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嫁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请锣鼓?

出嫁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请锣鼓?,第1张

人们长期受孔子“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封建思想的影响,重男轻女,从世俗观念上认为,养女只是“一门亲戚”,且是“弱门亲”。因而,女嫁就没有男婚那样隆重和繁琐。当地女嫁之日一般不贴对联,不请吹手,只凭迎亲来的吹手吹奏助兴,迎亲当日花轿一走,事就结束。所以,人们有“养儿满院红,养女一场空”之叹。

不论什么剧种,戏曲锣鼓都不外乎锣、钹和鼓这两大类。其中,因各类乐器的形状、型制与制做、使用上的不同,而又有许多品种。锣钹类有:钲锣、筛锣、大锣、小锣(手锣)、马锣、镗锣、云锣;大铙、钹、大钹、水钹、齐钹、镲钹、小钹、铰子、碰钟等。鼓类有:单皮鼓(班鼓)、怀鼓、堂鼓(唐鼓)、大鼓、盆鼓等。作为打拍子用的尚有檀板、梆子、木鱼等。每种乐器以其音调高低宽窄的不同,又有着许多品种及其名称。

不论什么剧种,戏曲锣鼓都不外乎锣、钹和鼓这两大类。其中,因各类乐器的形状、型制与制做、使用上的不同,而又有许多品种。锣钹类有:钲锣、筛锣、大锣、小锣(手锣)、马锣、镗锣、云锣;大铙、钹、大钹、水钹、齐钹、镲钹、小钹、铰子、碰钟等。鼓类有:单皮鼓(班鼓)、怀鼓、堂鼓(唐鼓)、大鼓、盆鼓等。作为打拍子用的尚有檀板、梆子、木鱼等。每种乐器以其音调高低宽窄的不同,又有着许多品种及其名称。

演奏锣鼓时,必须把各种乐器有组织地编排配合起来,由鼓板指挥才能奏出有节奏、有规律的各种音响。各剧种在乐器品种、音色调门的选择上,乐器的数量和组合配置上,以及所演奏出来的各种节奏型花样(一般称为“点子”,有的称为“牌子”)上,大体都与剧种演唱风格相结合,形成本剧种的独特风格。如京剧锣鼓基本上由四种乐器组合而成:大锣、小锣、钹、鼓板(鼓、板是两种乐器,鼓是单皮鼓,板为檀木板,两者都由鼓师掌握,故列在一起)。依照特殊的需要,有时并加用堂鼓、小钹,用以表现特定的情景、气氛和戏剧情绪。

总之,结婚使用锣鼓是为了营造一种比较喜庆的氛围,所以会这么做

  议婚 菏泽区内通行男娶女嫁,婚姻关系比较稳固。从前的男女婚媾,自由恋爱者极少,多是家长包办,通媒结亲,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议婚,就是媒人来往于双方家长之间,商量缔结婚姻关系。媒人有临时的、有职业的。职业媒人多由巧嘴中年妇女担任,俗称“媒婆”,她们经多识广,信息灵通,为人说媒收受谢礼。媒婆议亲,首先口头探询女方意图,女方不允,一般也只婉言谢绝,俗谚“一家女,百家求”,可以不允,但不可以得罪媒人。若双方可以作亲,这时一般由男方出面正式请媒人商量订亲事宜。

  婚龄 旧时,早婚的习俗比较流行。一般男15-16岁即娶,有的甚至10岁即娶18、20岁之妇。早婚大多是女长于男,一般相差七、八岁。1950年国家《婚姻法》规定:婚龄男不小于20岁,女不小于18岁。1980年的《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为男满22周岁,女满20周岁。由于政府提倡晚婚,实际婚龄男25周岁,女为23周岁。议婚的年龄不尽相同,通常在婚前一年就议定,但旧时也有指腹为婚、娃娃亲和童养媳等现象。

  下恳 又称“开名”、“换贴”、“换书”、“换小字”,就是正式订婚的文书。帖用红纸写上“正亲家某某之长(次)子”及属相,由媒人送往女家;女家答以“允贴”,帖上写“正亲家某某之长(次)女”及属相,由媒人送往男家,此为小贴。贫寒之家,只换小贴,便定终身。富裕之家,还要换大贴,又称传柬。柬贴是用一块长方红纸叠作四折,俗称“四幅柬”。帖上写“赤绳良缘,百年好合”、“敬求金诺”等字样,早晨由媒人送往女家;女家在复柬封套上印有“广寒宫殿”、“仰答尊命”等字样,早饭后由媒人送往男家。是日中午,男家须设宴招待媒人和女方客人。换大贴,则为定终身,如赤绳系足,不得反悔。

