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结婚风俗流程有哪些

武汉结婚风俗流程有哪些,第1张

摘要:在武汉结婚有哪些注意事项?武汉结婚的风俗有哪些?武汉结婚彩礼需要多少?在武汉准备结婚的你对于武汉相关的结婚风俗流程你都清楚么?武汉对结婚时间没有讲究,中午和晚上都可以。日期来说,节假日和双休不用说了,阴历是个吉利的日子,阳历是工作日也一样可以举办婚礼。那么在武汉结婚时间不讲究之外,在武汉结婚还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下面本文就为大家盘点武汉的结婚风俗流程以及武汉本地人提亲的规矩。

一武汉传统的结婚的风俗流程

1、取吉日(拣日)

拣日结婚,择日是将男女双方的时辰八字推出最吉利的日子。通常是指为「注册」及「接新娘」等仪式择吉日举行。若这些仪式不在同日进行,多以接新娘、过门当日为准。

2、过大礼

订亲最隆重之仪式,约在婚礼十五至二十天前进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时至今日,由于这种传统婚嫁礼仪繁琐需时,甚少会采用全套「三书六礼」仪式,多化繁为简,最广为重视的便是过大礼这一环。

物品男家(过大礼)

礼金:通常已决定了一吉祥的数目,存于利是封内,丰俭由人。一定要茶叶及生果。

礼饼(嫁女饼)一担:由于现时加多了西饼,故无须一担(即四百个)之多。过礼时只须象征式带八个来便足够,代表心意。其中需准备龙凤礼饼两对,男女双方各一对。其它以唐饼咭及西饼咭代替,又或以利是代替。男方礼物的一半或若干(可用利是代替)。

海味:分四式、六式或八式,通常每款分作两包,不论斤数,丰俭由人,但必须有发菜,其它包括:瑶柱、鲍鱼、,冬菇、鱿鱼、鱼翅、蚝豉、海参、虾米、鱼肚等,可以利是代替。莲藕、芋头、石榴各一对。

三牲:鸡或鹅两对,两雄两雌_如父母不全,一对便足够_,猪肉三至五斤起双飞_即一片相连开二_。

鱼:鱼一对,大鱼或鲮鱼,取其有腥_声_气。给女婿的西装、长裤(长命富贵)或衣料、皮带。

椰子两对:取其有爷有子,父亲健在用两对,否则一对即可。扁柏,利是,芋头,姜。

酒两对:洋酒或米酒四支、银包(内有利是)、鞋一对(同偕到老)、袜两对、利是两封(上写:五代同堂,百子千孙)。

四京果:荔枝干、龙眼干、合桃干及连壳花生。回聘金、茶、煎堆及大发松糕。

生果:取其生生猛猛之意有头生菜。

茶叶/芝麻:因茶树不能移植,必要用种子种植,所以以茶叶做礼物,祝种植不移之子,暗寓女子坚忠不渝,即喻为[油麻茶礼]。回门大甘蔗。

帖盒:俗称礼金盒,内有莲子、百合、青缕、扁柏、槟榔两对、芝麻、红豆、绿豆、红枣、合桃干、龙眼干,另有红豆绳、利是、聘金、饰金,以及龙凤烛一双及对联一幅。槟榔一个(余数全回给男家,指一郎到尾),可一切从简,以利是代替,写上「过大礼大利是」。如代替猪肉的「猪肉金」、代替衣料的「衣料金」。但一些重要的礼品,应尽量亲自携来,包括:龙凤饼一对、唐饼数个(约八个)、龙凤烛一对、对联一幅及生果等。

小贴士:聘礼中物品寓意吉祥,数量则必须成双,忌用单数。女家收到男家聘礼,并不是全部收下,其中属于男家福分的物品,则需要回礼礼饼。为避免奔波采购,可购买一些中式饼家有售的精装过礼锦盒,齐备过礼所需的重要物品。礼品中不可送手帕,因有分手之意。

3、嫁女饼

根据中国传统,结婚派饼是不可轻率的一环,是显出对该婚礼的重视和隆重程度。男家过大礼时送的礼饼(嫁女饼),女家会分派给亲朋好友隆重其事,所谓派「嫁女饼」,向亲朋好友宣布女儿将出嫁的喜讯。派礼饼可就亲疏长幼辈份而定派饼数目,亦可分四式、六式及八式,取其成双成对的意头。

