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婚结婚风俗 订婚和结婚分别要做什么

订婚结婚风俗 订婚和结婚分别要做什么,第1张

  订婚和结婚是两码子事情,结婚不用多说了,大家都很重视,而订婚就不同,有些地方把订婚仪式举办的非常隆重,有些地方则是淡化甚至不订婚直接结婚。订婚和结婚有什么差别呢?一起来看看吧。

 订婚,又称婚约,依照我国民间习俗,通常结婚前先有订婚之仪式:订立婚书、交换礼物、或立媒妁人等。但依照我国现行法律,订婚并不是结婚前必备之程序,不经订婚之婚姻,不失其婚姻之效力。

 订婚在法律上是属于一种契约行为,这是一种身分契约。此身分契约具有几点特性:

 1、婚约的订立不得代理,否则不发生法律效力;亦即,婚约必须男女双方彼此合意才可成立。

 2、具有法定的订婚能力者,才能从事订婚行为。法律上对於订婚能力的界定是以年龄为标准:男满十七岁,女满十五岁即具订婚能力。若违反此规定而订立婚约者,此婚约并非无效,只是当事人或法定代理人得向法院请求撤销。因为,不满二十岁之未成年人,其婚约须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3、婚约不得强制执行。婚约固然应该遵守,但也应遵照男女双方当事者的意愿。若有一方不能够履行时,不能强制执行。

 在法律上,已经订定了婚约,但是单方面未经对方同意而不愿去履行契约,即构成「婚约违反」,其后果是必须负损害赔偿责任。

 损害赔偿责任分成下列两种:

 1、财产上的损害赔偿。亦即可以请求金钱损害赔偿。

 2、精神上的损害赔偿。如慰问金,其金额的衡量是依双方当事人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教育程度、以及所遭遇的痛苦情况而定。

 订婚礼俗:

 1、贡礼官

 俗称“押箱先生”,专门负责送礼行聘事宜。贡礼官必须控制人数(凑成双数)、车辆(六辆或十二辆)、聘金(双数且用红纸包装妥当)、六件礼。

 2、家祭

 出发前往女方家纳采之前,男方先行在家行祭祖仪式,这时将纳采所用之“盒仔饼”或大饼,上香祭告列祖列宗,将前往某处女方家下聘,请示列祖列宗保佑这段姻椽美满幸福。

 3、出发

 行完家祭后,贡礼官负责将所有聘礼搬上车,新郎与媒人同乘一事,前往女家。

 4、红包

 出发前贡礼官除了打理人数、车数、聘礼外,也得提醒新郎多准备红包。如:前来开新郎车门的舅爹、“压桌”、六名随去的亲人都需备有新娘见面礼、捧洗脸水的女方新友、媒婆礼。

 5、订下终身后如何下聘

 “吃米香,嫁好婿”,六礼中要有米香饼。

 6、准备四色糖

 四色糖是象征新人甜甜蜜蜜,白头到老的意思。

 聘礼不仅代表男方报答女方家长的心意,感谢女方家含辛茹苦抚养即将过门的新嫁娘,同时也代表了男方的面子。所以大多数都愿意添置得风风光光、体体面面,而且每件聘礼也都包含了讨吉利、增圆满的象征意义。

 聘礼通常分简单的六件礼或讲究的十二件礼,聘礼的多寡依照个人的预算安排,同时不妨托媒人向女方家长请教,询问女方意见,做个两全其美的排场。

 7、男婚女嫁正式登场

 霹哩叭啦!鞭炮声响起,男方迎娶的人到啦!当天要进行祭祖、奉茶,直到戴上牵手到白头的戒指后才算礼成。

 8、大礼过后,女方如何回礼

 中国人一向讲究“礼尚往来”,在男方过大礼后,女方自然也要备回礼,可不能让男方空手而归。

 过去汉族青年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大都是父母从小就给订了婚,有的还指腹为婚,即孩子还未出生,双方父母就为他们确立婚姻关系。

