨粉(浆)机;印刷厂拥有先进的印刷设备和38间商业门面;酒厂年生产5000吨酒精;矿产公司经营来料加工滑石粉和茶楼;汽修厂修理汽车和乙类汽车维护保养;结晶硅厂年生产4000吨锰硅;化工厂年生产3200吨电石;锰矿年生产1000吨过滤锰;金钗煤矿主要是挖掘开采煤炭。

农 业

马山县现有耕地面积23954公顷,其中水田10460公顷,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大豆、红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花生、木薯、金银花、苦丁茶、旱藕以及各种蔬菜、水果等,其中金银花、早藕、苦丁茶在区内外享有盛名。近几年来,马山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不断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如草莓、黑皮冬瓜新品种和大棚蔬菜栽培技术,努力向“三高”农业方向发展。

林 业

马山县位于广西中部,土地总面积23万公顷。林业用地10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9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6.1%,年产商品材1万立方米。全县有竹子4.5万亩,有速丰林3.6万亩,有待开发的宜林山地20多万亩。马山县1996年从自治区林科院引进速生丰产林尾叶桉到光明山林场试种并获得成功后,几年来积极招商引资,鼓励经济能人参与开发,目前,全县速生丰产林已发展到42万亩。图为乔利乡六落屯1999年种植的速丰生产林尾叶桉。

水产畜牧业

马山县2000年水产畜牧业总产值2653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44.09%,畜禽饲养量为:牛12.16万头,猪48.70万头,羊11.61万只,家禽316.94万羽,水产品产量6379吨,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特种养殖。该县山羊是出口创汇产品,里当香鸡是典型的大石山区三黄鸡品种,天然银鱼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好。

交 通

马山县是国定贫困县之一,交通的封闭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脱贫致富的步伐。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和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该县积极发动群众大打村、屯公路大会战,使地方公路发展较快。

到目前为止,全县拥有在养公路719.66公里,其中二级路6公里,三级路52.5公里,四级路487.76公里,等外路173,4公里。全县15个乡镇通了公路,其中有4个乡镇通了油路,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全县基本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状结构局面,解决了全县40多万人口的交通难问题。

交通的不断发展为马山经济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该县交通现状还比较落后,存在问题和困难还十分突出。比如:公路技术等级较低;路面结构差;公路网通达度低;公路线路分布零散;地方公路养护投入不足等。这些问题均有待于今后工作中的不断完善和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争取与上级有关部门多渠道联系,尽快解决资金问题,实现乡乡通油路的远大目标,让该县早日摘掉贫困帽子。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马山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集市贸易、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工业型城镇。几年来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内昂开发区、江滨开发区相继建成,新兴路、过境二级公路、江滨路的建成使城内交通更为便利,工行大楼、新农贸市场、电力大厦、民政大厦的落成使县城更具时代特色。城镇化建设以旧城区为依托沿30324省道向西发展,银峰开发区占地3000多亩,已完成规划设计,近期将对外招商引资。城镇综合功能不断强化,力争五年内把县城建成功能较为齐全、设施配套、具有民族特色、环境优美的小城镇。

该县有9家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其中三级资质等级企业5个,四级资质等级企业4个,从业人员共470多人;设有规划建筑设计室和村镇规划建筑设计室,规划建筑设计专业人员9人。

该县建设科技有所发展,城乡房屋建筑90%以上推广应用新型建筑材料,节约了大量能源,切实保护了耕地,并优化了生态环境;《马山县城总体规划》和《周鹿集镇总体规划》等优秀规划成果,在指导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2021年2月18日,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名单出炉,马山县上榜。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马山县位列第85名。

2021年1月,中央文明办确定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马山县上榜。

2020年7月29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马山县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19年3月,马山县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左右江片区)。

2018年12月,马山县上榜广西2018年度自治区级生态县(市、区)名单。

2018年9月,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马山县在列。

2017年2月21日,马山县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壮族人能歌善舞,先来说说婚俗,壮族人结婚的时候,新娘如果要进房门的话,必须经过炮火这一个环节,还有经过河边的时候,需要男子背着新娘过河,壮族人热情好客,当地的美食也是很多的,比方说像热带水果,烤猪,白斩鸡这些都是壮族的经典菜肴,壮族人和南方大多数地区的老百姓一样,以种植水稻为主,当地的民居也和傣族非常类似,木楼在壮族区域很常见。