现时的中式礼饼有三、四十款之多,最受欢迎的有:

五彩皮蛋酥、蛋黄莲蓉酥、红绫莲蓉酥、黄绫豆蓉酥、榄仁合桃酥、蛋黄莲蓉鸡蛋糕、鸡油蛋黄酥、鸡蛋白椰山。

小贴士:一律以双数计,代表好事成双;传统上,一些较疏之亲友而不用派帖请饮的,可净派礼饼,派饼一般最小派两个,俗称「双扁」;辈份较亲的可派斤半(六个)或两斤(八个),现时派饼以六个最普,市面上的唐饼券亦多是半打庄的。

4、安床

床除主健康与婚姻相处融洽外,亦为平安地孕育后裔之工具,因此亦视为非常重要。

男家除一张新床外,其它床上之一切用品,皆由女家作嫁妆送往男家。

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至适当位置。在婚礼之前,再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鸳鸯枕及百子帐等床上用品等铺在床上,并撤上各式喜果吉祥之物,如相思豆(红豆及绿豆)、大吉一双、红枣、新鲜及干之百合及莲子、桂圆、荔枝干及利是。

结婚当晚,新人进新房后,可让小孩子在床上食喜果,称为「压床」,取其百子千孙之意。若想增添热闹气氛,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古时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小贴士:选一位好命婆来作安床,好命婆应父母子女皆健在及婚姻和睦的长者,以及儿女已长大成人及于社会有经济能力(最重要为并无小产或流产之个案);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孕妇和带孝者在婚礼头一个月内不可进新房,有月事之妇女不可在安床后及结婚当晚进新房(新娘除外)。

5、上头

男女双方在婚礼前夕,择定吉时(男方要比女方早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进行上头仪式。上头象征一对新人已步入「成人」阶段,这种仪式须由「好命佬」及「好命婆」在男女双方各自家中举行。

当吉时届临之前,一对新人分别要穿上全新(上头衫)的睡衣及内衣裤,女方应选择一个看到月光的靠窗桌子上,点着龙凤烛及清香一炷,连同莲子、红枣、汤丸三碗(每碗六个或九个)、生果、烧肉及鸡,诚心向天参拜。

男女双方都要准备尺、镜及剪刀,即所谓「龙头镜、较剪尺」,取其光明继后之意,让「好命佬」及「好命婆」替新人梳头,一面梳,一面说:

一梳梳到尾

二梳梳到白发齐眉

三梳梳到儿孙满地

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然后将扁柏及红绳系在一对新人头上便行,最后高叫『高升』才可起立。

小贴士:新人在上头前须用柚叶沐浴;新人须穿上全新之睡衣及内衣裤;若是再嫁再娶,不需再上头,因第一次结婚时已「成人」;上头已是一个甚为简单的仪式,所以没有再简化的方法;新郎由男性处理,而新娘则由女性处理。但一定不能由父母或大妗姐代劳。

6、迎亲

现今,接新娘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新郎在戥串石(兄弟团)的陪同下,携着花球迎接新娘。当抵达女家后,第一关便是「入门」。若要顺利接得美人归,必须经过一连串的智力及体能测试,但最重要的还是丰厚的「开门利是」。

姊妹团接过开门利是后,应从中抽出一成至五成封回利是给男家兄弟团,上写「姊妹茶点金」。新郎顺利入门后,姊妹团亦应以茶点招待兄弟团。

开门后,新娘应由大妗姐或伴娘带领出来交给其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正式行夫妻见面礼。

新入应先拜天地,再拜祖先,后再向双亲奉茶跪拜(茶内预先放入红枣,取其意头,长辈所赠送的金器首饰新娘应立即带上并表示谢意)。

新娘准备两封利是,分别为「威、旺、金」及「满堂利是」,过门后交予家姑。

小贴士:新郎应自备花球迎娶新娘,新娘不可自制花球;倾「开门利是」的时间。通常新郎会与姊妹们预先妥协一个价钱,免得双方于喜庆当日互不相让、争持不休而影响气氛或误吉时;若新人比哥哥或姐姐早结婚,俗称「爬头」,就要将其裤子挂高,让新人穿过裤裆才可出门,以表对兄姊的尊重。

