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妇有什么禁忌

寡妇有什么禁忌,第1张

寡妇改嫁时不许带走丈夫家的财物,惟一可以带走的仍是当初带来的陪嫁奁产

  寡妇门前是非多

  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其实,这是非的缘起并非全在于寡妇,倒是常常可以从中见出社会对寡妇的歧视来。寡妇因失去丈夫而沦为妇女中更为不幸的一类,像失去了屏障的家园 ,如脱离了枝杆的飘叶,那抵御觊觎、抗拒纷扰的能力本就低下了许多,又何苦再自找麻烦呢?男权社会并不真的要用这话洁身自律,倒显出是在漠视她们的痛苦。为了不被彻底地抛弃,她们只有硬着头皮“再走一步”。然而,寡妇再醮谈何容易?禁忌将像鞭子一样再次无情地、严酷地抽打她那滴血的伤口!

  中国婚俗,多为一夫一妻制。旧时允许男子再娶,但禁忌妇女再嫁。所谓:“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男子再娶,一般是以无子嗣为由。如有子,则纳妾亦遭人非议。《中国礼俗学纲要》云:“有子纳妾,人多非刺,谓非齐家之道。”然,旧时往往仍有嫌其妇年老、貌丑而娶媵妾者。

  中国多数民族有忌娶寡妇的习俗。亡夫为寡。俗信以为其夫之魂常随妇身,有娶之者,必受其祟。《中华全国风俗志》云:“(广东)寡妇俗称孤矜,又称鬼婆,人咸目为不祥人。以为其夫主之魂魄,常随妇身,有娶之者,必受其祟。故辄弃置不顾,无人再娶。”又以为娶寡妇,到阴间将要与原夫争夺其身。所以娶寡妇是民间一大忌讳。只有男子丧妻续弦,不忌寡妇,以为条件对等,命运相同。汉族还禁忌娶近亲孀妇,因有**之嫌。苗族、门巴族、景颇族等许多民族中旧有“转房制”,不避近亲遗孀,常常是兄死,弟娶兄嫂;弟死,兄娶弟媳。门巴族同父母兄弟和从兄弟之间都可以转房,但必须征得女方同意,并在发丧后一二年才转。不同辈份之间,禁忌不一。如:墨脱县的门巴族严禁转房,但错那县的门巴族可以转房。赫哲族旧时也有转房制婚俗,但限制不严,也可改嫁外人。据说也还有忌嫁夫兄的禁制。景颇人以为通过转房得到的妻子不能算正室,因为她与原夫正式结婚时祭过“家鬼”,跨过“草蓬”,将来死后还会去找原夫共居,所以作为一个男子,光娶转房妻是不行的,还要娶一个正妻,否则,死后会过孤独的生活。

  寡妇改嫁,又称“再醮”,意思是再举行一次酒宴,初无禁忌之意。历史上寡妇改嫁的事例也不少,不论宫廷还是民间,还是允许寡妇改嫁的。据说隋文帝时,曾立禁,命九品以上妻妾不得再醮。事实上,官民皆不受此约制,直至五代北宋,犹是如此。只是程、朱理学之后,民间始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忌讳。“从一而终”“好马不吃回头草,好女不嫁二夫男”、“好马不鞴二鞍,烈女不嫁二男”的“贞节”思想逐渐得到强化,遂以为寡妇改嫁为大逆不道。因而在寡妇改嫁时,便有许多特殊的禁忌,并在风俗惯习方面明显地区别于正常的婚姻嫁娶。

  广西、江西、河南等地,俗耻再醮。有寡妇改嫁,必走偏门、后门或从墙壁上凿洞钻出,不能走正门、大门。嫁时还要在夜晚,不能用鼓乐。假如被入看见,人们便以为是不祥之兆,有的还要唾骂几声,以为破解。鄂伦春人的习俗,寡妇如有儿子,一般不能改嫁。如要再嫁,须把儿子养大才行。如娘家愿让寡妇改嫁,原夫家不同意,娘家就要“抢婚”。只要抢出“仙人柱”(即鄂伦春人的住房),男家就无权强留女方了。朝鲜族也忌寡妇再嫁,认为改嫁不贞节。改嫁者往往受到歧视。山东汉族娶再醮妇仪式极简,无鼓吹,不亲迎。迎亲用车不用轿,俗称“拉后婚”。

