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温州的传统文化有哪些?,第1张

1、三朝。结婚和孩子出生的第三天,都叫“三朝”。后者俗称“三日儿”。洗生婆要在“三朝”为婴儿洗浴、更衣和检视脐带痕。外婆家要送礼,内有寿桃、红蛋、花生、福寿糕及四季衣物。主家要摆酒请洗生婆和女客。

2、芥菜饭。农历二月初二,温州素有吃芥菜饭的习俗,谓可以防止生疥疮。《瑞安县志》记载:“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芥菜饭佐料有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

3、吃巧食。每逢七夕吃“巧食”习俗。“巧食”是米粉拌红糖、蘸芝麻制成,有舌形、指形等。夜把“巧食”抛在瓦背上,酬谢喜鹊搭桥之功,并望多给人间报喜。

扩展资料:

1、温州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文化遗存。瓯越文化、山水文化、民族文化等源远流长,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造型艺术、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民间习俗等有着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

2、自2005年非遗保护工作全面开始以来,通过温州市性普查,共确定非遗线索55万余条,有价值项目27000余个。在此基础上成功申报和公布乐清黄杨木雕、细纹刻纸、温州鼓词、泰顺的药发木偶、永嘉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17项,省级78项,市级22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国家级6人,省级64人。

参考资料:

:温州

在江西传统美食大全中,“清汤泡糕”是景德镇特有的美食点心。“清汤”,景德镇当地人称其为“扁食”。“扁食”不算美食,因为美食的定义是:在采用自然原料时,为了获得更多、更丰富的味觉美感,按照一定的目的,遵循一定的规律,对食物原料进行加工和改造。并且,渗透了创造者审美意识的,并能使接受者产生味觉美感的烹饪艺术品。但是,“清汤泡糕”属于美食点心。为什么?因为,这里有一段脍炙人口的传说。

在清朝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春三月,乾隆下江南第一次到杭州。杭州巡抚早就接到京中传报,言圣上不久将来。为讨皇帝高兴,飞函大江南北急调土特名产到杭州大兴商市,一时间,各地名茶、名绸、名瓷均云集杭州。

景德镇御窑厂也精选各色珍品与市,由陶官云哲率领一行十九人前往。云哲是满人,从七品,为人毫无架子,与开面馆的落弟书生李锦春交谊甚厚。在随行人员中,云哲将他也带上,一来带他去开阔眼界,二来云哲是北方人,特喜欢他做的面食,吃习惯了几乎一天也离不开。

这李锦春本不姓李而是姓曹,祖籍是景德镇浮梁东北乡曹村人。其祖上原是明朝遗臣之后,公元1621年清军入关战败被俘在多尔衮手下为奴,后充任亲兵。清顺治元年(公元1646年)进入北京,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摄政王多尔衮死后,李锦春曾祖进入内务府任职。后调江浙任官时因康熙四次南巡的接驾造成府银亏空,受两江总督参奏于雍正元年革职抄家。雍正六年初夏,其曾祖临终前将李锦春之父曹显过继给好友李家为后,不久李家也因事败落。不得已,曹显(已改名“李显”)回到江西浮梁,因家道中落不好意思回曹村老家,李显就在景德镇结婚,生一子一女,女儿琳春从小许配人家,儿子叫李梦,字锦春。

李锦春从小读书破万卷,能诗善画,才艺不凡,因种种原因就是中不了举。屋漏偏逢下雨时,双亲一故,家道不兴,生存成了大问题。姐姐琳春下嫁安徽休宁,家道中落也就请不起佣人,无人为他烧饭,就自己动手。好在他生性聪慧,“民以食为天”,无事可做,秀才不得已研究起饕餮之学来了。米面小吃、搞点花样翻新,偶有所得,就呼朋唤友前来品尝。几位仁兄赞不绝口,认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就借了点银子给他,这一来二去就在景德镇麻石弄靠沿河的码头处开起了小面馆。这李秀才自己身兼数职,老板、伙计一人担之。别以为小吃无为,光顾者不仅仅是来这里打工的异乡人和“坯房佬板”,更多的是北方地区来景德镇买瓷器的人。李锦春生性豁达,小本经营、只求维持不求大发,广交朋友、不论出身。店面高悬“金春馆”,自己的书法作品满壁皆是。在顾客中不乏有落魄画家,也禁不住手痒信手赐画。好事者将各种面点食品名称改写,含有一个“春”字如:“阳春面”,“春卷”,“雪梅迎春”等。