7、出门

在露天地方,由大妗姐或伴娘撑起红伞护着新娘,意指开枝散叶。大妗姐及众姊妹走在新人后尾,一边行,一边向上空、伞顶及花车顶撒米和红绿豆,用来「喂金鸡」,意思指鸡啄米后便不会啄新娘。上花车前,新娘子应向送行的亲友鞠躬,以示谢意。

8、过门

过门指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踏入男家,拜见翁姑及男家其它长辈,重要程序如下:

1)新人步入男家;

2)翁姑由房间出来大厅会见新人(翁姑不可在大厅直接看见新人进门,以免相冲);

3)新人先拜天地,再拜祖先;

4)新人向翁姑奉茶跪拜。翁姑会说一些祝福语,给新人利是,并送首饰及礼物给新娘。新娘收到饰物后应实时戴上,以示谢意;

5)新人向其它长辈及亲戚奉茶;

6)新人不需向新郎的同辈兄弟或亲友逐一奉茶,互相握手便行;

7)一对新人应留在家中和翁姑及其它长辈吃中午饭翁姑须准备九道菜,象征长长久久;

8)若男家地方浅窄,伴郎可和兄弟姊妹团成员出外吃中午饭(伴娘留在男家陪新娘)。

小贴士:陪伴新娘过门到男家的必须是未婚(大妗姐除外)女性,但新娘的兄弟不可陪伴新娘过门;准备软垫给新娘跪拜;新娘若收到饰物应实时佩戴;中午饭可减至八道菜(发财发达)或甚至六道菜(六六无穷),但切忌七道菜,不好意头。新人吃过中午饭后可实时回门,然后在晚上摆酒。

9、回门(三朝回门)

指结婚后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连同礼物回探女家

回门礼物:“原只烧猪”(代表新娘之贞操)、西饼两盒、酒一双、鸡两只、生果两篮、生菜(风生水起)、长寿面两盒、猪肚及猪肉等。女家随即用此礼品供奉祭祖,其后再将分给亲友。但烧猪之头及尾及手脚各一及猪舌半边(象征好头好尾之意),连同利是放于烧猪盆上,表示对男家的回礼。

小贴士:全部可以用礼金代替,除烧猪外。现今的新人普遍会选择结婚当日实时回门,或于第二天回门。但切记不可超过三天,这代表男家不满意新娘,不批准她回娘家。

二武汉提亲的注意事项

1、上门提亲注意事先通知对方约好时间,衣着打扮大方得体说诚恳稳重。

2、按照武汉结婚习俗,提亲双方家长第一次正式见面要给亲家带些礼品,比如:给未来岳父带烟酒、给岳母带些糕点、补品等等。3、带上彩礼,进门后交给亲家,不需要说是彩礼钱,就说给她买点衣服什么的,钱不多,不好意思。

4、在武汉提亲人数最好是双数,比如:6、8、12这样的数字。

5、对女方提出要求或意见,尽可能都表示尊重,依照他们的规定来办理,如果出现意见不合,气氛弄僵可不好。

6、武汉提亲时间规定,在10点左右到女方家,男方须在上午11点到下午1点离开女方家。

武汉提亲注意事项

1、礼貌的向老婆父母问好

2、话不要太多显得像“老油条”(狡猾的意思),话也不要太少感觉吃不开。

3、饭桌上不要喝太多,要么说自己不会喝;要么开个车子去,说开车不喝酒!或者遇到了很爱喝酒的亲戚不停劝酒怎么办别担心,可以喝一点,但点到为止,就说老婆不喜欢自己喝酒,等下还要商量结婚的事,不能喝酒,等下次我们结婚的时候再喝个够,今天大事为重什么的!

4、体现对老婆的体贴,帮忙拿东西,帮老婆夹菜!丈母娘看着你对自己女儿好,自然就放心把女儿交给你啦!

5、对待老丈人的时候,要表现得成熟稳重,最好谈谈关于自己的工作,谈谈自己未来的规划!老丈人比较放心把女儿交给有本事的男人!

