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纳西族风俗(附:纳西族)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民族风俗与习惯 点击:2671 2006-10-12 17:09:45纳西族风俗习惯——纳西族简介
纳西族风俗习惯——纳西族建筑
纳西族民间住房,在明清时还普遍是井干式“木楞房”,用圆木纵横相架,层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缘行,覆之以板,石压其上。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个高出地面的灶台称为“格古鲁”,中间为火唐塘,安上大型铁制三角架,用来烧水,烤火和安锅做饭,会客、用餐和老人就寝均在这个灶台上。火塘两边铺木板,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
丽江坝区,尤其是大研古城内,纳西民居则普遍是土木结构的瓦屋楼房。建筑平面结构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纳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两侧厢房略低,由下辈居住,再加上正房对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多被辟为铺面,主人自己经营,或转租他人经营。屋基采用石头砌成,墙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砖修饰,上段则用木板围封,屋架强化穿斗功能,增强了搞震能力,使房房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屋面都用筒板瓦覆盖,前后出檐,人字面坡交接处装饰“垂鱼”。
纳西族——纳西族的服饰
纳西族风俗习惯——纳西族衣、食、住
古代纳西人,不论男女,都着羊皮或披毡衫。近几十年来,由于有汉、藏等民族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日益密切。到解放前夕,纳西族服饰有了很大变化。丽江地区男子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妇女则穿宽腰大袖、前幅短,后幅及胫的大褂,外加坎肩,下着长袄,腰系百褶围腰,脚穿船形绣花鞋,背披羊皮披肩。披肩背面上方钉有并排的七个圆布圈(早时钉肩带处有两个大圆布圈,代表日月)及垂穗七对。圆布圈上用金线和彩色丝线绣成图案,俗称“披星戴月”,以示勤劳之意。已婚妇女梳发髻于头顶,戴圆形纱帕“左井”,未婚女子则结发辫于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妇女们喜戴耳环、戒指、银或玉质手镯等饰物。衣服多为蓝、白、青色,稍绣花边,朴素大方,男子也有带手镯的习惯。但是因等级和经济条件不同,穷人只能披一张羊皮和着麻布衣裙;贵族则多穿红、黄、灰色的绸缎、毛呢和氆氇等贵重衣服。
据史书所载,古代纳西族广大人民多以荞麦、稗子、圆根为食。明清以来,在大量吸收汉族先进生产技术和新农作物的基础上,纳西族的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生活也有了新的变化。以玉米、小麦、大米、大麦、稗子为主食。坝区农民多在房前屋后开辟园圃,种点蔬菜自食。同时,纳西族在每年冬天腊月间有杀年猪的习俗,做成火腿或腊肉,平时分切而食,猪油用做食用油。一般人家还自备有各种咸酸腌菜、豆豉、肝酱、香肠、腌蛋等等。一般情况下,每日三餐多为干饭,有米饭或大米、玉米混合饭,有二、三个菜及汤。冬春时节则爱吃热气腾腾的火锅菜;夏季农忙期间,多数农家皆以米酒拌凉水解渴,有些地方早上也吃炒面和酥油茶。纳西族人喜欢喝酒、喝茶和抽烟叶,爱吃辣、酸、甜、味。城镇居民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麦面,一般量少而精,蔬菜全靠郊区菜农供应。城里卖有出名的丽江火腿粑粑,美味可口。
纳西族的古代住宅,最早为木结构的“木楞房”。这类室深且暗,楣低槛高的建筑,目前在一些山区仍可见到。明代已有瓦房出现。自清以来,以木石为结构的瓦房普通流行于丽江城镇和坝区,即“三房一照壁”或“四舍五天井”住宅。这种瓦房多系二层楼房,屋基用石头砌成,中段用土坯或砖,上段用木板,房檐外伸,以便保护木质部分不受雨水剥蚀。且在横梁暴露的两端加上“风火板”,既保护横梁,也起装饰作用。当地还有在风火板三角形的上角装上一块叶状木片的“垂鱼”,而富裕家庭的住宅,则装上刻着浮雕的花饰,并在下面垂着两条写实鱼形图案的垂鱼。住宅门窗上亦饰有花草鸟兽形象的浮雕,生动逼真,独具民族风格。永宁等地的住宅,从墙院到房屋,全部结构用方木垫积而成。代表形式是三至四幢房屋组成一个院落。丽江木土司的宫殿,多仿中原建筑,虽不甚高大,但层层叠叠,上覆铜瓦,下有玉砌雕栏,富丽堂皇。此外,丽江大研镇的石牌坊,白沙的“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及五大喇嘛寺等,都是金碧辉煌的建筑物,耗尽了纳西等各族人民的血汗。 祭天和祭祖
