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老和尚经典禅语
修行必须无我,以此身心奉尘刹。虚云老和尚经典禅语分享给你们,一起来欣赏吧。
虚云老和尚经典禅语精选1 “打佛七,贵在一心。如果心不一,东看西听,这样的念佛,就是念到弥勒下生,还是业障缠身。佛法世法,都是一样。世法无心,尚且不可以,何况佛法呢念佛的人,从头到尾,要绵绵密密。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乱的念去。佛来也这样念,魔来也这样念。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这样才有成功的日子。为什么呢。佛者是觉也,既然能觉悟,自然知道用力专心念去。魔者是恼也,恼害众生慧命。知道他恼害慧命,当然更加用力专心去降伏他。所以当能够觉时,就是见佛;如果遇害,就是著魔。现在佛七场中,如果坐在本位不动,继续念下去的各位居士,算是见着佛了。你们叩头接我的有几位,你们说接到什么既说不出好处,岂不是虚耗时光,空无所得岂不是我来恼害你们一心大事,扰乱你们一心净业。这样就是你们置我于魔罗边处了。”
2 “圣之与凡,唯心之垢净而现。六凡心垢故,则现六道善恶罪福等相。四圣心净故,则现威德自在光明赫奕慈容德相。故经云:“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是故苦乐由心,炎凉自我。自心作业,自身受报。唯圣与凡,但问自心可矣。”
3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摄心。妄心若摄,分别不起,爱憎自无。种种恶业,何由而生。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当知摄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断除贪嗔痴,则诸恶不起。自能众善奉行。故摄心二字岂独挽救人心,维持世道。果能摄心一处,无事不办。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4 妄念人人皆有,然妄念起时,我自知之。知而不随,是谓不相续,不相续则我不为妄转;纵有妄念起灭,亦不过如浮云之点太虚,而太虚固不变也。
5 贵在用心“世俗人每每不知恭敬三宝,实在可怜。他们有的用什么烧猪鸡鱼供养观音菩萨。既然犯了杀戒,又不恭敬。有一次,我在上海时,正遇梅兰芳在上海演戏,有某居士包一个厢位,花数百元请我看戏。我告诉他说,八关斋戒弟子,尚且不可看戏,何况我出家的僧人。你请我看戏,无异烧猪供菩萨。那个人叩头悔过说,我今天花了几百元得到开示,知道敬僧的道理了。佛法无上,贵在用心。一句珍重,揖别而去。此时各人不敢起身送别。而虚云老和尚也不回头看看。”
6 能动静忘怀,利水清月现。
7 跏趺坐时,宜顺着自然正坐,不可将腰着意挺起。否则火气上升。过后会眼屎多,口臭气顶,不思饮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缩腰垂头,否则容易昏沉。
8 以智慧明鉴自心,以禅定安乐自心。以精进坚固自心,以忍辱涤荡自心。以持戒清净自心,以布施解脱自心。
9 世间七珍,虽称为宝,享乐一时,毕竟成空,只能养生,不能脱死。若佛三宝,则能息无边生死,远离一切大怖畏故,永享常乐。
10 明白了如来大意,则只要保养,随时随处,无不是道。若不明白如来大意,则是懵懵修行,随时随处皆有堕坑落堑之虞。
11 何谓戒定慧防非止恶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曰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曰慧。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即由定生慧。
12 时间是刹那刹那的过,刹那刹那的催人老。
虚云老和尚经典禅语欣赏1 人人念佛皆成佛动静闲忙莫变差,念到一心不乱处众生家是法王家。
2 年老的人死在眉睫,固要猛进;年轻的人亦不可悠忽度日。须知“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总要及早努力,方为上计。
3 “葱蒜五辛。不可进食。为免助长欲念。所谓除其助因。修其正性。更加精勤增进。自能渐次成就。”
4 妄想来了,就让它来,我总不理会它,妄想自然会息。
5 如觉昏沉来时,睁大眼睛,挺一挺腰,轻略移动臀部,昏沉自然消灭。
6 以智慧明鉴自心,以禅定安乐自心,以精进坚固自心,以忍辱涤荡自心,以持戒清净自心,以布施解脱自心。
7 年轻不知好歹,把宝贵的光阴混过了,老病到来,死不得,活不得,放不下,变为死也苦,活也苦。这就是“早不预修,年晚多诸过咎。”
