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袍服自汉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为交领,直据,衣身宽博,衣长至附,袖较肥阔,在袖口处收缩紧小,臂肘处形成圆弧状,称为 "袂",或称"牛胡",古有"张袂成荫"之说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穿著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统 治阶层,久而久之蔚成风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流行於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於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 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风行一时,胡服在唐 开元,天宝年间与胡妆,胡骑,胡乐同为时人趋奉,可算异域文化一次大面积的流行范例,属於长安街头当年的"舶来品"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 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於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 全国随著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 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著装 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 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著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清朝统治者强调满语骑射,力图保持其固有的生活习俗和 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同时又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从顶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 的风气之盛,可见一斑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 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 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 整件衣服全用蕾丝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 峰造极的境地此时的清王朝正摇摇欲坠难以为继,清廷内外交困,国力式微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闭的国门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 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队也改练新军在中国学生和军人中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与西式军装,军帽洋装的输 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端
1911 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 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橘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於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著者甚 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演变: 1最早的旗袍是宽袍大袖的,中国妇女长期以来的束胸裹臂,300多年来都没有改变过
220年代时,青布旗袍是当时最受女学生欢迎的之后成为全国新女性的代表服装
330~40年代的歌谣可知道旗袍已在当时的上海服装界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旗袍最光辉耀眼的年代因当时开港通商,上海这个商业港口变出现了许多洋式的服装及文化习俗,旗袍变开始有了新的面貌慢慢的,崎跑不在宽松,而倾向以合身显现出女子曼妙而玲珑有致的身材但其中的花色仍带有中国文化,花鸟,图腾,手工刺绣…等旗袍俨然成为服装上的艺术品!民间,妇女,学生,工人,政商名流的太太,无人不著旗袍甚至一度成为了交际场合的标准服装
