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福的主要贡献

张天福的主要贡献,第1张

1942—1946年,张天福又一次应聘到福建协和大学任教,他仍利用教学机会,积极收集茶叶资料,编写教材,搞好茶业教学工作。1946年后,他又回到崇安接收全国茶叶研究所,成立农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崇安茶叶试验场,继续从事茶业科研,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张天福调到福州,先后在中茶福建省公司和省农厅工作,他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全省茶叶收购、生产、科研等工作,积极培训茶叶收购、生产和科研人员,建立机械制茶厂,设置茶叶收购网点,制定合理的收购样价和评茶计价的方法,指导茶类改制(20世纪50年代初,为适应外销需要把全省大部分绿茶改为红茶),筹建全省2个地区茶叶指导所、16个县茶叶指导站和2个茶叶试验场的机构设置、人才配备,促进全省茶叶产销由混乱逐步走向由序发展。1953年,他改进由 他早年设计的“九一八”揉茶机为“五三式”、“五四式”揉茶机,分别推广适应于红茶、绿茶区,又设计推广了绿茶三锅连续杀青机,大大减轻了制茶工艺中的揉茶和杀青劳动强度。同时,还总结了经验、试验、示范、推广茶树无性繁殖——茶树短穗扦插法的经验,大力推广茶树良种。1954年亲自赴崇安蹲点,指导 创办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机耕茶场——崇安茶场,为促进福建茶叶发展做出贡献。

1957年,张天福被错划为“右派”,直到1980年平反。在这23年中,他坚守在茶叶生产的岗位上,几乎走遍福建全省所有的茶区,写下了大量很有价值的总结、研究和考证等资料,如《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龙岩斜背茶调查》、《闽西山调查茶》、《福建茶史考》等等。1961年他母亲在福州病故,当时他在崇安研究揉茶机棱骨形状和包揉处理对武夷岩茶外形的影响,无法为母亲侍奉送终。他还反复总结、指导对开辟山地茶园非常有价值的“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他在下放寿宁县龙虎山茶场期间,带领职工和知识青年推广科技成果,改造低产茶园,建立丰产茶园,培养职工,改进制茶工艺,使该场茶叶单产、质量、售价名列全地第一。

1980年,当时已70岁高龄的张天福深感年纪不饶人,这时间更宝贵,写了一幅“时间就是生命,知识就是力量”的对联挂在书房里,时刻勉励自己,抓紧时间做更多有益于茶业事业的事。他不顾妻儿的劝阻,只身前往福安社口,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当顾问。他把几十年来收集珍存的几百册茶叶书籍、资料和标本,全部献给该所。他带领科研人员主持省的重点攻关课题——“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在通过技术鉴定之后,有从闽东转战到闽南,深入到乌龙茶主产区——安溪县芦田茶场进行课题试验,分析和研究了几千个数据,取得了成功,解决了乌龙茶品质最关键的 “做青”工序难题,首次实现人工控制气候条件下进行乌龙茶“做青”工艺,对稳定和提高乌龙茶品质取得进展。该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期间,他还主持编写了具有福建特色的《福建乌龙茶》专著,并容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对进一步宣传福建乌龙茶起了推动作用。

张天福在被选为福建省第一、第四届政协委员、第五届政协常委期间,为加快发展福建茶叶,先后在政协各次会议上写了八次“兴茶论证”的提案,得到有关部门和领导重视、采用。

20世纪90年代后,已进入耄耋之年的张天福,仍然坚持参加各项茶事活动。

张天福是中国现代茶叶科研与教育的先驱者,他提出的“俭、清、和、静”的中国茶礼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他96高龄时每天晚上还要忙到12点,早上6多点起床。他是中国近代茶叶事业的先驱,被尊为“茶界泰斗”。

有这样一段故事很能见张天福的性格。92岁时,他去铁观音的产地参加一个铁观音茶王赛。主持人问他:“健康长寿的秘诀是什么?”他答道:“喝茶。”主持人又问:“是不是喝铁观音?”他的回答仍是:“喝茶。”主持人再问:“是不是常喝铁观音?”他还是只说两个字:“喝茶。”

现已100岁高龄的张天福,依然精力旺盛。他的养身健体之道就是饮茶。他说“茶是万病之药”,一天也离不开它。他极力推崇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宝贵财富——中国茶文化。他认为,品茶集解渴、保健、怡情于一身,这是饮料无法比拟的。品茶对不同的茶类有不同的要求,绝不能厚此薄彼,要用公正平静的心态去品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喝绿茶、花茶,求仙巧之态,鲜嫩而有芬芳的气味;饮红茶,喜红艳明亮之汤色;品白茶,重嫩芽的毫香;而品乌龙茶则要细心体会醇厚茶汤中的韵味。时至如今,张天福仍然坚持养成的良好习惯,黎明即起,品清茶一百盅。

