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婚闹的新闻屡见不鲜,现在很多年轻人为了满足自己的一时兴致,都喜欢在朋友或者亲戚的婚礼上搞搞新意思,来博取大家的眼球。如果能够给婚礼增添一点气氛也就无可厚非,但是有些闹剧却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有失体面。
近日,河北邯郸就上演了一场令人哑然的婚礼闹剧。据了解当地有一对新人结婚,新郎的朋友把新郎捆绑在一条电线杆上动弹不得,在他们的撕扯下新郎的裤子都被撕破了,甚至连里面的秋裤也显露无遗,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而上演这场闹剧的朋友却显得不亦乐乎。新娘看到自己的丈夫被朋友作贱得不成样子,气不打一处来。于是新娘二话不说就抡起一条长木棍来保护自己的丈夫,一度上前霸气解开绑在电线杆上的丈夫,显出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婚闹的人看到如此状况,赶紧四处走散。这场闹剧才告一段落。
婚礼对于一对新人来说是一个庄重而神圣的仪式,每一对新人都希望在自己的婚礼上得到亲朋好友的真心祝福。但是在婚礼上把新郎绑在电线杆上这么低俗的婚闹,实属不应该。暂且不说这么低俗的婚闹会影响个人的素质,把一个人绑在电线杆上,首要考虑的是安全问题。如果为了一场闹剧而发生意外那就得不偿失。不是说在婚礼上要杜绝婚闹,我们可以允许婚闹的存在,但是一定要在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条件下,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我们的婚闹目的是能够给婚礼增添愉悦的气氛,能够让这对新人感到幸福,这样的婚闹才是富有意义的。
希望各大年轻人都能够摒弃低俗的婚闹,不要让低俗成为了风俗,败坏了一个地域的名声。
结婚都希望热热闹闹,开开心心的。所以我国自古以来婚结都会有闹新娘闹新郎这一习俗。本来是挺好的一件事,亲朋好友在一起玩玩闹闹,一起分享喜悦。可是现社会越来越多的婚闹恶习出现。让人愤慨。
重庆新郎被婚闹,新娘挥棍子解围。我支持这种做法。如果不是闹的非常过分,想必新娘也不会做出如此举动。结婚时为了图喜庆,新娘新郎本应该对宾客笑脸相迎。可是如果真的是对人身安全或者威胁到人格的举动,就应该像这位新娘一样出现制止,保护自己和家人是没有错的。
现社会上各种婚闹恶习层出不穷,看到过有把新郎绑到树上的。也看到过把新郎衣服扒光的。甚至之前有一位新郎在婚闹中丢失性命。不止是新郞,还有对新娘的婚闹也让人发指。很多自称新郎的朋友对新娘动手动脚,搂搂抱抱。或者对伴娘做出不雅举动,吓得伴娘喊叫,可是那些婚闹的人却以此为乐,像是得到了满足,做的越来越过分。
还看到过一则新闻,婚礼现场,几个人居然把新郎的裤子扒下来,并合力扔进了池塘,新郎父亲拿着棍子怒斥。这样的现象,让人看着气愤不已。
本来是喜庆的日子,是人这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邀请亲朋来也只是为这份特殊的日子增添一份热闹,希望得到大家的祝福。可出现这样的现象,不禁让人唏嘘,这些人真的是带着祝福的心态来的吗。开玩笑是可以的,但玩笑开过了就过分了。凡事要看场合,适可而止才行。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反对婚闹行为,也是提醒那些爱闹的人。凡事的度,不要拿着婚闹去欺负人。打着祝福的愰子,让本来应当美好的日子充满了悲剧色彩。
恶意婚闹是无底线下俗的体现,希望尊重他人,也希望大家都来抵制这样的恶意婚闹。
遇到恶俗婚闹,应该有勇气拒绝并回击,保护好自己及家人。
婚闹在传统风俗当中是新人结婚的一部分,大多数人也能够接受和离婚的,可生活中存在一些恶毒昏闹,让人厌恶。当遭遇这种状况时,一定要勇于拒绝并还击,要有勇气向恶俗婚闹说不。
持棍霸气护夫,山东一女子打退婚闹者。事件发生在山东烟台,在新人夫妻结婚过程当中,新郎被朋友婚闹。一群人拿着木棍围攻新郎,场面看起来十分混乱。
