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年代》中的曼宁真爱周铁锤吗?为什么她能够和铁锤安心过日子?

《奔腾年代》中的曼宁真爱周铁锤吗?为什么她能够和铁锤安心过日子?,第1张

曼宁一生的的坎坷,是从15岁那年杀了那个强迫娶自己为妾的地主开始,幸也不幸,幸运的是逃脱了,那个叫周铁锤的男人帮助了她,她以为能自此逃脱,隐姓埋名南下江南机车厂工作,成为了“厂花”,不幸的是那个叫周铁锤的男人后来回来找家人,认出了她,为了留在城里,胁迫她结婚。

她并不爱周铁锤,只是命运的无奈和自己对他的惶恐,在毫无安全感下,她只能接受这样的胁迫。她看中了常汉卿的地位和家世,能给她依靠,但是常汉卿喜欢金灿烂;而后她目光转向了根苗正红有权势的冯仕高,但是冯心里只有金灿烂。在那个年代,一个弱女子,内心是颠沛流离的。接收周铁锤的胁迫假结婚,周铁锤成为正式工之后,曼宁想离婚,周铁锤也同意了,但是因为淋雨生病在广播的时候口误意外被冯仕高抓住不放,工作性命受到影响,在得知自己无生育能力之后的崩溃,周铁锤为了救她在胖子的帮助下,收养了一个女儿,自此,给了曼宁生的希望,活着的希望。

在那动荡的十年里,每个人都是为了求着一份安生的,人的精神都是高度紧张的,曼宁在十年的时间里,跟周铁锤共同抚养收养的女儿,表面上也是一个“家”,至少有一个“家”,周铁锤并不是一个大是大非不分的人,虽然比较粗糙,在世人的眼里,他与曼宁并不相配,曼宁的期待、爱情、梦想等等,其实都是在那十年的动荡里,早就磨灭了。她一开始的的自私自利算计,剥开之后发现她的矛盾和高傲,在岁月的锤炼下,变得平和而豁达,尤其是在面对美貌与智慧并重而又高傲的廖一梅的时候,她那一声感叹:年轻真好。我听出了荒芜与放下。

周铁锤为了女儿摆摊赚钱买电视机,还偷偷瞒着曼宁,怕她觉得丢脸;曼宁杀人事件曝光被抓,周铁锤甚至愿意跟她一起坐牢之后,曼宁终于被身边这样的一个很平凡很不起眼的男人打动了,因为他,在那动荡的十年里,其实就是这个男人让她依靠,守着家,守着她的。不能说是爱情吧,但是比爱情更可贵,更可靠,它注定不会像常汉卿与金灿烂那样的有趣,但是里面的风风雨雨并不比他们少。再回首,大半辈子都过去了,曼宁也不再是那个悬浮在半空里的人了,她跟周铁锤一样,需要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剥开,才能见真心的。遇见周铁锤,可能真是曼宁的宿命吧。

剧情简介 · · · · · ·

  1960年,年轻技术员常汉卿刚留学回来,与从铁道兵部队转业分配到厂里来的女战斗英雄金灿烂相遇了。他们从互相看不顺眼到相知、相爱,克服了来自家庭和外界的干扰,最终结合在了一起。婚后他们一起克服来自生活的种种困难、研究技术,花费了毕生精力共同为我国电力机车的研发、建造作出努力。岁月变迁后,他们的孩子也最终选择了机车建造这一专业,并为我国建造出了世界一流的高铁。

《奔腾年代》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rngh

您好!张学良、于凤至离婚始末如下:

张学良、赵四**相识、相知、相爱已经30余年了,但并非

法律上的婚姻。宋美龄在1960年劝赵四**让张学良弃佛教信基

督教。弃佛之后,张学良主张一夫一妻,正值此时,于凤至也同

意离婚,成就了30年的苦恋。 宋美龄当年与蒋介石结婚时,有一个条件,即要蒋与元配发

妻毛福梅先行离婚,作为基督徒的宋美龄不能答应在她之外,蒋

介石还有一个女人。 这个问题在张学良与赵四**的传奇爱情中也同样碰到。那

还是1960年以后,宋美龄劝张学良弃佛教转信基督。张学良心诚

则灵,潜心研读《圣经》,收获见识大异从前。人世间的功名利

禄,他视若过眼烟云。人生在世,恍若梦境,来去匆匆,转瞬即

逝,人类真正的老家在天国。 这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与教友宋美龄时常在教堂相见。在张

学良表示希望能为他举行受洗仪式时,宋美龄坚决反对。她觉得

张学良和于凤至有正式的婚姻关系,如今又与四**同居了几十

年,这就等于他同时有两位夫人,这种情况不合基督教的教规。 宋美龄提出如果真诚信奉基督,必须解除与于凤至的婚姻关

系。这实在是个两难抉择,于凤至对张学良是有大功的,离婚张

学良实在于心不忍;另一方面他又笃信基督,与赵四**几十年

相濡以沫,苦甘备尝。思前想后,张学良左右为难。 身在美国的于凤至知道这一情况后,提笔致信四**: 女是妹慧鉴: 时间过得真快,自从1940年我赴美医治乳癌,已经廿余年不

