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团长结婚时炖白菜张大彪却天天有肉吃?

为什么团长结婚时炖白菜张大彪却天天有肉吃?,第1张

公元年,位于赵家峪的李云龙独立团司令部遭到山本特务队伏击,损失惨重。这一仗应该是李云龙在整部剧中打的最窝囊的一仗了。政委赵刚突围时,受了重伤。团部警卫排的大部分士兵都被杀了,就连李云龙刚进门的新婚妻子也被山本抢走了。李云龙的战争一直都很好,而赵家钰的战斗真的让他很丢脸。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是李云龙马上重视起来了。如果你打我,我会直接火化你。不久,李云龙命令原独立团各部迅速集结。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突然集中起来,瞬间让李云龙觉得自己很有钱。数万大军来了,装备整体换装。什么92式步兵炮,迫击炮,重机枪,歪歪扭扭的棍子,榴弹发射器,甚至意大利枪都是收购来的。

尤其是张大彪,他故作谦虚地说:“对不起,我只带了2000人。”这比原班人马还多。在与邢副团长的交谈中,他更是隐晦地说:“每天都是日式牛肉罐头,走路都费劲。”让我们回头看看李云龙。她嫁给秀琴的时候,用锅炖白菜,吃饼,喝多了酒。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独立团突破日军围攻到达赵家峪时,虽然全团损失过半,但至少有几百人。赵家峪当时是个300多人的小村子,肯定养不活整个独立团。再加上独立团的损失,也需要及时补充兵力,于是李云龙决定分散各营,建立自己的活动区域,自行发展。也就是说你要凭本事吃一顿饭,不管是绑架,打闷棍,还是伏击。只要能对付鬼子,还是能达到补充自己的目的。

所以,在这个政策的号召下,张大彪的部队迅速扩大,而他平时依然又红又辣,足以证明他的能力。然而,张大彪本人很富有,但他不给团部送些给养。这有些不合理。毕竟八路军有规定,所有缴获的物品都要归公,多少箱牛肉罐头要送到李云龙!

“伟大的灵魂,常寓于平凡的躯体。”周希汉是位著名将领,他个子不高,体型偏瘦,但在战场上却英勇无畏、所向披靡。

周希汉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自14岁参加革命斗争以来,一直是部队里的佼佼者。在黄麻起义和百团大战中,周希汉表现十分出色,后来更是参加了万分惊险的渡江战役和解放大西南。无论是在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时期,周希汉都为国家立下过汗马功劳,是当之无愧的“猛将”!

难能可贵的是,周希汉从不居功,多年来始终保持着谦逊的作风。每当战友谈论起他的功勋,他只是笑着说:“报效国家是我一生的志向所在,我随时做好为革命牺牲的准备,都是为了人民嘛,这没什么!”这里借用《东厂观察笔记》中的一句话:“望吾血肉落地,为后世人铺良道,望吾骨成树,为后继者撑庇冠。”开国中将周希汉便是这样一个人。

但就是这样一位传奇英雄,在爱情方面却似乎有些愚钝,结婚全靠好友陈赓帮忙,好在最终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晚年间,妻子周璇还曾对周希汉说:“嫁给你,我不后悔。”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周希汉的一生,一窥他的人生过往。

1913年8月27日,周希汉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市顺河镇周家坳村。他的诞生让原本充满阴霾的家庭顿时亮堂起来,要知道农村地区封建思想浓厚,对于后代延续十分看重。

周家三代单传,当时周希汉的父亲周祁耀已经年过四十,结婚这么多年妻子的肚子一直没有动静,平日里少不了被人在背地嚼舌根。如今终于生下个大胖小子,这让他心里乐开了花。

当时,周希汉的家庭在村子里算是富裕,对于这个来之不易的孩子,夫妻俩倍感珍惜。他们对周希汉寄予厚望,花大价钱将他送去私塾学习。在这段时间里,周希汉完成了启蒙学业。

读书对周希汉来说不是难事。他自小聪明伶俐,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十分出色,但少年的心好像并不在学堂里。时局混乱,民不聊生,小小年纪的周希汉萌生了参加革命的想法。

周希汉从来都是敢想敢做,只要是他心里认定的事情,谁也阻止不了。1927年,14岁的周希汉参军入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从小在父母百般疼爱下长大的周希汉,身上不见半分娇气,为人处世大方得体,训练起来从不喊累,甚至还会放弃休息时间加强训练。他身上有一股子常人没有的韧性,战士们都对这个年轻的小士兵很有好感。周希汉在部队里成长很快,军事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1938年6月,周希汉得到了陈赓的赏识,当时陈赓担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周希汉被提拔为参旅谋长。不得不说,陈赓的眼光非常精准,周希汉果然是一匹不可多得的千里马!很快他的军事才能就得到了展现。

那是1939年冬天,冀南大平原上白茫茫一片。当时日军出没频繁,陈赓带着一部分士兵在这里打日寇,但收效甚微,还赔进去几条性命。

老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周希汉发现了问题所在,对陈赓说:“旅长,这大雪茫茫我们没办法隐蔽,更别提伏击了。他们日军行走起来倒是方便得很,再这样打下去恐怕是要吃亏呀!”

深以为然,转过头望向周希汉:“说说吧,作为参谋长你有什么想法没有?”还别说,其实周希汉心里早就有了主意。他气定神闲地说道:“旅长莫急,我有办法。这里有个大沙滩与张家庄的大沙岗相对而立,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防御场,我们可以到那里去埋伏,再派几个得力士兵将日军引诱过来,谅他们插翅也难飞!”

陈赓听后十分高兴,没想到周希汉竟找到这么隐蔽的好地方。陈赓马上派人向上级领导汇报,周希汉的想法得到了大家一致认同,组织决定:这次作战交由周希汉全权指挥,务必要把这批日军一网打尽。

陈赓接收到命令后,马上依据周希汉的作战计划进行全面部署,安排士兵全力做好准备工作,接下来就只需要把日军引过来即可。

这个时候需要集合各方力量,先派出新1团和688团前去袭击威县县城,待到日军打开城门追击,我军便快速撤退,制造兵力不足的假象。到那时,日军必然会对我军穷追不舍,我军要做的就是诱敌深入,让他们往伏击阵地里来。

果然,一切都按照周希汉的计划运行。日军被胜利的假象冲昏头脑,不管不顾地朝阵地里赶来。随着周希汉一声令下,早已埋伏好的八路军一拥而上将日军团团围住,并猛烈开火。

但这场仗并没有想象中好打,日军人数众多且武器先进,双方对抗起来我军优势不大。虽说敌人如今已被我军包围,但却经不起拖延,一旦时间长了,难保局势不会发生变化。

果不其然,在日军军官的带领下,一小部分日军冲了出来,妄图绕道庄头村,向香城固右侧迂回。好在周希汉早有防备,许世友和新1团团长丁思林、政委程悦长此刻已经按照计划带领部队把伏击圈的北口堵死,将即将逃走的日军又悉数打了回去。这是日军没有料到的,毫无防备的日军伤亡惨重。

