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仙人大港、湄长河、大龙港的传说

苏州仙人大港、湄长河、大龙港的传说,第1张

一个女人与一座桥——杏秀桥的故事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南京创建了一个游泳社,提倡国人游泳强身。游泳社取名“中华杏秀游泳社”�真是一个很特别的名字。为什么要醒目而特别的嵌入“杏秀”?莫非游泳与杏秀还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原来这根源于一位女教师落水不能自救,同行多人施救不及,眼睁睁看着她淹死的一次偶然事故。这次偶然事故,陶行知身经目击,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影响到他教育思想的内涵,即光学习文化是不行的,教育一定要注重实效性。他在《教育者的机会与责任》的演讲中说:“学校讲求体育,该问此种体育是否增加学生的体健,使他们不致有种不测之事发生?”这里的“不测之事”正是针对女教师落水被淹死这件事说的。这位女教师的名字就叫毛杏秀。

事故发生在当时的苏州——

孟禄的苏州之行

1921年夏秋,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时任国际教育会东方部主任的孟禄博士来中国访问,十月中旬来到苏州。他考察了苏州的中小学教育以后,听说苏州地方驻军搞了个军工教育,所谓军工教育,相当于如今的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就是组织士兵在闲暇时间学习文化和手艺,预备将来解甲归田之日,不至于谋生乏术,可以靠所学维持生计。孟禄对此很有兴趣,认为这也是国际教育会应该了解的一部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孟禄在中国教育界很负盛名,许多现代教育家都出自他的门下,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大教育家陶行知等都是孟禄的弟子。他到苏州,在苏州的教育界同样引起了轰动,学校士女,都想一瞻他的丰采,以亲聆謦欬为幸。他要考察军工教育,自然有人去接洽。他们派人到城内的陆军第二师团师长朱申甫(即朱瑞,一度任苏常镇守使,一作琛甫)家,约定第二天(10月22日)到老六团驻地“辕门相会”。

这个老六团驻地,就是后来淞沪抗战时修建飞机场的所在,在觅渡桥朝南3里,如今的苏州化工厂一带。当时还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到北伐成功,那里的设施就渐渐荒废了。孟禄的这次苏州之行,一开始非常顺利,却在那天来了个大转折。

路上有座高桥

从城里出发到老六团驻地,要经过很多桥。这里单表其中的一座——北仙泾桥(很多记载多记为灯草桥,如《梵天庐丛录》《悼云杂记》等,这里从金松岑《杏秀桥碑》的记载)。《苏州词典》中说:北仙泾桥南北跨仙人大港东口与运河交汇处。金松岑说:“旧为浙漕艘挽曳孔道”,运送漕粮的船都是大船,所以这座桥“危乎高哉”。由于年久失修,沿岸的石塘驳岸很多已经崩坏,同时,这里水流湍急,用金松岑的说法是:“长澜委输,浸啮原陆,流潦被道,剞危窘窄,途吟旅叹,恒用踬覆”,称得上“事故多发地段”了。

那天,一行人乘坐八辆马车浩浩荡荡出了城,孟禄等人的四辆马车一路领先,后面一辆马车分坐着第二女子师范的四位女教师,她们分别是曾以庄、蒋蓉镜、黄敏之和毛慧云。在当时,女士乘坐马车出游,是一件非常风光的事,四位女士接受的是现代教育,得风气之先,如今跟孟禄到女士们一般不会轻易涉足的军营里去看看,想必是一件心旷神怡的事情。

孟禄一行来到北仙泾桥,前四辆马车马蹄得得,颇有一日看遍长安花的轻快和愉悦,一驰而过。正是秋高气爽的日子,大家的心情都不错,远眺上方山一抹青黛,近看运河中帆樯往来,根本没有想到最后一辆马车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原来面对眼前这座高桥,不是人怕,却是马怕了,也许动物有什么预感,马趑趄不前,驾车人把鞭子甩得脆响,一点也不起作用,只得举起鞭子向马背上打,这一打不要紧,马猛地朝前一冲,带着马车和车上的四位女士,一齐往运河里去,大家一阵惊呼。

听到惊呼,前边四辆马车纷纷回辔,大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驾车人一连声的高喊救命,只见滔滔急流中,车、马、人正随波逐流,现场惨不忍睹。大家奋力施救,终于“拯三人,而毛女士慧云占灭顶焉”,三位女教师惊得花容失色,几分钟前还和她们一起的毛慧云突然就香消玉殒,幽明路隔了。

