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头镇的经济发展

店头镇的经济发展,第1张

该镇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油菜、豆类。经济作物有苹果、蔬菜、药材等。养殖业以布尔山羊和獭兔养殖为主。全镇国民经济总值164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50元。土特产有面粉、菜籽油、芝麻、香油、“红富士”苹果、香醋、“白菊牌”卫生纸。辖区面积04平方公里。街道长1200米,宽30米,其中车行道12米,两边人行道各9米,柏油路面、路灯30盏。全镇有15个村8303人饮用自来水。12个村有供水点。13个村铺设油路4216公里。26个村低压电网改造575公里。26个村通了程控电话,6个村应用“电视村村通”。有初中1所,完小7所,初小7所,教学点1个。中小学教职工189人,在校学生3218人。

  店头镇是永寿县西南的一块飞地。镇政府驻地距县城44公里。东临漆水河与仪井镇和乾县石牛乡相望;西南部与扶风县天度乡接壤,北至娄敬山北麓与麟游县庙湾乡毗邻。总面积783平方公里,境内海拔最高点是娄敬山1200米,最低点是漆水河出境河底600米,平均海拔高度900米。地下有石灰石等矿石。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点三处(西汉建信侯娄敬墓,西汉大中大夫陆贾和唐柳公权书写的大司徒刘沔神道碑)。有驻镇单位12个。辖27个行政村, 64个村民小组,共4318户,17983人。全镇总耕地44544亩。属南部丘陵台塬沟壑区,以深塬为主,是永寿县自然条件最好的乡镇。因东、西两侧皆为支毛沟,中间高地状如箭头,元末得名“箭头”,明代中叶,将“箭”谐言为“店”,故名店头。1956年3月撤区并乡时,店头乡、梁家乡与乾县的羊毛湾、周家、黎家河、成家河、周家塬合并建立店头乡。1958年10月,店头乡、好寺乡合并建立红星公社。1959年1月改称店头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改称店头乡,同年12月改称店头镇。该镇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油菜、豆类。经济作物有苹果、蔬菜、药材等。养殖业以布尔山羊和獭兔养殖为主。全镇国民经济总值164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50元。土特产有面粉、菜籽油、芝麻、香油、“红富士”苹果、香醋、“白菊牌”卫生纸。辖区面积04平方公里。街道长1200米,宽30米,其中车行道12米,两边人行道各9米,柏油路面、路灯30盏。全镇有15个村8303人饮用自来水。12个村有供水点。 13个村铺设油路4216公里。26个村低压电网改造575公里。26个村通了程控电话,6个村应用“电视村村通”。有初中1所,完小7所,初小7 所,教学点1个。中小学教职工189人,在校学生3218人。每天有汽车客运52个班次,往返县内外,其中往返永寿14次,扶风4次,杨凌34次,咸阳 28次,西安28次。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六,三月二十日、七月七日、十月十日为物资交流会,逢旬三、六、九日为集日,日上市约5000人,摊点700余个,年市场成交额1200多万元。

  樊家河: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65公里处。明末,樊姓人筑城而居,得名樊家堡。又因居于漆水河畔,更名为樊家河。现有4个村民小组,310户,1341 人,耕地2514亩,人均185亩。该村自然条件好,主要以果畜业生产为主。人均纯收入2071元。

  好寺河: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6公里处。从唐末到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此处作为好寺县治共448年。县治撤消后,街市尚存,称好寺街。明末,好寺街市衰败,衍为村庄,因地处漆水河畔,沿用好寺旧名,得名好寺河。1949年10月至1958年10月为好寺乡人民委员会驻地。现有5个村民小组,437 户,1619人,耕地2596亩,人均161亩。该村自然条件较好,90年代中期在全县首先发展大棚菜生产,近年来,以苹果生产为主。1995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人均纯收入2106元。

  安头: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75公里处。清代,此处建有庵堂,且地势较高,得名庵头。“安”系“庵”之讹误。原属好寺河大队。现有2个村民小组,79户,306人,耕地986亩。该村位居漆水河畔,自然条件较好,粮食产量高。人均纯收入2046元。

  西塬边: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57公里处。清初,以地处好寺河之西的塬边而得名。原和桃花园、庄和合称庄桃大队。现有1个村民小组,96户,396人,耕地1143亩,人均256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苹果为主,辅以养殖业。人均纯收入1026元。

  庄和: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6公里处。清初,取村庄和睦之意而得名。1952年6月至1953年7月为庄和乡人民委员会驻地。现有2个村民小组,125户, 507人,耕地1677亩,人均324亩。该村土地面积较大,主要以粮食生产和栽植苹果为主。人均纯收入1045元。

  桃花塬: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55公里处。据传汉建信侯娄敬曾在此娶妻。新娘头戴一朵桃花,引得满塬桃花盛开,故名桃花塬。现有1个村民小组,141户,587人,耕地1755亩,人均301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苹果为主。人均纯收入1043元。

  苏家塬:位于镇政府驻地北65公里处。元代中叶,以居民姓氏和所处地形而定名。现有2个村民小组,115户,517人,耕地1858亩,人均36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辅以养殖业。70年代,在该村建有漆水河抽水站,现很少发挥效益。人均纯收入1044元。

