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北各地团圆饭的风俗

中国南北各地团圆饭的风俗,第1张

团圆饭一般指农历大年三十晚上的家宴,又称“年夜饭”、“年饭”等,北方多吃饺子,寓“更岁交子”之意;南方多吃鱼类,取“年年有余”之意。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有旧时年夜饭之记载:“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粟、龙眼、香枝,破五之后始方去之。”全国南北都有吃年夜饭的习俗,但各地也有不同特点:北方多吃饺子,寓“更岁交子”之意;南方多吃鱼类,取“年年有余”之意;台湾多肉圆、鱼圆,寄“岁岁团圆”之情;浙西多吃“年羹”,取“年年有耕”之意;广西壮族多食年糕,取“团圆和美”之意。过年时,吃年夜饭,讲究围桌共食,外出之人必须及时赶回家中,与家人欢聚一堂,共食此饭。

各地吃团圆饭的风俗不一样,首先是因为饮食文化的不同,主要就是因为中国在饮食文化上最主要的特点是南米北面。北方产小麦,面是主食。一面百吃,有蒸煮煎炸,烤烙拌炒等多种加工方法。南方产稻,米是主食,米粉、糕团、粽子、汤圆等风味食品都用米制成。南方人认为面食只能当点心,叫面点。

除夕守岁,吃团圆饭,喜气洋洋,辞旧迎新,是中国民俗的一大特色。北方饺子南方鱼是南北除夕年夜饭的差别。北方守岁不可以没有饺子。饺子,形如元宝,音同交子,除夕子时进食,有招财进宝和更岁交子双重吉祥含义。明时饺子叫扁食。《明宫史》说:“正月初一五更起”,“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现在还有在饺子中包硬币卜吉祥的习惯。南方守岁必备年糕和鱼,年糕有年年高的吉祥意。鱼含“连年有余”和辟邪消灾双重含义。唐人丁用晦在《芒田录》中说:“门钥必以鱼者,取其不瞑目守夜之义。”因为鱼眼无眼皮,死不瞑目,人称能监察鬼魅,助人守岁。在一般情况下,除夕上鱼不可随便进食。湖南有些地方端上的是木鱼,防止小孩犯忌。江苏有些地方端上鱼后,全家齐说:“余啊!余啊!”立刻撤下,放在对大门的桌上守岁。

  江南风俗

  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举凡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 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无宝茶”。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鱼头,但不能吃光,叫做“年年有鱼(余)”。湖南民俗概述

  民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往往以最初始、最广泛的形态,具体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精神心理状况。世界如此,中国如此,湖南亦如此。湖南民俗的产生、演变和传承乃至消亡,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三湘四水各个角落,有其不同特点,它们与湖南社会发展的进程相始终。

  一、湖南民俗的主要特征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之南,北与湖北省毗连,东邻江西省,南接广东、广西两省区,西界贵州省和重庆市,属于长江流域民俗文化圈。历史上为荆蛮、扬越、南蛮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远古传说时期,湖南境内有蛋尤、九黎、三苗、灌兜等部族;先楚时期有荆蛮、淮人、虎方、扬越,、象氏、风夷等;春秋战国时期,楚人进入湖南,境内有大量的蛮族和巴人;汉唐时期,蛮族势力遍布境内各地,此消彼长,与中原王朝时常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两宋时期,出现了瑶、苗、僚、僮、纥佬等族系复杂的少数民族,逐渐演变成明清以来的苗、侗、瑶、土家等族,加之白族、回族、维吾尔族等的相继迁入,湖南成为除汉族之外,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份之一,大量的少数民族习俗成为湖南民俗中最主要的特征。