说起壮族这一个少数民族,我们都知道壮族也是广西的主体民族,虽然广西有一大部分人讲的都是粤语,还有一部分讲的是西南官话,但壮族同样也是我国人口数量非常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壮族大多数都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要说壮族有哪些文化风俗,下面就来看一下吧,首先壮族人的传统建筑喜欢依山傍水而建,这个和江南地区的民居比较接近,他们的房子也有点接近傣族的风格,比方说都是以木楼为主,下面是用来养家畜的,而上面是用来住人的。

壮族大多数传统服饰也都是由自己家里织的土布,作为布料款式颜色也是非常的多样化,有的时候腰间还会系一个腰带,可以说是典型的南方少数民族穿搭风格,下面再来说说他们节日的风格,壮族人结婚入洞房的时候,有一个规矩叫做炮火,迎接的那一天,新娘必须要经过炮火这一个特殊的洗礼,然后才能到自己家里去,大家会把鞭炮在两边点着,然后新娘要走过来的时候,两边就形成了一道道如同火焰围墙一样的存在,如果新娘的胆子比较小,这样就很难进去了。

壮族的饮食文化也是和大多数岭南地区比较接近,主要以大米为主,毕竟南方地区主要还是种植水稻的,然后他们喜欢吃猪肉,鸡肉和鱼肉,壮族的男子也非常喜欢喝酒,壮族人热情好客,对待宾客是来者不拒的,所以说很多游客也会觉得壮族的朋友非常的热情,都是值得深交的,像白斩鸡还有烤猪,这些菜在壮族地区都是非常经典的名菜,和粤菜风格也比较接近,但是他们的做法似乎更接地气一些,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水果也是非常丰富的,比方说像菠萝蜜,还有菠萝,荔枝,这些在广西都是很常见的,壮族人自然也是不缺乏这些特产。

提起云南山歌兄妹婚配悲剧,大家都知道,有人问曾祖父和曾祖母是兄妹的俩人能结婚吗,另外,还有人想问近亲要超过几代才可以结婚?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兄妹婚配娘第三集,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曾祖父和曾祖母是兄妹的俩人能结婚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云南山歌兄妹婚配悲剧

1、云南山歌兄妹婚配悲剧:曾祖父和曾祖母是兄妹的俩人能结婚吗

能,早过了三代了。

2、云南山歌兄妹婚配悲剧:近亲要超过几代才可以结婚?

近亲(或称亲缘关系)是指3-4代以内有共同的祖先。如果他们之间通婚,就称为近亲婚配。近亲婚配的夫妇有可能从他们共同祖先那里同一基因,并将之传递给子女。如果这一基因按常隐性遗传方式,其子女就可能因为是突变纯合子而发病。因此,近亲婚配增加了某些常隐性遗传疾病的发生风险。近亲婚配使子女中得到这样一对纯合或相同基因的概率,称为近婚系数(inbreedingcoefficient,IF)。

下表所列是不同等级的近亲婚配中的所患常隐性遗传病的近婚系数。

近亲婚配类型及其近婚系数

近亲婚配类型

亲缘级别

近婚系数(F)

父母与子女之间1/4

同胞兄妹之间1/4

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半同胞之间1/8

叔侄女之间1/8

舅甥女(或姑侄)之间1/8

表兄妹之间1/16

兄妹婚配娘第三集

堂兄妹之间1/16

半表兄妹之间1/32

二级表兄妹(从表兄妹)之间1/64

如果是X上的隐性基因,由于女性有两条X,可能从共同祖先处纯合性基因型,而男性是半合子,不存在纯合的问题,故近亲婚配对所生男孩没有影响。或者说,如果确定某致病基因属X连锁隐性遗传,姑表兄妹或堂兄妹的婚配不会将该病遗传给他们的子女,但舅表兄妹或姨表兄妹婚配后X连锁基因的遗传风险较常大。

近亲婚配对后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而且先天畸形、早产和、幼儿的风险也增加。在评价近亲婚配对群体的危害时,通常需在调查各类近亲结婚的基础上,计算出平均近婚系数(以a值表示)。a值越大,对群体的危害越大。一般以a值为001(即1%)为高值。通常在发达、的中,a值较低,封闭、隔离或有特殊风俗的中a值较高。到年,我国对地区的汉族人口调查表明,其近亲婚配率为14%,平均近婚系数为0%。

遗传中,最常见的有关近亲结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

如何判断是第几代近亲结婚?