1、皮红儿六尺长,出在苏州锦绣房,自从今日挂过后,主家儿子儿孙都是状元郎,状元郎。

2、天赐良缘人人有,郎才女貌无卡轮,琴瑟和鸣早结珠,早生贵子荫丈夫。

3、门外鞭炮响嗡嗡,惊动屋里在挂红。不提红来无自可,提起红来有根生。一提红来撒花籽,二提红来花籽生,三提红来花结果,四提红来来编布,编得一丈二尺长,舅舅拿来挂新郎。

4、点起蜡烛红通通,烛在两旁香在中;桌上摆有糖糕粽,亲朋好友乐融融;今日外甥成双对,大(小)舅特意来挂红。

      中原美食,博大精深。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来临,那么我的家乡河南又有什么样的年货美食呢?下面我就用各个时间段来介绍一下。

小年(又称祭灶节)

       在河南一般都吃饺子,麻糖,火烧,灶糖,糖瓜等。在河南,过小年有吃饺子的习惯,意为辞旧迎新,饺子皮薄馅满,传统的饺子馅有猪肉,白菜等,麻糖是传统小食,主要是由麦芽糖和芝麻制作而成的,放凉后口感既香又脆,别有风味,火烧的主要材料是面粉,以红糖或芝麻糖酱作为馅料,口感脆爽。

大年三十(除夕)

       1卷煎

卷煎可以搭配任何带汤的菜,而且还可以吸收汤汁,一口下去真的很幸福,它是用肉沫跟摊平的鸡蛋饼卷到一起蒸出来了,制作简单,是河南除夕必吃的一道美食。

       2藕夹

       藕夹,是用雪白的莲藕,切成块状,再往里面塞上腌制好的肉馅,裹上面粉,放到油锅中所炸制作而成的,香味很浓重,在河南人过年的餐桌上面也是常可以看得到身影的。

       3芍药(山药)

       山药肉质细嫩,含有黏蛋白、淀粉酶、皂苷、游离氨基酸、多酚氧化酶等物质,且含量较为丰富,常食之可健身强体、延缓衰老,是人们所喜爱的保健佳品,不仅是大人的喜爱,也深受孩童的喜欢

       4肘子

       肘子是用猪脚为原材料所制作而成的,吃一口就可以尝到满满的胶原蛋白。在过年的时候,吃着大肉才算有年的味道,不过也不要食用过多了,过多食用是会让体重增加的!

       5皮冻

       皮冻是用猪皮搭配上调味料所熬制而成的,等汤汁冷却之后,猪皮还有汤就凝固在一起了,接着再切成块状,搭配上调味料装到盘子里面就可以吃了。皮冻吃起来可以解油腻还能起到养颜的作用,爱美的女性朋友们一定要尝尝。

       6固始鹅块

       是指以原产河南省固始县的鹅为原材料,经过特殊的烹饪过程而做成的一道特色地方菜。口味偏辣,汤色鲜美,肉质鲜嫩。

       7饺子

在大年三十的时候吃饺子,有团聚之意的意思,因为饺子像是元宝,所以也有一层发财的含意在里面。

       8鱼

       鱼,在大年三十河南人的餐桌上面,也是常可以看得到它身影。鱼的种类比较多,一般在过年的时候吃鱼,都会吃一条整的鱼,有头有尾的。过年吃鱼不要将它给吃完了,这样代表着年年有余。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人们早上醒来,在拜过祖先以后就需要煮好饺子,敬天地、祖先后全家共食。河南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要吃饺子与面条同煮的饭,叫“金丝穿元宝”、“银线吊葫芦”。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需要吃面,初二的面讲究也不少。据说,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现在的人们一般都打个卤儿或者炸点酱做成打卤面或者炸酱面。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过,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风俗。

正月初三

       河南正月初三吃合子,民间有俗语说: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很明显,初三有吃合子的习俗,合子是中华面食中的一种,它是一种薄皮的小馅饼。

正月初四

       在正月初四这一天,吃折箩、烙饼卷鸡蛋、粉等都很普遍。大年初四全家在一起吃折箩。所谓折箩,就是把初一到初三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

正月初五

       在河南,正月初五是破五,这天是要吃饺子的。正月初五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据说,这样可免除谗言之祸。饺子是河南人春节必备的美食,没有饺子的春节就是不完整的。

风俗也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小年(祭灶)