毛慧云

事故中死亡的毛慧云时年二十三,生命在北仙泾桥畔就此划上了休止符。

毛慧云,名杏秀,一字韵雯,江苏武进人。她家境贫寒,7岁丧父,15岁那年毕业于武进当地的高等小学校,考入设在苏州的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5年后毕业,因为成绩优秀,被留校当了一名女子师范附属小学的教师。在学校,她教导有方,深受大家的赞许。

她在家乡时就和王家攀了亲,未婚夫王冲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22岁那年冬天,王家提出结婚的请求,毛慧云对母亲说:“父亲早逝,两位大哥生活也很贫困,弟弟还在读书,让我再为家里作点贡献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吧。”于是,婚事就延搁了下来,孰料一年不到,竟然在意外中溺水身亡。死后,人们发现她为自己的婚事已经积攒了一百多块大洋,还做好了很多结婚用的刺绣品。未婚夫王冲是个才子,原先小名中有个“福”,得配毛慧云,正所谓福慧双修。他虽然没有见过未婚妻,听到这个消息,也悲痛欲绝,含泪用文言写了一篇《悼云杂记》,摹仿冒巢民的《影梅庵忆语》、蒋坦的《秋灯琐忆》,情深意长,只可惜没有与毛慧云实际生活的体验,总显得不够贴近,感人不深。

消息传来,一校尽悲。女师校长杨达权在追悼会上流着眼泪说:毛慧云苦志励学,质敏而行嘉,平素自奉甚俭,布衣练裳,不事粉华,今以韶华之年摧折非命,伤哉。

大家追思已往,决定集资纪念这位不幸遇难的女教师。此议也得到了师长朱申甫和吴郡士绅的一致赞同。

从北仙泾桥到杏秀桥

金松岑、费树蔚、吴梅等士绅会同政府官员都认为毛慧云之死,与“津吏失职,缴道未夷”有关,没有追究车夫的责任,认为责任在政府一方,于是拨款把这座高桥的坡度改缓,还修筑了石塘与堤岸,决定把昔日的北仙泾桥改名杏秀桥,以纪念这位在此遇难的女教师。

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自发组织了募捐,所得的款项在桥畔修筑慧云亭,并种植杏树以志哀思。经过三年时间,到1924年,北仙泾桥在苏州的地图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太高的杏秀桥,桥南建起了一座风格别具的慧云亭,亭中树立了两块碑,一块上面刻着画师毛椿绘的毛杏秀像,下边是金松岑撰的《杏秀桥碑》碑文,另一块碑则是孟禄博士撰写的英文悼文,两碑都请当时苏州的刻碑名家周梅谷镌刻,英文刻碑,在苏州或许不是只此一例,却也可以算得希奇了。杏花在桥畔开了又谢,“吴郡士女,裙屐都雅,簪花挈榼,时来凭吊,会于桥下”,毛慧云泉下有知,也算得不寂寞了。

今日杏秀桥

有一篇谈苏州桥名的文章,望文生义,把杏秀桥归入“用植物命名的桥”,可见杏秀桥的由来,已经在很多苏州人的心目中迷失,一位年青女教师的遭遇,虽然在当时曾感动苏州,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心弦的拨动渐渐微弱。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道路拓宽,慧云亭和碑石均被拆除。1976年9月,杏秀桥又改建为双曲拱桥,2001年8月,苏州杏秀桥双曲拱桥重新修复及加固,“慧云”这个亭名消失了,“杏秀”这个桥名却保留下来了。杏秀桥作为地名又慢慢延展开去,不再局限于一座桥,有了以杏秀桥命名的油库,以杏秀桥命名的公交车站等,一个女人与一座桥在金松岑的心目中,原想“敬告后之人,使毋隳厥迹”,然而,良好的愿望毕竟只是愿望罢了,厥迹已隳,我们只能在《天放楼文集》中怀想当年了。

  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花,故称岁寒三友。 梅、竹、石是取梅寒丽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 岁寒三友-狄少英国画作品

  [1],是三益友之意。 在旧社会结婚时,多在大门左右贴上“缘竹生笋,梅结红实”的对联,这是因“笋”与子孙的“孙”字同音、同声。 将松、竹、梅围成团状;分作三个团状,以简洁的线条代表松、竹、梅,构成图案:以松、竹、梅组成的门洞。 拼音suì hán sān yǒu 英文the three friends in cold weather 解释  竹宁折不屈,梅傲然挺立,松四季长春。 岁寒三友--竹

