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家族有3兄弟,为何分别投靠了魏蜀吴?3兄弟最后结局如何?

诸葛家族有3兄弟,为何分别投靠了魏蜀吴?3兄弟最后结局如何?,第1张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军阀混战,这是普通百姓的苦难,也是胸怀大志的人物展示自我的舞台。而在其中琅琊诸葛氏就是乘势而起的家族之一,成为影响三国局势的顶尖士族豪强,《吴书》记载:“瑾为大将军,而弟亮为蜀丞相,二子恪、融皆典戎马,督领将帅,族弟诞又显名于魏,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

1

乱世从来都是打破政治架构,进行权力洗牌的时候,多少名震天下、权倾朝野的家族在乱世洪流中烟消云散,东汉末年,刘氏皇权不振,高高在上的士族豪强们也得寻找出路。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汝南袁氏直接推出袁绍、袁术两路诸侯争天下;像颍川荀氏人才众多,老一辈的“荀氏八龙,慈明无双”,新一代的“荀彧、荀攸、荀衍、荀湛、荀悦,当今无对”,可以四处下注,主推荀彧、荀攸辅佐潜力无穷的曹操,同时派出荀湛帮助袁绍,兵不血刃的夺得冀州,奠定袁绍一统河北四州的根基。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琅琊诸葛氏走的也是颍川荀氏的路子,四处下注,风云际会间依靠家中众多贤才飞黄腾达。

2

琅琊诸葛氏发迹于汉元帝刘奭时期,诸葛丰通晓儒家经典被选拔为郡国管理教育行政事务的官员,因为人刚正不阿闻名乡里。后来在老乡、时任御史大夫的贡禹举荐下,诸葛丰被召入长安,受到汉元帝赏识,担任司隶校尉,监察弹劾百官,不避权贵。汉元帝嘉奖诸葛丰的气节,加封他为光禄大夫,西汉后期三公九卿等高官都由光禄大夫升迁上来,眼看着诸葛丰就要飞黄腾达。但诸葛丰的脾气太直,得罪了外戚、勋贵,在众多谗言下遭到汉元帝疏远,最终被贬为庶人。自此以后琅琊诸葛氏就没出过职位太高的官员,直到东汉末年诸葛亮这辈人的时候。

一般说法是诸葛亮三兄弟分别效力于魏、蜀、吴三国,但这其实是不对的。同一个父亲的三兄弟,大哥诸葛瑾在孙吴,二弟诸葛亮、三弟诸葛均都是蜀汉的臣子;至于在魏国效力的是诸葛亮的同族兄弟诸葛诞,双方关系就像曹操和夏侯惇、曹仁他们一样。

诸葛亮这一支,三弟诸葛均官至蜀汉长水校尉,在历史上就是个小透明,主要说说大哥诸葛瑾和二弟诸葛亮。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是兖州泰山郡丞,但在诸葛亮幼年的时候就去世了,后来又赶上曹操报父仇征讨徐州,为躲避战乱,诸葛亮兄弟被叔父诸葛玄接到了荆州,在此地学习耕读,等待出仕的时机。

老大诸葛瑾比诸葛亮大7岁,公元197年诸葛玄去世后,诸葛瑾成了诸葛家的顶梁柱,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前往江东寻找机会。从才能上来说诸葛瑾并不是顶尖的,但为人温厚诚信、说话还好听,非常容易赢得别人的好感,因此到江东不久就结交了孙权的姐夫弘咨,被举荐到孙权身边任职。孙权不是一位好伺候的老板,有些刚愎自用,还性格多疑好猜忌,杀戮手下,但诸葛瑾却总能把握住孙权的心思,谈话、谏言总能说到孙权心里去,用孙权自己的话说“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间也。”

因为诸葛瑾在孙权这的特殊地位,一些人不好说的话会求诸葛瑾转达,一些得罪了孙权的人也会让诸葛瑾帮着开脱一下,因此诸葛瑾在孙吴集团中人缘很好,一路发展顺风顺水,跟着吕蒙、陆逊等人蹭功劳,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诸葛瑾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赤乌四年(241年)诸葛瑾去世,这时他的长子诸葛恪已经是东吴重臣了。

3

诸葛瑾共有三个儿子,长子诸葛恪、次子诸葛乔、三子诸葛融,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去了蜀国,诸葛融就是一个好吃好玩、喜好奢侈生活的世家子弟,都没啥可说的,唯独诸葛恪十分出色。

诸葛恪属于神童,从小就聪明伶俐,才思敏捷,受到孙权喜爱,刚成年就是秩比二千石的骑都尉,成为太子孙登的东宫幕僚领袖,属于孙权为自己儿子培养的肱股之臣。和父亲诸葛瑾不同,诸葛恪为人锋芒毕露、固执己见、好和别人争论,就是陆逊、张昭等东吴重臣以及皇亲国戚们,常常被他弄得很没面子,因此得罪了不少人,这也是他最终被杀的重要因素。赤乌八年(公元245年),陆逊死后,诸葛恪接替成为大将军,领荆州事;赤乌十四年(公元251年),孙权重病不能理事,任命诸葛恪为太子太傅辅佐年幼的太子孙亮,托付除生杀大权外的一切权力;神凤元年(公元252年),孙权病逝,诸葛恪成为托孤大臣之首、太傅,掌握军政大权,革新除弊、广施德政,受到众人拥护。