三坝纳西族每年要祭天一次,祭祖三次。正月祭天,腊月十四就要酿酒,做饭请客,请老人吟唱,三十晚上要“车寻”,初一祭灶神要磕头,初二要洗头、洗脚、洗衣裳,到河边饮水。三日晚上把天神请到家里来祭祀。四日就要杀鸡,到祭天堂烧香,磕头吟呷,搞完后回来作射箭等活动,搞完活动后在主祭家里吃饭。五日天一亮抬出一口大猪煮成三锅,煮熟后念“天好矢”、“乌鸦好友”。长者吃酒吃肉,然后众人吃。吃完依次回家。六日各家各户自己祭。八日又抬一口猪去祭天堂。九日又用一口小猪去祭天堂。整个祭天活动到此完毕。
祭祖:正月六、七日或二月十二日一次,六月初一次,十一月初二一次。一般祭时用黄栗树三株,各家各户自己祭。
纳西族风俗习惯——纳西族丧葬
三坝纳西族老人病时得有人看守,断气时要放“沙口”(九颗米,沙七颗,一毫银)在死者口中,边放边念迁徙路线,把死者送给祖先。人死时要吹三声牛角放一枪(火枪),村里的人听见,知道人已死,就到死者家中来。将死人洗澡后穿上新衣服,用白毡掩盖全身,并放一只鸡在死者面前,然后点香点灯、磕头、包孝。请东巴念"孟精命"经。叙述死者身世、经历,收回死者一生的足迹,把死者送给祖先。最后择日火葬(根据经济情况和死者生前的意见决定),送葬时将死者生前生产生活上用的主要物品与麦稻、包谷等粮食包成小包放在篮子里。若是土葬则撒在坟之四周,火葬则撒在焚场。葬后回家要赶鬼,全家人得出外躲避三天,以后就是“超度”,“超度”时男的用九匹马,女的七匹,要到山谷里去招魂,起码要杀一头牲口。
纳西族自古通行火葬。直至清代,仍沿俗行火葬,但由于清朝统治者屡次下令禁止焚尸,故纳西族在清末以后逐渐实行棺葬,至解放前,除永宁和其他少数山区还实行火葬外,几乎都改为土葬了。
纳西族风俗习惯——纳西族婚姻习俗
纳西族因居住地区不同,婚姻习俗各有特点。其主要聚居区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部分地区仍有古代多种婚姻形态的残余。
丽江地区的纳西族,早已实行一夫一妻制。儿女婚事由父母做主,媒人撮合,以牛、羊、猪、酒聘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三从四德,夫唱妇随等封建伦理道德。丽江纳西族与汉、藏族联姻的较多。在本民族内部,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结婚,但绝对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结婚,一般都要经过订亲、请酒、举行婚礼三个程序。男女结婚年龄较早,小孩二、三岁或七、八岁订婚的很多,到十七、八岁即行完婚。从订婚到结婚要经过问八字、订亲、过大礼和完娶等几道手续。结婚时,男方除宴请三天亲友外,还要给女方很大一笔聘金;女方也要备办二、三天酒席,陪送女儿许多嫁妆。因此,男婚女嫁都成为双方家庭的沉重负担。在婚姻关系中,丽江纳西族盛行姑舅表亲优先婚配(纳西话叫“阿舅则美该”,意为“舅舅可以强认姑母的女儿为儿媳妇”)。依据传统风俗,舅舅的儿子有优先娶姑表姐妹的权利。另一种习俗叫抢婚(纳西语“密夫”,意为“拉姑娘”)。通过抢婚结合的夫妻,不受社会歧视,与正常结婚享有同等的地位。“殉情”是丽江纳西族婚姻关系中突出的现象。一些热恋着的男女青年,在无法获得婚姻自由时,便产生了“生不同衾,死时共穴”的思想。相约到风景优美的地方殉情自杀。泸沽湖地区的纳西族,主要实行阿注(意为朋友)婚姻,其特点是男不娶妻,女不嫁夫。
纳西族风俗习惯——纳西族科学技术
生息在玉龙山上、金沙江畔的纳西族人民在长期的农牧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了不少天文、历算、畜牧、农耕、医药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并涌现出有所成就的学者和专家。
纳西族古代的科学技术知识,很多是以神话故事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并用象形文字分别记载在东巴经书上的。根据东巴经记载,古代关于天象的专有名词已有数十种之多;从《巴格图》和《十二生肖的来历》等经书上看,纳西族早就对四言四隅(类似汉族的八卦)有了较为明确的概念;创制了以月亮圆缺定月,每月三十天,一年十二个月,共三百六十五天的历法,并用十二属相来记日、记月和记年。民间还从对天象及生物活动观察,摸出一套关于风、雨、花、雪,以及各种鸟类的活动规律,来分别季节的特征,不误农时地进行农事活动。
纳西族素以养马出名。丽江马是著名的"大理马"之别称,东巴经中有《马的来历》的专册。丽江是著名的“大理马”产地之一。丽江马是全国优良品种之一,体型小而精悍,能负重,善于爬山越岭,适应性强,并能连续行走二、三个月。近来,农科部门又引进卡马巴良种,与丽江马交配,使其向身高体大方面发展。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逐步建立和健全了农、林、牧、医药的技术网点,培养了近万名科学技术人员。他们深入地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比如,马铃薯是丽江山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县农科部门针对其病毒害和品种退化比较严重的情况,经过长期试验,总结出适合当地的有性繁殖技术,采取实生苗移栽和实生薯利用的技术措施,基本上解决了难题,获得了高产。又如,全县对小麦推广良种良法之后,也获得了小麦连年大幅度的增产。
