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结婚怎样的习俗

客家人结婚怎样的习俗,第1张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选日子: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一般要在结婚一个月以前,同时男方将聘金送给女方。客家人对聘金的尾数喜欢用“九”,图其谐音“久”的吉利。

送菜和抬嫁妆: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在广东及海外客家人中,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别开生面的“蔬菜嫁妆”之俗。客家女儿出嫁时父母必郑重其事地把一些谐音吉利的蔬菜,如芹菜、大蒜、香葱、韭菜等等,逐样用红绳或红布条捆扎,作为陪嫁,以表示对女儿女婿的美好祝愿。更有趣的是客家还有用“长命草”为陪嫁的习俗。长命草为一株野草,用红绳扎好,陪嫁到夫家,挂在洞房床头竹篮里,第二天栽于菜园中,以示扎根。

福建的风俗有:

1、福州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扫墓祭祖节日,但福州的清明节却有其独特的风俗,每年清明节前后,福州市民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培土。扫墓完毕后,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邻人说明本户已履行了扫墓祭祖的责任。

2、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居住在福建的客家人与其他地区的客家人一样善唱山歌,用客家山歌表达他们的生活、劳作和情爱等情感。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人的口头语言演唱,融含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枝一秀。客家人由于所处环境大多是山野峻岭,男女共同劳作,没有“男主外,女主内”的地位差别,客家人大都纯朴耐劳,客家人这些独特的背景和文化,也影响着客家山歌。

3、龙岩客家婚嫁习俗

生活在龙岩的客家人迎娶婚礼别有风趣,男方迎亲队到达女方家,新娘出门要站在一个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客家民间称为“过米筛”,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立业。

接着要背新娘出家门,上车轿时新娘的兄弟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到达男家后,新娘要在手捧盛着柑橘吉祥圆盘的伴娘牵引下跨过火红的木碳炉,表示“火红兴旺”,进入厅堂拜堂后,即入洞房,婚宴开始。

4、泉州民俗风情

泉州地处我国福建东南沿海,古为闽越族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千百年来泉州民风淳朴,文教昌盛,人们勤奋坚毅,知礼乐善的遗风世代相传,形成独特的泉州民俗民风。

5、宁德民俗风情

福建宁德市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从唐朝开始,畲族先民从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一带陆续迁移到福建东部。畲族作为一个古老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独特的习俗风情。畲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通用汉族文字,他们自称“山哈”,意指居住在山里的客人。畲族人民喜唱山歌,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常以歌代言,以歌传情,歌颂劳动。

永定土楼,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永定,是纯客家县,是福建拥有最多的土楼的县,总共23000多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的山区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2008年7月,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因为永定为客家县,因此,它的习俗与一般的客家习俗是一样的。所过的节日,与我们汉族大同小异。婚姻习俗与汉族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就不多说了。

主要的不同之处,比如:客家话,是自成一体的,和广洲话一般,如果没人翻译,听起来和外语没有多少区别。

每个地方风俗不一样,而且随礼的话也要看跟新娘的关系怎样。如果是朋友,平时联系多,关系比较亲近,而且还是伴娘的身份,那就随多点份子,1千至2千就差不多了,到时候你结婚了,他们随份子回来只会多不会少。如果关系一般,只是被临时拉过来充当伴娘角色的话,那就随600左右就差不多了,具体的可以跟其她伴娘商量下,金额尽量不要出入太多。

在春节前,龙岩风俗要祈拜灶神。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是送灶君上天,元月初五是迎灶君下凡。传说“灶君”乃玉皇大帝派驻人间,搜集各农户善恶之举,至腊月二十五要登天察报,来年玉皇帝据此情进行赏善惩恶。当晚,各农家在灶君神位前,摆设祭品,点烛烧香、焚纸、燃炮,祈求上天保佑。祭品是家禽、肉、水果等。在此之前,有游僧用黄纸印好“奏文”挨户售卖,把奏文与香纸同焚后,供灶君携上天,以求灶君向玉皇帝多奏善举,盼望天官赐福,勿降灾祸于身,庇佑全家安康幸福。此俗农村仍有少数人相传。

过春节,龙岩有“入年界”和“出年界”之风俗。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是“入年界”,元月初五日开“出年界”。入年界后,各家各户要“扫屯”,即打扫卫生,擦洗家具、门窗、房前屋后、庭院上下,都要扫得干干净净,床上被褥都要换洗。接着各办年货,添置新服饰,蒸年糕,做糍粿,以迎接新的一年来临。