  择吉 俗称“要好”。男家派人到女家讨新娘生辰,一般第一、二次女方不答应,以表示女家舍不得将女儿嫁出,借以抬高身价,第三次才表示同意。生辰讨回后,男方请算命先生根据生辰选定结婚日期。吉日择定后,写出婚单,注明结婚时应注意的事项,并带衣料、首饰送往女家,谓之“送好”。女方要回敬扇子、腰巾等,另附一包麸,一包食盐,意为“夫妇有缘”。

  嫁娶喜日前一天,男家要张贴喜联,收拾新房,添置床帐。下午新郎要先拜祖先,再拜长辈、四邻。喜日零点,娶亲人马先行,富家用花轿或轿车,一般人家用牛马车,上扎“扑楞”(拱形车篷),前端吊红毡,后端吊布单,车中坐娶女婆,必须是全备人(夫妻子女齐全者),还带一只公鸡与童男(俗称“抱打鸣鸡的”)。女家回礼要配一只母鸡,也派一男童,称“挂门帘的”。双方家长要向男童赠喜钱,赠钱往往男家赠钱数高于女家。

  新娘上轿(车)之前,先“上头”、“开脸”、“穿嫁衣”谓之“成人”。完备后,娶亲人鸣炮“催驾”,一般要催三次,这时新娘要痛哭流涕,表示舍不得爹娘。上轿(车)时要避开禁忌和注意方向。

  嫁妆 要由男家来人预先抬走,或娘家人提前一步送去,嫁妆多少,视女家经济情况而定,一般分大三件、小三件、大八件、小八件、巧十三、全嫁妆等。贫家有的只陪送一个柜子或箱子,有的连柜箱也没有,只有一个花包袱包裹衣物。

  娶亲时忌走原路,一般是出东进西,路上如遇井、石、庙宇、坟地和十字路口都须放鞭炮,或用红毡遮蔽。

  一般在早晨四时左右新娘到男家门首,出来两位大姑娘,手端托盘,上放酒和用红纸封的进门礼(钱)相迎,然后由一位“全备”妇女手持火把围新娘的轿(车)转三圈,以示驱逐路遇的邪恶。新娘下车时足不着地,坐在椅子上,由人抬至天井院内,站在红毡上与新郎同拜天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然后新娘从红毡上步入洞房。

  洞房内点燃明灯,俗称“长命灯”,由娶女婆用秤杆挑去新娘的“蒙头红”,新郎新娘行“合礼”,饮“交心酒”,婚礼告成。

  梁山、郓城、鄄城一带,娶亲一般都在上午早饭后,至中午十一二点娶新娘回家,只有娶寡妇才在夜里。

  新婚三日内,不分男女老幼,均可到洞房去“闹”,夜晚邻居开始听房,若无人听房,窗下或门旁放一把扫帚,以之代人。

  婚后第三天早上,新娘早起先拜公婆,早饭后拜本家长辈,受拜人都须赠送拜钱,用红纸包好,这是新娘的积蓄。

  三天,新郎新娘同去新娘家,俗称“回门”,古称“归宁”。“回门”时新郎由一位有经验的人带领,俗称“帮客”,作用是免新郎失礼,再则怕闹婿过分。这天,女家设盛筵相待,并请娘舅、姑夫、伯叔相陪,新婿坐上首,独占一方。新婿到岳父家后,先拜家谱或神主,后拜岳父母,然后入席,新婿面前要摆双盅、双筷。吃喜面时,岳父家用红纸封钱给新郎,俗称“绞面礼”。新郎回门时所带礼物,女方多不折留,如收一部分,必须有更好的东西回敬。新娘回门之后,即可参加家庭日常劳动了。