旗袍的种类和款式
有单旗袍,夹旗袍,棉旗袍,有长袖旗袍,短袖旗袍,无袖旗袍, 有高领旗袍,矮领旗袍,无领旗袍,有长旗袍,短旗袍,等等另外还可以在旗袍外面套 毛衣,马甲,西服上衣等,搭配灵活多样
旗袍的造型
有连袖,装袖,对开襟,斜襟,大圆襟,琵琶襟等 工艺形式上,常运用锒,嵌,盘,滚等装饰工艺,在胸襟常饰以彩绣,雕绣,亮片,圆珠,使旗袍外观更华丽,悦目;面料上,织锦缎,丝绒,古香缎,金玉缎,香云纱等均可制作旗袍
补充说明
作为女性著装的旗袍,与旗女有著密 切的关系所谓旗女,是指旗人家庭中的女性成员;旗人,则是清代对被编入八旗的人的称呼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满族为主体,融合了汉族与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 内八旗中除清朝皇族爱新觉罗的宗室,觉罗以外,还包括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分别由归附的汉人和蒙古人构成清初八旗汉军有 26万之众,是八旗满洲,八旗蒙古之和的3倍因此,旗人不仅是满族人,还可以是蒙古族或汉族人这样,把旗袍定义为满族人所穿的服装也就有失准确了满 族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擅长渔猎并四处游牧,他们所穿著的袍四面开权,有扣绊束腰带,脱卸方便又保暖,非常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后来归附於他们的汉人 和蒙古人也采用了这种服式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确立,旗人的袍服有所变化发展,与满洲早期的样式也有所不同,这时旗女所穿的袍可说是旗袍真正的 前身, 到民国才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旗袍,称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装与汉族妇女的两截装束,在清初有著明显差异
满族 入关后成了统治者,曾强令汉人剃发易服,但是强制性的服饰同化政策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激起汉人强烈的反抗为了缓和矛盾,清政府不得不采纳了明朝 遗臣金之俊的"十不从"其中有:"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倡从优伶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等数条,才使汉族妇女得以继续穿著显示本民族 气节的服饰,而戏装,结婚礼服,死殓丧葬服也同时被允许保恃明代式样在清代前期一直沿续到中期,旗女著装与汉女著装呈现出泾渭分明的特色
当 时区分旗女与汉女的装扮主要有三点:
一,看发髻旗女梳旗髻,即两把头,叉子头或一字头,因其中插入架子使之呈双角扁平状,故又称"架子头"这种假髻到咸 丰以后更为夸张高耸,演变成为"达拉翅",被汉人称作"旗头"汉女则梳平髻,喜戴黑绒布帽和遮眉勒,发型低矮而贴体,更显其低眉顺眼的含蓄气质
二,看著裙还是著袍旗女穿袍,袍是她们最重要也最普遍的服饰袍里面穿裤,礼服袍还要加马蹄袖和繁复的装饰与附件八旗妇女从不穿裙,即使把贵妇朝服中的朝 裙算作裙的话,也还是极少有机会穿著的八旗妇女一般在隆重场合穿礼服袍,包括朝服,吉服和行服,而日常则穿便服袍,包括旗袍的原身--衬衣和氅衣衬衣 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襟,有五个纽,衣长掩足袖分有袖头和无袖头两类,面料以绒绣,织花,平金为多,周身加以边饰,常穿在里面夏季衬衣可单 穿,秋冬加有皮棉氅衣穿在衬衣外面,与衬衣类同,只是左右开禊至腋下,开禊顶端饰以云头,且装饰较为华丽考究边镶和纹饰繁复精细,还缀有蕾丝,花绦 子,狗牙儿氅衣多穿於正式场合清代文康的《儿女英雄传》中就有许多关於旗女这种袍装打扮的文字描写,如:"只见那太太穿一件鱼白的百蝶衬衣儿,套一件 绦色二个五幅捧寿织就地景儿的氅衣儿,窄生生的领儿,细条条的身子,周身绝不是那大宽的织边绣边,又是甚麼猪牙绦子,狗牙绦子的,胡镶滚作,都用三分宽的 石青片金窄边儿,拓一道十三股里外拄金线的绦子,正卷著两折袖儿;头上梳著短短的两把头儿……"
而与旗女相反,汉 女穿裙,从不穿袍,她们仍沿袭旧时的上衣下裳制上著衫祆下著裙或裤,上下衣不连属穿裙是汉族妇女的一大特点,清代汉族女裙种类繁多,如百褶裙,凤尾 裙,月华裙,马面裙,裥干裙等裙前后有裙门,裙内穿裤,也有青楼女子或独处家中时不穿裙只穿裤的《儿女英雄传》中写道:"忽见旁边儿又过来了个年轻的 小媳妇子,穿一件享肩贴背,镶大如意儿,水红里子,西湖色的濮县绸的半大夹袄儿,并不穿裙子,露出半截子三镶对靠青绉绉散腿裤儿裤子;脚下一双过桥高底大 红缎子小鞋儿;……"汉族女子婚嫁时穿红喜裙,上配石青或大红绣花袄褂,凤冠霞帔,沿袭旧制
三,看鞋由於旗女无缠足陋习,她们穿宽大的高底旗鞋木制高底位於鞋底中部,因形似花盆,马蹄,又被称为"花盆底","马蹄底"而汉女则个个"三寸金莲",著小巧精致的绣花弓鞋,高底则位於鞋的后部