  岁月更迭,流年逝去,“再见2014,你好2015!”成为了近期的网络热词,回首过去这一年,全国茶叶流通市场风云变幻、大事件层出不穷。对于广大茶商、茶人而言,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也许我们就是时代变革的主角,也许我们还只是时代变革的看客,但这一切终将与我们每一个人相关,盘点2014,让我们以更高的视野,回顾这一年,复盘这一年有重要影响的茶事件。

  1、联想佳沃进军茶叶领域进一步扩大产业布局

  3月30日,联想控股旗下佳沃集团宣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双方联合打造的“龙冠龙井”系列春茶也正式上市。这是继进入水果领域,建立起全产业链、全程可追溯和全球化布局后,佳沃集团进行现代农业布局的又一动作。联想跨界“玩茶”,能否给茶行业带来新鲜血液,是否会冲击大益、卢正浩、新益号等在茶叶细分品类中的龙头老大地位,还有待观察。

  2、“狮锋”龙井商标之争

  4月,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状告杭州狮峰茶叶有限公司商标侵权,原因在于前者拥有狮峰牌龙井商标,后者拥有狮牌龙井商标。然而,后者在经营茶叶生意过程中,不仅在店招,还在官网及包装中使用了狮峰、狮峰茶叶等字样。对此,省茶叶集团要求杭州狮峰茶叶公司停止侵权,并且赔偿经济损失近30万元。事实上,关于茶行业的商标纠纷并不鲜见,“卢正浩”商标被恶意注册、“金骏眉”商标之争等事件早有先例,这些事件都暴露出中国茶叶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薄弱意识。

  3、西湖龙井茶商会成立,卢正浩等著名茶企被授予副会长单位

  2014年11月13日上午,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茶叶商会正式组建并召开成立大会,会上,卢正浩等杭州著名茶叶企业被授予西湖龙井茶商会副会长单位。茶叶商会的成立,对于西湖龙井茶的保护管理,维护本区域茶农、茶企和涉茶组织的合法权益,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成立茶叶商会的做法,也值得全国各地学习借鉴。

  4、欧盟对华“史上最严”农残标准

  8月25日,欧盟正式实施对中国出口茶叶的农残标准EU87/2014指令。新指令主要涉及4项农药残留指标,包括异丙隆、啶氧菌酯、嘧霉胺和啶虫脒,标准都比原来提高 了 1 倍 , 含 量 从 01ppm 变 成 为005ppm,此外还对我国茶叶增加了唑虫酰胺残留的检测。据悉,啶虫脒是我国茶叶生产推荐用药,因此这一号称“史上最严农残标准”的新规对我国茶叶出口影响很大。

  5、茶界泰斗张天福105岁生日

  9月12日下午,茶界泰斗张天福105岁生日庆典茶会在福州拉开帷幕,来自福建省内外的茶界人士及新闻媒体共400多人济济一堂,共同为张老的寿辰送上祝福。张天福生于1910年,是《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中列出的“20世纪十大茶人”中唯一健在者。中国古有“茶寿”(108岁)之说。张老之所以长寿,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外,还与饮茶密不可分。他每天起床都要喝一大杯茶,而且在接待各访客时,他亦是以清茗相待。长年累月下来,他几乎是日饮百杯。可见,他的养生之道是“茶寿”的最有力证明。

  6、古树茶持续火热 穷人华丽变土豪

  10月中旬,一位慈祥老太头裹围巾、赤脚席地而坐,怀里抱着大堆百元钞票,满脸微笑的“晒钱”照片在网络上疯传。经证实,这位老人是云南勐海县勐混镇邦盆村人。邦盆村原本是个贫困村,近年来,因为百年古茶树茶的价格连年攀升,让村民们一举成功逆袭,从穷人华丽蜕变为“土豪”。“古树茶”热从2012年兴起,一直延续到今年。一棵古茶树,让茶农们纷纷都致了富。即便是受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古树茶的价格依然能够逆势上扬。不得不说,古树茶,是2014中国茶市中最“闪闪惹人爱”的茶品之一。

  7、芳村茶业城商户集体罢市

  2014年10月23日,被称为“茶界华尔街”的广东芳村茶叶城发生茶叶经销商户集体罢市事件,要求茶业城对物业铺租及“赞助费”大幅度涨价给予答复。后续也有不同地区的茶叶城出现罢市事件。茶城物业租金及各项杂费一涨再涨,茶叶市场近年行情却走向低迷,“野蛮涨租”遇上了“经营恶化”,芳村的矛盾,抑或是中国茶业发展的矛盾;现今中国茶叶市场经营的落后商业模式,处于价值链末端位置的茶经销商成了尴尬的“接盘者”,终端商承担了更多的产业风险,倒逼着茶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8、“双11”茶企电商销售再创新高