六十年代中,丽江地区科技部门根据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方针,在反复进行科学试验的基础上,推广苹果"芽复选种,高接换头"等新的种植技术,使全县种植的苹果实现良种化,至七十年代后期,全县苹果年产量达到一百几十万斤,变成云南省新兴的苹果生产基地之一。
纳西族地处横断山脉地带,高山、河谷、平坝相间,土壤肥沃,日照时数长,雨量充沛,适宜各种植物生长。被称quot;植物宝库"的玉龙山,生长着五百多种中草药,其中行销全国的名贵药材达二百多种。丽江的医疗事业得到很大发展,疟疾、霍乱、伤寒等传染病已消灭,常见病和多发病渐渐减少,人民体质大大提高。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鲁甸乡以“药材之乡”而著称,以此为中心,丽江地区建立了规模不同的药材栽培研究种植场四百多处。
此外,纳西族还有一批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中、高级科学工作者,如中外知名的历史学者、教育家方国瑜教授,小麦育种专家赵仲修,木芹、木全章、杨凤等知名人士。他们对纳西族及祖国的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资料:
1、壮族:三月三歌节,也称为三月歌圩。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染红彩蛋,欢度节日,有的持续二三天。各地歌节有特定的聚会场地。一般为峒场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参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老人小孩亦来游乐助兴。
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
2、满族: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三是满族人的节日颁金节。“颁金”是满语,意为满族命名之日。这天许多满族同胞穿起旗袍和马褂,跳起民间传统舞蹈,唱起民间歌曲,开展各种庆祝活动。同时还准备整只烤猪、冷面、打糕、金丝糕等食品,供大家品尝。
3、苗族:每年立秋是苗族的赶秋节,又称秋社节、交秋节。立秋这天当地群众停止干农活,穿上盛装,结伴成群,欢聚在传统的秋坡上,进行打秋千、吹笙、歌舞等娱乐活动。活动完毕时,由众人选出两位有声望的人装扮成秋老人,向大家预祝丰收和幸福。
4、傣族: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当日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朝鲜族:回婚节,也称为归婚节,即结婚60周年纪念日。举行回婚节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一是老两口都健在;二是亲生子女都在世;三是孙子孙女无夭折。
6、土家族:过赶年,土家族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即月大是腊月二十九,月小是腊月二十八。这天晚上,寨上烧起冲天大火,调年旗高高飘扬,男男女女围着旺火跳摆手舞,唱调年歌,舞茅古斯。
-56个民族
-三月三
-颁金节
-赶秋节
-泼水节
-回婚节
-过赶年
回族
蒙古族
壮族
藏族
傣族
白族
维吾尔族
彝族
哈尼族
朝鲜族
满族
布依族
苗族
佤族
瑶族
水族
羌族
土家族
裕固族
塔塔族
中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所以说必然是存在和少数民族结婚的情况,那么到底和少数民族结婚有哪些好处呢?今天不妨就为大家普及一下。
和少数民族结婚的好处,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一家亲的,那么少数民族和汉族也是允许通婚的,不过中国政府对于少数民族的政策和汉族政策是不同的,那么到底和少数民族结婚好不好呢?可以带给自己和家庭以及未来的后代哪些好处呢?
中国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推广普通话,所以说现在的大多数的少数民族人都是会讲普通话的,而有了普通话的基础,和汉人交流起来就是没有问题的。这样一来二去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的人数就比较多了,那么和少数民族结婚的好处都有哪些呢?