曾见面,真是隔海翘首,天各一方! 记得是1928年秋天,在天津《大公报》上看到你父亲赵燧山

因你和汉卿到奉天而发表的《启事》,声称与你断绝父女关系。

那时虽然我与你还不相认,但却有耳闻。你是位聪明果断,知书

达理的贤慧女子。你住进北陵后,潜心学业,在汉卿宣布东北易

帜时,你成了他有力的助手。为了家庭和睦,你深明大义,甚至

同意汉卿所提出的苛刻条件:不给你以夫人名义,对外以秘书称

谓。从那时开始,你在你父亲和公众舆论的压力下,表现出超人

的坚贞和顾全大局的心胸,这都成为我们日后真诚相处的基础与

纽带! 你我第一次见面,是1929年的冬天。我记得,那天沈阳大雪

纷飞,我是从汉卿的言语上偶尔流露中得知你已产下一子,这本

来是件喜事。但是我听说你为闾琳的降生而忧虑。因为你和汉卿

并无夫妻名分,由你本人抚养婴儿实在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你有

心把孩子送到天津的姥姥家里,可是你的父亲已经声明与你脱离

了关系,你处于困窘的境地。我在你临产以前,就为你备下了乳

粉与乳婴的衣物。那时我不想到北陵探望,令你难为情。我思来

想去,决定还是亲自到北陵看你。我冒着鹅毛大雪,带着蒋妈赶

到你的住处,见了面我才知道你不仅是位聪明贤慧的妹妹,还是

位美丽温柔的女子。你那时万没有想到我会在你最困难的时候来

“下奶”,当你听我说把孩子抱回大帅府,由我代你抚养时,你

感动得嘴唇哆嗦,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落下来,你叫一

声:“大姐!”就抱住我失声地哭了起来…… 汉卿后来被囚于奉化,你已经由上海转香港。我非常理解你

的处境,你和闾琳暂避香港完全是出于不得已!经我据理力争,

宋美龄和蒋介石被迫同意我去奉化陪狱。嗣后,我随汉卿转辗了

许多地方,江西萍乡、安徽黄山、湖南郴州,最后又到了凤凰山

。转眼就是三年,女是妹,我只陪了汉卿3年,可是你却在牢中陪

他20多年。你的意志是一般女人所不能相比的,在我决心到美国

治病时,汉卿提出由你来代替我的主张,说真的,当初我心乱如

麻。既想继续陪着他,又担心疾病转重,失去了医治的机会。按

说你当时不来相陪也是有理由的,闾琳尚幼,且在香港生活安逸

。我和你当时面临一个痛苦的选择,要么放弃闾琳,要么放弃汉

卿,一个女人的心怎能经受得住如此痛苦的折磨? 后来,你为了汉卿终于放弃了孩子……女是妹,回首逝去的

岁月,汉卿对于我的敬重,对我的真情都是难以忘怀的。其实,

在旧中国依汉卿当时的地位,三妻四妾也不足为怪(依先帅为例

,他就是一妻五妾)。可是,汉卿到底是品格高尚的人,他为了

尊重我,始终不肯给你以应得的名义……闾瑛和鹏飞带回了汉卿

的信,他在信中谈及他在受洗时不能同时有两个妻子。我听后十

分理解,事实上20多年的患难生活,你早已成为了汉卿最真挚的

知己和伴侣了,我对你的忠贞表示敬佩!……现在我正式提出:

为了尊重你和汉卿多年的患难深情,我同意与张学良解除婚姻关

系,并且真诚地祝你们知己缔盟,偕老百年! 特此专复 顺祝 钧安 姊:于凤至 于旧金山多树城 1963年10月 张学良捧读此信,热泪盈眶。 于凤至的达观、大度玉成了张学良与赵四**的人间美事。 不久,张、赵二人手牵手进入教堂。 1964年7月4日,虽值盛夏,那天却是少有的清爽。64岁的张