  台湾俗间寡妇改嫁,也忌像初婚那样从娘家坐轿,必须徒步走到半路上再坐轿。有的寡妇还要在上轿的地方,丢下一件自己平日所穿的衣服,然后才敢放心上轿。如果不这样做,俗信前夫的灵魂就会跟随寡妇来到新夫家中,是不祥之兆。寡妇先走段路的用意就是让前夫的灵魂发生错觉,误认为他的妻子是到某地办事去。当她在途中上了花轿后,前夫的灵魂再想要跟去也就无法找到她了。丢下旧衣,也是为让前夫的灵魂不能再认出自己。

  桂中的壮族,把蜜月里死了男人的,称做“伞下寡”;生儿育女后死了男人的,称做“鸳鸯寡”;男人不是因病而死的,称做“断桥寡”。由于情况不同,各种寡妇改嫁的习俗也就不同。“伞下寡”改嫁,出门忌梳妆打扮。半夜里一个人从后门悄悄走出。半道上,还要有人朝她走来的方向打枪,吆喝:“不准他跟来,打死他,打死他!”意为赶跑原夫的灵魂。然后,像押解犯人一样,把她押送进新夫家门。“鸳鸯寡”改嫁,先要半夜三更来到深山野林的小草棚中,躲避原夫七七四十九天,然后才能去新夫家生活。“断桥寡”再嫁,要先到野外呆三个晚上,每晚都要搂抱大树多次,意思是让她“克树”,不再“克人”。被“断轿寡”搂抱过的大树,人们忌砍伐使用。

  河南沁阳一带,旧时汉族娶媳妇,都在傍晚或夜间。孀妇坐的是没顶轿,周围没有围布。还有的坐大椅或反坐方桌。上轿(椅、桌)均在村外的十字路口。不用鼓乐,不放鞭炮。下轿(椅、桌)时,双手端一斗粮食,转椿树,或者转碾道、转磨道。用这种办法使前夫的灵魂不再跟来捣乱。寡妇改嫁后,禁忌再到原夫家去。俗谚云:“寡妇回房,家败人亡。”

  赫哲族寡妇改嫁不受歧视。只要给前夫撂过档子、脱了孝服,就可改嫁。喜车喜船,不扎彩棚,仪式简略。到男家去的途中如遇着大树,要抱住停上一会儿。说是可以免除灾难,过好日子,不“妨”丈夫,过好后半生。寡妇出嫁后,忌讳再回到前夫家去。锡伯寡妇要为亲夫守孝三年,三年之内禁忌改嫁。水族寡妇再嫁,不能嫁到夫家宗族居住的村内。嫁日从前夫家出门,只能走偏门。行至新夫家门前,须经过“回煞”、“跨五方灯”等仪式才能进屋。

  建国后,由于婚姻法的贯彻执行和对性歧视、性压迫的批判,寡妇和离婚妇女的再婚已被社会所承认。因而,再婚方面的许多禁忌,也都消失或者明显地改变了。

齐齐哈尔游玩手册:锡伯族禁忌

与锡伯族人接触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锡伯族注重礼节,晚辈对尊长要行“打千”礼;

2、睡觉时脱下的衣裤鞋袜等不能放在高处,也不能在炕上横卧躺下;

3、不能从衣帽、被子、枕头上跨过;

4、吃饭时不能坐门坎或站立行走,严禁拍桌打碗;

5、忌用筷子打猫,认为猫能引蛇入室;

6、忌食狗肉。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好客并讲究礼节,到鄂温克族家里做客,主人把皮垫摆在哪里,客人就在哪里落座,不得随意挪移皮垫。客人落座后,女主人随即端上奶茶,然后煮兽肉,肉煮好后,女主人拿出猎刀切一小块肉投入火堆里,然后再给客人们吃。如果来者是贵客,通常还要献上驯鹿的奶。鄂温克族待客必须有酒,除饮用白酒外,家家都能自酿野果酒。敬酒时主人要高举酒杯先往火中倾注点滴,自己先呷一口再请客人喝。鄂温克族认为:外出的人谁也不会背着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别人,自己出门后也不会有人照顾。

在祖国的西北、东北、内蒙部分地区,可以看到一些能骑善射的人们,他们时而跃马扬鞭进行跑马竞赛,时而开弓搭箭开展射箭比赛,时而三五成群较量一番摔跤,时而兴致勃勃练习几回举重……他们就是锡伯族。

