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苍山县文化及其风俗

山东苍山县文化及其风俗,第1张

  苍山文化

  民间文学 苍山民间文学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笑话、歌谣等多种形式。其中神话含创世神话、太阳神话,事物起源神话诸类,如《杨二郎掏山压太阳》、《小白龙下凡》,《千里眼和顺风耳》等。传说内容较为广泛的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地方风物等。《柞王宠儿亡国》、《造律条》、《关老爷磨刀》、《迷龙汪》、《秃尾巴老李》等,故事内容多为鬼孤故事、生活故事、爱情故事和幽默故事。流传较广的有《小糖锣》、《狐狸仙救王小》、《狼背婆》、《乖媳妇》、《黄半仙算命》。1988年6月苍山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收集故事千余篇,整理116篇,汇编成《苍山县民间文学集成故事卷》第一卷,出版印刷4500册。1970年7月收集歌谣百首,整理汇编《苍山县民间文学集成歌谣卷》第一卷,收录歌谣112首。1991年11月主编张文明被山东省文化厅、省文联、民委授于先进工作者称号。

  话剧 1931年在文峰小学任教的郭云芳自编话剧,领导学生在集市上演出。抗日战争时期比较活跃。鲁迅艺术大队、苏鲁支队政工队、抱犊剧社、黎明剧社、星火剧社、战士剧社、鲁南文工团等文艺团体,自编自演,四处演出。70年代之后逐渐消失。

  其它剧种 1938年前后,在苍山农村有歌剧演出,主要有临郯青年救国团剧杜、抱犊剧社等文艺团体,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小放牛》、《亲家母顶嘴》等。这时期也出现了秧歌剧、快板剧。新中国成立后流入豫剧、四评调戏、黄梅戏、吕剧。1959年至1996年全县组织文艺汇演时,每次都有这些剧种出现。

  曲艺 流行较广的有皮影、大鼓、评书、小鼓、渔鼓、快书等。清光绪年间开始流入,艺人有专业、半专业的。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加强对曲艺工作的领导和管理。1952年10月县文化馆成立第一届曲艺协会,入会艺人111名,其中盲艺人65名。1957年参加山东省曲艺艺人登记的有40 下画清水绿波,将船套系在女舞者的腰间,如坐船状。另一人化装梢公模样,手持木浆,撑篙划船.坐船者随着划船者娉娉云步,二人合舞,如船行于碧波荡漾、风浪摇摆的水面之上。有的边歌边舞,锣鼓伴奏。 秧歌舞 在抗日战争时期,秧歌舞比较盛行。有几人或几十人组成秧歌队。一般舞者化装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彩绸等道具,边唱边舞,配上锣鼓、唢呐、二胡、笛子等乐器伴奏,载歌载舞。建国后,秧歌舞大多都是农村姐妹表演,成为群众在节日集会、庆贺、文艺会演等经常表演的民间舞蹈。

  花棍舞 花棍舞也叫"打花棍"、"霸王鞭"、"金钱棍"。花棍用竹竿制成,竹竿两端和中间都装有带眼的铜钱,人数多少不等,排列队形。舞者手持花棍忽上忽下,时左时右,敲击四肢、肩、背等,发出整齐统一有节奏的响声,边唱边舞,配有音乐。群众文艺会演中多有此节目。

  腰鼓舞 腰鼓舞也叫"腰鼓队"、"打腰鼓"。一般有数人至几十人组成队形。舞者腰间系一椭圆形小鼓,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鼓,击出各种花点,边敲边舞,动作整齐健壮,节奏强烈统一。

  门 笺 是剪纸艺术的一种,俗称"过门钱"、"门吊子"或"花纸"。一般于除夕张贴,一门5张,颜色各异,贴于门榍,由左至右次第为头红,二绿,三黄,四水(小红)、五兰(或紫),形状为长方形,由膛子、边框、穗子三部分组成。门笺的膛子分两大类,其一由花卉、鸟、凤、兽、虎等纹样组合,其二由文字组合,如"新年庆有余","万象更新"等。制作工艺有单色,套色之分。套色门笺,俗称"换膛子",需将门笺的各部分图案切开,重新组合,使其愈加绚丽多彩。苍山门笺,产地较多,风格各异。小岭的注重典稚,西城前的看重古朴,长城和冯村的擅长套色。苍山门笺,稚俗共赏。1964年对外文委来苍山征集门笺10套,参加驻外使馆展出。1982年5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首府报纸对苍山剪纸艺术作专题介绍。此外,苍山门笺颇受江苏,河南,安徽及东北三省的青睬,每适新春佳节,客商均前来采购。