 举行婚礼那天,新郎要坐上礼车或花轿,到女家去“迎亲”,礼车或花轿前边有乐队。新娘被迎进男家后,要参拜天地和父母。礼毕,新婚夫妻入洞房。这时男家设宴款待前来贺喜的亲朋。有的地方还有闹洞房、听壁脚的习惯。

 查日子:汉族婚姻风俗。又称报日子。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农村议婚订婚的一个步骤。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

 看屋,汉族婚俗之一,农村议婚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又名看家门、查家。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届时女方和两位称为“陪姑”的姑娘在10多位亲友的陪同下,到男女查访家况(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男方设宴款待。媒人介绍议婚双方相识。女方亲友代提财礼要求,男方当时通常一概应承,并赠诸宾客“行脚钱”。次日,双方通过媒人细议。有些地方还允许进入议婚男子内室翻箱倒柜察真情实况,之后再通过媒人议婚。

 拜堂彩语: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常由新郎的舅舅点燃供桌上的一对喜烛,并说彩话贺喜祈福。如桂东贺县一带常用彩语:“龙独光光,高照华堂,夫妻并寿,福禄成双”、“手拿花红丈二长,恭喜外甥娶新娘,鸾凤和鸣添福寿,夫妻和睦百年长。”祝词说完后,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并对拜成亲。

 回门,旧时汉族婚姻风俗。即成婚后三、六、七、九、十日或满月,女婿携礼品,随新娘返回娘家,拜谒妻子的父母及亲属。自亲迎始的成婿之礼,至此完成。此俗起于上古,泛称“归宁”,为婚后回家探视父母之意。后世各地名称不一,宋代称“拜门”,清代北方称“双回门”南方称“会亲”,河北某些地区称“唤姑爷”,杭州称“回郎”。近代通鲍在婚后第三天,又称“三朝回门”。此为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一般,女家皆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新婚夫妇或当日返回,或留住数日,若留住时,则不同宿一室。

 坐喝,渭河北人叫“吃酒席”,渭河南人叫“过礼”,民间人贬之为“抄、抄、抄”,意谓“吃、吃、吃”,坐喝之礼仪非常隆重。这天,男家要杀猪、宰羊,备齐鸡、鸭、鱼、肉,请厨做菜,搭棚待客,房上架高音喇叭等搞得排排场场,以示富有。男方亲属应邀带礼品赴宴,女方通知族门、乡党、亲戚扶老携幼来坐吃媒席,以表赞同。

大件家电:可以用在家中的家用电器,一般为:电视、电冰箱、空调以及洗衣机;实用家具:新房是男方买,所以许多女方家长会陪嫁一些家中的家具,例如沙发、衣柜以及配椅子的桌子或者婚床。

卫生间用品:大多数地区都保留着陪嫁子孙桶的习俗,杭州也一样。除了子孙桶之外,还需要准备镜子、毛巾、还有些会准备衣架以及拖鞋;厨房用品:厨房中的用品也是陪嫁必备品之一,有些家长会准备电磁炉、微波炉、电饭煲,或者陪嫁一套茶具、餐具。

首饰衣服:女方家长也会在结婚前给女儿买几个金首饰,用来代表女方对女儿的重视,所以在陪嫁物品中必不可少;许多家长还会给女儿买几套材质上等的衣物当作嫁妆;除了女儿的衣物之外,还会给女婿买西服、皮鞋,一起陪嫁。

汽车或现金:杭州的女孩子在结婚前都会买一个小汽车,一般都是父母出钱;有些家长也会直接给现金,代表对女儿的疼爱。家居用品:除了以上几种,杭州陪嫁物品还包括家里会用到的家居用品,例如床上四件套、压床娃娃等。