神凤元年十二月的东兴大捷是诸葛恪人生的转折点。当时魏国权臣司马师趁东吴皇权更替的时机,派出15万大军伐吴,诸葛恪率军4万迎敌,雪夜大破魏军,魏军死者数万人,魏将韩综、乐安太守桓嘉等人在乱军中落水而死。东兴大捷后,诸葛恪因功进封为阳都侯,加封丞相、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威望如日中天,但在无数荣耀中诸葛恪变得骄傲自大、独断专行、不听劝阻。建兴二年(253年),诸葛恪不顾东吴国力和众人阻拦,草率的征发二十万人伐魏,最终毫无战果、大军伤亡过半;战败后诸葛恪不检讨自己,反而越发专横,任意杀戮大臣、撤换官员,渐渐失去人心。

吴国国主孙亮一直忌惮诸葛恪专权、吴国宗室孙峻和诸葛恪争权,两人联手,利用诸葛恪被众人嫌恶的机会,设下“鸿门宴”,将诸葛恪乱刀砍死在宫中,最终诸葛恪被夷灭三族,诸葛家在江东发展的这一支就死光了。

4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写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是自谦之语,实际上当时他属于荆州上层权贵阶层。自从诸葛氏搬到荆州之后,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襄阳望族蒯祺,二姐嫁给了庞德公之子庞山民,诸葛亮自己娶了荆襄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通过联姻的方式建立起了庞大的关系网,诸葛亮和荆州权势人物刘表、蔡瑁、蒯良、蒯越、黄祖等人都是亲戚,诸葛亮的“耕读”只是坐观天下、以待明主的手段。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刘备兵败逃奔荆州刘表处,在水镜先生司马徽、徐庶等人的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终于打动诸葛亮,诸葛亮献出“三分天下之计”为刘备势力的发展定下了基调,自此君臣相得,日渐亲密。此后赤壁大战、夺取荆州益州、白帝城托孤、七擒孟获、北伐中原、病逝五丈原,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事情,就不一一细说了,主要讲讲诸葛亮的身后事。

诸葛亮有两个儿子,养子诸葛乔,亲子诸葛瞻。前文说过诸葛乔是诸葛瑾的二儿子,诸葛亮结婚后近三十年一直无后,因此就将哥哥的儿子过继了过来。诸葛乔才能不如哥哥诸葛恪,但性格很好,诸葛亮对他期望很高,严格培养,北伐的时候将其带在身边参赞军务,让诸葛乔和普通将士们同甘共苦,进行转运粮草的工作,可惜诸葛乔25岁时英年早逝,于建兴六年(公元228年)病死在军中。

诸葛乔有一个儿子诸葛攀,在蜀汉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建兴二年(公元253年)诸葛家族在东吴的一支被诛灭之后,诸葛攀认祖归宗,好承袭诸葛瑾的血脉,可惜诸葛攀也早死,没建立什么功业。诸葛攀的儿子叫诸葛显,普通人一个,蜀国灭亡后,被魏国迁徙到河东地区居住。

诸葛亮亲儿子叫诸葛瞻,这是诸葛亮46岁时才有的孩子,是老来得子,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才8岁。诸葛瞻从小就才思敏捷,再加上家学渊源,诸葛亮的遗泽庇护,在蜀汉的官途是走的很顺的,17岁娶公主,为骑都尉;18岁担任羽林中郎将、侍中;33岁就已经是尚书仆射,加官军师将军;34岁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蜀汉国事。总体来说诸葛瞻政务才能出色,军事才华非常一般,和平年代是个好官,可惜生逢乱世,于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灭蜀之战中,诸葛瞻和长子诸葛尚以死报国,战死于军中,时年37岁。

诸葛瞻两个儿子,长子诸葛尚精通兵法、武艺出众,在抵抗邓艾进攻的时候是先锋官,多次打退敌军进攻,独自击败邓忠、师纂两个敌将,可惜个人勇武难以改变大局,战死于绵竹,死时才29岁。诸葛瞻次子叫诸葛京,诸葛瞻殉国的时候,诸葛京年龄太小,躲过一劫,蜀国灭亡后,诸葛京被迁移到河东地区居住;西晋一统天下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拉拢人心,要启用一批蜀汉后人,作为诸葛亮唯一活着的直系血亲,诸葛京自然入选,先后任郿县县令、东宫舍人、江州刺史。

