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传说

土家族的传说,第1张

是古代由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此说根据《溪州铜柱记》说:“盖闻牂牁接境,盘瓠遗风,因六子以分居,入五溪而聚族。”认为土家族来自贵州。贵州境内一直有“比兹”族,如民国《大定县志》卷五谓:“比济系白罗罗之名,因号其地为比跻,久之讹为为毕节”。

元代的《经世大典 招捕总录》的《八番顺元诸蛮》篇中也说今贵阳、惠水之间有“必际”一族。“比跻”、“必际”,当即“比兹”,和土家族的自称相近。据历史记载,中唐以后,“越嶲”一带的“乌蛮”曾入贵州 。

“兵敷出,侵地数千里” 。当地土著一部分被其征服,就是“白罗罗”称谓的起源,一部分与他们进行长期的斗争,最后被迫迁入湘西和云南。“土家”这个名称即是对新侵入的“乌蛮”而言。土家族的语言与西南彝族比较接近,也是土家族来自贵州的一个佐证。

扩展资料

土家族的文化

饮食

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辅以红薯、马铃薯等。菜包谷饭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尤喜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制成合渣。其它较有特点的食物还有粑粑、腊肉、油茶、合菜、团馓等。

土家族喜欢饮酒,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咂酒,一般把薛曲和杂粮置于坛中密封,少则半年,多则二、三年,久之成酒。待客人到来时,取置堂案正中,以细竹通节为竿,

插坛底,堂中置案,两旁分放鸡、鸭、鱼、肉等,各置筷子一双,而不设坐,由主妇开坛,主人请客人上前依次轮流咂酒,后举筷而食,彼此不以为嫌,边吸边食,边唱边跳,载歌载舞。

服饰

在服饰方面,土家人尚俭朴,喜宽松。

传统衣料多为自织自纺的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

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姑娘素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鸦鹊,称之为“鸦鹊衣”。头发挽髻,戴帽或者用布缠头,喜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

男式上衣为“琵琶襟”,后来逐渐穿对襟短衫和无领满襟短衣;缠腰布带;裤子肥大,裤脚大而短,皆为青、蓝布色,多打绑腿;头包青丝帕或五六尺长的白布,呈“人”字形;脚穿偏耳草鞋、满耳草鞋、布鞋或钉鞋。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地方的土家族穿着已经与汉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会和节日,或偏僻山村,才能见到土家族的传统服饰。

参考资料来源 -土家族

位于: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

惠水县位于贵州省中南部,北邻贵阳,西及安顺,县域东西宽72公里,南北长68公里,总面积约2470平方公里,辖8镇17乡,总人口40万,少数民族占58%。惠水自五代起设南宁州,宋代置“八番”地,明代建程番府,定番府,自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世居在这块土地上的汉,布依,苗,毛南,壮,彝,水,回等民族,经世代开发,将惠水建设成为贵州著名的稻粟之地,桔果之乡。

惠水位于贵州中南部,地处东经106°23′20″—107°05′14″;北纬25°40′26″—26°17′45″。森林覆盖率4128%。林木绿化率4758%。

惠水属喀斯特盆地地貌,涟江纵贯全境,涟江冲积平原面积90平方公里,土地肥沃,阡陌纵横,平畴绿野,生机盎然。惠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气候宜人。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金属矿有铁、锰、锑等,非金属有砷、水晶石、冰洲石、大理石、硅矿等。

改革开放以来,惠水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1999年国民生产总值60357万元,粮食总产量1242万吨,现已形成农牧、食品、冶金、化工、机械、采矿、造纸、酿造、建材等多门类的产业结构。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旅游开发开始起步。商贸流通日趋活跃。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事业有较大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收到明显成效。

历史沿革

惠水县人文历史悠久,五代时曾在今县城南部7公里处的卧龙岗设置南宁州;宋时为“西南夷五姓番、七姓番”地;元时设置8个安抚司,史称“八番”;明时先后建立程番府、定番州,下辖16个长官司;1914年设立定番县;1941年更名为惠水县。1949年11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惠水县城,惠水宣告解放。从此惠水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1952年10月4日,建立惠水彝族苗族自治区,成为贵州省第一个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县。1954年6月27日改称惠水布依族苗族自治区。1955年5月11日,改称惠水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56年12月改称惠水县。1949年11月至1956年10月,惠水县先后划归修文、贵阳、安顺等专区及黔南州管辖。1958年11月至1963年9月隶属于贵阳市,1963年9月划归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人口民族

惠水布依族人口分布在全县25个乡镇1075个自然村寨。重点分布在长安、王佑、打引、雅水、抵麻、岗度等乡镇,所涉及面积约127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16%。

惠水苗族是黔南州苗族人口最多的县,全县25个乡镇均有分布,万人以上的有鸭绒和摆金两个乡镇。惠水苗族有8个支系,分为摆金支系、鸭寨支系、岗度支系、董上支系、大坝支系、摆榜支系、斗底支系、长田支系,六个支系分布于涟江以东的摆金、鸭绒等片区。。惠水毛南族是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县和平、高镇两镇涟江沿岸的7个村,总人口2200人。

2006年我县各族人民围绕“农业富县、工业强县、城建兴县、商贸活县、旅游热县、文化亮县”的发展思路,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县生产总值为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302%,超过省、州平均增长速度。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509∶241∶25变为2006年的3992∶2945∶3063,综合发展实力明显增强,新的经济格局正在形成。

(一)“三农”工作成效明显。2003年以来,我县以实施农业开发项目为契机,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形成了种植、畜牧、林果和劳务输出四大主导产业和多重并举的发展格局。建成了金钱桔、早菜、优质米、烤烟、黑糯米、生姜、洋芋、药材、花卉等农产品种植基地,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总产值由2002年的65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09亿元,年均增长89%。

(二)工业经济持续增长。我县工业已形成了壮大一批、建成一批的格局和以制造、冶金、磷化工、食品加工、建材、制药、电力等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的多门类产业体系,工业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2006年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509%,其中:规模工业产值125亿元,增长322%。长田工业园区申报贵州惠水(长田)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和惠水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作进展顺利。

(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2006年完成增加值493亿元,比2002年增长739%,年均增长14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3亿元,比2002年增长5765%,年均增长121%。市场建设发展迅速,农贸批发市场、好花红商贸街等商业设施投入使用,逐步形成合理规范、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旅游业、房地产业成为新的经济亮点和增长点。近年来以民族文化为依托,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贵州·惠水“好花红”艺术节暨首届金钱桔节,多彩贵州暨“涟江处处好花红”、多彩贵州暨“永红”旅游形象大使选拔大赛告示系列大型经贸文化活动,成功打响了“惠水优质米”、“中国金钱桔之乡”、“中国糯米之乡”、“好花红故乡”等品牌,促进了招商引资和旅游推介,提高了惠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九龙、好花红民族风情旅游等景点开发初见成效,2006年共接待游客1923万人次,总收入022亿元。房地产业持续发展,四年间全县投资达15亿元,年均增长372%。住房竣工面积138万平方米。

(四)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金融运行健康平稳,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财政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从2002年的0707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3亿元,年均增长161%。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和各级各部门厉行节约,保证了职工工资的足额按时发放,保证了重要工作及重点建设的需要。银行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由2002年的443亿元和40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018亿元和435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50元。

惠水县少数民族2621万人,占总人口的607%。以布依族、苗族为主体,其基本特征是:一是分布面积广,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二是经济发展不平衡,总体发展水平滞后,我县少数民族特别是苗族多居住于山区半山区,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展比较落后;三是民族传统文化保存良好,民族旅游资源丰富;我县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优良的民族传统,民俗风情多姿多彩,民族文化风格独特,长期以来的深厚积淀,孕育优秀的好花红民族文化品牌。著名布依民歌《好花红》就发源于我县好花红乡,我县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传统农耕文化保持较好,风光优美独特,具有打造民族风情与自然风光完美结合的民族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四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相应融合,距县城约20公里范围内,少数民族尤其是布依族汉化比例较高。

(一)布依族

服饰:我县25个乡镇均有布依族分布,布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服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艺术。布依族妇女勤劳智慧,心灵手巧,在经济落后的时代,从种植、纺织到印染制作,都是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布依族的服饰,古朴典雅,简洁端庄。在色彩上,一般是外罩青、蓝二色,内衬白色。男性都穿无领右开补襟青、蓝色长短衣衫,布纽扣,并拴布腰带、包头帕。衣袖宽大,有可藏小猪崽的流传。男性的包头帕约4米长,是自织的小布做的,仍是青、蓝两色,羡塘地区喜欢包花格帕,较高贵美观。20世纪30年代前,妇女多为裙装,裙分两种,一种是用青布做的简易裙,主要是居家穿用。另一种是盛装裙,做工精细,是用几十块菱形绣花彩布镶拼缝制而成。20世纪30年代后,布依族妇女普遍易裙为裤,女性衣裤盛装,花衣花裤。由头帕、上衣、围腰、裤子、鞋子和首饰组成,头帕是长约180厘米的小布做成,宽三十厘米,也有在市场上买的青色高级缎子纱帕、花格帕及什锦帕等。姑娘出嫁后,即将长发绾成髻,套上发网,插上银簪包上头帕,佩戴耳环、手镯。手镯有玉、银、铜、骨质等。