       河南小年的风俗有:祭灶神;吃麻糖;剪窗花;贴春联;清扫积尘;剃头洗浴。

       1祭灶神

       每年小年,河南家家户户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来代替旧的:大约16开纸张大小,上部绘一座宫殿,书“广德宫”,中间为神像,像下有五个小孩捧铜钱、元宝,寓意“五子登科”“招财进宝”,左右联为“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2吃麻糖

       河南小年的美食可不少,首先必须要吃祭灶糖,另外还有吃火烧、糖糕、饺子、甘蔗的习俗。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灶神每年小年的时候,都会去上天庭一趟,向玉帝告状,人们这个时候就给灶神吃这种糖,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之心。久而久之,就养成一个习俗。即使现在年习日渐淡漠,每到小年的时候人们还是总会在锅灶上放一根祭灶糖,让灶神吃。

       3剪窗花

       窗花在南方现在大多只在结婚的时候贴一下,春节已经不怎么贴了。但是在北方,在河南,贴窗花仍旧非常流行。尤其是在农村,倘若谁家春节没有贴窗花,邻里都会担心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剪窗花的历史已经有上千年了,从宋代造纸业逐渐成熟开始,剪纸开始在民间广泛的普及开来,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美丽而实用。

       4贴春联

小年以后,河南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起源于桃符,到了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于是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春联”一词这才出现。

       5清扫积尘

       河南人这一天起床都很早,即使是趁着年假想偷懒睡懒觉的人,也不会赖床。

黎明起床,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全家齐上阵,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其实扫尘土习俗与灶神也有关系。灶神是住在灶经堂里的,灶经堂就建在烟囱边,一年的烟熏火燎,里面到处是烟煤。趁着腊月廿三,灶神上天,人们就把灶经堂打扫干净,等到灶神大年三十回来,看到灶经堂里面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还贴上自己的新画像,自然十分高兴。

       6剃头洗浴

这也是一个传统的习俗。现在是生活条件好了,即使是冬天也能便利的洗澡,所以这个习俗有点被人淡忘。但以前条件有限,数九隆冬的寒冷日子,洗澡很不方便,所以洗澡次数很少,即使现在,也有不少农村仍旧是这样。所以小年前后会有意识的去洗浴一新。这些日子里,乡镇的澡堂子都会人满为患。

大年三十(除夕)

三十晚上熬一宿,年夜饭过后,一家人围坐一起,吃糖果、嗑瓜子、唠唠亲朋、拉拉家常,子女依次给长辈叩头辞岁,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全家人彻夜不眠,谓之“守岁’、“熬年”。守岁到五更时,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点燃香烛,一家人依长幼辈份,依次向祖宗跪拜致祭,恭祝“年福”。

正月初一到初五

       大年初一有禁忌大年初一,河南人鸡鸣即起,穿着新衣,竞相燃放鞭炮。河南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行“接年”或“迎财神”之礼。而后,煮好饺子,敬天、地、祖先后全家共食。大年初一忌讳诸多,如扫地、倒垃圾、动剪刀、大声喧哗等都视为不吉利之举。

1中原南北东西挤庙会

  很难一句两句话就说清楚庙会是什么,可是只要去河南大大小小的庙会上转那么一圈,就立刻乐陶陶地明白了——庙会,首先得有座庙,在庙里安排一个值得信任的神;找个好日子来和神打个招呼,拜神祭祖的香火是不能少的;再给自己吃点什么买点什么,听听那些古老的传说,再把传说讲给没听过的人……庙会很有意思,想体会庙会的乐趣,首先,你得不怕挤——不挤的庙会,肯定不是好庙会。

2人民间传统习俗“走亲戚”

河南走亲戚规矩甚多,历时很长,贯穿了整个年节。初一之前称拜早年,十六以后称拜晚年,初一至十五为高峰期,二月初二送年后即告结束。拜年要先长辈、后平辈,先近邻、后远亲。不同辈分和亲属之间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的习俗至今在河南民间广为流传。到长辈家拜年要携带酒肉、糖果之类礼品。长辈们根据自家的亲戚情况,早早的安排好了酒菜,在约定俗成的时间里,在家等候拜年客的到来。拜年客到后,有的行磕头之礼,有的以寒暄代之,互相祝福后即食午饭。

3人民间传统习俗“破五”

       之所以称“破五”,意为从此可以破除过年期间的禁忌。是日早起吃饺子、放鞭炮之习相沿不变。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河南平顶山、许昌、南阳、宝丰一带一般中午放鞭炮,不过破五不准吃面条或面稀饭,吃馒头不准剩。

     4人民间传统习俗偷灯头儿

  正月十五豫南一带,有“偷个灯头儿,生个孙猴儿”的风俗,点灯盏时,邻家子女可悄悄将灯油燃尽的“面灯”拿走,俗称“偷灯盏”。有的地方自家所点灯盏,当晚不收,让其尽油而燃,次日再加油点燃,称“续灯”。一般至正月十七方“收灯”,“面灯”或“灯馍”要收起打发“要饭的”,称“舍神果”。

河南年味很足美食很美,欢迎前来!

