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造句

纺织造句,第1张

纺织造句如下:

1、走进展览馆,我们立即被五彩缤纷,花团锦簇的纺织品吸引住了。

2、妈妈是一位纺织工人。

3、这种花布是用彩色棉花纺织的本色布。

4、纺织厂日夜三班轮流生产。

5、它的纺织品是世界闻名的。

6、纺织和染整是两个不错的方向,所以偶建议楼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选导师很重要,无论你选什么专业,你导师的研究方向决定你学什么东西。

7、小红的妈妈是一个纺织工人。

8、我国先民大约在五六千年前发明了纺织,于是出现了麻葛布制作的衣服。

周人认为婚礼是要上告祖先的,婚礼中也包含祭祀的仪程内容,所以环节必须严谨。这也包括了食材的准备和选用。

《仪礼·士昏礼》有关同牢食的原文如下:

期,初昏,陈三鼎于寝门外东方,北面北上。其实:特豚,合升,去蹄。举肺脊二、祭肺二、鱼十有四、腊一肫。髀不升。皆饪。设肩鼏。设洗于阼阶东南。馔于房中:醯酱二豆、菹醢四豆,兼巾之。黍稷四敦,皆盖。大羹湆在爨。尊于室中北墉下,有禁。玄酒在西。绤幂,加勺,皆南枋。尊于房户之东,无玄酒,篚在南,实四爵合卺。

翻译成大家听得懂的白话就是:

在迎娶之日,天色黄昏时,在寝门外的东边陈放三只鼎,面向北,以北为上。鼎中所盛之物有:一只小猪,除去蹄甲,合左在迎娶之日,天色黄昏时,在寝门外的东边陈放三只鼎,面向北,以北为上。鼎中所盛之物有:一只小猪,除去蹄甲,合左右体盛于鼎中。举肺脊、祭肺各一对,鱼十四尾,除去尾骨的干兔一对。以上各物,皆为熟食。鼎上设置抬扛和鼎盖。洗手的铜盘设置在阼阶(即东阶)的东南面。房中所设置的食物有:醯(xī)酱两豆(青铜食器的一种)、菹(zǔ)醢(hɑǐ)四豆,六豆共用一巾遮盖。黍稷四敦,敦上都有盖子。煮肉汁炖在火上。酒尊设在室中北墙下,尊下有禁。玄酒(水)置于酒尊的西面。用粗葛布为盖巾,酒尊上放置酒勺,勺柄都朝南。在堂上房门的东侧置酒一尊,不设玄酒。篚在酒尊南边,内装四只酒爵和合卺(剖开的两半葫芦)。

将同牢食的各种菜品再加以详细解读,内容如下:

豚俎:一只去掉猪蹄的小猪,以及猪肺两片,肺尖两块,烹饪好放入一只鼎中。烹饪方式一般是煮或者用油没过小猪油煎。鼎中同时有肉汁,在婚礼中也会用到。

鱼俎:十四尾鱼干,或腊鱼放入一只鼎中。

腊俎:去掉尾巴的腊兔子两只,或者腊肉两条放入一只鼎中。根据食材而定。先秦的腊肉和后世区别不大,都是通过烟熏制作,但一些调料不会像现代这样齐,只能保证基本的咸味儿。

湆:肉汤。

醯:醋酱放入两只豆中。是指醋酸化处理的蔬菜水产或肉类的酱。

菹:腌菜放入两只豆中。是指用盐腌制菜蔬做成的食物,与今天不同的是先秦大量食用野生蔬菜,这与当时的蔬菜培植技术不发达有关,今天很多常见的蔬菜在先秦还是野生状态。

醢:肉酱放入两只豆中。是指切碎的肉做成的酱,需要注意的是先秦还没有豆酱,提到酱必然是指肉酱。

黍:米饭放入两只敦中。一般指今天的小米饭,在婚礼中要浇着肉酱汁食用。

稷:米饭放入两只敦中。一般指今天的黄米饭,可能大家分不清黍稷两种米了,其实很简单,小米熟了不黏,黄米熟了黏,这样大家就好认识了,在婚礼中同样会浇着肉酱汁食用。

  原文: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少爱山水,尚嘉遁。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父母终,服毕,不娶,辞家游名山,历华阴之崖,以观石室之石函。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恒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人或酬下价者,亦即与之。后人识文,不复贱酬。食有余谷,辄恤穷匮。人有臻遗,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有猛兽杀大麋鹿于庵侧,文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文日:“我若须此,自当卖之。所以相语,正以不须故也。”闻者皆嗟叹之。猎者时往寄宿,文夜为担水而无倦色。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而携与俱归。飏以文山行或须皮衣,赠以韦袴褶一具,文不纳,辞归山中。飏追遣使者置衣室中而去,文亦无言,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既至,导置之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于是朝士成共观之,文颓然踑踞,傍若无人。温峤尝问文日:“人皆有六亲相娱,先生弃之何乐”文日:“本行学道,不谓遭世乱,欲归无路,是以来也。”又问日:“饥而思食,壮而思室。自然之性,先生安独无情乎”文日:“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又问日:“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文日:“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乎!”又问日:“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不畏邪”文日:“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亦不害人。”又问日:“苟世不宁,身不得安。今将用先生以济时,若何”文曰:“山草之人,安能佐世!”导尝众客共集,丝竹并奏,试使呼之。文瞪眸不转,跨蹑华堂如行林野。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临安令万宠迎置县中。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