学良身穿崭新的西服、系着浅灰色领带,与身着合体旗袍、佩带

水晶项链的52岁的赵四**携手走进了台湾北投温泉附近的一座

教堂里。 教堂内没有华丽的彩灯,而是点燃了无数支巨大的蜡烛。年

近半百的陈维屏牧师,神情严肃地走到张学良跟前,指着身旁的

赵四**,用颤抖的声音问道:“你愿意这个女人做你的妻子吗

?”张学良深沉、清晰、肯定地回答:“愿意。” 陈牧师又转向赵四**,指着身旁的张学良,用同样的声调

问道:“你愿意让这个男人做你的丈夫吗?”此时的赵四**双

眼噙满泪水,双唇急速颤动,久久,久久才吐出三个字:“我愿

意。” 至此,相伴30多年,经历、情感难以用语言叙说的一对情人

,终于结成了夫妻。出席婚礼的国民党政界要员张群,艺术界名

人张大千和几位外籍朋友,无不为这迟到的婚礼落下了辛酸的眼

泪。 17天后,即7月21日,台北各报均刊出一则消息:张学良与赵

一荻在台北举行结婚典礼。40多年来,新闻媒体不知报道了多少

次有关张学良的消息,但哪一次也没有这次轰动。人们抢购,报

纸脱销。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联合报》第三版醒目的大标题是: 卅载冷暖岁月 当代冰霜爱情 少帅赵四   正式结婚 红粉知己   白首缔盟 标题下加有两句话: 夜雨秋灯,梨花海棠相伴老; 小楼东风,往事不堪回首了! 赵四**与张学良从相识、相爱后,30多年来一直以秘书身

份陪伴张学良,她与张学良已成为一个整体。 婚礼结束的钟声响了。张学良和赵一获在好友的携扶下,在

众人的簇拥下,缓步走出教堂。晚霞映照,微风吹拂,有情人终

成眷属。

为什么嫁妆也叫“奖金”?

在中国的婚姻习俗中,男女订婚或结婚时,男方给予女方的财物称为嫁妆,也称彩礼、彩礼、彩礼。但古人一般将彩礼称为“红利”,如元官汉卿《窦娥冤第二折》:“无羊酒,无红利。”《二刻拍案惊奇卷七》又曰:“太守付酒钱鼓乐,送至其家。”但是,为什么彩礼也叫奖金?

先说中国古代的结婚仪式。古书《礼记昏礼》上传:“礼无意识者,与两姓和睦相处,为子孙后代着想,必拜庙。所以,君子比较重视。是因为昏厥礼,求名,纳吉,招兵,求约。诸公在寺中有几席,却在门外迎客,入内,升官守寺。因此,昏厥是谨慎的。”另一个《仪礼》说:“昏厥有六礼,分别是收礼、问名、收名、问约、迎你。”这是“六礼结婚”的传统习俗,创立于西周,历代沿袭。也是“彩礼”习俗的由来。

“六礼”,即六礼,是指从求婚到结婚的整个婚姻过程。俗话说“天上无云无雨,地下无媒无姻缘。”另一个《梦梁录卷二十》:“婚姻之神,先靠媒人。”所以,媒人是婚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纳才,俗称“订亲”,是指孩子结婚时,男方父母请媒人向找好的女方提亲。男方收收时,需要给女方近30种象征超富返利网吉祥寓意的礼物;这时候女方也问了媒人他家的情况。

q又叫“生庚”,俗称“八字”。女方同意男方求婚后,女方父母会写上女儿的名字、排名、出生日期等。上红帖并带回给那人。男的收到后,让算命的“合八字”问卜吉,决定双方八字是否适合不冲,或者把女的“八字”放在灶神面前。若无太平,八字相合。如果你选择了发送求婚帖的日期,否则你必须将“庚帖”退还给女方。

纳吉布,又名“郭”《仪礼士昏礼》上传:“若归寺,得吉兆,然后遣使者报之。”即男方索要姓名后,如果结果是吉兆,双方并不矛盾。同时,他们必须向女方报告好消息。即使初步约定了婚姻,也就是俗称的“订婚”“订婚”。

郑娜,也被称为“纳比”,是六礼中最重要的。载:“征,使之成,使使者收钱使之成婚。”媒人给新娘聘礼、嫁妆、礼金,成就婚礼,所以俗称“定亲”、“大定亲”或“过礼”。这个时候,女方需要还礼。征完之后,婚姻进入正式准备阶段。

请称之为“乞日”,即男方选好婚期,征得女方同意,俗称“养日”或“送孙”。

婚礼仪式是古代婚姻仪式中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仪式,是女婿到新娘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俗称“结婚”。结婚那天,新郎先去妻子家。女方父母在门外迎接,进了女方庙后,拜了祖宗。然后新娘出了门,新郎新娘带她去了男方家。男方家人完成祭天、祭地、祭祖的仪式后,送进洞房。

民间娶新娘的仪式叫做“结婚”。新郎先去女方家,进庙祭祖,然后一起去男方家。男方家人完成祭天、祭地、祭祖的仪式后,送进洞房。

当我

其实这个古老的仪式早就简化了。到南宋时,六礼合并为三礼,顺序为纳才、郑娜、婚礼。到了清代,简化为二礼,只剩下征和婚礼。但在现代婚礼习俗中,接受三本六礼是一种比较完整和被重视的传统礼仪。

在复杂的“三本六礼”婚礼礼仪中,送礼回礼是所有流程中的主要活动。所有的礼物都必须插上金花和红丝,而发夹是幸福和吉祥事件的象征。所以彩礼俗称“红利”。

从古代的婚礼仪式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人非常重视婚姻;另一方面,现代人对婚姻欠考虑的态度是“同意就同意,不同意就分”,对婚姻不够重视。那不就是很多家庭悲剧的源头吗?

