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这篇课文的鉴赏与原文。谢谢!

沁园春 长沙这篇课文的鉴赏与原文。谢谢!,第1张

年代:现当代

作者:毛泽东

作品:沁园春

内容:长沙(1925)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

舸(ge3):大船。

同学少年:毛泽东于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八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一九一八年毛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遒(qiu2):强劲。

遏(e4):阻止。

题解:

一九二五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毛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大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赏析

万山红遍 一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风华正茂 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

中流击水 一腔拿云心事

“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 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随便选一个吧,都有100字左右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囊萤照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从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一定会明白。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张三丰创太极》

张三丰,名全一,又名君实,号三丰,又号元元子,因不修边幅,又名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明朝英宗时被封为“通微显化真人”。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当时曾经广泛流传于民间,甚至把他看成了神仙。我们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吧?太极拳最大的特点就是柔中带刚!你知道张三丰到底怎么创造的太极拳吗?本片要说的,正是这个故事。

《诸葛亮喂鸡》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三国时期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肯定不会忘记诸葛亮。至今,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后人所传颂,许多人甚至把他当作了智慧的化身。可是你知道吗,在诸葛亮的小时候,为了上学,发生过一些故事,好玩极了!

《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华佗拜师学艺》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药,比西方的麻醉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非常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

《皇甫谧浪子回头》

皇甫谧,魏、晋年间人,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和医学家。皇甫谧小的时候玩劣异常,被村子里的人称为小霸王,一次,他将同窗受气包家的枣树的树皮铲掉,使得枣树枯萎,全村人看到他,都不理他了,在婶婶的教育下,皇甫谧终于浪子回头

关于刘少奇人物事迹简介:刘少奇家世

刘少奇出生在湖南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一个世代农民的家庭。他的祖祖辈辈,包括千余年间在江西吉水的二十来代和宁乡南塘繁衍的十多代,都是农民。宁乡《南塘刘氏族谱》初修时的序言中,曾以“老成持重”、“耕读传家”八个字来形容南塘刘氏族人的世代家风。刘少奇的曾祖父、祖父、父母、兄长,都是勤劳节俭、老实厚道的农民,刘少奇从小受到这种农民之家的勤俭、朴实之风的陶冶,以后又在漫长革命生涯中受到锻炼,他的一生中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

很多人,或说很多很多人,在此处永远无法严肃起来,他们对于分析,半耳朵都不要听,对于细节则准备了三只耳朵。对于这种谁也无法战胜的强大势力,刘少奇的研究者,以至刘少奇的亲属,充其量只有必要概述事实,以正视听。

这里仅仅企盼所有的善良人,铲除“四人帮”煽惑起来的,由于谎言与偏见而先入为主的好奇心,还刘少奇的英灵以清白与清静。

周氏 刘少奇的第一次婚姻

周氏,刘少奇的第一次婚姻,几乎与不计其数的旧戏里的故事毫无二致。他19岁在宁乡读中学那年,母亲为拴住已许身革命,走得离家越来越远的小儿子的心,在邻村说了一个农家姑娘。刘母以病重为由骗得儿子归里,而儿子踏入家门进的却是洞房。坐了一夜板凳,讲了一夜自由……周氏姑娘无论如何不能接受重返娘家的劝告,惟一要求,刘少奇在将来有儿子时,送给她一个养老。刘少奇深深同情这位封建礼教的牺牲者,把自己名下的30亩地划给周氏,后来并践诺,将自己与何葆贞所生长子,托给了周氏。

第二次婚姻 何葆贞

刘少奇认识毛泽东的同时,认识了何葆贞。1922年,他从苏联回国,奉陈独秀之命,去长沙毛泽东处领受任务,在清水塘22号的板房里,毛泽东、刘少奇走到了一起。其时,因为学潮被开除的何葆贞正与毛泽东、杨开慧夫妇住在一块儿。