在这个关键时刻,新娘看不下去了,一边手持棍子打跑婚闹者,一边死死护住新郎。作为婚车司机,李先生看到此情此景十分感慨,将这段视频发送到了网上,新娘一直护着自己的老公,他感觉新郎以后会很幸福。
视频内容引发网友热议,网友们纷纷为新娘点赞。
遭遇恶俗婚闹要勇敢说不,保护好自己及家人。婚闹虽然是新婚夫妻婚礼过程中的一种习俗,但有些人总是把握不住其中的度,以至于给新婚夫妻带来极大困扰,有时甚至喜事变丧事。
对于这种恶俗婚闹,我们一定要勇敢说不。当遭遇类似情形时,新郎及新娘可以直言不讳的表示拒绝,并对做出这种行为的朋友予以斥责是。因此造成双方关系僵硬,也不能任由恶俗婚闹继续下去。
一旦言语警告无果,新婚夫妻及其家人,都应该用实际行动保护新婚夫妻。不论是将婚闹人员驱离现场,还是护住被婚闹的人,这都是新婚夫妻家人应该去做的事,而一旦出现严重后果,在必要时可以选择报警求助。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恶俗婚闹的情况越来越少,可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不会遇到此类情况。因此,每个人遭遇此类情况时都应该勇于拒绝,只有人人都从内心拒绝恶俗婚闹,恶俗婚闹才能真正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
或许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过甚至亲身经历过这样的行为,婚闹,一直以来都是根植在我们社会的恶习之一,尤其是在农村或者农村城市交接的地方,婚闹就越来越严重,以前大家或许会想着这是婚闹,是一种正常的仪式,所以说忍一忍就好了,没必要去纠结。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还有一些因为婚闹产生的违法乃至刑事案件的产生,人们对婚闹也越来越反感,但是实际上,婚闹还是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存在的,那么这种低俗婚闹到底什么时候能够停止呢?
第一、要加强关于禁止低俗婚闹的宣传有许多地方就是因为宣传不到位,才导致的低俗婚闹的发生,尤其是那些农村地区,低俗婚闹几乎是很平常的事情,这个时候就需要每个地区来进行相关的宣传以及普法教育,告诉人们,低俗婚闹是不可取的,是需要被禁止的。适当的婚闹是可以的,但是低俗的婚闹会造成不小的危害,而且工作人员还可以举例说明,这样可以让低俗婚闹的气焰减小,从而达到减少低俗婚闹的发生。
第二、打击婚闹背后的产业链,促进婚姻承办机构正规发展或许有人不知道,其实婚闹背后是存在很大的产业链的,比如说一些陪伴人员,大家平时结婚可能都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人选,或者说朋友一时赶不过来,这个时候就需要花钱雇佣人来充当陪伴,而曾经有记者做过专访,有的机构甚至存在专门用来婚闹的职业,这种人是专门对低俗婚闹而产生的职业,甚至会允许客人低俗的行为,当然,这种人的价格也是非常的高,这种行为甚至更加类似一种不法行为,是需要被打击的。所以说需要打击其后的产业链,促进产业正规发展。
第三、要加强人民精神建设,推行素质教育之所以有这种低俗行为,实质上还是有些人缺乏精神世界的滋养,出现了一些低俗的想法甚至行为,我们需要健全人民的精神发展,才可以从来源上禁止低俗婚闹的产生。
希望这种低俗婚闹早日离开我们的世界,还给每一对新人纯洁可爱的婚姻典礼。
首先 女方要给男方接亲的红包 ,女方娘家要做好充分不让新郎进门的准备 要考验男方的真心。
男方父母一定要做好接新年的准备,婚车会停在蛮远的地方等新郎的爸爸妈妈来送烟 送喜糖,那些都是代表新郎父母的诚意,所以越多越好啦。还有一个非常要注意的地方,就是一定要帮接亲队伍留好座位,不然到最后亲友把所有的位置都坐掉了,比较重要的接亲队伍就只能坐在最抱歉的地方了
当然支持了。
婚闹这个事情现在基本已经是个引起公愤的恶习了,而且还是屡禁不止。每年因为婚闹发生意外的案例都很多,可是偏偏有些地方就是怎么都杜绝不了这一陋习。归根结底,这种婚闹之所以一直存在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当事人的不好意思。