锡伯族有172万多人,分布在新疆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市、巩留县等。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以及内蒙东部也有分布。

锡伯语跟满语很接近。新疆的察布查尔、霍城、巩留、塔城等地的锡伯族,至今仍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兼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东北锡伯族在语言、衣食、居住等方面和当地的汉族、满族基本相同。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稍加改变而成,沿用至今。

早期的锡伯族人民以狩猎、捕鱼为业。现在,察布查尔一带锡伯族经营农业,以种水稻为主,牧业也比较发达,还有许多青年从事商业和手工业。本民族的干部不断成长,有了各类专业人才,办起了医院和学校。

过去,锡伯族的家族大多是三代同堂,也有多至四五代的。锡伯族十分注重礼节,晚辈对尊长要行"打千"礼。由男性族长组成的"哈拉"会议,处理家族内部的重大事情,执行族规。现在,尊老爱幼的良好传统仍世代相传,而"哈拉"会议则已经逐渐淡化,乡规民约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已由各级党政部门组织制定和实施。本民族内部及与周围其他民族的团结进一步加强。

锡伯族以米、面等为主食,也食用奶茶、酥油、牛肉、羊肉等。穿戴基本与满族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间的相互影响而有所变化和差异。清代,锡伯族男子服饰与满族服饰大体相同,多着左侧开衩的长袍和短衣,戴圆顶帽,穿白袜绣花鞋,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老年妇女在春夏秋多包白头巾,冬季则戴棉帽,帽沿缝上海豹皮,叫做"坤秋帽"。姑娘只留一条长辫子,从背后正中垂下。结婚后梳双辫,盘结在头上。清朝末期,服饰逐渐与汉族相同,只有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妇女至今仍保持着穿袍的习惯。

锡伯族十分注重礼仪,也有一些禁忌。比如睡觉时脱下的裤、鞋、袜等不能放在高处;不能在炕上横卧;木能从衣帽、被子、枕头上跨过;吃饭时不能坐门坎或站立行走,严禁拍桌打碗;媳妇不能与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递刀给别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对方,忌食狗肉,族内同姓禁止通婚等。

锡伯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杜因拜专扎坤节",也叫"四一八"节。其来历是锡伯族历史上的西迁。1764年4月18日,沈阳等地的锡伯族官兵及亲属共3 275人受朝廷调遣,去新疆屯垦戍边。历经了一年半的长途跋涉,才来到伊犁河畔建立新家园。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锡伯族同胞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赶庙会,唱山歌,举行各种文体活动。

锡伯族能歌善舞。最喜爱的弹拨乐器叫"冬布尔",演奏时,将琴抱在怀侧,用右手指弹拨。音色近似冬不拉,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口弦也是锡伯人爱用的吹奏乐器,又称口琴、口簧、响蔑,锡伯语称为"玛肯"。演奏时,左手将口弦置于唇间,右手弹拨簧舌尖端,以气振颤发育。曲调一般是即兴创作,音域较窄,音色优美,是锡伯族儿童和妇女喜爱的乐器。

锡伯族的民!同文学源远流长,古老的《狩猎歌》、《亚哥纳》等民歌,即源于渔猎时代。多种多样的民歌,很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场合的需要,因此,民歌是锡伯族文学中最普遍的一种。如粗了的《乌辛午春》,赞美田野,赞美劳动,田间地头,勤劳的人们借此消除疲劳;轻柔的摇篮歌《泊布里》,抒发母亲爱子之情;儿童歌谣《青蛙,青蛙,你的家在哪里》,表现幼童天真烂漫富于幻想的童真;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萨曼午春》、《耳奇午春》,则表现了锡伯族的图腾崇拜。

射箭是锡伯人民传统的体育活动。男孩子一出生,家里人就在门口用红绒线挂一副小弓箭;长到五六岁时就开始学骑马、射箭。过去弓箭作为狩猎工具和作战武器,现在,射箭发展成民间体育活动。逢年过节,或者双休日、农闲时,经常举行各种射箭比赛。因此,他们为国家输送了许多优秀射箭运动员。

摔跤是锡伯族地区最广泛的群众性传统体育活动。小孩爱相扑,大人喜欢角力。他们三五人聚在一起,总得较量一番,看谁的臂力强。因此,锡伯族涌现了很多摔跤能手。新中国成立后,摔跤被列为体育比赛项目,锡伯族的摔跤运动不仅得到了发展,而且训练方法也日趋科学化、正规化,迎来了英雄辈出的新局面,有的运动员曾多次夺得全国摔跤冠军。