今人可以从照片上看到,何葆贞是个何等充满朝气,端庄秀丽的女子谁都不难想像,24岁的刘少奇与何葆贞互相看见第一眼时的情形。接下去的,自然与不计其数的新戏里的故事大同小异,半年之后,在欢庆安源罢工胜利的日子里,两个青年革命者结婚了。而何葆贞的命运与杨开慧极其相似,她随同刘少奇东奔西走,三次生下儿女,三次忍痛割舍给别人,1934年牺牲在国民党的监狱里。

何葆贞的身世、经历,以及她真纯似火的性格、胆气,是一部尚无人吟诵的巾帼长歌。刘少奇对于她的感情,如同毛泽东对于杨开慧,至醇至浓。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第一次由北京南下,便偕王光美专程到了南京雨花台,深切哀悼这位永铭他心髓的革命伴侣。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 ?”豫剧大师常香玉先生的豫剧《花木兰》,可以说是一代经典。

常香玉先生可以说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不但戏唱得好,为人处事更是无可挑剔,是一位高尚的爱国者,抗美援朝时她给志愿军捐飞机一事更是一桩美谈。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常香玉先生却一直有一桩憾事,那就是她一直没能加入中国***。

1959年邓小平同志前往河南考察时,跟当地干部聊起了常香玉先生的情况,当邓小平得知常香玉至今尚未入党后,当场说道:“你们河南不发展她,我发展!”

那么,常香玉为何直至1959年还没入党呢?她又有哪些传奇的故事呢?

1923年10月24日,河南巩县南河渡乡董沟村内的一个破旧窑洞内,诞生了一个哭声异常响亮的女婴。

女婴的父亲张茂堂是本地戏班内的演艺人员,艺名“张凤仙”,看着哭得惊天动地的女儿,张茂堂突然间想到了唱词里的那一句“妙龄女郎,秋波若水”,随给女儿取名为张妙玲。

张茂堂家里穷,他不愿意让女儿长大后卖给别人当童养媳受苦,因此待张妙玲懂事后,开始偷偷地教她唱戏。

在当时,唱戏的被叫做“戏子”,属于“下九流”,被人们瞧不起。

因此当张氏族人知道此事后顿时勃然大怒, 他们不能接受家族又出一个“戏子”,而且还是一个“女戏子”,认为这是对不起祖宗的事情。

于是给张茂堂下了最后通牒:要么让你家妞放弃学戏,要么就别让她姓张!

为了避祸,张茂堂带着家人逃到了密县,在当地一个矿里打工,没事时就去当地戏班帮帮忙。

在张茂堂新家附近有一个卖胡辣汤的,叫常会庆。常会庆喜欢听豫剧,因此和张茂堂关系很好,两人还拜了把子。

当张茂堂将自家的事告诉常会庆后,常会庆哈哈一笑说道:“唱戏比啥都体面,不姓张就不姓张,以后跟我姓常好了。”

就这样,张妙玲拜了常会庆为干爹,张茂堂跟常会庆商议后,决定将女儿改名为戏曲中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问题是哥俩不识字,将“常项羽”说成了“常香玉”,就这样,张妙玲正式改名成了常香玉。

学戏和现在靠脸吃饭的部分演员不一样,需要下苦功夫。

在旧 社会 打骂更是常有之事,经过父亲和后来拜的诸位师父的一番磨练后,常香玉的戏曲水平突飞猛进。

1935年农历腊月时,常香玉跟着师傅周海水的太乙班来到开封唱戏,随着名气渐渐增长,常香玉从负责垫戏的无名小卒,逐渐成为了能主演六部西厢,名动汴梁的“角”,此后她主演的戏场场爆满。

难能可贵的是,不管是成名前还是成名后,常香玉一直都保持着一份真挚的家国情怀。国家危难之时,她总会捐钱捐物的尽自己的一份力。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目睹山河破碎,人民遭难的常香玉,对日本侵略者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在她主演穆桂英的曲目《天门阵》中,还唱出了“取了那大阪地再平东京”的唱词。

