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必要途径。由于结婚是人生最大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习俗也就特别繁多。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结发本来指束发,后来把原配夫妻称做结发夫妻。结发本来不是婚礼的仪俗,后来演化出婚礼结发的仪俗,即将新婚夫妻的头发象征性地结扎一下,也有新郎新娘分别剪一绺头发用彩线扎在一起做信物的。
结发,汉族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结在一起收藏到老的一种婚姻象征。
结发夫妻的由来之一“结发夫妻”有“束发托身”与“投丝慰情”的汉族传统民俗。
“束发 托身”就是原配夫妻择日完婚时,男方要送庚帖,女方要回庚贴。庚贴上写明姓名、出生日子 时辰和完婚时间。女方回庚帖时,附上一束头发,用红头绳扎着,作为定情 托身、以身相许之物,以示结发 同心,百年好合。
投丝慰情则是结发之夫妻,男人溺水死亡,尸体寻找无着时,妻子得剪下一束头发,缚在石头上,投入出事的地方,借此慰藉结发之情。
结发夫妻的习俗来自古代有个皇帝登基时留下来的,皇帝登基的头一夜,为担心胡子太短,无法入睡(古代男人是以胡须长短衡量人的学识的),身边的娘娘聪明过人,她剪下自己的头发,仔细地接在皇帝的胡须上,一夜工夫,使皇帝的短胡子成了长胡子,次日皇帝登基时,手 捋胡须接受臣子朝拜,臣子惊叹皇帝一夜之间胡须过脐,真乃“ 真龙天子”!娘娘剪发结皇帝的胡须成为结发夫妻的由来。
结发夫妻的由来之二中国古时候结婚时,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举行结婚仪式,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最后饮合卺酒,又称交杯酒。后来又发展成合鬓的仪式,即夫妻并坐,将两人一缕头束在一起,“结发夫妻” 一词由此而来。
我们常听到“结 发妻”这个词,“结发”的原意是:男二十岁,女年十五岁就是成年人了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 仪式,男行 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 弱冠之年”。
我们国家有许多地区把未成年的女子称“丫头”,在古人写的许多小说里也可以看到这个称呼,另外在旧时也有称“丫头”是大户人家的婢女丫鬟。
古时候,丫头的真正意思是指女子的一种头发梳理样式,这在今天的**和电视里常常可以看到,譬如在《红楼梦》里侍奉主人的丫鬟们的发型样式,把头发分别梳成左右对称的双髻翘在头顶上,就象是个分叉的丫字那样,古代的“笄 簪子礼”,指的是女子十五岁谓之成年。笄字:本义,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 簪子,意既此时可以头发盘起来,然后再用“笄”簪好,古时谓之“ 及笄之年”。男女到了成人的年龄,按古代的说法也就是指他们可以结婚成家了。
古人在进行冠礼和 笄礼的时候,是非常庄重严肃的事情。只所以有“结 发妻”这个词,意思指原配妻子。结发又称束发,古代男子自成童开始束发,因以指初成年。结发又含有成婚的意思,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故称。一对新夫妻在洞房花烛之夜时:“交丝结龙凤,镂彩结云霞, 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意思是:两个新人就床而坐,男左女右,各自剪下自己的 一绺头发,然后再把这两缕长发相互绾结缠绕起来,以誓结发 同心、爱情永恒、生死相依,永不分离。古往今来,虽有那“ 一寸同心缕”绾结同心和“百年长命花”的美好想往,然世事多舛,生活里难免会有象古时候的闺怨词里说的那样:本是结发的欢娱,怎做了彻骨儿相思?
