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人和莆田人结婚会有哪些问题?

福州人和莆田人结婚会有哪些问题?,第1张

“好女不嫁莆田男。好男不娶福州女。”这句话起源于闽北,去过莆田的女性家庭地位极低,且男性相对于另外地方更大男子主义,所以有了这一句; 而不娶福州女是因为,传说福州女生不爱做家务,导致福州男性有些类似上海男性,里外兼顾。

当然这句话只是个戏论,无论哪个城市都有懒散和勤奋的不同划分,因此具体还是要因人而异。

故事分享

在宋朝,莆田出了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莆田人称“疯五”。他才高八斗,为人风趣幽默又急公好义,家学渊博,且说他的舅舅是国舅爷,他的伯父是宰相。他若想取点功名,易如反掌,但他却不热衷于功名。整天四处游荡,不合世俗礼仪,爱为人出头;

但却也讨人喜欢,深受乡亲的爱戴,且说这一天,风高气和,风和日丽,整儿个就是谈情说爱,赏花吟诗,晒晒麦子,晾晾花生的好日子。疯五”又出发了,偶尔做做打油诗,摘摘花惹惹草,又逛到了湄洲湾附近的一家小村庄。同时来到这个村庄的,还有一个大人物----广东省的省长。

想想自己的悲凉,情不自禁地吟起诗:好男不娶福州女,要娶就娶莆田妹。没有想到,话刚出口,他老婆就揪住他的耳朵,把他拉回了现实中来,赶快改口:好男不娶福州女,纵得功名也枉然。他老婆才罢手,但是偏偏这一句诗被“疯五”给听到了。

疯五”心想:“想我们莆田女,温柔勤快,貌美善良,天下难寻,默娘梅姑,芳名远播,怎么说也得好男不娶莆田女,纵得功名也枉然嘛!想我为了留在莆田。连那功名都不屑”。于是随口也说了一句:“好女不嫁莆田男,纵然富贵也枉然”

不包括。

莆田仙游结婚彩礼一般是不包括三金的,彩礼钱属于男女缔结婚约时,男方给女方的聘金,而三金属于男方给女方的聘礼,体现男方家对女方的重视程度。

仙游县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中部,湄洲湾南北岸结合部,木兰溪中、上游。

一进洞房亮堂堂

铺金盖银福满床

乐坏公公王大爷

来年抱个胖儿郎

吹箫堪引凤,攀桂喜乘龙

绣阁昔曾传跨凤,德门今喜近乘龙

君气如虹,剑笔腾金凤;朝霞似锦,晓风醉玉龙。

剑光映碧空,钟情君子金龙舞;晓日临佳节,着意朝霞彩凤飞

晓炼夜磨,夫妻铸就鸳鸯剑;朝情暮爱,伉俪配成龙凤君。

磨剑书斋为抱月;试招文海欲乘龙。

剑胆翩翩,君情脉脉,龙凤呈祥,花烛房中春常在;

晓蟾皓皓,朝气蓬蓬,鸳鸯对舞,红罗帐里乐未央。

宝剑出招,虎跃龙腾君策马;小康遂愿,花前月下凤求凰。

晓映朝霞鸣彩凤;剑磨君志毓云龙。

桃李花开迎晓日,朝阳骏业。曹师喜作新娘子,嘱雁传书以贺;

凤龙翼展耀春晖,金玉良缘。君仆欣成快婿郎,凌云击剑而歌。

剑衬君子,气秀神清迷彩凤;晓弄朝霞,红颜艳影醉金龙。

龙凤双飞,往昔春水润桃李

鸳鸯对浴,今朝秋露酿蜜醇

大暑节吃荔枝、米糟和羊肉。米糟是用米饭发酵透熟的,加红糖煮食。俗叫“过大暑”。

农历七月初七是神话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妇女向织女星乞巧,叫乞巧节。少女**于“七夕”用黄豆和红糖炒成“炒豆”和果酒,摆在庭中,向织女星礼拜“乞巧”以五色线穿针七七四十九次,谁先穿过的是得巧。

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俗叫“七月半”。民间以金果、猪头等礼品祭祀祖先。这时,焚化楮帛、纸钱甚多,热气熏人,俗叫“公妈热”。出嫁女子,如遇父母新亡,应于十三日送祭礼到娘家,俗叫“送纸”。第一次“送纸”叫“送头年纸”,有“十三十四,担来担去”的俗谚。中元节又是“普度鬼魂”之节。新中国成立后,“普度”旧俗已废。“七月半“祭祖习俗仍存。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也称团圆节。已嫁女儿以猪肉、白果、米粉、板栗等送给娘家,俗叫“送秋”。在外亲人多回家和家人团聚,同吃炒米粉、香芋、白果、栗子,俗叫“做秋”。中秋夜游白塘玩月,是涵江人得天独厚的赏心乐事。