从有共同祖先的那一代计起,算代,依此类推。如表兄妹结婚,双方的外祖母属代,双方的母亲属第二代,表兄妹结合就是第三代。我国婚姻法规定三代以内血亲禁止结婚。

近亲结婚的风险有多大?

上表所列的近婚系数就是其遗传风险。对于发病率较低的疾病,如白化病,这种风险率一般高于随机婚配;如果是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如我国南方的地中海贫血或蚕豆病,这种近亲结婚带来的风险并不一定高于当地人群随机婚配引起的发病风险。

一方为近亲结婚的后代时,能否与其结婚?

虽然为近亲结婚后代,如果其家族和本人没有明显的遗传病史,与其他非近亲的配偶结婚后,不应担心近亲结婚带来的后果。或者说,对后代的影响与正常婚配没有明显差别。

以上就是与曾祖父和曾祖母是兄妹的俩人能结婚吗相关内容,是关于曾祖父和曾祖母是兄妹的俩人能结婚分享。看完云南山歌兄妹婚配悲剧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少数民族民俗节日

铜鼓节 东兰县隘洞、长乐乡一带壮族传统节日。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举行。届时,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其法是大鼓对大鼓,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组,每鼓3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以打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耐力持久为胜。比赛往往通宵达旦。同时,男女青年结伴纵声对歌。比赛结束,人们以从家里带来的粽粑等食物进行野餐,欢歌笑语响彻山谷。

蛙婆节 东兰、南丹、天峨等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俗称蚂 节。节期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为单位或几个村寨联合举行,有“请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仪式。整个节日活动以赞颂蛙神给人间带来雨水、保佑丰收的功绩贯穿始终,为乐神娱伯歌舞盛会。人们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只青蛙奉为神圣,抓获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拥戴,并成为当年主持祭蛙仪式的首领。现代蛙婆节已演变成群众娱乐节庆活动和歌会,故又有“蚂 歌会”之称。

吃立节 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民间节日。“吃立”壮语意为“欢庆”或“补过春节”。相传在1894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进犯边疆,为打击侵略者,当地青壮年纷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所以未能按时过春节。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欢庆胜利,补过春节,并相沿成俗。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农具节 桂西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举行。是日,各家各户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轭、簸箕、畚箕、扁担、锄头、犁头、耙、锄柄、箩筐、竹垫、谷箩、谷桶及家具等。人们纷纷选购以备春耕。

花婆节 壮族传统节日。民间传说,壮族始祖 六甲是从花朵中生出来的。后来主管赐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从 六甲花园中的花转到世上来,故其被奉为花婆神。农历二月二十九为花婆神的诞辰日。壮族妇女举行祭祀仪式,村寨里同一辈的妇女结异姓姐妹,凑钱备办鸡鸭从和香烛钱纸,供祭花婆神,然后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花来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长。没有生育的妇女,是日要到野外采花来戴,以求花婆神赐花送子。若日后怀孕,为使小孩出生后有灵魂,须请师公到野外念经求花,还要在路边小沟做架桥仪式,把花从桥上接过来。小孩出生后,要在产妇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此俗现已淡化。

三月三歌节 壮族传统节日。亦称三月歌圩。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染红彩蛋,欢度节日,有的持续二三天。各地歌节有特定的聚会场地。一般为峒场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参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老人小孩亦来游乐助兴。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田东的仰岩、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对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歌节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为弘扬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了“三月三”歌节活动,全广西各地歌手云集南宁,全国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国友人也前来观光,盛况空前。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