那个下午,军号声、枪炮声、厮杀声不绝于耳。在周希汉的正确指挥下,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 师长刘伯承对陈赓说:“周希汉指挥作战有一套。”此次被称为“平原模范伏击战”。”

后来军中流传着一首歌谣: “日本人,你听清,太岳山上有陈赓。 日本人,你别捣蛋,让你碰上周希汉。”想来也是极有道理,他们二人都是当之无愧的大英雄。自古英雄爱美人,周希汉也不例外,但他却差点错过了与周璇的这段姻缘,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周希汉担任八路军129师386旅作战股股长,后来担任386旅参谋长,而周璇还在太岳行署当秘书。

……

1941年秋天,周希汉对周璇一见钟情。周璇不是她的本名,她原名叫柴英,老家是万荣的。至于她为什么会走上革命道路,还得从小时候的艰苦经历说起。

周家兄弟姐妹众多,周璇从小生活窘迫,虽有读书的机会,但她在学校的处境十分尴尬。家中只能为她支付学费,至于书本什么的一概没有。所以周璇只好与其他同学看一本书,在学习上很不方便,孩子们还会因此嘲笑她,但懂事的周璇从未跟家里提过要买书。

在其他孩子课间玩耍时,周璇总是待在一旁学习,因为她知道放学回家还有许多家务等着她干。在生活和学习的双重压力下,周璇的成绩依旧名列前茅,后来更是顺利考入了运城女子师范。由于周璇成绩优异,学校还主动承担了她的学费。

在这里,周璇受到了新思想、新文化的洗礼,对国家和人民的处境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革命的种子开始在心中萌芽。1936年,拥有爱国情怀的周璇加入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从此走上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

1939年,正值反“扫荡”的关键时期,周璇希望能打破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 囚笼政策 ”,于是改名为周璇,意为“与敌人周旋”。当时她才十七岁,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容貌端庄秀丽。在太岳行署,好多小伙子都想得到周璇的青睐,毫不夸张地说,追求她的人没有一个排也有一个班。

可周璇还年轻,她和一众革命女性一同倡导女性解放,并不想这么快就结婚,且还没有做好成为妻子的准备。那些给周璇写情书、写信的小伙子们都碰了一鼻子灰,无一例外。周希汉想要追求她,恐怕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李成芳是周希汉的好朋友。一直以来,周希汉总是对感情的事闭口不谈,早已成家的李成芳看着孑然一身的周希汉,心里很着急。要知道,在这个年纪还没结婚的人可不多见,这样一直拖着也不是办法。说起来,周希汉曾在老家结过一次婚,只不过两人并没有结果,这也是周希汉一生的愧疚。

当时,周希汉因为出身问题回到老家开证明,他是周家独苗,自打当了兵后,周祁耀就日日担心儿子的安危,担心香火无人延续。这次周希汉好不容易回来一次,可得抓紧机会让他成个家才是!于是,周祁耀便自作主张为儿子寻了门亲事。

那女子生得浓眉大眼,一张樱桃小嘴能说会道,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美人,具有庄稼人的淳朴和善良,唯一的缺点就是家境贫寒。可这也不打紧,周家看重的是这女子的人品,能把这样的女子娶进门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因怕儿子反对,周父来了个先斩后奏。在和女方家交换过庚贴后,就紧锣密鼓地筹备起婚事来。主要是这周家儿子结婚的喜讯在十里八村传开,纵然周希汉心里一百个一万个不愿意,他也得硬着头皮把这女子娶回家。

周希汉一向侍父至孝,这次却罕见对父亲发了火,他不可置信地问道:“爹,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结婚,你怎么能擅作主张呢?再说了,军中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还要上战场呢!你整这一出不是难为我吗?”

周祁耀知道自己这次没有考虑到儿子的想法,好声好气地说:“希汉啊,爹这也是为了家里的香火着想,这战场上刀剑无眼,哪有家里舒坦?那女子贤良淑德,配你是足够了。希汉,你就留在家里好好过日子吧!”

一听这话,周希汉更加生气了:“我就是要干一辈子革命,上阵杀敌,报效祖国。这有什么不对,您为什么非要逼我结婚呢?”

儿子的这番话彻底激怒了周祁耀,他大声呵斥道:“你不结婚就是对不起我们老周家,你让我对不起列祖列宗!你不要再争辩,过两天马上结婚!”说完,捂着胸口喘不过气来,年纪大了,不能激动。周希汉担心父亲真气出个什么好歹来,也不再顶嘴。

迫于父亲和舆论的压力,周希汉最终还是妥协了。他表示愿意和那名女子结婚,实际上早就想好了脱身之法。周希汉父母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为儿子办了婚宴,街坊四邻纷纷前来祝贺。那时候大家普遍贫困,没什么好菜,但酒水绝对不掺假。

酒过三巡后,众人都回自家去了。服侍喝醉的父亲睡下后,周希汉来到房中,为新婚妻子留下一纸离婚书,趁着夜色直奔鄂豫皖苏区而去。

一直以来,周希汉的身边都没有伴侣,这回他好不容易对一个女子动心,李成芳下定决心帮他追到手。其实除了李成芳以外,陈赓也对此事很上心,且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话又说回来,周希汉和周璇两人第一次正式见面,是由李成芳和夫人李平促成的。夫妻俩将二人请到家中做客,期间给二人留下独处的时间,希望他们能多多交谈,培养感情。

在太岳军区,周希汉的名头很响亮,周璇对他也很敬仰,于是欣然赴约,想要一睹周首长的真容。而周希汉对此次见面也十分高兴,他是真心喜欢周璇,喜欢她的爽朗和阳光。

起初,周璇以为只是吃饭聊天,所以表现得也比较轻松,可没想到没过多久李成芳就借口有事和夫人出门了。一时间,家里就剩下周希汉和周璇两个人,气氛一下子变得有些尴尬。

周璇心里有些疑惑,安安静静坐在一旁,周希汉见她不说话,便主动开口了。只不过没有恋爱经验的周希汉异常腼腆,问题也冒着一股傻气。明明早知道有关周璇的基本背景,此时却像例行公事一样严肃又正经地问道:“周璇同志,你家乡是哪里、家中几口人、工作适应吗?”