  翻译: 郭文,字文举,是河内郡轵县人。年轻时热爱自然山水,崇尚避世隐居。十三岁时,每次游历山水,往往流连忘返,十多天不回来。父母去世,服孝完毕,不结婚,离家而去,游历名山大川,经过华阴山时,观赏考察石室中的石函。洛阳陷落后,挑着担子进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无人烟的地方,把木头斜靠在大树上,上面盖上草垫子,就住在那里面,四周也没有墙壁。当时经常有猛兽作乱,进入住宅伤害人,然而郭文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人住了十年,竟没有遭到祸患。总是着鹿皮衣服,头上包着葛布巾,不喝酒不吃肉,开垦出一土地,种点豆子和小麦。采摘竹叶和树上的果实,换盐来gong自己生活。有的人给他很低的价钱,他也就换给了他。后来人们认识了解了郭文,就不再给他很低的价钱了。他除了吃饭之外还有些剩余的谷物,总是救济那些贫穷的人。别人到他家送东西给他,总是接受一点不太好的,以表示不拂人家的好意。有一次有一头猛兽在他的小屋旁边咬死了一只大麇鹿,郭文告诉了别人.他们把它拿去卖了,分了一些钱给郭文。郭文说:“我如果需要钱,我就会自己去卖。之所以告诉你们,正是因为我不需要钱。”听的人心里都很感慨。打猎的人经常到郭文那儿寄宿,郭文夜里为他们挑水,脸上毫无厌倦之色。余杭令顾飏与葛洪一起去拜访他,带着他一起回来。顾飏认为他走山路也许需要皮袄,赠给他熟皮制成的皮袄一件,郭文没有要,辞别了他们,回到了山中。顾飏派手下人追他,把衣服放在了他的小屋中,郭文没有说什么,这件皮衣竟烂在了小屋中,郭文最终也没有穿它。 王导听说了他的大名,派人去迎接他,郭文不肯坐车船,而是挑着担子自己走。到了以后王导把他安置在西园内,园中果树成林,又有鸟兽麇鹿,因而让郭文住在那里。朝中的官员都跑去看他,郭文没精打采伸腿坐着,旁若无人。温峤曾经问郭文说:“人人都有亲戚朋友来往.以此为乐,先生您抛弃了他们,有什么快乐呢”郭文说:“本想学道成仙的,没有想到碰到了动荡的时代,要想回去也没办法了,所以只好这样。”又问他说:“饿了就想吃饭,年纪大了就想成家这是自然而然的,先生怎么单单没有这些欲望呢”郭文说:“欲望是由于人们老去想它而产生的,不想也就没有欲望。”又问他:“先生—个人住在深山里,如果碰上生病送了命,就会被鸟兽吃掉,难道不残酷吗”郭文说:“埋葬在地下的人也是被蚂蚁吃掉的,有什么两样。”又问他:“猛兽是要伤害人类的,世上的人都很害怕,先生您偏偏不怕吗”郭文说:“人如果没有害兽的心思,兽也不会害人。”又问他:“如果社会不安宁,人们也不得安身。现在将请您出仕做官以济时匡政,怎么样”郭文说:“山野草莽之人,怎么能够辅佐朝政。”王导曾经会集各位宾客,歌舞宴会,试着让人去请郭文来。郭文目不斜视,两眼直瞪瞪地向前,走在华丽的殿堂犹如穿行在山间荒野。住在王导西园中七年,没有出来过。一天早晨,忽然要回到山里去,王导没有同意。后来逃跑了,回到临安,在山里盖了房子住下。临安令万宠把他接去县里。等到苏峻谋反时,攻破了余杭,但临安独得保全.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能知天意。

  希望能帮助到你^_^

1 文举辩驳陈韪 文言文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

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上前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

2 王子犹 文言文及翻译,和文举妙答的翻译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

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

先来说说里面的人名:孔文举,就是孔融,孔融让梨的那个孔融,是孔子的后代。仲尼,就是孔子了。伯阳,就是老子,老子本姓李,叫李耳,字伯阳。下面我来翻译一下: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到了洛阳。那时李元礼在洛阳享有盛名,是司隶校尉,到他家拜访的人都是一些杰出人士,或者就是亲戚,才能给你通报。孔融到他家门前,对看门的说:“我是你家主人的亲戚。”进去以后,宾主落座,李元礼问:“你和我是什么亲戚?”孔融答道:“当年我的先人孔子和你家先人李耳,有师徒之谊,所以我与你是世交。”(据说当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所以孔融这么说)元礼和其他客人都啧啧称奇。太中大夫陈韪后到,没有听到孔融的话,有人就跟他说了。陈韪说:“小时候聪明,大了不一定好。”孔融说:“大概你小时候,肯定是很聪明的。”陈韪大惭。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译得不好,将就看吧。

原文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译文

王子猷住在山阴。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皎洁的月光,他于是感到神思彷徨,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3 翻译文言文 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孔文举十岁时,跟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是杰出的人才、享有清名的人,以及他的中表亲戚,只有这些人才被允许通报进门。

孔文举到了他门口,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后,孔文举进去坐在前面。

李元礼问道:“你和我是什么亲戚啊?”孔文举回答说:“从前我的先人孔仲尼和您的先人李伯阳有师友之亲,这样说来,我与您不是世代通家之好吗?”李元礼和众宾客都很惊讶。这时,太中夫人陈韪刚进来,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

陈韪说:“小时聪明伶俐,长后大未必会怎么样。”孔文举说:“想必您小时候一定是聪明伶俐的了!”陈韪非常尴尬。

4

①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鲁人,孔子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一,对曹操多非议,为其所杀② 李膺字元礼,东汉末清议领袖之一③ 俊才:才智出众的人清称:指有名望的人中表:指与姑母、舅母子女之间的亲戚关系通:通报,传达④ 府君:汉代人称太守为府君李府君,指李元礼⑤ 君:您,表尊称仆:我,表谦称⑥ 先君:先人指前辈,祖先仲尼:孔子字仲尼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师资:老师孔子曾向老子请教⑦ 奕世:累世通好:通家之好,汉魏以师友为通家⑧ 了了:聪明伶俐⑨ 踧踖:局促不安的样子(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①人以其语语之 (参考答案:前者是名词,话语;后者是动词,告诉)②大未必佳 (参考答案:长大)③韪大踧踖 (参考答案:很)(二)孔文举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辩驳陈韪的?(参考答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逆向反推,假定对方的命题成立,而且又肯定我方的命题正确——陈韪现在“不佳”,来反推出陈韪小时了了其实这个命题并不正确,孔文举在诡辩)(三)试谈谈这篇短文表现孔融少年时的什么性格特征?(提示:聪明机智、出言不逊、恃才傲物、狂放自大)陈韪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孔融说这话的反击方法是什么?(参考答案:孔文举以后未必聪明; 陈韪现在很一般,是个庸才; 反击方法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趣味题(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拜访李元礼李元礼的家里当时有很多宾客在座,大家对年仅十岁的孔融竟能这样博学和随机应变感到惊奇正在这时一个叫陈韪的人来拜访李元礼陈韪也是一名有些名气的学者在座的宾客就将孔融刚才的表现告诉他谁知陈韪却不以为然,当着孔融的面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虽然很聪明,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道:“我想陈先生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言下之意,陈韪是一个庸才陈韪被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

5 文举对陈韪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孔宙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上去以后,一起坐到了座位上。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后非常窘迫。

6 初中文言文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非常窘迫。

7 翻译下列句子:(1)莫不奇之(2)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

莫不奇之:没有不感到惊奇的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以前我的祖先孔子与你的祖先老子有过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二)孔文举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辩驳陈韪的?(参考答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逆向反推,假定对方的命题成立,而且又肯定我方的命题正确——陈韪现在“不佳”,来反推出陈韪小时了了。其实这个命题并不正确,孔文举在诡辩。)

(三)试谈谈这篇短文表现孔融少年时的什么性格特征?(提示:聪明机智、出言不逊、恃才傲物、狂放自大。)

陈韪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孔融说这话的反击方法是什么?