旗袍与上袄下裙的装式在总体风格上区别明显首先,旗女的旗袍上下一体,线条流畅,汉女的上袄下裙分割线多,富节奏感;旗袍紧窄合体显露腰身,而上袄下裙却 异常宽肥,竭力将女性曲线掩藏於宽衣大袖之下,集中反映了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一面;旗袍更易使穿著者显得长身玉立 其次,旗袍的审美趣味中心在 上面,而袄裙的趣味就显然在下面了穿高底鞋加之袍长及地,将旗女腰线抬高,下肢拉长,重心也随之上移;而肥大至膝的袄衫则将汉女腰线降低,拉长了上身, 重心随之下移基於民族文化的差异,旗人重头而轻脚,假髻虽然夸张高耸,天足却被掩盖於袍摆之下相反,汉文化倾心於"纤纤作细步","三寸金莲"倒是无 论如何要露出裙摆的简约的小髻,肥大平直的衣裙更容易将观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足下,这就是汉人的重脚而轻头了
旗袍 与袄裙在具体形制上也存在许多差异,例如旗袍有一字襟,缺襟等种种斜襟,礼服上还有马蹄袖,袄裙却多为对襟;袄衫上戴领抹,沿用本族的交领,而旗袍在最初 则无领,只戴领巾兑,直到清末才有旗袍立领,而且也非交领在装饰配伍方面,旗袍原本是相当简朴的,入关后慢慢朝繁复的方向发展,甚至大大超过汉女的袄 裙,镶,滚,嵌,绣,荡,贴,盘,钉样样俱全(这在汉女袄裙上也能见到),而且许多正式礼服袍均有接袖和箭袖,使整只袖被分成数段,每一段的图案风格,色 彩和面料都截然不同,这是汉装所没有的
旗女与汉女著装存在的差异,归根结底反映了异族文化间的差异内敛型的汉文 化造就了上袄下裙,而外向的八旗文化则产生了旗袍在两种服饰截然对立的时期,也是两种文化撞击的年比然而,正如文化之间的冲突会逐渐磨合化解,旗汉服 饰的差异也并非不可调和清王朝统治稳固后社会趋於安定富足,民族融合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即使是禁令也禁不住旗袍变得宽身大袖,袄褂变得越来越长,类似於 袍清中期时旗女与汉女著装的界限已不再那麼明确,晚期更是互借互用旗袍采用汉族的吉祥纹饰以及刺绣工艺,袖上也出现类似半臂的深色装饰有穿著长坎肩 的汉女,也有穿袍身极短露出双脚的旗女同一时期的旗汉服装也会反映同样的时兴做法和装饰手段总之,旗女与汉女的著装已由初期的对立走向了融汇交合
头
在民国前的旗袍的确不开叉,与我们印象中的飘逸比较起来,
样式很土,这姑且可以称为旧式旗袍特别的是,那时旗袍领子
很古怪,高高的立领,高到腮边,像个桀骜不逊的豪杰旧式旗袍
仍然是被桎梏在一种意识形态裏,似乎只是城裏人以及上层社会人的
专利现在可以认定,这些服装的保守策略,主要是为了约束妇女
的肢体运动, 使女人显得更加端庄和贤淑
20世纪初,欧风美雨浸*之下,汉族人相对比较开化,把旗袍领子改低
了特别具有创意的是把下摆开了叉,姑且可以称之为改良旗袍,
这种服装的革命赢得了男人们的普遍喝彩改良旗袍始於20年代,喇叭管袖口缩小,袖子由长变短,衣领如荷花,改良旗袍越来越瘦,紧裹腰身,将人体的轮廓曲线勾划出来,袍叉开到了大腿,露出同样质料的长裤,
后来则连长裤都不穿了鲁迅先生见过夜晚倚门候客的妓女,穿的旗袍开叉高到"似乎高到了腰间"风尘女人最好是"美"的,也就是说,那时的"风情",与旗袍开叉的高度成正比,开叉到了腰间,那麼风情就"盈盈一握"了 多数人认为旗袍要搭配凹凸有致的身材,更多人认为,旗袍端庄但不讲究流行多数人认为旗袍太正式,穿起来太拘束,最重要是不少人认为旗袍不走流行路线,这是对该传统服装的误解,使得旗袍不受年轻女性的青睐
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 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入中国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乾隆帝 亦属好大喜功,浮慕好名之君,但他能清楚意识到,是承袭一套己涵在衣冠制度 中的政沾理论,而不必是外观形式,方能传国长久乾隆朝制定详细的冠服制度, 并图示说明,以后子孙也能「永守勿愆」清代的衣服长袍马褂,早先是富贵人 家才穿的服饰,到后来普遍了,变成全国的一般服饰,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 小帽,颜色是外面黑,裏面红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宽宽大大的,后来才 变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们的鞋子也很特别, 是一种花盆式的高底鞋至於汉族妇女的服饰,则和明代差不多
长袍马褂是清朝男子常穿的服饰
马褂是穿在长袍外面的短褂子,长度只到腰际,
本来是北方人在骑马时穿的,满人统一中国后,