  印 花 苍山民间印花布分为蓝印和彩印2种,以蓝印流传最广。蓝印花布是用防染方法印染而成。印花版过去采用泊纸刻制,建国后逐渐为塑布代替。染法,先用豆浆、石灰、蛋清混合作为底料,透过印版刷在白布上,晾干后再用靛蓝煮染,待布干后刮去底料,呈蓝底白花,故被称为蓝印花布。其图案构成既有一股图案的结构程式,又具自身的工艺特点,多以互不相连的圆点、短线和小块面组成,常见的是以7个圆点组成的图案,俗称"猫蹄花"。蓝印花布的题材多以牡丹、梅兰、竹菊、喜鹊、凤凰、鱼等,以及回坟图案为主,带有明垦的谐音和寓意,如"喜鹊闹梅"、"风戏牡丹","年年有余"、"富贵盘长"等。象征吉庆、平安和幸福。花布的印版可分为边版、角片、芯子版和花布版。艺人们根据顾客需要,大小变化、调节使用,染出各式各样的被面、褥面、门帘、包袱皮、兜兜和花布等。彩印花布分布在南部乡镇。兰陵王连臣生产的彩印包袱水平较高,约从50年代开始,以大红为主,翠绿、桃红、紫、蓝、黄等几色套印,图案奉润、富丽堂皇,尤为新媳妇所喜爱。蓝印花布流传时间较长,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1981年《大众日报》、《农村大众》刊登载过苍山县蓝印花布纹样。80年代以来,有数千米被当作展品、资料、礼品、纪念品流往北京和其他省市,引起了专家、艺术家及服装行业的重幌。

  泥 玩 苍山泥玩具的代表产地为小郭村,起源于清咸丰年间。原为已故老泥玩艺人李宪志的祖父从师天津,掌握了雕塑神像之技巧,为养家糊口计,利用本地黄泥塑成人畜,晾干烘烧,涂粉着色,至集市销售。初期只有五六户学做,尔后遍及全村。小郭泥玩体裁广泛,有戏曲人物、有畜禽鸟兽,不仅有单人独兽(禽),尚有双人双兽或人兽相联,如杨家将、财神爷、县官、孙悟空、猪八戒、白蛇许仙、牛郎织女、麒磷送子、武松打虎、关公骑马、抱鸡(鱼)娃娃、虎、狮,马,鸡、羊等.其造型概括夸张,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泥玩具的底部或背后装有芦哨,轻轻一吹就会发出"呜呜"之音,甚受儿童喜爱。百余年来,苍山泥玩具在枣庄,临沂,徐州、新沂、连云港颇有市场,天津、南京。丹阳,洛阳,开封等地也有销售。苍山泥玩得到美术家的高度重视。1964年山东省群众艺术馆选送李宪志、张水西的75件泥玩具至中央对外文委会,参加中国驻外10多个大使馆的内部民间工艺品展。198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第10期,刊登小郭村李玉法制作的泥玩具(杨宗保等2件(照片)。1983年南京工艺美术学院选李玉法的6件泥玩具作为直观教具。1984年北京工艺美术学院和北海团城中心玩具厂向李玉法索取泥玩具200套。

所谓“十里不同俗”,山东地盘儿不小,结婚习俗也是五花八门,但有一些是有共性的,新郎新娘家迎娶新娘的时候,热闹就开始了,这个时候,新娘的闺蜜和亲友们可以尽情地各显神通,“刁难”新郎。先从吃喝开始,水果、甜点、水饺都可以有,但是里面的“文章”嘛,就大有做头咯。一个小小的饺子,一张不透明的饺子皮,可以包含无数可能,答主就见过饺子里面包上芥末辣椒大蒜的,煮个半生不熟,新郎一口下去,自己脑补吧。象征性地吃喝完毕,就开始“进闺房”了,这个时候,新娘家里人会“堵门”,新娘一方的人在房中,新郎一方的人在房外,双方展开人和力的双重“博弈”,新郎会事先备好多个红包,力量解决不了的事,交给红包办,一个个红包从门缝中塞进,拿到的人也就自觉撤出了,毕竟都是图个乐,好戏还在后面呢!