  出处 宋·林景熙《五云梅舍记》:“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 事例花松隐映竹交加,千树玉梨花。好个~,更堪红白山茶。(元·白朴《朝中措》)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松、竹、梅。 天寒地冻,花木凋零。只有松竹梅这三位“朋友”欣欣向荣,一派生机。

  具体解析

  竹,主要分布在南方,北方也有一些。北京有个'紫竹院'的公园,里面就有竹子。北大校园里也有不少。我家的“小园”里,我也种了几棵,长得不错,一年四季窗前总是绿影婆娑,也可算“占尽风情向小园”了。竹子是重要的物质材料:盖房子、做家具都有它的用武之地。竹笋还是席上的美味佳肴。也可以经常进入“寻常百姓家”。竹子可以做成笙箫琴笛,发出丝竹之乐的“清音”。因此竹比松树更得文人青睐。但是竹子有个缺点,就是平时不开花,没有娇艳之美。早熟禾科(Poaceae)竹亚科(Bambusoideae)高大乔木状禾草类植物的通称。植物学文献中记载有75属以上,1,000多种,但其中许多是同物异名。竹为高大、生长迅速的禾草类植物,茎为木质。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也最多。青篱竹属(Arundinaria)的少数几个种原产于美国南部,在该处沿河岸生长或生长于沼泽地区,形成浓密的竹丛。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象征,周天侯的《颂竹》:苦节凭自珍,雨过更无尘。岁寒论君子,碧绿织新春。便是它的写照。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古往今来,“不可一日无此君”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

  竹子是森林资源之一。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70多属1,200多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少数竹类分布在温带和寒带。竹子是常绿(少数竹种在旱季落叶)浅根性植物,对水热条件要求高,而且非常敏感,地球表面的水热分布支配着竹子的地理分布。东南亚位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又受太平洋和印度洋季风汇集的影响,雨量充沛,热量稳定,是竹子生长理想的生态环境,也是世界竹子分布的中心。竹子常和其他树种一起组成混交林,而且处于主林层之下,过去很少受人重视。当上层林木砍伐后,竹子以生长快、繁殖力强的特点很快恢复成次生竹林。竹子用途不断扩大,经济价值高,人们植竹造林,形成人工林。次生竹林和人工竹林,又以它强大的地下茎向四周蔓延扩大。因此,近几十年来,地球表面森林面积逐年减少(据统计,1988年以来,热带森林平均每年消失 2,425万hm2,每分钟消失4614hm2),而竹林面积却日益扩大。目前全世界竹林面积约2,200万hm2。世界的竹子地理分布可分为3大竹区,即亚太竹区、美洲竹区和非洲竹区,有些学者还单列“欧洲、北美引种区”。  梅花虽然没有遍布全国,甚至许多北方人没有亲眼见过。但由于历代文人的“炒作”,已经深入人心。为什么梅花如今会“位压群芳”呢?这是由于民族历史形成的集体潜意识所决定的。许多国画家在画梅花时,突出地表现在积雪的乾枯曲折的老树之上,绽出了朵朵鲜花。 梅花

  梅花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姿、色、香、韵俱佳。宋人林和靖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梅花的姿容、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漫天飞雪之际,独有梅花笑傲严寒,破蕊怒放,象征着人卓尔不群,超凡脱俗的品格。 松一般为常绿乔木,很少为灌木,树皮多为鳞片状,叶子针形,花单性,雌雄同株,结球果,卵圆形或圆锥形,有木质的鳞片,木材和树脂都可利用。又如:松塔;松涛;松针;松脂;松亭(旁边有松树的亭子);松活(以松柏的枝叶扎成人、鹤、鹿、亭等形状,作为冥器,叫做松活);松肪(松脂);松扇(用柔嫩松皮制成的一种古扇);松钗(松树的枝叶);松腴(松脂);松花绿(亦作“松花”、“松绿”。偏黑的深绿色,墨绿);松篁(松树与竹子) 松

  松树四季常青,姿态挺拔,叶密生而有层云簇拥之势,欹斜层叠,不啻马远、刘松年笔意。在万物萧疏的隆冬,松树依旧郁郁葱葱,精神抖擞,象征着青春常在和坚强不屈。松树的品格是中国人最为崇拜的。