中国人好面子,尤其是婚礼这样的喜庆场合更是不适合翻脸。老一辈人甚至有这种讲究,婚礼当天如果生气的话那么新人以后的婚姻生活也会不顺。所以,在这一天哪怕遇到再过分的事情,新人一家都不可以生气。
有了这项加持,很多人在他人婚礼上就会肆无忌惮,精准拿捏新人。反正你不好翻脸,我想怎么闹都没事。而且新人一旦出现不高兴的表现,这些人还会以新人不识逗、不懂事等等扣帽子,群起而攻之。
在网络上随便搜索一下就能看到很多婚闹出事的情况,伴娘被推下楼的、新郎全身烧伤的、新娘意外死亡的等等。喜剧变悲剧不说,曾经的亲人更是变仇人。
本来挺开心的日子,一对新人满怀憧憬踏入婚姻,结果却被一些过分的行为破坏了好心情,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
烟台这对新人的婚礼上所谓朋友的行为就非常过分,他们丝毫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可能对新郎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反而利用这个“机会”肆意伤害新郎。身为新娘当然看不过去了,谁愿意大好的日子自己的新郎带着一身伤,况且这样的行为到底会带来多严重的后果谁也不清楚。
这位新娘确实霸气,大部分新人在这样的日子里都不敢“得罪”所谓的朋友,虽然不高兴却只能任由他人肆意胡闹。这位新娘本身的性格应该也比较火爆,看不惯的行为直接出面制止,才不管他人会不会扫兴。你都不管我的安危了,我还管你高不高兴。
其实抵制恶俗婚闹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很多地方还专门出台过相关的规定。可惜因为没有特别严格的法律规定,所以婚闹还是屡禁不止。如果单纯开个小玩笑活跃一下气氛,那么大家肯定都没什么意见。但是现在的婚闹实在太过分,已经发展到借着婚礼的机会肆意伤害他人了。这种风气必须得制止,而且是大家集体抵制。希望所有的新人都能像这位新娘学习,还婚礼一个清朗的环境。
是不是要去看丈母娘拉?
不应该只单单了解结婚风俗呀,那样去了显的太死扳,我认为应该附加的什么都了解一些,这样去了遇到什么以外的事情,你处理起来才会显的游刃有余,别人才会看好你!!
漯河市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城市发展较快,外来人口较多,加之漯河人的现代意识较强,城市现代气息较浓,接受各种新生事物较快,但对传统的风俗习惯也不完全摈弃,部分仍沿袭至今。老传统新习俗相互渗透融合,是一个在继承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又接受新生事物的现代新兴城市。
婚姻习俗
八十年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复存在,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在城市主要是自由恋爱,朋友介绍,婚介中心牵线和自登征婚启示等形式;在农村,以通过街坊邻居、亲朋介绍为主。经介绍后牵线人不再介入,男女双方确定恋爱关系。女性多注重对方的相貌、性格、职业、年龄、家庭;男性一般侧重女方的相貌、性格、年龄和品行。部分还存在父母左右或干涉男女婚姻自由或讲“门当户对”等现象。
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彼此没有意见,经双方家长同意后,由各自户口所在地出具证明到当地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书,成为合法夫妻,但仍不能在一起生活,必须择定吉日男方上门迎娶,女方陪送嫁妆进门后方共同生活。根据男方所送彩礼的多少和女方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嫁妆品种、数量不等,一般是小件日用品、电视机、洗衣机,部分家庭有电冰箱、摩托车等,家俱一般由男方置备。择定日期农村一般选在春节前的腊月逢双日,城市多选择五一、十一、元旦、春节前。迎娶队伍不断壮大。迎娶车辆都是轿车、面包车或农用三轮摩托车,少者三、五辆,多者二、三十辆。城市新娘多穿婚纱,到美容店美容化妆。婚前拍婚纱照,婚期搞摄影,录像以作纪念。新娘接回去后,由伴娘陪同下车,燃放鞭炮,举行结婚仪式,新郎新娘在主婚人的主持下,以鞠躬的形式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对拜,然后由新郎背着、客人簇拥着进入新房。中午,男方大摆宴席招待客人,亲朋好友送红包表示庆贺,少者50元,多者三、五百元不等。