居住:惠水布依族居住地的选择多重于水源,多选择在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的平坝或丘陵以及在有河流或小溪的地带建房立寨。一般寨后靠山,寨前有田园,山川环绕。村寨周围,古树参天,翠竹摇也曳。平坝地区果园成片,有颇享盛名的金钱桔,深秋时节,果实累累,一片金黄。

布依族房屋建筑,沿袭古代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历史上最早见于《魏书》,“盖南蛮之别种,种类甚多,散居山谷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布定。”说明布依族先民居住的地方,是山川河谷,森林茂密。

婚姻习俗:历来是一夫一妻制,个别富豪人家也有纳妾的。历史上在本民族内通婚,但同姓同宗不能通婚。到20世纪30年代,出现异族通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异族通婚日益增多。婚姻缔结,古代是“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不断进化,父母包办和自由婚姻两种缔结并存。传统的布依族婚姻习俗有以下程序:一种是父母对已长大成人的儿子为其结缘婚配,成家立业。父母将称心的女方某某,主动征求儿子的意见,听儿子的看法与想法。另一种是首次请媒人拿着礼品到女方家进行试探时,媒人将礼品放在女方家神龛上,虔诚的表明了来意,并将男方情况介绍,女方父母委婉推辞,不表允否态度。过三五天,女方并没有退回礼信。再过些时日,媒人再次到女方家,如果原来礼信还在神龛上,表示不同意了;如果原礼信已收,表明没有拒绝,可以商榷,通过媒人撮合,女方将属相相告。男方请人将男女双方属相作了推算,如无冲克之瑕,便搭成此联姻之桥。通过双方父母商谈后,男方的母亲请媒人和五六位妇女陪同,带上礼品按女方家族每户一份。女方将请其族中亲属作陪,席间共同议定儿女婚事,这种仪式,叫“吃鸡脑壳”。其次是订亲,“吃鸡脑壳”只能算是说成这门亲事,还必须进一步确定婚姻关系,就是订亲。主要内容是要女方“八字”和议定彩礼,这次订亲是去男的有些地区去女的,除了媒人和家主外,请亲族中的中老年人陪同。第三是结婚,俗称接亲。布依族接亲历来是步行,也有个别地区坐轿的,如羡塘一带就是,新娘坐大轿,两位长辈送亲的坐小轿。彩旗、灯笼、唢呐、大号随行,一路吹吹打打,非常热闹。

丧葬习俗:据历史资料记载及民间调查了解到的材料证实,古代是火葬、装罐埋入土内或置于岩夹里。到现代仍习火葬与棺葬两种形式。非正常死亡者和传染病死亡者都要进行火化,布依族认为,只有火化才能驱邪除根、才能彻底杜绝此类传染病不再传给后人。现在棺葬为正常死亡。布依族的传统葬礼习俗的一般程序为:送终、讣告、告别、沐尸、整容、开路、入殓、祭奠、追悼、出殡、送葬、安葬、供灵、烧灵、砍牛等。

节日:布依族具有很多隆重的节日,如“过大年”(春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九月重阳”等。也有和其他民族共同过的节日,“五月端午”、“七月半”等,但过的形式有所不同。

文学艺术:布依族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生动感人,是布依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斗争实践中口头创作的结晶。布依族诗歌,既是诗,又是歌,韵律、节奏明快,歌词多是七言句,也穿插少数五言句和九言句。惠水布依族民间文学的表达形式有:韵文体,即歌谣、谚语、谜语等;散文体,即故事,包括神话、传说、叙事、寓言、笑话等;曲艺体,包括说唱、顺口溜和弹唱词。

民间歌曲从形式上可分为:酒歌、盘歌、对歌、散歌等。从内容上可分为:情歌、时政歌、劳动歌、苦歌、生活歌、仪式歌、历史传说歌、古歌、民谣、儿歌等。

民间舞蹈主要有花棍舞、织布舞、香花舞、散花舞、铜鼓舞、迷腊舞、花蓝舞、舂碓舞、铙钹舞、转场舞、响蒿舞、糠包舞等。

民间工艺主要有绘画、纺织、挑花、刺绣、印染、唢呐制作、编织、雕塑、剪纸等。

(二)苗族

惠水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苗族以其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独特的风情,璀璨的文化,在神州大地上写下了绚丽的篇章,为祖国和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异彩。

服饰:惠水苗族,古时候,女性普遍穿裙。裙有便装盛装、长裙短裙之分。长裙长至小腿肚,短裙则刚过膝盖。长裙制作精细,用料讲究,以棉布衬里,绸缎衬底,用绣花、挑花、蜡染和苗锦镶嵌而成。鸭寨支系,妇女一件盛装裙,价值数千元。

惟有摆金、摆榜两个支系苗族女性现在仍普遍穿短裙,其他几个支系,多在民国初年,易裙穿裤,裙子只作寿衣布已。惠水苗族,特别是摆金支系,着盛装时,都要佩戴各种银饰,一身闪闪发光,十分华丽;走路、跳舞,银铃叮当作响,令人陶醉。

语言:惠水苗语属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和贵阳次方言,其内部又分为中部、东南部、北部、东部四个土语区。各土语之间语言虽有差异,但是,一般情况下,可用苗语作交际工具。

居住:惠水苗族村寨多依山而建。村寨的周围环绕着葱绿茂密的竹林和树木,村内林青竹翠,村口古树参天,风景优美宜人。

房屋建筑,因地制宜,朝向不一,稀疏不均。一般为一楼一底或二楼一底。多是建于斜坡或半坡,很少在平坝地方建房。房屋以平房为主,房顶多瓦盖,也有少数困难户用茅草、稻草和麦杆盖房。柱头、板壁、楼板都是木料。

婚姻:惠水苗族婚姻的缔结,过去有包办婚姻和自由婚姻两种。在封建社会,除父母包办婚姻外,还有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婚姻的传统。青年男女社交公开。每逢喜事、节日或赶场天,青年们都可公开进行社交活动,谈情说爱,对唱情歌。每年农历正月初几至十几,各寨女青年,集中到寨附近某一地点,生起炭火,唱歌、绣花,称“坐花园”;各寨男青年成群结对到各寨游花园,这段时间是惠水苗族男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光。通过各种公开的社交活动,多次接触,有了感情,征得父母同意,即可结婚。一般要经过说亲、定亲、结婚三道程序,婚姻才算成立。摆榜支系苗族举行婚礼不择吉日,统一于农历腊月三十这天举行。

丧葬习俗:古代有洞葬、土葬两种类型,古代实行洞葬的有摆金、斗底、摆榜、岗度、董上五支苗族,现各支苗族均实行土葬。

节日:惠水苗族除同其他民族过春节、端午、六月六、七月半、八月中秋、九月重阳等节日外,还有自己的节日,主要有跳花场、采菜节、撵虫蚁、射花节、四月八、摔跤节、斗牛节、赶秋坡等节日。

文化艺术:惠水苗族历史悠久,智慧勤劳,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苗族民间文学中的古歌、苦歌、礼俗歌、情歌内容丰富、词调优美;民间广为流传的神化故事、传说、谚语和以马刀舞、芦笙舞、铜鼓舞、粑棒舞为代表的民间音乐舞蹈,以挑花刺绣、纺织蜡染为代表的民间手工艺等便是文化艺术的代表杰作。

旅游风景

一、清水苑民族风情点

清水苑是个依山傍水的布依族寨子其寨脚为日夜奔流的摆朗河,新修的大桥横跨其上;寨东端清水苑洞口涌出一股清亮的泉水。泉水积蓄于一口十来亩的池塘中,波光粼粼,可以泛舟。这个布依山寨,房屋错落有致,青瓦木楼,是典型的布依房屋建筑。布依男女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服饰及工艺品多姿多彩。离清水苑数百米的卧马和高寨,苗族风情浓郁,服饰艳丽堂皇,其芦笙队多次赴省州演出。每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传统节日,苗族、布依族都身着盛装,汇集于清水苑大桥头,吹唢呐大号,击铜鼓皮鼓,跳芦笙舞、甩花舞,对唱山歌等等,气氛热烈,人山人海。近年来,全政协常委、国务院港事顾问、新中港集团有限公司主席、香港太平绅士徐展堂先生和英国友人等前来参观考察,受到热烈欢迎。他们深深赞叹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购买了五彩缤纷的苗族、布依族服饰和精致的工艺品作永远的记念。

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惠水县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

黔府函〔2014〕30号

黔南自治州人民政府:

你州《关于调整惠水县乡镇行政区划的请示》(黔南府呈〔2014〕4号)及附件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撤销惠水县和平镇、高镇镇、三都镇、断杉镇、王佑镇、雅水镇、摆金镇、大龙乡、长田乡、大坝乡、甲烈乡、好花红乡、甲戎乡、抵季乡、羡塘乡、太阳乡、长安乡、打引乡、抵麻乡、鸭绒乡、斗底乡、摆榜乡、岗度乡、宁旺乡等24个乡(镇)建制,设置新的好花红镇、断杉镇、羡塘镇、摆金镇、雅水镇、王佑镇、岗度镇、涟江街道、蒙江街道。新设置的好花红镇、断杉镇、羡塘镇、摆金镇、雅水镇、王佑镇、岗度镇、涟江街道、蒙江街道所辖地域分别如下:

