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毕竟是在可预见范围里采取的措施,而对于大量不可预见的突发性灾祸,乡民们则采取念咒画符的方法祛除邪魔。
1、字画符 有人夜梦不吉,第二天一早便在座西面东的墙上书写:“夜梦不祥,写在西墙,太阳一照,化为吉祥。”以为这样就可以化凶为吉。 在民间,谁得了湿疹,乡民便认为是着了风,是“风肆虐之所致”,故方言称其为“风肆”。医治的办法是让患者脱去上衣,请人用毛笔在左臂上写“左青龙”,在右臂上写“右白虎”,在前胸写“前朱雀”,在后背写“后玄武”,以为这样一写,“风肆”就会痊愈。
2、物符 为了辟邪,乡民大都以物为符。其典型而普遍者,是在大门内外置放石狮。在韩城乡民的观念中,狮子威武雄壮,为百兽之王。加之受了佛家学说的影响,更视狮子为圣物。故或雕双狮踞于门前,或将门墩凿为狮形,多数者,是在大门内照墙下置一小石狮,作为镇物。以为只有这样,举家才可安宁。
其他以物为符者,比如认为 宅院建造有问题,除了前面讲的以字画为符外,又在某一方向的房脊上用砖筑个外观象烟囱的四棱体建筑物(高低由阴阳先生说定,但一般不超过三尺),民间称之为“肴(yao)”(《辞海》注:“肴”通“效”。《礼记·礼运》:“是故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陆德明释文:“肴,法也”。)是以物为符,祛鬼辟邪的典型例子。
有的人夜间多做恶梦,乡民则认为是“身弱”之所致,于是便在其枕下放短刀一把,以祛邪和安神。小儿睡觉有惊厥、啼哭现象,则在其枕旁放扫炕用的小苕帚一把,也是一种压惊措施。
4、转移法 所谓转移法,就是把自己不想要的,转移给其他人或物,把自己想要的,又从其他人或物转移过来,如: 过去小孩让别人家的狗咬了腿,大人便用一块面团沾净伤口,然后把面团又扔给这条狗吃,目的是让病毒仍转移到这条狗身上。
旧时许多老太太三月十八日上象山,拜娘娘神,给儿媳求子,拜毕之后,便将娘娘怀中那个胖小子的泥“牛牛”掐一点包入纸中,拿回家让媳妇喝,以为这样便可使儿媳怀上孩子。还有的妇女结婚几年不生孩子,便悄悄与村里多子女的妇女交换裤带,以为这样就可以把别人的孩子引到自己身上,这也是一种迷信说法,为了能够育有宝宝。
押身钱要给女儿。
押身钱,又叫押腰钱。
是押运新娘的钱,这个钱,娘家人要给女儿。用来安慰女儿好好住婆家。
押腰钱和添腰钱不一样。
押腰钱是女方家买一个铁链子,拴住新娘。给男方押送过去。男方家把这个铁链子钱给女方家。
后来演变成女方家送金链子,或门链子,门帘子。男方家给女方家一个红包,不让女方家白买。女方家收了红包,觉得对不起女方。就把押腰钱还给女方当安慰钱。女方的哥哥,叔伯还要掏个钱给女方作为补偿。女方的弟弟,侄男没钱所以要给女方磕头。后来和赐姓礼结合起来。女方家挂门帘,女方家叔伯、弟兄、侄男拜门帘。没有买卖婚姻彩礼,就没有赐姓礼。
添腰包钱是女方的亲戚,姑姨舅老姥老爷给女方的零花钱。
添箱钱是女方的亲戚,姑姨舅老姥老爷给女方的嫁妆。
押箱钱又叫押包袱。是男方家给押箱童女(伴娘)钱。伴娘拿着沉重的箱子,男方家要给伴娘一个押箱钱。
押轿钱又叫上轿钱。是女方家给押轿童男(伴郎)钱。男方家请了一个轿子。女方家不用男方家出钱,证明我家给女儿掏车费,不能看不起女方家。
后来演变成女方家出女方家请的车队钱,叫上车钱。男方家出男方家请的车队钱,叫下车钱。女方家要送亲(女方弟兄叔伯押送女方)、陪亲(女方姐夫姑夫姨夫老少连襟照顾男方)、送饭(女方姑姨舅姥姥姥爷送干粮布匹)、接亲(女方家接女儿女婿参加回门宴)、送回(第二天或第三天把女儿女婿送回)要来回跑两三天。男方家只接一趟。
押炕钱又叫占炕钱、滚炕钱。
女方家要给押炕童男(伴郎,新郎的弟弟,侄男)钱,他们是辅助,帮助男方治服女方。好让女方顺利怀孕。
铺炕钱又叫扫炕钱,扫地钱。
女方家要给铺炕媳妇(女方的老少娣姒)钱,他们是给新人铺炕,扫地,收拾房间的钱。