山东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的人们给人的感觉就是豪爽淳朴, 山东结婚的风俗 有哪些呢?是不是跟他们一样豪爽呢?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山东的结婚风俗,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山东结婚习俗一、择正日

婚礼当天的日子被称为“正日子”这天通常是由男方家来挑选的。非正日则称为“待客日”,通常要比正日子早三四天,女方家挑选。待客日当天,新郎要在新娘家帮忙招呼客人,新娘家里要摆酒席宴请所有的宾客。两位新人要换上礼服一起接待亲友,等宴席结束后新郎回到自己家中,等到结婚正日子才能见新娘了。

山东结婚习俗二、迎亲

在山东结婚迎亲是越早越好的,因为当地有“抢头”的风俗一说。一般新郎的迎亲时间会找算命先生算好时辰,通常会带有9或者8等吉利数字。男方家安排接亲的人数必须是单数,加上新娘以后就是双数了,接亲人数最好控制的十多个人以内,其中应该有一对小朋友。新郎去接亲的时候要带一块里脊肉给岳母吃,寓意“离娘肉”。

山东结婚习俗三、送亲

关于送亲的人数没有一定的要求,但是新娘的弟弟一定要去,跟新娘一起坐在主婚车上,称之为“压车”,然后新郎会给一个大红包。新娘的父亲可以去送亲,但是母亲是不能去的。此外母亲在女儿出发的时候要哭嫁,新娘也要跟着一起哭,据说这样会让娘家富裕安康,称之为“洒金豆子”。

山东结婚习俗四、结婚

新娘到达新郎家后,要给男方妈妈头上戴上花,然后改口叫爸爸妈妈,这时候会收到一个大红包,称为改口费。改口费一般是1001元,寓意着 “千里挑一”。进入新房后,新娘要吃枣子、花生、桂圆、莲子,寓意着“早生贵子”。新房内的柜子和箱子都要放些硬币,寓意着富贵发财,最后就可以按照约定的时间去酒店举行婚礼了。

文章小结:以上就是我为大家介绍的山东结婚习俗,希望可以帮助一些有需要的朋友们。其实各地的结婚风俗都大同小异,结婚之前一定要详细了解清楚当地风俗,以免结婚的时候闹出一些尴尬场面。

山东一带的婚嫁,大体上分为这样几个步骤:议婚、订婚、送日子、铺房、迎娶、拜堂合卺。

在这几个步骤中,迎娶最为热闹,也最为有特色。婚礼日早晨,吹鼓手最先来到主家大门口鼓吹一通,然后进洞房再吹。稍事休息后,迎亲的花轿就要起程。一般迎亲的花轿有两乘,新郎坐的叫“官轿",给新娘准备的叫“花轿”。

去迎亲的时候花轿不能空着,一般要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坐在里面,执事的大扇上也要写上“小登科”字样。一切就绪,三声炮响“三吹三打”后,新郎才能进入女家门内。新郎先要拜女方的祖先和家长。新娘梳妆打扮完毕,吹鼓手高奏喜乐。新娘由其兄弟用椅抬出闺房,送入轿中,意为脚不沾娘家的土。博山一带,新娘是“抱”上轿的。

结婚那天,新娘的兄弟背着新娘跑,伴娘在后护卫,新郎则带人追赶,经过一阵象征性争夺后,才把新娘请上轿子。新娘上轿后,许多地方都有泼水的风俗,谓之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待新郎、新娘在轿中坐稳后,轿头便喊号起轿,两顶轿子同时抬起,姑娘便随着娶亲的队伍出嫁了。

山东村庄多聚一处,称“屯”、“村”、“庄"。大多数人住平房,有院落。乡间房屋,一般有草房、瓦房、泥平顶房等。草房之中,有一种海带草房颇有特色。海带草房是用一种海生的植物——海带草做成的。屋顶坡度很陡屋脊做成卷棚式,浑圆、厚实。从高处远望,象大鱼的脊梁。这种房子,冬暖夏凉,可保四、五十年不漏。