(一)新设置的好花红镇辖原三都镇、好花红乡、甲戎乡,镇人民政府驻三都村。

(二)新设置的断杉镇辖原断杉镇、抵季乡,镇人民政府驻八大村。

(三)新设置的羡塘镇辖原羡塘乡及原太阳乡的五星村、和平村、阴桥村、岗金村,镇人民政府驻红旗村。

(四)新设置的摆金镇辖原摆金镇、鸭绒乡、斗底乡、摆榜乡,镇人民政府驻摆金村。

(五)新设置的雅水镇辖原雅水镇、抵麻乡及原太阳乡的摆王村、摆俄村、播哨村、西牛村、蓬路村、洛平村,镇人民政府驻雅水村。

(六)新设置的王佑镇辖原王佑镇、长安乡、打引乡,镇人民政府驻王佑村。

(七)新设置的岗度镇辖原岗度乡、宁旺乡,镇人民政府驻岗度村。

(八)新设置的涟江街道辖原和平镇、大龙乡,街道办事处驻西山社区。

(九)新设置的蒙江街道辖原高镇镇、长田乡、大坝乡、甲烈乡,街道办事处驻高镇村。

二、请认真做好行政区划调整相关工作,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14年2月14日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惠水县位列第34名。

2021年1月14日,农业农村部推介惠水县为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2020年6月,惠水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长征片区(红一方面军))。

2020年1月2日,农业农村部认定惠水县为全国第四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18年2月22日,惠水县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贵州省

贵阳地处中国西南地区、贵州中部,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中心,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

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全国综合性铁路枢纽,也是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 、呼叫中心与服务外包集聚区、大数据交易中心、数据中心集聚区。

贵阳位于贵州省中部,地处东经106°07′至107°17′,北纬26°11′至26°55′之间。

东南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瓮安、龙里、惠水、长顺4县接壤,西靠安顺地区的平坝县和毕节地区的织金县,北邻毕节地区的黔西、金沙2县和遵义市的遵义县。总面积8034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56%。

贵阳的民族节日内容丰富,各具特色。

有苗族的四月八,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仡佬族吃新节等。

三月三:又叫地蚕会,是布依族传统节日,为祭祀地蚕,将炒熟的玉米抛撒在山坡上并唱山歌,以祈求庄稼丰收。

四月八:贵州、湘西、桂北等地的苗、布依、侗、瑶、壮、彝、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1983年4月28日,贵阳市委、市政府会议决定,每年农历“四月八”苗族节日前一周为“贵阳市民族团结周”。

——贵阳

服饰

苗族的服饰,女装式样最多,达130多种。仅贵州就有一百零几种,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传统的古老形式,大领或大襟衣,着百褶裙,比较华丽,内容丰富多彩。仅头饰就有几十种,在头饰上以挽发髻盘扎于头顶,上插木梳及其他装饰物,类似云髻为多。其中也有差异:如安顺、镇宁有的挽偏髻于头右上方,黔东南挽髻于头顶中央,黔西南有的挽螺旋于额顶,贵阳地区有的扎蓬髻类似盘边帽,有的扎成狭长的船形髻,有的则在头髻中扎上两头向上的大牛角梳。第二类,头上包头帕,大襟衣配长裤。衣缘、衣袖、裤脚都镶“花边”。衣服两肩及胸前、背肩上也绣“花边”,胸前再系上绣花围腰一幅,服饰多为青色或蓝色,也有的用深灰色或黑色。贵州境内的苗族服饰可分四型24式,简述如下:

黔东型:主要包括台江式、黄平式、舟溪式、雷公山式、黎从榕式、丹都式、丹寨式。妇女除改装外,着传统衣裙的都是藏青色、大领衣(少数为大襟衣)、不分截的百褶裙,多数挽椎髻,少数盘发包头巾。它包括贵州省内苗语黔东方言的全部苗族。

黔中南型:主要包括罗泊河式、花溪式、惠水式、安清式、宁安式、安贞式。属苗语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妇女服装多为大领对襟,少数为左、右衽,着大襟衣的占少数。百褶中裙,长裙较少。衣裙多数以挑花、刺绣、蜡染为饰,少数无花。

川黔滇式:包括威宁式、毕节式、赫纳式、安盘式、普枝式、织金式、安普式、江龙式、望安式、仁怀式、普定式。川黔滇式分布在苗语川黔滇方言的滇、黔、川、桂四省。妇女服装的基本款式为对襟或大襟短衣,部分附有后披领,着百褶多截中长裙,前系裙围,后垂飘带。

黔东北型:包括松桃式、晴隆式、天柱式。此型主要分布在铜仁地区和遵义地区东部,黔东南和黔西南自治州也有少量分布。妇女服装为大襟短衣、长裤,极大多数缠头巾。缠头巾的青年着盛装时,多数佩戴多件精制银饰。

女装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 或短不 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女子服饰式样最多,有130余种,仅贵州就有101种。在贵州、云南、川南、广西、海南岛等地,穿百褶裙,但长短不一,以黔东南差别最大,有的到脚面,有的超过小腿肚,有的过膝,有的仅30厘米左右,但以裙到小腿肚最为普遍。颜色为青、蓝、白,裙面有绣花、挑花、镶花,也有蜡染或素净的。上衣有大襟的,也有大领的。在湘西、黔东北、鄂西等地,在清乾、嘉时期,因民族暴动失败后,被迫改装,穿长裤、大襟右任上衣,农边、袖口、裤脚都镶花边。在接龙时才穿裙子,平时不穿裙。每逢节日妇女们走亲访友,头部、颈部、手腕都佩戴样式繁多的银饰。

男装

男子服装式样比较简单。贵州各地男子一般上身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短衣(也有穿右大襟短衣的),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裹青色长巾。冬天小腿部裹绑腿。在黔西北地区则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羊毛毡。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不论哪种衣饰,从备料到成衣,都是由妇女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自绣而成,费工较大。近年来,由于发展商品经济,部分地区苗族服装也成了商品而进行生产,不少青年妇女多从市场购买成衣。

住所

苗族大多数居住在山区,少数居住在山间平旷之地。湘西、鄂西、川东、黔东北、湖南的城步、靖县和广西龙胜等地区,一般住在山麓、河边或田坎边。

黔东南和广西融县等地区,多住在河边、田坎或山腰的梯田一侧。贵州中部以西到云南、川南等地的苗族,一般多住山腰,少数住在山顶或平坎、河谷地方。

住房的形式各地不一。黔东南、湘西南、川东、桂北的苗族住房有平房和楼房两种。在坡度较大的山坡,多半建吊脚楼。

贵州中西部及桂西一带,瓦房、草房都有。安顺、平坝、镇宁一带为薄石板盖房。云南文山苗宅四壁多用竹条编织,抹上泥土,屋顶盖草。

建筑

苗族民居建筑,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黔东地区多为木质结构的干栏式楼房;湘西及贵州松桃等地,多以瓦木或砖木构成平房。贵州中部地区多为木结构房屋;黔西北和滇东北多是土木或草木构成的平房。这些类型,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营造而成的特点。

苗族的公共建筑颇具民族特色。如寨门,在黔东南地区,不少较大的苗寨,都建有公共寨门。在湘西、黔东南等苗族村寨,有公共水碾和水车。在苗、侗杂居的黔东南部分地区,也有风雨桥和鼓楼。

交通

苗族地区的交通可分为水陆两道。水道以各式大小船只顺自然河道运输。湘西地区的水道主要有沅江上游的酉水、武水和辰水;黔东南地区的水道主要有清水江、都柳江、氵舞阳河等。另外,黔西南的南北盘江和黔南的蒙江、广西融水的融江等也是苗族地区较为重要的水道。在河宽水深处设有渡船,渡船分为公渡、私渡两种。

苗族地区陆道过去普遍为崎岖小道。从明朝中叶至清初,把湘西的陆道分为官路、营路、民路、苗路四种。旅行的人大多骑马乘轿,货物由人力挑运。这普遍反映了过去整个苗族地区的陆路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苗族地区的交通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至1956年先后建成炉(山)-雷(山)、锦(屏)-黎(平)-榕(江)、镇(远)-台(江)-剑(河)三条主要公路干线。此后,又陆续多次拨款修路,至1983年底,黔东南州公路通车里程已达4124千米,其中柏油路面有320多千米。建有桥梁751座。随着公路的修建开通,运输事业迅速发展,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目前,有两条铁路干线跨越黔东南自治州境内。1959年黔桂铁路麻尾至贵阳段建成,通过自治州的麻江县境28千米。1970年动工兴建连接京广线的黔湘铁路,经过自治州的凯里市和镇远县城及施秉、黄平、麻江县3个境内的8个镇。总的来说,黔东南自治州现在已形成了以凯里为中心,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路纵横交错,国家公路和乡村公路互相连接的交通运输网,极大地改变了过去落后的面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婚姻、家庭

苗族的婚姻严禁同宗族者婚配,一般是异姓通婚,同姓不同宗有的也可通婚。婚姻缔结的主要形式是自主婚姻。自主婚姻是男女青年在跳月、跳场和其他相会场合中认识,自己掌握婚姻主动权。毕节地区和云南屏边等地,结婚一般都是新娘步行到夫家,不拜堂。但湘西地区是坐轿,威宁地区是坐轿或骑马。宣恩新娘到夫家时,必须从侧门进入洞房,并由陪伴的未婚姑娘端盘请新娘新郎喝交杯酒。贵州黔东南的一些地区,夫家要准备一对熟鲤鱼给新娘掐鱼祭祖,表示她已成为夫家的成员。