新娘三天回门的习俗沿用至今。新婚第三天,新郎新娘走第一趟娘家,叫“回门”,但有“七不出门,八不回家”之说,当天如遇“七、八”日期,则往后顺延一天。“回门”后,结婚仪式全部结束,夫妻开始新的生活。
九十年代,旅游结婚比较盛行,团市委和部分企业举办集体婚礼。但婚礼大操大办、比阔气、讲排场、铺张浪费现象也比较严重。
家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家庭组合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四世同堂、三世同堂几乎不复存在。尤其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后,深得人心,传统的多子多福意识逐渐淡薄,家庭开始向小型化、两代化演变。城市以三口之家居多,农村基本保持四口之家。由于生活方式不同,思想观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老人不愿意同结婚成家后的子女生活在一起,子女成家后也乐意 独立生活,逢星期天或节假日相互团聚。也有因住房紧张或家庭关系融洽四世同堂或三世同堂的。
生日习俗
一般叫“过生日”,对老年人叫“祝寿”。在城市,给老人过生日祝寿,大多摆宴席,有的在家里自备酒席,自已一家人团聚祝贺。家庭条件好的或子女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大多在酒店设宴招待客人,参加者主要是子女、近亲属和朋友,他们带着生日蛋糕、酒、水果、饮料以及适合老年人的滋补品,也有不乏送红包者。个别有大肆挥霍、铺张浪费现象,也有极少数借祝寿之机敛财者。给儿童过生日较普遍,生日当天,父母定做生日蛋糕,并讲究几周岁蛋糕上插几支蜡烛。照生日照以作纪念。有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姑姑、舅舅等参加的,还要摆酒席招待,祝贺者都给孩子买有礼物,主要是蛋糕、衣服、书包、食品等。年龄大点的在校学生,也有邀请同学给自已过生日的,同学送一些纪念品,本人或在家或在饭店设宴招待,有的干脆买些食品带着同学出去玩一圈。九十年代初期,盛行亲朋好友、父母、子女、夫妇在电台或电视台点播戏曲或歌曲,表示对亲属、朋友生日的祝贺。
丧葬习俗
1987年市政府发文,要求城市干部职工死后一律实行火化,丧事从简。从此开始城市居民死后进行火化。灵堂一般设在殡仪馆,也有设在自已家里的,亲朋好友前往吊唁,赠送花圈、挽帐以示哀悼,九十年代后期大多送钱,少者50元,多者几百元不等。尸体火化前进行整容,开追悼会,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等,参加吊唁者佩带黑纱或白花。骨灰有的暂放骨灰堂,稍后选址进行安葬,有的直接选址安葬在公墓。子女在亡者“五七”、“百天”、“周年”等祭日前去祭奠,烧纸或送鲜花以示悼念。
农村仍实行土葬,办事程序、习俗基本没有改变。
节日习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普遍受到人们重视。进入上一年的腊月,人们就开始为过年作准备,尤其过了腊月二十三(祭灶日,又称“小年下”),人们更是忙碌着购新衣,办年货。有些单位还给职工发大米、面粉、食用油等之类的食品。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货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品种增多,花样翻新。在农村,春节期间,一改原来的单一吃饺子、蒸馒头、炸油条,也是准备一些丰盛的酒菜庆贺新春。城市更是菜样品种齐全,应有尽有。正月初一,人们早晨起五更,穿新衣,燃放鞭炮,挂鞭少者5000头,多者上万头,响声一直延续到上午8点左右。