牛魂节 壮、侗、仫佬、仡佬等民族祭祀牛神的传统节日。又称牛生日、牛王节、脱轭节。多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也有在六月初八或八月初八举行的。是日,农家给牛放假一天,各家各户把牛栏修整一新。村老们对全村的牛评头品足,并告诫各家要爱护耕牛。家家蒸制五色糯饭,用枇杷叶包裹喂牛。有的地方还在堂屋摆上酒肉瓜果供品,由家长牵一头老牛绕着供品行走,边走边唱,以赞颂和酬谢牛的功德。这一天,各家各户先把牛喂饱,然后全家人才吃节饭。70年代以来,牛王节中的敬牛神色彩已渐淡薄,但敬牛护牛之风犹存。

药王节 亦称药师节。壮族传统节日。传说药王是壮医药神。他发现药草,为人治病,还向众人传授种药、采药、治病的知识。昔时壮族地区各较大村寨都立有药王庙,每年五月端午节祭祀药王并进行采药防病活动。如桂北一带的壮族此日上山采回乌桕、田基黄、葫芦茶、元宝草等草药煮水洗澡。以为此举可使皮肤光洁,不生疥疮。靖西县的壮族则在这天开设药市,专卖各种草药,买者踊跃。传说此日之药有特效。此外,各家各户还包三角粽,在屋里熬醋液,烧柚子皮,在门边插艾草,以示驱邪逐疫。

吃新节 壮、侗、苗等民族传统节日。又称开青节、新米节。每年农历六月举行,具体日期各地不尽相同。届时,水稻和玉米已开始成熟,人们取少许新谷米,煮干饭加菜过节。若稻谷未成熟,就分别在自家的几块上摘回稻穗,将其谷浆捏撒在饭锅里,以示尝新。有的地方还以新米饭、酒肉酬祭农神。有的则以村寨为单位,在田间地头或山坡聚集宴饮,高歌起舞,竟日方休。据说此节习俗来源于人们对农神的崇拜,后来逐渐演变为一般的民间节日。

莫一大王节 桂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也称五谷庙节。每年农历六月初二举行。传说是日为莫一大王诞辰,因其拯救壮人有功,且保佑五谷丰收,壮族人民感其恩德,故于村前建庙宇、在家中立神位供奉。每年行小祭,供祭鸡、鸭、猪肉;隔六年一大祭,大祭必全村寨集资杀猪宰羊。届时每家派一人参加,在莫一大王庙举行盛大祭仪,由村寨头人主持,请道公诵经祈祷。祭时按一年12个月,分别将猪和牛的肉、肝、肠、骨头等不同部位做成12道菜,逐一摆在供台上。待12道菜供齐,即可焚纸行礼。祭毕,将每道菜平均分给各人品尝。晚上,举行对歌、唱戏等娱乐活动。

擂背节 桂西一带自称为“布侬”的壮族的传统节日。壮语称为“呤勾到”,意为吃新谷和青年男女交际。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举行。家家户户宰鸡杀鸭,做豆腐,蒸新米饭,供祭祖宗,合家欢宴,并用米饭喂狗和猫,以示不忘其守家捕鼠之劳。晚饭后,青年男女穿新装,相聚在村旁的地坪上,举行擂背活动。男女互相挑逗嬉戏,你踩我脚,我擂你背。老人小孩也来围观助兴,满场欢声笑语。按习俗,男先拍女背,表示男先看中女方;若女先擂男背,表示女方爱上了男方;若双双互擂,表示互相爱慕。于是便互相追逐跑出场外,到村头寨边去对歌,吹木叶,互诉爱慕之情,临别互赠情物,确定恋爱关系。

尝新节 壮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八月间新谷成熟时举行。一般各家各户单独过,也有请邻近亲友一起聚会的。是日,家家户户都用新米煮饭,并杀鸡宰鸭备猪肉,祭祀祖宗及各路神灵,酬谢其护佑丰收。妇女们清早就到田里割回绿稻叶供在神龛上,并供上饭菜果品,然后烧香、点亮油灯。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狗唤到神龛前,舀一大勺新米饭,加上各样菜肴喂狗。待狗吃饱后,全家人才围坐聚餐。传说最早的谷种是狗带来的,为了感谢狗的功劳,尝新节必让它先吃。