  11月12日零点,阿里巴巴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天猫双十一交易额破571亿元、产生物流订单278亿单。对于茶叶来说,今年也是成绩斐然。“双十一”期间,前一百名茶企销售额总和已经突破两亿。从品类来看,杭州的西湖龙井、云南普洱茶和福建乌龙茶是依旧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从企业表现来看,西湖龙井中的卢正浩、乌龙茶中八马、普洱茶中的大益等销量和人气都是名副其实的旺铺;值得注意的是,天猫零食品类的“三只松鼠”今年成为茶叶榜单中的一匹黑马,跨界力量给传统茶企敲响的一个警钟。

  9、“国八条”出台 高档礼品茶遇冷

  “国八条”出台后,茶叶流通市场劲吹节俭风,单位福利茶需求量骤减、高档礼品茶普遍遇冷,从全国范围看,茶叶市场在经历近些年来的第一次寒冬。为了打破销售僵局,促进茶商、茶人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2014年,天南地北、各行各业的茶人形成了一个个团体组织,各种形式的茶会雨后春笋;与此同时,一些茶商、茶人还奔赴安徽、福建、浙江、云南、广西、四川等茶叶主产区探访茶园种植、茶叶生产,与当地茶商交流,洽谈合作,带动了产销对接;也有企业在包装上寻求创新突围,西湖龙井领域的标杆茶企卢正浩就顺势推出了独具特色的复古纸包,简约的包装设计风格受到消费者的普遍亲睐。

  10、淘宝·杭州馆开馆 卢正浩、贡牌等西湖龙井品牌首批入驻

  12月29日,淘宝·特色中国杭州馆开馆仪式在美丽的西子湖畔隆重举行,西湖龙井的著名品牌卢正浩、贡牌等作为杭州老字号应邀出席,并作为首批入驻品牌,对于喜爱西湖龙井的茶客们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日后再购买西湖龙井,就不必担心买到假冒劣质龙井茶了。据悉,特色地方馆将陆续在全国铺开,普洱、乌龙、金骏眉等各地名茶也将在不久的将来一一入馆。

  

张天福是中国现代茶叶科研与教育的先驱者,他提出的“俭、清、和、静”的中国茶礼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他96高龄时每天晚上还要忙到12点,早上6多点起床。他是中国近代茶叶事业的先驱,被尊为“茶界泰斗”。有这样一段故事很能见张天福的性格。92岁时,他去铁观音的产地参加一个铁观音茶王赛。主持人问他:“健康长寿的秘诀是什么?”他答道:“喝茶。”主持人又问:“是不是喝铁观音?”他的回答仍是:“喝茶。”主持人再问:“是不是常喝铁观音?”他还是只说两个字:“喝茶。” 现已岁高龄的张天福,依然精力旺盛。他的养身健体之道就是饮茶。他说“茶是万病之药”,一天也离不开它。他极力推崇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宝贵财富——中国茶文化。他认为,品茶集解渴、保健、怡情于一身,这是饮料无法比拟的。品茶对不同的茶类有不同的要求,绝不能厚此薄彼,要用公正平静的心态去品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喝绿茶、花茶,求仙巧之态,鲜嫩而有芬芳的气味;饮红茶,喜红艳明亮之汤色;品白茶,重嫩芽的毫香;而品乌龙茶则要细心体会醇厚茶汤中的韵味。时至如今,张天福仍然坚持养成的良好习惯,黎明即起,品清茶一百盅。

张天福(1910—2017),1910年8月出生于上海名医世家。后“弃医从茶”,一生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2年,张天福从金陵大学毕业后的80多年里致力于茶叶教育、生产、科研和茶文化传播工作。1935年,他在福建福安创办了福建省第一所茶叶科研所,并创办了福安茶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批茶业技术骨干。他见证了100年来中国茶叶的兴衰,并且直接参与了复兴中国茶叶的伟大历史进程,因此被尊称为中国“茶学界泰斗”。

张天福让中国茶叶重新走向辉煌,可他却谦虚地称自己是“一个茶叶界的小学生”。

张天福热衷于推广茶文化,呼吁茶叶产业化。步入百岁高龄,仍然忙得不亦乐乎:他无数次被聘请担任全国、省级各种优质茶、名优茶鉴评会主评。评茶时他绝对不会第一个发言,因为他的意见会影响别人的评价。他曾说:“那样对参加比赛的人不公平。”

对于茶与长寿的关系,张天福曾开玩笑说:“一天到晚喝茶的人就像我这样。”作为“万病之药”,他坚持每天起床之后都要喝一大杯茶,加上平日从全国各地来的茶友,不论是政府高官还是山间茶农,他都用清茶迎客。常年下来,张天福一天差不多要喝茶百盅,而且品种多样。此外,他还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固定的作息时间,一日三餐粗茶淡饭,配以些许水果。同时,他也强调自己总结的养生学“一足五忘”,即知足常乐,忘形、忘劳、忘怀、忘情、忘年。 