大年三十,是农历年最后一天,习称“过年”,现称“过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门口悬挂红灯笼,贴新对联、门神纸,在屋内摆置新盆花,挂上小彩灯,洋溢着节日气氛。同时杀鸡、宰鸭,去祠堂祭拜祖先,析求上祖显灵保佑。当晚,全家团聚一起吃“除夕宴”,远出在外亲人一般要在入年界前赶回到家,有因不能回来,家里人要留下空位,摆上碗筷、酒杯。晚宴毕,上下老幼互送“压岁钱”,厅堂点上通宵灯,甚至鸡窝牛栏也要点上腊烛。大年夜,还有守岁习惯,传说守岁越长,身体常健、家业长兴。零点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各家大放烟花、鞭炮,到处是烟花四溅、鞭炮声震天,男女老幼欢声雀跃。

初一,是新的一年伊始,在凌晨各家要择吉样的时辰“开大门”,在厅堂上设香案,敬拜天神、祖宗,后把大门开出,燃放鞭炮,纳千样、迎百福、求吉利。年初一早餐,龙岩习俗是吃素,开大门后,先吃一碗糖稀饭,用糯米、花生米、红枣、糖煮成,表示新的一年过着甜美的生活。早餐,米饭是蒸笼饭,菜色用茶油或花生油炒豆干、薤(带根),炒芥菜等表示长寿安康。早饭后,全家老少皆着新服饰,晚辈向长辈拜年,到亲邻家道喜祝贺。主人要端茶奉糖果等招待。还要嘱咐小孩讲话须小心谨慎,多讲吉利言词。午饭开斋,饮食如常。在初一这天,不得干农活,不洗衣服,连饮用的水在年三十晚都要备好,初一不得到井里打水,同时不得扫地,扫把要置放于偏僻处,其意是不得把财源扫掉。

初一过后,开始走亲戚,相互宴请。旧风俗各家各户要选吉利日子,在年前告知亲戚客人,此日客人带上礼品来后,主人先要煮一碗点心招待。点心用米粉煮成,盛放两个荷包蛋、鸡块、肉等,给小孩吃的还要配上一个鸡腿。客人吃点心不能全吃掉,二个荷包蛋只吃一个,中午主人设宴招待。客人辞别时,双方要互送红包给小孩,以表示吉利,并备礼品回敬客人。此风俗现已有改变,一般初二、初三都是女婿去岳母家拜年,丈母娘设宴招待,相关亲戚也一块邀来参加。

初一到元宵节,主要是开展丰富多彩舞狮、舞龙、采茶灯表演等文娱活动,进行庆祝。

农历正月十五是正月半,俗称“元宵节”、“上元节”,这是春节后第一个节日。家家户户备酒宴,全家团聚畅饮,门前悬挂红灯,当晚男、女儿童手提各式花灯到户外玩乐。同时舞龙队、采茶灯在街上四处表演,烟花怒放,万紫千红,震耳炮声,此起彼落,城乡上下灯火辉煌,成了灯的世界,人们尽情饱尝节日的欢乐。在元宵节夜晚,龙岩有的地方有吊灯的风俗,男孩到祠堂或士地宫庙点一盏灯提回家,路上不能被风吹灭,龙岩话“灯”与“丁”同音,其意今年挂了灯,明年添新丁,盼望早日生男丁的意思。折求在新的一年中,财丁两旺,五谷丰收。

在元宵节,龙岩还有一个风俗“偷拔菜”。当晚几个年青人和小孩聚集一起,到高寿和人财两旺的农户莱园去“偷拔莱”把偷来的菜在露天煮好,大家分吃,以求长寿富贵。此举被主人发现也不会被追究。

过了元宵节,城乡开始正常生活。

端午节,龙岩称“五月节”历来传说是为纪念古代诗人屈原英雄事迹。龙岩过端午节,一是要包“粽子”,粽子分盐粽和碱粽二种。盐粽是用糯米,掺进瘦肉块、虾来、香菇、赤豆、花生米,拌匀后,用竹叶包成四个菱角,煮熟即成。碱粽,是用草木灰烧后冲洗出的碱,与糯米混合包成粽子,它可贮藏极久。放一、二个星期不会变质,吃碱粽要沾蜜糖,非常可口。

龙岩过端午节另一个风习,是要大扫卫生,用雄黄洒撒到各偏僻角落,毒杀昆虫、蚂蚁,在端午节中午,到野外寻拔“午时草”,用“午时草”煮一锅水,给全家人洗身消毒,以防生疮。各家各户门上插菖蒲和艾草,以避邪消灾,保全家平安。