6、关于老婆家的伯伯叔叔,每家的东西都要亲自送上门,这样做会让别人觉得懂事,会做人!

7、如果是在老婆家里吃的饭,就帮忙收拾一下,丈母娘喜欢爱劳动的女婿,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你帮忙做事,她就觉得自己女儿少受点苦咯!

8、如果是丈母娘做饭,不管怎么,尽量吃的越多越好,胃口好的男人身体好,而且表示丈母娘的菜做得可口,她会很高兴的!

三武汉的结婚彩礼大概要多少

武汉结婚彩礼一般多少钱武汉妹纸家里基本没过多要求,女方家里如果条件好不要彩礼的都有,基本是给几多是几多。一般的话男方给10万彩礼+三金是标配,三金看条件,基本都会有三金,不是必须买但是武汉结婚习俗是在那里。女方自己也会陪嫁,车、装修、家具什么的都有。武汉岳父母希望男方人品好、工作好就可以,房子的话最好有一套。也有男方人品好吃苦耐劳,女方家愿意自己买房子,不过现在新婚姻法实施,房子什么的也不那么重要了,只要有住的就行。

男方:钻戒2万+对戒1万+三金1万+房子+5万彩礼

女方:家电+10万压箱底

湖北结婚彩礼一览表各地标配:“一动不动”:一动就是一台车,不动就是一栋房子。

(1)黄石

黄石结婚大部分都是男方全包,彩礼包括婚纱照、婚宴、房子装修。有钱就10万,没钱就4万,总之要凑双数。

(2)十堰

提亲一般带6样、8样、12样礼物。烟酒鲫鱼苹果肉苗条橙子什么都有,如果提亲当天女方家有亲戚小孩那天去也要提前问好,要给小孩准备200左右的红包。礼金也要准备好,10001起步,31800或者更多,这要看经济能力,还要给女方准备五金首饰,没有经济能力三金就行,要和女朋友商量。

(3)荆州

荆州这里礼物和女朋友商量一下,有几家要走,一般烟、酒是少不了的,给父母的礼物在4000左右,或者跟妈妈买衣服、首饰、爸爸买皮带或者皮包等礼物,烟酒等最好都是双数。彩礼是5至10万,三金也是要有滴。

(4)宜昌

宜昌妹纸大多家庭环境好,很多不要彩礼倒贴嫁妆。彩礼3至8万都有,一份心意。还有彩礼3万陪嫁28万的都有,当然也有彩礼10万陪5万的,也有一些结婚女方倒贴钱的情况。

(5)襄阳

最近两年都在5~10万,一般都是5万。

(6)鄂州

鄂州彩礼要看两个人的感情程度和丈母娘的态度,也要个五万十万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房。

(7)荆门

如果家庭不是很困难的话,彩礼即嫁妆,一般会全额退回有的甚至会倒贴,只是象征性的先收着,如果什么都不带过去,嫁过去的地位自然就另当别论了。

(8)黄冈

看未来丈母娘说多少,35万不嫌少,上十万不嫌多。

(9)孝感

在八万到十万之内,不过也要应家庭条件而议,如果在农村就差不多,如果是城市那就不够,总的来说没十多万是很憋屈的。

(10)咸宁

农村5至10万之间,一般8万左右,城里8至十几万。

(11)随州

其实随州比较简单,彩礼10万左右就行,其它自己商量。

(12)恩施

彩礼一般6000左右,有的地方有认亲的说法,就是男方或者女方到对方那儿去之后,给对方要求认的亲戚红包,然后以后如果家里有事儿的话认过亲的人给人情的时候要多给。然后家具之类的一般是男方家里准备好,再就是结婚之前男方要把女方带着去买套新衣服,全套哦,包括所有身上穿的,当然,男方也要买一套的。如果对方家里是少数民族的话,可能还会有特有的习俗。

最后:彩礼其实是按地方习俗要的,要多少,还不还给男方,还多少,以什么形式还(物品或现金),这个都是女方及父母商量决定的;其次,彩礼给多少,也要视情况而定,男方家里给不起,还可以商量嘛!