周璇也没想到首长会问这些,如实相告以后两人又聊了会儿天。周希汉也渐渐放松下来,两人之间的气氛也轻松了起来。在周璇以往的印象里,这些军事干部都有些粗鲁,但周希汉却不同,他待人很是亲切,总是让人如沐春风。

每当周璇说话时,周希汉就在一旁认真听,偶尔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其实,周希汉也是个有趣的人,也许是喜欢读书的缘故,他总能知道许多大家不知道的新鲜事儿,讲起事情来也温声细语,因此周璇喜欢听他讲话。

通过这次接触,两人对彼此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来也接触过几次,周璇对周希汉的印象很不错,但压根没有往谈恋爱这方面想。一来,周希汉是首长,而周璇只是一个小小的秘书,两人在身份上不是很搭,至少周璇心里是这样想的;二来,周璇才17岁,她不急着结婚。虽然对周希汉有好感,但要是说喜欢,那也还差点意思。

然而,周希汉不知道这一切,他只觉得自己对周璇的感情更深厚了。因为他马上就要离开这里,率领部队去开辟新区,得提前去问问周璇的心意才是,不然这心里总是空落落的。

周希汉找到周璇小心翼翼地问道:“周璇同志,经过这些天的接触,你对我也应该有了一些了解。我今天来是告诉你,我很喜欢你,如今我年纪也不小了,到了该成家的时候,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嫁给我。我明白这样问有些唐突,但我马上就要去开辟新区,时间紧迫。不过你也 不要有压力,只需将你真实的想法告诉我。”

听了这话,周璇的脸一下就红了。在几分钟的时间里,她仔细想了想自己和周希汉的相处时光,她知道这个男人对她是真心的,但她需要好好思考自己对他到底是哪种感情。周璇回答道:“你突然这样说让我不知怎么办好,你给我点时间考虑,等你回来我们再说结婚的事。”

周希汉也不再说什么,结婚的事情不必急于一时。既然周璇愿意考虑,那就说明这事有希望,告别周璇后周希汉满心欢喜地回去了。

但陈赓明显不这样想,他认为此事必须趁热打铁。于是,陈赓找到周希汉兴致勃勃地说:“既然人家女同志都同意结婚了,你就抓紧把这事办了,不宜再拖。”

周希汉吓了一跳:“人家是说需要考虑,没说一定嫁给我。再说了我过两天就要走,这时候结什么婚嘛,你不要开玩笑。”

陈赓被周希汉这模样给逗笑了,说:“我看呐,你们这就是两情相悦。等你回来黄花菜都凉了,择日不如撞日,要我说你俩就今天结婚最好!其他的话你不要再讲。”

说着也不等周希汉答应,陈赓就开始派人准备结婚的喜宴,还把行署的领导请来给周希汉主婚,算是将他在战场上指点四方的本领都用到这上面来了。

周希汉一脸为难,站在旁边。陈赓比他年长10岁,是他的好领导,也是他的好哥哥,自己不能直接驳了陈赓的好意。

陈赓可不管这些,一心一意想要促成这桩婚事。接下来,陈赓又找人将周璇请过来,让周仲英的妻子陪她聊天。要说这也没什么,二人本就是同学,但周璇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怎么好端端地叫我过来聊天呢?

果不其然,过了一会儿,陈赓就开门见山地说:“周璇同志,你和周希汉两人的事情我都知道了。既然你已经答应和他结婚,不如就今天吧,我刚看了日历,今天可是个黄道吉日呢!”

听了这话,周璇可算是明白过来怎么一回事儿了,她又气又羞:“我没说一定要和他结婚,等周首长回来再说不是一样吗?”听到这里,陈赓更加确定周璇对周希汉的心意,陈赓为很多人做过月下老,作为过来人,他有经验。

陈赓认为这小姑娘只是还没想明白,其实她心里是喜欢周希汉的,于是他更坚定让两人举办婚礼。条件有限,两人的婚礼举办得很简单,但前来祝贺的人却也不少,在大家的祝福声中,周希汉和周璇结为夫妇。

但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顺利。酒过三巡后,周希汉来到房间,一进门就听见抽泣声,原来是周璇委屈得哭了。周希汉见状连忙去哄:“你这是怎么了?快别哭了,有什么事你就跟我讲。”可周璇却把脸转向一边,就是不理睬周希汉。

周希汉想了想明白过来,周璇这是因为结婚的事情生自己气。他不忍心让心爱之人如此伤心,诚恳地说道:“周璇,今天这事是我做错了。我不该擅作主张将我们的事说出去,更不应该逼你和我结婚,你千万别怪陈司令。这件事怪我没处理好,要是你不愿意,我们就算了。”

周璇已经从李成芳夫妇等人口中得知,这并非周希汉本人的意愿,而是陈赓首长坚持要这样做,她不能过多去指责周希汉。而且她也想清楚了,自己是愿意嫁给周希汉的,只是还没有做好准备。

真正让周璇生气的是大家不尊重她,而自己更是稀里糊涂就嫁了出去,所以心里很委屈。看着哭红眼圈的周璇,周希汉心里很是愧疚,一直在她身边温柔地哄她,直到周璇的心情慢慢平复下来。

后来,周希汉更是主动退出房间,让周璇好好休息,这让她心里暖烘烘的。之后,周璇与周希汉过上了羡煞旁人的幸福生活,直至晚年间,二人的感情依旧如初。每每回忆起年少时那段往事,周璇总是不自觉勾起了嘴角,还曾对周希汉说:“嫁给你,我不后悔。

虽说两人结婚全靠陈赓帮忙,但在经营婚姻方面周希汉做得非常好。婚后的日子,他总是对周璇无微不至、疼爱有加,毫无保留付出自己的真心。两人风雨同舟一起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抗战开始后,毛泽东就意识到发展壮大军队这一“硬道理”,只有自身力量的强大,才能提高威慑力。而蒋介石对中共的政策是“宽给其经济”,“严限其军额”。他同意红军改编为三个师的番号,并根据协议对三个师按45万人计算每月发给军饷。这些军饷对于刚到陕北不足一年的红军来说,的确非常关键。但中共也意识到,军队绝不能限制在蒋所给定的数量上,所以就需要放手发动群众,扩大征集给养,扩充军队。

中共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在1937年底开创之初,各种人员加在一起不过3000人。当时同志们开玩笑说,要问司令部有多少人?一盆菜就够吃了,一条炕就够睡了。聂荣臻表示:“为了创建抗日根据地,给予敌人更大的打击,最关键的是必须要更多的武装力量。”当时,北自雁门关,南至风陵渡,西起吕梁山脉,东至平汉铁路,均有八路军的部队在发动民众,扩充武装。到1945年,晋察冀已发展到有正规军32万余人,民兵90余万人。

抗战初期,八路军抓住时机大量扩军,动员号召群众,取得了显著成效。八路军原有的3个师很快得到了充实,新建部队的数量更是成倍地增长。作为中共指挥抗战的总后方,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抗战打响后,各部队派出大批指战员深入各县城镇、乡村,宣传抗日,动员群众参军参战。由于战争形势和革命发展的需要,中共没有通过制定标准的兵役制度进行征兵,而是通过宣传动员招募新兵,发展人民武装和地方武装,建立各种游击队、义勇军等,扩大***领导军队的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到1940年,陕甘宁边区动员参军的青壮年共约3万多人。当然这种快速的扩军难免会出现只管凑数,不顾质量,有的就是直接收编某些地主联庄、土匪等游杂武装。所以在1939年初,在大量扩军基本结束后,开始有计划、有系统地集中整军。通过集中整治,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之后,八路军的征兵也不再是粗放式的了。学者萨苏发现,日军曾对八路军的征兵有过研究,他们认为八路军征兵靠的不是简单的宣传,而是有一套完整的征兵宣传体系。八路军首先是向老百姓宣传爱国、抗日的道理,从中挑选勇敢者,然后让他们在战场外围体会战争的残酷(日军称为“听枪声”),之后,让他们参与抬伤员等工作,懂得服从命令,强调组织性、纪律性,最后再让他们摸枪、打仗,从而真正成为军事和政治素质强、有荣誉感的战士。在日军斋藤邦雄的回忆录中,他记录了这样一句话:他的中国朋友对他说,中国有句俗语“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现在好男都去当兵了,将来的天下一定是***的。