1

喝茶,就是做减法。

108岁的张天福先生,是茶学界泰斗,堪称“长寿典范”。在茶界,他的盛名相当于IT界的比尔盖茨,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喝茶 养生 ,古已有之。

“茶圣”陆羽曾经说过,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所谓的“精行简德”,说白了就是朴素简单,心有大爱。这也正是茶的精髓所在。

张天福先生深谙此道,每日饮茶,优哉游哉。

唐代学者皎然说,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因此,可以说张天福先生喝茶,就是在“做减法”,减去冗余的一切,内心清净,海阔天空。

2

喝茶,能解百毒。

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炎帝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我们都知道,喝茶能够解毒除痹,好处多多。其实,喝茶的好处还远不止这些,比如降压、提神、助消化、润肺、强心的等功效。

到了期颐之年,张天福先生依然精神矍铄,步履稳健,眼不花耳不聋。

在茶的滋润下,他获益良多。

看上去,他比实际年龄小很多,而且总是面色红润,神采奕奕。

有很多人登门拜访,跟张天福先生请教长寿的良方,他总是笑呵呵地回答:“每天喝茶”。

四个字言简意赅,道破玄机。

他给出的注脚就是:茶是万病之药,我的长寿来源于此,我就是饮茶养身长寿的活标本!”

在笔者看来,喝茶也能解除“精神毒素”,没有困扰的心灵,遍洒阳光,自由飞翔。

3

喝茶,接近自然。

除了品茶,张天福先生还喜欢练习书法,由于状态良好,他的一手毛笔字漂亮至极,龙飞凤舞,出神入化。

在他看来,挥毫泼墨,玩得是一种境界。

茶字拆开来,草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个八,正好是108。

张天福先生乐享茶寿,可谓人生圆满;茶字另外一种解释,就是“人在草木之间”,也就是人融入自然的怀抱,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我们常讲,大道至简,顺其自然。

违背自然法则,必受惩罚;跟随自然的节拍,可获益寿延年。

在自然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小学生。有学不完的知识,受不尽的教诲。

张天福先生说:“茶不仅有各种营养,且还有调节生理功能以及多方面的保健和药理作用。”

茶叶里的茶多酚、维生素C、维生素E等能抑制亚硝氨的形成。喝茶养身长寿,但必须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定不行。

4

喝茶,可以静心。

张天福先生说,他每个月差不多喝一斤茶,这样的习惯,他坚持了80多年。

我们常说“禅茶一味”。细斟慢品,才能得其真味,给精神洗礼,回归天真、单纯、没有分别的“初心”状态。

喝茶,让内心干净、柔软、淡定、从容,很多难解的问题,往往会茅塞顿开。

一杯茶,有阳光的味道,有雨露的甘醇,也有月色的温柔,星光的浪漫。

喝出诗情画意,喝出云淡风轻,那就是了不起的境界了。

张天福先生总结的茶学思想精髓:“俭、清、和、静”。

茶尚俭,勤俭朴素;

茶贵清,清正廉明;

茶导和,和衷共济;

茶致静,宁静致远。

可以说,这也是张天福先生的为人之道。

茶亦师亦友,跟他相依相伴,不仅修心养性、还能陶冶情操,对他而言,每日品茶比吃饭更需要,他笑称这是“茶哥米弟”。

总结起来,张天福先生的 养生 秘诀,只有4个字“每天喝茶”。终生喝茶,让他受益终生。

在他的世界里,茶就是天使,带来福音;茶就是春风,洗净严寒。

以茶为伴,神静心安;

以茶为伴,快乐如仙。

张天福

张天福(1910年8月—2017年6月4日),1910年8月出生于上海名医世家,1932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

著名茶学家、制茶和审评专家,中国近现代十大茶叶专家之一。教授级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茶业界普遍把张天福称为:“茶学界泰斗”。

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和科研工作,特别在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创制制茶机械,提高乌龙茶品质等方面有很大成绩,对福建省茶叶的恢复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晚年致力于审评技术的传授和茶文化的倡导。

2017年6月4日,在福州去世,享年108岁。

中文名:张天福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10年8月18日

逝世日期:2017年6月4日

毕业院校: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

主要成就:创办福建省第一所茶校

改良福建茶业与职业教育的实施

对福建茶叶的恢复和发展作出贡献

代表作品:《台湾之茶叶》

祖籍:福建福州

人物生平

1910年8月18日出生于上海名医世家。父亲张绍尧擅长内外科,母亲刘贞清,刘贞清精于妇产科。

1911年,一家三口迁回故土福州,开办了遂生堂西医局。

1916-1922年就读于福州宫巷私立塾本小学。

1923-1927年就读于福州格致中学。

1928年转学于上海持志中学。中学毕业后,张天福面临上什么样的大学这一人生择业的关键一步。作为名医世家的独生子,父母希望他能够继承祖业,攻读医学,成为一名医生。但他想到祖国农业落后,人民缺衣少吃,又看到家乡——福建三大特产之一的茶叶衰败不堪,就和几个同学决心报考农业学校,为振兴祖国的农茶业出力。

