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国时期的美人,很多人都会想到二乔和貂蝉,但其实三国时期还有一个美女叫做甄宓,据说曹植所著的洛神赋,洛神的原型就是甄宓。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就是这样一位美人,同时迷倒了曹操,曹丕,曹植。甄宓的一生都充满着传奇色彩。
一、甄宓年少成名甄宓从小就端庄有礼,她的家族也是当时有名的家族,容貌美艳贤良淑德几乎具备了那个时代对于女子的全部要求,后来嫁给了袁绍的儿子袁熙,但是不到两年袁熙就因战争去世,曹操是个出了名的色鬼,尤其是喜欢别人的老婆,但是没有想到,曹操的儿子曹丕,对甄宓一见钟情,竟然抢先一步把甄宓变成了自己的老婆。曹操也不能直接和儿子抢老,所以就是安排了两个人结婚。
二、甄宓和曹丕的婚姻尽管甄宓是二婚,曹丕的年纪比她小,但甄宓嫁给曹丕之后一直尽心做着一个媳妇,非常明事理,是一个称职的儿媳和媳妇,甄宓自己的贤良淑德,也深得曹家人的爱戴,在这10年里,还生下了一儿一女,夫妻俩人也有愉快的婚后,后来曹丕登基,甄宓封为夫人。
三、甄宓的结局甄宓一直被传言和曹丕的弟弟曹植有暧昧,真正俩人的关系也没有详细说明,曹丕也是一个花心的男人,曹植对自己这个嫂子爱慕有佳,二人的关系一直让曹丕怀疑,当上皇帝之后的曹丕喜怒无常,身边宠爱郭夫人,郭夫人经常吹枕边风说甄宓坏话,曹丕或许相信了甄宓和曹植的暧昧,或许相信了郭夫人的话,或许是觉得甄宓心生怨念对她厌恶,最后下旨赐死甄宓。
《新洛神》儿子儿媳都犯了死罪,曹操则将儿媳处死,而找了个借口儿子逃过一劫。倘若儿媳是曹操的孩子,也会免过一死吧!由此可见,儿子儿媳在公婆心中的不同分量。
崔丽为了救曹植和甄宓,一时情急之下,颤颤巍巍坐在九龙椅上佯装睡觉,那可是犯了大不敬之罪啊!曹操见状立马命人将其处死。好在曹夫人等人求情,允许曹植和她见最后一面。
“我死不必将孝戴,
我死不必摆灵台,
我死不必棺木载,
一杯黄土将我埋!”
崔丽凄楚哀婉地唱道,她心甘情愿为了曹植死,还希望曹植娶袁冰姑娘。
得如此贤妻夫复何求!
崔丽对曹植一见钟情,曹植被袁熙所伤,崔丽悉心照料。
曹植爱甄宓,向崔丽退婚,崔丽二话不说,祝愿他俩早日成婚。
崔丽见郭笑心术不正,提醒曹植防备曹植。
曹植和甄宓不能结婚,崔丽替他们着急。
结婚拜花堂时,曹植眼中老是看向甄宓,崔丽满脸委屈和无奈。
洞房花烛夜,曹植喝得醉醺醺,心里还是想着甄宓,崔丽泪流满面,好心相劝曹植。
崔丽默许曹植和甄宓单独约会,不曾有半句不满和怨言。
崔丽对曹植如此之好,曹植痛不欲生,钗飞镜破,曹植不能独活,决定寻死,去黄泉路上寻找崔丽。
曹植故意闯司马门,闯御道,犯下死罪。杨修自杀而亡,替曹植挡罪责。曹操顺水推舟把曹植关进大牢,过了几日,陛下赦免曹植死罪,曹植 恢复自由。
可怜崔丽命丧黄泉,悲其没有强硬后台免灾祸。
怒曹操为自己名节杀崔丽,狠心肠视生命如草芥。倘若曹操儿子坐龙椅,哪会命丧黄泉悲凄凄,说不定曹操心中暗喜不已!