  贫穷人家,婚礼从简,甚贫者,常领一幼女至男家,俗称“童养媳”,至宜婚年龄,再行婚礼。

  旧时寡妇再嫁,被视为耻辱,不守贞节。无赖之徒闻讯后常乘机抢夺,故寡妇改嫁,多于夜间,礼仪从简。

  建国后,国务院颁布了《婚姻法》,废除了封建婚姻制度,规定男女青年必须自己作主,提倡自由恋爱,自选对象。有的虽经中间人介绍,但决定权在本人。现在菏泽地区广大农村的定婚方式是,先由中间人介绍,经双方家长同意,再让青年男女见面交谈,若无意见,便交换礼品,然后开名(亦称换贴)定婚。结婚前,男女商订结婚日期,共同到基层政府的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然后举行婚礼。50年代,婚礼大大简化,嫁衣是新做的普通式样,有不少新婚夫妇办完结婚登记手续便一起回家。60年代,流行女方由三、五位伙伴陪同去其婆家,男方组织人在路上敲锣打鼓迎接,到家后举行结婚仪式,婚后一、二天便参加集体生产劳动。70年代,结婚时男方组织青年男女一、二十人,骑新自行车,胸戴红花至女家将新娘带回,回家后举行简单婚礼。80年代,城市结婚,开始使用小汽车,新娘在前一天下午到理发店梳妆,其嫁衣多为红裙套装,有的是白色婚礼服。农村则使用拖拉机迎接新娘,然后再举行婚礼。在城市,青年男女办理完结婚登记手续后举行“旅行结婚”的渐多。为了移风易俗,喜事新办,菏泽地区城乡有不少地方政府或机关单位为两对以上的新婚夫妇举行集体婚礼。会上有政府、妇联、团委代表莅临祝贺,有新婚夫妇代表、家长代表致谢,会场鞭炮齐鸣,掌声阵阵,开一代新风。

  一:背景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深厚文化底蕴的泱泱大国。黄河长江水孕育了华夏民族令人骄傲的璀璨的华夏文明。悠悠江水东流去,有多少历史的闪亮片段在时间的冲击下,逐渐黯淡黯淡,直至完全失去光泽,与岁月同时老去,只给后人留下无限遗憾和揣测……

  这些文化习俗或许只在青史长卷中深深踏下一串足印,却忘了注明是何人所为,为何所作,作于何处。

  有些人竟然遗忘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过去,舍弃连外国人也为之竖起拇指赞称的瑰宝!情何以堪,理何当存啊!

  中国的传统婚礼是民族文化精华的重要一部分,它浓缩几千年来中国人们的思想变化历程和美好未来憧憬。

  俗话说:男大当娶,女大当嫁。嫁娶自古就是人生三大事中最隆重的一件,它是人的一生自出生到死亡的或长或短的过程中的重大典礼和节日。于是乎,婚礼便承载了太多的期望和幻想,双方赌上了一生去实践心灵的承诺。太多的礼节便寄托了人们美好的祝愿,纷纷流行开来,最终形成一种固定的民风民俗,出现了我们所说的“传统婚礼”。

  “红”在中国向来被视为最吉瑞的颜色。烈红的火焰,代表热情、喜庆和生命力,赋予人积极向上的冲劲儿。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勇往直前,永不退缩。传统婚礼仪式,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吉祥和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俗话说“礼乐和鸣”,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爱红源于日神崇拜。“红”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喜庆、成功、吉利、忠诚和兴旺发达等意义的象征。这源于古代对日神的崇拜。在传统婚礼上张贴大红喜字,给新娘遮脸的是红盖头,新娘穿的吉服是大红袄,新郎胸前佩戴的是大红花等等。这些红色服饰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同时也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婚仪体现天地人和谐。著名民俗学家高巍认为,传统婚姻的很多仪式中都体现了中国人向往“天地人和谐”的哲学,以及人们祈福迎祥的文化心理。因为传统意义上的婚姻不仅仅关系到结婚的双方当事人,而是两个家族和全社会的事。需要通过一系列仪式反映婚姻庄重,引起当事人和亲属朋友对婚姻本身的重视。其背后蕴含着对天地人融合的观念。请亲友来证明婚姻本身的正式和庄重,不是随意的,这和重视人与人的和谐结合在一起。由于婚姻的产生,使得二人的家庭形成姻亲关系。中国人的祈福迎祥,也就是这样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的反映。

  然而现在,这具有深刻含义的民族风俗正在渐渐消失——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习俗的强烈冲击。白色婚纱、黑色礼服、西式教堂、牧师,这些近几年刚传入中国的西式婚礼习俗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与气势横扫中国,似乎取代历史悠久的传统婚礼,成为中国婚嫁文化的主流。

  面对这个无奈的现实,作为骄傲的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深刻思考着祖国的婚嫁文化将何去何从……

  我们小组希望,通过研究这个课题,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个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使之在岁月的长河中不至于被现代文明所冲噬,保留与发扬,是我们共同的希望。

