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九大定情信物都有?

古代九大定情信物都有?,第1张

古代少女的9大定情物

戒指

戒指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香囊

香囊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缠臂金

缠臂金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手镯

手镯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

玉佩

玉佩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钗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同心结

同心结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簪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耳环

耳环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1、请柬

通知亲友来参加婚礼的邀请函,中规中矩的、个性创意的都可以,但是切记不要分档次制作请柬,不要给自己找额外的麻烦。

2、婚纱照

新娘和新郎双方共同选择婚纱摄影团队和拍摄点以及拍摄风格,互相商量,拍出最甜蜜的婚纱照。

3、婚纱礼服

包括新娘新郎的婚纱和礼服,还有伴娘伴郎的礼服,以及双方父母的服装,这一方面说法做法各有不同,有男方出钱的,有的是女方买男方、男方买女方的,也有的是各买各的,当然选择租婚纱的。

4、红包

红包是一定要准备红包的,数目大小不定,在迎亲的时候务必会遇到伴娘的阻挠,因此多准备一些小红包会有很大的帮助。还有些帮忙新郎做事的亲友都需要给个红包,可以准备几个100-200的,或者是吉利数字的红包。

5、婚礼用品

签到簿、烟酒饮料、喜糖、干果零食、水果、蛋糕、伴手礼等,有些是可以酒店婚宴包含的,没有的话都需要男方购买准备的,比如伴手礼,自己准备的话会比较有心意。

1 关于男女互赠信物的诗句

关于男女互赠信物的诗句 1古人朋友之间有互赠的习俗,举例诗句

簪子簪又称搔头,是古代女子常用的定情物。

也有象征“正室”尊严的意味。周宣王的姜后有“退簪劝政”的佳话:说的是周宣王荒疏国政,姜后为了规劝他,就退去发簪长跪于永巷,表示自己有罪,周宣王羞愧难当,从此励精图治。

《鼓吹曲词·有所思》写一个女子为远方的情人精心制作一支簪子,听闻情人另有所爱后,她把簪子烧掉后“当风扬其灰”,表达不会做小三的决心。香囊香囊又名香袋、花囊,用丝线缠成,多种香味浓烈的中草药细末装入袋中。

先秦时,年轻人见父母长辈要佩戴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

《红楼梦》中,黛玉送给宝玉一个香囊,后来误会他送给了别人,赌气把正做的一个剪了,却不知宝玉已将它贴身佩戴。恋爱中的小女儿情态跃然纸上。

罗裙裙子,在文学著作以及影视作品里,经常看见关于裙子的句子。尤其是那一句“石榴裙下……”,几乎已成不朽名句。

古代的女子,都喜欢在裙子上面做装饰,以承托爱情。罗帕罗帕是较为私密的东西,古代多用于传情,带着说不清道不尽的缠绵之意。

“有女子,手执罗帕,巧笑嫣然”,想那女子,伫立于万花从中,借着帕角的飘忽,暗送秋波,既掩去露齿的尴尬,又平添了几分娇媚,让人怜爱之意顿生。玉如意古代宫廷里的不少地方都会摆放如意,以供帝后玩赏。

除此之外,如意还作为一种信物,在皇帝选后妃时,皇帝执如意,授予看中的女子。如意在宫中还是一种高贵的礼品。

每逢皇帝即位、帝后生日等喜庆之日,王公大臣都要向帝后敬献如意。钗子著名词人,辛弃疾在《祝英台近·晚春》中言:“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钗不仅是单一的装饰物,亦代表着寄情。

古时候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时,再 合在一起。手镯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称谓,如“跳脱”等。

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有仙女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仙女萼绿华赠羊权金和玉跳脱。

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中也有书生吴生偶入仙境,与紫衣仙女欢好,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手镯送给他留念的桥段。玉佩“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

玉在我国古代是君子的象征。君子讲究恭敬平和,温润悠远之爱,正与玉的寓意相符。

所以古代高雅从容的谦谦君子们喜欢用玉来作为定情物,显得节制有礼,既不猴急,又不疏远。互赠习俗很多,受字数限制以上供参考。

2古代,一般男女定情信物,一对一对的那种,是哪些信物呢

男子对女子 1、缠臂金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绾臂双金环”指臂钏,又称缠臂金,这是一种我国古代女性的缠绕于臂的装饰,是用金银带条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

缠臂金的奥妙在于戴上之后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所见都为数道圆环,而相互不关联,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般美丽。苏东坡《寒具》诗虽然是写一种叫馓子的食物,但诗中“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

”的句子更让人联想到一个戴着缠臂金的女子于浓睡未醒中,带出几许醉意的妩媚,由此也可见臂钏为古代女性容色增辉的效果。 南宋女词人朱淑真在她的《恨别》中写道: 调朱弄粉总无心,瘦觉寒馀缠臂金。

