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在上海第一次见到宋美龄时,就被她深深地迷住了,后来却和蒋介石一起崇拜他。
有人说,张学良输给了宋美龄,而不是蒋介石。
宋美龄说:我们为韩庆感到难过。
张学良说:如果我当时没有妻子,我会去追宋美龄。
蒋介石说:我的妻子爱她的国家,理解她的正义。她应该知道今天的一切都必须以国家为重。
宋美龄说:你要是反对那个小家伙,你要是想对他不好,我我马上离开台湾省,把你所有的东西都给你。
张学良曾说:我认为蒋夫人是我的知己。江太太很了解我。她曾经和蒋老师争论过;说张学良没有在西事件中,我不想要钱和土地。他想要的是牺牲。在一次海外采访中,张学良还说,因为他尊重宋美龄,只要宋美龄还活着,他就会保守他们的感情秘密。
在张学良在美国人眼里,宋美龄是一个非常聪明能干的杰出女性在现代中国找不到第二个。他们有许多共同语言。学者们认为宋美龄和张学良比蒋介石有更多的共同点,因为他们有相似的出生、年龄、英语和西方教育。
如果宋美龄能活一天,我也能活一天。这句话非常适合形容宋美龄和张学良的关系。
张学良与宋美龄的关系。他们住在一起吗?他们有婚外情吗?
作为一个权力欲很强、善于炫耀的政治女性,宋美龄只是在与东北硬汉张学良的交往中表现出了自己真挚细腻的女性情怀,这是一种率真真挚的气质。这种不同寻常的柏拉图式的情感出现在两位有着特殊身份和特殊命运的中国名人之间。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却是真诚的。
也许张学良夫妇只是红颜知己,也许他们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了一个和自己很像的人,所以很珍惜。也许郎是多情的,是妾,但现实是不允许他们在一起的。
夫人是我的守护神这是张学良的原话。西事变后,与蒋介石结拜为兄弟的张学良突然成了蒋介石不可饶恕的罪人的眼睛。张学良始终认为,西事变后,蒋介石不是为了保护宋美龄才杀了他。
那么,这位女士为什么要保护他呢?有人说张学良是宋美龄的初恋情人,甚至有人说他们有暧昧关系。其实,宋美龄比张学良大四岁,但她比张帅晚两年去世。
爱情不会不一定要在一起,遇到的人不不一定要相爱!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尽管他们没有最终没有走到一起,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是一对曾经深爱彼此,并且是一辈子的朋友。
张学良他去世后,与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蒋经国、陈诚、杨虎城、戴笠、段南等人的通信共计约500封,装在4个箱子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500多封信中,有100多封是张学良和宋美龄的亲笔信。抬头看这几封信,可以清晰的看到两个人之间真挚的感情。
张学良和宋美龄是一生的知己,但也是精神和情感的寄托。两个人有很多共同之处,彼此都认识。这种情感是超越情感的,让人嫉妒,让人羡慕。但无论如何,一个民族英雄和外交使节应该值得我们尊敬。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蒋介石和张学良是整个事件的主角,不过一个是抓人,一个是被抓,宋美龄作为蒋介石的妻子,听闻丈夫被张学良扣押了,自然急得团团转,宋美龄本也是个颇具敏锐洞察力的人,但因为太急六神无主,就一股脑直接飞到西安,企图用自己的个人力量解决西安事变,幸亏这是有个人拦住了她,这人就是威廉·亨利·端纳。
威廉·亨利·端纳是澳大利亚记者出身,或许大家没听过他的名字,但他的来历和经历却非同寻常,西安事变时他是蒋介石家身边的谋士,端纳高鼻碧眼,他超脱于中国各党派之上了,他怀着博爱之心来到中国,是支持中国抗日的。
端纳1903年在香港担任《中国邮报》副主笔,后来又成为《伦敦时报》和《纽约先驱报》的记者,1915年他把袁世凯和日本人签订的“二十一条”在报纸上宣扬出去,顿时引起国内外一片哗然,端纳从此也名声大振,不久后他结识了孙中山,为民国政府起草了第一个对外宣言。