  二:内容

  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因此传统婚礼的每一个细节都有着特殊的含义,婚礼的每一个过程无不被考虑得细微入至。在传统婚礼习俗中,拜堂无疑是最高潮的部分,新人拜堂之后便是由天地作证的夫妇了。拜堂是婚礼一个中极其重要也是甚为复杂的环节,可以将其分为好几个部分,一一进行研究。

  迎娶之日,男家发轿之后,傧相就要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场所。当花轿停在堂屋门前,男方请的伴娘站到花轿前时,仪式即已开始。新娘下车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匾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进入大厅。 新娘在这时忌踩门槛,要跨过门槛进入厅内。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朋戚友、职司人员各就各位。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开始赞礼。 新郎新娘按引赞和通赞的赞礼开始拜堂。

  拜堂仪式程序如下:

  引赞:新郎莅位(伫立于轿前)

  通赞:启轿,新人起。

  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

  奏乐鸣炮

  通赞: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进香烛

  引赞:跪,献香烛。明烛,燃香,上香,俯伏,兴,平身复位。

  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

  然后,是传统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双亲,夫妻相拜”最后才“引进洞房”。拜堂仪式到此结束。

  在桐乡地区至今依然保留着择吉办婚事的风俗。很多人自问并不迷信,但说到婚姻大事,都禁不住要找个结婚吉日,为求婚姻生活有个好开始。老人们尤其注重择吉,这也是对晚辈婚姻的祝福。

  订亲:

  如果把结婚比为一首交响曲,那么,订婚就是这交响曲的前奏。可以看到,“订亲”古今中外都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礼仪,订亲以后,婚姻关系就基本上得到确立。所以,订亲也需要讲究礼仪与习俗。

  当订亲宴席开始后,须女方先动筷吃饭,尔后是订亲宴上的重要习俗之一:女方须向男方要礼品,如:酒、香烟、糖等。这样以后男方才能动筷吃饭。

  订亲的习俗繁多,有一部分已经失传,一部分已经过改换,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阻挡的趋势。但做礼服这一婚俗被较好的保存流传下来:做衣服时,新郎与新娘须一起去。

  择吉

  择吉是结婚活动的第一步。按照传统的做法,嫁娶的主动者一方,其父母应选择迎娶的良辰吉日,并由媒人通知对方,准备迎娶。择吉一般请教星象学者或算命选择办理,也可以自己看《通书》(雅称“历书”、俗称“家家历”,传统称之为“皇历”)择日子。文化程度高的则可以自己推算。一般认为,只要“六合”相应,就是好日子。如“丙寅日”等。择日完毕,双方确定了结婚日期,就应该发出婚宴请柬,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了。

  择日基本原则

  双春 指在年头及年尾有两个“立春”之年。由于春有一年之始及开枝散叶的象征意义,所以被认为特别宜嫁娶。

  闰月 指该年在农历中有闰月,即共有十三个月份。由于“闰”有滋润、丰收之意,所以象征夫妻有爱情滋润,恩爱和睦。

  双春兼闰月 “双春”和“闰月”都是宜嫁娶的年份,一年中既有“双春”,又有“闰月”,自然喜上加喜了!

  不宜结婚的年份日子

  盲年 指整年没有“立春”的日子,通常“双春”的下一年就是“盲年”。不过“盲年”亦有吉日,所以基本上盲年结婚也无不可。

  节日 避免一月,以免与过年这个大节相冲。

  新人及亲属的生死忌 双亲已经过世,避开其生忌、死忌。

  喜冲喜或丧冲喜 一年内,家里最好不要办两次婚礼。若家中有直系亲属辞世,该年便不宜办喜事。

  迎亲:

  当订亲这段前奏演奏完后,接下来才是重头戏——迎亲。

  事实上,在迎亲之前,男女双方都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如男方需要批糕。而女方须送给男方两根竹子和两碗米。自古以来,人们喜好双数,这“两”里也必定包含着人们“好事成双”的美好愿望。

  迎亲开始了。男方迎娶女方时要敲锣打鼓,热热闹闹,这热闹里包含了希望新郎新娘婚后日子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祝愿,男方还要向女方塞钱。迎亲这天,女方衣着十分讲究,为图喜庆吉利,要穿红色上衣,红色裤子,红色花鞋。尔后,新娘的父母亲还要喂糖茶和糕点。

  为表示吉祥如意,不沾染灰尘等不喜庆的东西,男方娘舅要把新娘抱着转三圈,踩着红纸走进屋,开始吃茶点,人们纷纷朝南坐,桌上约七、八样菜肴,各人一碗糖茶。这些礼仪行完后,新娘要回房,移花烛,换上红色棉袄,再出来拜祖先,拜祖先时要一对一对地拜。结束后,新郎新娘才开始吃饭。新郎新娘夫妻还要当场回门,新娘母亲要背女儿。这样,当天的婚礼算是基本结束。