1929年先在福建协和大学修完一年的基础课程。

1930年转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32年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张天福回归故里,应福建协和大学校长林景润之聘任,任生物系助教。他除积极参加建立实习农场,为筹办农学院系创造条件外,还大量搜集并研读有关茶叶资料。

1934年6月,张天福获福建协和大学资助,东渡日本,并转道台湾实地考察茶业,1935年,再次赴台湾考察茶叶生产情况。

1935年8月,张天福到福安县创办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和福安茶叶改良场,任校长兼场长。

1939年,因抗日战争学校与茶场分别内迁连城和崇安(现武夷山市)。

1940——1942年,张天福在崇安创办福建示范茶厂,任厂长兼苏皖技艺专科学校副教授。

1942——1946年,他回到协和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兼该校附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校长。

1946——1949年,张天福任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兼崇安茶叶试验场场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天福先在崇安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实业厅崇安茶厂厂长,后调中国茶叶公司任技术科长。

1952年调任福建省农业厅茶叶改进处、特产处任茶叶科长、副处长,享受教授级待遇。

1957年张天福被错划为“右派”,1980年平反。

1982年,受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任技术顾问,主持省重点攻关课题研究,先后被选为福建省政协第一、第四届委员、第五届常委。

1990年后,张天福虽年届八旬,但仍积极宣传中国茶文化,参加优质茶评比、茶王赛等茶事活动,为推动茶叶发展,不懈努力。

2017年6月4日,在福州去世,享年108岁。

人物简历

1910年8月18日生于上海

1911年,一家三口迁回故土福州

1916-1922年就读于福州宫巷私立塾本小学

1923-1927年就读于福州格致中学

1928年转学于上海持志中学

1929—1930年在福建协和大学学习,并毕业

1930—1932年福建协和大学助教

1934—1935年赴日本与中国台湾省考察茶业1935—1939年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校兼福建省建设厅福安茶叶改良场场长

1940—1942年福建示范茶厂厂长兼苏皖技艺专科学校副教授

1942—1946年福建协和大学副教授、教授兼附属高级职业学院校长

1949—195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农业厅崇安茶厂厂长

1950—1952年中国茶叶公司福建省公司技术科长

1952—1950年福建省农业厅茶叶改进处、特产处茶叶科科长、副处长、享受教授级待遇

1956—1957年福建省茶叶学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

1980—1981年退休、因病修养

1982—1989年福建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技术顾问,主持乌龙茶作青工艺与设备研究

1989—2017年福建省茶叶学会名誉会长

主要成就

立志献身茶业的张天福认为:除了自己认真学习科学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外,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培养自己的人才,走科教强业之路。为此,他自大学毕业被聘任为福建协和大学助教之时起便利用教科书备课的机会收集有关茶业资料,编写茶树栽培、茶叶制造等教材,并取得校方资助,转道台湾实地考察茶业。此外,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写了《台湾之茶叶》考察报告,并决心创办福建第一所茶校和茶业改良场。

1935年8月,经多方努力,取得福建省教育厅和建设厅支持,在福安县城关和社口乡分别创办“福建省立福安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当时只设茶科,1937年扩建高中部,设农茶两科,改称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和“福建省建设厅福安茶业改良场“,张天福任校长兼场长。从此,福建有了现代茶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学校的老师既是教师又是茶场的科研人员;茶场既搞科研又是学生实习、劳动的基地。场校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人才和改进技术相辅而行。茶业科教相结合,至今仍不失为办好教育的一条好经验。

场、校开办初期,张天福广集人才,如庄晚芳教授、李联标研究员等人都是当时被邀参加科研、教学的骨干,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培养出福建省第一批茶业专业人才。像当今台湾大学教授、原台湾茶叶改良场场长吴振铎教授就是其中一个。

茶场开创伊始,张天福有感于制茶工艺的落后和制茶工人劳动的艰辛,克服重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于1936年从日本引进萎调机、揉捻机、解块机、干燥机等全套制造红茶的机械设备,使福建制茶业由人工制茶过度到机械制茶。

1940年,由福建省政府于中国茶叶公司联合在崇安创办“福建示范茶厂”,任命张天福为厂长、负责筹建工作。经过艰辛努力,开辟茶园200多公顷,建机械初精制等工场,并开展茶叶品种、栽培采制等试验研究和茶区调查及技术推广工作、统辖全省茶业各分厂和制茶所,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茶叶生产、科研、推广、销售相结合的单位。1942年,由于各方面基础较好、条件优越,被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改办所属的全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在筹建“福建示范茶厂”过程中,张天福仍不忘茶业教育。1941年,他利用示范茶厂的设备和人才,建立“崇安县立初级茶业学校”,由他兼任校长,培养茶业人才。可惜,1942年随示范茶厂的改办而停办。