婚后,新娘有住夫家或暂住娘家两种情况。湖南、湖北、川东、贵州松桃、天柱和晴隆的部分苗族中,新娘出嫁以后就长住夫家。其他地区多是结婚后当天或次日,新娘即回娘家,每逢节日和农忙季节,或夫家有婚丧之事时,才去住一段时间,如此数年以后,才长住夫家。离婚,男女任何一方都可提出。

苗族历来实行一夫一妻制,在家庭中,夫妻的地位基本平等。大多数苗族都实行小家庭制,儿子结婚生育后即自立门户,家庭成员一般不超过三代。有些人家要所有兄弟都结婚后才开始分居。云南部分地区要父母死后才分居。

拔雉毛

广西苗族小伙子向意中人求爱,在芦笙上插上一支美丽的野鸡毛,对着姑娘吹起动听的曲子。小伙子舞动着芦笙使野鸡毛轻拂着姑娘的脸颊。假如姑娘有意,就随手拨下芦笙上的野鸡毛;反之,就不拔而转身走开。

半路“抓亲”

此风俗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姑娘结婚时,由六个年轻姑娘和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组成送亲队伍。迎亲队伍由六个小伙子和两个姑娘组成。两支队伍都在清晨五更相向出发,相会后,迎亲队伍把挑来的糯米饭交给送亲的大嫂,大嫂把盛新娘用品的竹篮交给迎亲的姑娘,然后起把糯米饭给大家吃。这时迎亲的一个姑娘说:“婆婆,谁是我家嫂嫂啊?”话音没落,送亲的姑娘将新娘紧紧围在中间保护起来。迎亲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就设法去“抓”新娘。最终新娘还是被“抓”走了,送亲的也便完成了任务。迎亲的带走新娘,双方道别而去。

半夜搬家

是云南祥云县茶朗哨乡苗族的一种世代相传的习俗。旧社会半夜搬家是为躲避财主的债务,如今已失去本来的意义,成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活动了。不论谁搬家,村里人都来帮忙祝贺。他们把要搬走的东西放在院子中间,吹芦笙、吹唢呐,弹三弦,大家围着家具起舞,歌舞一停,主人忙给客人敬酒。把家具搬放在新房院后,再次围成圈跳起欢快的舞蹈。跳舞的圈子十分讲究,中间一圈是小孩,象征苗家的希望和未来;第二圈是姑娘,象征美好的花朵;第三圈是小伙子,象征着苗家兴旺坚强;第四、五圈是老人,表示苗家儿女在老一辈培养、教育下茁壮成长。

踩脚

也叫“踩妹脚”。是广西桂北大苗山一带的苗族男女青年表示爱情的一种方式。苗族青年在传统节日里,通过跳芦笙、踩堂舞、对歌等形式选择了意中人,但当众难以启口,男青年便趁人不注意时,脚尖轻轻踩女青年的脚,以试其态度,若女青年也如法回报,就表示接受求爱;否则,也不会责怪对方。经过“踩脚”确定了恋情,便可频繁幽会,互赠信物,然后就由双方父母商定婚期。

草标

苗族民俗,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青年男女传递爱情用草标作纽带。草标形式各异,却很讲究,都传递着美好的愿望。有的用几根小草,表示几天后相会;有的将草扎成圆圈,表示团圆有望;有的青草夹黄,黄示称场再相会。传说以前有个苗族小伙子阿本和苗族姑娘阿贝相爱,不料,阿贝姑娘被寨主看上并被抢走,当阿本来到的约会地点时,却不见阿贝的踪影,只见路旁有个草标,知道大事不妙,便按草标指约方向,到寨主家救出了阿贝姑娘。从此,他们离开家乡过上了幸福日子。草标的妙用也就从此流传了下来。

吃年

苗族人民自称过年为“吃年”,意思是说“年”被大家吃掉了,过去了。“吃年”期间,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各地开展吹芦笙、斗牛、踢毽子等丰富多采的娱乐活动。“吃年”过去后,就要把铜鼓、芦笛收起来,开始春耕。苗族分布较广,“吃年”时间不同,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有的在正月,而雷公山一带的苗族"吃年"分三次过,九月吃初年,十月吃中年,冬月吃完年(又称放牛年)。

聪明卡

“卡”是被卡住不让通行。苗乡有时一对对男女青年聚集在路边、树林、小溪旁对歌。见有过路的就以对歌进行考问,这就是被“卡”住了。被卡住的人要以歌还歌,实际上这是比聪明、比智慧的考试。如果客方赢了,主方要赔礼送行;如果主方赢了,客方要承认自己输了才放行。如果不分胜负,主方要款待客方,然后再继续对歌。直到分出胜负为止,或另约时间,再次较量。

分鸡心

苗岭山区的苗族,有“分鸡心”的习俗。每逢佳节,主人便把客人请到家。吃饭时,家长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就会把鸡心或鸭心敬给客人。但客人不能独自享用,必须与在座的老人同享。这样说明你大公无私、办事公道,愿为他们服务,是靠得住的朋友。否则,就会失去威信,也不会得到他们的帮助。苗家以鸡、鸭为招待客人的佳品,而鸡心、鸭心又是最贵重部分,把鸡心让给你,就说明已把“心”交给你了,而在座的人也等着你“心”交给他们,这样便于一道工作,互相帮助。

花带与超带

苗族青年表示爱情的信物。云南昭通、大吴、彝良、永善等地的苗族男女青年相爱后,要互赠信物。姑娘送小伙子一根用彩线编织成的花带,长约1米,宽3-4厘米,上面绣着山川花草图案,寓意为“千里姻缘一线牵”。小伙子回赠姑娘一根线吊子。双方定情时,姑娘要送对方一根用雪白麻织成的长约150厘米、宽约30厘米的抄带,寓意为将纯洁的爱情献给对方,对方回赠一把梳子和一个圆镜,表示终身相爱,白头到老。

坡会

传说很久以前,龙牙寨有个山青水秀的马蹄坡。每年春天都有许多姑娘、小伙子在这里放牧。一天,一个主官路过这里,见苗家姑娘漂亮,便叫随从去抢。小伙子见状,一齐吹响牛角,唤来了手握大刀、锄头的苗族人民,他们拥上马蹄坡,赶走了土官。为了庆祝胜利,他们在此唱歌跳舞。从此以后,便形成了传统的坡会。现在每逢节日,人民穿上节目的盛装,汇集在芦笙坪上赛歌、跳舞、爬竿、斗牛,利用这个盛会唱歌今天幸福的生活。

鼓扬六月桥之所以遐迩闻名,令人神往,不仅因为鼓扬是布依族的聚居地,是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交通便利、阡陌纵横、文化发达、特产丰富的鱼米之乡,而且还因为它具有悠久的历史。700多年前,这里曾建过县,与当时的乌山县和华山县曾经辉煌过一段时间。往,不仅因为鼓扬是布依族的聚居地,是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交通便利、阡陌纵横、文化发达、特产丰富的鱼米之乡,而且还因为它具有悠久的历史。700多年前,这里曾建过县,与当时的乌山县和华山县曾经辉煌过一段时间。 据广顺州第七十一任知州金台主修、由广顺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已卯科进士、翰林院编修、官至两淮盐运使、《聊斋志异》评点家但明伦总纂的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刊印的《广顺州志》记载,远在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六月,鼓扬就设过古缸县,隶属金竹府,后改为古缸长官司。

明万历五年(1577)三月二十六日,麻响、大华(今代化)二司夷民阿科联董昂耙等处叛乱,占大华、鼓扬等地。巡抚罗瑶派将兵七千余、番兵六百,由副守备刘天庆督促进剿。在明廷官兵的进剿中,原古缸县城中义军以公羊百许悬于横木之上,下各置鼓。公羊后脚挣扎击于鼓面,擂鼓之声响彻云霄,有若千军万马。明军放箭尽,城中义军杀出,明军大败。因公羊对击败明军之役有功,故将古缸改称牯羊。清雍正五年(1727)三月,设牯羊枝,隶属广顺州(时广顺州辖十里十八枝)。清雍正六年(1728)腊月,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报称:“贵州苗拜、克猛、长寨、牯羊等生苗一百四十五寨,原附版图,输纳粮赋。”随着历史的演变又有“古洋”和“古羊”之称。经考证,古缸县遗址即今鼓扬镇鼓扬村大寨村民组住地。

