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沪独生女」横空出世,妈妈一句「又不指着她养家」羡煞网友,如何看待此事?

「江浙沪独生女」横空出世,妈妈一句「又不指着她养家」羡煞网友,如何看待此事?,第1张

在我看来,这个话题引发了许多关于家庭和社会角色的思考。作为一个在江浙沪地区长大的人,我对这种现象有些了解。

我认为,「江浙沪独生女」横空出世的现象反映出了社会观念的转变。以前,家庭普遍重男轻女,认为儿子可以延续香火,养老送终;而女儿则被期望嫁作人妇,依附于丈夫的家庭。但是现在,随着社会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升,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女性同样有能力和权利去追求自己的事业和梦想。

妈妈说「又不指着她养家」其实反映出了一种家庭角色的改变。现在的父母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个人发展,不再一味强调女孩子只是家庭的依附。这种态度的改变对于社会整体的发展也是有益的,因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追求自己理想的权利。

然而,也有人担心这种现象可能带来一些社会问题。比如,一些人担心这些独生女可能在职场上变得过于自我中心,影响团队合作;或者可能在家庭中因为个人事业的追求而忽略了家庭的重要性。但我认为,这些问题并不是必然的结果,而是需要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塑造。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这位独生女来说,她的家庭背景和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她的骄傲。同时,她也在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其次,我们要看到,这位女孩的母亲的回答也反映出了一种现实。在当今社会,很多年轻人都在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职业挑战。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和广州等地,房价高企、生活成本上升,许多年轻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理想,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因此,我们应该理解这位女孩母亲的心情,同时也要关注到这些年轻人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到,这一事件也引发了一些网友的讨论。有人认为,这位女孩的家庭背景和成就让她成为了「顶配人设」,这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发展道路。

同时,我们也要警惕那些试图通过攀比和炫耀来追求虚荣心理的人,这样的行为不仅不利于个人的成长,还可能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要关心他人和社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最后,我想引用一句中国古代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选择和权益,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

“江浙沪独生女”绝对不是横空出世的,这是时代的产物,背后有其特别的成因,也有面临的困难。

1出生和学习

这些独生女大都出生在八零年代,和九零年代前半期,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不仅物资匮乏,生活清贫,老几辈的大都重男轻女。独生女在那个年代是有思想包袱的,特别是乡村没有儿子继承家业,是会被歧视的。大家都想要再生一个,而江南人这种性格,恰恰是政策得以被执行下去的,罚款、罚粮、丢工作甚至拘留上刑都是有的。

而到了学习的年纪,教育资源很匮乏,八零后很多都没有上过幼儿园,能上完初中的算不错了。父辈们学习后工作包分配,解决住房,而八零后,九零后好不容易学习完成了,父母下岗了,工作要自己找了,房产疯狂涨价了。

2工作和婚姻

大家都明白,任何社会都是少部分人富裕,大多数人平庸,江浙沪也不例外。八零九零后参加工作的时候,就是社会大幅进步的时候,只有真正经历的人才懂得这种动荡,对于很多平庸的人来说,是多么的艰难。乱世出英雄,经济的大发展让少部分人乘风破浪,很多八零后九零后在这波浪潮中一再被击落,刚适应一个工作,就可能被淘汰。

婚姻也一样,父辈们是很少离婚的,受制于传统思想。可是这一代不同,互联网带来的中外思想交汇,冲击着大家的世界观和婚恋观,家族观念淡化的同时,更多的子女不再背负大家族的责任,更多的关注于小家庭了。

3拆迁和养老

每个时代都有既得利益者,大概八零后九零后已经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的原因吧,这一代开始变得舒适起来。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开始凸显,父母的养老得到了保障,独生子女最大的牵绊被松开了,不用再向父辈那样多个子女轮流照顾老人,为了老人的照料和遗产钩心斗角。

解决了父母养老问题,剩下的就是“暴富”,拆迁就成为了这些独生子女暴富的途径之一。拆迁要么分到新房子,要么拿到补偿款,很多家庭一辈子都没有积累这么多钱,拆迁可能就一笔巨款。其实代价也很大,生活一辈子的空间就没有了,特别是农村房子和地产,不复存在。现在不少地方拆迁,几十万一户的补偿款,就把整个村庄拆了,住户们自己去县城镇上购买商品房。能住上别墅的,的确是幸运的。