杭州结婚习俗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说媒

  杭州民间婚礼,基本上沿袭南宋婚礼的习俗遗风。

旧时男女婚配封建色彩极浓,中等以上人家都要请媒婆说合,叫做“穿婚”。男、女方问卜得吉“定帖”后,男家择日备礼邀女家,两亲相见,谓之“相亲”如女方

中意,即以金钗插于冠髻中,名曰“插钗” 若不如意,则送彩缎两匹,谓之“压惊”。

二、订婚

  正式结婚前的一种仪式,古称“缔姻” ,又称“传红”订婚这天,两家都挂灯结彩,厅上供和合二仙神马,燃点红烛,邀请亲友吃订婚酒。

三、行聘

  订婚后,男家要行聘,古称“纳征”,现在俗称“聘礼”“财礼”。

根据男家情况,以送金银、绸缎为主,女家受聘,亦必有答礼,称为“回盘”。

四、发奁

  结婚日期确定前一日要发奁,俗称“发嫁妆”。

  旧时,富裕大户嫁妆甚厚,嫁妆先在家中布置陈列,何桌在先,何物在后,都有一定的格式。

  到了男家必须照样陈列,最前面的嫁妆,必为子孙桶,桶内盛有红蛋、喜果各一包。

  女家嫁妆无论如何丰富齐全,唯眠床必须男家准备 女方家长必须在棉被内放一些花生 ,以讨 生儿育女 化生的吉利。

五、迎娶

  婚礼的正日,俗称“拜堂”。

  早一日下午,花轿抬至男家大厅,晚间,百烛齐燃,灯火辉煌,称为“亮轿”。

  女方早一日亦要备席请新娘,称为“辞家宴” ,俗称“别亲酒”。

  古俗,婚礼系昏礼,须晚间举行。

  杭俗大都在日间,拜堂之日,以巳午未三时为多,花轿从男家出发,到女家后停在厅上。

  新娘由喜娘伴随着遍辞父母和家属亲戚,然后,由一人执红烛,一人执红灯笼,引上花轿。     花轿由四人杠抬,官宦人家还可以鸣锣喝道。这也是浙江女子出嫁的特殊风俗

六、三朝回郎

  即新亲上门,就是女方亲属上男方去,旧时都要在结婚第三天举行。

  现在男方习惯第二天就邀请女方父母及兄弟姐妹上门。旧时还有吃三道茶等礼节,现在吃一餐新亲上门酒。

  婚后三天,新郎偕新娘一同回娘家,拜见岳父岳母,俗称“双回郎”。

  旧时,新娘回娘家,多则住一月,少则七天,再由新郎接回家

杭州结婚习俗中的禁忌 :

男女婚事禁忌生肖相克,认为“白马怕青牛”、“猪猴不到头”、“兔龙泪交流”、“鸡狗相配是断头婚”等等。禁忌娶属虎的女子,认为女属虎命硬,要克丈夫、公婆。迷信“红蛇白猴满堂红,福寿双全多康宁.赤兔黄狗古有,万贯家财赛北斗”。禁忌五六月结婚,认为五荒六月,结婚不利。有的禁忌五月、七月、九月结婚。喜庆日忌打碎器皿。

去杭州建德旅游,不管是旅行社还是当地人,他们都会推荐游客去看看新安江上的“九姓渔民水上婚礼”表演。“九姓渔民婚礼”的九姓渔民指的是九个姓氏的渔民:李、何、钱、孙、袁、许、叶、林、陈。据说他们都是明初时陈友谅以及他部将的后人。

元末明初,陈友谅与一个叫朱元璋的哥们逐鹿中原,最后鹿被朱元璋收入囊中。成王败寇,陈友谅和他铁粉的家族就被朱元璋贬到新安江、富春江一带的三江口。朱元璋为了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上个保险,规定这九姓之人世代不得上岸、不能与岸上人通婚、不能读书习字、不准穿长衫。从此,这九姓后人世世代代生活在水上,以船为家,载客、打渔为生,与岸上人很少来往,九姓之间相互通婚、从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独特习俗。水上婚礼就是其中之一,整个婚礼仪式在两条狭小的船上完成。

表演开始。在喧天锣鼓,声声唢呐中,水上的两艘挂着喜字,披满红绸的乌篷船慢慢靠近。两艘船都以灯笼上写着自己方的姓氏表明自己是九姓中的哪两姓。船头站着一群穿着新衣,喜气洋洋的亲朋好友。船停稳后,在司仪的祝福声中,两位伴娘从船舱里扶出新娘,新娘头上顶着红盖头。同时,女方的亲朋好友把新娘的嫁妆一件一件抬出来,放在船舷上。那么小的船也放不下太多东西,嫁妆都是些实用的生活用品。