辛亥革命后,改“古羊”为“鼓扬”,取鼓场悠扬,国泰民安之意。这一改动并非凭空想像,而是有其充分的依据:铜鼓是布依族最喜好的乐器之一。鼓扬的铜鼓有其深远的历史,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铜鼓文化。班、柏、梁、王四大姓的大户,都置有铜鼓。它是富有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而且赋予它施展晨测的神话色彩,成了布依族的图腾崇拜的偶像。宋时作祀神、驱邪之用,已把铜鼓视为神物,铜鼓战胜危害人类的水中蛟龙的传说流传至今。除夕之夜子时,举行虔诚的祭礼仪式之后,由长者鸣金三阵,擂鼓三通,以示送旧迎新。深厚雄壮的铜鼓声以古朴典雅的曲调响彻云霄,此起彼伏,声音可传10余公里。它是布依族祈祷丰收年的心声,也是布依族祈祷消灾的祝愿。古有“长寨的水砖、威远的豆腐、芦山的烧纸、鼓扬的铜鼓”之称誉。将古羊改为鼓扬,据说是长寨县首任知县肖成俊。肖成俊上任伊始,为体察民情而到各地视察。他到鼓扬时,耳闻目睹古朴典雅的铜鼓文化,心生灵感,遂有将“古羊”改为“鼓扬”之举。至今,这一改动已有80年的历史。 关于“六月六”的来历,据《布依族简史》称,布依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于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其以此地带,是贵州的土著民族之一。它源于“骆越”的一支。“骆越”在创造稻作文明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作为“骆越”后裔的布依族继承和发展了先民创造的稻作文化的精华,从而以稻作民族著称于世。从事农耕的布依族先民面对直接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山水、云雨、太阳、雷电、风、种子、树林、土地、气温、病虫害等自然界的物和现象人格化,从而产生了上天崇拜、土地崇拜和谷物崇拜等等稻作文化,于是农业祭礼出现了。这种祭礼活动在农作物栽插结束后举行,主旨是祈祷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建国前,鼓扬一带布依族于“六月六”前夕,以村寨宗教为单位,举行农业祭礼活动,名曰“打清教”。其形式是在身穿法衣的魔师的率领下,举着数十面纸制彩旗,以独杠抬着一只四肢被捆住的仰面朝天的公狗,走村串寨,绕田坝转圈圈,边转边念咒语,将染着牲血的三角旗(白纸制作)插在田边地角,以祈天神保佑,风调雨顺,驱灾除邪,确保作物丰收。

关于这种农业祭礼活动,流传着许多离奇动人的故事,如在《仙王和祖王》中就有这样的叙述:远古时代,有个叫雨皇的女人,长得十分苗条,婀娜多姿,楚楚动人,但生性孤傲,独往独来,整天飘浮浪荡。一个炎热的夏天,她在山垭口上乘凉风,突然一股凉飕飕的风往她下身直窜,她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感,回家后她竟然怀了孕。十月怀胎后,雨皇生下了一团肉砣砣。雨皇未婚而孕,而且生下肉砣,无脸见人,一气之下,将肉砣扔在路边。奇怪的是,肉砣被遗弃后不仅没有死亡,而且逐渐变成人形,乃至发出了婴儿的哭声。这消息传到雨皇的耳朵里,雨皇避开人们的耳目,出于天生的母爱,将婴儿抱回家,取名挽团,将之抚养起来。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挽团长成了一个英俊魁伟的青年,雨皇给他娶了美妙绝伦的素明为妻。小两口郎才女貌,情深意笃,如胶似漆,不久素明生下一子,取名奔哥。奔哥聪明伶俐,渐渐长大。一天,奔哥到井边去挑水,一条十分漂亮的鲤鱼在井里游来游去,时而上浮,时而下沉,好似在挑逗奔哥,奔哥看得入了神。回到家后,奔哥日夜思念那条鲤鱼,竟至失魂落魄的程度。一天晚上,奔哥正闷闷不乐地坐在火炉边烤火,忽然听到笃笃的敲门声,奔哥开门一看,竟是一位美若天仙的女郎。女郎含情脉脉地问奔哥:“你去挑水时,看见水里有什么东西?”奔哥答道:“我看见一条十分漂亮的鲤鱼。我十分喜欢那条漂亮的鲤鱼,一直念念不忘。”女郎嫣然一笑:“我就是你念念不忘的那条鲤鱼。”奔哥惊喜地将女郎请进家,两厢情愿,一见钟情,奔哥与鱼姑娘便在敢夫妻。婚后不久结出了爱情之果,鱼姑娘生下一个胖胖的婴儿,取名仙王。仙王像他爸爸奔哥小时那样,聪明伶俐。一天,他到河里去游泳,意外地捉得一条,拿回家后准备煮吃。他母亲阻止道:“这条鱼不能吃,它是你的舅舅,赶快把它放回河里去。”仙王嘴馋,不听母亲的劝告,悄悄地把鱼煮吃了。母亲知道后气得七窍生烟,骂了仙王一顿,便悄悄出走,回到海龙王那里去了。奔哥失去了爱妻,痛不欲生,无奈这下,娶了小妾。一年后,小妾生了一子,取名祖王。仙王和祖王篚后,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一天,母亲打发仙王和祖王上山去砍柴,并为他们各准备了午餐。仙王和祖王各自带着饭包,背着柴刀上山砍柴去了。中午时分,兄弟俩休息吃饭,打开饭包,发现菜饭竟不相同:仙王的饭包里装和是粗粮加蔬菜,祖的饭包里装的是米饭加鸡肉。仙王这才发现继母偏心,厚此薄彼,但在弟弟面前,他毫无不满的表情,若无其事地吃罢午饭后将柴担回家。孰料祖王回家后告了仙王一状,说仙王如何说母亲的坏话。恼羞成怒的继母将仙王狠狠地毒打了一顿。此时的奔哥已年老体衰,又卧病在床,想保护仙王也爱莫能助了。一天,奔哥想喝新鲜的龙潭水,叫两个孩子提点来。仙王的继母乘机与祖王策划,对仙王下了毒手:兄弟俩走到洞口时,祖王说哥哥比我大,应走在前面。仙王不知是计,更不会提防,当仁不让地往洞里走下去,谁知刚下到第四步石梯子,狠心的弟弟祖王竟一脚将仙王踢下了龙潭,又唯恐仙王不死,竟把数块大石狠狠地砸下去。奔哥失去了长子,悲痛和病痛交加,犹如火上浇油,不几天也死去了。祖王和生母设计害死了仙王,气死了奔哥,独霸了家产。仙王本是仙体,他被踢下龙潭后并没有淹死,而且潜到了龙王那儿将继母的偏心和如何设计谋害他的经过告诉了龙王。龙王听了外孙的遭遇以后,向玉皇大帝道明了原委,将他送上了天庭。仙王到达天庭以后,为报谋害之仇,经常造出害虫、冰雹等下界,毁害祖王的庄稼。但害虫、冰雹等下界后,不分青红皂白,将所有庄稼一扫而光,百姓深受其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祖王的不仁不义,激起了公愤。于是群起而攻之:勒令祖王退还仙王应得的家产,并请仙王下界保护百姓的庄稼,否则就将祖王处死。众怒难犯,在百姓的威逼之下,祖王双膝跪下,向苍天祷告,祈求仙王下凡。祖王跪了三天三夜,膝盖跪肿了,额头也磕出了血泡,但仍然感动不了仙王。于是百姓也齐刷刷地跪下来祈求。仙王答应了百姓的请求,他叫老百姓在自己的庄稼地里插上标记,他命令害虫、冰雹等,凡插有标记的田地里的庄稼都不准损害。仙王答应百姓请求这天,正是六月初六。于是,每睥“六月六”这天都要举行祭礼的活动沿袭下来了。

鼓扬地区是布依族的聚居地,以姓氏聚族而居。有鼓扬十八寨,寨寨十八家,家家十八个,个个是夷家(布依族自称夷家,称汉人为客家)的顺口溜流传于今。可见布依族人丁兴旺,人口众多,“六月六”过节自然格外热闹。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浆洗被褥,包棕子,蒸泡粑,杀鸡买肉,缝制新衣。其隆重程度不亚于过年,当然也破费不少,故有“烂田难过三月,好汉难过六月”之说。 “六月六”之所以能世代沿袭,长盛不衰,又和布依族青年反抗包办的婚姻制度有关。远古时代,布依族的婚姻属于买卖婚姻,男方以牛为聘,女方的父母则以女儿的妍媸索取聘金。靓女的身份高达30头耕牛。男女青年毫无选择的自由。故“女归夫家,由女母送去,女夫羞惭逃避”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使双方互相逐渐熟悉的建立感情,婚后女方需在娘家继续居住一段时间,“暂不住家”的婚俗由此形成。至明代,布依族婚姻缔结是自由选择与凭媒说合两种制度并存,但自由选择的几率并不高,姑表亲即姑母的女儿必须嫁给舅家的儿子仍属于天经地义,俗称“要回”,布依语叫“烂倒”,其目的是巩固血缘关系,也是母权制度的遗俗。明末清初,男女自婚得到进一步发展,姑表亲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男女青年择偶,主要是通过“浪哨”(布依语,对歌交友的意思)的形式结识自己的心上人,通过一段交往加深了解以后,再由父母请媒人去说亲。一般来说父母大都遵从儿子的意愿,而通过“浪哨”结识异性的这种社交活动,“六月六”又最为理想。因为这时主要的农活已基本结束,而宜人的气温又减少穿戴,女子身体显得苗条而增加曲线美,从而对异性产生更大的吸引力。这种交友活动在节日进行,一般来说,逢年过节,一家人以和为贵,故父母并不阻拦。而这种不阻拦,客观上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因为“六月六”是青年男女主要的社交活动的舞台,所以一般来说中老年人很少参加,其主要任务是搞好后勤,筹办盛宴,以备女子的朋友光临。于是“六月六”对歌交友的气候逐渐形成。所以,有的地方又把“六月六”称为青年节、采花节、歌节,利用节日开展社交活动。谈情说爱,寻觅知音,甚至终成配偶,这就是“六月六”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从男女青年的角度来说,“六月六”是社交活动的拓展。