端纳在民国时期,接触过许多中国重要历史人物,孙中山过世后,他成为张作霖的私人顾问,张作霖被炸死后他担任张学良的老师,曾陪着少帅去戒烟,并周游过许多国家,跟张学良感情很深,后来他认识蒋介石,蒋对他非常赏识,便邀请他做自己的顾问谋士,但他并没有明确的职位。
端纳虽然没有领蒋介石的工资的,但却常常给出很多有用的建议,宋美龄和蒋介石夫妇对他都非常钦佩,也非常的尊重他。1936年12月12日晚,宋美龄得知蒋介石被扣押后,急忙给宋子文和端纳打电话,让二人赶到孔祥熙的住所,几个人一起商量对策。
这时候宋美龄已经神魂不定,说话做事都非常焦急,他还有用英语对端纳说:“西安发生兵变!委员长被绑架,听说已被杀死!”这时候端纳就出来安慰她,他列举出两个理由,说委员长不会有事的,他对宋美龄说了一番话,只要包括两点:
第一,我不相信少帅会叛变委员长,我跟张少帅感情很好,深知他的为人,他并不是一个背叛上级之人,这点可以保证;第二,委员长现在不可能死了,张学良是个理智的人,他不会这么短时间内杀委员长的。端纳的一番话讲下来,终于让宋美龄稍微安心,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了。
后来西安事件的发展,果然如端纳所料,全过各界都希望和平解决西安事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外抗日,而当时能领导全国人民抗日的人选,只有蒋介石是最合适的。所以最终宋美龄也是虚惊一场而已。
端纳在蒋介石身边时,曾多次为他出谋划策,直到1940年,他跟蒋介石意见不和,便告辞蒋介石离开了中国,从此环游太平洋,直到1946年病逝,在他临终弥留之际,宋美龄在他床边为其诵读《圣经》,逝世后她在上海宋氏墓地拨出一角,用于安葬端纳。
1936年12月12日,在中华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以爱国的赤诚之心,毅然发动西安事变,逼蒋介石抗,这一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众所周知,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同谋杨虎城,事后被撤职留任,但最后也与张一样被软禁。1949年蒋介石亲自下令杀了杨虎城全家,张学良之所以能躲过一劫,是多亏宋美龄充当了他的保护神。
张学良晚年,曾这样对史学家唐德刚说:“我没死,完全是蒋夫人保的。蒋夫人保护了我,我很感激她。”那么他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张学良与宋美龄在灯火酒绿的宴会中初识了,在众多美女中,唯有宋美龄吸引了他。当时,两人都是二十多岁,张学良为她气质而倾倒,宋美龄也为他的风度而倾倒,并称他为“莱茵河畔的骑士”,可以说宋美龄刚回国的时候,张学良一眼就相中了,之后两人还频频约会,两人一度成为洋场的耀眼明星。
经常约她出来跳舞,约会,更有人传言两人曾经共进晚餐,宋美龄更是去了独自张学良家中,虽然张学良对此一直没有承认,但是张学良晚年时还亲口说:“若不是当时已经有太太于凤至,我肯定会猛追宋美龄的。”这些蒋介石都不知情,与此同时,身为上校的蒋介石也在追求宋美龄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本答应张学良不会事后追究,没想到刚发他出来就反悔了,宋美龄曾威胁蒋介石:你要敢动那个小家伙,我就把你的事情全给说出去。美国的驻华公使也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宋美龄为了保护张学良,还和蒋介石大吵了一架。
除却此事意外,宋美龄还一直给张学良保守着一个秘密。1925年,张学良的东北军初到上海,张学良认识了宋美龄,两人一下子被对方吸引,宋美龄称张学良为,“莱茵河畔的骑士”,张学良称宋“美若天仙”。两人都受过高等教育,有着共同的语言,经常聊天到深夜。
蒋介石去世后,张学良被媒体采访时不止一次提到:夫人就是我的保护神。蒋介石对其什么态度他也不知道,只知道当时蒋介石在西安事变结束后去钟山一趟,烧了不少信件,这里面很多都是张学良和宋美龄的来信,至于其中还有什么,他也不太清楚。