结婚流程

1婚礼筹备计划

11决定婚礼日期、地点、仪式及婚宴方式

12确定婚礼预算

13草拟客人名单

14召集好朋友讨论婚礼计划

15确定伴郎、伴娘

16确定主婚人、证婚人

17成立婚礼筹备组

171召开kick-off项目启动会

172制定婚礼项目计划书

173明确筹备组分工

2婚礼前准备

21与婚礼的所有项目干系人沟通

211就婚礼筹备计划和进展与父母沟通

212发喜贴给亲友

213电话通知外地亲友

214网上发布结婚通知

215再次确认主、证婚人

216及时反馈亲友受邀信息

217对于重要亲友再次确认

22结婚物品采购

221新家布置用品

2211家电、家具

2212床上用品

2213彩色气球

2214彩灯(冷光)

2215纱

2216蜡烛

2217胶布

2218插线板

2219其他物品

222婚礼用品订购

2221新郎新娘婚纱礼服

2222结婚戒指

2223新娘化妆品

2224喜贴、红包、喜字

2225彩带、拉花、喷物

2226烟、酒、饮料

2227糖、花生、瓜子、茶叶

2228录像带、胶卷

2229预定鲜花

22210预定蛋糕

22211水果

22212蜡烛

23新郎新娘形象准备

231新娘开始皮肤保养

232新郎剪头发

24拍婚纱照

241挑选婚纱影楼

242预约拍摄日期

243拍照

244选片

245冲印或喷绘

25布置新房

251请清洁公司彻底打扫新房

252布置新房

26确定婚礼主持人

261就婚礼当天计划与设想与之沟通

27婚宴预约

271估计来宾人数

272估计酒席数量

273选择婚宴地点

274确认酒席菜单、价格

275确认婚宴现场的音响效果

276与酒店协调婚宴布置等细节

277预定酒席

28婚礼化妆预约

281选择化妆地点

282与发型师、化妆师沟通

283确认婚礼当天的造型

284预约化妆具体时间

29婚庆车辆预约

291确定婚车数量

292选定婚车司机

293预约扎彩车时间地点

294确定婚礼当天婚车行进路线及所需时间

295预约婚车

210婚庆摄像预约

2101确定摄影社摄像数量

2102选定婚礼当天摄影摄像人员

2103安排摄影摄像分工

2104准备摄影像器材和胶卷录像带

2105预约摄影摄像

211其他

2111调换崭新钞票

2112确定滚床儿童

2113为远道而来的亲友准备客房

3婚礼前一天准备

31与婚礼的所有项目干系人沟通

311就婚礼准备工作完成情况与父母沟通

312就准备情况和婚礼当天分工与筹备组作最后沟通

313根据准备情况就婚礼当天仪式进程与主持人作最后沟通

314与伴郎伴娘再次沟通

315最后确认帮忙的亲友

316最后确认婚宴、车辆、摄影像、化妆等细节准备情况

32确认婚礼当天要发言人的准备情况

321主证婚人发言准备情况

322父母代表发言准备情况

323来宾代表发言准备情况

324抢亲时新娘提问准备

325新郎新娘在仪式上或闹洞房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33最后确认婚礼当天所有物品准备情况

331最后试穿所有礼服

332将婚礼当天要穿的所有服装分装口袋

333准备两瓶假酒

334准备婚礼当天新郎新娘的快餐干粮

335最后检查所有物品并交于专人保管

3351新娘的新鞋

3352结婚证书

3353戒指

3354红包

3355要佩戴的首饰

3356新娘补妆盒

3357糖、烟、酒、茶、饮料

3358焰火道具

3359烛台、婚礼蜡烛

34新郎新娘特别准备

341新郎新娘反复熟悉婚礼程序

342预演背新娘动作

343预演婚礼进行台步

344预演交杯酒动作

345放松心情,互相鼓励

346注意睡眠,早点休息

35准备闹钟

351确认一只正常工作的闹钟

352将闹钟调到5点半

4婚礼当天流程

41化妆

411 5:30 起床

412 7:00 新郎发型做好后到达新南门女方娘家附近等待

413 7:45 新娘妆完成,通知新郎

414 化妆师、美发师红包

42婚车

421 6:30 开始扎彩车

422 7:00 专车送新郎至新南门

423 7:30 彩车完成

424 7:45 专车送新娘回新南门娘家(8:30前到达)