传说姜子牙出生在商朝末期的山东。在神祗榜中,姜子牙先在朝子做官,后去了西岐。为了能够邀请姜子牙,周文王亲自跑到渭河去抬车。在此之前,姜子牙已经在很多地方呆过,他还在黄河边上搭了个棚子,卖酒卖菜。可以说是不确定,那么姜子牙是哪里人呢?长河不仅会改变地理环境,还会转移山川。姜子牙出生在山东,很难找到。当时正值战乱,没有明确的领土归属概念,所以位于东海的陆县,在当时史书中的记载,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有人说东陆从名字上看肯定是在山东,但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是在河南。

山东省海曲县东陆乡支援的基础是。元朝的时候,有一个叫王惠的历史学家。王惠研究了司马迁的史记后认为,既然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姜子牙出生在山东海曲县东禄乡,那他应该就在那里。毕竟史记是现实的,不是神话的。

清代汽油学者颜若渠也支持这种说法。还有其他文献可以证明,但目前东陆乡没有关于姜子牙的祠堂和其他建筑。

说姜子牙生于河南的另一个依据是“太公王,魏集义人。”。水竹曾记载姜子牙有太公庙和北庙。而且上面有登记姜子牙旧居地址的县志。

从相关证据来看,姜子牙出生于河南的可能性大于山东,但作为道教的发源地,更多的人愿意将姜子牙与山东平起平坐。

姜子牙封神后没给老婆任何封号,老婆很生气,天天在姜子牙耳边嘀咕。姜子牙受不了唠叨,因此被封为扫把星。姜子牙为什么要给老婆扫把星?

姜子牙下山后在朋友家过夜。通过他的介绍,他和邻村的马史成了亲戚,但马史认为他很穷,什么都做不好。这就是剩男剩女的结合。当时是门当户对。如果他们能经营好,他们的婚姻是可以维持的,但是事情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发展,他们还是分手了。

马和姜子牙结婚后,夫妻二人在姜子牙得到了朋友的支持,那种被资助人的感觉很难受。于是姜子牙的妻子劝说姜子牙做生意。

姜子牙懂道教,不懂商业。他挑出来多少米,原封不动的挑回去,卖面。不卖了,面散了。之后姜子牙做了小官,但小官并没有向拓跋扈辞职,这让马史很苦恼,拒绝跟随他离开朝子去西樵。

夫妻本是同林鸟,灾难面前各自飞。这是描述马尔可夫最恰当的方式。尽管姜子牙极力挽留,马史还是决心离开他,并要求他再娶一个妻子。姜子牙心灰意冷,给了一张离婚证,马史拿着,毫不犹豫地走了。姜子牙感叹,马史就像马蜂尾巴上的一根针,却是最毒的。马史来到姜子牙后和一个农民结了婚,但他的生活仍然很贫困。后来他听别人说姜子牙封了齐王,他有钱有势。他后悔了,但木已成舟,回不去了。他为活在这个世界上而感到羞耻。他一离开他就变富了,所以他是个穷人,所以他上吊了,但是他的灵魂追着他到了上帝的祭坛。后来姜子牙想起旧爱,封了她的扫把星。姜子牙活了139岁。姜子牙是神话人物还是真实人物,以及姜子牙是否真的如史书所记载的活了139岁,比张三丰还长,一直存在争议。他为什么能活到139岁?

传说道教是家内修行的方法。它能调节人的呼吸和身体节奏,使人吸收天地精华。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可以延长寿命。当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他鄙视世间的一切,他的智慧当然足够强大。他体会到了这个时代运行的道理,性格豁达而懦弱。至于他的长寿,秘诀在于钓鱼。

后人曾在姜子牙钓鱼时发现过他的养生之道。几十年来,我能经得起性子,坐在溪边,拿着鱼竿,世间万物尽在眼前。我可以坐着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此外,他不追求功利。他能抓什么就抓什么,抓不到也无所谓。大鱼小鱼在他面前晃。只要他们自己不咬钩,姜子牙就不会下手抓钩。为他钓鱼真的很超脱。

钓溪氧气丰富,环境一般比较安静。在大自然中倾听鸟的声音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不断地抛收竿可以使身体得到锻炼,舒展四肢,舒筋活络,促进血液循环。

姜太公也可以在钓鱼的过程中磨练自己的毅力,他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耐心。所以他能自我治疗,不容易被外界干扰,能看清事件之外的规律,做出正确的决定。有古老的食物是无污染的,鱼的蛋白质很高。从医学上讲,活到150岁是有可能的。

姜子牙是山东人基本没有疑问。鲁祖籍山东。他成了神之后,就成了神仙。那么他的家乡在哪里呢?

唐宋以前的一段时间,帝王将相都把姜子牙奉为武圣。在唐肃宗时期,姜太公被命名为武王。后来改朝换代,宋真宗封姜子牙为武王。元代以后,人们开始崇拜姜子牙,很多游仙诗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到了明朝,徐中的小说封神演义问世了。从此姜子牙就成了神,或者万神之神,民间开始拜香建立姜子牙庙教派。

不过姜子牙的墓在陕西咸阳。临淄城的墓只是他的冠墓。整个墓高18米,依山而建。每年都有很多人来这里祭奠。

1992年,政府在皇陵旁边修建了一座姜太公庙,方便人们祭拜,形成了一个文化符号。姜太公的祠堂主要由三君堂和五祖堂两个大殿组成,可见他在道教中的超然地位。

还有钓鱼翁寨,纪念姜太公钓鱼的故事。此外,祠堂内还有假山池塘和盆景花卉。整体布局优雅,道路绿树成荫。另外,每天都有虔诚的香客烧香,整个祠堂都笼罩在烟雾中。姜太公祠堂门口“姜太公庙”的金匾是赵朴初老师提出来的。

1995年,台湾商人邱先生来临淄寻祖,找到了祖庙,并捐款100万元,在原庙旁扩建了一座邱母祖庙,供人们祭祀。

王士光,是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的四哥。20世纪30年代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读书,后转到清华大学电机系,学无线电专业。标准的“理工男”,用现在的说法,有点学霸的意思。他为人严谨,不苟言笑,为此还闹过笑话。 

1948年,党中央迁到西柏坡,王光美和刘少奇相识并结为夫妻。这时,王光美得知四哥王士光也在西柏坡附近,立即赶去探望。自从1938年王士光离家加入地下党,兄妹二人已经10年没有见面了。