诸葛诞剧照

最后说说诸葛诞,他很早就加入曹魏任职,先后任尚书郎、荥阳令、吏部郎、御史中丞、尚书等职,魏明帝曹叡掌权后,觉得诸葛诞沽名钓誉就把他免职了。但因为和曹爽亲信夏侯玄、邓飏是好友,因此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曹叡病逝后,诸葛诞又被曹爽重用,提拔为扬州刺史、昭武将军。按说诸葛诞应该是曹爽的人,但正始十年(公元249年)高平陵事变、嘉平三年(公元251年)王凌之叛、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毌丘俭文钦之叛中,诸葛诞实际上是站在了司马家这边,在司马氏平定叛乱的过程中立下大功,平步青云,任征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高平侯、食邑三千五百户,成为魏国重臣。

要不怎么说人性复杂呢,诸葛诞为司马氏立下大功,但他却又是曹魏的忠臣,随着司马氏一步步铲除异己,加快篡权夺位的步伐,特别是眼见好友邓飏、夏侯玄先后惨死,诸葛诞开始在淮南地区积蓄兵马钱粮,准备起兵反抗。甘露元年(256年),司马昭派贾充试探诸葛诞对于曹魏禅让给司马家的态度,诸葛诞怒斥贾充枉顾国恩,并称“我愿为国家而死”;甘露二年(257年),司马昭任命诸葛诞为司空,想要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剥夺诸葛诞的兵权,诸葛诞直接起兵反抗。诸葛诞虽然很得民心,但因为策略失误,再加上是以寿春一地对抗整个北方,在抵抗近一年之后,耗光粮草,战败被杀。当时诸葛诞麾下数百人被俘,为了逼降他们,在刑场上每杀一人都招降下一人,但始终无人投降,全部追随诸葛诞而去。

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

司马昭对于诸葛诞的反抗深恶痛绝,下令诛灭其三族,但诸葛诞的儿女却逃过一劫。甘露二年(257年)诸葛诞起兵之前,将唯一的儿子诸葛靓送往吴国当人质,以换取东吴的支援,诸葛靓自然没有和父亲一起被杀。诸葛靓很早就以性格方正、才能卓著而名闻天下,在诸葛诞死后,受到东吴重用,一路官至吴国大司马,天纪三年(279年)晋灭东吴之战,诸葛靓无力回天,吴国灭亡后过起了隐居生活。诸葛靓和晋武帝司马炎是发小,两人感情很好,司马炎曾经亲自去请诸葛靓出来做官,但因为杀父之仇,诸葛靓终身不仕晋朝。

诸葛诞的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第三个儿子司马伷当正妻,先后生下了琅琊王司马觐、武陵王司马澹、东安王司马繇,而琅琊王司马觐的儿子是司马睿,司马睿是东晋开国皇帝,也就是说诸葛诞被司马家所杀,他的曾外孙却坐上了司马家的皇位,真是造化弄人。

诸葛靓的两个儿子诸葛颐和诸葛恢,因为和琅琊王一脉的姻亲关系,在东晋受到重用,诸葛颐任九卿之一的太常;诸葛恢更牛,历任侍中、左民尚书、武陵王师、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散骑常侍、尚书令等职,咸康八年(公元342年)成为辅佐晋康帝司马岳的顾命大臣。

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格式篇)07——签名2

上次讲到一个人会有多少名字,谱名、小名都讲过了。小名是家中所用,到 社会 上就不大合适了。

我们知道"氏所以别贵贱",其实名也表示 身分 。生于清末的老作家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里说:"有名必有号,自古以来,中国上、中阶级的通例。至于下也者,不但无号,抑且无名,就以阿大阿二、阿三阿四叫下去了。"这是真话,鲁迅小说中的闰土、七斤、九斤、阿Q、小D都是这样。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当然会影响到他们一生的 社会 活动。

文化程度比较高、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就很重视给孩子起一个 社会 上用的好名字。

《仪礼》传:"子生三月,父亲名之。"为什么要三个月呢?一是看看这孩子的秉性,二是要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相当慎重。

孩子的第一个名,就是本名,由父亲命名,有时候祖父或其他长辈也会参与。如果这孩子将来有了其他名字,这本名就是原名。

颜真卿写过《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玄真子,姓张氏,本名龟龄,东阳金华人。"你看这个人姓名的复杂程度,光题目中已经有三个: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颜真卿文章中说他本名是张龟龄。"志和"是皇帝赐给他的名字,浪迹先生是人家这样叫他,玄真子原本是他写的书名,后来成为他的号,其实他还有一个号叫烟波钓徒。他是颜真卿的朋友,四十出头因醉酒溺水而死,于是颜真卿给他写碑铭,碑铭必须写明本名。无论你有多少个名字,本名是最重要的一个名。 身分证 上就是你的本名,就算你申请改名,本名还是在你档案之中。

我以几个近代的名人为例,蒋介石本名蒋瑞元,这是他祖父蒋斯千起的名字,近亲都称呼这个名字。几个作家如鲁迅,本名周树人,他小名叫樟寿。郭沫若,本名郭开贞。茅盾,本名沈德鸿。他做过文化部长。 历史 学家钱穆,本名钱思鑅Heng2。"鑅"字很少用,《玉篇·金部》:"鑅,钟声"。