农历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俗叫“九重阳”。农家用晚米磨浆拌入红糖,加适量明矾、食用红蒸成九层重叠、可以逐层揭开的米果,俗叫“九重果”。并以此果过节、祭墓。

俗叫“冬节”。冬至前一日晚上俗叫“冬至暝”,厅堂桌上点红烛,以红柑作“果盒”,上插“三春”(福禄寿纸花)一支,用红纸封新箸一副,生姜、板糖各一块,放鞭炮后,全家人围在“大笠弧”四周,用糯米粉和水调和推压成条块,把它搓成桂元核那样大的“丸仔”,俗中“搓丸”,也叫“关门搓丸”。“丸子”为白色,当年有新婚夫妇,则是红色。有的捏元宝、聚宝盆和小狗形状,俗谓“运气好,狗仔衔元宝”;有的捏饲喜鹊的“丸仔”,俗叫“客鸟丸”。“冬至暝”最长,有“爱吃丸仔汤,盼啊天未光”的俗谚。冬至早以“红糖丸仔汤”祭祖后,一家人分吃。把“丸子”粘贴在门框上,以供“门神户尉”,祈保平安。又把“客鸟丸”放于屋瓦上,喜鹊争食之声哔然,俗叫“报喜”。冬至节也有扫墓习俗。新中国成立后,民间搓丸之俗仍存。

农历十二月开始准备辞旧迎新,外出亲人,多回家“过年”。十二月十六“做尾牙”,和“头牙”一样隆重。旧时,商家老板结清店员工资,以示雇约终止。二十日以后,各家选个晴日(须双日)大扫除,清理屋内外卫生,打扫后还要巡视其有无干净,俗叫“扫巡”。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官三民四”),各家备办礼品送神朝天,俗叫“送年”(正月初四“迎年”),祭灶公的礼品都是甜的,其中必须有一碟“油煎果”(俗叫“送年果”),很甜,并把它往灶公嘴上一抹,意在让他吃了甜,心甘嘴短,“上天奏事”时会代人家隐恶扬善。这一习俗,新中国成立后渐废。二十五日,俗叫“二十五日头”,忌吵架,忌出门,不得讨债。乐善好施的人,在涵江城隍庙为穷人施舍钱米,俗叫“放米”。二十八日贴春联。春联多由塾师代笔,写上迎春吉祥句。涵江贴的“白头春联”,相传是清兵入莆时,滥杀百姓,受难家属贴白联志哀。“过年”时,清政府强迫百姓贴红联歌颂“新朝新政”,有人贴红联时,让原来白联上露出一截,表示反抗。从此,贴“白头春联”就形成习俗。“做岁”吃红团,“番薯起”。红团以糯米或绿豆或地瓜干为馅,以拌食用红的米米祭皮包馅,印成模拟的“红团”,上面点红蒸成。

十二月最后一天是除夕,俗叫“三十暝”。除夕凌晨一时左右,家家红烛高烧,香烟袅袅,以丰盛牲礼祭神祀祖,俗叫“辞年”。晚上灯火辉煌,全家男女同桌食酒菜;在外未回家的亲人,也留个座位,表示全家团圆,俗叫“围炉”。盘菜十二碗,全鸡、全鱼;小菜八碟,精致可口,有“好食三十暝”的俗谚。小菜中的咸虫戈,要十个脚的,俗叫“十戈全”,寓十全十美之意。一碟生豆腐,一碟生虫代,传说这是古代莆田苗民生食的遗俗。汉人怕孩子在节日说晦气话,“围炉”时,先把豆腐或虫代往孩子嘴上一抹,俗叫“过窍”。如有失言,也认为“化外人”(苗民)说的,不碍事(此俗早废)。“围炉”后,长辈给下辈“压岁钱”。小孩放鞭炮、玩焰火;大人谈谈笑笑,通宵不眠,俗叫“守岁”。除夕是穷人还债的最后一天,负债人被债主所迫往往不敢回家过年。城隍庙于“三十暝”演戏,让负债人去看戏避债,债主不敢在城隍爷面前讨债,俗叫“三十暝看炉戏”。新中国成立后,大扫除、贴春联、祭神祀祖,围炉家宴之风仍在,避债之俗不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8858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9
下一篇2023-09-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