春节,客家人称“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从腊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才结束。除夕前,老叶一家就在为过年而忙碌:清扫卫生、办年货、腌制腊肠。其中,“守年”的年糕是客家人过年所必备的,一般在除夕前几天就蒸好并贴上一小方红纸,摆在客厅里直到过完元宵,然后切开来分送给亲戚朋友们享用。客家人用米粉和红糖糅合后蒸制的年糕为大圆饼状,宛如一个小汽车轮胎般大小。

除夕这天上午,客家人的主要事情是“上红”(贴春联和红纸、门神),一般都由男人们赶在中午前完成,主妇们则忙着准备年饭。中午过后,男人们用热水沐浴,穿新衣新鞋戴新帽,到祖公祠堂烧香拜谢祖公。年饭从下午四时许一直吃到晚七八时,之后,长辈向小孩子和未婚青年发放红包。晚上,全家人要聚在一块喝茶聊天“守岁”,一直守到午夜零时燃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除夕之夜,还要在客厅里点上一盏油灯,直到天亮,这预示着来年吉祥平安,万事亨通。

大年初一,被认为是一年中最重大的日子,各家各户要早早起来,带果品到祖公祠堂敬奉祖公。这一天忌讲不吉利的话,早饭只能吃斋,意为可化解一年之“灾”,主食为米酒、米饭、青菜、粉面、葱蒜等。年初三是“送穷鬼”的日子,这天家家户户都清扫垃圾,意味着“穷去富来”,这天一般都少有人出门,也不过门作客。

老叶说,自从祖先们一百多年前从广东梅县迁来那大,叶家已经繁衍到了第八代子孙。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保留着说客家话的传统,过年的习俗也一直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大年初五是客家过年的“出年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般过了今天就要开市做生意或下田耕种了。

海南人看来,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如做清明、做亲家(即结婚),而北方人“过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说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旧年”即过春节。而北方所说的过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过在海南乡下,“新年”是不当年来“做”的。

海南俗话“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过中秋,乡下就筹备着“做年”:阉公鸡、填肥鸭、圈家猪、备做年钱。一进入阴历十二月下旬,“做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烈了!

首先是十二月二十四送“灶公”。传说中,“灶公”是玉帝派来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上天向玉帝汇报。为此,家家户户都用竹把或竹枝将屋前屋后、屋内屋外、屋上屋下全面打扫干净,香炉也要打扫干净并换上新炉灰,夜间则备酒果设祭,为“灶公”送行。

一送完“灶公”,一家之长就忙于“发市”。在过去,各乡镇的“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唯有年前几天“市”,才“发”一“发”!卖三鸟的、卖金银香烛的、卖京果糖糕的、卖“公仔幅”(年画)的、卖“王乐膏药”的(即走江湖)、卖碗筷陶盆的、卖“祭年桔子”的、卖各种衣服的……有卖就有买,买猪肉的、买干菜的、买湿菜(即时令蔬菜)的、买“拜公”祭品的、买过年穿的衣服的、买年画对联的……整个上午,每个“市”上,挑担子的、提篮子的、推车子的、抱小孩的、年老的、年少的、男的、女的……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农民们用担子挑年货、用车子推年货。他们把辛苦一年的积蓄都掏了出来!把一年的消费能量在这几天内都迸发了出来!

“发年市”的熟人见面互问的话语便是:“哥二!‘鸡阉’(即已阉了的公鸡)肥了不?”“三嫂!有‘鸡阉’做年不?”“三婆!您屋(即您家)做工作么仔(在外面做工作的孩子)要回来做年不?”“二公!你屋南洋有‘年批’(指南洋亲人寄回来的过年信)寄回不?”