  这些与汉族地区特别是和北方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社会风俗和生活习惯,往往被封建统治阶级和大汉族正统主义攻击和镇压少数民族的口实和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愤,保护少数民族的信仰自由,少数民族享受和汉族人民一样的平等权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上少数民族在其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俗事象,不难发现,民风民俗对于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南蛮的“自相夫妻”,实质是血缘族内婚的体现。亲属称谓中父系和母系区分不明显以及“兄纳弟妇、弟收兄嫂”的收继婚,是原始对佣婚的残存,决不是什么“秽*蒸报”的禽兽行为。不落夫家和抢婚习俗,是母系氏族婚向父系氏族婚制过渡的遗留。而曾经在湘西地区盛行的姑舅表婚和舅权制,反映了这一地区经历过的以女权为中心的母系氏族阶段。另外还有上山打猎见者有份、换工互助和蒋草锣鼓等都是原始社会平均分配、集体劳动的原始共产主义残存形式、苗族、侗族的歃血盟款,瑶族的瑶佬制均是原始农村公社组织和军事民主制的遗迹。湖南境内的这些少数民族习俗实际上在中原地区历史上都曾经经历过,只是没有文献记载或者虽有记载但因为年代的久远而缺失。经过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来自北方汉族的移民和明清时期来自东方江西的移民,湖南逐渐完成了汉化。这种汉化的过程,不仅表现为一种民族的同化过程,更多的是湖南本地蛮俗与汉俗两种文明和社会方式的冲突、撞击和交融的过程。从历史和现实的情况看,少数民族地区习俗的影响也相当大,前者广泛地留存在后者之中。

  湖南民俗主要特征的另一方面是楚文化的特征。楚人自春秋开始入湘,并逐步统一湖南地区,各族先民原始氏族制度先后解体,跨入“文明”的门槛,特别是战国后期,随看楚都郢的陷落,大批楚国贵族南迁湖湘,更促进了湖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楚文化本身属南方文化的范畴,所以楚人的生活习俗与沅湘地区有文化因子上的相近关系。比如楚人崇巫,与南方地区尚鬼神之俗如此的相近。这种结合影响到了湖湘地区,形成湖南“信鬼神,好*祠”的民俗特征。而在崇巫这一点上,又区别于其他地区:秦人和宋人崇巫,多妖邪气;越人和淮人崇巫,多鬼魅气;而楚人崇巫,却是多人情味。屈原作品中的神——湘君、湘夫人、山鬼等等,或者美丽绝伦,或者天生多情,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的形象。湖南各地的傩戏、目连戏、花灯戏等,都是既娱神又娱人,至今湖南人心目中的神都有现实生活中的影子。而楚人的武士气质、尚武奋斗精神,“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直根植于湖南人骨子里,培养了世所传颂的湖南人的特殊精神。早在北宋,作为四川人的苏轼就发现了这种联系。他在《屈原塔》中写道:“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硬咽。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烈。”屈原的“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伏清白以死直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牺牲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湖湘英杰。中国近代史上不乏湖南的慷慨悲歌之士,革命运动中少不了湖南人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一些壮志未酬的仁人志士如杨毓麟、陈天华、易白沙、夏寿华、姚宏业、郑家溉等,他们杀身成仁、以死殉道都选择了怀石投水,体现了一种与屈原有惊人相似之处的死亡价值观。

  二、湖南民俗的分区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湖南民俗,既有区域文化特征上的同一性,又有各地历史、地理等诸多原因产生的差异性。早在汉代杨雄编著《方言》时,就已指出湖南地区文化存在着“江湘之间”与“江沅之间”、“沅澧之间”的明显差异,也就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别。从地理条件上看,以资江、沉江两水分水岭的雪峰山脉为界,西部的玩、遭流域在地形上属云贵高原,东部的湘、资流域,大部分属江南丘陵。这样的地质构造,势必使得东西两大部分各自内部的民俗传承和交流较为便利。民间有“山歌的流传,隔山不隔水”的说法,这种山歌流传特点的俗语同样适用于民俗。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社会,山是交通的屏障,水是联系的枢纽,人们总是通过水路来沟通生活、经济等各个方面。从湖南行政区划的演变来看,东西两大地区历来处于不同的行政区域。楚人进入湖南,就是沿洞庭湖东西两岸,在西部设立了黔中郡,在东部设立了江南郡。秦朝时湘资流域属长沙郡,南朝时置湘州,唐后期设置湖南观察使,宋朝在此置荆湖南路。沉澄流域属子秦朝的黔中郡,汉朝属武陵郡,南朝分属荆州和郑州,唐后期分属荆南节度使和黔州观察使,宋代设置荆湖北路。这些史实表明东、西两部分地区各自有着相对独立的历史演进过程。从民族构成上看,早在商周时期两个区域的土著民族就有差异,湘资流域为扬越人,沅澧流域为与中国西南地区有着一些共同特征的民族。民族的不同必然在民俗事象中体现出较大的差异。