如果是倒插门的话,就是押炕童女(女方的妹妹),铺炕女婿(女方的姐夫)。男方家出这个钱。
娶亲有小姑子跟嫂子,小姨跟姐夫闹红包的钱(叫开门钱)。娶亲姐夫为尊,没有小舅子跟姐夫闹的。
招亲有小舅子跟姐夫,小叔跟嫂子闹红包的钱(叫开门钱)。招亲嫂子为尊,没有小姑子跟嫂子闹的。
摘要:甘肃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积淀,逐渐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婚姻民俗。甘肃地区的汉族婚礼虽延续了传统六礼的内容,但在程序上有所简化,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包括议婚订婚下彩选定婚期婚礼回门等内容。那么甘肃还保留了哪些结婚习俗文化呢?甘肃的有哪些结婚流程呢?下面本文就为大家介绍甘肃的结婚习俗文化,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亲
说亲的基本步骤是:男方家经媒人之手取得女方的生辰八字后,请阴阳先生拈算,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则议婚告成。
然后由男方请媒人上女方家说亲,俗称“说媒”。女方双亲征得姑娘同意后,男青年择日赴女方家“瞅媳妇“,与女青年见面互换相亲之物。
有的女青年也会回访男家,称为“看屋里(家)”,当然男方父母少不了见面礼。有的男女青年自由恋爱、互订终身,再请人说通双方父母,取得认可,就可以正式定亲了。
二、订亲
定亲在甘肃称为“框锁锁”。介绍人从中调定,双方同意,然后择日举行定亲仪式,男方父亲(或代理人)与介绍人偕男青年,携厚礼赴女方家。
礼物一般有喜酒、喜馍12个(俗称“大馒头”)、喜钱(称“锁锁”)、喜绢(布匹)、衣物等。女方家会集长辈及近亲相陪,盛宴款待。女孩在姐、嫂陪同下至席敬酒,男方家长会在女孩脖子上栓一个系有钱币的红色线绳,称“拴媳妇子”。传说这一拴,就把女孩拴成男方家的人了。
临辞,女方母亲给新女婿亦有馈赠,并且退还馒头两个,称为“回盘”。事后,女方将馒头分赠近亲,向外宣布婚姻成立。定亲时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双方商量彩礼钱。有时会争得面红耳赤,但在介绍人的斡旋中,最终会达成一致,皆大欢喜。
三、行礼
也叫“行大礼”。这是比较慎重的一个环节,多在迎亲前半年举行。男方家择定结婚吉日,由父亲约上介绍人,带齐原定彩礼、喜酒喜馍及妆奁衣物赴女方家。
女家少不了又是设席款待,请长辈相陪。席间商定迎娶时间、仪程。双方儿女亲家互相敬酒,互致歉意,说些吉祥如意、皆大欢喜的话。
四、提话
按照传统的做法,男家是嫁娶的主动者一方,其父母应选择迎娶的良辰吉日,并由媒人通知对方,准备迎娶。
称为“提话”或“送日子”。提话一般在吉日的前一月进行,谓之“隔月不提话”,如在本月,至少要提前十天。
五、娶亲
俗称“引新媳妇”。吉日将临,男方整理院落,洗刷门窗,求字裱画,布置新房,通知亲友。临近二三日,男家杀猪宰羊,置办用品货物,接亲眷,请"总管",聘厨师,邀陪客,请房下(宗亲),贴喜联忙不胜忙。
吉日前一天,接"先人",请"家谱",供奉祭品,烧香纳拜。吉日晨,置酒举餐,打发娶亲人起程。迎亲一般为3至5人,包括引亲的、媒人、背箱人等。带上喜酒喜馍、喜衣盖头,风衣披风和喜钱(有“开箱钱"、"伴女钱"、喜帖等)。按照择定的吉时赶到女方家。
女家的亲戚、亲房(本家),于婚礼前一天,到女方家共商大事。确定送亲的人选,一般以八人或十人,可多可少,必须是双数。一般讲究“用相”与“避相”。亲友及村里的未婚姑娘,于前一天带礼物或礼金到女方家“添箱”(恭贺)。