(参考答案:孔文举以后未必聪明; 陈韪现在很一般,是个庸才; 反击方法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趣味题(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拜访李元礼。李元礼的家里当时有很多宾客在座,大家对年仅十岁的孔融竟能这样博学和随机应变感到惊奇。正在这时一个叫陈韪的人来拜访李元礼。陈韪也是一名有些名气的学者。在座的宾客就将孔融刚才的表现告诉他。谁知陈韪却不以为然,当着孔融的面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虽然很聪明,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道:“我想陈先生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言下之意,陈韪是一个庸才。陈韪被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

8 ""陈韪"的意思是什么

孔融,字文举。

东汉末著名学者,“建安七子”之一。孔子二十世孙。

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

建安元年,征还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大中大夫。性好宾客,喜评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为操所杀。

小时了了 ( xiǎo shí liǎo liǎo ) 解 释 指人少年时聪明。 出 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典 故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宇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

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

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

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 “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

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 ,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 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见“世说新语”)。

后来的人便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旦畅测堆爻瞪诧缺超画的。

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

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窘迫。 译文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陈韪,人名,文举,孔融,就是小时候要小梨子吃那笨蛋。

9 文言文郭文传整篇翻译

郭文,字文举,是河内郡轵县人。

年轻时热爱自然山水,崇尚避世隐居。十三岁时,每次游历山水,往往流连忘返,十多天不回来。

父母去世,服孝完毕,不结婚,离家而去,游历名山大川,经过华阴山时,观赏考察石室中的石函。洛阳陷落后,挑着担子进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无人烟的地方,把木头斜靠在大树上,上面盖上草垫子,就住在那里面,四周也没有墙壁。

当时经常有猛兽作乱,进入住宅伤害人,然而郭文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人住了十年,竟没有遭到祸患。总是着鹿皮衣服,头上包着葛布巾,不喝酒不吃肉,开垦出一片土地,种点豆子和小麦。

采摘竹叶和树上的果实,换盐来供自己生活。有的人给他很低的价钱,他也就换给了他。

后来人们认识了解了郭文,就不再给他很低的价钱了。他除了吃饭之外还有些剩余的谷物,总是救济那些贫穷的人。

别人到他家送东西给他,总是接受一点不太好的,以表示不拂人家的好意。有一次有一头猛兽在他的小屋旁边咬死了一只大麇鹿,郭文告诉了别人他们把它拿去卖了,分了一些钱给郭文。

郭文说:“我如果需要钱,我就会自己去卖。之所以告诉你们,正是因为我不需要钱。”

听的人心里都很感慨。打猎的人经常到郭文那儿寄宿,郭文夜里为他们挑水,脸上毫无厌倦之色。

余杭令顾飏与葛洪一起去拜访他,带着他一起回来。顾飏认为他走山路也许需要皮袄,赠给他熟皮制成的皮袄一件,郭文没有要,辞别了他们,回到了山中。

顾飏派手下人追他,把衣服放在了他的小屋中,郭文没有说什么,这件皮衣竟烂在了小屋中,郭文最终也没有穿它。 王导听说了他的大名,派人去迎接他,郭文不肯坐车船,而是挑着担子自己走。

到了以后王导把他安置在西园内,园中果树成林,又有鸟兽麇鹿,因而让郭文 住在那里。朝中的官员都跑去看他,郭文没精打采伸腿坐着,旁若无人。

温峤曾经问郭文说:“人人都有亲戚朋友来往以此为乐,先生您抛弃了他们,有什么快乐呢?”郭文说:“本想学道成仙的,没有想到碰到了动荡的时代,要想回去也没办法了,所以只好这样。”又问他说:“饿了就想吃饭,年纪大了就想成家这是自然而然的,先生怎么单单没有这些欲望呢?”郭文说:“欲望是由于人们老去想它而产生的,不想也就没有欲望。”

又问他:“先生—个人住在深山里,如果碰上生病送了命,就会被鸟兽吃掉,难道不残酷吗?”郭文说:“埋葬在地下的人也是被蚂蚁吃掉的,有什么两样。”又问他:“猛兽是要伤害人类的,世上的人都很害怕,先生您偏偏不怕吗?”郭文说:“人如果没有害兽的心思,兽也不会害人。”

又问他:“如果社会不安宁,人们也不得安身。现在将请您出仕做官以济时匡政,怎么样?”郭文说:“山野草莽之人,怎么能够辅佐朝政。”

王导曾经会集各位宾客,歌舞宴会,试着让人去请郭文来。郭文目不斜视,两眼直瞪瞪地向前,走在华丽的殿堂犹如穿行在山间荒野。

住在王导西园中七年,没有出来过。一天早晨,忽然要回到山里去,王导没有同意。

后来逃跑了,回到临安,在山里盖了房子住下。临安令万宠把他接去县里。

等到苏峻谋反时,攻破了余杭,但临安独得保全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能知天意。

1 求一些描写古代女子出嫁的诗词

其实楼主想要的嫁和出阁二字,在故事中直指其意的倒是没有多少,倒是嫁与东风这样的句子比较多,但是另外一个词:于归,就显得很文雅,用的人很多了,也是嫁的意思。

《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是先秦时代女子出嫁时所唱的歌诗。是祝愿女子家庭和睦,早生贵子的赞歌。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这个是出嫁女子洞房后和丈夫的笑语

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诗经·齐·东方之日》

这个也是闺房情趣~~~~

《水调歌头 贺人新娶,集曲名。》

紫陌风光好,绣阁绮罗香。相将人月圆夜,早庆贺新郎。先自少年心意,为惜殢人娇态,久俟愿成双。此夕于飞乐,共学燕归梁。索酒子,迎仙客,醉红妆。诉衷情处,些儿好语意难忘。但愿千秋岁里,结取万年欢会,恩爱应天长。行喜长春宅,兰玉满庭芳。

这个就是描述嫁人风光的

手里金鹦鹉,

胸前绣凤凰。

偷眼暗形相。

不如从嫁与,作鸳鸯。(南歌子,唐代温庭筠)

《思帝乡》唐·韦庄

春日游,妾拟将身嫁与,

杏花吹满头。一生休。

陌上谁家年少, 纵被无情弃,

足风流。 不能羞。

2 关于“女孩出嫁”的古诗词有哪些

1 《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2《诗经燕燕》先秦:佚名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3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卫风 氓》4《近试上张水部》唐代: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5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白头吟》两汉:卓文君6《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7《新嫁娘词 其一》唐代: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8《新嫁娘词 其二》唐代:王建 锦幛两边横,遮掩侍娘行。