早餐吃饺子和丰盛的菜肴,饺子内预包一枚硬币,预示着食者本年吉祥。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农村一般10元,城市少者50元,多者上百元。朋友路遇,相互问候“新年好”。市有关领导深入基层和部分居民家庭给节日期间坚守工作岗位的干部职工和居民以节日问候。节日期间,人们都要走亲访友,礼品多是水果、饮料、糕点、酒类等。城市由于机关放假7天,除了串亲访友之外,经济条件好的部分家族选择外出旅游过春节,去处国内一般选择海南,国外主要以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为主。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讯设备的发达,人们的拜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节日期间不能团聚的亲朋好友,用电话、传呼和手机等方式相互问候新年好,给对方以节日的祝贺。农村习惯,一般过了初五就算新年过完,开始从事田间劳动或其他活动,有的开始外出打工。城市则是从初八正式上班开始一切恢复正常。
元宵节,又叫灯节。漯河有吃元宵、观灯展、玩故事的习惯,并且形成自已独特的“十九会”。从正月十四至正月十九,市里要组织举办大型灯展活动,展灯上万只,千只百态,五花八门,吸引着市区及周边农村数十万人前往观展。农村民间艺术团体活跃在城乡街头、机关大院,表演龙舞、狮子、高跷、旱船等,演后被封赏烟、酒、点心等。为了活跃节日气氛,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节日期间,市里还组织举办民间艺术表演大赛,设一、二、三等奖,对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以示鼓励。九十年代末,市委、市政府投资数十万元,购置礼花,于正月十五日晚上分两个地点在市区燃放,时间长达近一个小时,使周边和市区群众大开眼界。
“三八”妇女节,为提高妇女综合素质,欢庆妇女自已的节日,以市妇联牵头,动员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妇女参加,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跳绳、短跑、自行车比赛等,有时还举办歌曲、戏曲比赛。
“五一”国际劳动节,一般由市总工会牵头,组织举办篮球运动会、乒乓球运动会、交谊舞比赛、职工美术书法展览等。市里召开会议,表彰工人队伍中的先进模范人物。
生活习俗
服饰。在城镇,家庭条件较好的男性冬季多穿毛呢大衣、皮西装、皮夹克、风衣、鸭绒袄、羽绒服、棉休闲衣、棉衬衣、保暖内衣、编织毛衣、羊毛衫等。一般家庭则穿普通棉衣、毛衣等。夏季侧重短袖衬衫、短袖T恤衫、衬衣、长裤或西式裤头等,条件好的讲究面料、款式,一般多在乎凉爽而已。春秋季一般穿西装、长袖T恤衫、夹克衫、休闲装、运动装等,机关工作人员或讲究的男青年多打领带。布料多追求毛料或棉织品,款式讲究新颖、大方、得体。穿鞋除夏季穿皮凉鞋外,其他季节主要穿皮鞋、休闲鞋或旅游鞋,部分男性冬季穿棉皮鞋。老年人多穿布鞋,中小学生除夏季穿凉鞋,其他时间多穿旅游鞋。农村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男性着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年四季都是买成衣或订做,春秋季也大都穿西装、夹克衫或休闲装,只是档次较低,不讲品牌。大多数男性尤其是青年男性也以穿皮鞋为主。女性服装花色品种较多,款式更新较快。女性冬季多穿各式大衣、鸭绒袄裤、皮衣、毛衣、保暖内衣、棉衣裙等。夏季多穿套裙、连衣裙、T恤衫、百褶裙、马裤、背心、休闲衫、短裙或短裤等。春秋季主要穿西装、夹克衫、羊毛衫、长套裙、大摆裙、健美裤、筒裤、牛仔裤等。穿鞋多穿高跟皮鞋、皮凉鞋、长筒靴等,颜色亮丽、款式多样。部分企业和服务行业着专用制服。学生都有校服,有重大活动或重大节日期间穿,平时多穿运动服或休闲服。