  西坡:位于镇政府驻地北55公里处。清初,以地处苏家塬(村)之西的沟坡上而得名。原属苏家塬大队。现有2个村民小组,77户,273人,耕地1384亩,人均496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苹果为主。人均1041元。

  包家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45公里处。清初,以居民姓氏和居住特点而得名。原属徐家塬大队。现有1个村民小组,69户,296人,耕地873亩,人均292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苹果为主。人均纯收入1042元。

  徐家塬: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处。1958年组建大队时,以大队部驻地东北徐家塬村名而定名。现有2个村民小组,186户,784人,耕地1710亩,人均213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苹果为主。人均纯收入1046元。

  高崖头: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处。清初,以所处地形而定名。原属徐家塬大队。现有1个村民小组,85户,336人,耕地793亩,人均260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苹果为主。人均纯收入1038元。

  庄桥:位于镇政府驻地北25公里处。1958年组建大队时,取其所辖北庄头、大桥两自然村名各一字而得名。现有4个村民小组,252户,1034人,耕地2825亩,人均266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人均纯收入1675元。

  坡刘:位于镇政府驻地北17公里处。明末,刘姓人依山坡分居两村,居坡下者取名下坡刘,居坡上者取名上坡刘。1958年组建大队时,取所辖上坡刘、下坡刘两村名主体而得名。现有3个村民小组,171户,603人,耕地2335亩,人均380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2000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人均纯收入1680元。

  刘家:位于镇政府驻地北2公里处,明末,以刘姓居民姓氏而得名。原属坡刘大队。现有3个村民小组,168户,539人,耕地1974亩,人均368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人均纯收入1699元。

  南庄头: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2公里处。元末,王姓人分居两村,居南者称南庄头。1958年组建大队时,以大队部驻地村名而得名。现有2个村民小组,142户,603人,耕地1332亩,人均216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人均纯收入1830元。

  钟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1公里处。明末,以居民姓氏而得名。原和张家、周家塬等合成七联大队。现有1个村民小组,118户,420人,耕地1363亩,人均323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1996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人均纯收入1904元。

  张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25公里处。明末,以居民姓氏而得名。原属七联大队。现有5个村民小组,290户,1116人,耕地2512亩,人均217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人均纯收入1840元。

  周家塬: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15公里处。明朝中叶以居民姓氏和所处地形而得名。原属七联大队。现有3个村民小组,98户,398人,耕地842亩,人均216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人均纯收入1031元。

  方里:位于镇政府驻地南1公里处。明初,在店头镇南侧设有作坊,故名西坊里。明末,西坊里部分群众迁居于此,沿用方里二字得名。“方”为“坊”的谐变。原属光明大队。现有2个村民小组,196户,856人,耕地1258亩,人均145亩。该村临近镇区,运输、餐饮、商贸业发展较快。人均纯收入1824 元。

  强家:位于镇政府驻地南25公里处。明代中叶以居民姓氏而得名。原和成家河合称强成大队。现有1个村民小组,98户,402人,耕地919亩,人均 225亩。该村土地平坦,土质肥沃,粮食产量高。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果畜业生产为主。1999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人均纯收入1980元。

  成家河:位于镇政府驻地南35公里处。明初以居民姓氏和所处地形而得名。原和强家合称强成大队。现有1个村民小组,26户,102人,耕地392亩,人均324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人均纯收入1046元。

  梁家:位于镇政府驻地南25公里处。明代中叶以居民姓氏而得名。1949年10月至1958年10月为梁家乡人民委员会驻地。现有3个村民小组,237 户,1008人,耕地1883亩,人均188亩。因该村和临近的葛家、祁家、强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群众生活较为富裕,历史上称为“新四村”。现主要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人均纯收入1955元。

  祁葛:位于镇政府驻地南38公里处。明代中叶以居民姓氏而得名。原和葛家合称祁葛大队。现有4个村民小组,223户,976人,耕地1520亩,人均157亩。该村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人均纯收入1840元。

  东庄子:位于镇政府驻地南4公里处。明代中叶王姓人分居两村,居东者取名东庄子。1958年组建大队时,以大队部驻地而得名。现有3个村民小组,146 户,575人,耕地1120亩,人均194亩。该村自然条件较好,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人均纯收入1900元。

  西庄子:位于镇政府驻地南45公里处。明代中叶,王姓人分居两村,居西者取名西庄子。1958年组建大队时,以大队部驻地而得名。现有2个村民小组, 248户,1011人,耕地2530亩,人均242亩。该村自然条件较好,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人均纯收入1811元。

  坡龙头:位于镇政府驻地南5公里处。明末,以所处沟坡状如龙头而得名。现有2个村民小组,163户,598人,耕地1352亩,人均224亩。该村为店头镇的南大门,以粮食生产和栽植果树为主。1995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人均纯收入1910元。

  你可以看看这个:

  http://dtzyongshougovcn/indexjsp

  上边的全部摘自这个网站上边的。据我所知,西北地区的所谓政务,人均收入什么之类的全是假的,根本没有那么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5852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2
下一篇2023-09-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