8 好耳朵就是顺风耳,什么话一听到,都知道说的什么。
9 古人说:“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10 有智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
11 美女在前,则以为一枝花,其实,迷魂鬼子就是她。
12 身出家,心不出家--身参法侣,心犹顾恋。
13 人命无常,朝存夕亡,如石火电光。
14 “佛法是体,世法是用。体是理,是真谛;用是事,是俗谛。要知二谛圆融三昧印的道理,不融通就落于偏枯。如离体表用,是凡夫凡情;离事讲心,是不明心地。真俗二谛,名目很多,真是体,俗是用;戒定慧体用都得,都是一个心地中生出种种名字,若能融会贯通,则条条大路通长安。”
15 世间不明佛法之人,往往以善因而招恶果。如各地乩坛常假托佛祖语言劝世,但其中常有颠倒本末错误因果,致成妄语欺人,或谤佛谤法者,深可惧也。
16 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我请问你的心已平直没有有个月里嫦娥赤身露体抱着你,你能不动心吗有人无理辱骂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吗你能够不分别冤亲憎爱人我是非吗统统做到,才好开大口,否则不要说空话。
17 人身造化和天地一般,身心动静行住坐卧,要顺时调护。
18 妄想人人有,连念佛也是妄想;除妄想则要做到魔来魔斩,佛来佛斩,这才脚踏实地,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如此用功,久久自然纯熟。忙碌中,是非中,动静中,十字街头,都好参禅。不要只知忙于插秧,就把修行扔到一边为要。
虚云老和尚经典禅语1 精进勇猛,有大愿力,难的会变为易。疏散放逸,悠悠忽忽,易的也变为难。
2 罪障之中,*为首要。因*损体,遂杀生补养,而盗妄等恶,亦随之而至。
3 五戒者,一杀戒,二盗戒,三*戒,四妄语戒,五饮酒戒。此五戒名曰学处,又名学迹,是在家男女所应学故。又名路径,若有游此,便升大智慧殿,故一切律仪妙行善法,皆由此路。又名学本,诸所应学,此为本故。又名五大施,谓以摄取无量众生故,成就无量功德故。
4 人心不古,置因果于罔闻,那知因果理彻,如影随形,如响斯应,若深信之者,人心则不改而善。纵遇顺逆之境,必无忧喜。当知现生所受,或遇兵刀水火劫贼等事,皆由自造。
5 “每叹学道之士,难增进胜益,多由偷心不歇,喜贪便宜。今日参禅,明日念佛,或持密咒,广及多门。不审正助,刻刻转换门庭,妄希成佛,毫无佛行,造诸魔业,共为魔眷。待至皓首无成,反为讪谤正法。古云,‘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今逢大士胜会,同心庆祝,各各须识自家观自在。大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6 人曰:修行容易习气难,习气不除总是闲。吾人修行,究竟所为何事原不过出离生死。但习气是吾人羁绊,若习气毛病未除得尽,生死必然难逃。即如圆泽禅师那样用功,仍不免落入胞胎。今人习气毛病,毫不打算扫除,那里有了生脱死之分呢
7 世人有在家,有出家,有为道,有不为道,凡自性不明的,都在五欲中滚来滚去。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由此五欲,生出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七情又捆五欲,因此生死不了。
8 “要知今日之人,未能进步者,病在说食数宝,废弃因果律仪,此通弊也。若禅者以打成一片之功夫来念佛,如斯之念佛,安有不见弥陀如念佛人将不念自念寤寐不异之心来参禅,如斯参禅,何愁不悟总宜深究一门,一门如是,门门如是。果能如此用功,敢保人皆成佛,那怕业根浓厚,有甚习气不顿脱乎此外倘更有他术能过此者,是则非吾所能知也。”
9 生命可置之度外,因果不可昧于毫厘。
10 “修道如栽田,谷子变秧,插秧成稻,割稻得米,煮米成饭。佛性如种子,众生本性与佛无异,自心是佛,故曰佛性,这种子和秧稻米饭相隔很远。不要以为很远,就不相信这种子会成饭。成佛所以要先有信心,即把种子放在田里,等它发芽变秧,这时间又怕焦芽败种,错过时光,就是说修行要学大乘,勿误入小乘耽误前途。插了秧以后要锄草,等于修道要除习气毛病,把七情六欲,十缠十使,三毒十恶,一切无明烦恼都除净,智种灵苗,就顺利长成,以至结果。”
11 从释迦佛应世起,正法千年,像法千年,像法后为末法一万年。正法时期,闻法悟道者遍处皆是;像法时期,闻法悟道者亦有所在;而今末法时期,人根陋劣,心术浇薄,漫说众人,即出家僧人,亦是有名无实,并且不知出家为何事,根本上谈不到修行,证道者更无一闻矣。佛法至此,那得不衰真堪痛哭!