女方的船上端出一个红色的大木盆放在船舷中间,新娘被扶进木盆,坐进木盆中的小板凳上。男方船上一个富态的利市人粉墨登场,手里拿着一杆枰做道具,她是来给新娘称嫁妆的。她把新娘的每一件嫁妆都意思地称一下,边称边唱“称一斤来进千金,称两斤来进万金,……”等她称完嫁妆,把所有吉利的话都唱过一遍,就退回去了。v她手上这杆枰最后会交到新郎的手上,挑起新娘的红盖头。

又换一个女方的利市人上场,这个利市人的道具是一碗饭,这是给新娘喂离娘饭的,边喂边唱离娘歌,还要跟新娘说一些规矩,大概就是孝敬公婆、夫妻和睦之类的。喂完饭,她也退场了。接着就轮到四名男子上场,他们把红色的大木盆抬起来,抬到肩膀上,绕着女方船的桅杆转三圈。表示新娘对娘家恋恋不舍,不会忘记父母养育之恩。然后就把木盆交给旁边男方船上的四名男子,男方船上四名男子先抬着新娘再绕着男方船上的桅杆转三圈,表示新娘在此落地生根。

随后,新郎、新娘在船头站好。在司仪的指挥下,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对拜。最后在锣鼓声,唢呐声中两条船上的人都向岸上的游客抛撒红枣、花生、桂圆、柏籽和糖果。游客也纷纷地送上“白头偕老、早生贵子”这类的祝福。表演就此结束,最重要的一点忘记说了,看这个表演是免费的。听说有好几对在此表演新郎新娘的年轻人,最后都在这里举办了一场真正属于他们的婚礼。

“九姓渔民婚礼”是这九个姓氏渔民被贬后,不能上岸之后产生的婚礼习俗。旧社会这些渔民生活在社会底层,只能以船为家,以渔为生。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渔民就全部上岸了。现在这一民俗被评为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了新安江上特有的民俗旅游资源,不但有婚礼表演,还能亲身体验。很多游客都争先恐后地来体验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水上婚礼仪式。本地每年还会举办水上婚礼仪式的集体婚礼。

现在年轻人抵制随礼金习俗是因为他们觉得没有必要通过金钱去维系双方之间的关系,而且大家都不愿去攀关系,大家都在逐渐的改变这种随礼的风俗习惯。

参加婚礼可以说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但如果在假期期间参加十几场婚礼,这会让许多人都感到吃不消,毕竟一个月很可能会将自己的工资全部随出,现在的年轻人都非常反感参加婚礼,随礼金的这一风俗习惯,而且大部分年轻人认为这种风俗习惯有一点过于增加大家的经济负担。

婚礼上出现礼金互免卡。

杭州一对结婚新人在举行婚礼时他们的亲朋好友来随礼的过程中,并没有带着实打实的现金,而是都拿出了新郎所给大家设计的礼金互免卡,在这张卡片上,只是有着双方的祝福以及送礼人的名字。这对结婚新人已经送出去了20多份礼金互免卡,等到新婚当天也全部收回。

随礼风俗观念的改变。

现在年轻人对于随礼这件事情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像传统老年人一样为了去攀对方的关系,而不断的去参加别人的婚礼,同时也想拿出最高的礼金来表示双方之间的利益。现在的年轻人认为随礼这件事情完全随缘,不需要为了所谓的面子而拿出很多的礼金,毕竟送多少并没有很大的讲究,自己送出去多少,等自己结婚的时候还会收回多少。

社会关系的变化。

如今年轻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不再像传统老年人一样,需要不断的去维持,他们觉着单纯靠钱来维系的关系非常的无趣,而且很多酒肉朋友当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并不会为自己出头,与其通过金钱去维系关系,不如拿着这部分资金去陪陪家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9878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2
下一篇2023-10-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