  湖南民俗的地区差异,产生了以湘资流域为区域的东部地区和以沅澧流域为区域的西部地区。这种差别可以从岁时节令、民间信仰、婚姻礼仪和作为口传语言民俗的民歌等几个主要方面来考察。

  岁时节令的差异可以反映出各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是民间生活差异的集中体现。湖南虽然有岁时习俗方面较大的共性,但也不难看出地域不同的个性。端午节在西部沅澧流域特别受重视、各地普遍存在竞渡习俗,相当多的地方,有大端午和小端午之分,即在五月十五再过一次大端午,传说与东汉将领马援有关,在东部湘资流域只有平原河谷地带才有竞渡习俗,南部丘陵山区一般没有这一类民俗活动。九月九重阳在西部沅澧区受到特别重视,不仅要酿造重阳酒,而且还要制作重阳糕相互馈赠,有些地方甚至在十九日再过一次大重阳节。东部湘资流域则对此相对不重视,一般只有登高远足而已。过小年以腊月二十四日全省相当普遍,但祭灶时间存在明助区域性,湘资流域大多数地方在小年的雍,仅少数地方是在小年的前夕或次夕,而沅澧流域大多数地方则都是在腊月二十三日晚上先期祭灶。作为四月八的浴佛节,沅澧流域远不如湘资流域普遍,而且作为浴佛节重要内容的乌饭,西部地区几乎没有。

  在民间信仰方面,东部湘资流域有朝岳的习惯。“每岁七月,邑人往祷南岳者,斋宿戒行李,以八月朔谒岳庙进香,又有沿途拈香且祝具拜,以三、五、七步为节,至庙方止者,谓之烧拜香。”南岳的庙会因而成为湖南最热闹的集市之一,南岳有“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的民谣。但在西部沅澧流域,没有像南岳这样区域性的民祀对象,许愿还愿比较分散,如五雷山、太浮山、西竺山等,也没有东部流传广泛的朝香歌。信仰的民间神祗,也有比较大的差异。西部沅澧流域,历史上对于马援的崇拜非常发达,伏波庙遍布各地。竹王的崇拜也很普遍,而且还发展为天王神。但东部湘资流域就没有对马援和竹王的崇拜。

  在婚姻礼仪方面,东部湘资流域许多地方歌堂风俗非常盛行,西部沅澧流域哭嫁习俗比较突出。歌堂和哭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歌堂主要为伴嫁,哭嫁的主题是别离,歌堂以学习社会生活知识为主,重智力开发;哭嫁以亲情为纽带,重抒发情感。:在婚礼的程序上,东部湘资流域一般是婿不亲迎,即新郎到岳家迎娶新娘,有些地方花轿到门之前新婿还要暂避,而西部沅澧流域虽然严格来讲仍是婿不亲迎,但出现了一些变化,很多地方新郎都在婚日赴女家行奠雁礼,然后先花轿而返。湘资流域送亲客一般都是男性,沅澧流域多是女性,尤其是娘家嫂子必往。湘资流域新婚夫妇多在婚后二三天回门,沅澧流域很多地方在第九天或者一个月后。

  作为口传语言民俗的民歌,西部沅澧流域相当发达,而且有形式特别的田歌,湘资流域大多没有田歌,或虽有但不发达。在沅澧流域,有薅田鼓、茶山鼓、薅草锣鼓、挖土歌等田歌,由劳动号子与山歌相结合,以锣鼓或者锣鼓钱作为打击伴奏,用于山区集体劳动场合。相对而言,湘资流域的田歌则要逊色一些。