那么名字可不可以改呢?可以的。改名有几种情况:一是上学时老师给学生另外起一个名字,这就是学名。老师给学生起的名字,往往是觉得学生本名不大好,有碍今后的发展,所以引经据典,另外起一个名字。

蒋介石本名蒋瑞元,学名改为蒋志清。蒋经国,学名蒋建丰。当然学名起的好不好,跟老师的学问高低有关。以前小孩子念书,第一天先拜孔子,然后拜老师,老师给一个学名,从此在学堂就用学名了。很多人一生就用学名当做自己的正式名字。

也有因时代潮流而改名的情况,钱穆先生在《八十忆双亲》一书中说:"先兄原名恩第,余原名思鑅。一九一二年春,先兄易名'挚',易余名'穆'。"很显然,这是因为辛亥革命,一九一二年是民国元年,所以大批人改名,成为一时潮流。文化大革命中,也有很多人改名"红卫""文革"等等。

生于光绪二年的作家包天笑,本名"清柱"。他说:"到了二十二三岁的时候,我看看新书,渐渐有了一点新思想,又发生了一种民族意识。感觉得现在统治我们的是一个异族,而种族革命的呼声,要在呼唤我们的青年。我那时就感到我这'清柱'两字的名字不妥当,朋友们问起这两字有何意义,是否真要做皇家栋梁?令我惭愧,于是我便毅然决然地自己改名了。"

"清柱"听起来好像是效忠清朝,其实他本名中"清"是家谱排行,"柱"是因为八字缺木。在革命思想下,他改名为包公毅,包天笑是他的笔名。这根钱穆兄弟改名的情况、动机一样。

唐代书法家陆柬之有个侄子陆元方,两次入阁做宰相。

陆元方有三个儿子象先、景融和景倩,这就有点奇怪,后面两个儿子名中都有个"景"字,为什么陆象先这名字中就没有个"景"字呢?

《新唐书·陆元方传》说:"始,象先名景初,睿宗曰:'子能邵先构,是谓象贤者。'乃赐名焉。"原来陆象先本名中也有个"景"字,叫做"景初",只因为唐睿宗夸他有先人之贤,故改名为"象先"。这跟刚才说的张龟龄一样,是皇帝旨意,所以改了。

还有个情况,古代尊长的名是不可以叫出来的,这叫讳名。

如果来了个新皇帝,皇帝的名跟你的一样,那你只好改一改了,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东晋王羲之那时,司马岳登基,就是晋康帝。这下西阳太守,中郎将邓岳只好改名为邓岳。后来想想发音还是一样,干脆改为邓岱。

一九零八年,小朋友末代皇帝溥仪登基,担任过奉天巡抚的唐绍仪坐不住了,赶紧改名唐绍怡。辛亥革命后,他出任中华民国总理,又把名字改了回去。这是以前的规矩,没办法的事。

22字

现在说名字,仅仅是指人名而已,古代"名"和"字"是分开的,意义完全不同。《颜氏家训》:"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表"指表明、表现、表彰、表明一个人的内在品德。字起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后来形成了一种制度,直到民国还普遍有字。

一个人生下来,三个月就有"名"了。但"字"是要到成年才有的。成年的意思,就是可以成家了,现在来说就是可以结婚了。《礼记》这样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笄,是古人束髪所用的簪子。这"笄"字从竹,想来是最早的笄应该是用竹做成的,后来有金银铜玉各种,而且越来越漂亮、越来越精细。古人幼年时头发是下垂的,称为垂髫。

结婚后髪式改为向上盘发,这时需要用笄来固定。男子在成人日开始戴冠,也需要用笄来固定,以防掉落。男子初冠称为"弱冠",女子十五可以出嫁称为"及笄"。

成年礼是一个庄重的仪式。项目步骤很复杂,各位可以自己去查一下。这里是香港2006年举办的成年礼照片。

内地很多地方也有成年礼,日本、韩国都有。主要是通过这种仪式,让年轻人感受到成年后的责任。

成年礼两个主要内容:一是改变幼年的髪式和服式,换上成人服装。第二就是由尊长根据孩子的品性起一个字。从这一天开始,大家就要用字来称呼他了。日本现在法定每一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一,为当年满二十岁者的"成人日。"这一天是全国假期,你看见这样的打扮,就是满二十岁的女孩子去参加成人礼。

男孩子要戴冠,并获发一张成年证书。现在中国内地也设计了几种冠,毕竟冠礼是中国的。

简言之:

· 人生有两个阶段:未成年和成年。

大家知道,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在法律上的地位是不一样的,什么时候算成年呢?照《礼记》所言,就是男子二十成年,"女子许嫁"早一点是十五岁。但女性如果一直没结婚,二十岁也要给她一个字。

· 未成年有一个名,尊长称之。

· 成年加一个字,他人称其字以表尊敬。

所以一个人正式踏入成年,这件事情对于人生而言,较之于毕业、结婚、第一天上班,意义更重大。现在的人庆祝生日,庆祝结婚,庆祝毕业,成年却不庆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字",也没有成年证书,怪不得长不大。