别后大拼憔悴损,思情未抵此情深。 在理学禁锢日深的南宋,朱淑真是一位敢于冲破藩篱,热烈追求个人幸福的女子,这首诗表达了她与恋人分别后肝肠欲断的思念,思念使她日渐消瘦,憔悴,以至于缠臂金都松脱了。

可惜她到底没有见到她思念的人,因为她爱的人最终选择了逃避,朱淑真只好写下“待封一伤心泪、寄与南楼薄幸人。”后抑郁而终。

2、戒指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用戒指定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南朝刘敬叔《异苑》中记载沛郡人秦树在冢墓中与一女子婚合,临别时,“女泣曰:与君一睹,后面无期,以指环一双赠之,结置衣带,相送出门”,会面安可期, 见指环如见其人,指环之重跃然诗里。《全唐诗与李章武赠答诗》的题解中注释说,唐时,书生李章武与华州王氏子妇相爱,临别时王氏子妇赠李章武白玉指环,并赠诗道: “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

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 后来李章武再去华州,王氏子妇早已忧思而死,指环只是空留怅惘。

宋李昉《太平广记》里说后来李章武与王氏子妇的灵魂神会于王氏宅中,这应该是人们对这场爱情结局的美好愿望。 到了晚唐时,戒指渐渐由男女互赠变为只由男子赠与女子,这和今天中西戒指的赠馈方式是类似的。

范摅《云溪友议》中写书生韦皋少时游江夏期间,与少女玉箫从相识到相恋的故事。韦皋临回家乡前送给玉箫一枚玉指环,发誓少则五年,多则七年后会来娶玉箫。

然而七年光阴过去了,薄幸的韦皋却不复再来,痴情的玉箫绝望地沧呼:“韦家郎君,一别七年,是不来矣!”竟绝食而死。人们怜悯玉箫这一场悲剧,就把韦皋送给她的戒指戴在她的中指上入葬。

很多年以后,韦皋官运亨通,做到西川节度使,才辗转得知玉箫的死讯,他悔恨不已,于是广修经像,以忏悔过去的负心。后来有人送给韦皋一名歌姬,名字容貌竟与玉箫一模一样,而且中指上有形似指环的肉环隐现,韦皋知道是玉箫托生又回到了他的身旁,二人终于以再生缘的形式实现了隔世的结合。

是耶非耶?为了人间有情人终局的美满,只好姑妄信之了。 这个故事里还有一段写韦皋凭借少翁招魂之术与玉箫的魂魄相会的情节,让现代的人们体会了一个古代痴心女子对薄情人负约的责备。

相会以后,临去时玉箫对韦皋说:“丈夫薄情,令人生死隔矣!” 生死隔矣,只缘丈夫对感情承诺的薄情!而怨言竟然是面带着微笑说出来的,这样的微笑却带着何等的沉痛。千载之后,这段文字还让我们读来感慨万千,而古代女子依人为活的命运注定玉箫只能如此。

当相思空掷了,还是如此难舍难弃的眷恋,望穿秋水地想念,一枚戒指误了她这一世,她又一往无悔地戴着它到了来世。 戒指既然是定亲之物,所以古代未字女子都不戴戒指。

隋代丁六娘《十索诗》所写“欲呈纤纤手,从郎索指环。”或许可以说明古代,甚至是现代女子对戒指的那一份难言的情怀,这个信物最小,在女子心中的份量却最重。

满怀着希望,伸出手来让心爱的人为自己戴上,而后,或许幸福地戴上一辈子,或许有一天对着它哭到心碎。 3、耳环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我国女性用耳饰打扮自己的最早记录见于《山海经》“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齿,穿耳以鎼”,《三国志》中诸葛恪说:“穿耳贯珠,盖古尚也。”

可知穿耳从三代时起至今不衰的时尚。耳饰又分为耳丁、耳珰、耳环、耳坠等样式。

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闲情偶记生容》里将耳饰里小巧简洁的耳环称为“丁香”,将繁复华丽的耳坠称为“络索”。他说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见耳环在古人审美观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唐代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中的“明珠”指代的就是耳环。

是否也因为这首诗让人觉得以耳环为信物透着悲情?元末张惠莲悼念亡夫的《竹枝词》想必也是睹物思人所作: 忆把明珠买妾时,妾起梳头朗画眉。 郎今何处妾独在,怕见花间双蝶飞。

4香囊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香囊的历史由来已久, 古时又称香包、香缨、香袋、香球、佩伟、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据《礼记内则》:“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

就是说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

安史乱起,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一行人仓皇西狩,马嵬坡六军不发,唐玄。

3关于男女幽会的诗词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

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

我汲川上流,君喝川下水,

川流永不息,彼此共甘美。

《生查子·元夕》·欧阳修

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月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频日雅欢幽会,打得来来越杀。说着暂分飞,蹙损一双眉黛。无奈,无奈,两个心儿总待。