  进而言之,湖南民俗在分为湘资流域的东部地区和沅澧流域的西部地区之后,两大区还可根据其细微的差别划分为若干小区。如东部湘资流域可分为长岳、衡宝和郴桂永三小区,西部沅澧流域又可分为常澄、辰永沅靖等小区。有些民俗事象甚至还有一县之区别。如清代的零陵县,过小年有“民先一日,摇后一日”的差别。在湘西龙山一带,苗族在腊月二十八过年,而土家族则在二十九过年。湘北的华容,本地人吃大年团圆饭在中午,而移入的“南边人”则在拂晓,但大都不在除夕吃年夜饭。还有的风俗,其细微末节的差别,可以存在于一乡一村之中

北方团圆饭的风俗是吃饺子,饺子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之一,也称作扁食或煮饽饽,古来只有馄饨而无饺子。后来将馄饨做成新月形就成饺子了,在唐代吃饺子的习惯已经传到我国的边远地区了。

团圆饭是中国的春节,“吃”往往会成为大部分人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一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桌旁,就是透着那么一股喜庆热闹劲儿,这可以算是中国民间过年的最大特点之一了,“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似乎在春节这个传统佳节更加显得入情入理。

历史总是筛选强者,在各种不良环境下生存下来的都是精华。鞍山结婚风俗历经多年人被铭记并传承。想来定有它独特的基因。鞍山结婚风俗是承诺永远陪伴的男女双方在一生中最值得被纪念的日子里,他们要进行配合的环节与请求。这是婚姻成型的标志,是幸福的尝试。对每对新人来说,是挑战,也是婚姻的开始。

鞍山结婚风俗,既然是结婚专有,那么每对新人都需要好好享受。虽说是一个地方的习俗,但毕竟也需要一个熟悉的引领者,使其在幸福而不知所措的婚礼当天,感谢生活,传承历史,感受本地传承已久的风俗。鞍山结婚风俗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婚礼仪式了,对于新郎新娘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

 一:鞍山结婚风俗对于新郎新娘的要求相对较少,但对他们的亲属有所要求。并且每人负责不一样。例如新郎弟弟或者其他亲属需要帮忙挂上钟表,新郎新娘给他红包以示吉利。新婚家门前后井盖都需用红色纸张盖住,代表喜庆。新人对双方需要改口,给父亲敬喜烟,母亲敬喜糖。双方父母对于新婚夫妇送去祝福,新郎将新娘迎娶出发时,放鞭炮相送,欢喜热闹中出发去新郎处。

二:新郎需要向宾客敬酒,问候宾客并得到祝福。交杯酒的寓意是和和美美,是指新婚夫妇的喝酒方式,希望两人永结同心,共度未来。新郎将新娘亲属招待周全,直到整个婚礼仪式结束。然后是新人与新郎亲属吃大团圆饭的时刻,新娘重新认识亲属方便以后生活。由此鞍山结婚风俗整个流程才算结束。

文化吸引人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载体的可以被当作纪念品带走怀念或者深入研究。没有现实载体的则需向熟悉这类文化的当地人求助,例如鞍山结婚风俗,虽然书中所列尽可熟知,但是缺乏了生动与细节展现,所以对于鞍山结婚风俗有兴趣必须去当地才可感受与了解。

团圆饭是在除夕夜吃的,要和家人一起吃。

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对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家人的团聚能够令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一家大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是一种幸福的时光。

团圆饭(family reunion dinner) 。中国的春节,“吃”往往会成为大部分人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一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桌旁,就是透着那么一股喜庆热闹劲儿,这可以算是中国民间过年的最大特点之一了。

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为了讨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币、糖、花生佳枣子和栗子等和肉馅一起包进新年的饺子里。放糖的,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放花生(或称长生果)的,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还有一只饺子中放一枚硬币,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

四川人即便不在家过年,通常也会收到来自家乡自制的腊肠,在他们的年夜饭中,可以没有鸡鸭鱼,但是不可没有川味香肠。和广东一带的腊肠不同,四川过年必备的香肠多半是麻辣味的。