《礼记》说: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就是说你成年以后,就可以结婚成家,为人父母。你从小辈变成长辈,责任极为重大,所以说,"字"是尊卑的分界。

字可以前面加排行,常见的有伯仲叔季,就是老大、老二、老三和老四。如孔子名丘,字仲尼。一看就知道他排行第二。孔子的哥哥名皮,人称孟皮,"孟"和"伯"都是老大的意思,但《白虎通·姓名》说"嫡长称伯,庶长称孟","嫡长"就是正妻所生的长子,"庶长"就是妾所生,所以看名字就知道孟皮是孔子父亲之妾所生。

拿几个近代著名人物来说,孙中山,本命帝象,字载之。黄兴,本命黄轸Zhen3,字克强。蒋中正,学名志清,字介石。毛泽东,字润之。据香港最大的国企华润公司老人回忆说,当时给公司取名,就是从"中华"和"润之"中各取一字。周恩来字翔宇。以上这几位离开我们这一代很近,他们都有字。

最后讲讲什么是"以字行"?我们知道,一个人有名有字,人生下来有了名,长辈当然都叫他这个名,包括父母、爷爷奶奶、阿姨舅舅、老师都有这资格。成年之后有了字,大家就改称他的字了。有些长辈因为叫惯了,未必改口,但随着这个人年龄增加,长辈慢慢去世了,这个世界上有资格直呼其名的人也越来越少。慢慢的连他本名叫什么大家都不知道了,大家只称他的字,这样就变成以字行于世了。

举例来说:屈原,名平,字原。项羽,名籍,字羽。唐伯虎,名寅,字伯虎。文征明,名璧,字征明。吴昌硕,名俊,字昌硕。年纪越大,越没有人称他本名,这就是以字行。

以前见到一个新朋友,问人的姓和表字是这样说的,如《儒林外史》第十回:"三公子道:'先生贵姓,台甫?'那人道:'晚生姓陈,草字和甫,一向在京师行道。'"

问姓用"贵姓"、"尊姓",问字用"薹甫",切忌直接问名,问名你想干什么?

当年从瑞金到延安,革命***之间还是称字,如对毛泽东称"润之",对朱德称"玉阶",等等。但这几十年国人都没有字了,也就失去了彼此的尊重。

中华传统正渐渐远去,日常小事反映出大问题。我看新闻说,现在国内名叫"国庆"的有四十多万人。公安部有个文件,鼓励用父母两个姓,父亲姓张,母亲姓李,孩子就姓张李,想用这样的方法,来减少同名的人数。其实应该恢复字这个传统,同名同字 历史 上很少见的。

下一课继续。谢谢。

本节要点:

· 什么是本名、学名。

· "避讳"的意思。

· "字以表德"和"以字行"

复习思考:

· 清代书法家邓石如,本名琰,为什么嘉庆后他以字代名,而另起了一个字顽伯?

· 包世臣说为了学书法,出访师友。

· "壬戌秋,晤阳湖钱伯垧鲁斯",

· "乙亥夏,与阳湖黄乙生小仲同客扬州",

· "丙子秋,晤武进朱昂之青立",

· "又唔吴江吴育山子"。

· 这四个人的名和字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文章第一次出现这个人物时,要这样写?

  后汉桓帝立,明年,有司奏:"太后曰:"春秋迎皇后於纪,在涂则称后。今大将军冀女弟,膺绍圣善,结婚之际,有命既集,(桓帝为蠡吾侯,梁太后徵,欲与后为婚,未及嘉礼,会质帝崩。后即顺烈皇后女弟。)宜备礼进徵币。"请下三公、太常,按礼仪奏可。"於是悉依孝惠皇帝纳后故事,聘黄金二万斤,纳采雁璧,乘马束帛,一如旧典。(周礼"王者以谷珪"。此云璧,形制虽异,为玉同也。乘马,四疋也。杂记曰:"币一束,束五两,两,五寻。"然则每端二丈。)灵帝册宋贵人为皇后,天子御章德殿轩,百官陪位。太尉袭使持节奉玺绂,皇后北面,帝南面,太尉立阶下东向,宗正大长秋西向,宗正读册。(文曰:"惟建宁四年七月乙未,制诏:皇后之尊,与帝同体,供奉天地,祗承宗庙,母临天下。故有莘兴殷,姜任母周,二代之崇,盖有内德。长秋宫阙,中宫旷位。宋贵人秉淑媛之懿,体河山之仪,威容昭曜,德冠后庭。群僚所咨,人曰宜哉;卜之蓍龟,卦得坤乾;有司奏议,宜称绂组,以母兆人。今使太尉袭使持节奉玺绂,宗正祖为副,立贵人为皇后。后其往践尔位,敬遵礼典,肃慎中馈,无替朕命,永终天禄。")册文毕,皇后拜称臣妾毕,任位。太尉授玺绂,中常侍、长秋太仆、高乡侯览长跪受玺绂,奏於殿前,女使授,婕妤长跪受以授,昭仪受,长跪以带皇后。皇后伏,起,拜称臣妾毕,黄门鼓吹三通。鸣鼓毕,群臣以次出。后即位,大赦天下。皇后秩比国王即位威仪,赤绂玉玺也。(汉志:乘舆黄赤绶,四采,黄赤缥绀,纯黄质,长二丈九尺九寸。太子、太后与乘舆同。)