不过,战争的结果显然不是常香玉一人所能够决定的,她也只能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除了出演宣扬抗战的戏曲外,她还多次举办义演,为各地受灾群众募款。

比如1941年11月常香玉在洛阳唱戏时,巩县的几位父老找到她,说家乡因为年年发大水,造成河水改道,有很多的农田都被水给淹了,希望常香玉能捐款帮家乡修建一个堤坝。

当时常香玉刚生了场大病做了一次手术,为此还欠下了不少的债,然而当她听闻乡亲们的请求后,二话不说当场应下了此事。之后一连组织了长达十天的义演,将募捐到的钱全部捐赠给了家乡人民。

常香玉并不是只照顾自己家乡人民,对于全河南的老百姓,她也总是尽可能地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对于当时的河南老百姓而言,河南有“四大害”,分别是“水、旱、蝗、汤”,这里的汤指的就是国民党将领汤恩伯。这“四大害”从抗日战争一直持续到了解放战争。1948年,又一次受了灾的河南百姓,开始自发地向西安方向逃难。

正巧当时常香玉也在西安,为了救济从河南来到陕西的难民儿童,常香玉和丈夫陈宪章商议后,决定在西安马厂子13号建一所“香玉豫剧学校”,这所学校可以为受难儿童提供一个吃饭睡觉的地方,还能教他们一个吃饭的手艺,将来不会饿肚子。

1948年年底,学校正式开门招生了,“香玉豫剧学校”不收孩子们一分钱,免费为他们提供食宿和衣服,除了教孩子们唱戏外,专门请了文化课老师教他们知识。一饮一啄,皆有定数。“香玉豫剧学校”教出来的孩子们,后来大多成为了河南豫剧的中坚力量。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正式爆发,随着朝鲜战争愈演愈烈,战火逐渐烧到中国境内,严重威胁了新中国的国防安全。有鉴于此,毛主席正式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保家卫国。

在战争初期,因为我志愿军的武器装备较之美军相差甚远,部队损失惨重,更要命的是,因为新中国没有空军,制空权全都在美国人手里,有大量的志愿军战士死在了美国战机投放的航空炸弹之下。

1951年6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报了朝鲜战场上的一次战斗:“ 我志愿军某阵地遭百余架敌机轰炸,全连战士壮烈牺牲,无一幸免。

那么,怎样才能支援前线的志愿军呢?没一会儿,常香玉就想到了之前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的“全国人民捐献飞机大炮支援前线”的号召,于是计上心来:“为何我不给志愿军捐献一架战斗机呢?”

过了一会儿,陈宪章从外面走了进来,常香玉赶紧上前握住丈夫的手说道:“宪章,刚才广播里说志愿军在朝鲜因为武器落后,牺牲了很多人。我觉得咱们也应该为志愿军做点什么,出一份力。要不,我们给志愿军捐一架飞机吧。”

陈宪章听妻子说完后,默默无语一声不吭,常香玉见状当时就急了,问道:“你咋不说话呢?我说这个提议中不中啊?中咱们就干呐!”陈宪章听后赶紧回答道:“中!我当然赞成你的打算了,正考虑报告咋写呢!”

当然,飞机可不是那么好买的,在当时一架战斗机的价格约为15亿人民币( 旧币,下同 ),哪怕是对常香玉来说也是一个天文数字了。但她却并不气馁,直言:“我们可以到全国各地义演,有人看戏,不就有钱了吗?”