阅读:

武汉有哪些传统文化习俗武汉传统文化大盘点约你看楚剧热干面文化

武汉饮食文化特点有哪些独具特色的武汉饮食文化介绍

武汉方言形成原因有哪些武汉方言特色介绍武汉话概述

武汉特有的节日有哪些武汉著名的传统节日习俗活动大全

湖北襄阳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独特风俗和习俗。下面我将为您详细介绍一些湖北襄阳的独特风俗和习俗,以及相关的来源解释和案例。

1 襄阳花鼓戏:襄阳花鼓戏是湖北襄阳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起源于明代。它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而闻名,被誉为“湖北戏曲之冠”。襄阳花鼓戏以其精湛的表演技巧、丰富的剧情和悦耳动人的音乐而深受观众喜爱。

2 襄阳麻将:襄阳麻将是湖北襄阳地区的一种特色麻将玩法。与其他地方的麻将相比,襄阳麻将规则更加复杂,策略性更强。襄阳麻将的特点是注重胡牌的技巧和思考,同时也强调团队合作和交流。

3 襄阳龙舟节:襄阳龙舟节是襄阳地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这一节日源于古代的龙舟竞渡活动,是为了纪念屈原。在节日期间,人们会划龙舟、放龙灯、吃粽子等,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祈福。

4 襄阳古城墙:襄阳古城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大的古城墙之一,被誉为“中原第一城墙”。这座城墙建于明代,全长1152公里,高约12米,宽约15米。襄阳古城墙是襄阳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游客们了解襄阳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5 襄阳民间舞蹈:襄阳地区有许多独特的民间舞蹈,如襄阳秧歌、襄阳花鼓舞等。这些舞蹈形式多样,动作矫健、优美,富有地方特色。襄阳民间舞蹈通常在节日、婚庆等重要场合表演,以展示襄阳人民的热情和豪迈。

以上是关于湖北襄阳独特风俗和习俗的一些介绍。这些风俗和习俗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襄阳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它们不仅反映了襄阳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是襄阳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扩展阅读:

1 襄阳的传统手工艺:襄阳地区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如襄阳剪纸、襄阳刺绣等。这些手工艺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是襄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襄阳的传统节日:除了龙舟节,襄阳还有许多其他传统节日,如襄阳春节庙会、襄阳花灯节等。这些节日丰富多彩,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3 襄阳的传统美食:襄阳地区有许多独特的传统美食,如襄阳烤鱼、襄阳烧麦等。这些美食口味独特,制作精细,是襄阳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湖北襄阳拥有丰富多样的独特风俗和习俗,这些风俗和习俗反映了襄阳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方式。通过了解和传承这些风俗和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襄阳的文化遗产。

希望对你有帮助襄樊民俗 家族 旧时,襄樊土著或外地迁入者定居一处,因人丁兴旺而发展为大家族,有的村即以姓氏命名。如市郊董台的董家、陈家营的陈家、刘家河的刘家,他们聚族而居,有族产、族规、族普,家族事务由族长掌管。家道富裕而辈份高的族人也有一定发言权,族内组织常常与乡里政权组织混成一体。有的族长就是乡长或保长、甲长、集族权政权于一身。建国后,家族组织解体,但农村族间房头意识还存在,按谱取名的遗风还盛行。