 魏制,天子册后,以皮马庭实加谷珪。齐王正始四年,立后甄氏,其仪不存。

 晋武帝咸宁二年,临轩遣太尉贾充册立皇后杨氏,因大赦,赐王公以下各有差,百僚上礼。(纳悼后。)太康八年,有司奏,大婚纳徵,用玄纁束帛加谷珪,马二驷,羊雁酒米如故。(尚书朱整议:按魏婚故事,天子以皮马为庭实,加以谷珪。)

 东晋成帝咸康二年,帝临轩,遣使持节、兼太保、领军诸葛恢,兼太尉、护军孔愉,六礼备物,拜皇后杜氏。即日入宫,帝御太极殿,群臣毕贺。(贺,非礼也。王者婚礼,礼无其制。春秋"祭公逆王后於纪",谷梁、左氏说与公羊又不同。而况汉魏遗事,阙略者众。晋武、惠纳后,江左又无仪注。故成帝将纳杜后,太常华恒始与博士参定其仪。据杜元凯左氏传说,主婚是供其婚礼之币而已。又,周灵王求婚於齐,先儒以为丘明详录为王者婚礼。故成帝临轩,遣使称制拜后,然其仪注,又不具存。)

 康帝建元元年,纳后褚氏,而仪注陛者不设旄头。殿中御史奏:"今迎皇后,依昔成恭皇后入宫御物,而仪注至尊衮冕升殿,旄头不设。昔迎恭皇后,唯作青龙旂,其馀皆即御物。今临轩遣使,而立五牛旂,旄头毕罕并出。即用旧制,今阙。"诏曰:"今所以正法服、升太极者,以敬其始,故备礼也。今何阙所重而撤法物邪又恭后神主入庙,先帝诏后礼宜有降,不宜建五牛旂,既不设五牛旂,则旄头毕罕易具也。"又诏:"旧制既难准,且於今而备法服,仪饰粗举,兼副杂器停之。"

 穆帝永和十年,台符问:"六礼版文,旧称皇帝,今太后临朝,当何称"博士曹耽云:"公羊传,婚礼不称主人,母命诸父为主。"(传:纪裂繻来迎女,不称使也。无母,辞穷,乃命使者耳。)太常王彪之云:"三传异义,不可全据。今皇后临朝称制,文告所达,国之大典,皆仰禀成命,非无外事也。岂婚聘独不通乎!六礼版文,应称皇太后诏。"(彪之又曰:"天子嫁女使同姓之国为主者,以受体於皇极,则有亏婚姻之敌礼。至於迎后之制,必礼成而后入,虽复戚属之尊,亦臣妾也。天王之后,宁可先之蕃国,然后入临六宫乎是以祭公来迎王后於纪,使我为媒,不云为主。")符又问:"今后还政,不复临朝,当何称"彪之云"当称皇帝诏"。

 升平元年,将纳皇后何氏,彪之正礼(始更大引经传及诸故事,深非公羊"婚礼不称主人"之义。)曰:"王者之於四海,无不臣妾,虽复父兄之亲,师友之贤,皆纯臣也。夫崇三纲之始,定乾坤之仪,安有天父之尊,而称臣下之命以纳伉俪;安有臣下之卑,而称天父之名以行大礼。远寻古礼,於义不通。按咸宁二年,纳悼皇后时,弘训太后母临天下,而无命戚属之臣为武皇父兄主婚之文。考咸宁故事不称父兄师友,则咸康华恒所上合於旧也。谓今纳后仪制,宜一依咸康故事。"从之。(华恒定六礼,云宜依旧及大晋已行之制,此恒犹识前事,故王彪之言从咸康,由此也。唯以"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而咸康群臣贺为失礼,故但依咸宁上礼,不复贺也。)其告庙六礼版文等,皆彪之所定。(博士荀纳云:"凡六礼版,长尺二寸,以应十二月;博四寸,以象四时;厚八分,以象八节。皆真书。后家答则以鲛脚书之。")纳采,用雁一头,白羊一口,酒十二斛,米十二斛。(文曰:"皇帝咨前太尉参军、都乡侯何:浑元资始,肇经人伦,爰及夫妇,以奉宗庙天地社稷。谋於公卿,咸以为宜。率由旧典,今使使持节、崇德卫尉、领太常彪之,兼宗正、散骑侍郎综,以礼纳采。"

做个明星也不容易,看看《你是我的荣耀》里的乔晶晶,也算大牌了吧,那也要保持身材,还得保持热度,时不时的有黑料给你曝光一下,没有一点执著和坚持,内心早就崩溃了。

乔晶晶曾经接拍了个美食戏,道具吃太多,胖了三四斤,被一个毒舌的时尚博主说她快要把屏幕撑破了。为了这事,乔晶晶硬是挥汗如雨,天天健身吃素,严格控制热量,把自己的体重给减了下来。看乔晶晶喝杯红酒也要百度查个热量,每天晚上不是蔬菜叶子就是几片水果,体重上个96就好像天塌了,大明星要保持身材也真心不容易。

乔晶晶的饰演者迪丽热巴,之前就有剧组爆料过,说她在拍戏的时候喜欢吃道具,这倒跟乔晶晶非常契合啊,现实与剧中都是大明星,偶尔也会馋嘴!