425 9:00 所有婚车到达新南门

426 司机红包

43抢新娘

431 8:00 伴郎准备好鲜花、红包

432 8:30 新娘回到娘家,藏好新鞋

433 8:40 新郎带领兄弟们开始抢人

434 8:45 敲门、盘问、塞红包、挤门

435 8:55 新郎找新鞋,向女方家人承诺

436 9:00 彩带师到位气球到位

437 9:05 新郎背新娘出门,彩带,踩气球

438 9:10 车队出发

44迎新娘

441 10:00 车队到达化成小区男方家

442 10:05 新郎抱新娘进门,彩带,踩气球

443 10:10 小孩子滚床

444 10:15 伴娘准备好茶

445 10:20 新娘给男方父母敬茶

446 10:40 新郎新娘出发至酒店

45酒店准备

451 10:00 将糖、烟、酒、茶、饮料等带至酒店

452 10:10 最后检查酒席安排、音响、签到处等细节

453 10:30 准备好新郎新娘迎宾香烟火柴糖

454 10:45 彩带师到位酒店门口

46酒店迎宾

461 10:50 新郎新娘到酒店,彩带

462 11:00 签到处人员就位

463 11:00 引导人员门口就位

464 11:00 新郎新娘伴郎伴娘门口迎宾

47婚礼仪式

471 12:15 主持人准备

472 12:15 音响准备

473 12:15 结婚证书、戒指准备

474 12:15 气球、彩带到位

478 12:20 奏乐,新人入场,彩带、踩气球

主持人介绍

主婚人致词

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

新人父母上台

新郎新娘交换戒指,三鞠躬

新人给父母敬茶

双方父母代表讲话

双方父母退场

新人开香槟、切蛋糕、喝交杯酒、点燃蜡烛

游戏

479 13:00 婚宴正式开始

4710 13:00 新郎新娘退场、速食,新娘换礼服

4711 13:15 新郎新娘逐桌敬酒

4712 14:00 宴席结束,宾客与新人合影

48下午休息

481 14:00 宾客离开或到棋牌室娱乐

482 14:30 新郎新娘进餐、休息

483 14:30 清点所剩烟酒糖等

484 14:30 统计晚餐人数

49晚餐

491 17:00 通知酒店晚餐准备数量

492 18:00 请宾客进晚餐

493 20:00 清点所有物品,离开酒店

410 闹洞房

4101 21:00 开始闹洞房

女方藏结婚证

新郎找结婚证

其它节目自由发挥

4102 22:30 宾客离开

411摄像摄影

4111摄像a从新娘化妆开始全程拍摄新娘

4112摄像b从新郎抢亲开始全程拍摄新郎

4113摄像c拍摄婚礼仪式全过程

4114摄影适时拍摄

4115摄影摄像人员红包

5婚礼项目结束

51 23:00 伴郎伴娘率筹备组另寻别处进行项目总结

七十年代,农村待客的最高标准就是“八大碗”。那时一提“八大碗”,会令那些流着鼻涕的孩子直流口水。如果想请某人办什么事而某人又不痛快,则会说“怎么着?还非得‘八大碗’请你才行啊?”,可见“八大碗”的待客标准之高。那时的“八大碗”里没有整鸡和整鱼之类的大菜,但大碗的方肉和片肉就足以让人感觉到这桌菜水的丰盛了。进入八十年代,“八大碗”被“十大碗”替代,多出了鸡和鱼两大菜来,此时再用“八大碗”待客,便会被人看作小气了。

小时候坐了不少席。农村谁家有喜事,不管日子穷富,乡里乡亲的都会封上三块五块的礼,喜主家自然要摆席请客的。那时父亲在村里做会计,算是个文化人,人缘广。村里人家的喜事往来基本不落下。可每次父亲都把这坐席的机会让给了我。之所以这么做,一是坐席耽误干活,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想让长时间沾不着荤腥的我“拉拉馋”。说白了,好东西大人舍不得吃啊。

农村坐席的规矩挺多的,不象现在坐在桌前想吃啥叨啥。每桌坐八个人,辈分最大者坐在上席,辈分最小者坐在下方,且要负责给上席的长者倒好水和酒。八大碗主菜上桌之前,会先上四个小菜。酒也随之一起上来。这时候就正式开席了。