  待客 襄樊人历来好客,客至拱手相迎,道“稀客”,待炽茶,陪坐叙谈。客走送于门外,拱手相别,嘱“慢走”、“再来”。留客吃饭,必有酒,俗有“怪酒不怪菜”之说,叫做“有酒无菜,客人不怪;有菜无酒,站起来就走”,意在强调酒的重要,并非不备菜饭,宴饮必先酒后饭,不可先饭后酒,否则便为“犯上”(“饭上”谐音)。饭酒必强劝,以客人吃醉为好。主人若不善饮,则请有酒量者陪客劝酒。饭也强添,唯恐客人不饱。往往客人碗中未尽,主人又端一碗,趁其不防从背后叩在客人碗里,直至吃不完有剩余,主人方才称心,这叫“叩饭”(襄樊土音念kang饭)。现拱手迎送之礼已废,以握手代之。叩饭之俗已不多见,唯劝酒之礼盛过旧时。  席次座位 旧时,请客设宴,非常讲究席次、座次。请长辈、老师、邻里中年长者为客,必延之上坐。一般面南为上座若房屋门不朝南,则以屋门为方位标志,取背靠神柜、面向门者为上座。左右为陪坐,对面为下座。桌缝木纹要左右横向,不得正对上座。若同时摆设两席以上,则正屋为首席,主要客人就座。厅屋为次席,一般客人就座。陪客的身份、辈份、年龄需与客人相当。建国后,这些风俗还在,但远不象旧时那么严格。公职人员、同事之间已无这些讲究。 亲友交往 襄樊自古民风淳朴,轻利重义,朋友交往患难与共,祸福相依,同时有敬师长、敬长者之风。亲友之间礼尚往来,名目繁多。时令节日、婚丧喜庆、添丁进口、寿诞迁居,都赠送礼品、祝贺宴饮,叫“送人情”,有“人情大似债”俗谚。有的邻居相处融洽,日近日亲,交往密切,胜过亲戚,叫做“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建国后,江湖义气有所消煞,“送人情”习俗也渐渐淡化。70年代后期以来,“送人情”之风再度盛行,成为人人厌恶而又摆脱不开的陋习。  婚嫁 婚嫁是家族延续的重要环节,古人十分重视,礼仪甚繁,有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迎亲6礼。襄樊旧时婚嫁逐渐演化为订亲、择期、迎亲几个步骤。  订亲 首先,男方父母请红爷(媒人)到女家求婚。若女方父母同意,则由红爷将女方的“八字庚贴”(即写明女方出生年、月、日、时的柬贴)交付男方。俗称“拿八字”,也叫“传庚”。男方父母择吉日请信任的算命先生将男女二人的八字进行推算,叫做“合八字”。若二人命里相犯相克,则婚议作罢;若相合相生,则可订亲。整个订亲过程由父母作主,青年男女不得过问。俗谚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择期。订亲之后,男女每年给女方送一次礼物,叫“填庚”。到适当时候,男方请红爷到女方协商迎亲日期,女方则提出聘礼规格要求,红爷往来奔走,双方同意后即下聘礼,确定迎娶日期,一般订在黄道吉日,或阴历双日子。襄樊人喜爱选择初八、十八、二十八几天,叫做“要得发,不离八”。 迎亲 民间也叫“过期”。迎亲前一日设宴待客,男方称“暖郎酒”,女方叫“梳头酒”。迎娶之日,新郎衣冠齐楚,披红挂彩,坐轿或骑马,领着花轿迎亲。一路上鞭炮锣鼓声不断。至女家,祭拜女方祖先。新娘戴凤冠,顶头盖,红袄罗裙,拜别祖先后上花轿,由兄弟或侄辈男丁相送,叫做“发亲”。然后,新郎轿(马)前导,新娘花轿及嫁妆后随,锣鼓鞭炮迎至男家。落轿后,由牵亲娘子搀扶新娘下轿升堂,和新郎拜天地、拜高堂、入洞房喝交怀酒。当天“闹房”,客人、表兄弟和伯叔都可参加,谓“三天无大小”。其间大宴宾客,谓“喝喜酒”。凡送礼亲友都在宴请之列。娘家送亲的必坐首席、上席,吃完酒席当即回家。第三天,新娘的兄弟或侄辈来迎新婚夫妇至娘家,谓“回门”。酒饭后即返回男家,谓“三天不空房”。在整个迎亲过程中,还有许多琐碎的象征性研究。如洞房床上撒放花生、板栗、红枣,即“早立子”(枣栗子)和生花胎(交替生儿生女)的吉兆。把新郎新娘的鞋套在一起,象征二人偕同到老,等等。 建国后,国家颁布《婚姻法》,封建包办婚姻制度被废除,旧的婚礼仪式也随之改变,男女自由恋爱,登记结婚。婚礼多选择在国家法定或民间传统节日举行。50-70年代以简朴为荣。女方不要彩礼,男方不计嫁妆,步行或骑自行车迎亲,礼仪大方朴素。国家公职人员结婚,一般在机关内举行典礼仪式,以喜糖烟茶待客。民间虽宴请亲友,但也较简朴。80年代,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某些人家为婚嫁购置高档家具、家用电器、以小轿车迎亲,并连日大宴宾客,往往使双方家庭多年积蓄为之一空,也有些青年和家长崇尚节俭,不摆阔气,不受礼,不请客,让新婚夫妇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集体婚礼,在热烈而朴素典礼仪式之后,新婚夫妇共植同心树,这既象征爱情天长地久,也为绿化环境作了贡献,受到社会广泛的赞扬而逐渐形成新的风气。 旧时,男子失偶再娶,礼仪与初婚相同,谓“续弦”。女子一般不再嫁,再嫁曰“再醮”,俗称“再走一家”。再嫁无仪式举行,男方着人迎至家中即可。建国后寡妇再嫁得到社会肯定和法律保护。  寿诞 庆祝生辰,俗称“过生”或“做生”。儿童生日吃长寿面,穿新衣,长辈赠送玩具、文具或吃食。老人50岁、60岁、70岁生日较为隆重,多由晚辈操持,亲友祝贺,送寿联、寿匾或其他礼物,主人置酒款待。  丧葬 旧时兴土葬,对棺木(也称寿木)特别讲究,多用杉、柏、楸等上等优质木材制作,内装裱,外雕镂,反复油漆。人死后,洗身、穿寿衣、放入棺内,名曰“入殓”。灵柩放入灵堂“停灵”,夜间由死者亲人陪伴,停灵3天。然后由孝子孝孙送至墓地掩埋。建国后,上述丧礼中属封建迷信的活动渐废除。70年代中期提倡火葬。国家公职人员及大部分市民,遇丧事只设灵堂,置花圈、挽联,开追悼会,家属亲友佩黑纱于左臂寄托哀思,礼仪肃穆庄严。近年来,少数地方在民间丧仪中有些旧俗又有所抬头。  春节 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襄樊人民最重春节,不仅隆重热闹,而且持续时间很长,实际上一进入阴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就开始过节的准备工作。街道、乡村组织排练文娱节目,扎制灯具、练习龙灯、旱船、小车等民间歌舞。家家户户购置节令食品、用具,腌制鸡鸭鱼肉等腊味,俗称“办年货”。