自古以来,民歌在布依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社交活动中被广泛使用。就男女青年以山歌社交而言,它分为询问、赞美、抒情几部分。而且是触景生情,即兴而发,并非千篇一律,照本宣科。山歌近似七律,讲究严格的韵律,出口成章。所以好的歌手恐怕诗仙李白也要甘拜下风。虽说是六月初六过节(惠水王佑一带和长顺代化一带以六月第一个子日为节),实际上是六月初五开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知己者容。”这天早上,女青年就着意梳妆打扮,穿上最讲究的服装,戴上最珍贵的首饰,真可谓焕然一新,秀色可餐。女青年必须准备布鞋、鞋垫等信物,还要准备一个新得篮和一把花伞。提篮是准备盛新交的男友馈赠的糖果之类的,花伞是与新交男友谈情时“犹抱琵琶半遮面”用的。男青年则需准备足够的货币或手圈、围腰练、手巾之类备赠品。中餐后,陆陆续续登程,三五成群,结伴而行。到歌场后,往往结伴先转上几圈,寻找对象。相中意中人后,往往是男方先唱询问歌,若女方回答,则说明投了卯榫,若女方不回答,男方则应知趣地另找对象。倘若无理纠纷乃至恶语伤人,那就认为是最不道德的行为,为众人所不齿。抒情歌唱完后,双方都有相见恨晚之感。此时,男方就以少许礼物请中间人赠给女方,若女方笑纳,男方则慢慢向女方靠拢,保持一定的距离窃窃私语,彼此恭维一番。此时女方怕羞,用花伞遮住头部,露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态,若即或离,不露芦山真面目,男方则不时窥视,极富浪漫色彩。投李报桃,待谈到情深意笃时,女方渐渐向男方靠拢,双方心照不宣地坐了下来,在花伞的遮掩下互倾爱慕之心,双方坠入了爱河。至此,对象已算搞定,大都只待吉期良辰了。但也有逢场作戏的,卿卿我我一番以后分道扬镳的也不少。不过,双方都不会责怪对方,权当交交异性朋友,但也有因此而酿出“桃色事件”者。布依族视性如神圣,尤其是女青年,在未婚以前,绝对不能发生性关系,连拥抱接吻也在绝对禁止之列,乃至新婚之夜,也必须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日落西山后,女方拎着提篮,满载而归。年幼的弟妹会等候在家门口,分享爱情的果实。若空手而归,则被视为没有出息,且被同伴耻笑。男方则以新布鞋、袜垫等向同伴炫耀,有如凯旋而归的将军。

在鼓扬地区,民国以前,布依族有用自己的语言演唱的民歌,它具有独特的曲调,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民国以后,随着汉文化的传入,同化现象与日俱增,布依民歌竟至失传,至今80岁以上的老人会哼几句的也如凤毛麟角了。“六月六”对歌,并非布依族的专利,汉、苗等民族也可以参加,只是物以类聚,人以族分,选择的对象不同罢了。建国以前,布依族很少与汉、苗通婚,所以“浪哨”的对象以本民族为主。 “六月六”赶鼓扬桥遐迩闻名,它已成为周边地区各族男女青年聚会的盛会,成为社交活动的舞台。那么,“六月六”赶桥起于何时呢?据古碑记载,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以前,鼓扬河上并没有桥。《清修建古洋三硐桥碑叙》云:“我等本境,有古洋河畔,上出广顺,下通岱花,千壑朝宗,百川归聚,为往来必由之区,实上下共往之路。奈几百年来,未有舟楫,数十载余,并无桥梁。莫谓山溪之水,积少渐至成多,虽废昆仑之源,由小必至渐大,而近岸则波涛骤兴,登临者常自退缩不前,河水害人,一至于此。我等亲历目击,冒险涉江之徒惨遭灭顶之灾者,实不乏其人。”故由头人何明、梁万春、陈奇、陈发、杨秀发等12人发起,“爰约同人,共襄厥事,除各捐功德外,不辞劳苦,更赴州恳请文武大宪捐助多金。男女君子乐助桥梁之资,远近同人,广施兴梁之费,起客春落,今夏兹则桥工圆满。”也就是说,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鼓扬三硐桥竣工,结束鼓扬几百年来,末有舟楫,数十载余,并无桥梁的历史。大桥竣工之时,适逢布依族节日“六月六”。今惠水、紫云、罗甸等与长顺交界处之各民族青年男女欣闻大桥竣工,喜不自胜,结伴蜂拥而至。布依族以热情好客而著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鼓扬十八寨之布依族人极尽地主之谊,热情接待来自远方的朋友。时大河两岸,人山人海,帅男靓女幽会于古木森森的浓荫之下,徜徉于千丝万条的垂柳之中,但闻歌声朗朗、木叶声声。情歌互答,此乐何极,乐不思蜀,乃至通宵达旦,旭日东升仍未尽兴。“六月六”赶桥,遂由此而起,沿袭至今,已有187年的历史。前面已经说过,布依以热情、爽朗、好客著称,哪怕什么都几乎商品化的今天,“六月六”这几天,不管你走过哪家,也不管你原来与主人认识与否,进家就是客,主人都会依你的年龄以布依族对陌生人惯用的称谓——表哥、表妹、表大(姐)、表叔(伯)等热情地和你打招呼,敬烟敬茶,并尽其所有,免费向你提供食宿,且主人会因这样大驾光临的不速之客越多而越荣耀,假若你能将小车开到他家门口,那更是他无上的光荣。所以远方来赶桥的朋友不必为食宿担心。在这里,你会对“落草皆兄弟,何必骨肉亲”的诗句另有深切的感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车流量与日俱增,清嘉庆年间修的石拱桥已不堪负重。1970年由县革命委员会拨款,于石拱桥上游近百米处另修单孔钢筋混凝大桥一座。该桥长44米,宽75米,高9米,承重15吨。大桥竣工后,将当年的赶桥推上了历史的高峰——来自周边地区,包括惠水、紫云、罗甸、安顺等县市的男女青年及客商多达3万余人,乃至鼓扬十八寨家家户户客满为患。

改革开放以后,“六月六”赶桥除仍是青年男女的社交舞台而外,又成了集市贸易,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体育的黄金期。届时人群必至,商贾云集,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文化部门都在此举办对歌、唢呐、舞蹈、赛诗、长跑、拔河、篮球、游泳等文娱体育活动。应东道主鼓扬镇的邀请,全县各乡镇乃至周边县市都组队参加,县、州电视台也进行报道。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鼓扬的交通事业已跃入崭新的时代,每半小时就有一辆公交车发出,交通极为方便,当日可往返贵阳、安顺等城市。布依族的衣食住行已今非昔比,而布依族特别隆重的节日“六月六”也正在以崭新的姿态跨入新世纪,布依族的民风民俗也欣逢盛世,日益发扬光。位于长顺南部的鼓扬镇的播结、播念、塘寨、大寨、陇外、新场、播朗、烂坝、纪堵、冗亘等村民组,居住着近千户班姓布依族,他们自称为“茶班”。而居住在营盘乡的摆王、冗将等村民组的班姓布依族则自称为“酒班”。其区别在于“茶班”除夕以茶祭祖,而“酒班”则是以酒祭祖。茶班和酒班都声称,他们源于同一个祖先,时至今日,仍严格遵守老祖宗制定的条律——互不通婚。同一民族同一姓氏且同一祖先,但习俗却如此不同,这在民俗学中不能不说是一种罕见的现象。

贵阳,贵州省省会,简称筑、金筑,有“林城”之美誉,因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中心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1-2] ,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3] 、全国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4] 和全国综合性铁路枢纽[5] ,位于贵州省中部,东南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龙里、惠水、长顺4县接壤,西靠安顺地区平坝县和毕节地区织金县,北邻毕节地区黔西、金沙2县和遵义市遵义县。[3]

贵阳地处云贵高原黔中山原丘陵中部,长江与珠江分水岭地带,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1100米左右,属于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年平均气温153℃,年平均相对湿度77%,2016年森林覆盖率为465%,有森林公园11个。[3] [7-9]

秦汉时期

“贵阳”之名较早见于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郡在贵山之阳故名。贵阳因为在贵山的南面所以得名。因贵阳古代盛产竹子而闻名,故用“竹”的谐音“筑”来作为贵阳的简称。[18]

春秋时期,今贵阳属牂牁国辖地。战国时属夜郎国范围。两汉时期隶属柯郡。[19]

唐宋时期

唐朝,在乌江以南设羁縻州,贵阳属矩州。[19]

宋代,称贵阳为贵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矩州为贵州。[19]

元明时期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置顺元路宣抚司,翌年改

贵阳历史照片(10张)

为宣慰司;二十年(1283年),置贵州等处长官司,为顺元路治,先隶四川行中书省,后隶湖广行中书省;二十九年(1292年),顺元、八番两宣慰司合并,设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于顺元城(今贵阳)。[19]