兄妹重逢,互述离别之情,双方总感觉有说不完的话,王光美喜滋滋地告诉哥哥,自己刚刚结婚。王士光关切地问道: “是吗?太好了!我的这位妹夫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 “是刘少奇。”

王光美笑着轻轻地答道。一向做事稳重、心态平和的王士光却认为这是妹妹在捉弄自己,他有点生气: “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别胡思乱想了!”“真的!就是刘少奇。”“你懂什么!那是党的领袖!以后不许瞎说。”

王光美哭笑不得,她知道哥哥是做技术工作的,有时候单纯的就像个孩子。

后来,王光美跟儿子刘源提起此事时,仍觉得很有趣: “多半你舅舅认为那完全是八杆子打不着的事,根本不信,不听”。

王士光,原名王光杰,1915年生于天津一个官宦之家。父亲王治昌,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做过北洋政府农商部的总长;母亲董洁如,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毕业于北洋女子师范学校。夫妻二人思想进步,倾向革命。

王士光从小就聪明好学,特别喜欢研究无线电。很多小孩把父母给的零花钱,都用来购买糖果和零食,王士光却把零钱积攒起来,用来购买无线电器材和零件。有一次,他还以看**的借口拿去王光美的零花钱,私下里都去买了无线电器材。据说,王光美还帮他缠过无线电线圈。他还自己设计图纸,把家里的收音机改装成电台。后来,王士光干脆从“北大”物理系,转考到清华大学电机系。对于王士光的学习兴趣和爱好,父母从不干预,反而持支持和鼓励态度,这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是品学兼优的好孩子,王家的几个孩子均是如此:长女,王光美,辅仁大学毕业,是中国第一个原子物理专业女硕士;次子,王光琦,清华大学毕业,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硕士,民国政府经济顾问;

三子,王光超,协和医科大学毕业,著名皮肤科专家;六子,王光英,辅仁大学毕业,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其他的几个子女,在各行各业也均有建树,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王士光在校期间和俞启威(又名黄敬,建国初期任天津市市长,俞正声之父)成了好朋友,俞启威也是出身豪门,堂叔俞大维是是国民党兵工署署长(后任交通部长、国防部长,蒋经国的亲家)。

俞启威是早期天津天津地下党重要骨干,在俞启威的引领下,王士光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积极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王士光痛恨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不久,在俞启威的介绍下,毅然加入了中国***。

一天,天津地下党负责人姚依林找到王士光,通知他,组织上有重要任务要交给他。在交代任务前,姚依林先问了他三个问题: 婚否、有无对象、有无目标。 王士光笑着回道: “我是‘三无’分子,什么时候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我才结婚!”

姚依林听后很高兴,他进一步交代工作:组织上要在敌占区设立一步秘密电台,考虑到王士光在无线电方面的特长,决定由他负责此事。但是,现在日为特务活动猖獗,他一个人工作容易引起敌人的怀疑,组织上给他配了个女助手,对外假称是他的妻子,二人以夫妻的名义掩护真实的身份。王士光愉快地答应了: “坚决服从组织决定,保证完成任务!”

第二天,姚依林领来了一位梳着两根小辫子的年轻的姑娘。王士光一见,吓了一跳,脱口而出: “这么小!你几岁了?” 小姑娘倒是落落大方地伸出了右手: “我叫王新,今年17岁了!”

姚依林向王士光介绍了王新的一些情况:王新,原名王兰芬,父亲是东北军陆军中将王瑞华,曾经担任东北讲武堂教育长。王新是河北女师附中的学生,别看她年纪小,党龄比王士光还早。原计划王新即将奔赴延安,去“抗大”学习,此时,接到潜伏任务,她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

王新笑着对王士光说: “我今天特意穿了件有点‘土气’的蓝布旗袍,想把自己打扮得‘老气’一点,没想到还是被你发现了。”

姚依林提醒他们,敌人非常狡猾,稍有疏忽就可能被发现。今后,你们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居家生活,各个细节都要注意。

王士光和王新按着组织的要求,分头做了准备:王士光留起了背头,还打了发蜡,身穿一套姚依林为他准备的裁剪得体的西装;王新一狠心,剪掉了两根又粗又长的辫子,烫了一头时髦的“波浪”发。

组织上在英租界给他们租了一套公寓,这里离英国兵营很近,英国人频繁的电台信号可以为他们的电台作掩护。姚依林从根据地找来一位姓潘的烈士家属扮作王士光的母亲,潘大娘还带来了一个男孩,装扮成王士光的弟弟。

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四口之家组成了。丈夫名叫吴厚和,在天祥市场一家电料行做技师;妻子叫黄慧,和婆母在家操持家务,照顾小叔子。

为了不引起房东的怀疑,“小两口”借口丈夫得了肺结核,目前只能分床而居,在婚房里摆了两张单人床,中间隔着一张八仙桌和四把椅子,王新称它们是“黄河”,以此作为两人的分界线。王士光把电台巧妙地伪装成收音机,刚开始,使用的是美国产的发报机,但是它的发射机和电源噪音太大。后来,王士光把家里自己组装的电台拿来,才解决了问题。

每当深夜来临,王士光家里就像是**《永不消逝的电波》里的剧情一样,用厚厚的窗帘把窗户遮挡得严严实实,再把电台用毛毯包裹起来,然后向党中央、根据地发报。王新在一边负责抄稿、记录。

他的第一个收发报对象,是邓宋支队司令部的电台。这支部队由八路军宋时轮支队和邓华支队合并,组成了八路军第四纵队。对方很快就发来 “QSA一5”,表示信号很好,王光杰也用“RO K ”回复,以说明接收完毕。

地下潜伏工作是很危险的,王士光和王新设计了一套安全信号:每当王士光下班回家时,只要看见“妻子”在阳台上跳绳,就会明白家里是安全的。有时候,他回到家,也会陪“妻子”玩一会

跳绳,这个时候,是王新最开心的时光。

一次,王士光突然发起了高烧。王新就像真正的妻子那样,烧水煎药,精心照顾,还出色地代替他完成收发报工作,这让王士光非常感动: “没想到你年纪这么小,还是娇**出身,真是太能干了!” 王新听后,脸上泛起了红晕。这件事悄然拉近了两个人的关系。

两个人的感情得到升华,还是在一次遇险中。

一天晚上,王新发现有几个鬼鬼祟祟的家伙,不时地对着她家的窗户指指点点。长期的潜伏经验告诉她,可能有“情况”。她和王士光立即带着电台,从后门离开。二人来到一家旅馆,商量下一步对策。此时,王士光考虑的是宁肯牺牲自己,也要保证电台和王新的安全;而王新考虑的是王士光是电台负责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保证王士光的安全。

当两个人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的时候才发现,彼此是那么的在意对方,此时,两个人都明白了对方的心意。

终于有一天,快人快语的王新问王士光: “老姚他们都问过你了,你的‘三无’怎么样了?你为什么吞吞吐吐地不回答,为什么还脸红?你要老实交代?” 王光杰大胆地说: “因为有了你。”