跳岭头节 桂西南钦州一带壮族、汉族民间传统节庆习俗。又称“跳岭头”。多在中秋节前后十余天内举行,个别地方在农历三月或十月间。为当地仅次于春节的节庆活动。因其活动多在村边岭上举行而得名。届时,各村屯竭塘捕鱼,家家户户宰鸭设筵,祭祖敬神。同时还请“岭头队”(师公)到村边岭上进行舞祭活动。师公戴着面具,表演“抛偈”(舞蹈)和“唱格”(歌舞);一些地方还兼有武术和“斗法”(民间魔术)表演。表演程序为安坛、请神、收禁、歌舞等。歌舞过程均有鼓乐伴奏。清道光年间《钦州志》有载。今已由原来的宗教酬神祭仪演变为民间娱乐活动。

壮年 壮族新年,时间比春节早一个月。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或三十日,壮族村寨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合家祭祖,联寨拜社,喜迎新年。从十二月初一开始,村寨之间便进行规模盛大的集体互访,会亲饮宴,对歌作乐;青年男女则开展社交活动,小伙子们成群结队走村串寨“闹姑娘”,对歌择偶。这些活动延续至十二月初七前后结束。关于壮年的来历,相传社王原系孤儿,自幼在壮乡乞讨长大,力大无穷,能除邪降魔。后来妖魔作崇,壮乡遭难,人们四处逃散。社王不忘壮人养育之恩,驱魔消灾,护田守寨,使壮人重返家园安居乐业。当人们欢庆丰收之日,社王才在寨边大树下依棚栖息不,时值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社王,便把十二月初一定为开年旦日,就地修社王棚祭以祈佑护。

姓氏节 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龙胜、三江等地。石、罗姓过“未节”,以立秋后第一个未为节日;有的石姓则在十月十二日过祭祖节。胡、吴两姓过“甲戌节”,即立秋后第一个甲戌日过节。伍姓在六月初六过“双鸭节”或过八月“社节”。陈姓原在除夕早上过“概考送节”(即开酒坛节),后因除夕难以请到客人,改在七月十四过“中元节”。这些节日,多数在黎明前以粗饭、淡菜或冻菜放在芭蕉叶上祭祖,纪念先人在民族压迫下逃难的艰辛生活。到上午或中午才请亲威朋友到家作客。40年代以来,黎明祭祖活动已淡化,白天请客习俗至今盛行。

冬节 见侗年。

花炮节 侗、壮、仫佬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和湖南通道等地。各地节期不一,有正月初三,也有正月十五、二月初二、二月十五和三月初三。以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花炮节最为热闹。主要活动是各村寨组织抢花炮。花炮是用红布(或红绸)缠绕的小铁环,将其置于铁炮顶端,然后点燃放炮,小铁环冲入空中,待“花炮”落地,预定人员即奋力争抢,夺到花炮并送到指定地点为优胜。抢到花炮则意味着吉利幸福,可获得猪、羊、红蛋、酒和镜屏等奖励。花炮分头炮、二炮、三炮,有的地方还有四、五炮。抢花炮仅限于男子,常以一家、一族、一村组队,也可跨村寨自由组队。抢花炮原为还愿求嗣的民间宗教仪俗,现已发展成为群众性文体活动,并列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

走坡节 仫佬族青年传统社交节日。又称坡节、坡会、后生节。一般在春节期间和中秋节前后择日举行。节日里,男女青年盛装打扮,三五成群来到预约的峒场或山坡上,对唱山歌,结交友情,寻找情侣。初次相会对唱《相逢歌》,告别时,互赠毛巾、布鞋等随身带的小礼物;二次对歌相逢,彼此称“双”;第三次相逢对歌改称“旧”。通过多次对歌,情意日增,不少青年互结同年,相爱定情。现代走坡又增添了球赛、下棋等活动内容。

坡会 见走坡节。

端节 水族传统节日。水语叫“借端”。端节原先是在统一的日子里大家集中在一块过的,后因人员过多,住地分散,为便于过节时互相往来,互相庆贺,经协商,定于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农历八月至十月)间第一至第七个亥日分期分批过节。习惯上是长房住地的人先过,晚房后过。节期忌晴,以有雨为吉,预兆是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现广西水族不单独过端节,与当地的壮族、汉族一道过春节。