遣郎铺簟席,相并拜亲情。9《新嫁娘词 其三》唐代:王建 邻家人未识,床上坐堆堆。

郎来傍门户,满口索钱财。10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诗经 东山》11《孔雀东南飞》(选) 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

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

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

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

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

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12《长命女》冯延巳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13《南歌子·手里金鹦鹉》唐代:温庭筠 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1 挽青丝,双环结;百合鬓边巧装点。白婚纱,如飘烟;红颜新妆比花艳。

鞭炮响,彩带舞;大红喜字窗前贴。黑轿车,红玫瑰;接奴直到郎身边。

醉婚宴,闹洞房;语笑焉然化难点。交杯酒,红烛焰;含羞带怯君共眠。

2 那日无眠卧在床,伊人出嫁喜车长。头钗朱玉拥玫瑰,身有红衣绣凤凰。

远梦徒增新梦泪,此时妄忆旧时妆。后来不解春风意,只怕情深落雨塘。

3 欲作新娘喜欲狂,浓施淡抹巧梳妆。红衣一袭怜娇软,梨靥双涡惜嫩香。

半喜半嗔呼不出,如痴如醉拥难将。天公酬得佳人意,嫁个多才好婿郎。

4 玉环玉胭脂,两眼宵金透,行人停步。仙女谁家,怎生如此,月飘渺、楼台束缚。

春茶醉意,酒杯酒、曲弹无数。偏偏误。

艳过是差错?贵人帮助。牵手一回,终身无怨,年复往、花开花露。

切把断肠歌去,无法形容,两难情为父。5 东方之日兮。

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

在我闼兮,履我发兮。6 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

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7 春日游,妾拟将身嫁与,杏花吹满头。一生休。

陌上谁家年少,纵被无情弃,足风流。不能羞。

8 桃花好,朱颜巧,凤袍霞帔鸳鸯袄。春当正,柳枝新,城外艳阳,窗头群鸟,妙、妙、妙。

东风送,香云迎,银钗金钿珍珠屏。斟清酒,添红烛,风月芳菲,锦绣妍妆,俏、俏、俏。

3 诗经里形容女子的诗句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赏析:

这首诗算是《诗经》里面广为流传的其中一首,特别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句,路人皆知。“桃之夭夭”更是被人改为“逃之夭夭”,本来一句形容桃花美丽妖娆的词语被篡改成逃跑一类诙谐的词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你看,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诗经《国风·邶风·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译文:

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面子黄里子。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止!

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上衣黄下裳。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忘!

绿丝线啊绿丝线,是你亲手来缝制。我思亡故的贤妻,使我平时少过失。

细葛布啊粗葛布,穿上冷风钻衣襟。我思亡故的贤妻,实在体贴我的心。

赏析:

此诗表达丈夫悼念亡妻的深长感情。由衣而联想到治丝,惋惜亡妻治家的能干。想到亡妻的贤德,“我思古人,俾无訧兮,”正是俗话所言,家有贤妻,夫无横祸。描写细腻,情感丰富。构思巧妙,由外入里,层层生发。衣裳多色见于外,衣裳之丝见于内。再由“治”丝条理,联想办事的条理,才使“无訧”,讲而深入到身心内部,体肤由而凉爽,再到“实获我心”的情感深处,若断若续,含蓄委婉,缠绵悱恻。

4 描写“女子出嫁”的诗句有哪些

1、《长命女》

唐 :冯延巳 -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2、《诗经 周南 桃夭》

先秦:佚名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3、《近试上张水部》

唐代: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4、《南歌子·凤髻金泥带》

宋代:欧阳修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5、《斗百花·满搦宫腰纤细》

宋代:柳永

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举措多娇媚。

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长是夜深,不肯便入鸳被。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釭,却道你但先睡。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古诗文网[引用时间2018-1-15]

5 关于女子出嫁古诗词

1

挽青丝,双环结;

百合鬓边巧装点。

白婚纱,如飘烟;

红颜新妆比花艳。

鞭炮响,彩带舞;

大红喜字窗前贴。

黑轿车,红玫瑰;

接奴直到郎身边。

醉婚宴,闹洞房;

语笑焉然化难点。

交杯酒,红烛焰;

含羞带怯君共眠。

2

那日无眠卧在床,伊人出嫁喜车长。

头钗朱玉拥玫瑰,身有红衣绣凤凰。

远梦徒增新梦泪,此时妄忆旧时妆。

后来不解春风意,只怕情深落雨塘。

3

欲作新娘喜欲狂,浓施淡抹巧梳妆。

红衣一袭怜娇软,梨靥双涡惜嫩香。

半喜半嗔呼不出,如痴如醉拥难将。

天公酬得佳人意,嫁个多才好婿郎。

4

玉环玉胭脂,

两眼宵金透,

行人停步。

仙女谁家,

怎生如此,

月飘渺、楼台束缚。

春茶醉意,

酒杯酒、曲弹无数。

偏偏误。

艳过是差错?

贵人帮助。

牵手一回,

终身无怨,

年复往、花开花露。

切把断肠歌去,

无法形容,

两难情为父。

5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6

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7

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

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8

春日游,妾拟将身嫁与,杏花吹满头。一生休。

陌上谁家年少,纵被无情弃,足风流。不能羞。

9

桃花好,朱颜巧,凤袍霞帔鸳鸯袄。春当正,柳枝新,城外艳阳,窗头群鸟,妙、妙、妙。

东风送,香云迎,银钗金钿珍珠屏。斟清酒,添红烛,风月芳菲,锦绣妍妆,俏、俏、俏。

1 文言文郭文传整篇翻译

郭文,字文举,是河内郡轵县人。

年轻时热爱自然山水,崇尚避世隐居。十三岁时,每次游历山水,往往流连忘返,十多天不回来。

父母去世,服孝完毕,不结婚,离家而去,游历名山大川,经过华阴山时,观赏考察石室中的石函。洛阳陷落后,挑着担子进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无人烟的地方,把木头斜靠在大树上,上面盖上草垫子,就住在那里面,四周也没有墙壁。

当时经常有猛兽作乱,进入住宅伤害人,然而郭文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人住了十年,竟没有遭到祸患。总是着鹿皮衣服,头上包着葛布巾,不喝酒不吃肉,开垦出一片土地,种点豆子和小麦。

采摘竹叶和树上的果实,换盐来供自己生活。有的人给他很低的价钱,他也就换给了他。

后来人们认识了解了郭文,就不再给他很低的价钱了。他除了吃饭之外还有些剩余的谷物,总是救济那些贫穷的人。

别人到他家送东西给他,总是接受一点不太好的,以表示不拂人家的好意。有一次有一头猛兽在他的小屋旁边咬死了一只大麇鹿,郭文告诉了别人他们把它拿去卖了,分了一些钱给郭文。