少帅张学良原配妻子是于凤至。因突发心脏病离世,享年93岁。

于凤至(1897年6月7日-1990年3月20日),字翔舟,富商于文斗之女,生于1897年奉天怀德(今吉林四平公主岭),为张学良的原配妻子。1915年和张学良结为伉俪。

1936年“西安事变”后陪伴张学良,其间乳房烂疮日益严重。1940年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同年赴美求医,病好后在华尔街股市拼杀,赚了许多钱。

1990年3月20日午夜12时半,在美国洛杉矶市好莱坞山顶上一座雅致的豪宅里,因突发心脏病离世,享年93岁。

扩展资料:

于凤至在张家大院的小一辈女人中,张学良的妻子于凤至,最受张作霖重视。这不仅仅是由于儿媳妇的品貌出众,还因为他十分珍视同于凤至的父亲于文斗的旧谊。

20世纪初,当张作霖徜徉子山林草泽之间的时候,曾受过梨树县商会会长于文斗的照拂。一次偶然的机会,张作霖得知于文斗的女儿于凤至“福禄深厚,乃是凤命”。

他深信“将门虎子”与“凤命千金”是难得的姻缘,婚后一定大得大贵、大吉大利。从那时起他便许下一个心愿:一旦得势,他的儿子必与于家女儿成亲,用以相近相报。

后来张作霖做了奉天督军,权势两得,便娶了于文斗的女儿做了他的儿媳。于凤至美丽而又智慧,爱新觉罗.博杰就曾盛赞于凤至“长得很美”。”

她生就一张很古典的脸,清清秀秀的,宛若一枝雨后荷塘里盛开的莲。张学良同于凤至的婚事,是由张作霖一手包办做主的。张学良最初并不满意这门亲事,因而持反对态度。

学良跟随父亲住进省城奉天后,开始学英文,在这一过程中结交了许多英美朋友,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充满了他的脑海,所以对婚姻方面的“父母之命”、“媒纳之言”十分反感。

张作霖面对儿子的不感兴趣则出以折衷的态度,他对张学良说:“你的正室原配非听我的不可。你如果不同意旧式婚姻,你和于家女儿成亲后,就叫你媳妇跟着你妈好了。

你在外面再找女人,我可以不管。”张学良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这门婚事。张学良15岁同于凤至结婚。于凤至大张学良3岁,”所以婚后张学良一直对于凤至以大姐呼之。

婚姻的和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的个人修养和成熟度。于凤至对张学良的婚外行为并非没有察觉,心里有时也不是滋味,但她的良好家教和个人涵养使她总能识大体,顾大局。

所以还是一往情深地培植、浇灌她们的婚姻之树,给外人的感觉:他们夫妻倒也是和谐、幸福的。在帅府院内,于凤至当属小字辈,可她的彬彬有礼,博学多才。

好善乐施和善解人意,却为自己矗立起一座受人仰慕的碑。于凤至在府内做事有板有眼,事有见地,人们有事多愿意与她商量。就连张学曾、张怀曈想要给许夫人办寿酒都请她给出注意。

在张作霖的几位夫人中,于凤至对卢夫人格外敬重。她十分钦佩她能视冠英、学良、学铭如己出的美德,所以一直寻机加以回报。

和卢夫人形同母女,她不但对自己的亲属毕恭毕敬,尽心竭力,对下人亦不摆少奶奶架子,于凤至平易近人,帅府的下人都愿意接近她。”

于凤至入帅府以来,以自己独有的庄重、内敛、仁义,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赞誉,也更加使张氏父子对这位女子刮目相看。

-于凤至

冯仕高虽然在剧中不怎么招人喜欢,但仔细想想,感觉这个角色还是挺令人心疼的。原本冯仕高有更好的发展前途,但为了金灿烂选择留在车场,结果却是眼睁睁看着金灿烂和常汉卿在一起。有人推测冯仕高最后也没孤独终生,他和常汉坤在一起了,不过这可能只是某位观众的美好猜测,如果这两人真的在一起看也太狗血了。常汉卿的情敌一下子变成了他的姐夫不能理解。

冯仕高和常汉坤结婚了吗

《奔腾年代》中冯仕高本来对金灿烂死心塌地,但是很明显冯仕高结局不会和金灿烂在一起,而常汉坤一直终身未嫁吗冯仕高常汉坤结局在一起结婚了吗

冯仕高在剧中是一个留学归来的高材生,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一个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形象,在机车建造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剧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冯仕高喜欢着金灿烂,对她情有独钟,然而金灿烂却一心喜欢着常汉卿,对他的好视而不见,阻止了好几次他们在一起都没有结果,最后只能看着心爱的人嫁给别人。