  十二月二十三日谓“小年”(南来客籍居民以二十四日为“小年”)。旧俗于这一天晚上祭灶,家家打扫室内外卫生,清洗、粉刷灶台,摆香案于灶王夫妇画像前,供灶糖(糯米糖)、灶饼(糖饼)及时令果品为祭。也有人于灶膛内点灯并撒放灶糖、灶饼等物品。祭毕,焚烧灶王画像,送其上天,而后再购一幅新画像,于除夕夜礼拜张贴,意思是迎请灶王回家。建国后这一旧俗被废除,唯打扫室内外环境卫生的传统得到继承,灶糖灶饼也演变为节令食品,不再进行迷信祭祀。 腊月三十日为除夕。这日,贴门神,贴春联,迎家神,放鞭炮,生火盆,合家团聚,吃“团年饭”。家庭主妇在屋内四角撒放荸荠,于床头和小孩贴身衣兜里放几棵葱和蒜苗(荸荠在襄樊土语读音与“不忌”相同,葱蒜则谐音“冲散”),据说这样可趋吉避凶,冲散灾星。晚上包“元宝”(相当于北方饺子,唯襄樊人以梯形面页包制,形同银元宝,故名),通夜不眠,谓之“守岁”。建国后,门神演变为年画,春联也换了新内容,迎家神习俗已废除,包元宝守岁得到继承。近年来电视普及,于除夕收看春节联欢节目已成惯习。每当夜半。岁尾岁首交替之际,大街小巷鞭炮声不绝,迎接新春。  正月初一至初三为春节正日子。初一清晨祭拜祖先。小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少小者打发“压岁钱”(或在除夕时打发)。压岁钱在清明多以红线绳串制百枚,取“百岁”之意。其后通用纸币,钱数即据家庭经济状况多少不一。岁首第一餐吃饺子,谓“得元宝”,象征在新的一年财运享通。接着,家门亲戚、左右邻舍互相拜年,并视亲疏远近而分别以烟茶糕点或酒饭款待。商家、业主对较为疏远的同行、客户,一般不亲自登门拜年,只派店员、学徙分送拜年贴致贺。初二,女婿携带礼品给岳父母拜年。岳家必以酒饭款待。俗语“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谓此礼绝不可少。其次拜姑父母、舅父母。初三、初四,一般亲朋互相拜贺,至亲好友开始接春客。初五叫“破五”。全家吃“元宝”、宴饮,与初一同样隆重,有“破五大似年”的俗语。 旧时,春节期间禁忌繁多,如破五以前不得做新鲜饭(“元宝”例外),即使宴饮,其主食也只能交年前蒸熟的馍馍、包子熘热进食。席间有鱼,一般不吃。若放置鱼盘时鱼头指向下席方位,表明主人准备的鱼多(有余),此鱼可吃。若鱼头指向上席方位,则表明此鱼绝对不能吃,留下全鱼,象征有余。水不能泼在地上,潲水(泔水)垃圾都不能倒出门外。扫地要从大门向屋里扫,意为财宝不外流。讲究的人家甚至从进入腊月开始就不准说不吉利的话,实在避讳不了的则用近义词或约定俗成词语代替,如说“饭吃完了”不吉利,要说成“饭吃齐了”;“人死了”不吉利,要说成“人老了”,等等。守孝人家门神对联需用黄纸书写,而且不出门向亲朋拜年。