  成语解释

  (1) 指。苍松隐映竹交加,千树玉梨花,好个岁寒三友,更堪红白山茶。——元· 白朴《朝中措》 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谢,惟有松竹梅花,岁寒三友。——明·无名氏《渔樵闲话》四折 宋代林景熙《霁山集》四《五云梅舍记》:“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篁为岁寒友,” (2) 岁寒:喻浊世。三友:山水、松竹、琴酒。三者为浊世之中的清高之物 所谓“岁寒三友”,即将松树、翠竹、梅花 后来,松、竹、梅被世人合称为“岁寒三友”,一方面取其玉洁冰清、傲立霜雪的高尚品格,一方面也将其视作常青不老、旺盛生命力的象征。而岁寒三友也逐渐演变成为雅俗共赏的吉祥图案,流传至今 。

  编辑本段相关诗词

  墨梅图题诗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岁寒三友--梅

  只留清气满乾坤。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墨竹图题诗 (现代)王心鉴 昨夜长风曾入梦, 月华流霜凝小径。 前身许是王子猷, 袒卧幽篁守澄境。 墨竹图题诗 (现代)王心鉴 千年复始又东风, 古国新篁傲群雄。 纵使虚心逢盛世, 勿让高节隐蠹虫。 [2]

  竹子(8张)  墨竹图题诗 (现代)王心鉴 梦醒无眠乱翻书, 三更兴酣酒难沽。 谁摇清影扫落叶, 好竹只种两三株。

  苍松怪石图题诗 (清)李方膺 君不见,岁之寒, 何处求芳草。 又不见,松之乔, 青青复矫矫。 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 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 饱历与冰霜,千年方未已。 拥护天阙高且坚, 迥干春风碧云里。 青松翠柏迎春至, 白雪红梅送福来。 江山万里如画 ,神州四时皆春。 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咏梅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唯有暗香来。 松柏风度, 梅竹情操 。 格超梅以上 , 品在竹之间 。 竹开霜启翠 , 梅动雪前春。 吾爱松柏梅三友, 任尔东西南北风 。 品若梅花香在骨 , 人如秋水玉为神。 虚心竹有低头叶 , 傲骨梅无仰面花 。 学翠竹到老虚心留劲节, 敬苍松久经 风雨不知寒。 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尘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墨梅图题诗 (现代)王心鉴 冷月寒风破混沌, 铜枝铁骨赤子心。 不羡花房诸君子, 独立冰雪作真人。 墨梅图题诗 (现代)王心鉴 昨夜罡风驱黯霾, 短篱疏落冬草衰。 留得枯蕉遮新雪, 未解霜华却润梅。 追问复制的吧

  回答嗯

  追问额。。。。。。。。。。。

  赞同3| 评论(1) 2011-11-22 18:28 81980883 | 一级

   赞同2| 评论 2011-11-28 19:40 热心网友

  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以此命题而造的紫砂壶,也称松竹梅。 市面上流行的紫砂壶有

  350CC,也有180CC的。造型纹理清晰流畅,口盖准缝严密。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每一把都是上等佳作。 泥料特性: 简介:近天青泥色调,玩家易感迷惑,常误云“绿泥”,绿泥者,澹草绿色也;“本山绿泥者缎泥之原矿矣,泥色青蓝略泛绿光而(无灰色调),始称“墨绿泥”。” 窑温:约1120度。 收缩比:约14%。 矿产地: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 泥性:黏性佳,张力尚可,细腻密实;制壶光、花均宜;为优质泥矿,产量不丰。 难度:较易变形,对窑温要求高,窑温足则色泽温润,不足则色嫩枯燥,原料收集不易,练制困难与繁复。 特点:泥色特异,青蓝色中略泛绿光,清秀独特;稍一泡养,色调更形稳实,温润透明,变化甚巨,玩赏深具成就感。 冲茗特性:茶性温顺滑腻,味香凝聚,冲泡时间易掌控,能以轻松心情泡杯好茶,实为品茗之最佳帮手。 作者简介 花货专家。1966年生于宜兴陶艺世家,父母都是紫砂紫砂工艺厂老艺人。从小耳濡目染制壶之术,并受蒋蓉大师的悉心指导,壶艺日益渐长,专攻花壶。二十多年来,对壶艺之道已颇有心得,作品工艺精细,形象逼真,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所制作品得众多名家和收藏家的青睐,深受业内人士及海内外收藏家的赏识。

1997年9月与蒋蓉师母结婚,2006年10月举行婚姻更新礼拜。师母全时间在家,参与教会婚姻事工的服侍。养育一个男孩王书亚,2007年3月9日出生,2010年10月31日接受孩童洗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8935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9
下一篇2023-09-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