常汉坤对常汉卿的事情这么尽心尽力,难道她没有感情戏吗常汉坤最后怎么样了首先可以知道常汉坤和金灿烂的关系得到了缓和,那么在爱情方面,编剧是否给常汉坤安排了另一半呢常汉坤总不能终身不嫁吧

据悉常汉坤和冯仕高走到了一起,这听上去有点狗血,冯仕高向来与常家势不两立,他怎么会喜欢上强势霸道的常汉坤呢之前有网友透露常汉坤遇到劫匪,冯仕高舍命维护了她的清白,常汉坤感激冯仕高并嫁给了他,如果真是这样,就当强行给他们一个完美的结局吧。

冯仕高让人心疼

剧中冯仕高的母亲曾要求冯仕高调回北京工作,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是可以让母子团聚,二是在北京更有发展前景。但是冯仕高却拒绝了回京的机会,选择留守机车厂。其实冯仕高的选择对于金灿烂来说是好事,毕竟冯仕高的位置在哪里,而且冯仕高对金灿烂的爱慕,对金灿烂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但是对于常汉坤与常汉卿的常家来说就不见的是好事。冯仕高对常家资本家的性质是非常在意的,尤其是这次出国学习的时候,冯仕高就是利用常家资本家的身份拒绝全家出国;而且因为金灿烂的关系,冯仕高往往会将所有的责任推到常家,比如剧中常汉坤要求灿烂离婚,冯仕高就认为这是常家资本改造还不够完善,而不是因为灿烂不能生育。冯仕高留下其实对常家绝对不是好事,尤其是十年文化浩劫,冯仕高对常家发难也是肯定的。

而对于冯仕高自己而言其实也不是好事,在感情方面迟迟无法放手,对金灿烂始终抱有幻想,甚至出现偏执的情况;而在自己的事业方面,因为其带有个人情感的本位主义,没有进入厂班子,如果他调回北京,相信凭借其过人的能力和思想觉悟,所获取的成就要远远大于政治部主任的位置。说到底冯仕高始终放不下对金灿烂的爱,而这样的反派能不让人心痛吗

那就是如果冯仕高是正面人物,那么他会怎么做他可能会主动放手对金灿烂的偏执,解开身上爱的枷锁,找到适合自己的爱人;在事业方面对成为汉卿的得利的臂膀或者保护者,不让其在随后的运动中受到伤害,从而影响电力机车的研发,最终会成为事业爱情双丰收的典范。

但是话说回来,如果没有冯仕高这个角色的存在,那么该剧就没有冲突感,整部剧就变了非常流畅,比如机车研究会非常顺利,常家也能平安的度过文化浩劫,甚至常汉坤解开心结,重新开启一段新恋情,但是这样的故事是观众想看的吗显现不是,为了剧情冲突感,作为观众的我们,只能默默心疼冯仕高三分钟。

1975年4月5日,台湾正值清明时节,缠绵病榻近一年多的蒋介石于凌晨23:50分,因心脏病去世。

去世之前,蒋介石找来蒋经国宋美龄等人, 详细安排了台湾今后何去何从

宋美龄借此机会,再次含泪问出那个横亘在夫妻二人间39年的问题: 汉卿……还他自由吗?

蒋介石闭目片刻,答道: 不可放虎

宋美龄闻言泣不成声。

中国近代史上,有关张学良的各种理论著作层出不穷。但很少有人能完整概括这位著名“少帅”的一生。

1901年6月4日,张学良出生在 辽宁省台安县城 ,当时仍叫做八角台。

父亲张作霖当时还不是北洋军阀,在山间地头收“保护费”,是个团练长。母亲赵春桂乘坐马车逃难,在 颠沛流离中生下了长子张学良 ,乳名“小六子”。

小六子在堂舅赵明德家中长到5岁后,张作霖归顺清廷,他跟随母亲搬到父亲驻扎的新民府,次年拜崔名耀为老师, 学习四书五经 等中国古典著作。

这一时期,小六子正式取名为“学良”,字汉卿。其 生性顽劣、无法无天的性格让身边人时常胆战心惊 。他本人却不以为意,成日疯玩。

民国成立后,张作霖担任第27师师长,进驻奉天,也就是后来的沈阳。张学良在父亲安排下,先后拜杨景镇、金梁、白永贞为师,东西文化兼学。

白永贞辞官之日曾劝说张作霖,让张学良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他并不是一个坐屋念书的人

1919年,张作霖重开东北陆军讲武堂,张学良正式入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授予 炮兵少校军衔 ,进入东北军部队, 一年便升为上校

此后,张学良在军中步步打拼,到 中原大战时已经成为东北军陆军上将 ,是父亲张作霖的左膀右臂。

在此期间,张学良结识了恩师郭松龄、挚友潘友郁等人。东北军在张氏父子的带领下,形成 本土派、留日派、讲武堂派 (也称新派)三大势力。张学良成为讲武堂派的****。这也为后来 东北内乱埋下了祸根