不乘马的人也穿起马褂,渐渐流行起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 56 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灿烂的文化这一衣冠古国的服饰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几千年来,中国各民族相互学习,互相交融制造出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中国民族服饰以色彩鲜明,技艺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各民族的服饰,风格款式迥然不同,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审美情趣,这可以从人们日常的穿戴和习俗禁忌中表现出来概括来说,汉族服饰细致中体现著传统礼教;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表现出浑厚质朴,威武粗犷;西北少数民族却奔放潇洒,凝重简约;西南少数民族则秀丽多姿,丰富多彩每个民族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和艺术传统等特点,无不体现在衣冠服饰上纵观五千年的中国服饰历史,尽管千变万化,但在款式,纹样,色彩,面料等方面,都融入了民族的人文精神,衣冠服饰是记载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篇章
中国的服装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周代以前,为蔽体御寒时代;周礼制定,以至清末,属政治表徵时代;君主政体结束后,新的服装文化特色,类属模糊不清中国服装制度的大原则是「上得以兼下,下不得僭上」,故社会阶级愈低的人,能选择的服色就越小故历朝政府均以列举式,规定不准使用的颜色,每一阶层的人就在他能用的范围之内发挥,虽然每一朝代均有禁用色之颂布,但随著服装文化的进步,政府的规定经常是跟在流行的背后,因此,有时禁用色也就意味著即流行色一个时代之所以选择某一颜色作为流行服色,事实上隐含著该时代的政治取向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环,故智识份子重视,他们的好恶,向来影响时代文化取向事实上,服装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在传统的长河中,沈甸了无数的宝藏,挖掘都来不及,向忍遗弃 但重拾它时,必探究其意义所在,琢磨出真正的精神,劣辨何不该扬弃,何不可遵循,建立我们现代的中国文化
旗袍的特点
旗袍紧扣的高领,给人以雅致而庄重的感觉,微紧的腰身体现出腰臀的曲线;特别是两边的开衩,行走时下角微轻飘动,具有轻快活泼之感。日常穿用可选用花素全棉府绸或涤棉细布制作的旗袍,既朴素又大方。选用小花、素格、细条丝绸制做的旗袍,可表现出温柔、稳重的风格。选用织绵缎、丝绒制作的旗袍,是迎宾、赴宴最华贵的服装,集庄重典雅于一身。近年来,蜡染、扎染、手绘等工艺用于旗袍,”更使旗袍步人高档时装的行列。
旗袍在袖型上有无袖、短袖、中袖和长袖之分;领型上有 传统领和无领之变;经改良的旗袍裙也深受女士们的喜爱。
一般都是初次见面的时候就把礼物送给对方,算是见面礼吧。但是在给老外送礼的时候,也有很多的“潜规则”的。需要注意一下。
从《反海外腐败法》说起
有些跨文化交往的游戏规则,如果你不知道的话,你善良的好意极有可能会被人误以为是恶劣的人格体现。因为,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道德标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也有着不同的法律规定。
据前几年《北京青年报》的一则报道,美国加州一家医疗没备公司的天津分公司,因被媒体披露在中国经商行贿,而被美国的司法机关处罚。该公司需要向美国司法部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分别交纳100万美元和204万美元的罚款外,还要付出75万美元的预审费等费用。
该案处理的依据,就是美国国会于1977年通过的《反海外腐败法》。该法严禁美国公司、个人及美国公司的代理,向外国有关人员(尤其是政府官员)行贿。该法案对美国公民及部分非美国公民在美国以外的行为,也同样具有法律效力,虽然美国的境外司法管辖权,在目前国际法的法理上备受争议。例如,该法案同样适刚于50多家股票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包括中海油、中国电信和国内的几家门户网络公司等。
作为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无论是中国公司还是美国公司,如果在商业交往中违反了《反海外腐败法》,所受的处罚将包括:在行政和民事上公司将被处以200万美元罚款或者两倍于行贿所寻求利益的罚金,另外还要承担巨额的法律诉讼及司法调查费用(可能达几千万美元);在刑事上,公司的高层主管面临最高5年的刑罚监禁。当然,最致命的打击,还是来自于丑闻可能导致的大幅度股票抛售和下跌。对于很多公司来讲,这种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生活和商业交往中,无论是和本国人还是与外国人交往,都可能会涉及送或者交换礼品的问题,稍有不慎,就被对方误以为你有行贿的嫌疑。下面是一些在跨文化交往中,部分送礼的游戏规则和中西方的差异。
礼轻情义重