举重是锡伯族人民锻炼身体和比试力气的一种形式。他们从生活实际出发,将石磙、碾磁、粮袋、巨石等,凡是可以举用的什物,都作为他们练功和赛力的运动器具。在举行庆典活动和人多的场合,手足发痒的小伙子们,兴致勃勃地进行举重比赛,大人小孩都来围观、助兴。

赛马和叼羊,是西迁后锡伯族人民才开展的体育活动。每年端午节,他们都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赛马和叼羊活动,优胜者给予奖励。后来,由于与周围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便经常举行多民族的赛马、叼羊比赛。这不仅锻炼并增强了他们的体质和毅力,而且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友爱团结。

习俗

锡伯族过去在饮食上有许多必须遵守的规矩,比如经常食用的发面饼,上桌时分天、地面,天面必须朝上,地面朝下,切成四瓣摆在桌沿一边。吃饭时不得坐门坎或站立行走,禁止用筷子敲打饭桌、饭碗,或把筷子横在碗上。全家进餐按长幼就座,以西为上,过去父子、翁媳不得同桌。

晚辈路上遇见长辈要问安并让路;平辈见面要相互问好。客人来访,儿媳要出来装烟、倒茶,若装烟、倒茶的与客人辈份相等,客人应起立或欠身双手接;客人告别时,全家要出来送至大门口。

锡伯族人忌食狗肉,忌穿戴狗皮制品;不许坐、踩或跨过衣帽、被、枕;穿过的裤子、鞋袜不能放高处;不许坐、踩锅灶,也不许坐或站立在门槛上;不能在屋内吹口哨,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碟等;若大门口挂有红布条或一束草,表示家有病人或产妇,外人不得入内。

婚俗

锡伯族男女青年结婚时,新郎、新娘必须向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敬酒,以表示对客人的答谢。远亲近邻都可割一些肉拿回家中食用,主人不记帐,也不收钱。

食俗

锡伯族大多数习惯日食三餐,主食以米、面为主,过去食用高梁米居多。面食以发面饼为主,也吃馍馍面条和韭菜合子、水饺等。受维吾尔族影响还吃抓饭和烤馕,喝面茶、牛奶和奶茶。

肉食来源主要依靠家庭饲养,多以牛、羊、猪肉为主。冬闲时锡伯族还常进行狩猎,野猪、野鸭、野兔、黄羊等均是冬季餐桌上常见的野味。

习惯制作各种腌菜。每年秋末,家家都用韭菜、青椒、芹菜、包心菜、胡萝卜等切成细丝腌制咸菜,当地称之为“哈特混素吉”,有时可供全年食用。锡伯族还喜欢在夏季制作面酱以调味。

典型食品:锡伯族爱吃韭菜合子、南瓜包子等食品,还有:发面饼,锡伯族常吃的主食;炖鱼等。

节庆

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每年农历除夕前,家家都要杀猪宰羊,赶做各种年菜、年饼、油炸果子。除夕晚,全家一起动手包饺子,正月初一五更饺子下锅;初二要吃长寿面。做长寿面时先做好肉汤,然后将面另锅煮熟,捞出过水,食用时加肉汤,象征着送旧迎新。

新疆的锡伯族把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定为西迁节,锡伯语称“杜因拜专扎坤”。过西迁节时,家家吃鱼,户户蒸肉,届时还要三五成群到野外踏青摆野餐。过去各家各户都要制作面酱(米顺),盛入瓦缸中,作菜肴的调味品。

射箭之乡

弓箭在锡伯人的生活中占有异乎寻常的重要地位。无论是古代从事渔猎,还是编入清“八旗”从戎,都要靠好的箭法。当时入伍要做到“一马三箭”,即打马飞跑,在百米内要连续射击三箭,才能驰骋疆场。时至今日,锡伯族仍然承传着射箭的习俗。

锡伯族的孩子们在会跑时就教骑马,能拉弓时就开始学射箭。按锡伯族习惯,如果生了男孩,父辈要给他添一把小弓和一支小箭,并用红丝绳悬挂在门口,祝愿孩子长大后弓马娴熟,成为能骑善射的好汉。有的在孩子过10岁生日那天,父亲一定要送一把用榆木、牛筋做的硬弓,作为最好的纪念。