1925年,郭松龄因 反对与日本签订密约,起兵讨伐张作霖 ,被得意门生张学良击败,最终死于留日派杨宇霆的算计之下。

潘友郁因涉共,被张作霖下令受刑就死。张学良万般无奈之下,只得 亲手处决了潘友郁

1927年,张作霖在北京组织 安国军政府 ,自任陆军大元帅,张学良以陆军上将的身份跟随左右, “少帅”之名全国皆知

此时南京的蒋介石已经基本掌握军政大权,于1928年再次兴兵北伐。奉军节节败退,张作霖担心被后人痛骂卖国贼, 拒不执行与日本签订的密约 ,于1928年6月3日离开北京。

6月4日,他在返回奉天的路上被关东军炸成重伤,勉强回到大帅府便即去世。 张学良的生日从此就成了父亲张作霖的忌日

得知张作霖受伤,日本多次派林权助等人前来刺探情况,被张作霖夫人与长房媳妇于凤至联手打发。

拖到6月17日,张学良 化装成炊事兵从北京赶回奉天 ,稳住部下人心,待一切事情都妥善解决后,他才在21日对外发布讣告,正式宣布张作霖死亡。

1928年7月3日, 27岁的张学良就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 ,军政大事的重担便全部落到他的肩膀上。

张学良出任东北最高实际***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 如何解决日本、苏联在中国东北的特权

他首先设计处死了阴谋夺取东北政权、勾结日本出卖东北利益的杨宇霆、常荫槐等旧派元老,接着亲自 组建东北航空司令部 ,出任航空司令,把东北空军重新编制为5个航空大队。

1928年8月,张学良成立海军院校, 培养东北自己的海军 ,在葫芦岛、青岛、哈尔滨三地建立海军基地。短短几年,东北就拥有了一支 海陆空三军齐全 的现代化部队,并有 步、骑、炮、工、装甲、 汽车 、通信等协同作战的多个兵种

在当时,这样的军队,全中国除了蒋介石,就 只有张学良拥有

面对日本人步步紧逼的局面,张学良为了不让东北落入日本手中,他在解决杨、常二人后, 于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易帜 ,服从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听从调配。

张学良命令军队换下北洋政府的五色国旗,升起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由此, 中华民国完成形式上的统一 日本妄图分裂中国的阴谋最终破产

为了嘉奖张学良在东北易帜一事上所做的努力,1928年12月30日,南京政府任命 东北军将领汤玉麟为热河政府主席 ;31日,任命张学良为 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 ,全军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

令蒋介石深感忌讳的是,张学良的部队并非是无源之水。张家父子经营东北几十年,在东北大地上形成了 十分完备的运输体系和工商业体系 ,军工产业与兵工业也井然有序持续运转。

加上张学良制定的“ 裁兵殖边 ”、改革金融信贷政策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人民生活相对稳定,东北俨然是 战争年代的“独立王国” 。虽有日本虎视眈眈,但总体仍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这令蒋介石忧心不已,为了 削弱其控制力 ,他 鼓动张学良收回苏联在中国东北的铁路特权

张作霖生前曾与日本人口头约定租借满蒙铁路,张学良上位后果断拒绝。有关密约的一切协议, 凡没有落实到纸面上的,一概不认

苏联方面,原本列宁同志宣布放弃沙俄时期在中国东北获取的一切特权,他去世不久, 斯大林宣布苏联继续保有中东铁路等相关特权 ,但张作霖绝不承认。

张学良接替老帅的位置后,一方面 年轻气盛 ,另一方面 受到南京蒋介石鼓动 ,为夺回中东铁路,于1929年8月18日在黑瞎子岛附近与苏联交战,历时100多天。史称“ 中东路事件 ”,在当时震惊中外。

这场战役中,东北军死伤近一万人,苏军仅伤亡不到1000。12月20日,在美国调停下,张学良 被迫与苏联签订《中苏伯力会议议定书》 ,承认中东铁路中苏合办。黑瞎子岛也从此为苏联所占。

东北军在此战中损失惨重,张学良的 个人威望也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驻扎在东北土地上的关东军大本营 摸清了张学良的底细 ,开始频频制造事端,挑衅东北军底线。

1931年9月18日,关东军炮制了柳条湖事件,以此为契机, 在6个月内占领了东北全境

张学良奉蒋介石不抵抗命令,率领30万东北军撤退入关,被全国人民痛斥为“ 不抵抗将军 ”。

在蒋介石的暗示下,1933年4月,张学良宣布辞职,经上海出访欧洲考察。

这一时期,他有感于自己 处处上当、次次蒙冤 ,沦落至此,便痛下决心 戒掉毒瘾,终身不复吸

张学良出国后,他留下的30万东北军义愤填膺, 人人痛骂蒋介石刻薄寡恩 ,称“他”用得着人就用,用不着就一脚踢开,“太不够朋友”。

群情激奋下,蒋介石传达到东北军的命令也往往被刻意忽视,张学良的忠实部下于学忠、何柱国、万福麟、王以哲等人以各种名义 拒绝听从调配 ,令他十分恼火。

在此情形下,蒋介石 不得不重新启用张学良 ,于1933年底召回张学良,仍命他继续接管东北军, 开赴西北“剿共”