出自:《宴桃源》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雅欢幽会,良辰可惜虚抛掷。每追念、狂踪旧迹。长只恁、愁闷朝夕。凭谁去、花衢觅。细说此中端的。道向我、转觉厌厌,役梦劳魂苦相忆。须知最有,风前月下,心事始终难得。但愿我、虫虫心下,把人看待,长以初相识。况渐逢春色。便是有、举场消息。待这回、好好怜伊,更不轻离拆。 。

出自:《征部乐》 年代:宋 作者: 柳永

蕙心堪怨,也逐春风转。丹杏墙东当日见,幽会绿窗题遍。眼中前事分明,可怜如梦难凭。都把旧时薄幸,只消今日无情。 。

出自:《清平乐》 年代:宋 作者: 晏几道

一声鸡,又报残更歇。秣马巾车催发。草草主人灯下别。山路险,新霜滑。瑶珂响、起栖鸟,金镫冷、敲残月。渐西风紧,襟袖凄冽。遥指白玉京,望断黄金阙。远道何时行彻。算得佳人凝恨切。应念念,归时节。相见了、执柔荑,幽会处、偎香雪。免鸳衾、两恁虚设。 。

出自:《塞孤》 年代:宋 作者: 柳永

长安紫陌春归早。亸垂杨、染芳草。被啼莺语燕催清晓。正好梦、频惊觉。当此际、青楼临大道。幽会处、两情多少。莫惜明珠百琲,占取长年少。 。

出自:《迎春乐》 年代:宋 作者: 晏殊

4古代男女之间定情信物都有啥

古代的情侣中什么东西都有可能成为两个人的定情信物,一块玉佩、一束秀发、一个香囊、甚至是童子用来玩乐的竹马,都可以成为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而且,每样定情信物都有它合理的解释。

玉佩通常是文化人之间表达情意的信物,表现的是一种温润悠远、节制有礼的情爱。当然了,这个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否则在物资匮乏的古代你是买不起一块玉佩的!香囊是情侣之间最常用的信物,因为在先秦时,香囊是年轻人每天随身佩戴的物品,所以恋人之间也会方便地把它当做礼物进行互换,很方便的呦。

5请问古代男女的定情信物有哪些

红豆 出门顺风栽杨柳 清明前后,谷风习习,柳条依依,柳叶如眉,不禁想起温州鼓词艺人吟唱的“出门顺风栽杨柳,回家金杏满树红”的俚语。

温州人素有外出务工经商的习惯,每年清明前后,春和景明,便打点家生伙出门做生意,家人邻里预祝他顺风顺水在外地发达赚银,广进财源。像杨柳那样栽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立业,叶茂枝盛,待到秋后回家时,门前屋后金杏满枝硕果,红红似火。

这虽是一句古老的吉祥讨彩的祝语,却应验当今数百万温州能人在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以至越洋过海在外国创业之身,像杨柳那样随土而安、异域生财。数不尽的温州村、温州城正是温州人出门顺风栽杨柳的写照,更是温州人的骄傲。

杨柳,不仅是温州人的吉祥物,也是中华民族借以咏吟胸臆、寄托心志的具有诗情画意的素材,侧面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 杨柳的柳字与留字谐音,提到柳便在人们的心目中油然滋生挽留客人、亲人的意境。

早在汉代便有折柳送别暗寓殷勤挽留之情。到隋唐两宋更盛。

隋代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代长安东边的灞水上有座灞桥,是东去洛阳的必经之路,京城人送客至此,大盛折柳示留之风。

因而灞水两岸遍植杨柳。南朝那位才尽的江郎曾有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句子,后人便改称灞桥为销魂桥。

唐代裴说《柳》诗:“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怨柳树无情,实怨离人无情。

被误归李白名下的《忆秦娥》词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灞陵就是指这座销魂桥。离人在此桥折柳话别,难禁热泪。

现代常闻于歌坛的近人李叔同的《握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句,也是借晚风笛声中的柳丝来抒发“知交半零落”后好友又要分手的伤感! 古人也有为被送客者所折的柳条而惋惜、抱怨的。唐敦煌曲子词中《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偏心,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去那人抛,恩爱一时间。”

词人借用扬州长江岸边任人攀折的柳枝为命运悲惨的歌伎呼号。这人折去,那人随手抛掷,恩爱只在一时之间,何等势利,可谓维妙维肖。

以上摘句,都透露出伤感与凄惨的情调。还是北宋欧阳醉翁的《阮郎归》词:“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写得活泼。

把沐浴春光的少女赏春时的欢快心情写得十分诱人,显得欣喜。他的《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又透露恋人的期待。