主要贡献

1942—1946年,张天福又一次应聘到福建协和大学任教,他仍利用教学机会,积极收集茶叶资料,编写教材,搞好茶业教学工作。1946年后,他又回到崇安接收全国茶叶研究所,成立农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崇安茶叶试验场,继续从事茶业科研,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张天福调到福州,先后在中茶福建省公司和省农厅工作,他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全省茶叶收购、生产、科研等工作,积极培训茶叶收购、生产和科研人员,建立机械制茶厂,设置茶叶收购网点,制定合理的收购样价和评茶计价的方法,指导茶类改制(20世纪50年代初,为适应外销需要把全省大部分绿茶改为红茶),筹建全省2个地区茶叶指导所、16个县茶叶指导站和2个茶叶试验场的机构设置、人才配备,促进全省茶叶产销由混乱逐步走向由序发展。1953年,他改进由他早年设计的“九一八”揉茶机为“五三式”、“五四式”揉茶机,分别推广适应于红茶、绿茶区,又设计推广了绿茶三锅连续杀青机,大大减轻了制茶工艺中的揉茶和杀青劳动强度。同时,还总结了经验、试验、示范、推广茶树无性繁殖——茶树短穗扦插法的经验,大力推广茶树良种。1954年亲自赴崇安蹲点,指导创办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机耕茶场——崇安茶场,为促进福建茶叶发展做出贡献。

1957年,张天福被错划为“右派”,直到1980年平反。在这23年中,他坚守在茶叶生产的岗位上,几乎走遍福建全省所有的茶区,写下了大量很有价值的总结、研究和考证等资料,如《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龙岩斜背茶调查》、《闽西山调查茶》、《福建茶史考》等等。1961年他母亲在福州病故,当时他在崇安研究揉茶机棱骨形状和包揉处理对武夷岩茶外形的影响,无法为母亲侍奉送终。他还反复总结、指导对开辟山地茶园非常有价值的“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他在下放寿宁县龙虎山茶场期间,带领职工和知识青年推广科技成果,改造低产茶园,建立丰产茶园,培养职工,改进制茶工艺,使该场茶叶单产、质量、售价名列全地第一。

1980年,当时已70岁高龄的张天福深感年纪不饶人,这时间更宝贵,写了一幅“时间就是生命,知识就是力量”的对联挂在书房里,时刻勉励自己,抓紧时间做更多有益于茶业事业的事。他不顾妻儿的劝阻,只身前往福安社口,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当顾问。他把几十年来收集珍存的几百册茶叶书籍、资料和标本,全部献给该所。他带领科研人员主持省的重点攻关课题——“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在通过技术鉴定之后,有从闽东转战到闽南,深入到乌龙茶主产区——安溪县芦田茶场进行课题试验,分析和研究了几千个数据,取得了成功,解决了乌龙茶品质最关键的“做青”工序难题,首次实现人工控制气候条件下进行乌龙茶“做青”工艺,对稳定和提高乌龙茶品质取得进展。该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期间,他还主持编写了具有福建特色的《福建乌龙茶》专著,并容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对进一步宣传福建乌龙茶起了推动作用。

张天福在被选为福建省第一、第四届政协委员、第五届政协常委期间,为加快发展福建茶叶,先后在政协各次会议上写了八次“兴茶论证”的提案,得到有关部门和领导重视、采用。

20世纪90年代后,已进入耄耋之年的张天福,仍然坚持参加各项茶事活动。

人物思想

2013年已103岁高龄的张天福,依然精力旺盛。他的养身健体之道就是饮茶。他说“茶是万病之药”,一天也离不开它。他极力推崇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宝贵财富——中国茶文化,也高度评价福建茶叶从唐宋以来对发展中国茶文化所作的重要贡献。他说:随着中华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日本形成了“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新加坡形成了“和、爱、谦、静”的新加坡茶艺;我国台湾省也有“和、敬、恰、真”的台湾茶艺。他认为,这些都不能完整的体现茶文化精神。他主张综合中国茶圣——唐朝陆羽《茶经》所提的:“茶最益精行俭德之人”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所提的“致清导和”、“韵高致静”,提出以“俭、清、和、静”为内涵的中国茶礼。他说:俭就是勤俭朴素,清就是清正廉明,和就是和衷共济,静就是宁静致远,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从唐宋以来所提倡的高尚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