卯节 南丹、河池等地水族传统节日。又名借卯。每年夏收夏种大忙后,人们选一个卯日来庆祝丰收。青年男女赶“卯坡”,寻找自己心爱的伴侣唱歌,互相倾诉爱慕之情。

开年节 那坡县彝族传统节日。彝语称“嘈堂创”,意为节日的开头。每年正月初八、初九举行。活动内容为:聚众祭祖;占定当年重大节日歌舞和族祭头面人物;为当年各种节日活动集资筹粮。

唱哈节 京族传统节日。传说越南陈朝时代,有越南歌仙来到京族地区,以传歌授舞为名,动员京族人民反抗陈朝的黑暗统治,受到京族人民的敬仰,后人修建“哈亭”设神位,常唱歌传颂。一年一年的“唱哈”便成为京族的传统节日。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有迎神、祭神、入席唱哈和送神等内容,属一种民间宗教活动。

护林节 彝族传统节日。亦称忌欢节。流传于隆林、那坡县部分彝族区。分别于农历三月初三和五月十六日举行。古代彝族靠山吃山,形成花卉树木有灵的观念,每年春夏草木和农作物萌发时,择日敬祭草木和作物幽魂,以示保护它们茁壮生长。那坡县彝族还于节日期间组织象征性的“打猎”活动,数名小伙子分别扮猎人、猎犬和猎兽,在林中嬉戏狩猎。从节日当天起,将铜鼓、葫芦笙和彝胡等乐器封存起来,宣告一年一度的禁忌期开始,直至十月初十才开禁。

跳弓节 那坡县彝族传统节日。亦称跳公节。彝语称卡契、孔稿、嘈契。每年农历四月中旬举行。具体时间因村屯而别。相传古时候,彝族祖先出寨抵御敌人,于四月上旬至中旬陆续获胜还乡,族人设宴及歌舞庆贺,沿袭成俗。北宋始有该项活动。分大跳和小跳。9年举行1次大跳,每次6~9天。每年举行1次小跳,每次3天半。人们围绕金竹丝开展歌舞活动,邻近村民来观赏和道贺,场外有临时集市贸易。

盘王节 瑶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亦称“做盘王”、“跑盘王”、“还盘王愿”、“还祖公愿”。各地节期不一。一般秋收后举行。1984年8月17~20日,在南宁召开的全国瑶族代表座谈会,通过以农历十月十六日为盘王节。相传,盘护为评王击败高王,娶评王三个公主为妻,被封为盘王,生育6男6女。后盘王上山打猎,被羚羊撞落山崖而死。后人为了纪念盘王始祖恩德,伐梓木作鼓,取羚羊皮蒙之,击鼓庆祝。由于时值秋收后进行,含有庆丰收意义。

达努节 马山、都安、巴马、平果、隆安等地自称“布努”的瑶族传统节日。又名二九节、祖娘节、祝著节、瑶年。达努,瑶语意为老慈母。传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瑶族始母密洛陀的生日,后人出于崇拜,定该日为祝寿日。是日,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宴请宾客,同时还举行铜鼓舞、斗画眉、赛弓箭、赛马等文娱活动。达努节经历史变迁,逐渐从民间宗教节日变成丰收节和平安节。

鸟节 富川等地盘瑶传统节日。又名敬鸟节、赶鸟会、招鸟节。农历二月初一,家家户户做汤圆、糍粑,挂到树上喂鸟,并烧香祈祷,希望田里无虫无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现鸟节还增添了鸟交易、青年男女对歌等活动。

苗年 黔东南方言区苗族传统节庆活动。苗语称努伦。始于都柳江流域,由北而南经融水的大年、拱洞、杆洞、洞头、红水、白云到安太、安陲、香粉、四荣而止,以农历九月卯日到十二月半,历时3个多月。年前,大家清扫房屋,修整村道,杀猪、做糍粑,做好迎宾的准备。除夕夜老少守年,四更后姑娘们抢新水、挑金银,小伙子们上山赶牛羊入栏,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初一安龙神,赶鬼邪。初二给已出嫁的女儿送年饭。初三以后上芦笙坡,以村为单位“打芦笙同年”,全村老少一起到他村作客3天。节庆期间,大苗山共有十三坡、十六坡、十七坡三大坡节,村级、乡级坡节无数,坡节除吹笙踩堂,进行芦笙比赛外,还举行斗马、斗鸟、斗牛及对歌、摔跤、鸟枪射击等活动。男女青年自由往来,以歌会友,以笛传情,寻找自己理想的伴侣。直到大年二十方告结束。