  回门:

  回门是婚礼这曲交响乐的后序。婚礼结束六天、十二天、或满月,新娘新郎要带礼品回新娘家拜新娘的父母亲。传至近现代,基本上是婚后第三天回门。回门是婚礼的最后一步,回门后,婚礼才算全部完成。

湖北地区的结婚习俗因地域和民族差异会有所不同,下面列举一些比较典型的结婚习俗。

1 过大礼:湖北地区的传统婚礼中,男方要带着彩礼和大礼去女方家中向女方家长行礼,并接受女方家中的难题、谈判和赠礼等环节,这被称为“过大礼”。

2 婚前宴请:在婚礼前,男方家会请亲友到家中宴请,这通常包括饺子宴、酒席、祭祖等。

3 捣彩球:在湖北地区,新娘和伴娘会将一系列彩珠装入彩球中,伴娘手捧彩球在喜庆音乐声中到新郎家门口,由新娘和伴娘将彩球撒向新郎和新娘的父母和亲友。

4 敬茶:新娘向新郎家中的长辈敬茶,以表达敬意和孝心。

5 抛喜糖:在湖北地区,新郎新娘会将喜糖装入红色或金色的小袋子中,并在结婚仪式上向嘉宾抛撒,以表示对客人的感激之情。

6 酒令:在湖北地区的传统婚礼上,男女双方会共同喝交杯酒,并通过饮酒和酒令来增进感情和加深友谊。

7 闹洞房:在湖北地区的传统习俗中,新娘入洞房后,由新郎、伴郎和伴娘等人进行“闹洞房”活动,例如玩弄新娘、贴门神、敲锣打鼓等,以“取笑”新娘为主,提高婚庆气氛。

8 起床游戏:在湖北地区,新娘睡在床上,新郎要接受各种考验和挑战,例如用嘴对准新娘的鞋尖说“我爱你”等,以检验新郎对新娘的真心和耐力。

以上是一些湖北地区比较典型的结婚习俗,每个地方和民族习俗略有差异,但总体上都能反映出这个地区的文化特征和人民传统的审美品味。

婚庆“四言八句”

在农村很多地方,婚礼特别热闹,尤其是婚礼上的即兴顺口溜,也叫做““四言八句”,既体现了说的人的诙谐幽默,也蕴含了对新人的美好祝福。如果谁能说上很多又诙谐又幽默的段子,一定会大受欢迎。

这些“四言八句”,内容雅俗共赏、荤素掺差,为婚礼助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今年洞房花烛夜,来年生个胖娃娃

2、上边嘴对嘴, 下边腿搅腿,中间拧螺丝,你看美不美。

3、月亮弯弯,星星闪闪,娶回来的是朵花,今夜就有蜜蜂采。

4、新郎新,件件新;生贵子,中翰林

5、远望洞房一座城,近望洞房府衙门,今晚我们闹洞房,新姑娘快来开门。

6、左手开门生贵子 右手开门做高官

7、新郎新娘,进了洞房,新娘裤裆,有只山羊,羊挠痒痒,新郎捉羊,没有捉到,湿了裤裆。

8、一个盘子花又花,里面装的是葵花,大家都来抓一把,明年生个胖娃娃。

9、新娘子头发长又长,养个儿子上学堂;新娘子脸盘圆又圆,儿子长大中状元

10、小小筷子长又长,养个儿子状元郎,小小筷子圆又方,养儿胜过他的爹娘。

11、天上下雨地下流,夫妻恩爱到白头

12、新郎是天上一条龙,新娘是地下花一丛,哥不翻身不下雨,雨不浇花花不红。

13、新郎笑哈哈,想要做爸爸,新娘羞答答,想要做妈妈。

14、酒杯酒杯圆圆,新娘新郎团圆,夫妻白头偕老,主人一家平安

15、门口一林竹,风吹哗哗绿,今年过喜事,明年娃娃哭

16、这个盅子花又花,来年生个胖娃娃

17、新郎新娘,像对鸳鸯;早生贵子,儿孙满堂

18、(新郎)送客送到大路口,(新娘)本想留客不让走;(郎)只是时逢新婚夜, (娘)今晚还有大事做。

19、(新郎)白瓷碗, (新娘)起红花; (新郎)九个月, (新娘)我当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8938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9
下一篇2023-09-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