首先大家应该都知道,汉族人结婚之后都需要有计划生育来约束生育的,在过去每个家庭只能够要一个孩子,不过如今二胎政策推出,每个家庭可以要两个孩子。但是少数民族就不一样了,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政策是被放宽的,结婚后家庭可以生更多的孩子。
其次还有就是出生的子女是可以获得少数民族的籍贯,要知道,国家给予少数民族人的照顾是非常多的,比如说给予的补贴,低税赋等等,这些都可以使得家庭的生活品质更好,从而生活的更加的幸福。
最后则是对于子女的高考有加分,读大学的朋友们都应该是知道的,是少数民族的同学每个人高考可以加5分,这样就可以有更大的机会考取更好的大学。进入大学的少数民族还有特别的待遇,食堂专门的民族餐等等,总之就是更受宠。
看完以上的和少数民族结婚的好处是不是觉得和少数民族结婚很好呢?不过在这里还要建议大家,结婚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能够光是看和少数民族结婚的诸多好处而选择与少数民族结婚,应该以爱情为前提来结婚,这有这样结婚之后才会是幸福的。另外,不同的少数民族的政策也是不同的,相对来讲,越是人数稀少的少数民族的待遇政策更好,因此大家不要千篇一律的认为全都是一样的,从而闹出来笑话,让自己难堪。
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一个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相处的非常的和谐,而且随着互融让很多的苗族和汉族通婚。 苗族和汉族可以结婚吗?当然可以啦。
首先,苗族的姑娘都是非常的美丽大方的,而苗族的小伙子则都是各个的多才多艺,所以吸引了很多的汉族男女。那么苗族和汉族可以结婚吗?要知道中国是奉行婚姻自由的国家,只要是两个人有感情就可以结婚,没有任何的限制问题。
其次,大多数的人应该都是知道的,苗族是一个非常有文化历史的少数民族,苗族人至今还保持着传统的生活习惯,穿的衣服都是自己手工制作的,佩戴的银饰也都是自己民族的工匠打造的,整体的装束非常的好看。有很多的汉族人都很喜欢苗族人的穿衣打扮,那么苗族和汉族可以结婚吗?
再次,苗族和汉族可以结婚吗?答案是非常肯定的,能。在过去的时候,苗族人是不允许有其它的族籍结婚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发展,这个规定早已经不复存在。现在的苗族人可以自由的与任何民族的人士通婚,而且办理结婚的手续也是非常的简单方便的。
最后,苗族和汉族可以结婚吗?大家在知道答案之后更加的应该知道苗族的婚俗,这样才能够举办一个非常完美的婚礼。第一,苗族青年男女都是经过恋爱情投意合后,由双方的父母为他们选择良辰吉日结婚的。苗族婚俗很是特别,在结婚前的一段时间内是不能够见面的,而只能在结婚的前一天男方将结婚用品送到女方家过目。当然了,苗族也是有哭嫁一说的,也是结婚前的三天或者七天,又或者是半个月开始。苗族和汉族可以结婚吗?这回大家知道答案,知道结婚中应该有的婚俗了吗?
五十六个民族有汉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东乡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佤族、纳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锡伯族等等。
1、汉族
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占据中国总人口的约916%。他们分布广泛,主要居住在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
2、壮族
壮族是中国第二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占据中国总人口的约13%。他们是中国南部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
3、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占据中国总人口的约08%。他们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民族之一。
4、回族
回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地,占据中国总人口的约08%。他们信仰伊斯兰教,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5、苗族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等地,占据中国总人口的约07%。苗族在中国西南地区具有重要的民族地位,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6、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占据中国总人口的约05%。他们是中国最大的伊斯兰教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
56个民族: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中央政府调查统计正式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其他为未识别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其中汉族人口比重最大,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1%左右。其它55个民族总人口偏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9%左右,故称其为少数民族。
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意义