很多中国人讲究面子,认为自己送给别人的礼品如果太便宜了,丢自己的面子;如果别人送给自己的礼品太便宜了,则是看不起甚至是侮辱自己。加拿大、美国的老外,朋友之间也会送一些纪念品,尤其是长时间不见面的;但他们一般不送,也不接受太贵重的礼物。一是认为“礼轻情义重”,能够表达相互关怀的心意就足够了;二是礼品太贵了,老外也不习惯承担这份情(即使他们认为我们是好意),甚至有些老外会对送贵重礼品者的动机和人格产生怀疑。有时候明明是好意,反倒适得其反。同样的道理。如果老外或海外华人送我们的礼物比较便宜(有时极为便宜),也并不是想以此来羞辱我们。像国内某些人出手大方、一掷千金的做法,在老外中不常见,更不敢在光天化日下进行,因为这为法律和道德所禁止。
一定要送礼表达一点儿心意的话,老外会根据对方的喜好和不同情形,送不同的礼物,而不是只注重礼品本身值多少钱。比如,在别人过生日及结婚纪念日的时候,送一束鲜花;去朋友家聚会、吃饭的时候,很多人会带一瓶葡萄酒(加拿大有一种世界闻名的Ice Winc,即冰葡萄酒,其生产工艺非常独特而且味道甘美),或者带一些自己亲自做的甜点和佳肴;对于自己的好朋友,平时也可以赠送对于提高生活品质、对于与人交流有启迪、有帮助的好书,也显得送礼者自己非常有品位。
老外在商业往来上的送礼
在加拿大和美国,双方在商业往来时送礼并不多;
如果一定要送礼,在第一次见面和交易结束时合适的时候送,相对比较常见;
送礼物给别人,不要期盼着别人的回报。尤其是商业上的往来,送礼一定要小心,搞不好别人以为你试图行贿,生意和关系就可能彻底砸了;
商业交往中,如果老外给你贵重的礼物,你又不愿意拒绝以免影响生意,可以把礼物交到公司;笔者接触的很多老外都是这么做的:他们把自己推托不掉的、过于贵重的礼物上交给公司,表示自己的清白。
送礼也要动脑筋
1、礼品的价值与人的心理
礼品的价值,很大一部分是由人们的心理因素决定的。一幅油画,对有些人来讲,不过是一块被油墨污染了的画布;而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就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送给一位官员一方价值连城的砚台,之所以说价值连城,是因为如果往该砚台上吹一口气的话,砚台竟能自己出水,堪称宝物。不料这位官员说:“即使能哈出一桶水来。又能值几个钱?”于是拒绝了。
2、利用“国际差价”
笔者每次回加拿大,都会从国内带去不少小礼品,分别给加拿大当地的朋友和商业合作伙伴,还有那些帮过忙的人。有些礼品在中国并不贵,但在加拿大却“显得”价值不菲。比如,带一一些符合他们品位的、独特的中国手工艺品,非常受欢迎,又让人觉得很有品位。
不过,想从加拿大带回些好的礼品回中国,却每次都让我们为难,加拿大似乎大部分方便携带的东西,都是中国制造的。绝不是因为咱们中国制造的东西不好,而是不远万里带回来的中国制造的礼物回中国,送给中国的朋友没有太大的意义,还不如在同内买呢。有时候,我们和加拿大的朋友开玩笑,问:“加拿大自己到底都制造些什么呢?”
3、送别人需要和喜欢的
送别人需要和喜欢的,或者是与众不同的,以满足别人内在的、真正的需求,包括精神上的需求。而不仅仅用礼物的价值来衡量,才能达到我们送礼物的目的。例如,可以送一套我们的《如何与老外有效交流》的丛书给你在外企的好朋友,并在封面上留下你热情洋溢的赠言和美好的祝愿,并且签上你的大名,你的朋友对你的感激程度和留下的深刻印象,会远远胜过你清他们吃几顿饭的。
当然,如果对方是老外则另当别论,要动脑筋,送给老外,一些对他们有意义的礼物。例如,对有些老外。可以考虑送给他们带有动物(猫、狗或者熊猫等)图案的纪念品,如果这个老外特别喜爱某种动物的活。
有一次,笔者无意中发现,我们的一个北美朋友特别喜欢剪纸。我们就送给了他一套精美的中国十二属相的动物剪纸,并配有英文的说明,还附了几个有关动物的中国神话故事。接受礼物时,他和他太太欣喜若狂的程度,让我们误以为自己是古罗马凯旋归来的大英雄呢。因此,对方真正的需求和兴趣。需要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发现和分析。现在,你和老外交流中又多了一个重要的话题,问他们:“你的兴趣是些什么呢?”就此话题,说不定他们能和你聊上一天呢。
接受礼物的英文表达
很多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出于礼貌,先是反复客气地拒绝。接受了之后,一般也并不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物,而是等别人离开后,再悄悄地查看,以免让人误以为自己过于贪婪。
老外却认为,拒绝朋友的礼物是很无礼的表现(除非太贵了,别人怀疑送礼者的动机);而自己送礼时,费尽心机挑选的礼品。对方居然连看都不看就放在一旁,也很无礼和让人失望。老外在接受礼物的时候,通常会当面打开礼品(包括“粗暴地”撕开包装纸),并笑容灿烂地表示感谢。如果礼物确实好,他们还会特别大加赞美一番;就是礼物“一般”,嘴里也要说儿遍“Thank you。”
笔者建议:英语中有个著名的说法:“心中有别人就可以了。”不要送给别人太贵重的礼物,特别是接受礼物的人不能回报的。
在北美,老外送礼最普遍的情况是在老外访问别人家的时候。所以,当你访问一个老外的家的时候,你不是必须要带礼物不可;但是如果你带了,别人会很高兴的。
如果你是赴约到别人家吃饭,笔者建议你带上一点小礼物给主人。这时是我们与老外交往中,送一件小礼物最得体、最合适、最恰当的时机之一。见你带了礼物,别人会笑着(而且是发自心底的)对你说:
*“How thoughtful of you!”你想得可真周到!