“那你还等什么?还是怕羞不肯说。” 王新步步紧逼。 “我现在向你请求,我们结婚吧! ” 王士光红着脸说。

1938 年12月,经上级党组织批准,这对假夫妻结为真正的革命伴侣,从这时起,他们携手共同度过了65个春夏秋冬。

一年后,日伪势力渗入英租界,形势日益严峻,上级党组织决定停止电台工作。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王士光和王新潜伏的这部电台,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姚依林的女儿回忆: 在当时著名的“冀东暴动”中,这部电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王士光王新夫妇被调往平西抗日根据地接受新的任务。并正式更 名为王士光和王新,被同事们称作“大王”和“小王”。大王担任晋察热辽军区司令部无线电中队机务主任,小王在各地开展妇女工作。

1940年春天,由于战场形势的变化,他们各自随着部队转移就此失去了联系。王士光与妻子失去联系后,一度情绪失落。他把对爱人的思念化做工作的动力,不久,王士光调到八路军前总通信科材料股任股长。

王士光是电讯方面的“奇才”,早在学生时代,他就能自己组装电台。为了研制出更多更好的无线电台,王士光带领全股30多名同志,研制出了电子交连式线路组装电台发信机。在装机过程中,他们不断改进工艺,提高技术质量,1945年上半年小批量生产后定型,成为当年八路军自制的高性能无线电台。它的体积只有枕头包大小,重量只有7公斤,功率达到15瓦,比当时的日式、美式电台还实用。解放战争中,从上党战役到平汉战役,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到决战淮海,从解放南京到进军大西南,这种电子交连式电台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子交连式电台小批量生产成功后,王士光组织大家扩大生产,相继生产近百部,为解放战争初期的防御作战提供了良好的通信装备,受到刘伯承司令员的高度赞扬。

1947年,华北局机关报以《人民的电机工程师——模范电讯技术员王士光》为题,作了特别报道。 文中称王士光为“电讯大王”。从此,“电讯大王”的名声越来越大,远在延安的毛主席都知道了。

毛泽东曾经为通信兵的题词: “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这不仅仅是对通信兵的肯定,更是对像王士光这样的电讯英雄的赞誉。

为此,晋冀鲁豫中央局、军区司令部和军区政治部联名授予王士光 “特等功臣”奖旗和 “人民功臣”银质奖章。

一转眼,王士光和王新分别已经8年了,这期间,王士光曾经托人到东北局去打听,得知有5个名叫王新的***员。不久,甚至传来了王新牺牲的消息。

战争年代,这种事也是司空见惯的。当时,王士光三十几岁,个子高大、长相英俊,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又有“电讯大王”的美名,追求他的大有人在。一位模样漂亮的女老师向他表白,得到的回复却是 “目前暂不考虑”

也许是上天眷顾他和王新的这份感情,终于有一天,他和王新见面了。

原来,王士光的模范事迹登上了解放区的报纸,王新得知了丈夫的消息后,从东北的牡丹江一路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太行山。

两人的第一次见面竟然出奇的平静,只是相互端详着对方,足足有好几分钟。过了一会,王士光说: “我可以抽烟吗?” 从来不抽烟的王新回答道: “我也想抽一支烟!”

建国后,王士光任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主要负责为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中国国防重点工程提供了测控设备,为舰艇、坦克、火炮等常规武器提供了配套电子设备,军事通信、电子对抗等装备的科研开发,取得了从基础元器件到新的成套设备的大量成果,为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王士光受到迫害,蒙受不白之冤,被打入监狱。

王士光的外甥,刘源上将曾经说过: “舅舅是因为与我父母的

亲戚关系,让他倒了大霉:批判斗争、审查检讨,没完没了。”

在刘源印象里,舅舅王士光从未借助父亲刘少奇的关系谋利。甚至,到中南海探望自己的母亲董洁如时,他也从来不找刘少奇夫妇。王光美甚至觉得哥哥总是躲着自己。

不过,在监狱里,王士光也没闲着。从1973年3月开始,他在没有任何技术资料和计算工具的情况下,开始在监狱里撰写书稿,内容包括雷达、电子对抗和集成电路等等。1975年4月7日出狱,这些书稿共计70万字,订了39本。

上个世纪80年代,江泽民任电子部部长,在他的提议下,年过七旬的王士光,作为特例,仍被留任为电子部总工程师。

王士光不负众望,组织开发研制了一批新型雷达、导航、通信和计算机等装备,组织了自动化防空系统、通信卫星电子系统、“三七工程”等大型系统工程的实施。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建设中,他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作出了重要贡献,因而受到国务院的嘉奖。

离休后不久,王新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像孩子一样寸步不让王士光离开。有时候,她的病情发作起来,经常摔东西、骂人,可是王士光总是默默地包容一切。

由于王新酷爱鲜花,王士光更是在庭院里种上10多棵月季。起初,女儿王更买来的品种只有淡粉色和艳红色,王士光专门要求加上**和白色等多种色彩。

隔上几天,他就会挑选最艳丽的花朵剪下来,送到王新面前。这时,王新就会像孩子般兴奋地拍起手来。此时的王士光已经到了耄耋之年,手不知道被花刺扎过多少次,但他依然欣慰地笑着。

即便在病重最后一次住院期间,为了替王新填写单位发的一张履历表,身体已经相当虚弱的王士光依然艰难地坐在沙发上,用颤抖无力的手,坚持写了1个多小时。

2003年,王士光走完了他那光辉和传奇的一生,享年88岁。

失去了亲密爱人的王新,时常坐在轮椅上发呆,她已基本上不能说出完整的句子。

不过,当有人趴在耳边,大声说出 “永不消逝的电波” 几个字时,一直面无表情的王新,脸上会透出一丝微笑来。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谨以此文,向那些为祖国解放事业默默奉献的英雄们致敬!

左权的夫人是刘志兰

 

刘志兰生于1917年,北京人,刘志兰从小生长在北京,和她的六个姐妹个个如花似玉,被誉为七仙女。她身段玲珑,肌肤雪白,讲话时声音清亮。不仅如此,她博览群书,文采好,下笔千言;更有一手好书法,北师大女附中的不少同学以其字为帖。在一二·九运动时期很活跃,是北师大女附中“民先”队长。当年,刘志兰为许多异性所爱慕,到延安之后在中共北方局妇委工作,并任陕北公学分校教导员。对其追求者也是很多。但刘志兰也是心高气傲对他们并没有上心。

   

  1939年2月,刘志兰随中央巡视团到太行山巡视,代表中央妇委讲话,一下子引起朱总司令夫妇的注意。朱总司令很关心左权的婚事,左权,是中国***早期的优秀军事干部,黄埔一期的学生,和彭德怀同为湖南老乡,两人在最艰苦的抗战时期,并肩战斗在太行山上,友情深厚。在多次和夫人康克清商量要给左权介绍个合适的对象,但左权对女友要求高,从苏联学习回国10年一直独身。刘志兰有才有貌,能力超群,真是郎才女貌!