郭文说:“我如果需要钱,我就会自己去卖。之所以告诉你们,正是因为我不需要钱。”

听的人心里都很感慨。打猎的人经常到郭文那儿寄宿,郭文夜里为他们挑水,脸上毫无厌倦之色。

余杭令顾飏与葛洪一起去拜访他,带着他一起回来。顾飏认为他走山路也许需要皮袄,赠给他熟皮制成的皮袄一件,郭文没有要,辞别了他们,回到了山中。

顾飏派手下人追他,把衣服放在了他的小屋中,郭文没有说什么,这件皮衣竟烂在了小屋中,郭文最终也没有穿它。 王导听说了他的大名,派人去迎接他,郭文不肯坐车船,而是挑着担子自己走。

到了以后王导把他安置在西园内,园中果树成林,又有鸟兽麇鹿,因而让郭文 住在那里。朝中的官员都跑去看他,郭文没精打采伸腿坐着,旁若无人。

温峤曾经问郭文说:“人人都有亲戚朋友来往以此为乐,先生您抛弃了他们,有什么快乐呢?”郭文说:“本想学道成仙的,没有想到碰到了动荡的时代,要想回去也没办法了,所以只好这样。”又问他说:“饿了就想吃饭,年纪大了就想成家这是自然而然的,先生怎么单单没有这些欲望呢?”郭文说:“欲望是由于人们老去想它而产生的,不想也就没有欲望。”

又问他:“先生—个人住在深山里,如果碰上生病送了命,就会被鸟兽吃掉,难道不残酷吗?”郭文说:“埋葬在地下的人也是被蚂蚁吃掉的,有什么两样。”又问他:“猛兽是要伤害人类的,世上的人都很害怕,先生您偏偏不怕吗?”郭文说:“人如果没有害兽的心思,兽也不会害人。”

又问他:“如果社会不安宁,人们也不得安身。现在将请您出仕做官以济时匡政,怎么样?”郭文说:“山野草莽之人,怎么能够辅佐朝政。”

王导曾经会集各位宾客,歌舞宴会,试着让人去请郭文来。郭文目不斜视,两眼直瞪瞪地向前,走在华丽的殿堂犹如穿行在山间荒野。

住在王导西园中七年,没有出来过。一天早晨,忽然要回到山里去,王导没有同意。

后来逃跑了,回到临安,在山里盖了房子住下。临安令万宠把他接去县里。

等到苏峻谋反时,攻破了余杭,但临安独得保全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能知天意。

2 文言文 《陶侃逸事》的翻译

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译文

陶侃在广州,没有事的时候总是早朝把白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不能承担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劳罢了。”

陶侃聪慧灵敏,对人谦逊有礼,做事勤奋。整日盘腿端坐,检查管理没有遗漏,没有稍稍的闲适。他常对他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如此珍惜的时间,对于我们众人,来说就更应当珍惜时间,怎么可以只想着安逸、游玩、醉生梦死的生活呢?活着的时候不能对国家有好处,死了以后后人听不到你的美名,这是自暴自弃。”

3 文言文《王元之》的翻译

王元之,济州人,小时候七八岁就已经会写文章了,直到毕文简为州里当差,才听说他这个人。

询问他的家事,知道王元之家以磨面为生,因此让他以《磨诗》为名做诗。元之不假思索就说:“只要心里正直,不要为眼下未被人知晓而发愁。

如果有人轻轻借了你一点力,就是你转身的时候。”文简感到十分惊奇,就把他留在了学堂里听讲学,一天,太守在筵席上出诗句(对联):“鹦鹉能言争似凤”,在座宾客没有能够对上来的,文简就把诗写在了屏风上,元之在下面写下下联:“蜘蛛虽巧不如蚕。”

文简看到后感叹说,真是能治国安邦的才子啊!于是就赐予王元之衣帽,称他为小朋友(忘年之交)。

4 《徐问真》的整篇翻译

道人徐问真,自言潍州人,嗜酒狂肆,能啖③生葱鲜鱼,以指为针,以土为药,治病良有验。欧阳文忠公为青州,问真来从公游,久之乃求去。闻公致仕,复来汝南①,公常馆之,使伯和父兄弟为之主。公常有足疾,状少异,医莫能喻④。问真教公汲引气血自踵至顶,公用其言,病辄已。忽一日求去甚力,公留之,不可,公使人送之,问真出城,顾村童使持药笥②。行数里,童告之求去。问真于髻中出小瓢如枣大,再三覆之掌中,得酒满掬者二,以饮童子,良酒也。自尔不复知其存亡。轼后贬黄州,而黄冈县令周孝孙暴得重膇疾,轼试以问真口诀授之,七日而愈。问真要为异人也。

①汝南:今属河南。

②笥(sì)一种盛饭或衣物的竹器。

③啖(dàn)吃。

④医莫能喻:医生也不能说清楚。 喻:说明白。

道士徐问真,自己介绍说是潍州人,嗜酒如命,狂妄放肆,能够生吃葱、鲜鱼,能够把手指当作针、把土当作药来治病,并且非常有效。欧阳文忠公来青州任职,徐问真跟从他一起来游玩,来的久了就请求离去。听到文忠公被提拔重用后,又来到汝南,文忠公经常好酒好菜的招待他。让伯父、父亲和兄弟们好生款待他。文忠公常年脚有痛疾,症状很奇怪少见,医生没有能解释清楚的。徐问真教文忠公从脚到头汲取引导气血,文忠公听从了他的建议,病不久就好了。突然有一天,徐问真极力请求离去,文忠公挽留他,不行,他说:“我有罪过,我和您一起出游,我不能再留下了。”文忠公派人送他,让(这个“果”有特殊意思,我查不到,你看能否查到)戴铁帽子身高八尺多的大男人,站在路边等候他。徐问真出城后,雇了一个村童让他拿药篓。行走了数里后,村童告诉他请求离去。徐问真从发髻中取出一个像枣子一样大的小瓢,在掌中反覆了多次,获得了两满瓢酒,给村童喝,(童子说)是好酒。自从这之后就没有人知道徐问真的生死了,村童也发疯了,也不知道他的最后所去的地方。苏轼进过汝阴,文忠公详细的对他说了文真给自己治病的事。在这之后苏轼被贬黄州,黄冈县县令周孝孙突然得了重病,苏轼试着把徐问真的口诀告诉他,七日之后就痊愈了。元 六年十一月二日,文忠公与二叔,三叔夜间坐谈这件事,这件事有很奇怪的地方,不想全写出来,然而徐问真确实是奇异的人。