娶亲人到后,简单地吃喝一点,然后去到闺房先押了压箱钱,再把盖头盖在新娘头上,俗称“拦头”。这时背箱人先行返程。新娘穿戴完毕,怀揣红书(即"婚书"),在祖先牌位前焚香祭祖,再向贵亲磕头行礼。有亲兄亲姊引导出门,和娶亲人一道起程。
新娘出门时,女家将一把红筷分散于娶亲的,人手一双,同时男家将"伴女钱"散给女家七姑八姨。这时女孩儿早哭成了泪人。据说女孩儿在离开娘家时,流的泪珠子越多越好,每一滴眼泪都是留给娘家的“金豆豆”。
虽说女大当嫁,是喜事,却不能响炮。旧时,若迎亲队伍途遇碾台、碌碡,大树、窖井崖头,十字路口则贴一书有"花红盖之大吉"的红纸条,称"路帖",或以红毡相遮,称"遮白虎"。
六、接新人
在等待娶亲队伍的时候,所有人会在路口,娶亲队伍快行至男方家附近时,早有专门负责观望的通知“总管”,"总管"吆喊众人在大门前候迎“尊客”(送亲的人),尊客会先安排进院。
这个时候,年轻人则对婚车相拥而上,有撒花的,喷泡沫彩带的,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新娘子下车要给随同的“押马娃娃”给“下马钱”,新娘子才能下车,在这需注意,在甘肃有些地方,一般新娘子都不能着地,需由新郎抱至新房。
尊客一进院子,便互相作揖打躬迎接入室;也有在大门前设一酒案,摆几个简单菜盘(称下马席)迎客的。然后由"总官"斟酒一一相敬,每人三盅,称"迎风盅",再迎到客房在祖先牌位前磕头上香举礼。
礼毕,邀入座中,"总官"指挥众执席者,先茶后饭,茶以漱口,饭一般为“四炝盘”。饭后由事先安排好的邻舍请去休息“喝汤”(吃面),到傍晚又请到另一家设席招待,名为“挪席”。
甘肃习俗里十分厚待尊客,宴席有"十三花"、“十二齐"十全"、"九魁"等,并以嫡亲贵友坐陪。席间新郎父辈、兄弟辈轮番敬酒,寒喧问好。
结婚当天,与尊客身份同样尊贵的贵宾就是姑舅(新郎母亲娘家人),接待场面及仪程基本与尊客相似。
席毕,左邻右舍各领一人安排晚上睡觉。次日,本家依然设席,依次“打发”尊客和姑舅,这时男方会送一双皮鞋给“介绍人”,以示谢意。
七、安床、闹洞房
晚上,开始安床,有男女喜相人(民间叫“戴头人”)为新郎新娘"换盅",即找红线尺许,两端各拴一铜钱,分置于两个盛满酒的盅内,新郎、新娘各端一盅,饮去一半,再互换饮尽,缘于"千里婚缘一线牵"之说。
然后由女性带头人开始为新郎,新娘铺床,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核桃枣儿口唱吉词:"一把核桃一把枣,养下娃娃满炕跑。"最后"扫炕",边扫边以言相嬉。期间当然少不了围观者嘻戏搞怪,要求小两口做一些难为情的游戏等,谓之“闹洞房”。
其实,闹新房早已开始,白天新媳妇接进门,就有妇女们去盘问试探新娘子是否乖巧伶俐,就有不安分的小伙们去挑逗调戏,要求新人为他们点烟敬酒,新房中整天都笑语喧哗、热闹非凡。
安床毕,闭了门窗,新房中点着一盏灯,这灯是要点到天亮的。这时就有同辈好事者,潜伏洞房外偷听小两口的私语,叫“听房”。
旧俗认为人不听则鬼听,故若无人听时就立一扫帚吓鬼。此俗从古至今,专为耍笑而已。
八、待亲房(宗亲)
次日打发了尊客,姑舅和宗亲一应人等由东家安排依次入席,有时要摆数十桌。席间,新郎之父(亦可由其他长辈代替)为众乡亲"斟酒"。
新郎新娘由一人领陪,逐一前去叩谢认亲,新娘嘴里甜甜地叫着各种该叫的称呼敬烟献酒,当然,被叫者少不了给新媳妇的红包。整个婚礼就在这热闹的气氛中结束了。
九、回门
回门是甘肃婚俗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婚礼后三到七天中,新郎要准备礼物,领着新媳妇回娘家,当日去当天回来,不能在娘家住宿。
过年的正月里再去时,可以多住几天,丈人家的远亲近戚都要走上一遭,叫“浪亲戚“。
:
甘肃文化习俗知识大全带你走进敦煌文化听陇剧看甘肃花儿识甘肃文化
甘肃饮食文化特点有哪些独具特色的甘肃饮食文化介绍