团圆饭是在除夕夜吃的,腊月三十一号晚上。要和家人一起吃。

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对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家人的团聚能够令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一家大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是一种幸福的时光。

春节是中国民间历史最悠久、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汉族过春节,时间较长,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从南北朝到宋代,长江流域年节有饮“屠苏酒”“柏叶酒”和“桃汤”的习俗。

饮屠苏酒据说可以避瘟疫。柏叶酒,由柏树叶浸于酒中制成,柏为常青之树,柏叶后凋而耐久,饮柏叶酒即取其寿命长久之意。

女方家中午办酒席,新夫妻坐上首,酒席仍为“十全”。所不同的是新人必须在上第四道菜时,起身告辞离席,否则会被认为贪吃而没出息。下午临回婆家时,娘家亲属招待新夫妻吃元宵,称为吃团圆饭!蚌埠淮河上船民 的习俗

 婚礼上,双方的家长是都要讲话的。有的家长这一辈子可能是头一回站在麦克风后面,面对着这么多人讲话,紧张,却又兴奋,生怕讲得不透彻,便要多说一些。下面的人正襟危坐听上半天,听出大部分都是一些美好的幸福吉祥的祝福话,祝福小两口恩恩爱爱,白头偕老。但细一听,其中也有针尖儿对着麦芒儿。男方家长祝愿儿子勤奋体贴,善待妻子,孝敬岳父岳母,女方家长也希望女儿能够妥善处理家庭关系,得到男方家长的喜欢,其实这话也是说给对方听的,不外乎双方老人都对这个新成立的家庭是否结实深怀忧虑。台上的人哲学家般满怀忧患,忧患之余也不忘了对所有的来宾表示感谢。当然是应该的,台下每个人都是带着钱来的,再说,在天寒地冻或暑热难耐的季节,大家远远近近赶来,实在都是很不容易的。

  证婚人是要有的。这是从民国继承下来的惯例。正像梁实秋所说,证婚人“多半是一个机关首长什么的”。除了标点符号,那个由机关首长扮演的证婚人把两张结婚证书一字不落地读上一遍。这是应该的,这证明这对新人的婚姻关系是经过有关部门允许了的。

  结婚礼物是要交换的。新郎小心翼翼地从一只小盒子里拿出来,新娘也小心翼翼地从另一只小盒子里拿出来,拿出来的是什么呢是两个金属的小圈,黄澄澄,或是白亮亮的,彼此套在对方的手指头上。

  交杯酒也是要喝的。酒是红的,红色和这喜庆气氛相配。杯粗如碗,杯高如李靖手上托着的塔,两只胳膊套着喝。有人担心:这两大杯酒,还不把新郎新娘喝倒了定睛看去,新郎新娘只是薄薄地啜上一层,并不全喝。平剧《花为媒》中有两句唱:“饮过合欢酒,拜过喜神娘。”合欢酒就是交杯酒。交杯酒可是有一段历史了,《礼记》就有记载:“共牢而食,合卺而酳。”这“合卺”指的就是交杯酒。宋代王得臣《尘史》中有详细说明:“古者婚礼合卺,今也以双杯彩丝连足,夫妇传饮,谓之交杯。”

  饮过交杯酒之后,是鞠躬。向双方家长,向证婚人、介绍人,向所有的来宾,一律三鞠躬,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凡婚礼,都必得有一个司仪,现在叫主持人。主持人有两种,简单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共入洞房,就可以了。复杂的,就要一面主持着仪式进行,一面插科打诨,幽默调侃,总有许多饶舌,让新人窘,让来宾笑,新郎新娘好像木偶,主持人倒成了主角。主持人恰像国家接班人,是必须好好挑选的,太严肃、太笨的,会把场面弄得沉闷、呆板,太喜剧、太滑稽,又会把场面弄得浅薄、低俗,就像梁实秋说的:“隆则隆矣,重却不重。”