4生娃和教育

独生女结婚了,如果对方也是独生子,那的确很幸运。父母四人有养老保险,双方拆迁的都是小两口的,现在的工作不比以前了,家庭早就积累了足够财富。独生女要做的,在工作岗位规范工作,或者好好摸鱼,然后生娃(大部分生二胎),两个的话一边一个,一个的话只能把两家姓叠在一起取个四字的名字(可见家族观念还是根深蒂固)。

然而现在的教育已经大不同了,孩子生活起居需要照料,上下学需要接送,还要有各种培训班、才艺班、甚至假期补课。独生女连摸鱼的工作也顾不上了,做个全职宝妈,送完孩子还可以洗个头,做个美容,晚上补课才艺班的时候还能健身房瘦个身。

最后:

如此看来,现在的江浙沪独生女的确看起来令人羡慕,但是时代在变,他们曾经也备受困惑,将来又会是什么样的遭遇呢,这又谁知道呢?就好像这一代当年吃香的城市户口,现在人人羡慕农村户口,将来或许西部户口才是黄金户口也不一定。

如果你单身的话,就去吧,给自己的这段感情画个句号。

我一直觉得前女友啊,前男友啊,不是什么可怕的生物,也不是说不能面对的,毕竟已经分开了,以前在一起过,就算不在一起也不能做敌人啊。

像小S和黄子佼当年闹的那么僵,这么多年过去了不也冰释前嫌了么。毕竟不想百年以后世界上多一个恨自己的人,年龄渐渐大了以后对很多事情都是包容的态度了,没有什么事情是过不去的。

而且,这个结婚的人不是你的前女友,只是以前喜欢过的,可能你们是朋友,可能你们是同学,但从始至终你们都没有相爱过,又不会很痛苦,干嘛不去。额,你要是在乎彩礼的话那就不要去,毕竟几百块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哈哈哈。

到时候你去的时候可以打扮的帅气一点,一方面在你喜欢的面前扬眉吐气一把,让她觉得你也没有很差劲,另一方面还可以到婚礼现场看看有没有漂亮的单身女生,或者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同班同学现在变的漂亮了。解决目前的单身问题才是你去参加她的婚礼的关键。

如果你现在有女朋友了,那劝你不要去,捧这个场干嘛呢,不仅浪费钱,而且你女朋友一定也会不高兴的,就算你说你不喜欢她了只是去捧场的,她信吗?她只会觉得你还没有完全放下这个女生,再跟你吵架,你再解释,这样不知道因为一个已经过去的女生浪费了多少你们现在的感情,不值得了。

如果你都已经结婚了,那也不要去了。双方都是过去式了,还去什么呢。像之前有个**《夏洛特烦恼》,里面夏洛已经结婚了,还非要参加之前喜欢过的一个女同学的婚礼,婚礼现场不仅仅被同学们开玩笑之前喜欢过婚礼现场的新娘,还爆出了很多花边新闻,好不尴尬。万一像夏洛那样喝多了,再追忆起之前的点点滴滴,婚礼现场再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比如把人家新娘牵走什么的,不被打一顿才怪呢。

回家以后老婆再知道了你去干什么了,交了多少份子钱什么的,不像**里马冬梅那样和夏洛闹才怪呢。

既然已经有了另一半就不要再和之前喜欢的人有任何的接触了,都会让你的女朋友心碎的。珍惜现在,遗忘过去,面向未来。

就酱紫。

处暑节这天,正值农历七月十八,徐家畈村的国凡叔专门选择这个黄道吉日,在自家场院为孙子嘉豪摆起了升学宴。嘉豪很快就要满十八岁了,一米七八的个子,挺拔俊逸,在村前村后忙出忙进,走路脚下生风,准能吸引乡邻们的目光。