锡伯族的青年男女在社交中以弓箭结缘。小伙子向姑娘求爱,要以高超的射箭技艺博得姑娘的芳心。如果姑娘看中了哪个小伙子,就主动同他一道拉弓射箭,以此沟通情感,结为良缘。

在锡伯人聚居的地区村村有射箭场,家家有弓箭,曾涌现出许多射箭能手。当一名神射手是至高无上的光荣,会受到众人的格外敬重。

锡伯族对箭和箭靶都有讲究。古式响箭射出去会发出响声,饶有风趣。这种箭的箭头用兽骨制成,呈尖圆形。箭头上有4个小孔,箭离弦后,由于速度快,空气从小孔中穿过,发出响声。古式响箭的箭靶是用马皮和毛毡特制的,靶上用6色布做成布圈,靶心是红色的。射手射中哪一圈,那个圈便会掉下来,在比赛时,计算成绩一目了然。

有的地方还保留着古代狩猎的社会遗风。如在射箭比赛中,要以羊或牛作为彩头。胜利的一方获彩头后,将自己的箭挂在羊或牛的头上,以炫耀自己的光荣。胜利者得到羊或牛以后不能独吞,要当场宰杀并用大锅煮熟,分给众人品尝,失败一方也在其内。

射箭是锡伯族最喜爱的一项传统的群众体育活动。从前,锡伯人劳动归来还要赶在日落之前,在村庄附近举行各种射箭比赛。比赛场地非常简单,只要在空地上竖起两根木杆,中间拉上麻布或毛毡,这就是箭靶;有的还以草人作箭靶。比赛时往往分成老年、中年、青年等几队。这种射箭比赛的距离有远有近,远的达240步,近的80步,也有100步的。比赛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立射和骑射等。现在每逢中秋节、春节、“四·一八”时,锡伯族都要举行射箭表演和比赛。20世纪70年代察布查尔锡伯族就成立了射箭队,盖起射箭厅。多年来,锡伯族为国家输送了许多优秀射箭运动员,一些运动员多次在国内、国际运动会上,夺得了金牌和银牌。

打围和捕鱼

打围,又叫撒围或狩猎,也称打猎,这是锡伯人的传统生活方式。锡伯族一首古老的民歌《狩猎歌》描述了他们这种豪迈的生活气息:雪花如蝶飞/驰骋共撒围/踏遍千重山/猎夫凯歌回。每当冬季来临,农事已闲,锡伯族人便相约外出狩猎,有时十几人,数十人,甚至好几个村庄的人在一起打围。他们运用世代相传的娴熟箭法,或拉弓射箭,或单臂投枪、围歼,猎取猪、黄羊、免子、野鸡等野味,常常满载而归。

锡伯人打围有个古老的习俗,不论猎取的野味多少,所有参加者无论大小都是平均分配,即便过路人碰到分猎物时,也毫无例外地分得一份。不过,猎物的头和蹄子应分给首先命中者,这是一种奖励。锡伯人认为,猎物是大自然赐予大家的,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不能独用。

锡伯人不光把打围看成是取得食物的手段,同时还把这看成是一种团结和吉祥的象征。

如今,锡伯族人民对野生动物保护十分重视,围猎这一古老传统很少举行,而捕鱼却成了他们有趣的活动。每当捕鱼季节,他们带杈拿网纷纷来到伊犁河上,一显身手。鱼肉是人们餐桌上的佳肴,常常以鱼汤和高粱米饭同吃。他们把多余的鱼腌制成“腊鱼肉”留作冬季食用。

西迁节和抹黑节

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

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2000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抹黑节”,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不之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所以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把晚间准备好的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或毡片带上,走向大街伺机抹黑的对象。闲不住的年轻人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取闹。遇到老年人也不放过,不过要跪地施礼请安,再向老人额头抹一小黑点,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脱脸上不被抹黑的,此时姑娘们也毫不畏惧,用同样的手段往小伙子脸上抹黑。

风味佳肴“全羊席”