张学良逝世后,留存信件有四大箱约500多封,张学良与宋美龄的私人通信最多,约在百封以上。信函中,宋美龄一直称呼张学良为“汉卿”;张学良则始终称宋美龄为“夫人”,并且自称“良”。
可以说这二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很简单,他们并没有外界传说的那么关系密切
“夫人是我的保护神……”这是张学良的原话。西安事变发生后,原本与蒋介石结拜为兄弟的张学良,转眼成了蒋介石眼中绝对不能饶恕的罪人。张学良始终认为,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之所以不杀他,是因为有宋美龄的“保护”。
那么,夫人为什么要保护他呢?有人说,张学良是宋美龄的初恋情人,甚至有人说他们是暧昧关系。其实,宋美龄(1897—2003)比张学良整整要大4岁,但她比张帅哥晚两年去世。
相爱不一定要相聚,相聚的不一定相爱!无论因为什么原因,虽然他俩最终没有走到一起,但可以肯定他们是一对曾经非常相爱的朋友,是终生的朋友。
根据有关资料记录,在张学良的眼里,宋美龄是个“绝顶聪明”且 “近代中国找不出第二个”的优秀女性。他老人家曾说“若不是我已经有了太太,我会猛追宋美龄……”。
再看看宋美龄,宋曾对蒋介石说,“如果你对那个小家伙(即张学良)有不利的地方,我会立刻离开台湾,还要把你的事情全都公布出去……”。其实,在老蒋之前,早在天津的时候,张学良和宋美龄就有过好几次的约会。从这些我们不难看出,张学良和宋美龄的关系是非同一般男女朋友……文/潘衍江
张学良曾说:“西安事变后我没死,关键是蒋夫人帮我。我认为蒋夫人是我的知己,蒋夫人对我这个人很了解,她说西安事变,他(张学良)不要金钱,也不要地盘,他要什么,他要的是牺牲。蒋先生原本是要枪毙我的,这个情形,我原先也不知道,但我后来看到一份文件,是美国的驻华公使JOHNSON写的,他写道:宋(指宋美龄)对蒋先生说,‘如果你对那个小家伙(即张学良)有不利的地方,我立刻离开台湾,还要把你的事情全都公布出去……’。”
在张学良的眼里,宋美龄是“绝顶聪明”且“近代中国找不出第二个”的优秀女性,他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语言。张学良在此后撰写的《西安事变反省录》里曾明确说:“如果夫人事变之前就在西安,也许不一定会发生西安兵变。”这是为什么?学界认为,出身的相似、年龄的相似、通英文、受过西方教育的相似,使宋美龄与张学良之间,肯定有比蒋介石多得多的共同语言。
宋美龄认为,蒋介石是能够算英雄的,但他的心胸狭隘、喜好猜忌与张学良敢做敢为的豪气和率真相比,张学良应该属于更高境界的英雄。
因此,后来有人猜度:张学良对宋美龄公开的高度赞赏以及宋美龄对张学良超乎寻常的关心爱护,在性情相投之外,是否带有一种精神上的相恋。
张学良逝世后,留存信件有四大箱约500多封,这些信函包括他与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蒋经国、陈诚、杨虎城、戴笠、端纳及其他人的往来信札。值得注意的是,500多封信函中,张学良与宋美龄的私人通信最多,总数约在百封以上。查阅、品味这些信件,可以清楚看出两人之间的诚挚感情。
信函中,宋美龄一直称呼张学良为“汉卿”,张学良则始终称宋美龄为“夫人”,并且自称“良”。张、宋的书信交往,宋美龄的去信多以英文写就。
从两人往来书信中,可看出宋美龄非常关照软禁中的张学良,尤其体现在生活上,常送日用品、礼物给张学良。有一次,宋美龄念及张学良眼睛不好,特送他一盏从美国带回的台灯。
习惯用英文通信的宋美龄,每逢张学良身体不适时,还能细心、周到地以中文去函,而她其实并不擅长中文书写,只是为了病中的张学良不至阅读英文时劳神,才自己费心用中文书写。这种体贴还体现在宋美龄得到友人赠送的新鲜巧克力时,必定转赠一份给张。
非比寻常的柏拉图式情感原本信佛的张学良,在漫长的幽禁岁月中,经宋美龄的劝导,终于成了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宋美龄希望信仰基督能够帮助张远离政治,并以此排遣心中的愤懑不平。