高考结束后,嘉豪匆匆回家帮爷爷照看鱼塘,抽水抗旱。国凡叔的三间平房、两间山墙偏房座落在襄阳南漳交界处的旱包子上,祖祖辈辈过着望天收的生活。几个明镜似的堰塘,散落在树林边、稻田旁、山坡下,也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留下来的。风调雨顺时,堰塘里的莲蓬藕叶、鸡头米、菱角铺展在水面,人们满筐满筐地打捞装拣、运进城镇出售,还有一篓篓的鱼虾泥鳅鳝鱼,让远远近近的人眼馋。曾经有个四岁的小姑娘走过堰塘边时,抓住一条两斤重的胖头鲢鱼。说这徐家畈是富饶的鱼米之乡也不为过。但是,遇上天干少雨,这几处堰塘干裂见底,吃水浇地都成了大问题,二十几年前,几家兄弟陆续搬迁到集镇定居。勤劳的国凡叔和老伴荣珍只有一身蛮力气,是种田的好把式,一辈子都留在徐家畈的老屋场种田、养鱼、栽树,看护着杨树坡上祖宗们的万年吉地。前几年,国凡叔专门请打井队在晒谷场西边低洼处打了一眼深井,埋下塑胶管道、安装水泵直接抽水进厨房,人畜饮水的问题不再头痛了。

东边山洼的大豆高粱由青转黄,几个月的劳作就要见收成了;西面松树洼里一块块稻田谷穗弯弯,几只秧鸡、黑水鸡欢快地鸣唱;北坡的玉米地里,尺把长的包谷掰下来码成一垛一垛的,正准备装进拖拉机运回场院。以往农忙季节,荣珍婶就会忙里忙外,起早贪黑脸朝黄土背朝天,风吹日晒累得虚脱,变了人样,只有冬闲时,她才能缓过劲儿来。

国凡叔最引以为傲的就是这个孙子,一开春就饲养一头肥猪,准备用作嘉豪升学宴席大餐。以前三个子女读书都不长进,儿子打工跑长途运输、儿媳下岗到幼儿园当保育员,二人在襄阳城里,租房、吃喝算下来,也没能攒下什么家业,让家门低看三分,特别是吃皇粮的大哥国元和念过中学的大嫂贵英没少奚落他。只有二女儿玉琴勤勉努力,从代课教师转成公办教师,有稳定的`工作和住所。家族中小一朝的孩子上初中时,由玉琴负责关照监管,高中学习帮扶的接力棒就传给了宏梓。

大暑那天,嘉豪骑着摩托车带着入学通知书,兴致勃勃地冲到晒谷场上正在剥玉米的爷爷奶奶跟前,六十七岁的国凡叔放下手中的活计,撩起汗衫揩了一把汗,招呼树荫下一帮老哥们过来。他捧着武汉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仔仔细细把正反两面都看了两三遍,古铜色的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饱经风霜的皱纹随之像水波一样漾开,长满老茧的双手,抚摩着挺括厚实的纸质,才相信不是自个老眼昏花,而是祖坟长了弯弯树交了好运。荣珍婶精瘦的身子一下子爽利多了,昏黄的眼睛发出异样的光彩。几个庄稼汉呼啦一下围拢过来,嘉豪赶紧回屋端出几把椅子,荣珍婶麻利地提出陶土壶装的三皮罐,给大伙儿上茶。国凡叔给他们几个敬烟后,兀自掏出用了四十多年的小旱烟袋,装进金黄的细细的烟丝,摸出火机点燃,美美地吸着,不时喷出一缕缕淡蓝色的烟雾。

大伙唠嗑道:“还是你们家屋场风水好,老祖宗保佑你这孙儿吉人天相,嘉豪一表人才,今后必定大富大贵。”

“我说国凡哥,你这孙子争光,可不是大侄子宏梓的功劳?”

“那当然。宏梓出息了,没忘了拉我们一把。要不是他,我们嘉豪哪能考进省城里的重点大学呢?”国凡叔在石磙上磕了磕烟灰,呡了一口茶说:“当初嘉豪考襄阳五中还差十几分,我们硬是凑齐三万六千块钱,把他送进五中。大侄子最受校长器重,他要求把嘉豪编进他的班,校长二话没说就同意了。多亏了宏梓早晚帮教管束!”