望采纳~~~

楚永昌执笔

5 文言文《鲍君》的翻译

鲍君

昔汝南有人,于田中设绳,以捕獐而得者。其主未觉,有行人见之,因窃取獐去,犹念取之不俟其主,有鲍鱼,乃以一头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村里因共而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转多奉之者,丹楹藻棁,钟鼓不绝。病或有偶愈者,则谓有神。行道经过,莫不至祠焉。积七八年,鲍鱼主后行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耳,何神之有?"于是乃息。(出《抱朴子》)

译文

从前汝南有个人在田野里设下了绳网想捕获猎禽兽。一天,网里套住了一头獐子,本主没发现,一个过路的人偷偷取走了獐子。过路人想想觉得太不够意思,就把带着的鲍鱼放一只在网里。本主来后看见了鲍鱼,惊怪地认为这是神,不敢拿回去。村庄里的人们知道后就在得鱼的地方建了个祠庙,叫"鲍君"神,传说开来,祭祀的人很多。庙的柱子漆成红色,屋梁也画了花纹,日日钟鼓声不断。有病的人求鲍神后偶然好了,就更说这神特别灵,走路人过庙门也都进去祈祷。七八年后,那个当初往网里放鲍鱼的人经过祠庙,问是怎么回事,村人就如实告诉了他。这人说,"这是我放在网里的鲍鱼呀!"从此人们才不再敬奉"鲍君"了。

6 文言文 《桑怿传》的翻译

原文: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

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译文:

桑怿是开封雍丘人。考进士,两次没有考中,离家到汝颍一带游学,得到龙城几顷废田,回来后竭力耕种。年成不好,汝颍旁边众县盗贼很多。桑怿向县令说:“我愿意往来其中察访不法之徒。”于是召见乡间少年,告诫他们说:“偷盗不可做!我在这儿,不容许你们(偷盗)!”少年们都答应了。乡里有一个老人儿子死了还未装殓,盗贼在夜里盗走了他的衣服。老人害怕,没其他孩子,不敢上告, 着儿子的尸体,不能安葬。桑怿听说后很同情他,可是他怀疑是姓王的少年所为。夜里潜入他家,探摸他的箱子,没让王生发觉。第二天遇到他,问道:“你答应我不偷盗,现在又偷盗乡里老人的尸衣,不是你吗?”王生很震惊,(桑怿)就将王生推倒在地捆绑起来。(桑怿)后来被授予郏城尉。天圣年间,该任渑池县尉。一年多,又该任永安县巡检。枢密史对他说:“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 桑怿说:“用贿赂获得官职,非出我心,何况我贫穷无银。即使有,本来也不能那样做。” 枢密史很愤怒。桑怿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事迹大多如此类。

(桑怿)当初居住在雍丘时,遭遇大水,有两米仓的粮食,将用船运送。发现那些逃难躲水患的百姓,就抛弃了粮食,用船载让百姓。看到百姓年成不好,会聚乡里供养他们,直到粮食没有了才停止。桑怿擅长使剑和铁简,力量可抵过几个人,并且很有谋略。遇人时常表现的畏怯,好象力量不够。他为人不很高大,也很注重在威仪方面修养,言语好象言不由衷。猛然与他相遇,不知他身形矫健并且勇武。庐陵欧阳修说:“勇力是人都所有的,可是能真正运用其勇力的太少了。像桑怿,可谓是义勇之士。他的学问不深却能做到,可能是天性。我本来就乐于为人作传记事,尤其喜欢司马迁善于作传,可是他所书写的都是伟烈奇节之士,喜欢读书,想学习他的作法,奇怪现今之人像司马迁那样作史的人太少了!” 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 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而已。

7 文言文《丁一世》的翻译

丁一士

原文

里有丁一士者,矫捷多力,兼习技击,超距之术。两三丈之高,可翩然上;两三丈之阔,可翩然越也。余幼时犹及见之,尝求睹其技。使余立一过厅中,余面向前门,则立前门外面相对;余转面后门,则立后门外面相对。如是者七八度。盖一跃即飞过屋脊耳。后过杜林镇,遇一友,邀饮桥畔酒肆中。酒酣,共立河岸。友曰:“能越此乎?”一士应声耸身过。友招使还,应声又至。足甫及岸,不虞岸已将圮,近水陡立处开裂有纹。一士未见,误踏其上,岸崩二尺许。遂随之坠河,顺流而去。素不习水,但从波心踊起数尺,能直上而不能旁近岸,仍坠水中。如是数四,力尽,竟溺焉。盖天下之患,莫大于有所恃。恃财者终以财败,恃势者终以势败,恃智者终以智败,恃力者终以力败。有所恃,则敢于蹈险故也。田侯松岩于滦阳买一劳山杖,自题诗曰:“月夕花晨伴我行,路当坦处亦防倾,敢因恃尔心无虑,便向崎岖步不平。”斯真阅历之言,可贵而佩者矣。 《阅微草堂笔记》纪昀(纪晓岚)

翻译

乡里有个叫丁一士的人,强壮敏捷很有力气,兼会格斗、轻功的武艺。两三丈的高度,可以轻松跃上;两三丈宽的距离,也可以轻松越过。我小时候,还见过他。曾请求看他的本领。他让我站在过道里,我面向前门,他先站到门前外面对着,等我转过身子面向后门时,他已经站到后门外面对着我了。像这样反复了七、八次,原来(在我转身的时候,)他一跳就飞过屋顶了。后来,他路过杜林镇,遇到一位朋友,请他到桥旁酒店中喝酒。酒喝足了,他们站在河边眺望。朋友对他说:“你能跳过这条河吗?”丁一士应声一耸身就跃过去了。朋友招呼他回来,他又应声跳过来。可是,脚刚刚到岸边,不料河岸已经快崩毁了,靠近水的陡直地方斯开了一条裂纹。丁一士没有看到,不小心踏在它上面,河岸崩裂了二尺多,于是随着崩倒的河岸掉到河里,顺流冲走了。他素来不熟悉水性,只能从波涛中间窜起几尺高,只会直上直下窜动而不能游向岸边,仍旧掉到河中。如此跳跃多次,气力用完了。终于淹死在河里。天下的祸患没有什么比恃强逞能更大的。依仗钱财的人最终因为钱财而失败,依仗势力的人因为势力倒霉,依仗智谋的最终因为智谋倒霉,依仗气力的最终也因勇气力量而死。这是因为一旦有所凭仗,就会敢于涉险的缘故。我的朋友田侯,字松岩,曾在滦阳买了一支登山用的崂山杖,自己在上面题写了一首这样的诗:花前月下你曾陪我处处走遍,路途坦荡也应提防不要失脚,岂敢因为有你就无所顾虑,故意涉足崎岖不平之地呢?这真是有历经世事之人的说出的至理,应该重视而时时谨记/佩服啊!(这真是具有社会经验的话,可以贯穿成链条挂带在身边,永记不忘的啊)。