为了让义演期间“香玉剧社”的工作人员不会饿肚子,常香玉将家里的的卡车、房产、金银珠宝全部变卖,从其中拿出4000万元捐出去后,剩下的钱用来做义演基金。为了保证义演期间不受影响,常香玉还将三个孩子送到了西安保育院托养。

1951年8月7日,常香玉带着剧社所有演职人员离开西安一路向东,抵达了河南省当时的省会开封。开封对于常香玉来说无疑有着特殊意义,这里是她成名的地方,因此她将义演首站定在了这里。

开封人民对常香玉的到来也十分的捧场,一位住在市郊的农民为了看一场常香玉的戏,甚至还专门背着粮食来到城里换钱买票。常香玉在开封演的23场戏,也因为人民群众的追捧场场爆满。

时任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吴芝圃还曾亲自到场观看了常香玉表演的《花木兰》,并对之赞不绝口,专门设宴款待了香玉剧社全体成员,并当场奖励给了剧社500万元。

在接下来的半年,香玉剧社又在郑州、新乡( 平原省省会 )、武汉、广州、长沙等地进行了上百场演出,在这期间,常香玉和剧社其他成员同吃苦,共患难,大家一起坐硬席座,睡硬板床。

香玉剧社的这次巡回义演,观看人数多达31万,仅售票收入,除去食宿费、交通费、服装道具费等必要支出外,剩余1527亿元人民币。

剧团回到西安的第2天,常香玉就将钱全部汇给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委托该会购买一架战斗机捐献给志愿军空军。

不久后,常香玉捐献的米格15战斗机便飞赴朝鲜,和美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搏斗,并立下了赫赫战功,这架传奇的飞机也因此被中国人民空军命名为“常香玉号”( 后改名为香玉剧社号 )。

“香玉剧社”号战机回国后,被陈列在了中国航空博物馆内,供后人瞻仰、纪念。

当常香玉通过义演购买飞机捐赠志愿军的消息传开后,全国人民纷纷受到鼓舞,捐钱捐物支援前线的热情更加高涨,据统计,朝鲜战争期间,仅抗美援朝总会就收到了全国各地捐款约55650亿元,差不多等于3710架米格15战斗机。

除了捐飞机外,常香玉还曾亲自去了朝鲜一趟。

当时有一位叫做常宝堃的老艺术家在赴朝慰问时遭到了敌人的袭击,不幸壮烈牺牲,常香玉知道此事后十分义愤填膺,当即向组织提出赴朝慰问的请求。

1953年3月,常香玉正式被任命为中国西北人民赴朝慰问文工团第5团副团长,就在她即将奔赴朝鲜战场时,意外发现自己竟然怀孕了,为了避免影响到工作,常香玉和丈夫商议后毅然决然的做了流产手术,身体还没恢复就赶往了朝鲜战场。

常香玉在朝鲜总共待了170多天,在这170多天里,她和志愿军战士们一起爬冰卧雪,冒着枪林弹雨深入最前线为战士们演出,总共出演了近200场戏。

同时,她还受到了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的亲切接见,彭德怀对常香玉和香玉剧团捐献飞机的行为十分感动,专门对常香玉说道:“我们志愿军感谢你!”

1958年后,常香玉夫妇开始在郑州定居,此时的她已经是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南分会副主席,同时也是河南豫剧院院长,身上有着诸多的荣誉。然而,她却有一桩心愿未了:她想加入中国***。

常香玉曾不止一次地向所在地的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按照常理来讲,以她的觉悟和贡献,入党一事是不该存在阻碍的。

尤其是当常香玉当上河南豫剧院院长后,主动将香玉剧社的1万元现金交公,同时主动向组织提出了将她的工资从原来的800元降至300元的请求,这么高的觉悟,如何不能入党呢?