*“You shouldn’t have!”你不必给我礼物。(注:别当真,这只是老外一句言不由衷的客气话。)
*“Thank you。”谢谢。
*“Oh,how loveIy!”太可爱了!
*“Thanks for thinking of me。”谢谢你想着我。
*“How kind of you。”你真是太好了。(正如你所知:此时,人家老外主要目的是赞扬我们送的礼物,才说“你真是太好了”;老外并不是在要求和我们约会和谈恋爱,真的不是,连“暗示”都不含,无论别人的笑容多么灿烂。)
老外送礼时,一般期望着接受礼物的人,当面打开礼品并人加赞扬。有些老外因为性格内向的原因,可能接受礼物时就简单地说一句“谢谢”,而不是对礼物大加赞扬,并不是我们的礼物别人不喜欢,性格不同而已。
但是,如果我们是接受礼物的人,至少要对别人热情地说一句“谢谢”,这是最基本的礼貌。能更热情一些,最好不过。当然如果你平时就是一位性格很内向的人,一句由衷的“谢谢,也很好。
接受礼物时常用的英文表达:
赞扬礼品的外表:
“What a lovely colour!”
“It matches perfectly withmy kitchen。”
“Wow,that’s really pretty/beautiful!”
赞扬礼品合心意:
“Wow,it's perfect!”
“Oh, I’ve always wanted onc of these。”
赞扬礼品的独特性:
“How unique!”
必须赞美
实践中,即使老外送给我们的礼物不好、不称心,一般我们也要强忍住自己内心的“悲痛”,向老外学习,挤出满脸灿烂的笑容,然后“狠狠”地夸奖对方几句,毕竟“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当然,如果老外给我们的礼物实在太糟、太没有品味了,而我们当时的脑子里又确实想不出任何能够夸奖的词句,至少我们可以把礼品的包装盒(或者包装纸)大加赞美一番吧?要学会保持风度,绝对不能哭(虽然有好几次。笔者都想哭)。
以行动应对“香云纱之争”(图) 香云纱成为深圳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王程太眼中并没有什么名不正言不顺,他告诉记者,据悉,香云纱在深圳葵涌的历史不短,现在的传承人欧阳小战更是将香云纱做成了响当当的品牌, 专家点评:香云纱应该走高端路线廖雪林:由于制造香云纱的原料———白绸,本已是贵重之物,再加上工序繁琐,全手工制作,以及受制于天气的特性,香云纱注定是走高端路线。 记者:香云纱有没有什么改革创新呢 廖雪林:现在的香云纱也有了很多创新布料。比如说用印花的绸缎代替白绸来染制,还有做出水洗、褶皱的效果, 解码香云纱·制作他们可能不知道,在没有空调的旧日广东,夏天格外闷热,无论穿什么衣料,出一身汗就全贴在身上,非要换洗衣服才得清爽。据说,这是专门用来纺织香云纱原料蚕茧丝的机器。不知道它在那里停了多长时间,还将摆多长时间。挂在纺织机上的发黄的丝线,让人触摸到光阴的脚步,让人觉得, 解码香云纱·特色可喜的是,在这个主题为“从香云纱之争看顺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论坛上,论坛嘉宾和顺德市民都展现了他们理性的一面。 论坛嘉宾、顺德文联副主席李良晖特别指出,我们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必须走出一个误区,目的不应该是为了申报成什么遗产。解码香云纱·传统廖雪林:由于制造香云纱的原料———白绸,本已是贵重之物,再加上工序繁琐,全手工制作,以及受制于天气的特性,香云纱注定是走高端路线。 记者:香云纱有没有什么改革创新呢 廖雪林:现在的香云纱也有了很多创新布料。比如说用印花的绸缎代替白绸来染制, 岭南记忆·阳光香云浣溪纱同时,深圳在香云纱制作工艺保护和市场推广上做了很大的努力,香云纱是在深圳走向了品牌化生产,从深圳走向了世界。针对香云纱的归属争论,陈威强调,与其争论归属,不如由佛山和深圳共同保护,把香云纱技艺发扬光大。 “其实,不存在争与不争的问题,申报‘非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 顺德举行“从香云纱之争看顺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论坛 据了解,香云纱是全球唯一用纯手工工艺制作的丝绸,具有400多年历史,其制作工艺正在申报国家级文化遗产。“虽然很多人对香云纱耳熟能详,但真正了解其制作的却没有几个。”严碧玉说,2005年顺德青年歌舞团开始创作和编排《香云纱》。为了让演员对香云纱的制作过程都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她带着演员们到位于伦教的晒莨厂采风。阳光香云浣溪纱由于奇特的生产工艺,它曾是中国“身价”最高的丝绸,成为旧时富人首选的夏季衣料。 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永乐年间(约15世纪),就开始生产并出口香云纱。上世纪30年代,香云纱生产达到鼎盛时期,主要销往泰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上海的富豪们也将此视为高尚服饰和炫耀之物, “与其争论归属不如共同保护” 因为管理这十几个人都很难,每个人都有理由,唯一的理由是违反规则。”——— 邱代伦调侃网友抢麦 此外,飞鸿网与本报佛山读本联合展开的佛山不开发区调查、香云纱之争话题,也获网友关注。据后台统计的数据,公测至今,飞鸿网页面访问量及访客量, 《香云纱》凭什么这么香 广府文化的集中代表,当代岭南文化名城"(引自《佛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现在要"更新","营造"什么呢 核心问题是现在老城区的大拆大建。此外,飞鸿网与本报佛山读本联合展开的佛山不开发区调查、香云纱之争话题,也获网友关注。风光不再的香云纱曾是身价最高的丝绸古代人夏季穿什么哪些老布料值得收藏烤(念四声)纱是天津人的叫法,在出产地广东一带又叫香云纱,是一种桑蚕丝织物,经过薯莨汁和塘泥的浸染,而且要在烈日下暴晒方可制得,正面是泛着油光的黑,反面一般为深褐色。拍砖盖楼抢沙发今次见面好网络而香云纱旗袍则是宋庆龄非常喜爱的一件旗袍。该旗袍曾参展《中国百年旗袍展》。记者还看到一张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立下的誓约书。两人约定:自愿结为夫妻,永葆夫妇关系, 冼杰成:佛山文化如何免遭冲洗 这种新面料、款式、花色的时装,作为外贸服装尾货余件,要在两年之后才能进入国内市场,”在天汇尾货商城一服装商户正在将新款春夏装上架销售,她说,自己主营的出口日本真丝压皱复合面料唐装式休闲服、100%真丝“香云纱”春装,是今年日本流行的春装系列, 老织物成收藏新宠 布凉价不凉(图) 近日,由于国外消费市场的萎缩,咱们国家一些原本是要出口的服装、鞋帽产品,也转回到国内销售,其中有不少回流到了尾货市场,真丝压绉复古唐装、极具传统特色的手工制作“香云纱”上衣,这些热销日本和东亚的传统服饰,这些以前要滞后1到2年才能进入国内市场的外贸尾货, 孙中山、宋庆龄结婚誓(图) 据了解,此次巡游队伍是以均安13个村居巾帼健身队为方阵核心,在整个巡游方阵中,记者发现,除了健身队主力外,以儿童领头的时尚炫酷的花样轮滑表演,以及展现伦教水乡特色的香云纱舞蹈和水乡特色的腰扣小船舞, 尾货市场淡季销售涨两成 表演方阵风格各异:传统的太极和腰鼓、奔放的现代健身舞、充满异域风情的民族舞、水乡特色的香云纱舞蹈和腰扣小船舞……“参加健身队不是一时之举,而是一种长期坚持的健康生活方式,不仅可以强身健体,重要的是丰富了精神生活”。外贸时尚春装低价涌入尾货市场这是记者从市文化局昨天召开的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传统舞蹈类5项:《坪山麒麟舞》、《坂田永胜堂麒麟舞》、《大船坑麒麟舞》、《上川黄连胜醒狮舞》、《松岗“七星狮”舞》;传统手工技艺类2项:《香云纱染整技艺》、《红釉彩瓷(满堂红)烧制技艺》
想来,和李情照的缘分,大抵是源于晚会上唱的一首歌。
便是那首名流千古的《一剪梅》。
苏越是领会了李清照的愁肠百结与心髓俱柔的,又赠与自己的妻子安雯演唱,他作曲,她演唱,好一对夫唱妇随,情深伉俪,似有复拟李清照与赵明诚鸳鸯绮梦之况味,想到后来苏越入狱,安雯复出还债的潦倒变故,不免惆怅唏嘘。