8 求文言文《反裘负刍》的译文

反裘负刍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痔邪?”明年,东阳上计,钱布十倍,大夫毕贺。文侯曰:“此非所以贺我也。譬无异夫路人反裘而负刍也,将爱其毛,不知其里尽,毛无所痔也。今吾田地不加广,士民不加众,而钱十倍,必取之士大夫也。吾闻之,下不安者,上不可居也,此非所以贺我也。”

译文:

魏文侯出游,看见路上有个人反穿这皮衣背柴禾,魏文侯说:“为什么反穿这皮衣背柴禾?”那人回答说:“我爱惜我的皮衣的毛。”魏文侯说:“你不知道如果皮被磨光毛也就没地方依附了吗?”第二年,东阳官府送来上贡的礼单,上交的钱增加了十倍。大夫全来祝贺。魏文侯说:“这不是你们应该祝贺我的。打个比方这同那个在路上反穿皮衣背柴禾的人没有什么不同,既要爱惜皮衣上的毛,而又不知道那个皮没有了,毛就无处附着这个道理。现在我的田地没有扩大,官民没有增加,而钱增加了十倍,这一定是求助士大夫的计谋才征收到的。我听说过这样的话:百姓生活不安定,帝王也就不能安坐享乐了。这不是你们应该祝贺我的。”

要给我分哦!0(||)0

1 不禽不兽文言文的划分

供参考:

1原文划分:

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倨傲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个/无奈他何!”

2注释

凤凰:传说中的神鸟。

寿:生日。

朝:拜见。

惟:惟独,只有。

倨傲:骄傲自大。

麒麟:传说中的神兽。

责:责备。

生诞:这里指诞辰。注释

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恶薄:恶劣浅薄,指社会风气。

语:说。

何以:凭什么。

居:在。

至:到,来。

徒:家伙。

及:关于,到。

3翻译

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到。凤凰(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为什么这样骄傲自大?"蝙蝠说:"我长有兽脚,是走兽国的公民,为你祝贺生日有什么用?"又一天, 麒麟诞辰,蝙蝠也没有到。麒麟也责问它。蝙蝠说:"我有翅膀,属于飞禽,为什么向你祝贺呢?"麒麟、凤凰相聚见面,谈论到蝙蝠的事,相互感叹地说:"现在世上风气恶劣浅薄,偏生出这种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拿它没办法!"

4寓意

有时也比喻一些人不愿意站在一个群体的队伍当中,而特立独行,不盲目从俗,保持自己的特点。

讽刺了喜欢耍两面派的人。

2 古文中的瘦是什么意思

基本释义

1体内含脂肪少,肌肉不丰满,与“胖”、“肥”相对:~溜(“溜”读轻声)。~弱。~小。~削。~俏。~长(cháng)。~瘪。消~。清~。~骨嶙峋。

2衣服鞋袜等窄小:这条裤子太~了。

3细削,单薄:字小而~。

4土地瘠薄:~瘠。

5遒劲有骨力:书贵~硬。水清石~。

详细释义

〈形〉

(形声。从疒( chuáng),叟声。从疒,表明与疾病有关。本义:肌肉不丰满)

同本义 。与“胖”、“肥”相对

瘦,臞也。——《说文》。

毁瘠羸瘦。——《孝经》

久则瘦臞腐败。——《周礼·廛人》注

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清· 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瘦怯(瘦弱;瘦削);瘦怯怯(瘦弱的样子);瘦亭亭(亦作“瘦棱楼”。十分瘦削的样子);瘦岩岩(纤细瘦削的样子);瘦恹恹(瘦厌厌。形容瘦弱消瘦);瘦伶伶(形容瘦的样子);瘦伶仃(十分瘦弱的样子);瘦客(消瘦衰弱之人);瘦悴(消瘦憔悴);瘦容(消瘦的容的样子)

细小;不茁壮

落松满地金钗瘦,远树黏天菌子孤。——杨万里《刘村渡》

又如:瘦硬(细瘦而坚硬);瘦果(干果的一种,比较小。如白头翁,向日葵等)

[土地]瘠薄,不肥沃

水肥应返钓,田瘦合归犁。——宋· 叶适《戴肖望挽词》

又如:瘦薄(犹瘠薄。土地不肥沃);瘦田(瘠薄之田)

形容削直、突兀

路转山腰未足移,水清石瘦便能奇。——宋· 苏轼《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

又如:瘦石(峭削之石);瘦筇(指手杖。筇竹,节高干细,可作手杖);瘦脊(山势尖削);瘦鹤(即鹤。以其嘴长直、脚细长故云)

字体细而有力 。

如:瘦劲;瘦健(书法字形细长而挺拨有力)

〈动〉

消损;减少 。

如:瘦减(减缩);瘦癯(干缩)

3 文言文翻译

《伯牙琴》中的:越人遇狗

越人道上遇狗,狗下首摇尾人言曰:“我善猎,与若中分(对半分。)。”越人喜,引而俱归。食以粱肉,待之以人礼。

狗得盛礼,日益倨(读音ju四声。傲慢。),猎得兽,必尽啖乃已。或嗤越人曰:“尔饮食之,得兽,狗尽啖,将奚以狗为?”越人悟,因为分肉,多自与。狗怒,啮其首,断领足,走而去之。

夫以家人养狗,而与狗争食,几何不败也!

翻译:越地的人在鲁上遇到一只狗,(那)狗低头摇尾发出人的语言说道:“我善于捕猎,(捕到的猎物)和你平分。”(那)越人很高兴,带着狗一起回家。喂给它高粱和肉食,象对待人一样对待它。

(那)狗受到盛情的礼遇,日益傲慢起来,猎取的野兽,必定全部吃掉了事。有的人就讥笑那越人说:“你喂它饮食,捕猎到的野兽,狗全部吃了,那狗是干什么用的啊?”那越人醒悟,因此给狗分(野兽)的肉,多的给自己。狗恼怒,咬他的头,咬断了他的脖子和腿,(就)逃跑了。

把狗当成家人养,(然后)却(又)和狗争食,哪有不失败的呢!