“国凡老弟,这下你和大哥大嫂也该走得热乎了。分田到户以前好些年,你们两家可是死对头,恼得很。不管咋说,宏梓是你大哥的亲儿子,大嫂和你们再有摩擦,可这侄子着着实实帮了你们大忙,可不能再计较哥嫂的不是了!”荣珍婶和国凡叔陪着笑,点点头算是应承下来。

六十年代,大嫂贵英结婚那阵子,国元还在镇上工作。贵英从小在娘家由哥嫂抚养照顾,娇惯出个坏脾气,粗重的农活干不动,读了不少书,还得憋屈在偏远艰苦的乡下生活,她心里很不平衡,拿着国元撒气。国元半哄半骗说,很快就到街上居住,哪知兑现不了,贵英和公婆、小叔子们越来越格格不入。开始是出劳力挣工分,贵英挣得工分极少,另一个小叔子国贤在大哥国元之前结婚,他分家单过倒是埋怨得少,而这个小叔子国凡嫌弃她吃闲饭,嚷着分家把大嫂贵英撵出去另外生活,免得拖累他们。那时贵英身怀六甲,肚子里的孩子,就是后来给家门长脸的宏梓。家是分了,贵英住在半间土墙小屋里,床挨着灶,连放个饭桌、水缸都转不过身。这叔嫂之间的过节裂痕越来越明显,公婆也认为贵英拈不得轻拿不得重。

不久贵英分娩,宏梓呱呱坠地,面对模样周正、皮实可爱的长孙,公婆也曾喜上眉梢,吩咐大伙热热闹闹庆贺一番。国凡领命为大嫂炸油条,不知是技艺欠佳还是有心使坏,他炸出的油条硬得像棍子,大嫂难以下咽,心存芥蒂。

国元忙于工作,很少回家照应,坐月子的贵英必须自己挑水、洗尿布,接下来几年四个月子,贵英都没有帮手,公婆顶多看护这几个小孩不摔倒受伤。尤其是贵英第二胎女婴,出生两天就一命呜呼,那是婆婆用生锈的剪刀剪断脐带导致新生儿破伤风,贵英坐了个空月子,日夜以泪洗面,她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提醒婆婆,把剪刀放进煮沸的炊壶里烫一烫、消消毒。她始终认为婆家的人有意跟她过不去,存活下来大大小小三个孩子,像蚂蝗一样粘着她,贵英时常对三个孩子发火。都说隔代亲,这话一点也不差,每次贵英责骂孩子时,婆婆都会挪动小脚,颤巍巍过来劝解护着孩子。孩子们看着爷爷奶奶不像妈妈那样打骂他们,还悄悄给他们零食吃,想想还是奶奶更亲。

好在宏梓比老二大七岁,很早就成了小帮手,在灶台前搭凳子学做饭,帮着砍回碗口粗的小捆荆条当柴烧,农忙时,宏梓也忙着收割打场,上学前,他还要从门前五十米外的小水塘里挑一担不算清凉的水。宏梓中午放学回家,身后背着小妹妹,肩上搭着扁担挑着粪萁,身后的大妹妹扛着铁锹紧紧跟上来,兄妹三人到山坡上拣牛粪积肥。有一天,宏梓挎着篮子去堰塘摘莲蓬,不识水性差点淹死,村里一位远房表兄一个箭步冲进水里把他救起来,那情景想来都后怕。参加工作后,宏梓买上礼品,专程看望了在襄阳城里打工的这个表兄,感谢他救命之恩。

国元觉得不能让芜杂的劳动,耽误了儿子宏梓的学业,就把宏梓带到身边亲自补习。恢复高考制度那一年,全国上下读书学习的风气空前高涨,十三岁的宏梓跳级考上南一中,惊动了县里乡里,成了人们交口称赞的典范。宏梓读高中那几年再接再厉,后来考上华师大。一帮堂兄弟姐妹围着宏梓羡慕得不行。

分田到户,各家忙各家的。大嫂贵英和大哥国元挑着收割的成捆稻谷赶到晒谷场,脱粒机轰鸣着,搅得谷屑碎末般飞舞,既呛鼻子还迷眼睛。农村用电很紧张,眼看着天气闷热,预报第二天的雷暴雨,使得乡民愈发担心稻子会被大雨淋坏。国凡叔为着谁先打谷一事,又和大哥较上了劲儿,大哥请假回家农忙,单位催得急,兄弟俩都急红了眼。国凡叔一时性起,要用钎担尖儿捅国元,双方剑拔弩张,在场的乡亲看不过去,纷纷来劝架。好说歹说,让着国凡先打完谷,忙了半夜大家又自觉一起帮国元打谷。国元寒心:亲兄弟还不如众乡亲!