尽管桌上的菜香诱得你直咽口水,但小孩子是要忍着的,坐在上席的长者不说“来,咱叨着”,谁先动了筷,会被斥为“没出息、少教养”,长者会冲你直瞪眼睛的。看着大人们陆陆续续的举筷“出击”了,这才可以放心大胆地夹起菜美美地放在嘴里。当长者吃完第一口菜,举起筷子来说“来,咱再叨”,然后再挥着筷子再来“第二趟”。长者的筷子指向那个菜,一桌人的筷子会齐唰唰地奔向那个菜,是绝对不能乱来的。再好吃的菜也只能叨上两次,长者就会放下筷子,然后大人们说话聊天。

也许正因为这么多的规矩,小孩子坐席没有人愿意和老年人在一桌。如果碰巧了一桌全是孩子,那这桌就热闹了。没有人去发号叨菜的使令,也没有那么多的客套话,筷来筷往,上来一个菜吃一个菜,等下一个菜端上来的时候,前一个菜早已吃光。八大碗上齐了,很快就碗碗见底,风卷残云一般,那叫一个爽快。

小嘴吃得溜滑回到家,大人看着心里也高兴:“嗯,孩子解馋了。”

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坐席是一种待遇。家里闺女出嫁,请谁去送亲,谁心里会美滋滋的。约定成俗,一家嫁女,没出五伏的家族中每家至少去一个送亲,亲近些的可以多去几个。不管嫁妆多少,不管用得了用不了那么多人去抬,该去多少还是要去多少。为的就是让至亲走近的人都去享用一顿丰盛的酒席。

每当有送亲的这等喜事,往往一宿睡不好觉。天刚放亮,送亲的人便陆陆续续来到喜主家里。此时,主人早已烧好了一大锅面疙瘩汤,作为招待送亲乡邻的早餐。尽管在整天喝地瓜糊糊的年代这也算是美食了,但人们一般就象征性地喝上一碗,因为不久就会有更为丰盛的酒席吃,不能吃得太饱,得留着肚子。我等小孩子们就更不屑喝什么面疙瘩汤了。

那时候的嫁妆,都是大人用扁担抬去的。路近还好,如果几十里远壮劳力也有点吃不消,来到男方家里已是汗流夹背。这时,男方迎亲的队伍早已等候在村口,随着鞭炮的响起,他们将嫁妆接了过去,送亲的人这会便可一身轻松地等候招呼入席了。

比起庄邻结婚请客,送亲酒席要丰盛讲究得多。在上热菜之前会先摆上六个果碟,都是些各式面点。等吃完点心撤下碟子后,才开始上酒上菜。上菜的顺序有“头鸡、二鱼、三合菜”的说法。鱼端上桌后如何摆放也是有讲究的,应该“头枕东海”。如果上菜的毛头小伙不懂规矩胡乱摆放,刚会被人耻笑。

农村的酒席,最有说道的就是这鱼了。厨子在做鱼上是下足了功夫。把采购来的鲤鱼收拾干净后,先放在滚烫的油锅里过一遍油,然后放进一口大锅用各种料小火慢煮,通常要煮上几个小时,焖在锅里一直到上桌,连鱼骨都酥软酥软的,以至于整条鱼会吃得汤水不剩。渐渐地,“吃大红鱼”就成了坐席的代名词。

送亲的酒席通常要吃上几个小时。吃过鱼后,两位新人要过来挨桌挨人敬酒。农村人实在,酒量也大,敬几个就喝几个。也有光实在没有量的主,酒喝了菜也吃了,末了用地排车拉回家也是常有的事。

吃一次酒席回味好几天,然后会情不自禁地数算一下本家族里谁该出嫁了。夜晚,在吃了一肚子地瓜蛋子后,也曾独自躺在光滑的麦场上,瞅着满天的星星,扳着指头计算着“近门”一共有多少女儿会出嫁,这也就意味着能吃上多少顿酒席。时今回想起来,忍俊不禁。

坐席是馋人的梦想,之所以嘴馋是因为那时日子清苦,肚子里的油水太少。随后的日子,农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坐席也就不再是一件眼巴巴盼着的事情。在坐席的期盼中,我也一天天长大,以后进城上学、工作,也就没有时间和机会再加入农村送亲的队伍。

尽管不再垂涎鸡鱼肉蛋的美味,但时常会想起家乡的酒席和坐席的幸福,令我神往的不是那菜,而是那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0255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3
下一篇2023-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