然而,常香玉提交的申请每次都没能通过,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她的丈夫有着很大的关系。

原来,在和常香玉结婚之前,陈宪章曾经是国民党陕西省宝鸡市三青团分部书记兼中州小学校长。当时陈宪章向常香玉求婚时,常香玉曾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她不嫁当官的;第二不给别人做小老婆;第三,不能因为她是唱戏的就看不起她。

陈宪章为了和常香玉在一起,主动和原配妻子办了离婚手续,并辞去了三青团分部书记的职务,一门心思和常香玉经营剧社,之后两人才于1944年结的婚。

也正是因为陈宪章在国民党当过官的这一段“ 历史 问题”,让常香玉的入党一事变得十分困难。

党组织知道陈宪章是清白的,也知道他脱离国民党后,不但资助我党地下党的宣传工作,还被国民党当成***员抓到大牢里面去过。

但当党组织对常香玉进行考察时,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关于陈宪章的不好的议论,常香玉的入党问题因此就这么拖延了下来。

因为入不了党,常香玉曾在家里偷偷地哭过很多次,尤其是眼睁睁的看着梅兰芳、陈 伯 华、红线女、袁雪芬等戏剧艺术家都成功的加入了党组织后,她心里不由得更加难受了。

陈宪章看出了妻子心中的苦闷,于是主动跟她提出离婚,以“划清界限”。常香玉身边的一些人也劝她和陈宪章“一刀两断”,但常香玉并非无情无义之人,和丈夫相濡以沫了数十年,让她离婚,无疑比杀了她还难受。

常香玉曾专门找过单位党委书记,将心里的苦闷说了一遍,书记告诉她:“陈宪章的确需要你的帮助,但不是非要和他离婚不可。”

就在常香玉逐渐对入党一事感到希望渺茫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1959年4月,毛主席在郑州开会期间观看了经陈宪章改编,常香玉主演的《破洪州》,对常香玉的演出赞不绝口,还专门写信给周恩来总理推荐了这出戏。不久后,周总理通过国家文化部将《破洪州》列为国庆10周年献礼剧目,并专门安排河南豫剧团进京表演。

在这场演出中,常香玉精彩绝伦的表演给在场所有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1959年年底,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总书记兼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到河南省考察时特意前往河南豫剧院看了常香玉的演出,并专门接见了她,对常香玉的表演赞不绝口。

不久后,邓小平在和中共河南省委的领导干部谈话时,专门询问了常香玉的情况。

当省委的同志告诉他常香玉的入党问题还没解决后,邓小平当即说道:“ 常香玉同志是在我国最困难的时候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她的入党问题如果在河南不好解决,就让我亲自做她的入党介绍人,由中央直接解决好了!你们河南不愿意发展她,我发展!

邓小平的这一“激将法”果然很灵验,没过多长时间,常香玉就在心向往之已久的党旗下宣誓入党了。

常香玉不但戏唱得好,对于培养下一代戏曲演员,将豫剧发扬光大一事也十分的上心。自1977年担任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后,常香玉先后培养出了汪全珍、李云、范静等优秀的戏曲演员。

1987年时,为了鼓励河南戏剧人才继续为河南戏剧作出贡献,常香玉决定自筹10万元人民币当做启动基金,成立一个“香玉杯艺术奖”。

为了筹措资金,常香玉亲自带着自己的女儿、女婿、孙女在内的豫剧一团,在全国举行巡回演出,成功筹集到了22万元,再加上 社会 各界人士的捐款,“香玉杯艺术奖”的基金达到了30万。

2003年12月,因罹患癌症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治疗的常香玉,应邀前往北京奥林匹克 体育 中心建筑工地看望来自河南老家的民工。民工们见到常香玉后非常激动,常香玉也被老乡们的热情所鼓舞,清唱了一段豫剧《柳河湾》。

演唱结束后,民工们纷纷上台和常香玉握手,常香玉也来者不拒,虽然因为病痛的原因浑身发冷,身上没有一点力气,但还是紧紧的抓着女儿的手,微笑着和民工们进行合影。过了一会儿,常香玉顶不住了,险些摔倒在地,之后被女儿紧急送回了医院。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竟然是常香玉先生一生中的最后一次演出。

2004年6月1日,常香玉先生在郑州逝世,享年81岁。

一个月后,常香玉被国务院追授为“人民艺术家”。这个光荣称号,可以说是常香玉先生一生最好的写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9891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2
下一篇2023-10-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