张获得自由后曾有一句感慨:“宋美龄活一天,我也能活一天。”这句话,对形容宋美龄与张学良之间的关系,再合适不过了。作为一个权力欲望强烈、以善于作秀的政治女性出现的宋美龄,唯有在与张学良这位性情耿直、豪爽的东北硬汉的交往中,才显示出她真挚、细腻的女性情感。这种非比寻常的柏拉图式情感,出现在两位身份特殊、命运特殊的中国名人之间,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却又至诚至信,顺理成章。
2001年10月,张学良在夏威夷檀香山病逝。消息传到美国,与“少帅”交往70多年的宋美龄悲痛不已。已行动不便的她,随即交代辜振甫和其夫人严倬云代表她,赴夏威夷参加张学良的追思礼拜与公祭。追悼会上,辜夫人将一束署有“蒋宋美龄”的十字架鲜花,置于“少帅”灵前。
宋美龄于2003年在美国纽约去世,享年106岁。有人说,宋美龄在临终前曾说,她这一生对不起三个男人。其实这话没有任何记载和出处,不过我们通过回顾宋美龄的整个人生,我们知道蒋介石当年为了迎娶这位受过美国精英教育的宋美龄**,在求婚的时候特地还接受了洗礼,成为了一个基督徒。蒋介石此后的一生恪守着基督徒的一夫一妻制,2003年,106岁的宋美龄在纽约逝世,生前宋美龄曾经说过“一生对不起三个男人”,这三个男人应该是她丈夫蒋介石、哥哥宋子文、好友张学良。
20世纪最了不起的姐妹组合“宋氏三姐妹”。宋庆龄嫁给了孙中山先生,受到老百姓的敬仰;宋美龄嫁给蒋介石,权势显赫;宋蔼龄联姻孔祥熙,富甲天下。挑来挑去,最后到30岁时在姐姐宋蔼龄的撮合下,为了政治利益,于1927年12月嫁给了已有妻室的蒋介石,成为民国第一夫人。其实这个说法出现的比很多人晚,大约是在2019年初的时候才在互联网里流传,在此之前的稿子一般说得是对不起两个男人。吐槽机就姑且说说这三个人分别是谁吧。
丈夫蒋介石,哥哥宋子文,朋友张学良。这种说法没有任何正式的出处,世人臆测的可能性更大。但是,站在宋美龄的视角分析,关于宋美龄临终遗言:“一生对不起三个男人”这件事,绝不是空穴来风,因为不管宋美龄临终前是否说过这样的话,她确实一生中对三个身边特别重要的男人心中有愧。宋美龄,这样一位长相貌美的著名的女性政治家和外交家,在2003年10月24于美国纽约逝世,享年106岁。蒋介石由于早年经受战争的折磨,所以比宋美龄早过世了28年。
1975年4月5日,台湾正值清明时节,缠绵病榻近一年多的蒋介石于凌晨23:50分,因心脏病去世。
去世之前,蒋介石找来蒋经国宋美龄等人, 详细安排了台湾今后何去何从 。
宋美龄借此机会,再次含泪问出那个横亘在夫妻二人间39年的问题: 汉卿……还他自由吗?
蒋介石闭目片刻,答道: 不可放虎 。
宋美龄闻言泣不成声。
中国近代史上,有关张学良的各种理论著作层出不穷。但很少有人能完整概括这位著名“少帅”的一生。
1901年6月4日,张学良出生在 辽宁省台安县城 ,当时仍叫做八角台。
父亲张作霖当时还不是北洋军阀,在山间地头收“保护费”,是个团练长。母亲赵春桂乘坐马车逃难,在 颠沛流离中生下了长子张学良 ,乳名“小六子”。
小六子在堂舅赵明德家中长到5岁后,张作霖归顺清廷,他跟随母亲搬到父亲驻扎的新民府,次年拜崔名耀为老师, 学习四书五经 等中国古典著作。
这一时期,小六子正式取名为“学良”,字汉卿。其 生性顽劣、无法无天的性格让身边人时常胆战心惊 。他本人却不以为意,成日疯玩。
民国成立后,张作霖担任第27师师长,进驻奉天,也就是后来的沈阳。张学良在父亲安排下,先后拜杨景镇、金梁、白永贞为师,东西文化兼学。
白永贞辞官之日曾劝说张作霖,让张学良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 他并不是一个坐屋念书的人 。
1919年,张作霖重开东北陆军讲武堂,张学良正式入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授予 炮兵少校军衔 ,进入东北军部队, 一年便升为上校 。
此后,张学良在军中步步打拼,到 中原大战时已经成为东北军陆军上将 ,是父亲张作霖的左膀右臂。
在此期间,张学良结识了恩师郭松龄、挚友潘友郁等人。东北军在张氏父子的带领下,形成 本土派、留日派、讲武堂派 (也称新派)三大势力。张学良成为讲武堂派的****。这也为后来 东北内乱埋下了祸根 。