  建国后,随着封建迷信的破除,民间祭祀活动逐渐消失。诸多禁忌不再讲究。不少厂矿企事业单位职工在春节期间坚守工作和生产岗位,各级领导在大年初一上街打扫卫生,清除积雪,分头给烈军属、离退休干部、劳动模范、部队战士、福利院老人和坚守岗位的职工拜年贺喜,有的单位则举行团拜,新的风尚逐渐形成。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春节后的第一大节日。襄樊旧俗,灯节先一日,好事者扮县太爷,着丑角衣服,手执3尺长短的大烟袋或者特大号折扇,骑一根碗口粗细丈余长的木杠子,由2“民夫”抬着,前有“差役”高举“肃静”、“回避”牌子开道,后有“骑驴”的“摇婆子夫人”和肩挑“夜壶”(便壶)的“杂役”相随,一路敲着破锣,前呼后拥,沿街“催灯”。每经商民士绅门口,“差役”便高喊:“掌柜的,灯准备好了吗?”主人即凑趣,故作惶恐,打躬作揖回答:“回老爷话,准备好了。”差役转身禀告“县太爷”,“县太爷”随即指手划脚一番,即兴传下些“命令”及“赏罚条文”。“骑驴”的“夫人”歌舞助兴。“杂役”趋前提起“夜壶”为“县太爷”敬酒,插科打诨半真半假,滑稽诙谐,充满节日喜气。民间称之谓“老爷骑杠子”。 十五日为灯节正日子,家家张灯于门前,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狮子、龙灯、旱船、高跷、蚌壳精、高台故事等歌舞杂耍走街串巷,十分热闹。更有巧手人家,选择本地特产红皮白萝卜,在外皮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镂空内瓤,装置蜡烛、提线,名曰“萝卜灯”,玲珑可爱,供少年儿童沿街玩耍。  十五日晚饭吃汤元,或煮、或炸、或煎炒,味美可口。

  十六日继续玩灯。  穿天节 此为襄樊古代特有的节令。宋代左季裕《鸡肋编》称“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穿天节’,云交南解佩之日。郡中移合汉水之滨,倾城自万山泛绿舟而下。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丝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之祥”。  三月三 襄阳城西四里有龟山,俗称宫山。因山上建有真武庙,故又有“小武当”、“小顶山”、“真武山”之称,襄樊居民讹音称“周公山”。襄樊旧俗,谓三月三来游,可免灾。

  又,去城西二十余里有诸葛亮耕读之地--隆中。每逢三月,牡丹盛开,襄樊人争相观赏,故又有“阳春三月,隆看牡丹”之俗。 建国后,真武庙毁,去真武山消灾迷信风俗也废,而春游隆中的风习犹存。与旧时不同之处在于不仅是去观赏牡丹,而且演变为对青少年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活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9447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30
下一篇2023-09-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