明洪武四年(1371年),设贵州宣慰使司,司治贵州(今贵阳)。六年(1373年)12月,置贵州卫指挥使司。十五年(1383年),置贵州都指挥使司,下领贵州等十八卫。二十六年(1393年),又置贵州前卫。永乐十一年(1413年),置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贵州建省,贵阳成为贵州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隆庆三年(1569年)3月,改新迁程番府为贵阳府。万历十四年(1586),置新贵县,附郭,隶于贵阳府。二十九年(1601年),升贵阳府为贵阳军民府。三十六年(1618年),析新贵县、定番州地置贵定县,仍隶贵阳军民府。崇祯四年(1631年),废贵州宣慰司,析宣慰司水东地置开州。明末,贵阳军民府辖新贵县、贵定县、开州(今开阳县)、广顺州(今长顺县)、定番州(今惠水县),亲领4个长官司。[19]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设贵州巡抚驻贵阳军民府。康熙五年(1666年),移云贵总督驻贵阳。二十六年(1687年),省贵州卫、贵州前卫置贵筑县,与新贵县同城,改贵阳军民府为贵阳府。三十四年(1695年),省新贵县入贵筑县。乾隆十四年(1749年),贵阳府辖贵筑县、贵定县、龙里县、修文县、开州、定番州、广顺州和长寨厅(今属长顺县)。光绪七年(1881年),增辖罗斛厅(今罗甸县)。[19]

民国时期

民国三年(1914年),废贵阳府设贵阳县,贵州分

解放贵阳

为3道,贵阳县属黔中道,为道治;移贵筑县驻扎佐,旋移息烽,改名息烽县。[19]

民国九年(1920年),废黔中道,贵阳县直隶于贵州省长公署。[19]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别全省为8个行政督察区,贵阳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次年,贵阳县直隶于省政府。[19]

民国三十年(1941年)7月1日,撤贵阳县设贵阳市,另置贵筑县驻花溪,直至解放时未变动。[19]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11月23日成立贵阳市人民政府。[19]

2006年7月6日,国务院同意贵阳市人民政府驻地由贵阳市南明区市府路迁至贵阳市乌当区林城东路。

民族文化

民族节日

贵阳的民族节日内容丰富,各具特色。有苗族的四月八,

民族节日(8张)

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仡佬族吃新节等。[89]

三月三:又叫地蚕会,是布依族传统节日,为祭祀地蚕,将炒熟的玉米抛撒在山坡上并唱山歌,以祈求庄稼丰收。[89]

四月八:是贵州、湘西、桂北等地的苗、布依、侗、瑶、壮、彝、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1983年4月28日,贵阳市委、市政府会议决定,每年农历“四月八”苗族节日前一周为“贵阳市民族团结周”。[89]

六月六:是贵阳布依族重要的传统节日。[89]

吃新节:吃新节是仡佬族在每年农历7月、8月间,稻谷黄熟之际,选择吉日“吃新”“尝新”,摘取新熟的稻谷,瓜果等祭祀祖先,以庆祝五谷丰登。[89]

斗牛节:苗族在每年插秧之后,收获之前的农历六月至八月间为贵阳苗族村寨斗牛节。[89]

杀鱼节:杀鱼节是开阳高寨苗族布依族乡苗族活动,带有浓厚的原始群居守猎的生活遗风,在每年清明前后进行,苗语叫“停米”,原意是用石块、木棒打鱼的活动。[89]

民族歌舞

花灯戏:贵阳主要的地方戏,由花灯歌舞发展而来,俗称灯夹戏、花戏等。最早记载花灯艺术的典籍是清康熙二年(1663年)初刻的《平越直隶州志》,说“城市弱男童崽饰为女子装,群手提花篮灯,假为采茶女,以灯作茶筐,每至一处,辄绕庭而唱,过《十二月采茶》之歌”。[90]

川戏:在清代末期,青岩镇的川戏队就成立并有活动,发起人为罗鼎斋。最初是以完友的形式出现在小场合,或在一家小院,或者一个街坝进行演唱,其演唱内容大多是历史戏及怎样教人为人行善。[89]

芦笙舞:苗族不仅把芦笙作为本民族的代表物,还把它融于舞蹈、音乐中,水、布依、瑶、彝等民族舞中,芦笙舞也甚为流行。芦笙舞有曲百首,舞步百余种,其中最常用的有10多种。[89]

猴鼓舞:猴鼓舞是贵阳市少数民族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之一,每年桐木岭跳场时的开场节目。根据场地的大小确定跳舞人数,一般是9至13人。[89]

民族服饰

布依族:布依族服饰,男性式样简单,与汉族大致相同;布

民族服饰(4张)

依女装青色调贯穿全身.大襟半长衣,衣身长近膝盖,穿长裤,衣绦和裤脚镶绣阑千,腰系绣花鸟围腰,头包青色巾如帽妆。青年姑娘则把头发编成发辫盘在头上,生育后改包青布包头,或“粑粑转”卷曲固定于后脑上。[89]

苗族:苗族女装各“支系”穿着不一,男装与汉族男装基本相同。贵阳中西部—带的苗族女装,一部分衣为青色或藏青插银色的“贯首衣”,穿着裤,百褶裙、系围腰、围花腰带,头插银簪,颈戴银项圈、银锁;另一部分衣为青色刘襟衽,衣袖平绣三道绚丽的花环,青自两色为基调的百褶裙,腰系镶花边围腰,头顶圆锥形头罩.插系红缨须木簪。[89]

贵阳西部一带的苗族女装由上衣、背牌、长裙、围腰组成,其中背牌是服饰中最重要的装饰品,颈戴银项圈,耳戴大钩银耳环,手戴银手镯,盘发饰以银簪,银梳等。[89]

贵阳东北部苗族女装衣为饰银泡,银须的黑色无领文襟衣,肩扯平绣背褡,下穿百褶短裙,系围腰,用假发按真发盘头,外包蜡染青布帕。[89]

民间工艺

苗族挑花和刺绣

刺绣与挑花:是贵阳传统民族工艺,具有各少数民族的风格特色,以苗族的刺绣最为典型,图案多取材于自然景物,色彩丰富,针法精巧,美观大方,充满民族气息。[92]

挑花是根据底纹布上的经纬线设计图案的装饰艺术,多为几何图案,构图严谨,富于节奏。花溪的苗族挑花以工艺精致著称,且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色彩、构图上更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要求。[92]

原木艺术:是以原木为载体,由保留着表皮的自然植物制作而成,因而既纯朴自然又具有现代美感。[92]

美食文化

肠旺面

肠旺面:清同治年间即在贵阳上市。清末民初,有贵阳人苏德胜改进

贵阳名吃(12张)

质量,以面、猪大肠、血旺、肉燥为主要原料,配以辅料20多种,精细操作。遂发展为名小吃。[93]

丝娃娃

丝娃娃:是一种贵阳街头最常见的小吃,其颇似产房里初生婴儿被裹在“襁褓”中,因而得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又被称为素春卷,丝娃娃为直径两寸大小的小圆片,裹着少许粉丝、绿豆芽、莴笋丝、海带丝、萝卜丝以及油酥黄豆等。吃时用小勺浇上由酱油、食醋、辣椒、香葱、味精等配制而成的调料。[93]

牛肉粉

牛肉粉:是贵阳非常普及的早餐小吃,花溪牛肉粉成为深受喜爱的小吃品牌,具有汤味醇厚、辣烫鲜香的特点。[93]

豆腐圆子

传说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清政府大办“皇会”,全城禁屠数天,不许食荤时有雷姓豆腐作坊,以豆腐做成园子,用菜油炸熟出售,名扬京城。经改进后,炸出的豆腐园子内瓤质嫩如雪,布满点点“蜂窝”,色泽褐黄、外酥内嫩

你tm不会百度吗?

一、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

长顺县位于贵州省中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部,与省内的贵阳、平坝、安顺、惠水、紫云、罗甸等市县接壤。

县城距省城贵阳市84公里,至州府都匀市178公里,到安顺市85公里,在贵阳1小时经济圈辐射范围内。全县国土面积156503平方公里,辖7个镇、10个乡、148个行政村、5个居民委员会,1634个村民组,总人口252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56%,主要以布依族、苗族为主。

长顺县历史悠久,战国至秦汉时期属夜郎古国,自古被称为“夜郎故地,杜鹃之乡”。这里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底蕴厚重。

环境确实不错,就是看上去破了点。人文环境也很好,看上去都朴实,比贵阳附近几个县城的治安好,。

二、长顺县属于哪个市

长顺县隶属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县 驻长寨镇。

长顺县位于贵州省中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部,属黔中经济区、黔中核心城市群、贵安新区重要拓展区和黔南“贵惠长龙”环贵阳城市经济带,是黔中经济区中离省城最近的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全县总面积1543平方公里,辖5镇1乡1街道,共82个村(居),总人口26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57%。