   朱总亲自出马,找到了刘志兰。老总问明刘志兰还没有男友后,就坦言向她介绍左权:“这事用不着多考虑啦!我看你们二人彼此都不会有意见。”康克清也对刘志兰说:“像左副参谋长这样的人,这样的条件,怕你到别处再难找到第二个了。”1939年4月16日同左权在八路军总部潞城北村结婚,老总亲自主持了他们的婚礼。刘志兰也被公认为“领袖夫人中的头号美女”。    

   

——刘志兰、左太北、左权

 婚后一年就为年已35岁的左权生下女儿左太北。1940年在延安保育院工作。1942年才25岁的她,在与左权婚后仅仅相处了一年多就永别了。她当时伤心欲绝,后在朱总司令一再安慰鼓励下而强忍悲痛,并在延安《解放日报》撰文纪念左权。渡过了悲伤时日后,她主动远离了丈夫生前的圈子,靠自己的能力努力工作。

左权牺牲6年后,31岁的刘志兰重组家庭,改嫁陈守中。

 

 

——和彭德怀、浦安修的合影

 

左权牺牲后她也才知道丈夫曾被污陷为“托派”,并戴“罪”作战10余年。后经她四处奔走、多次写信,中央终于为左权受王明路线打击迫害一事予以平反,并取消了对左权同志的“留党察看”处分。这也说明:左权当年并未错爱刘志兰,如果他活着,刘志兰不但是他生活上的好伴侣,也是他政治上的好同志。

   

  全国解放后刘志兰在北京市委党校工作刘志兰最先离开北京,到包钢设计院任党委书记。“文革”前,刘志兰又调离包钢到太原工作,文革开始后她曾被打倒后又被平反,在太原一家医院任职,刘志兰查出患上淋巴癌,经受了多次化疗的折磨,1992年逝世。

 

——

——晚年刘志兰

结婚了!凤英决定留下等来喜完婚

崔团长很感激凤英送来救命的粮食,准许来喜有一次探亲回家的机会。

乔骡子回到三十里铺,把在定边的所见讲给丽萍,羊婶等人听。凤英从门外听到来喜受了轻伤,决定立刻去定边看来喜。

凤英带着嫁妆跟着乔骡子的驼队跋山涉水前往定边。

上级下命让陆指导员和来喜今天带人去剿灭师老鹞。来喜看到陆指导员伤还没好,不能骑马,就让她跟着自己一起走。

在埋伏剿灭途中。来喜看到陆指导员身体虚弱,就带她去附近的村子休息。不料被师老鹞包围了。来喜的部下不放心来喜他们,一直派人保护着他们,见此情景剿灭了土匪,一枪打死了师老鹞。

凤英在村子休息时听到有人唱三十里铺的歌曲,泪流满面。不远处来喜也来此听歌。两人听得入神,都没有看到对方。来喜和凤英就这样擦肩而过。

凤英千里迢迢来到定边,却得知来喜去剿匪还没回来。凤英看到来喜所处的环境恶劣,心疼不已。凤英让乔骡子先回三十里铺,她决定留在定边等来喜完婚。

凤英去找三十里铺的老乡毛女叙旧,看到英姿飒爽的毛女,羡慕不已。

丽萍担心凤英去了定边不回来。栓虎说就算凤英和来喜结了婚,也不能随部队走,只有赶走了日本鬼子,才会有好日过。

凤英看到来喜和陆指导员整天在一起心里有点吃醋。毛女让凤英不要胡思乱想了,说八路军有规定,男方必须满二十七岁,八年党龄,正副团级职务方可结婚。凤英一听心一下凉了,因车旅劳顿昏了过去。

丽萍恳求栓虎留下陪自己说会话。栓虎仍不接受丽萍。这一幕让一直喜欢听房的拓二听了,觉得栓虎傻到家了。

崔团长来探望生病的凤英,毛女说凤英的相思病只有崔团长可以治。崔团长说来喜在执行任务,联系不上,让凤英多住些日子等来喜回来。凤英想和来喜完婚,崔团长答应让来喜写个申请,团里研究争取一下。

凤英觉得自己好不容易来定边一趟,死活都要见着来喜一面和他结婚后再走。凤英也想留在部队,这样就可以和来喜日日夜夜守在一起。毛女告诉她部队是有规矩的,是不会同意的。

丽萍半夜来到栓虎的房间,抱着栓虎,说自己的心和门随时为他开着。

凤英看到自己来定边都二十几天了都没见到来喜,崔团长又不答应她结婚的请求,着急起来。

抗日时期,八路军的一个团有多少人

初期 当时把3个军兵力的红军改编为一个军编制的八路军。3个师6个旅。12个团。 初期的12团属于有当时国民 的正式番号的,开始也能拿军饷 拿粮 拿军火。正规部队的都是33制 9个厂一个班 3个班一个排 3个排一个连 3个连一个营 3个营一个团,再有团部 营部的各种警卫 特务等直属部队。一个团2000多,

后来 因为部队扩编 又有很多 晋察冀1团 2团 3团。。。各种新编1团 2团 3团。。。各种独立1团 2团 3团。

八路军当时确实很多人都来参军抗日。像亮剑里 李云龙独立团跟一个师的人那么多 也确实是不少。要是再

但是 理论上 一个团 也就该是那多人。

到了抗战后期 八路军+新四军有大小100多个团 却有正规军+民兵120w的兵力。什么县大队区小队也合上 一个团有1w的兵力。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个营大约有多少人,一个团有多少营

八路军的编制不是很固定,因为兵源和编制的问题,有时候多得离谱,有时候少得可怜,一般采取三三制原则,即每团三营,每营三连,每连三排、每排三班,每班12人,加上各级直属部队,大概可以算出来。另外,八路军三个师都激乙种师,每师二旅,每旅二团。

八路军一个排,连,营,团各是多少人?

一个班 班长一人 副班长一人 满编共12人 一般6到10人

一个排 三个班 一名排长 满编 37人

一个连 三个排 连长1人 指导员1人 副连长1人 副指导员1人 司务长1人 文书1人 通讯员1人 炊事班10人 满遍128人左右

一个营 三个步兵连 一个炮连 一个机枪连 营部 营长1人 教导员1人 副营长1人 副教导员1人 公务员2人 通信班12人 汽车班12人 司务长1人 炊事班10人 满编500人左右

八路军一个连多少人

一个班大约由十名战士;一个排由三个班组成。一个连由三个排组成,加上连长、指导员、副连长、副指导员、各排排长、司务长等干部,有的连还配有炊事班,人数大约在120人左右。一个营配有四个连左右,人数大约在500人左右;一个团配有三个营,一个标准团人数事1500人;一个旅比一个师少一个团左右,而一个标准师是10000人,所以旅人数大约在7000人左右。八路军早期正规的师番号只有三个,120,115 129师。每个师当时都下辖二个旅,一共15000人左右,也就是说最早八路军正规部队只有45000人,再加留守延安的部队,整个八路军才50000人多点。不过后期八路军扩大很快,到40年就可以进行百团大战,这时期八路军发展达60万人以上,而 给八路军的番号没变,于是中央就编了很多军区,有军区部队,一边游击纵队,还有独立旅,独立团等等很多番号,这个时期比较乱,八路军三个师人数都超多,比如刘邓129,最多时30万人都不止,都超过国民常的一个战区了