然而令蒋介石失望的时,张学良接管东北军后,陕北的红军仍是越打越多,东北军在劳山等地连续几次惨败,使张学良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不再信任蒋介石那套“攘外必先安内”的理论。

为了更好地与红军打交道,张学良开始 秘密接触共产主义的相关书籍 与理论著作,并结识了几位 私下与***有往来 的国民党军官。

张学良西北“剿匪”的同时,华北局势日渐紧张, 日军一路南下疯狂攻城略地 ,展开惨无人道的血腥屠杀,各地学生运动与工人罢工运动风起云涌。

在联共抗日呼声持续高涨的形势下,蒋介石依然不为所动,平定两广事变后便 乘专机飞往西安亲自督战

此时, 张学良的东北军 杨虎城的西北军 ***的红军 秘密达成联合抗日协议,在整个西北形成了“ 三位一体 ”的局面,这令蒋介石感到心惊。

他一再督促张学良出城剿共,并威逼张学良,如不服从命令,将 调东北军南下安徽福建 ,另派中央军前来剿共。

张学良多次苦劝未果,惹得蒋介石勃然大怒,产生 替换张学良、分解东北军 的念头。

张学良正在犹豫是否兵谏时,杨虎城找到他,提醒张学良时间已经不多,如继续拖下去, 怨气冲天的西北军很可能哗变 ,届时事态会更加不可控制。

1936年12月12 日凌晨5点,临潼华清池边上响起了枪声。

西安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陕甘宁边区政府、苏联、美国等多方代表纷纷进入西安, 尽力保全蒋介石 ,以免更大的政治危机爆发。

由于当时蒋介石在国内仍有很高威望,普通民众不明所以,误以为张学良为 一己私利扣押蒋介石 。事变发生一个月内,张学良受到了 前所未有的舆论攻击 。在国际上,苏联和美国也对张学良的行动表示不认可。

关键时刻,张学良终于盼到 延安方面的代表周恩来进入西安 。随后,周恩来与南京代表宋美龄、美国代表端纳等人见面,三方经过协商,最终 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联合抗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深感内疚,表示愿意 送蒋介石返回南京 。这一决定事先没有告诉任何人,延安方面,当周恩来得到消息后紧急赶往机场,却只看到了飞机远去的影子。

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到达南京,一下飞机, 戴笠就派人秘密“护送”他入驻公馆

6天后,南京军事法庭以犯上作乱的罪名判处张学良 10年有期徒刑 ,蒋介石“大度”表示赦免其罪,张学良被送到奉化溪口“读书”。

在整个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时期,张学良再也 没有机会走上战场抗击日本、报效祖国

蒋介石的出尔反尔行为激起各方抗议。

全国解放前夕,周恩来曾计划 用蒋介石盟兄弟张群交换张学良出狱 ,却因不可抗力最终失败。

至此,大陆方面,最后一次拯救张学良的机会失去。

蒋介石败走台湾后, 宋美龄就主动承担了保护张学良的使命

宋美龄与张学良相识很早。1925年,南京路大屠杀震惊朝野,还是东路军总司令的 张学良奉命进驻上海,调停中外冲突 。在一次鸡尾酒会上,遇到了上海滩大名鼎鼎的第一名媛宋美龄。

两人一见倾心 ,张学良惊叹于宋美龄的知性温雅、美貌博学,宋美龄惊叹张学良的优雅迷人、绅士风度。

在之后的数月里,宋美龄与张学良结伴出入各种场合,成为 上海滩一大风景

张学良晚年回忆宋美龄,还不无幽默地表示,如果自己当时没有太太,一定会猛追宋美龄。

1927年12月,蒋介石在上海与宋美龄结婚。婚后夫唱妇随,宋美龄对蒋介石可说有情有义,但在对待张学良的问题上, 宋美龄表现出极为强悍的态度,想方设法保护张学良的人身安全