  主持人这活也着实不好干。“某先生某**的结婚仪式现在开始。”这话不对。古书上说:“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古时候,婚字中已包含了礼字。这却不妨碍结婚仪式仍可称为婚礼。但结婚仪式却不是从新郎新娘面对许多来宾才开始的。可以那么说,在东北,当新郎到女方家接新娘,从端“聚宝盆”,挂窗帘,一直到坐床,婚礼从那时就开始了。

  进行婚礼下一项,新郎新娘父母讲话。这话也不对。台下有人就抬头四下看。按照东北人的习俗,结婚的时候,新娘的母亲是不能到场的。

  某先生与某**的结婚仪式现在结束。这话又不对。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吗婚礼进行下一项,是所有来宾秃鹫般进餐。这时候,新郎穿着一身烫得发板的西装,新娘穿着一身大红的衣裙,顶着一脑袋碎花,开始挨桌敬酒。这一时刻大概是新郎新娘一辈子最团结的时候,他们肩并肩,背靠背,恰似要对付从四面围上来的敌人,向赵钱孙李鞠躬,给周吴郑王敬酒,像做了什么有愧于大家的事。

  东北人的婚礼和天下最一致的是闹房。闹房,是许多人热中的。据说,过去是文闹,现在,已上升为武闹了。

  还有一项最古老的,那就是婚礼将延伸到婚礼后的第三天。三朝回门,这是婚礼中最人道的。嫁者,给也,养了许多年的女儿,一下子给了人家,做父母的心里总要空落落的。三天回门,女儿领着新姑爷回来看望一下,对老人也是一种安慰。

  以后的日子,就是他们自己过了。

东北农村结婚习俗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民族的传统习俗也在逐渐的弱化,西式婚礼等外来习俗的流行不断的冲击着传统的结婚习俗,在农村乡下还可以依稀看到一些传统习俗的蛛丝马迹。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东北农村的婚俗吧!

一、出发前准备

1、四彩礼:离娘肉(2根肋条),鱼2条,大葱4棵,粉条4把。

2、新房楼前楼后的大井用红纸盖上。

3、接亲人员佩戴嘉宾花,新郎新娘胸花、主婚人胸花暂时不戴。

4、接送亲人员不算新郎新娘应为双数(一般8人、10人、12人)。

5、接亲车队总数(录像车除外)应为双(一般6台、8台、10 台)。

二、到娘家

1、敲门:新郎敲门喊妈开门、爸开门(娘家人在屋内可难郎 一 下, 不给开门,但时间不宜过长)。

2、认亲:新娘父母站在门口迎接男方接亲人员,由新郎向岳父岳母介绍接亲亲属(从长辈开始),双方握手寒暄进屋落座,由新娘父母及娘家亲属招待男方接亲人员吃点东西(俗称;不空嘴或甜甜嘴)。

3、求婚:新郎向新娘单腿跪地献花求婚并说几句能打动新娘的浪漫话语,新娘可为难新郎一下,但时间不宜过长。

4、互戴胸花:新郎新娘互戴新郎新娘胸花,并合影留念。

5、新郎改口:新娘父母落座,新郎新娘面向父母站好,新郎正式改口叫爸叫妈并三鞠躬,新郎给爸爸点根喜烟,给妈妈拨块喜糖,父母赏新郎改口钱(一般父母各一份,每份一千零一元,代表千里挑一

的好女婿),父母对新郎新娘今后的生活说几句叮咛、嘱托、祝福的话,新郎向岳父岳母保证待新娘,孝敬双方父母,新郎新娘与父母合影留念。

6、吃面条:一碗面条两个鸡蛋,新郎新娘相互夹给对方吃。

7、换踩堂鞋:一般由新娘妹妹完成(没有妹妹也可其他同辈或晚辈亲属代替),新郎将新娘抱上车,新鞋下面铺一块红布,妹妹给新娘穿完鞋后把旧鞋收起新郎赏妹妹换鞋钱。

8、双方亲属上喜车,娘家亲属先上车,男方亲属后上,不许空车。(四彩礼除离娘肉外,其他物品带回一半)。

三、新房:

1、认亲:新郎父母站在门口迎接娘家贵宾,新娘把娘家送亲亲属一一向公公、婆婆介绍,双方握手寒暄进屋落坐,新郎父母及男方亲属负责招待娘家贵宾吃点东西(俗称不空嘴)。

2、新娘改口:新郎父母落座,新郎新娘面向父母站好,新娘正式改口叫爸叫妈并三鞠躬,新娘给爸爸点根喜烟,给妈妈拨块喜糖,父母赏新娘改口钱(一般父母各一份,每份一千零一元,代表千里挑一

的好儿媳),父母对新郎新娘今后的生活说几句叮咛、嘱托、祝福的话,新娘向公公婆婆保证夫妻和睦相处,孝敬双方父母,新郎新娘与父母合影留念。

3、挂钟:一般由新娘弟弟完成(没有弟弟其他同辈或晚辈代替完成),挂钟后新郎赏弟弟挂钟钱,钟盒由弟弟负责带回娘家(钟盒不能空,放一个红包或喜烟喜糖均可)。

4、装箱:一般由新娘哥哥完成(没有哥哥其他同辈或晚辈亲属代替也可),准备一元、五角硬币若干,由主持人安排怎样装箱。

5、叠被:一般由双方嫂子完成(没有嫂子其他同辈或长辈亲属代替也可),男方被口朝外,女方被口朝里,交替叠好,叠完被双方嫂子握手合影留念。

6、坐福:准备坐福垫或红布一块,放在床中间由主持人安排怎样坐福。

7、合影:新郎新娘同双方亲属在新房合影留念。

四、结婚典礼:

1、主持人开场白,奏婚礼进行曲,新郎新娘入场。

2、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一般安排介绍人或单位领导完成)。

3、拜父母,拜来宾,夫妻对拜。

4、男方主婚人讲话(新郎的父亲或母亲)。

5、交杯酒。

6、娘家贵宾代表讲话。

7、交换信物。

8、来宾代表讲话(单位领导)。

9、新郎新娘代表讲话。

10、结束语。

五、宴席:

1、新人拜席:新郎新娘首先给娘家贵宾敬酒敬烟,娘家亲属由新娘递烟新郎点烟,男方亲属由新郎递烟新娘点烟,拜席结束娘家亲属赏一对新人拜席钱,随后新郎父母给娘家贵宾敬酒,及酒店给娘家

亲属加菜。

2给其他亲属点烟敬酒,顺序根据自家情况而定。

3、送娘家亲属:新郎新娘同所有娘家贵宾在酒店门前合影留念。双方亲友握手告别(一般由男方准备车负责送娘家贵宾)。

4、团圆饭:父母及亲属每人送新郎新娘几句祝福,新娘为父母亲属倒酒夹菜,全家举杯合影(具体由摄像师、摄影师安排)。

东北农村的旧婚嫁习俗

1、媒人撮合,介绍对象。

2、约定时间,相看对象(一般是女方到男方家,双方没意见就算顶订妥)。

3、订婚仪式,过小礼(钱不一定太多,象买东西扔定钱一样),定大礼(土话叫扒扯财礼)。

4、约定时间,过大礼(包括装烟钱、丫环布钱、要家具、家电、干钱多少多少),定结婚正日子。

5、双方为婚礼做准备。男方娶媳妇要准备充分,女方相对简单些。

(1)首先定接亲车辆(尽量要好车)

(2)在家办要订厨师。

(3)订油盘手(传菜的)。

(4)订司仪。

(5)订伴郎伴娘。

(6)在家办要订东西两院放酒席。

(7)准备改口钱(千里挑一)。

(8)准备五谷粮(黄豆、大米、高粱、玉米、谷子等五样粮食)

(9)侍候客的。

(10)家电音响、家具等硬件。

6、婚礼

7、接亲(要给小孩压车钱)

8、典礼

9、改口(婆母给新媳妇钱,千里挑一)

10、入洞房

11、宽心面

12、嫂子铺床寤被

13、压炕(小男孩)

14、洞房花烛夜

15、三天或七天回门(回娘家,太阳落前要回来)

16、新的生活刚刚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9298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30
下一篇2023-09-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