锡伯族人独特的菜肴“全羊席”,锡伯语称为“莫尔雪克”,意思是“碗里盛着的菜肴”。

全羊席是用新鲜羊的心、肝、肺、大肠、小肠、肾、羊舌、羊眼、羊耳、羊肚、羊蹄、羊血等杂碎做成的。每一种剁碎做一种带汤的菜,分别盛在16个小瓷碗里,每碗都盛得不太满,随吃随添,始终保持热气腾腾。每碗里还要撒些切碎的香菜和葱花,看上去五颜六色,吃起来味道鲜美。其中用羊肠子做的菜花样最多。他们把大小羊肠洗净后,灌上羊血、血清、羊肝、羊油、羊葱、肉沫、调料、大米做成五、六道菜,每道菜的做法都很考究,风味不一。席间还要上各种蔬菜泡制的花口菜,这种菜有点酸、辣、咸的味道,吃起来清淡爽口,配合全羊席一起吃,可谓锦上添花。当然酒肉就更不用说了。

接锡伯人的习俗,特别尊贵的客人才会做全羊席。全羊席做起来费工,吃起来费时,如果能遇上,那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终生难忘。

仡佬族的爱情传说

锡伯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锡伯文化史上,有很多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这个国家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爱不能轻易放弃。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些锡伯族感人的爱情故事。

和凌华巴图加的故事。

传说这个故事发生在锡伯族聚居的沈阳市新城子区石佛寺乡拉塔湖村。故事讲述了锡伯族青年巴图嘎若与汉族杨姓姑娘相恋的故事。一对恋人与摧毁爱情的石龟精神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最终摧毁了石龟精神。两人在战斗中死亡。它歌颂了锡伯族青年不畏暴力、为爱民族团结的精神。

奶奶破枕头的故事。

传说这个故事发生在沈阳市新城子区北四家子村,锡伯族聚居在这里。讲的是一个锡伯族女孩订婚了却没有结婚。她服侍瘫痪在床的邻居包奶奶,直到包奶奶去世。她从包奶奶的破枕头里得到了——件金银首饰的丰厚遗产,却把这些金银全部给了穷人。赞美锡伯族的高贵善良。

灰土驿站和归乡驿站的传说

沈阳市新城子区兴隆台锡伯镇新民村,原名“回头岗”,锡伯人也称“回头岗”。相传清朝康熙年间,从博杜纳南下到盛京的锡伯族官兵中,有一个叫色勒波的年轻人,是胡人。他经常朝北看他的祖居博杜纳,想念他的未婚妻瓜尔加吉娜和她的家人。后来,瓜瓜吉纳和家人来到盛京,嫁给了奥吉纳和瑟琳娜堡。与此同时,鄂、赵、卜也来了。五个堂兄弟在这里重聚。因此“灰土岗”的名称改为“灰土岗”。每年农历三十周年前夕,西伯利亚人都会向北方祖先的故乡进贡。

海莉妈妈的传奇

传说古代锡伯族人去打猎,留下一个叫西丽的姑娘照顾老人和孩子。在猎人回来之前,西丽**克服了身边的种种困难,消除了干旱的魔力,保护了老人和18个孩子,养育了孩子,组建了家庭,保护了锡伯族繁衍生息。玉帝认她为自己的女儿,给她起了个外号叫“西丽妈妈”。后来,她成了“西丽的母亲”,成为锡伯族世世代代崇拜的女祖先。传说古代的锡伯族克服困难战胜了魔鬼,生活繁衍了女性的地位和作用。

切腹的传说

据说塞普肯伊瓜尔德嘎是晚清爱国将领。他带领旗兵抗击帝国主义侵略。因为清政府的腐败,他向外界屈服了。他别无选择,只能投身于公益事业。他和回族爱国将领在沈阳修建桥梁和道路,并在灾难年向穷人提供粥和救济。每个人都知道石大人对人民来说是一件好事,并且尊敬他。据说他家住在沈阳新城子区尹老家小营子村,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他的故事。

汉族通婚的传说

禁止通婚是清朝针对八旗满族的法令,编入八旗满族的锡伯族也必须遵守这一法令。相传清朝末年,一个著名的锡伯族姑娘,因为马受惊落水,被一个汉族小伙子救了。两人相爱了。然而,女孩的父亲是一名旗兵将军,他拒绝允许两个社区的婚姻,并在喝下大烟汤后强迫女儿死亡。当汉族男孩到达时,他揭开女孩的棺材,四处张望。看到女孩没死,汽油也够了,他们偷偷把她带回家休养。后两人逃到另一个国家,结婚一个世纪。传说锡伯族反抗旧制度,他们团结一致,互相融合。男人背对女人时,一只手的食指指向天空!证明他对天发誓!他这辈子都不会再爱这个女人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0995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4
下一篇2023-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