其中,广顺经济开发区与贵安新区紧紧相邻,距贵安新区核心区仅10千米,是贵安新区重要拓展区。惠兴(惠水至兴仁)高速公路横贯境中部,全长305千米。

国道G354(南昌至兴义)、G356(湄洲至西昌)横贯境中部和北部,全长共82千米。有5条省道横贯全境,总长202千米。

县道13条,总长2132千米。 乡道18条,总长2858千米。

人民 驻长寨镇民主路,电话区号0854,邮政编码550700。下辖长寨镇、广顺镇、白云山镇、摆所镇、鼓扬镇、代化镇、敦操乡。

扩展资料 长顺是历史悠久之地、夜郎文明之城。长顺在夏、商、周三代时,为禹贡、荆梁二州之南境,战国属楚黔中郡,秦汉时归夜郎,后属夜郎县,晋改属夜郎郡广谈县。

隋属宾化县,唐宋属金、乡二州,元建金竹府,明改金筑安抚司,后“改土归流”置广顺州。久远而漫长的历史给长顺留下了神秘的夜郎文化、土司文化、屯堡文化、帝王佛教文化。

长顺是红色文化之地、精神高地之城。中央红军在长征中,曾转战长顺数日,红军所到之处,宣传革命真理,传播革命火种,现存“长顺红军标语纪念馆”。

新中国成立初期,长顺创造了诸多以少胜多的剿匪案例,涌现出“马特洛索夫”式的战斗英雄萧国宝等英雄模范。进入21世纪,长顺敦操乡干部“当邮差、装民生、背民心”成为群众最信赖的人,构筑了贵州的“精神高地”。

-长顺县 长顺县人民 -长顺县行政区划情况。

三、长顺县属于哪个市

长顺县隶属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县 驻长寨镇。

长顺县位于贵州省中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部,属黔中经济区、黔中核心城市群、贵安新区重要拓展区和黔南“贵惠长龙”环贵阳城市经济带,是黔中经济区中离省城最近的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全县总面积1543平方公里,辖5镇1乡1街道,共82个村(居),总人口26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57%。其中,广顺经济开发区与贵安新区紧紧相邻,距贵安新区核心区仅10千米,是贵安新区重要拓展区。惠兴(惠水至兴仁)高速公路横贯境中部,全长305千米。

国道G354(南昌至兴义)、G356(湄洲至西昌)横贯境中部和北部,全长共82千米。有5条省道横贯全境,总长202千米。县道13条,总长2132千米。

乡道18条,总长2858千米。人民 驻长寨镇民主路,电话区号0854,邮政编码550700。下辖长寨镇、广顺镇、白云山镇、摆所镇、鼓扬镇、代化镇、敦操乡。

扩展资料

长顺是历史悠久之地、夜郎文明之城。长顺在夏、商、周三代时,为禹贡、荆梁二州之南境,战国属楚黔中郡,秦汉时归夜郎,后属夜郎县,晋改属夜郎郡广谈县。

隋属宾化县,唐宋属金、乡二州,元建金竹府,明改金筑安抚司,后“改土归流”置广顺州。久远而漫长的历史给长顺留下了神秘的夜郎文化、土司文化、屯堡文化、帝王佛教文化。

长顺是红色文化之地、精神高地之城。中央红军在长征中,曾转战长顺数日,红军所到之处,宣传革命真理,传播革命火种,现存“长顺红军标语纪念馆”。

新中国成立初期,长顺创造了诸多以少胜多的剿匪案例,涌现出“马特洛索夫”式的战斗英雄萧国宝等英雄模范。进入21世纪,长顺敦操乡干部“当邮差、装民生、背民心”成为群众最信赖的人,构筑了贵州的“精神高地”。

搜狗百科-长顺县

长顺县人民 -长顺县行政区划情况

四、长顺白云山有哪些传说

长顺白云山位于长顺改尧镇境内。

山巅林木葱郁,常有白云 笼罩,故名。明洪武年间,山上曾建罗、尹二姓的祀祖庙。

此山原名螺拥山,相传建文帝南逃至此望山上白云而上,遂遁迹于此, 开山建白云寺。山腰有一水池,面积约50平方米,潭深水绿,四 时不涸。

山上有明清建灵官殿、大山门、中殿、大殿、玉皇阁等建筑,碑刻石雕多处。后世存有许多所谓建文帝的遗物、遗迹, 其中有建文帝手书诗三首刻于壁上,“跪勺泉”供建文帝享用,“流米洞”左侧潜龙阁为建文帝住所,并供奉建文帝像。

但是,建 文帝是否逃来贵州,还没有得到国内史学家的确认和共识。

五、黔南州的历史文化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地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先民居住的区域,《贵州古代史》考定,早在殷、周时期,境内就已有了许多部族活动,并分属于牂牁、夜郎等方国,在现黔南州福泉市还保存着古夜郎国唯一的遗迹“竹王城” 。

唐朝之后,中央 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唐宋元明时期在州境内设立了多个羁縻府、州、县、峒、卫、所,元代,黔南开始推行土司制度,境内分属于八番顺元等处宣慰都元帅府、都云定云安抚司、新天葛蛮安抚司、播州宣慰司和庆云南丹安抚司,至明代建省前,黔南地域主要设置了卫所军事机构,黔南 分属于贵州卫、龙里卫、平越卫、都云卫、新添卫、定番州、广顺州等。明弘治年间,贵州推行“改土归流” ,部分土司统治地区改设府县,如都匀府、新贵县、贵定县和荔波县等。

雍正四年,清 在黔南境内强行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世袭制度的安抚司、长官司等,而代之以流官统治,撤销了“卫所”等军事地域,将其并入府州厅县等行政地域,黔南地区分属于贵阳府、都匀府、独山州和平越直隶州。民国三年(1914年),将清代的府州厅县一律改称为县,1935年, 中央 入主贵州,改设行政督察区,黔南州地域分属于第一、第七和第十一行政督察区,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定番县(今惠水县),辖今惠水、龙里、罗甸、长顺等县,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在平越县(今福泉县),辖今福泉、贵定和瓮安等县市,第十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在独山县,辖今独山、都匀、平塘、荔波和三都等县市。

之后几经分合变化。1949年11月15日,都匀县城解放,随即成立独山专区,专员公署设于都匀县城,辖民国时期的第二行政督察区的12个县,即都匀、独山、平塘、罗甸、三都、荔波、麻江、黎平、榕江、从江、丹寨,当时的瓮安、贵定、龙里、惠水和长顺等县隶属贵阳专区。

1952年,独山专区改称都匀专区,贵阳专区改称贵定专区,专员公署移驻贵定,撤销惠水县,改设惠水县夷族苗族自治区,1954年改称惠水县布依族苗族自治区,这是黔南境内设置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同年,罗甸县也改设罗甸县布依族自治区。

至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前夕,都匀、三都、独山、平塘、荔波、福泉六县隶属都匀专区;贵定、龙里、瓮安、长顺、惠水、罗甸六县隶属贵定专区。1956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

黔南州辖都匀、独山、平塘、荔波、三都、长顺、惠水、罗甸等县,以及紫云、镇宁、望谟、册亨、安龙、贞丰共14个县,1958年,划归安顺专区的贵定、龙里、瓮安和福泉四县划归黔南州,望谟、册亨等四县划归安顺专区,此后,一直略有变动,直至1963年后,黔南州所属区域方基本稳定。黔南各民族能歌善舞,民族风情古朴典雅,婚丧习俗各具特色,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民族音乐有布依族的山歌、情歌和双声部大歌,苗族的史歌、情歌、飞歌、丧歌、祭祀歌、芦笙曲调,水族音乐有大歌和小歌等;民族乐器有布依族的铜鼓、唢呐、姊妹箫,苗族的芦笙、唢呐、芒筒、萧笛、古瓢琴,水族的牛角皮鼓、铜鼓、锣、芦笙等;民族舞蹈有布依族的刷巴舞、响篙舞、花包舞,卤族的芦坚舞、长鼓舞、板凳舞、锦鸡舞、铜鼓舞,水族的“铜鼓舞”和“斗角舞”等;民族节日有布依族的“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和“赶秋坡”等,苗族的“绝年”、“吃新节”、“米花节”、“三月三”、“四只八”,水族的“端节”(也是年节)、“卯节”(也是歌节、情人节)等。黔南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服饰,苗族服饰最丰富多彩,集中了各了族各种特征的服饰艺术,被人们称为“中国苗族服饰的画廊”。

独山花灯是黔南特有的地方戏曲,是一种有歌有舞有戏、有说有唱的综合性戏剧艺术表演形式,从外地传人,已有200多年历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它的发源地——独山基长,被评为全国民间花灯艺术之乡。黔南民族传统工艺多种多样,有龙风背扇(背带)、蜡染、印染、刺绣、编织、剪纸、雕刻、铸银、木雕、石刻等。

三都水族马尾刺绣尤具特色。

六、长顺在贵州的什么位置

长顺县位于贵州省中南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部,与省内的贵阳、平坝、安顺、惠水、紫云、罗甸等市县接壤。

县城距省城贵阳市84公里,至州府都匀市178公里,到安顺市85公里,在贵阳1小时经济圈辐射范围内。全县国土面积156503平方公里,辖7个镇、10个乡、148个行政村、5个居民委员会,1634个村民组,总人口252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56%,主要以布依族、苗族为主。

长顺县历史悠久,战国至秦汉时期属夜郎古国,自古被称为“夜郎故地,杜鹃之乡”。这里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底蕴厚重。

县人民 驻长寨镇,邮编:550700。代码:522729。

区号:0854。拼音:Changshun Xian。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0811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4
下一篇2023-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