张天福不但倡导中国茶礼,而且身体力行。他倡导、宣传、组织、协办以宣传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茶人之家”、“茶艺馆”、“茶苑”等等,为人们提供一个安静祥和的空间,艺、以清香的茶叶、优雅的琴声、高雅的茶艺表演,让许许多多的茶人、茶友以及茶叶爱好者聚会在一起品茗叙旧,交流心得体会。

张天福精于茶道,更精于茶叶评审。他不计其数地被聘请担任全国、全省各种优质茶、名优茶鉴评会主评。既为他施展特殊专长提供演示机会,又通过这种活动传授技艺、培养年轻一代。他评茶精密细致,反复推敲,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其准确率是惊人的,凡审评有争议的,都由他一锤定音。有一次在安溪“茶王赛”的评审中,有两号参赛的茶叶,色、香、味、形均无二致,他断言这是统一号品种的茶叶,经过检查落实:当事者为了希望多一次获奖的机会而把它分做两号参评。秘密揭开,举座皆惊,人们交口称赞他他的评审技艺的高超与无可争辩的权威性。在广州一次由他主评的“茶王”拍卖会上,福建安溪“铁观音茶王”05千克拍卖17万元、“毛蟹茶王“05千克82万元,又一次在上海主评的“铁观音茶王”05千克拍卖20万元,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乌龙茶声誉。

时至今天,张天福仍然坚持养成的良好习惯,黎明即起,清茶一杯,晨练“国粹”,再听一段新闻广播或浏览报纸,接着进早膳,然后又迈着矫健的步伐投入新一天的各项茶事活动。

经典名句

茗者八方皆好客,道处清风自然来。

主要论著

1张天福台湾之茶业台湾实业考察团福建省农业厅印,单行本,1934

2张天福改良福建茶业与职业教育的实施福安农校校刊,1937,1(2):2~6

3张天福“918”揉茶机的结构与用法协大农报,1945,7(1):41~43

4张天福我国战后茶业建设福建邵武明志学社丛书,1945

5张天福大力恢复和发展茶叶生产福建农业通讯,1955,5(14):13~16

6张天福影响茶树种植距离的因素茶叶通讯,1964(2):67~73

7张天福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茶叶科学,1965,6(2):72~74

8张天福摊凉在毛茶烘干过程中对提高品质降低成本的作用茶叶科技简报,1977(3):9~10

9张天福福建茶史考茶叶科学简报,1978(2):15~18

10张天福关于提高乌龙茶品质的建议茶叶科学简报,1983(1):2~3

11张天福立足改革,开创我省茉莉花茶花色茶叶科学简报,1983(2):2~3

12张天福关于福建制茶机械改革的意见茶叶科学简报,1983(3):1~3

13张天福乌龙茶与健康见,浙江省茶叶学会等合编茶叶与健康文化学术研究会论文集1983:47~50

14张天福花茶陈坯问题的商榷茶叶科学简报1984(2):6~7

15张天福乌龙茶的评审。茶叶科学简报,1984(4):2~4

16张天福发展名优茶,重在创优质。茶叶科学简报,

17张天福乌龙茶做青工艺的研究,茶叶科学简报,1989(3):20~25

18张天福戈佩员,郑乃辉等。福建乌龙茶。福州:福建科学出版社,1990

19张天福焦海冕,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中间试验报告。茶叶科学简报,1990(1):1~4

20张天福茶叶品种与制茶工艺对乌龙茶品质风格的影响。福建茶叶,1994(3):5~7

相关著作

主要著作有:

张天福(1910—2017),1910年8月出生于上海名医世家,茶学家、制茶和审评专家,中国近、现代十大茶叶专家之一。教授级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茶业界普遍把张天福称为:“茶学界泰斗”。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和科研工作,特别在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创制制茶机械,提高乌龙茶品质等方面有很大成绩,对福建省茶叶的恢复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晚年致力于审评技术的传授和茶文化的倡导。

2017年6月4日,在福州去世,享年108岁。

立志献身茶业的张天福认为:除了自己认真学习科学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外,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培养自己的人才,走科教强业之路。为此,他自大学毕业被聘任为福建协和大学助教之时起便利用教科书备课的机会收集有关茶业资料,编写茶树栽培、茶叶制造等教材,并取得校方资助,转道台湾实地考察茶业。此外,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写了《台湾之茶叶》考察报告,并决心创办福建第一所茶校和茶业改良场。

1935年8月,经多方努力,取得福建省教育厅和建设厅支持,在福安县城关和社口乡分别创办“福建省立福安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当时只设茶科,1937年扩建高中部,设农茶两科,改称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和“福建省建设厅福安茶业改良场“,张天福任校长兼场长。从此,福建有了现代茶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学校的老师既是教师又是茶场的科研人员;茶场既搞科研又是学生实习、劳动的基地。场校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人才和改进技术相辅而行。茶业科教相结合,至今仍不失为办好教育的一条好经验。