1936年西安事变后,宋美龄极力向张学良保证,他来南京后, 自己一定会保他安然无恙

但随后蒋介石就扣留了张学良。这使宋美龄感到十分内疚。她以自己掌握了蒋介石诸多秘密为由, 要求丈夫务必留下张学良的性命

此后,在张学良最为艰难的岁月里,宋美龄始终挂念着张学良的安危,及时为他 送来各种生活必需品 ,两人以书信联系,引为毕生知己。

半个多世纪以来,张学良在台湾多次搬家, 身边特务始终如影随形 。长久郁闷之下,他与陪伴身边的赵四**情投意合,在60年代结为夫妇。

远在美国的发妻于凤至为了 保全张学良性命 签署了离婚协议

1975年,蒋介石在台湾病逝,离开人世前, 他仍对囚禁39年的张学良忌恨不已。

宋美龄询问如何处置张学良,已经性命垂危的蒋介石回答她: 不可放虎

仅仅四个字,却足以看出蒋介石到死都对西安事变耿耿于怀,并未真正放下。

蒋经国虽对张学良怀有好感,两人在溪口时也有过促膝长谈,但父命难违,他仍是 遵从遗嘱,继续关押了张学良十年 ,直到1988年蒋经国本人去世。

蒋经国晚年,张学良虽未正式获得自由,但 行动比从前自由了很多 。1990年后,张学良终于恢复自由身。

赵四**去世后,他定居美国夏威夷。

2001年, 101岁高龄的张学良安然去世

至此,这位曾以 兵谏改变中国近代史 、极具传奇色彩的 民国“少帅” 带着无数秘密离去,只给后人留下了一页泛黄的史历: 1936 年。

1、中国***新闻网:《《你是这样的人——回忆周恩来口述实录》连载 张学良说,我佩服的人里周恩来是第一个》

2、央视网:《蒋介石向张学良下过不抵抗命令吗?》

3、央视网:《张学良小传》

她心里面已经有了喜欢的人,容不下其他人了;同时她也希望能够好好的照顾弟弟常汉卿。毕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两人的身份以及常家的存在,都是十分危险的事情。

《奔腾年代》的大姐就是常汉卿的姐姐常汉坤。她有情有义,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受到过国外良好的教育,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杰出的新时代女性。她对待自己的感情可谓是从一而终。

当初在法国留学的时候谈过一场恋爱,而且两人非常的甜蜜,但很不幸,她的爱人去世了。从此以后大姐的心扉再没有向任何人敞开过,更不要说爱上其他人了。所以她不结婚也是情理之中。

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当时的时期非常的特殊,她要留下来照顾弟弟常汉卿。作为大姐,她其实一直在默默的保护弟弟,这体现在后来的局势稳定之后,她才把一直保管着的小白楼的房契交给常汉卿。因为她知道,汉卿已经不会再有任何的危险了。

 

剧中大姐的另一个看点是与灿烂的关系并不好。即便灿烂和汉卿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大姐跟灿烂的关系也没有因此缓和。不过最后无论怎么样,两人都会和解。

这部剧无疑是一部好剧,复古经典的镜头,研究者们不畏艰难的姿态,总能将大家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之中,那样火红的燃烧的岁月,就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见证。

于凤至(1897年6月7日-1990年3月20日),字翔舟,富商于文斗之女,生于1897年,少帅张学良的原配妻子。

在张学良的坎坷人生之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1990年3月17日午夜12时半,在美国洛杉矶市好莱坞山顶上一座雅致的豪宅里,因心脏病离世,享年93岁。

从1940年赴美就医算起,她在美国整整度过了50年。这50年里,她不仅一个人照料三个子女,而且还凭着坚强的意志战病魔、投资地产和股市,由罩在丈夫光环下的民国时期东北第一夫人转变成一位杰出的事业家,为子女、也可以说是为张学良积累下一份让人难以置信的家业。

“救汉卿,我要奋斗到最后一息”的信念牢牢地支撑着她,她90余年的人生历程,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生死相许、什么叫忠贞不渝。

在张家大院的小一辈女人中,张学良的妻子于凤至,最受张作霖重视。这不仅仅是由于儿媳妇的品貌出众,还因为他十分珍视同于凤至的父亲于文斗的旧谊。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作霖得知于文斗的女儿于凤至“福禄深厚,乃是凤命”。张作霖是一个颇自负的男人。他深信“将门虎子”与“凤命千金”是难得的姻缘,婚后一定大富大贵、大吉大利。

后来张作霖做了奉天督军,权势两得,让张学良娶了于文斗的女儿做了他的儿媳。

张学良最初并不满意这门亲事,因而持反对态度。学良跟随父亲住进省城奉天后,开始学英文,在这一过程中结交了许多英美朋友,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充满了他的脑海,所以对婚姻方面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十分反感。

张作霖面对儿子的不感兴趣则出以折中的态度,他对张学良说:“你的正室原配非听我的不可。你如果不同意旧式婚姻,你和于家女儿成亲后,就叫你媳妇跟着你妈(指继室卢夫人)好了。你在外面再找女人,我可以不管。”

张学良15岁同于凤至结婚。于凤至大张学良3岁,所以婚后张学良一直对于凤至以大姐呼之。

在帅府院内,于凤至当属小字辈,可她的彬彬有礼,博学多才,好善乐施和善解人意,却为自己矗立起一座受人仰慕的碑。

张学良在同于凤至婚后的漫长岁月里,也越来越被她的友爱、体谅和痴情所感动。他们在1916年结婚,那时学良只有15岁,于凤至也仅18岁。婚后,于凤至可谓双重身份:既是妻子,又是大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3539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1
下一篇2023-10-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