人们满怀“做年”的喜悦,把买来的年画贴在客厅里,把对联贴在门楣上,有的人家在家具、果树上还贴上“利市”红纸。年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在忙浸糯米、磨米浆、做年糕,文昌等地方则是忙于做米花糖、花生糖(这些年糕果做的量都很大,既是自家吃,也当礼品送,一般都是吃到整个正月底)。

每到这个时候,在大、中、小城市里工作的达官贵人也好、文人雅士也好,贩夫走卒也好,引车卖浆也好,光宗耀祖也好,口袋干涩也罢,都大车小车、大包小包携妻带儿女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

海南有句歇后语“三十晚上-刀砧不得闲”。因为在海南,无论多拮据的人家,腊月三十,借钱借米也要杀鸡杀鸭,红烧肉、猪蹄子、荤菜、素菜七大盘八大碗的摆满香炉前的八仙桌子上,候祭祖先仪式完毕后,便放鞭炮,候饭菜已凉透后才拿下来全家围着火炉吃年饭(俗称“围炉”)。除夕晚上,男女老少洗澡后,个个换上新衣服,也即是送旧迎新之意。即使是在票证时代,平常攒也要攒下煤油,从三十晚上开始,室室点灯,家室有灯,夜以继日,一连数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罢。俗称“发灯”,取“添丁发财”之意。三十夜,不少人“守岁”,彻夜不眠,直至初一降临,这时,按照时辰,家家户户争相燃放过年喜炮,意为“迎春接福”,接着各晚辈给长辈人叩头、行礼、祝贺“添福添寿”,长辈则给晚辈--发“压岁钱”。

初一凌晨,无论老少都得起床吃“斋饭”(即为清净洁白以怀念祖先)。“斋饭”不但类似于伊斯兰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北方人过年必吃鱼(年年有余)一样,吃的东西还须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话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与“勤”谐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勤劳劳)、长粉丝(寓意过日子细水长流)、黄黄的像金元宝状的豆腐干(寓意招财进宝)……

大年初一,禁忌特多:不能挑水(除夕那天得把水缸挑满)、不能扫地(即使爆竹纸、果壳纸屑洒遍地,也不能扫,说是把“财神”给扫掉了)、不能相骂、不能打架、不能打碎器皿(意为“和和气气”),见面须说贺年吉利话……

海南各地拜年的习俗不一样,有的地方是初一二来拜年,初三四来无味,有的地方却是初一不能上人家里拜年。拜年的礼品,一般有柑桔或礼品中夹桔子叶,以表示“今年将大吉大利”的祝福。

初二是出嫁的女儿带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如是新婚第一年回娘家拜年,则自备鞭炮,进门前放一串鞭炮以表告知。女儿女婿给老丈人、丈母娘拜年是最隆重的拜年,这一天,家中其他人(特别是长辈)都得在家,接受拜贺。岳父岳母得准备丰盛的筵席宴之,下午女儿女婿走时,还得给用红纸包的糖果、年糕等给女儿做“迎路”。

初三,海南的一些地方叫“炒考”,即将大年三十特地多煮的干饭、吃的鸡、鸭头脚用油爆锅炒一炒再吃,以表示去年有东西余到今年,也表示年已过去。

我想你的心情没办法用一句话代替,我是糖糕,融化了就黏在你的身上。在你累的时候我希望可以给你一个依靠,丈夫送妻子的花是啥呢?

茉莉

茉莉花表示的是忠贞,代表的是对妻子真挚的爱情,在结婚的时候送上茉莉花,代表着对妻子坚贞的爱,将茉莉花称为爱情之花。

百合

百合花的花语是神圣而纯洁,象征的是百年好合,是适合在结婚的时候送老婆的。

薰衣草

薰衣草表现的是对爱情的守候,在结婚当天送妻子薰衣草代表着你将陪伴在她的左右,呵护她,妻子会被感动的。

郁金香

郁金香的花语是美好的爱情,在结婚当天送上郁金香,代表着对老婆爱的表白,呈现的是永恒的祝福。

玫瑰

玫瑰是大家很熟悉的鲜花,玫瑰是美神的化身,溶进了爱神的血液,结婚送玫瑰是第一个就想到的,它是爱情之花,表达的意思是我爱你。

鸡冠花

鸡冠花的含义是永不变色的爱情,鸡冠花是欧美送女友鲜花的首选,表现的是永恒的爱情,考虑给老婆送去。

因为有太阳,万物在自由的生长。因为有月亮,夜晚不再暗淡。因为有星星,天空不再空旷。有了你陪伴,我变的十分幸福,结婚5年送老婆99朵花表现下不离不弃的态度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3166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0
下一篇2023-10-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