促进民族和谐,加强民族团结。“亲戚越走越亲,感情越走越深”。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是要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各族群众在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城市和乡村双向流动。
以城乡社区为平台,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逐步由空间嵌入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嵌入,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把各族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上来,努力实现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中国是泱泱大国,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地的婚礼习俗各不相同,很多好玩的婚礼习俗到现在以后消失殆尽了,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我国各个民族都有哪些好玩的婚礼习俗。 婚礼习俗--汉族 订婚前要请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订婚时,由男方给女方一些财物作“订礼”,结婚时女方也要带给男家很多财物,叫“陪嫁”。 举行婚礼那天,新郎要坐上礼车或花轿,到女家去“迎亲”,礼车或花轿前边有乐队。新娘被迎进男家后,要参拜天地和父母。礼毕,新婚夫妻入洞房。这时男家设宴款待前来贺喜的亲朋。有的地方还有闹洞房、听壁脚的习惯。 查日子:汉族婚姻风俗。又称报日子。流行于中国多数地区。农村议婚订婚的一个步骤。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 中国古代汉族婚姻风俗。即成婚后三、六、七、九、十日或满月,女婿携礼品,随新娘返回娘家,拜谒妻子子的父母及亲属。自亲迎始的成婿之礼,至此完成。此俗起于上古,泛称“归宁”,为婚后回家探视父母之意。后世各地名称不一,宋代称“拜门”,清代北方称“双回门”,南方称“会亲”,河北某些地区称“唤姑爷”,杭州称“回郎”。近代通鲍在婚后第三天,又称“三朝回门”。此为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一般,女家皆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新婚夫妇或当日返回,或留住数日,若留住时,则不同宿一室。 婚礼习俗--僳僳族 僳僳族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或靠山倚水之地,很少与其他民族通婚。缔结婚婚的就是本氏族内的人,但不是同一家族内的人。虽然这些地方曾遗存原始的转房习俗,但为数很少,演变的也快。普遍的婚姻形式就是一夫一妻制,且遵循男娶女嫁、幼儿与父母同住的习俗。 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家庭宴请宾客,迎亲队伍带酒、馒头、猪肉和象征着光明和松明往女方家,队伍中必须有舅舅和媒人。到女方家后,迎亲者邀众对歌跳舞,形成一种热闹的气氛。次日,新娘离家,多由母亲陪送,送亲队伍相随,有有还边走边歌,在男方家门口又要隔门对歌。新人进门,拜认公婆。此后欢宴宾客,到晚上,就在院中烧燃箐火。村人围火歌舞,常常酒酣歌畅,舞乐人乐,不知夜深。 婚礼习俗--朝鲜族 朝鲜族十分重视人生仪礼中的冠、婚、丧、葬四大仪礼。青年男女只有举行过冠笄之礼后,才可以选择配偶。托媒说亲也严格按纳彩、问名、纳吉、纳币(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程序进行。亲迎时的仪礼先在女家举行。 朝鲜族举行婚礼时,新郎要身穿礼服,接受嘱咐,辞别父母,亲自骑马到女方家去迎亲。一路上,有一位手捧双雁的“雁使”,走在迎亲队伍的最前边。迎亲者到了新娘家,要举行一系列仪式。其中有一项仪式是在“新郎房”前举行的。 通往“新郎房”的路上铺着毯子,伴郎交给新郎一把系有白绸子的扇子,雁夫将木雁放在毯子上,要求新郎用扇子把木雁推向台阶。如果不小心推翻了木雁,就会受到人们的讥笑。朝鲜族的推雁仪式和六礼习俗一样,是一种古俗。它用象征仪式,祝新郎新娘像大雁一样白头偕老。 婚礼习俗--满族 满族婚礼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婚礼习俗--土家族 婚礼别具一格,姑娘在出嫁时要唱“哭嫁歌”,送亲时姑娘和母亲唱“发轿歌”,新婚夫妇进了洞房,歌手就唱“贺喜歌”和“拜客歌”。湘西南瑶族有“抢亲”风俗,新郎去迎亲时,新娘避之,新郎追赶,如此往复3次,才算成婚。据说这样结成的夫妻,能够互敬互爱,白头到老。 婚礼习俗--傣族 傣族“开门节”即阳历10月15日后,才能举行婚礼,婚礼十分热闹而隆重。婚礼开始前,新婚夫妇要先到佛寺拜佛,祈还求吉祥幸福,白头到老。之后,在女方家竹楼上举行婚礼,双双在并坐在婚礼桌前,接受德高望重的长者的祝福。桌上摆着送给女方的衣、筒裙、银器、长刀、煮熟的鸡、米酒、糯米饭、红糖、芭蕉、盐巴、白线等。 祝福后,新人要去抢酒盅里的槟榔叶,据说谁先抢到谁就会在将来的家庭居于主导地位。之后,婚礼主持人要为男左女右跪在面前的新人拴线,从男方左肩一直围到女方右肩,再拿起两束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白线象征纯洁,拴线意味着把他们的心拴在一起,婚礼仪式就算结束了。之后,便开始婚宴,在赞哈(歌手)的歌声中,开怀畅饮,人们不时发出“水、水、水”的欢呼,频频举杯向新人祝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