有水域的乡村,举行划龙舟比赛,现在是以县为单位组织,在端午节前,各参赛队,要作充分训练。过去参赛是男性,现有女性。吃过端午宴后,各家男女老幼,成群结队去观看比赛,为各参赛队加油助威,在比赛场地车水马龙、人海如潮,非常热闹。

每年七月初七称“七夕”。传说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龙岩风俗是这天晚上,全家人吃“麻佬”。麻佬是由爆米花、花生米、油葱、麦牙糖等原料制成,食之十分香酥可口。男女结婚三年内,丈母娘要送麻佬给女婿,俗语“父母吃生日,女儿吃七夕”。七夕晚,男孩看天上牛郎星,会勤劳勇敢,女孩看见织女星,会心灵手巧,聪明伶俐。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龙岩称为七月半,也称“鬼节”。吃宴饭应在中午进行,如在晚上是与鬼争吃。当晚,各家各户要备些祭品去祭孤魂野鬼,把点燃的香整排插在路边,焚烧阴纸。此事应由老人、大人去负责,儿童小孩不能看,目的避邪驱妖,保全家平安。

过中元节,龙岩还有一个风俗,是“拂柚捶”,在当天晚上,由年青人找一根木棍或竹竿,竿顶插进抽子,再把几十支点椒的香,插在抽子上,几个人组成一个队,向邻村和别姓“拂柚捶”,一边呐喊,一边转动手上的柚子,晚上看去如一个火球。“拂柚捶”的方式,不是两个队斗殴,而是保持一定距离,相互呐喊谩骂,最后是互抛泥块、小石头,其用意是双方要把病魔灾难驱赶降临到对方。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也称“团圆节”,大家要买月饼,赠送长辈和亲友,过去月饼采用木模印成,雕有图案和花卉。吃过晚宴后,全家团聚在一起,在庭院内,摆上月饼,边赏月边吃饼,月圆饼圆,盼望全家和睦团圆,建起美满家庭,永远过着幸福生活。

中秋节也是联谊侨居海外和远别桑梓亲人的节日,此时要相互致信,祝贺问好,表达思念情意。

冬至,是廿四节气之一,表示严寒冬天己到,此时气候明显有变化。冬至,龙岩称“冬年”,保留周朝以来,在这天过冬年的古老习俗。家家户户,要包“粿饺”,其皮是糯米、大米磨成粉,掺入苎蔴叶制成,馅心是冬笋、肉或糟菜等,包成三角形。冬至日,早餐吃“冬年丸”,是用糯米磨成粉,丸内包红糖、芝麻、花生馅。煮时再放入姜片、红糖。人们趁这一年农事结束之时,盼望神灵、祖宗保佑。平安冬至日,还有祭拜祖祠风俗。

龙岩过年的风俗:

1、正月初一日,各家择定吉时开门,放爆竹,焚香点烛,敬拜祖宗,男女老幼全新打扮,互道吉利话。家族聚居的大楼里,先请最有福气的人开大门,说“开门大吉”;走出大门又说“脚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长挂鞭炮;然后,家家打开厨房门,放鞭炮,说好话。

2、早餐普遍为素食,团圆汤丸、红枣、花生、糯米甜饭。人们不打扫,不洗衣,不挑水。孩童放鞭炮取乐,大人走家串户贺喜。

3、各家为招待前来拜年的亲朋,大多摆出糖果、花生、甘蔗、金桔、甜枣、话梅、葡萄干等。客家备有肉丸、鸡肉、瘦肉、茶蛋、黄酒饷客,称为“食汤糁”,以劝酒至醉为热忱。

4、初二回娘家走亲戚,岳家热情款待。龙岩、漳平始以荷包蛋、粉干作点心,再行宴请。若是新亲,则更隆重。

5、龙岩的除夕,人们早早地起来杀头牲、开大床粄、烧香敬神、挂灯笼、贴对联、斩斩剁剁做肉圆,准备丰盛的团圆饭。一整天,忙而不累,且快乐和幸福着。团圆饭也叫年夜饭,但一点也不“夜”,半下午早早地就开食了。桌上碗筷要摆圆(不足十付摆十付,取十全十美之意),还要为过世的父母、外出未归的家人倒满酒,虚席以待,以表思念,以示同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0080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2
下一篇2023-10-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