八零年农村大包干,国凡叔承包一片瓜地,种的香瓜销路很好,每次卖香瓜回来,他总要留几个香瓜让侄儿侄女们尝尝,那年月香瓜对宏梓和他的妹妹可是比较稀罕的。每年寒暑假,国凡叔都要请人捎话让宏梓去他家玩,荣珍婶也很看重才貌出众的宏梓。侄儿侄女们每每想起这些,觉得国凡叔并不像老妈老爸说的那样坏。

种地没几年,国家政策松动,半边户的配偶可随迁进城镇居住。贵英也四十好几了,就退了田,捡了些有用的家当搬进城镇,国元单位的房子虽然狭窄,总归能遮风挡雨,孩子上学近便放心。而且集市热闹,摆摊做生意挣钱活套,不像在农村干活那样累得腰酸背痛。贵英摆了个衣帽鞋袜摊子,用缝纫机为赶集的人们补补链链,收入勉强糊口。连续几年,她都不愿回老屋场和妯娌小叔子打照面儿,国元想回老屋看父母,贵英把持着几元钱的车票都舍不得出,国元叹息老婆管得太过分了,却毫无办法。过年时,就让宏梓去给他爷爷奶奶拜个年,他们对宏梓还是实心实意的,尽量好吃好喝地款待国元的特使,宏梓也认为老屋的叔叔爷爷们挺有人情味。

八五年宏梓刚刚二十岁,毕业进城当了中学教师,国凡叔也觉得脸上沾光。那年秋收之后,国凡叔带着宏梓爱吃的鸡蛋、腊肉干鱼,肩扛手提赶到五中给侄子送去。宏梓领着国凡叔在学校附近的餐馆进餐,酒酣耳热之际,叔侄俩约定,老辈子兄弟的摩擦随它去吧,小辈们还是要多走动多联络多照应。宏梓慷慨地拿出第一个月的工资交给国凡叔,要他多改善生活,农活太重营养要跟上。国凡叔推说宏梓将来结婚成家还得花钱,不收,宏梓怎么也不答应,硬塞给国凡叔,他从小在徐家畈经历体会过农村生活艰苦,进城后,做梦都在想老家的人们在地里劳动的辛劳。

每年国凡叔的儿子旭恩,都要带着堂兄宏梓回老屋一趟,柴灶锅巴饭、煎腊肉馍馍、油焖泥鳅、葱姜鳝鱼、爆炒仔鸡,这些全是纯天然原生态农家食材,经荣珍婶一番加工,就成了让宏梓大快朵颐的美味佳肴。国凡叔的二哥国贤叔,也接着宴请宏梓,闫芳婶茶饭也不错。宏梓无疑是两房叔婶的贵宾,是堂兄弟们的楷模。国贤叔的孙子嘉和前几年去五中复读,宏梓对他视如己出,悉心辅导,嘉和考上暨南大学,选择了就业前景最好的材料工程专业。在襄阳打工的堂兄弟、表兄弟,时不时会在宏梓的住所聊天叙旧,大家进城谋生,总得有个放松聚会的空间舒缓压力,联谊交流。

升学宴前一天,十里八乡的亲友赶来捧场。帮工们由知客管事的分派任务,搭棚子、垒灶、择菜、洗碗、掌勺、洗菜切菜、上茶上菜的,都各司其职,纷纷忙开了。这里多年来的规矩,家宴红火热闹持续两天,酒席总共挽留客人吃五顿,主人才算招待好。大红的对联书写着“金榜题名”“前程似锦”,喜庆的鞭炮震耳欲聋。

宏梓开着新买的白色东风标致车,载着老爸国元、老妈贵英来助兴了。堂屋正中,国元、国贤、国凡三兄弟,贵英、闫芳、荣珍三妯娌挨个坐下,嘉豪由他爸旭恩领着一桌一桌地敬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3310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0
下一篇2023-10-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