其实,我们温州的“出门顺风栽杨柳”最有春风得意,事业必成的信心。随土而安,比依恋故土更有出息,充满阳光。

说起依恋故土,也难怪中国人多情。因为中国人几千年来过着农耕生活,那种植根于农业生产眷恋故土,思乡怀归的情蕴特别浓郁。

早在2500年前周代的《诗经·小雅·采薇》的最后一章,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句。这位长期参加征战的老兵,解甲归田回忆刚出征时,门前那婀娜摆拂的柳枝依依眷恋地像与他执手牵衣不忍松手。

通过柳条依依的物象成为惜别的意象,以至升华为对故土家园眷恋的意境,真切动人。唐人王之涣七绝“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句,为杨柳叫屈,并不是它不知春,不发芽,只因为玉门关在春风不度之处啊!也侧面反衬征人在边塞的艰苦环境。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用杨柳写恋人惜别更具深意。南宋陆游重暮之年重游沈园,故地遗踪勾引起对已死恋人唐婉怀念,有“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的咏叹。

沈园老柳,鉴湖老翁相对而泣、催人涕下。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有“柳丝长,玉骢难系”的曲词,依依柳丝虽是相思所托,但也无法系住张生的马。

经曲折追求而终成眷属的有情人又遭离别,怪不得莺莺“遥望十里长亭,顿时减了玉肌”。 杨与柳原是同科异属的植物,我国历来杨柳连称。

她不仅垂垂飘摆的枝条其甚柔情蜜意,更有柳絮杨花惹人产生无限情愫。南朝刘义庆编的《世说新语》记载:“谢太傅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东晋太傅谢安雪日出题,他的兄长无奕之女道韫用随风飘舞的柳絮来形容白雪,形神兼备,神妙无比,成千古佳话。

谢道韫从此获才女美名。嗣后,人们写杨花柳絮的诗词便大批涌现。

其中素推东坡居士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最为有名。此词首句“似花还似非花”,词中写“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结句是“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学士以杨花比人,十分贴切,比他的同僚章质夫词高出一筹。

苏词之前,杨花之名不甚好听,被比作朝三暮四的女人,谓之“水性杨花”。东坡替她平反、正名,还她纯真重义、幽怨多情的女儿本色。

杨柳定会谢他! 踏“杨柳岸”,吟“晓风残月”,让我们舒展想像的翅膀,驰骋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广阔天空,让杨枝柳絮随我们一起陶冶性情、怡悦心胸,提高生活质量,其乐无穷。

6最适合情侣互赠的诗集 有哪些 推荐一下

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於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席慕容的我觉得蛮好的 推荐这首给你 挺经典的 给情侣之间的印象会很深刻

那推荐你 海子的爱情诗集 读起来 真的有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感觉 情侣听了 会感觉很温暖 如果您满意我的答案采纳下我把 谢谢

中国古代十大定情信物比较广泛的一种说法有同心结,簪子,戒指,耳环,头钗,香囊,玉佩,缠臂金,裙子,手镯,要说最浪漫的信物当属同心结了。

同心结是一种由两股彩绳编织成连环回纹的样式,然后抽紧,再从绳结边缘的位置错落抽出几处,使其变得更加富有艺术美感。有关同心结的记载最早起于北宋,常在古代婚嫁仪式上出现。

在我们看很多稍微“正剧”一点的古装剧的拜堂成亲的场景时,常常出现这样一幕:新娘盖着红盖头从jiaozi里出来,旁边服侍的人会递给她一根红绸,红丝绸的中间有一朵“大红花”,新娘牵着红丝绸的一端,新郎则牵着另一端,俩人步入内堂,然后开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这根红绸就是古代婚礼重要的道具“牵巾”,红绸中间的“大红花”就是一个同心结。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男女之间的婚姻关系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虽然从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会很排斥这种制度,但是在当时,这就是一件和吃饭喝水一般普通平常的事。同心结的浪漫之一就是它是由两根红绳编织而成,两结紧密相连,会让人情不自禁的觉得,如果相爱的俩人之间,也能这样一心一意,从一而终就好了。

同心结对新婚的新人夫妇而言,是一种美好的祝福,期望着两个新人能够白头偕老,永结同心。同心结不像玉佩,缠臂金那样昂贵,普通百姓可能难以承受,因为只要两根普通的绳结就可以编出一个缠绵暧昧的同心结,不需要什么金银珠宝,但是却承载着沉甸甸的情谊。

自古就有“结发为夫妻”的做法,在困难的时候,可能连根彩绳都没有,相爱的俩人便各出一缕发丝,以示夫妻白首不相离,永结同心好,以此来做定情信物。同心结的寓意是其他定情信物都难以比较的,既浪漫又沉重,既美好又遥不可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0159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2
下一篇2023-10-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