对萧红的最初印象,源于小学时候的一篇课文《火烧云》。
“晚饭过后,火烧云起来了。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白合色”
那时候对作家并没有什么概念,但在看作者简介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感慨:啧啧,才刚刚三十一岁,风华正茂又才华横溢的她,怎么就去世了呢?
后来,随着网络的兴起和各种影视剧的刷屏,我开始慢慢关注起这个有些神秘的女性,并逐渐了解到,和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样,她的人生同样跌宕起伏,发人深省。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
她和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一起,因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审美倾向,成为当时文学中的一股强烈的新鲜血液,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巨大贡献的女作家,却有着支离破碎的童年,命途多舛的爱情和跌宕起伏的人生。
童年缺失的爱,成了她心中永远的伤
从小,萧红和父母的感情就很淡薄。受重男轻女思想影响,萧红和母亲的感情一直很平淡。她的父亲生性冷漠,自然也没有给她应有的爱和温暖。
萧红八岁那年,母亲感染霍乱去世了。从那以后,萧红一直跟着祖父生活。
好在萧红的祖父是个和蔼友善的老人,给了萧红无微不至的照顾,萧红缺失的父爱母爱,在他那里都能找回来。
萧红家有个菜园,幼年时大部分美好回忆都是和祖父在菜园里度过的。而这些关于童年的美好记忆,也被萧红记录在了她的文学作品中。
萧红在她的《呼兰河传》中写道:我家有个大花园,花园里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黄瓜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时光成了萧红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也是她一生中再也回不去的温暖时光。
祖父还是旧时代的文人,会教萧红一些诸如《三字经》之类的古诗词,那些枯燥乏味的诗词,在祖孙二人嬉笑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记在了萧红脑海中,也为日后她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好景不长,1929年,世上唯一疼爱她的、让她能够感觉到人间一丝温暖的祖父去世了。
萧红在文章里写道:
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一个人,好象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带得空空虚虚。我的心被丝线扎住或铁丝绞住了。
祖父死后,萧红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可以依靠的人,她那动辄打骂她的父亲、冷淡的继母和压抑的家庭环境让她意识到她已经没了家,没了归宿。
“以后我必须不要家,到广大的人群中去。"
从那以后,萧红就像浮萍一样,无依无靠,到处漂泊,直至度过凄凉、落寞的一生。
没有谁是谁的救世主
1928年,萧红在哈尔滨第一女子中学读书时,家里的一个叔叔给她安排了一门亲事,对方是当地的一个小学老师汪恩甲。
汪恩甲仪表堂堂,哥哥是当地小学的校长,也是书香世家,两家也算门当户对,总体来说,萧红对汪恩甲还算满意。据萧红的同学说,萧红还曾给汪恩甲写过情书、织过毛衣。
如果萧红能顺利和汪恩甲结婚,她一定会度过安稳平淡的一生,可萧红偏偏是个叛逆少女,接受了无数进步思想的萧红观念和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不再满足哈尔滨这一方小天地,迫切想去更广阔的天地看看。
后来,萧红和她的表哥陆哲舜一拍即合,两人一起到了北平,萧红也开始在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属女子中学读书。
当时的陆哲舜已经结婚,两人出走的消息在家里引起了轩然大波,家人切断了两人的经济,被逼无奈,他们只好回到家中。
被家人囚禁一个月后,萧红又回到了北平,不久后,她的未婚夫汪恩甲也追随她到了北平。
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婚约。萧红一气之下,到法院状告汪大澄,汪恩甲为顾及哥哥的名誉,主动提出是自己想要解除婚约,萧红败诉。
这个时候,按理说萧红应该和汪恩甲划清界限,毕竟人们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这个男人让自己的名誉受损,让家里蒙羞,老死都不想和他再往来!