女人们总是把她们的爱情期盼、美好心愿都小心翼翼地缠绕到发丝里,拥有满头乌黑闪亮的秀发,再加上她们巧手梳理的发型样式,在一定意义上讲,那是赢得爱情幸福的期盼和保证。
在这“结发”词里用的“结”字是最蕴涵妙意的,在今天,结字的意思含有牢固、结合、结伴。古时候,“结”通“髻”,意思是总发。髻,挽发而结之于顶。在古时候,新婚洞房里妻子头上盘着的发髻,她自己不能解,在古籍《仪礼·土昏礼》中记载着:“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意思是只有丈夫才能来解开盘着的发髻,然后相拥相抱、恩爱缠绵、 如胶似漆。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的男女为“结发夫妻”。’
我国汉代时期,那时候举行葬仪有这样一个风俗,如果结 发妻因故早折,做丈夫的就会把他们结婚时用的梳子掰开分为两半,在上面还留存着妻的青发几缕,把另外一半随葬入棺,以表示生生不忘结发之妻,纪念结发之恩爱情深。
古时候彼此相爱的情人,如果女子们把她自己的一绺 青丝送给男子作定情物,则形同她已经把身体交给男子那样的重要 信物了。可有时候,情人的一绺 青丝却象唐诗人 李白说的那样:“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青丝化作“烦恼丝”
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必要途径。由于结婚是人生最大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习俗也就特别繁多。而结发夫妻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从汉景帝末年一直传诵到如今,两千多年,经久不衰,为什么会是这样?
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大家欣赏卓文君敢于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真正爱情的勇气,在那个时代这种勇气极为罕见和可贵;二是为了爱情,一位富生富长的千斤**,甘心贫贱生活的精神令人敬仰;三是她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对爱情的忠贞,挽救了一场婚姻危机,阻止了司马相如的移情别恋,堪为后人楷模,而他们的至死而终的结发夫妻情也是结发夫妻的最美的解释。
汉语言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汉语也是世界上最变幻莫测、 丰富多彩 又最优美的语言文字。有时,同一种称谓,也可以有不同的表达。
三八节来临之际,有人在网上发了个段子,是有关女人称谓的,非常有趣。有人给老外上汉语课,第一堂课只教了一个英文单词“女人”的中文解释:计有妻子、老婆、太太、夫人、老伴、爱人、内人、媳妇、那口子、拙荆、贤内助、对象、孩他妈、孩他娘、内子、婆娘、糟糠、娃他娘、崽他娘、山妻、贱内、贱荆、女人、马子、主妇、女主人、财政部长、纪检委、浑人、娘子、屋里的、另一半、女当家、浑家、堂客、婆姨、领导、发妻等38种之多。老外听完发现中文太难学了,含着眼泪背起行李回国了……
女人的这38种称谓中,有一个为“发妻”,所谓的发妻,就是“结发夫妻”,是古人对元配夫妻的一种称谓。汉代著名的外交家苏武《诗四首》中的其三就有这样的句子:“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将结发与夫妻联系到一起,说明是古已有之的。
那么,结发夫妻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还得先从“结发”说起。
结发的原意为束发,主是将头发扎起来。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 成人礼”的 仪式。男女成年后,男要行冠礼,女要行笄礼。
《礼记·曲礼上》载: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男子到了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并赐以字。简言之,就是束发、戴帽,拥有自己的字号,因而二十岁也称“ 弱冠之年”。
女子长到十五岁要行笄礼,笄是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意既此时可以头发盘起来,然后再用“笄”簪好,谓之“及笄之年”。冠礼、笄礼都是成年的象征,所以通称为结发。
男女到了成人的年龄,就可以结婚成家了。唐朝孟云卿《古别离》诗:“结发年已迟,征行去何早。”这里说的当是晚婚了,晚婚又遇早别离,这是非常让人不舍的。
古人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交丝结龙凤,镂彩结云霞,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意思是新人就床而坐,男左女右,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绺头发,然后再把这两缕长发相互绾结缠绕起来,以誓结发同心、爱情永恒、生死相依,永不分离。
头发的本身,就是与情感紧密相联的,比如三千烦恼丝之类的,所以,头发在古代也用来当成信物,以表达想到的爱恋。
汉代时,如果结发妻因故早折,做丈夫的就会把他们结婚时用的梳子掰开分为两半,在上面还留存着妻的青发几缕,把另外一半随葬入棺,以表示生生不忘结发之妻,纪念结发之恩爱情深。古诗集《玉台新咏》中《为焦仲卿妻作》的“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描写的就是这种习俗。
(来自网络)
古时初婚的夫妇,在新婚之夜饮交杯酒前会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结发夫妻”的典故即由此而来。唐代女子晁采拟《子夜歌十八首》寄赠她的心上人文茂,开篇就是:
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晁采剪下自己的一缕青丝,再把文茂送给她的一束头发合在一起编成一只同心结。汉时苏武也曾有诗云:结发为夫妻,从此两不疑。可以看出,古人是以结发做为夫妻同心的一种见证方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