甘肃方言有哪些特点甘肃方言特色介绍甘肃地方言概述
甘肃有哪些生活习俗禁忌甘肃风俗禁忌简述
甘肃文化甘肃传统文化甘肃历史文化甘肃风土人情
1:人指的是人心,扫炕笤帚让人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扫掉那些对人不好影响人心智的东西,让人走正确的路,物指的是扫炕笤帚本来的作用就是扫炕用的,扫除炕上的脏东西,这里也有影射的意思。
1:第二段是承前启后的作用
我是苏北的,和临沂那边不太远,可能有点不一样的地方,男方正日子前一天送过路衣,就是你的婚礼服装,女方正日子头天办的是催装喜酒,第二天正日子男方一大早要去女方家接新娘,有伴郎,女方自家直系亲属要为新娘上头,和弟弟哥哥吃分家饭,新娘上车补沾娘家土,抱着上车,新娘带走的东西都是新的,不拿娘家一件旧东西,12点之前过门,到男方家里要吃过路面,为喜酒桌上亲朋好友敬酒,晚上闹洞房,最后由亲朋好友送洞房,放鞭炮随即离开,剩下是你们的洞房花烛,新房内点亮长命灯,第二天拜父母,为父母敬茶,改口叫爸妈,男方父母会给你改口费,出嫁男方给女方上轿礼,红纸包着的人民币,到男方下轿男方给女方下轿礼,同上,(轿子指轿车),女方家有哥哥弟弟正日子那天女方哥哥弟弟要为其换鸡腿,就是女方哥哥弟弟把男方带来的一公鸡母鸡腿上的红绳子换条腿相互的季上红绳子,新郎要给哥哥弟弟换鸡腿的红包,哥哥弟弟,一般是弟弟为换鸡腿,大致就这些,现在社会开放,没多少讲究了,现在都是唬弄过关的,基本就这些,估计苏北和临沂的大致差不多,没多少太讲究,楼主不要过分的讲究这些
,说到底就是钱多钱少的事
我做摄像十几年了,大部分拍摄是婚礼,活动范围也大多是河北石家庄周边,石家庄藁城区藁南这一片 早上有叠被子,扫炕的风俗,叠被子有套词,烧炕有一套词,大多都是我们摄像教授,藁南还有闹公婆的,比方说当天的喜公公扮做猪八戒,背着喜婆婆迎接新媳妇,亲朋们把喜公公喜婆婆放在洗衣服的大铁盆里面转圈,藁北一代有一些恶俗把新郎用胶带绑到电线杆上,无极那边不但要把新郎缠到树上还得往新郎身上扔鸡蛋
藁城和无极有三个回民村,伊斯兰教的风俗习惯跟我们汉民也有所不同,回民结婚大多都是正月,正月初二,初三,初四,初六,当然现在汉民结婚都在用的气拱门,花拱门装饰也是必不可少的,早上回民在家里做接待的准备炸油条的,还有提前炖好的牛肉,还有牛肉丸子,当天热热,来上礼的乡亲们会被接待人员让到家里就坐,然后管事的会说“打碗菜”这个“菜”下面是牛肉丸子,上面是大块牛肉—这个味在外面的饭店是吃不到的,还有油条,茶水伺候着!
穆斯林结婚不贴喜字,不放鞭炮,只有一个方形的伊斯兰文字,俗称经字,新娘子娶回家,会去请清真寺的阿訇来家里举行伊斯兰教的婚礼仪式,俗称-打喜,每一年正月结婚最多的那一天大街上都会出现迎亲车队大堵车,打喜的阿訇在这家刚开始另外一家结婚的电话又催了!以前伊斯兰教的打喜仪式完了就剩下在家吃饭了,由于受当地汉民的风俗习惯影响,他们也开始在酒店请客,请婚庆公司,请司仪了,当然摄像师见证了这一时代变迁!
晋州结婚的风俗习惯比较多,有条件的人家会在婚礼前一天在家里有传统表演,俗称-响门,结婚当天新郎家人要煮熟一盘子鸡蛋,新郎每个鸡蛋都咬一口,早上军乐队提前到了,在出发前半小时开始奏乐,新郎在伴郎的陪同下在婚床上开始换装,从里到外,一套新,鞋底下要垫百元大钞
到了中午石家庄地区的婚礼现在基本都是有婚礼现场,有音响,司仪,西式婚礼仪式,午饭以后婚礼结束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外面嫁过来的新娘,山西新娘带来的山西花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藁城的大锅菜很美味!不过也不好找到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