可是怪就怪萧红奇怪的脑回路,也许是她不够自立,也许是还念着旧情,当汪恩甲又来找她时,萧红竟奇迹般地和他和好了,两人在哈尔滨的东兴顺旅馆
开始了同居生活。
两人在旅馆里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后来,萧红怀孕了,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他们生活陷入了困顿。临近产期,汪恩甲提出回家拿钱,偿还旅馆的债务,自此一去不复返。萧红等啊等啊,从那以后至她短暂一生的结束,再也没有等来汪恩甲。
有些人只是你生命中的过客,不是归人
萧红和未婚夫汪恩甲一共欠了旅馆400块钱(相当于现在的4万多元),旅馆老板把萧红软禁在一间阴暗潮湿的小仓库里,并准备把她卖到妓院。
走投无路的萧红给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萧红因此结识萧军。
两人相谈甚欢,加之萧军无意撇到萧红涂抹的诗句和字画,料到这位弱女子绝对是才女。萧军马上被眼前这个淡定从容,眼神里又有些倔强和不甘的姑娘吸引住了,两人一见钟情。
萧军苦于没有足够的钱解救萧红,正在这时,连降暴雨导致松花江决堤,洪水眼看就要将旅馆淹没。旅馆老板顾不上看管萧红,赶忙逃生。萧军也得了机会,成功将萧红解救。
几个月后,萧红在哈尔滨妇女儿童医院产下一名女婴,因无力抚养,把她托付给了医院看门的老头,后来老头搬家,孩子便不知所踪了。
从那以后,萧红和萧军在一起,度过了一段平稳、安定的时光。萧军发掘了萧红的创作才能,并手把手教她写作,如果说萧红最初的文学启蒙是来自于祖父和学校,那么,真正把她带领到文学路上的领路人,毫无疑问就是萧军,是萧军成全了她。
虽然两个人在一起经常挨饿受冻,食不果腹,但萧红终于找到了生活的依靠,两个人虽然一无所有,但在一起相互取暖。总好过一个人熬过漫漫长夜。
甄宓与曹植的八卦事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曹植所作的《洛神赋》,更是被指就是为甄宓所写。甄宓的名字,在史书中没有记载。这也是怪事,甄宓的兄弟姐妹皆记录于史书上,偏偏名气最大的甄宓没有。曹植在《洛神赋》中称洛水之神为宓妃,而《洛神赋》又是为甄氏写的,因此甄宓这个名字就流传下来了。
《三国志·后妃传》记载:“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貌似甄宓是因为失宠有怨言而死。关于甄宓的死因,已经有诸多讨论了。究竟因何而死,由于史料缺乏,已经没法知道了。今天我从帝王心术,另类“阴谋论”的角度来探讨一下甄宓的死因。我先将我的结论放在这:曹丕杀甄宓,一是为了杜绝外戚的威胁,二是因为已经有培养曹睿的心思了。当初曹丕初遇甄宓,“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并不在乎其已经她为人妇的身份,毅然娶为夫人。但对曹丕来说,权力才是第一位,爱情、亲情在这两方面,都不重要。对于任何“明君”都是将权力牢牢把控在自己手里,这是当权者的本能。曹丕也不例外。曹丕于220年篡汉,第二年甄宓就死了,其中难道没什么联系?曹丕与曹操当权,不同的地方在于:一个靠的是自己的威望,一个靠的是父亲的威望。
曹丕对曹魏政权的掌控,远远没有曹操掌控的到位。但哪怕曹操,对自己朝中的世族也无可奈何,只能一边打压,一边拉拢。曹操后期曾发布三次求贤令,这固然说明曹操求贤若渴,以及坚决打击世族的政策。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曹操是不是也面临着世族的抵抗,使得他自己无人可用,不得以求助于寒族。荀彧死后,曹操便没有了顶级人才辅助,只能自己亲力亲为,也侧面说明了世家对曹操的抵抗。)当时世族之所以把控朝堂,官场选拔制度并非主因(汉朝的察举制曹魏的九品中正制),而在于世族对知识的垄断。