社节 苗族祭祀土地神和祖先的传统节日。分春社和秋社,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戌日举行。春社接神,秋社送神,有固定的社庙和社坪。社节供祭用的猪,在前一年抽签决定。需敬土地神的人,社节前30~40天内不得参与红白喜事,女人和家有孕妇的男人禁止参加。祭社之前,各家交一斤糯米用以酿酒和蒸饭。是日晨,由师公挨家挨户求福,早饭后,大家齐聚社坪、社庙,杀猪蒸饭,烧香化纸,祭拜社神,祈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毕,与土地神共餐同乐。社日忌晾衣、下地劳作、上山烧火、挑柴进寨等。

四月八 苗族敬牛节日。传说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是日人不下地,牛不拉犁,上山采来乌米饭树叶和枫树叶,入石臼舂碎,用滤汁泡米蒸成乌糯饭,并杀鸡宰鸭为牛祝“寿”。乌米饭是苗族民间验方,具有强筋护骨、益精养气的疗效。苗族用乌米饭来敬牛,反映农耕社会中牛的特殊作用。

芦笙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融水苗族自治县。又称芦笙坡节。分村芦笙坡、域芦笙坡和县级芦笙坡三类。每个坡都有固定的坡主。坡节期间,坡主率男女老少带芦笙锣鼓一起到场,入坡仪式由芦笙坡的创立者或继承人主持。清晨,坡主带酒、猪头和猪尾(表示全猪)、鸡、糯米饭、香、长毛草等,到坡边祭祀。中午又领本村芦笙队率先入坡场,芦笙队围芦笙柱转3圈后进行祭祀。仪式完毕,大家举杯同饮,大呼吉利,宣告开坡。芦笙节的内容有踩堂、赛芦笙、打芦笙同年、斗马、赛马、斗牛、斗鸟、对歌、摔跤、鸟枪射击、芒蒿表演以及商品交流等,是集娱乐与商业为一体的盛会。人数少则几千,多达几万,参加节庆的有苗、侗、壮、瑶、汉等民族。节期一般为期二天,头天入坡,第二天封坡,如遇好天气则长达三五天。

斗马节 苗族传统节日,浒于融水苗族自治县西北部山区。当地苗族有以斗马取乐习俗。相传500年前,苗族姑娘都爱嫁勇敢的斗马能手,小伙们爱上同一姑娘,苗王就组织斗马来决定姑娘的归属。以后斗马逐渐演变为盛大节日中的主要活动。

1987年,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把县庆日――11月26日定为苗族斗马节。节日活动有斗马和赛马两项,最后评出第一、二、三名。斗马节期间,还同时举行传统文化活动。

拉鼓节 苗族传统节日。苗语称希牛。大节每13年举行一次,拉4米多长的鼓;小节每3年举行一次,拉17米长的小鼓。节期均为3天。鼓用大泡桐木按尺寸挖成空心,两头用牛皮封紧,鼓桶上通两个气眼。节庆活动分为箍鼓、唱鼓、拉鼓、葬鼓阶段。是时远亲近戚纷纷前来“吃鼓”,一起欢度节日;主人们分鼓社猪肉,杀鸡宰鸭,盛情款待,整个村寨沉浸在欢乐之中。拉鼓节旨在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村寨兴旺,祭祀性与娱乐性融为一体。

侗年 侗族传统节日。侗语称凝甘,又称冬节或杨节。冬节原为侗族杨姓节日。最初以杨节为侗年的是贵州黎平、榕江、从江三县部分地区(每年十一月十九至二十二日之间)。后来互相仿效,过侗年的人逐渐多起来。80年代初,经各地侗族代表人物商定,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侗年。是日,杨姓侗家备好各种酸菜、冻鱼、糍粑以馈亲友,叫“吃杨粑”。过农历大年时,对方要如数奉还,称“还杨粑”。一般人家过侗年时杀鸡宰鸭,宴请亲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5642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1
下一篇2023-09-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