安雯自演《红楼梦》晴雯一角之后,随遇而安的她便浸没在苏越为她围造的温庭后阁中养尊处优,与世隔绝的不闻人间烟火,照片中她偎依在苏越怀中,粉面含春,柔媚似螅,点绛唇词牌般的典丽,当真是爱意溢流的小女子甜蜜,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娇憨。
世事难料,苏越对她真空似保护的爱也是害,被豢养多年的她,当年晴雯的泼辣尖刻、风流灵巧都被消磨掉了,镜头前的她疲倦生疏,胆怯不适,养在深闺的女人已见不得镁光的绚烂。
安雯和苏越一辈子没有结婚,她信仰崇拜着苏越,追随他走览天下,在日本洗过盘子,对别人说,你知道什么,他是中国最有才华的艺术家;苏越是商人,骨子里是艺术家,大男子气息浓厚,对安雯倾尽了一个大男人包办一切、捧在手心的宠溺与疼爱。他们都是活在梦里的人,虽于世相的无常变幻饱经焚炼,倒也是堪称肆意,留于世人一折戏梦人生。
很多时候,做事都喜欢凭感觉,我是喜欢苏越的这首《月满西楼》传递给我的感觉的——闺门**,庭院幽深,半掩花面,绰绰约约,很美。
晚会上那位银发的指导老师说,这是一个美丽、细腻的深闺贵妇形象,把握好了精髓会很出彩,从现在起,你就是李清照,你不仅仅唱腔要字正腔圆向古典靠拢,举手投足、蹙眉低头,连呼吸喘气也要把古典的味道散出来,那种幽怨凄美、柔婉精细。上场,是要等背景音乐放很久,不经意的、侧着身子、半隐半掩的出来,走路是心事重重慢慢悠悠,端庄之余,腰身又要有点扭动以显示**风韵。你不仅是在唱歌,你是重回到千年前这个女诗人的后花园,去思念你的夫君,借词慰情抒怀,根据这个主题想象发挥。等全曲唱完,你要立刻从这种清幽的意境中走出来,热情明朗的鞠躬谢幕,留给观众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这个转接越快,越果断,你对舞台和生活的分界就越清晰,掌控力就越强。而你的真实形象和表演形象差距越大,你的表演就越成功。这里面,你要是领悟了,是很好玩的,在台上,你就是李清照,一曲完毕,你就又回来了。听完他的指导,我是很惊讶的。
本来,我以为唱歌很简单 ,拿起话筒唱就行了,没想到还有这么多套式讲究。
细细思忖,渐渐摸出一些门道,我想那是一种有着窈窕身段、眼神流转、举手投足都是风情、颇似戏曲演员的形态,曲曲折折,以及宋词缠绵的风味,传统文化都是相通的罢。
适逢那段时间他就要出国了,一直困在萧然自闭的心流中的,想来从形影不离到分飞各地,深埋的不舍酸楚全都浮出水面,所以情感释放委实真切,想必那种小儿女情态演绎得也较为精准的,唱到“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时,动情陷溺,酸痛苦涩,真是有一浑清泪憋在眼中的。
如是这般,本来对古典的东西是没有多灵敏的嗅觉的,渐渐痴迷起来,是因为中文系,是因为很多演出,要表现的内容都有古典气息,以表现中文韵致,不管是李清照的兰舟,还是女儿情的后院,不管是披潘金莲的藕丝罗袄,还是着曹七巧的香云纱衫,不管是中文女子的诵吟温存,还是明月千里的凝重深情,一来二回,竟然无比眷恋上了。
就像为接触更多古籍、探察更广阔深邃的世界打开了大门,这以后,便一入深海,像迷恋情人般的浸*在古典文化中。文化都是相通的,曲艺中黄梅和昆曲和文学当也是相通的,他们组合一起,产生的美学震撼是伟岸的,常常我会有一种欲泪的颤抖,仿佛生命历经锤炼和敲打,古诗古词古曲中体味的辛辣苦酸,浮沉悲欢,幽幽然仿佛百转千回,活了不止一遍。我感到我稀薄的生命被填充、拉伸、拓展,一层层的堆积,厚度越发深重,在囊括了飞沙走石,大漠孤烟,杏花微雨,锦上江南种种钟种的美学剪影里,我感受着慢的温度和质感,品评着慢字的生活哲学,用慢火将生活炖出檀木的香气,仿佛可以与五点的清晨和夕阳的余晖双双终老。
还是年轻啊,耽溺着美。
可是,谁又不爱呢?
古意盎然的美的意境,是读之愈深爱之愈切。感谢中文,感谢它丰满了我单薄平乏的际遇,能与我越发能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去洞察体悟生活的旖旎馥郁,获得更多过程中的,印象与滋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