场、校开办初期,张天福广集人才,如庄晚芳教授、李联标研究员等人都是当时被邀参加科研、教学的骨干,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培养出福建省第一批茶业专业人才。像当今台湾大学教授、原台湾茶叶改良场场长吴振铎教授就是其中一个。

茶场开创伊始,张天福有感于制茶工艺的落后和制茶工人劳动的艰辛,克服重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于1936年从日本引进萎调机、揉捻机、解块机、干燥机等全套制造红茶的机械设备,使福建制茶业由人工制茶过度到机械制茶。

1940年,由福建省政府于中国茶叶公司联合在崇安创办“福建示范茶厂”,任命张天福为厂长、负责筹建工作。经过艰辛努力,开辟茶园200多公顷,建机械初精制等工场,并开展茶叶品种、栽培采制等试验研究和茶区调查及技术推广工作、统辖全省茶业各分厂和制茶所,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茶叶生产、科研、推广、销售相结合的单位。1942年,由于各方面基础较好、条件优越,被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改办所属的全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在筹建“福建示范茶厂”过程中,张天福仍部忘茶业教育。1941年,他利用示范茶厂的设备和人才,建立“崇安县立初级茶业学校”,由他兼任校长,培养茶业人才。可惜,1942年随示范茶厂的改办而停办。

1942—1946年,张天福又一次应聘到福建协和大学任教,他仍利用教学机会,积极收集茶叶资料,编写教材,搞好茶业教学工作。1946年后,他又回到崇安接收全国茶叶研究所,成立农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崇安茶叶试验场,继续从事茶业科研,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张天福调到福州,先后在中茶福建省公司和省农厅工作,他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全省茶叶收购、生产、科研等工作,积极培训茶叶收购、生产和科研人员,建立机械制茶厂,设置茶叶收购网点,制定合理的收购样价和评茶计价的方法,指导茶类改制(20世纪50年代初,为适应外销需要把全省大部分绿茶改为红茶),筹建全省2个地区茶叶指导所、16个县茶叶指导站和2个茶叶试验场的机构设置、人才配备,促进全省茶叶产销由混乱逐步走向由序发展。1953年,他改进由 他早年设计的“九一八”揉茶机为“五三式”、“五四式”揉茶机,分别推广适应于红茶、绿茶区,又设计推广了绿茶三锅连续杀青机,大大减轻了制茶工艺中的揉茶和杀青劳动强度。同时,还总结了经验、试验、示范、推广茶树无性繁殖——茶树短穗扦插法的经验,大力推广茶树良种。1954年亲自赴崇安蹲点,指导 创办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机耕茶场——崇安茶场,为促进福建茶叶发展做出贡献。

1957年,张天福被错划为“右派”,直到1980年平反。在这23年中,他坚守在茶叶生产的岗位上,几乎走遍福建全省所有的茶区,写下了大量很有价值的总结、研究和考证等资料,如《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龙岩斜背茶调查》、《闽西山调查茶》、《福建茶史考》等等。1961年他母亲在福州病故,当时他在崇安研究揉茶机棱骨形状和包揉处理对武夷岩茶外形的影响,无法为母亲侍奉送终。他还反复总结、指导对开辟山地茶园非常有价值的“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他在下放寿宁县龙虎山茶场期间,带领职工和知识青年推广科技成果,改造低产茶园,建立丰产茶园,培养职工,改进制茶工艺,使该场茶叶单产、质量、售价名列全地第一。

1980年,当时已70岁高龄的张天福深感年纪不饶人,这时间更宝贵,写了一幅“时间就是生命,知识就是力量”的对联挂在书房里,时刻勉励自己,抓紧时间做更多有益于茶业事业的事。他不顾妻儿的劝阻,只身前往福安社口,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当顾问。他把几十年来收集珍存的几百册茶叶书籍、资料和标本,全部献给该所。他带领科研人员主持省的重点攻关课题——“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在通过技术鉴定之后,有从闽东转战到闽南,深入到乌龙茶主产区——安溪县芦田茶场进行课题试验,分析和研究了几千个数据,取得了成功,解决了乌龙茶品质最关键的 “做青”工序难题,首次实现人工控制气候条件下进行乌龙茶“做青”工艺,对稳定和提高乌龙茶品质取得进展。该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期间,他还主持编写了具有福建特色的《福建乌龙茶》专著,并容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对进一步宣传福建乌龙茶起了推动作用。

张天福在被选为福建省第一、第四届政协委员、第五届政协常委期间,为加快发展福建茶叶,先后在政协各次会议上写了八次“兴茶论证”的提案,得到有关部门和领导重视、采用。

20世纪90年代后,已进入耄耋之年的张天福,仍然坚持参加各项茶事活动。

对张老的仙逝表示悼念和惋惜,张老,您一路走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0870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4
下一篇2023-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