说起这事,让我想起《你好,旧时光》中饰演余周周的李兰迪,好像在一部清宫大戏中,就被人嘲讽过胖得男主都抱不动,需要用梯子抬着,是不是也是剧组伙食太好,把道具给吃了。还有个赵丽颖,也是一个吃货,连道具都不放过。看来大明星也是人,馋嘴是正常反应。

乔晶晶上海拿了个年度人气女星奖,经纪人玲姐怕她累着,建议在上海住个晚上,再去横店拍戏。大明星乔晶晶可是这么说的:“明天十场戏呢,现在就去横店吧。”敬业的人设不能崩,就这样在车上安睡到横店,大明星也是靠自己的努力打拼出来的,看着光鲜,背后的辛苦唯有自知。

乔晶晶接了游戏《王者荣耀》的代言人,上去用法师小乔打了几局,被人虐死。事后被人爆料乔晶晶游戏水准一塌糊涂,立马上了热搜。为了妥善解决这事,重塑游戏高手形象,乔晶晶硬是接了《王者荣耀》在年度颁奖典礼上的对抗娱乐赛,也开启了跟于途的缘分。为了这个娱乐赛,乔晶晶一个月不接工作,开始王者特训,从中可见乔晶晶是个很负责任的大明星。乔晶晶打游戏有一点好,无论承受多大打击失败多少次,仍然能自信饱满精神十足,这份坚韧也不是一般人扛得住的。

为了跟于途续上关系,乔晶晶也是充分发挥了演员的优秀表演天赋,先是在游戏中了建立的良好的私人关系,并假装要参加单位举办的王者荣耀比赛,让于途成了教练。此后,知道于途在上海航天研究所,还民用合作生产玉兔空气净化器,就假装雾霾咳嗽,说玉兔空气净化器有问题,让于途去她家看看,俩人就这样在乔晶晶的小心思下,终于从线上到了线下。

于途跟大学同学聚餐的时候,乔晶晶知道于途被同学嘲讽“找工作也只能拿底薪”,立马让饭店拿了瓶灌装的74年罗曼尼康帝,给于途长脸,女友力爆棚。跟于途吃个晚饭,碰到于途的师傅、师母,也可以仗义执言,说“如果要用信仰和理想去要求他们不顾一切,会不会有点绑架”。

《王者荣耀》娱乐赛结束,于途还是回到自己的理想,回归深空探测器的研发设计。乔晶晶在比赛结束,向于途告白,被于途“我们不合适”拒绝。只不过总有一个人,会把你的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教会你温柔对待这个人,于途终究抵不过内心的温柔,还是乖乖地向乔晶晶投降。

乔晶晶有了男朋友,可也没拉下事业,有时候出去拍戏也是几个月不归。乔晶晶对自己有明确的想法和定位,那就是尽量减掉不必要的消耗,譬如综艺、广告,专心演好自己的角色,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作品中去,这才是一个大明星应该有的态度。

现在很多流量明星,作品没几个,到处是综艺,看着就让人厌烦。出门还一生行头,排场很大,前呼后拥的,其实就一个花花架子,绣花枕头烂草包。

俩个人的结婚,没有大搞大办,居然就是于途单位的集体婚礼,简单、朴素。乔晶晶说:“婚礼是两个人的事,是你给我,也是我给你。”集体婚礼时,还有几对新人化妆师来不及到达,乔晶晶立马用自己的团队帮她们补上。这比起某些明星,办个婚礼就是千万起步,把婚礼搞成一出秀场,可要简单太多。

在于途徘徊于梦想与现实之间,是乔晶晶的信任和鼓励,把于途拉出深渊,让他可以执着于理想,成就最年轻的航天设计首席设计师。现实不是偶像剧,总有鸡毛蒜皮,总有家长里短,但这才是生活真谛,大明星也好,大科学家也好,坚持于内心,纯粹于当下,这样就是美好。

几句语录:

1、随便给她吹点什么牛,她就想变成真牛。

2、这么晚不睡不要脸了吗?

3、上天造物的时候一定给她的美貌值太高了,于是各种天赋点只能省一点了吧?