饮食,漯河饮食习惯为一日三餐。城市居民早餐多食稀饭、豆浆、牛奶、荷包蛋、油条、胡辣汤、肉盒、油饼、小笼包子、豆沫等。午餐以汤面条、捞面条、炸酱面、大米饭、卤面、饺子等为主,吃大米饭时,多是炒几道菜配以鸡或鱼等供食。晚餐习惯上仍是稀饭、馍、菜,但菜的品种增多,质量提高。消费结构变化较大,面食大幅度下降,副食增长较快,平时基本不断肉、鸡、鱼、禽蛋等,以追求营养化、多样化和美味化,以至于逢年过节居民不知道还吃啥,戏说"天天都是过年"。粗粮玉米面、豆面、红薯面、小米等成了城市居民的热销食品,用以调节味口和增加多种营养。城市一般是在家围桌吃饭的习惯,除早餐外,多是边吃边看电视,或议论国际国内形势和当地新闻。农村饮食仍以主食为主,全是细粮。早餐多食稀饭、蒸馍,菜以时令菜为主,搭配咸菜,部分条件好的家庭也喝豆浆,吃油条。午餐主要吃汤面条或捞面条,有时也吃卤面、大米和饺子,一般都是来客人或过节。晚上仍是以稀饭、馍和简单的菜为主。农村习惯吃饭时,多端着饭菜拿着馍到街上或荫凉处串饭场,边吃边聊,谈古论今。
居住,九十年代之前,城市居民住房以平房为主,有部分楼房,多为公房。进入九十年代,楼房逐步取代平房,居民住房以单位分房免费居住为主,楼层多为五层、六层,结构多为两室一厅和三室一厅,面积多在60-90平方米之间。1995年以后,全部取消公房,住房实行商品化,住房面积也逐步扩大,以100-160平方米者居多,结构也由原来的两室一厅、三室一厅发展到四室一厅、三室两厅、四室两厅,并出现双卫生间、半复式、复式等结构。条件好的居民家庭多选择自已购地盖别墅,独家小院,居住面积少者100多平方米,多者达300平方米以上,最低两层,多者高达四层。装修越来越豪华,部分家庭装修费用甚至超过购房款。农村住房都是自已盖的独家小院,有平房、瓦房和部分楼房,少者三间,多者五、六间,配以厨房,楼房一般都是两层。每家都垒有院墙,安装大门。结构多追求美观、宽敞,室内也分有卧室、客厅、套间、储藏室等。质量也要求越来越高,建筑材料多选择砖、水泥、预制板、铁窗或铝合金门窗等。室内也讲究简单装修,用涂料粉墙,水泥铺地,部分用地板砖,外墙多为水泥墙面。
出行,城市居民外出或上下班一般以骑自行车、摩托车、坐公交车、出租车为主,自行车以24型斜梁车为主,摩托车以125型踏板车为主,也有少数家庭购买有小轿车、面包车。出远门多选择乘坐火车或汽车,条件好的坐飞机的也越来越多。农村出行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四轮拖拉机和农用三轮车,出远门则选择坐汽车和火车。
用,城市居民家庭基本都用上了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取暖采用电暖气、空调、小锅炉或单位集中供暖,制冷以电风扇、空调为主。寻呼机曾一度普及,后随着手机的上市又逐步被淘汰,手机已成为上班族和商界的主要通讯工具。家用电话基本普及。电脑已进入寻常居民家中,大多上有互联网。厨房炊具基本实现电气化,电饭锅、高压锅、微波炉等已成为常用厨具。农村彩色电视机基本普及,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手机、电脑等也已进入部分农民家庭。
娱乐,老年人娱乐活动多选择在公园、广场练气功、打太极拳、练剑、打门球、打扑克、玩麻将、跳健美操、下象棋等,或养鸟、种花、钓鱼等,颐养天年。中青年和中小学生的娱乐活动主要是进舞厅跳舞、进恋歌房唱卡拉OK、进录像厅看录像、进电子游戏厅玩游戏、进网吧聊天、打桌球等。1987年夏,全市出现第一家歌舞厅,随后各种娱乐场所相继开业。截止到2000年底,全市共有歌舞厅、恋歌房40家,电子游戏厅30家,桌(台)球室40 ,家,录像放映厅14家,出租、零售音像店30家,网吧242家。
称谓
八十年代,“同志”称谓比较盛行,人与人之间都是以同志相称,只有工厂企业称呼职格老的同志为师傅。在机关,下级称呼领导直呼其职务,同行之间年轻人称呼老同志为老师,老同志叫年轻人直呼其名。进入九十年代,称呼“同志”的越来越少,尤其九十年代末期,几乎没有人再称呼“同志”,对男性称“先生”,对结过婚以上的女性称“女士”,对未婚女青年称“**”。大多数企业和部分机关团体称呼单位一把手为“老板”。对男出租车司机称“的哥”,对女出租车司机称“的姐”,称在网上聊天的朋友为“网友”,称上网者为“网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