12 前清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京,我那时跟光绪帝慈禧太后们一起走。中间有一段,徒步向陕西方面跑,每日跑几十里路,几天没有饭吃。路上有一个老百姓,进贡了一点番薯藤给光绪帝,他吃了还问那人是什么东西,这么好吃
13 参禅念佛都是入道妙门,不分高下,可以互通,圆融无碍。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禅与净本相辅而行。
14 佛法的根本要义,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15 做工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
16 修行用功,贵在一心。
17 凡夫的境界,总是贪染财色名利。
18 “教化人不在于多谈,行为好,可以感动人心。如《怡山文》所说‘若有见我相,乃至闻我名,皆发菩提心,永出轮回苦’。你行为好,就是教化他,不要令人看到你的行为不好,而生退悔心,这会招堕无益。”
19 “凡学佛贵真实不虚,尽除浮奢,志愿坚固,莫贪神通巧妙,深信因果,懔戒如霜,力行不犯,成佛有日,别无奇特。本来心佛众生原无差别,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有何修证今言修者,盖因迷悟之异,情习之浓,谬成十界区分。倘能了十界即一心,便名曰佛。故不得不尽力行持,消除惑业,习病若除,自然药不需要。古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喻水遭尘染,一经放入白矾,清水现前。故修学亦如是,情习如尘,水如自心,矾投浊水,浊水澄清。凡夫修行,故转凡成圣也。”
20 你我都是一个心,只因迷悟而不同。
;阿弥陀佛
虚云老和尚---今生能做和尚,皆是过去培有善根,否则必不得出家做和尚也。和尚不是穷苦人做的,若是穷苦人做的,何以乞丐不做和尚?和尚不是富贵人做的,若是富贵人做的,何以未见富贵人去做和尚?有的居士于富贵功名也能放下,也能吃长素,也能打坐,也能礼佛诵经,对佛法也能懂能讲,但要他做和尚则不肯也。
足见做和尚不容易,那怕就是一个苦恼和尚,都有他前生的栽培。不过,既已做了和尚,就不可虚过,到宝山空手而回。
文学的生命力_八卦以下是校易搜收集并出版的三国演义中的文字材料。对于每个人。让我们快速看看它们!
中国有记录历史的传统,中国人有讲历史的习惯。因此,从陆游的小舟游近村,周舍退一步中,就提到:夕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在干活,谁当家死后,全村人都听蔡仲郎的。众所周知,从那时起,三点说书人出现了。>>因此,有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这是如此流行,民间谚语都涉及这一伟大的工作。>>有句谚语:不要看三国。因为害怕人们会学得更狡猾。因为没有哪本书像三国演义中完美的政治那样揭示人性的邪恶。还有一句谚语:看三国,为古人流泪。似乎害怕人们过于关心遥远的事情。它太情绪化了,不是人类唯一的仁慈。>>在中国,没有哪本书像三国演义那样与每个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众所周知,历史小说是小说,不是历史。但是,它对三国时期一些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对一些历史人物的判断,可以起到超越正史的作用。应该说,白脸是三国演义中画在他身上的,成了祭神、焚香的对象,是三国演义的结果。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学的潜移默化的功能和卓越的表现,无非是这部不朽的作品。因此,历史学家感到惊讶的是,它渗透了官方历史的力量,以至于与真实性混淆不清。作家们不禁赞叹,这部历史小说不仅是历史,也是小说的无缝统一。在历史小说中,它至今仍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自古以来,类似的传奇故事就层出不穷,而那些在当代写历史小说的人就更精彩了。然而,与三国演义或通俗表演相比,它是内敛的,缺乏文学才华;或者虚构到墙上,荒谬而不可靠;或者陈词滥调,庸俗甚至颓废;或者老式的,这是难以忍受的阅读。有些人把皇帝的后妃比作当代人更时髦的现代人物,有些人把起义领袖比作精通当代游击战术的将军,有些人把丑陋比作进步,有些人把反动的赞美比作美好的行为,而另一些人把暴君比作主人,把军阀比作救星,把封建伦理比作永恒的伦理,所以老百姓自然成了暴民。也有一些历史小说作家,或以马为赌注,以山为王,把某一段历史视为私人的保护区,不让其他人参与;或者以历史的名义,乔装卖春,糟蹋古人,大方地笑;或者野心勃勃,贪婪,无法维持;至于那些充斥着货摊的粗制滥造的历史小说,它们属于伪造的范畴。因此,在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历史小说像三国演义那样受欢迎。现在,几年后,它仍然是,因为它是一个真正的艺术作品。它既不是白话小说,也不是中国古典小说。半写半自持。它比白话文更优雅,但又不失平实文字的特点。它比文言文更明显,但不难理解。从知识渊博的人到卖纸浆的人,他们实际上既享受高雅又享受庸俗;从舞台到荧屏,从地方戏曲到电视剧,动来动去地表演,在咸宜你也可以老少皆宜。无论是点头还是批评,这本书都以其自身的政治和艺术价值流传至今。>>曾被誉为第一才子书,高于庄、骚、史记,被誉为扶帮培常、益风教。它也被认为是一个谈论污秽,有许多人指责它是太真实和接近腐烂,那些被七个现实和三个虚拟概念困惑和困惑,以及那些想要显示他们的厚度和伪样,看起来像诸葛是聪明和接近恶魔。尽管有许多缺点,但是,这种智慧结晶是由演讲者、艺术家和文人几千年来共同创造的。它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娱乐价值和娱乐价值,还具有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此外,它还具有启发意义的实用价值。三国演义的生命力可能就在这里。
zh523436是糊涂人一名,你已经说明了陈水扁是“贪污”而得来的,其中有蒙骗的成分。至于,故不论故事虚实,虚老没偷、没抢,又没骗人,得的是正财,你有什么意见?再说,他一生过得省吃俭用,最后把所得全送人了,这证明了他的确不为金钱所束缚,没有贪墨到。依你的逻辑,国家领导是坏人了,因为中国的国策是要让一部分人现富有起来。再来这些富人也全都是坏人了。你也逃不了关系,因为贫富是从比较中来,对于乞丐来说,你太富有了,所以你也是坏人一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