寓意:讥讽那些巧言善骗、贪得无厌、凶狠残忍的邪恶小人

感悟:对于恶人和恶势力,不要姑息纵容。到自己无法忍受的时候,就难免自取其祸的。此所谓养虎为患是也。

4 文言文郭文传整篇翻译

郭文,字文举,是河内郡轵县人。

年轻时热爱自然山水,崇尚避世隐居。十三岁时,每次游历山水,往往流连忘返,十多天不回来。

父母去世,服孝完毕,不结婚,离家而去,游历名山大川,经过华阴山时,观赏考察石室中的石函。洛阳陷落后,挑着担子进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无人烟的地方,把木头斜靠在大树上,上面盖上草垫子,就住在那里面,四周也没有墙壁。

当时经常有猛兽作乱,进入住宅伤害人,然而郭文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人住了十年,竟没有遭到祸患。总是着鹿皮衣服,头上包着葛布巾,不喝酒不吃肉,开垦出一片土地,种点豆子和小麦。

采摘竹叶和树上的果实,换盐来供自己生活。有的人给他很低的价钱,他也就换给了他。

后来人们认识了解了郭文,就不再给他很低的价钱了。他除了吃饭之外还有些剩余的谷物,总是救济那些贫穷的人。

别人到他家送东西给他,总是接受一点不太好的,以表示不拂人家的好意。有一次有一头猛兽在他的小屋旁边咬死了一只大麇鹿,郭文告诉了别人他们把它拿去卖了,分了一些钱给郭文。

郭文说:“我如果需要钱,我就会自己去卖。之所以告诉你们,正是因为我不需要钱。”

听的人心里都很感慨。打猎的人经常到郭文那儿寄宿,郭文夜里为他们挑水,脸上毫无厌倦之色。

余杭令顾飏与葛洪一起去拜访他,带着他一起回来。顾飏认为他走山路也许需要皮袄,赠给他熟皮制成的皮袄一件,郭文没有要,辞别了他们,回到了山中。

顾飏派手下人追他,把衣服放在了他的小屋中,郭文没有说什么,这件皮衣竟烂在了小屋中,郭文最终也没有穿它。 王导听说了他的大名,派人去迎接他,郭文不肯坐车船,而是挑着担子自己走。

到了以后王导把他安置在西园内,园中果树成林,又有鸟兽麇鹿,因而让郭文 住在那里。朝中的官员都跑去看他,郭文没精打采伸腿坐着,旁若无人。

温峤曾经问郭文说:“人人都有亲戚朋友来往以此为乐,先生您抛弃了他们,有什么快乐呢?”郭文说:“本想学道成仙的,没有想到碰到了动荡的时代,要想回去也没办法了,所以只好这样。”又问他说:“饿了就想吃饭,年纪大了就想成家这是自然而然的,先生怎么单单没有这些欲望呢?”郭文说:“欲望是由于人们老去想它而产生的,不想也就没有欲望。”

又问他:“先生—个人住在深山里,如果碰上生病送了命,就会被鸟兽吃掉,难道不残酷吗?”郭文说:“埋葬在地下的人也是被蚂蚁吃掉的,有什么两样。”又问他:“猛兽是要伤害人类的,世上的人都很害怕,先生您偏偏不怕吗?”郭文说:“人如果没有害兽的心思,兽也不会害人。”

又问他:“如果社会不安宁,人们也不得安身。现在将请您出仕做官以济时匡政,怎么样?”郭文说:“山野草莽之人,怎么能够辅佐朝政。”

王导曾经会集各位宾客,歌舞宴会,试着让人去请郭文来。郭文目不斜视,两眼直瞪瞪地向前,走在华丽的殿堂犹如穿行在山间荒野。

住在王导西园中七年,没有出来过。一天早晨,忽然要回到山里去,王导没有同意。

后来逃跑了,回到临安,在山里盖了房子住下。临安令万宠把他接去县里。

等到苏峻谋反时,攻破了余杭,但临安独得保全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能知天意。

5 文言文 象虎服兽 全文

楚人有患狐者,多方以捕之,弗获。或教之曰:“虎,山兽之雄也。天下之兽见之,咸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乃使作象虎,取虎皮蒙之,出于牖下。狐入,遇焉,啼而踣。他日,豕暴于其田,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掎诸衢。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返奔衢,获焉。楚人大喜,以象虎为可以皆服天下之兽矣。于是野有如马,披象虎以趋之。人或止之曰:“是驳也,真虎且不能当,往且败。”弗听。马雷呴如前,攫而噬之,颅磔而死。

翻译:

有个楚国人因狐狸而伤脑筋,用很多种方法捕捉它,没有抓到。有的人就教他道:“老虎,是山中野兽之雄。天下的野兽见到它,都吓得失魂落魄的,趴那(唯唯诺诺)听命的。”(他)就让做了只老虎的偶,拿虎皮蒙上,放到窗户下面。(一只)狐狸进入,遇见了,(吓得)惊叫并跌倒了。一天,猪在他的田里发躁(践踏),(他)就设下虎偶,又让儿子拿着戈靠着站在大路上。(他在)田里呼呵,猪逃往草丛之中,,遇见虎偶便返回跑上大路,抓住了猪。那楚国人大喜,认为虎偶是可以用来让天下所有野兽臣服的。于是野外有只如马,(也)背着虎偶前去。有的人制止他道:“这是驳啊,真的老虎尚且不能抵挡,前去要输(吃亏)的。”不听。驳象原来一样如雷般嗥叫,抓住他就咬,他的颅骨被咬裂而死。

ps:有疑惑请追问,

6 我要文言文《卖羊》的原文和译文有的顶顶,急用

原文 梁时有一书生,性痴而微有词辩,不曾识羊有人饷其一羝羊,乃绳系项,牵入市卖之得价不多,频卖不售市人知其痴钝,众乃以猕猴来换之 书生既见猕猴,还谓是其旧羊,惟怪其无角,面目顿改又见猕猴手脚不住,只言市人捩去其角,然为猕猴头上无疮痕,不可为验,遂隐忍不言乃牵猕猴归家而咏曰:“吾有一奇兽,能肥亦能瘦向者宁馨膻,今来尔许臭数回牵入市,三朝卖不售头上失却皂荚子,面孔即作橘皮皱” 译文 南朝梁代的时候有一个书生,性情痴呆,略微有些辩论的口才,不认得羊有人送给他一只公羊,就用绳子拴着它的脖子,牵到集市上去卖它要的价钱不高,却多次去卖都没卖掉市上的人知道他痴呆愚笨,有人就拿来一只猕猴来调换了公羊 书生见到猕猴以后,还认为这就是他原来的羊,只是怪它没有了角,脸色立刻改变了又见猕猴的手脚不停地活动,只道市上的人扭去了它的角,然而因为猕猴头上没有留下疮疤的痕迹,不能作为证明,就只好克制忍耐着不说话于是牵着猕猴回家,并且吟咏着说:“我有一只奇怪的兽,它能肥来又能瘦先前如此有膻气,现在竟是这样臭多次牵着进市场,连续三天没卖走它头上丢了皂荚般的角,面孔变得像橘皮一样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3328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0
下一篇2023-10-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