抗战时八路军一个团多少人

初期 当时把3个军兵力的红军改编为一个军编制的八路军。3个师6个旅。12个团。 初期的12团属于有当时国民 的正式番号的,开始也能拿军饷 拿粮 拿军火。

正规部队的都是33制 9个人一个班 3个班一个排 3个排一个连 3个连一个营 3个营一个团,再有团部 营部的各种警卫 特务等直属部队。

一个团2000多,后来 因为部队扩编 又有很多 晋察冀1团 2团 3团。。。各种新编1团 2团 3团。。。各种独立1团 2团 3团。

八路军当时确实很多人都来参军抗日。像亮剑里 李云龙独立团跟一个师的人那么多 也确实是不少。要是再,但是 理论上 一个团 也就该是那多人。

到了抗战后期 八路军+新四军有大小100多个团 却有正规军+民兵120w的兵力。什么县大队区小队也合上 一个团有1w的兵力。

抗战时期日军和八路军的部队编制?比如日军的一个旅团有多少人,八路军的一个师、旅、团有多少人等等

二战日军编制:

一、小队

步兵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每挺轻机枪编制四人(指挥官、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每具掷弹筒编制两人。小队人数在50到70之间。

二、中队

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人数在194到250人之间。日军的一个标准的180人的步兵中队包括:一个19人的中队部:中队长,执行官,3个军士,4个卫生员,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3个前述54人的小队。

三、大队

步兵大队800---1500人

辖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一个大队炮小队(二门70mm步兵炮)。

独立混成旅团一线部队辖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四/八挺重机枪?)

四、联队

日军的一个标准的3800人的联队包括一个54人的指挥部;一个121人的运输队(大车和骡马),携带团部和直属各连一日份的给养以及可能配属师的野战厨房;一个81人的弹药排携带一日份的弹药。

三个步兵大队;

一个122人的炮兵中队,包括一个25人的连部, 1个观察班, 一个31人的弹药排,三个31人的炮排(各有2个15人的炮班,装备1门70mm九二步兵炮)。极少数联队有一个364人的炮兵大队,编两个170人的中队,各4门炮。

队属反坦克中队有122人:20人的连部,21人的弹药排,3个33人的炮排(各有两门37mm反坦克炮)。

通信中队有一个电话排(4到6个电话班,每班3部电话,一个交换机),一个无线电排(5到8台电台),在战斗中电话和电台配属到各大队和各直属队。

联队的卫生系统配备很薄弱, 联队只有2名医生和2名卫生员,大队有3名医生和四个卫生员,中队有四个卫生员。

五、旅团

师团辖步兵旅团(5000---7700人)下辖两个步兵联队,每个步兵联队2500---3800人。

独立步兵混成旅团

独立混成旅团辖五个步兵大队与一个炮兵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等,总人数约5000人。步兵大队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炮兵队辖一个山炮中队与二个野炮中队。旅团司令部:人员27,马6;独立步兵大队:人员782,马40;炮兵队: 人员596,马366;工兵队: 人员176,马6;通信队: 人员175,马27;共4900人。

独立警备队

独立警备队一般管辖六个独立步兵大队,大队下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共有兵员5450人,配备军马420匹、步骑枪3660枝.掷弹筒144个、重机枪24挺。由于这种部队没有重型武器,一般只担任后方警备任务。

骑兵旅团

骑兵旅团一般下辖两个骑兵联队,一个骑炮兵联队,一个装甲车队共有兵员5600人,配备军马5668匹、步骑枪3705枝、重机枪12挺、野炮36门等武器装备。

六、师团

师团,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骑、炮(48)、辎各一联队,共8个联队。一般齐装满员的日军常备主力陆军师团兵力往往可达24000---28000人,拥有战马7630匹、步骑枪14900枝、掷弹筒144个、轻机枪288挺、重机枪54挺、山炮16门、野炮36门等武器装备,是具有多兵种配合的有强大战斗力的作战单位,故这种师团又被称为甲种师团,日本陆军第一至第二十师团、近卫师团及中日战争爆发后由近卫师团扩编的近卫第二、第三师团,而后组建的战车(坦克)第一、第二、第三师团和一度由常备主力师团的预备役部队编成的8个师团,均属于甲种师团的编制。

八路军编制:

因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抗日,1938年陕北的红军被编为国民革命

抗日战争年代一个团多少人

除了加强团例外,一般情况下,国军一个普通的团为四四制或三三制,四四制的团下辖四个营,每个营下辖四个连,每个连下辖四个排……,人数约两千人;八路军就没准儿了,国军批准给八路军的一个团正规建制只有三三制1080人,除此以外,八路军下面常常还附有N多个独立建制和新编的建制,如独立营、特务营、独立大队,新几营等等,原因是几个老的建制在作战中被打残或打没了之后又合编或补充后造成的,一个团的人数原本应该是一千多人,但实际上往往大大的超过这个数字。这种非正常建制是不被老蒋认可的,属于第十八集团军编外的部队,得不到国军的补给,连帽子上的 徽都不发给,八路军就用两颗钮扣代替。比如在18集团军的编制内的八路军总部人员和771和772团的军帽上都有一颗 徽,而大多数的八路军部队就没有。在日本投降后的国共重庆谈判中,老蒋就要求八路军削减编制,只许保留帽子上有 徽的部队,与 军队统一合编为国防军接受老蒋的统一领导,结果被老毛拒绝了。

中国以前的八路军一个团有多少人?

抗战初期,18集团军一个团平均在700~1300之间,部分团能达到1500~2000左右。人数虽少,但是大都很有作战经验。抗战后期,各部队人数差距很大(由于作战区域原因,有的部队人多,有的人少,主要是老百姓自愿参军)。人数多的可以达到7,8千以上。

八路军一个师大概有多少人

楼上的 还大学士 中国人谁不知道八路军三个师林彪的115师人最多

八路军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 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原红军总政治部改为八路军政治部,以任弼时为主任, 为副主任(后任129师政委)。下辖三个师及陕甘宁留守兵团(辖各师留守部队)共45万人

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肖华,参谋长周昆下辖三四三旅、三四四旅及师直独立团、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教导营,全师共15000阀。

一二O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参谋长周士第。下辖三五八旅、三五九旅及教导团、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特务营,全师共14000人。

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训处主任张浩,副主任宋任穷,参谋长倪志亮。下辖三八五旅、三八六旅及教导团、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教导营,全师共13000人。(后张浩任政委、张浩病后由 任政委)

司令员萧劲光 ,政委萧劲光、参谋长曹里怀, 政治部主任莫文骅

抗战时期八路军一个连有多少人

一个连的人数大多是一百多人,加强连是二百人左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9513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1
下一篇2023-10-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