现在读书无用论的兴起,是因为社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才给了“没有学历知识”人的成功路径。但汉魏时代,出人头地只能读书(当然若都读书了,那么就是拼家世的时候了)。曹操、曹丕都面临着世族这一个大团伙。尤其曹丕为了减轻自己登基的阻力,不得不同意了陈群的九品中正制。自此,朝堂沦为世族的天下。
对于朝堂用人,曹丕信任的是曹休、曹真这样的族兄弟,而非自己的亲兄弟,如曹植、曹彰。这是曹丕的权力本能:排斥具有同样继承权的兄弟。
曹丕专权的另一项的做法便是整顿后宫。为何这么说?曹家父子都是多疑(有时候多疑对君王是好事)之人,尤其对外戚的态度——绝不姑息。所以曹氏父子的皇后都是社会地位低的人,这样后族在外没有家族依靠,也就杜绝了乱政的可能。曹操的王后卞氏,“武宣卞皇后,琅邪开阳人,文帝母也。本倡家”。
曹睿的三个皇后,最后只有郭皇后坐稳后位,也是因为她的出身:“本郡反叛,遂没入宫。”郭皇后的家族,因叛乱而散乱了。甄宓呢?《三国志》记载其出身“汉太保甄邯后也,世吏二千石”。甄家世代二千石大官。对甄家身份高还有一点辅证,那便是袁绍允许袁熙娶甄宓。袁绍妥妥的世家大族,又是河北的“土皇帝”,甄宓的身份若低了,能陪得上袁熙“皇子”的身份?那个时代,结婚可是必须门当户对的啊。
曹丕为了自家曹魏政权的安全考虑,必须解决掉甄家这个麻烦。有人说,那废掉甄宓不就行了,为什么非得杀掉?
这就是甄宓必死的第二个原因:曹丕想要培养曹睿。甄宓不死,将来曹睿登基,很可能会迎回甄宓,从而给外戚掌权的机会。这一点是曹丕不想看到的。这里又有人会说了,曹丕杀掉曹睿的母亲,不怕曹睿的怨恨?曹丕当然不怕。曹睿心里有恨那是肯定的,但与掌握权力相比就差远了。曹丕在成为世子前,与曹植一路“厮杀争夺”,最后比曹植略高一头,赢得了继承权。若说这一段路程中,曹丕对什么印象最深,估计也就是对权力的渴望。由己及彼,他也会认为曹睿,对权力的想法如同自己一般。不过也是,知道自己离那个位子近在咫尺,谁会不动心呢?李世民因为自己的人伦之情,阻挡自己从父亲手里夺取权力了吗?没有。因为自己的舐犊之情,阻挡自己从儿子手里夺取权力了吗?没有。隋文帝因为怕小皇帝怨恨,阻挡自己篡位登基了吗?没有。曹操因为怕汉献帝怨恨,阻挡自己继续专权了吗?没有。在权力面前,其他的一切都显得不重要。
当然曹丕也不会直接让曹睿当太子,自己正值壮年,早早立太子干嘛?是让他抢自己的权力呢,还是诅咒自己会早死?曹丕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权力”服务。他先敲打下曹睿,让其产生惧怕心理,杜绝其产生与曹丕夺权的想法。
待过个一段时间,曹丕便将曹睿接回身边,派遣“贤臣”去教导。当然这些贤臣只是空有才华,而无实权,否则就是为曹睿培养势力了。适当培养继承人能力是必须的,但是不能让其过分的接触权力,否则对皇位上的那个人便是威胁了。曹丕等到自己快死的时候,才立曹睿为太子。这个做法与曹操如出一辙,就是防止父子因权力而早生嫌隙。
结语
曹魏没有被宗室夺权,却被大臣拿走了权力。司马氏没有出现权臣,但被宗室搞的玩完(东晋没了宗室,又沦为权臣当权)。
这就是魏晋时期,皇权政治的特征:皇权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政治团体”。宗室与世家,这都是双刃剑。
知道隋唐后出现了官僚阶级,皇权政治才算稳定下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