4、“对了,棉花漂不漂亮?”“大街上随处可见吧。”

5、世上最可笑的幻想,就是以为你能改变一个人。

6、明明有能力去让家人过更好的生活,却自私地为了自己所谓的理想,让家人牺牲。

7、你这么好看,说什么都对。

8、“我觉得你舍不得,我还跟人打赌,要是你走了,我就改名叫关在猪圈。”

9、就这样,每天开开心心,打扮得漂漂亮亮,无忧无虑,再好不过。

10、竞技说不准输赢,赢了别乱吹,输了更别乱捧,过犹不及。

11、我们航天是最浪漫的职业。

12、“我有点愿意,但是这样说,心里又不开心。”

13、不屑一顾于先生,随处可见乔晶晶。

  一、吴姓之源

  1、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扎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扎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二、吴姓分布

  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还繁衍于江浙、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隋唐时期,吴氏已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皆在福建安家落户。宋明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孙吴宣是后蜀驸马,家族显赫一时。吴宣的5世孙吴吉甫是吴氏入粤始祖。

  吴氏迁居台湾始于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湾)。明朝末年以后,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谋生创业。发展至今,其中最为显赫的一支是吴伯雄家族。吴伯雄现任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长等要职,其家族号称吴全台第一家。吴氏迁居香港,大约始于元代。

  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吴氏在东渡日本的同时,还有大批人南迁,进入今越南地区。其中季扎的50世孙吴权于939年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任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现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吴姓为第六大姓。东汉时有吴风进入朝鲜,发展至今,吴姓称为朝鲜143个姓氏中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后,吴姓还有人移民南洋,迁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国、缅甸等国,近代,又有人旅居欧美。

  三、名人志士

  由于吴姓历史悠久,从吴姓诞生以来,也出了不少名人志士。如:我们吴姓祖先吴太伯、入粤始祖吴吉甫、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祖籍河南省固始县著名植物学家吴其浚,据固始县地方史志记载:“开漳圣王”陈元光、“闽王”王审知、民族英雄郑成功等,名人志士均祖籍河南省固始县。著名《西游记》作家吴承恩吴 炳 吴昌龄 吴长庆 吴 澄 吴大 吴道子 吴 刚 吴 汉 吴嘉纪 吴 吴鞠通 吴 莱 吴敏树 吴 历 吴 吴 峦 吴 勉 吴其 吴 起 吴尚先 吴 绮 吴 潜 吴 融 吴如孝吴 芮 吴三桂 吴王僚 吴 伟 吴文英 吴锡麒 吴熙载 吴 曦 吴 煦 吴 炎 吴与 吴 吴元济 吴 曾 吴兆骞 吴 镇 吴 易 吴应箕 吴又可 吴 质……等等。无论历史,还是近代、现代,吴姓一天天昌盛、壮大,人才辈出,对我们吴姓来说,实乃是幸事也。

  四、香港富商

  吴光正:原籍上海,会德丰集团主席。 吴光正在上海出生,年幼来港,就读于赤柱圣士提反小学及中学;其后入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修读建筑,以继承父业,但因个人兴趣改读物理及数学;接着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毕业后任职于纽约与香港的美国大通银行,并与包玉刚次女包陪容结婚。1975年,吴光正加入环球船运集团出任董事;1981年,包玉刚击败英资大行怡和集团,成功收购九龙仓集团,吴光正亦从旁献策。会德丰集团下控七家香港上市公司,计有九龙仓、置业信托、联邦地产、连卡佛、香港隧道、宝福集团、海港企业;另拥有一家新加坡上市公司马哥勃罗发展。此外,吴光正个人持有四川有线电视台30%股权,整项投资额为5000万港元。

  五、海外吴姓

  我们吴姓除遍布香港、台湾、澳门等祖国各地外。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世界各地,也可以这样说,有人烟的地方,几乎都有我们吴姓。可惜的是,我们吴姓缺乏一支领头羊,没人来组织一次世界级恳亲大会,大家虽然都知自己姓吴,但问起我们吴家家史、名人志士,没有几人知道?这里,作为吴姓后代,我大声疾呼:我们吴姓前辈们,能否站起来为我们吴姓组织一次光宗耀主的恳亲大会。或把我们吴姓名人志士编辑出册,以教后辈。

天龙八部结局 梅兰竹菊和哓蕾被银川公主送给了段誉!段誉接受了哓蕾却把梅兰竹菊四姐妹嫁给属下臣子!

天龙八部大结局:

段誉为君,清静无为,境内太平。后来他禀告伯父本尘大师,将自己身世秘密对华赫艮、巴天石等亲信说了,立木婉清为贵妃、钟灵为贤妃、晓蕾为淑妃。华赫艮等以这是皇帝身世机密,尽皆手口如瓶。段誉征得梅、兰、竹、菊四姝首肯,并获得虚竹夫妇认可,将她们分别许配于高泰明、华赫艮、巴天石等人之子。

据大理国史籍记载:大理(史称“后理”)宪宗宣仁帝段誉,登基时年号“日新”,后改文治、永嘉、保天、广运,共有五个年号,其后避位为僧,一共做了四十年皇帝,传位于其子段正兴。段正兴史称“景宗正康帝”,次年改元“永贞”。他做了廿五年皇帝后,也避位为僧,传位于其子。段正兴之母姓名,史无记载,是木婉清、钟灵、晓蕾,还是别位嫔妃所生,便不得而知。

(全书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3341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0
下一篇2023-10-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