1925年,郭松龄因 反对与日本签订密约,起兵讨伐张作霖 ,被得意门生张学良击败,最终死于留日派杨宇霆的算计之下。
潘友郁因涉共,被张作霖下令受刑就死。张学良万般无奈之下,只得 亲手处决了潘友郁 。
1927年,张作霖在北京组织 安国军政府 ,自任陆军大元帅,张学良以陆军上将的身份跟随左右, “少帅”之名全国皆知 。
此时南京的蒋介石已经基本掌握军政大权,于1928年再次兴兵北伐。奉军节节败退,张作霖担心被后人痛骂卖国贼, 拒不执行与日本签订的密约 ,于1928年6月3日离开北京。
6月4日,他在返回奉天的路上被关东军炸成重伤,勉强回到大帅府便即去世。 张学良的生日从此就成了父亲张作霖的忌日 。
得知张作霖受伤,日本多次派林权助等人前来刺探情况,被张作霖夫人与长房媳妇于凤至联手打发。
拖到6月17日,张学良 化装成炊事兵从北京赶回奉天 ,稳住部下人心,待一切事情都妥善解决后,他才在21日对外发布讣告,正式宣布张作霖死亡。
1928年7月3日, 27岁的张学良就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 ,军政大事的重担便全部落到他的肩膀上。
张学良出任东北最高实际***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 如何解决日本、苏联在中国东北的特权 。
他首先设计处死了阴谋夺取东北政权、勾结日本出卖东北利益的杨宇霆、常荫槐等旧派元老,接着亲自 组建东北航空司令部 ,出任航空司令,把东北空军重新编制为5个航空大队。
1928年8月,张学良成立海军院校, 培养东北自己的海军 ,在葫芦岛、青岛、哈尔滨三地建立海军基地。短短几年,东北就拥有了一支 海陆空三军齐全 的现代化部队,并有 步、骑、炮、工、装甲、 汽车 、通信等协同作战的多个兵种 。
在当时,这样的军队,全中国除了蒋介石,就 只有张学良拥有 。
面对日本人步步紧逼的局面,张学良为了不让东北落入日本手中,他在解决杨、常二人后, 于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易帜 ,服从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听从调配。
张学良命令军队换下北洋政府的五色国旗,升起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由此, 中华民国完成形式上的统一 , 日本妄图分裂中国的阴谋最终破产 。
为了嘉奖张学良在东北易帜一事上所做的努力,1928年12月30日,南京政府任命 东北军将领汤玉麟为热河政府主席 ;31日,任命张学良为 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 ,全军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
令蒋介石深感忌讳的是,张学良的部队并非是无源之水。张家父子经营东北几十年,在东北大地上形成了 十分完备的运输体系和工商业体系 ,军工产业与兵工业也井然有序持续运转。
加上张学良制定的“ 裁兵殖边 ”、改革金融信贷政策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人民生活相对稳定,东北俨然是 战争年代的“独立王国” 。虽有日本虎视眈眈,但总体仍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这令蒋介石忧心不已,为了 削弱其控制力 ,他 鼓动张学良收回苏联在中国东北的铁路特权 。
张作霖生前曾与日本人口头约定租借满蒙铁路,张学良上位后果断拒绝。有关密约的一切协议, 凡没有落实到纸面上的,一概不认 。
苏联方面,原本列宁同志宣布放弃沙俄时期在中国东北获取的一切特权,他去世不久, 斯大林宣布苏联继续保有中东铁路等相关特权 ,但张作霖绝不承认。
张学良接替老帅的位置后,一方面 年轻气盛 ,另一方面 受到南京蒋介石鼓动 ,为夺回中东铁路,于1929年8月18日在黑瞎子岛附近与苏联交战,历时100多天。史称“ 中东路事件 ”,在当时震惊中外。
这场战役中,东北军死伤近一万人,苏军仅伤亡不到1000。12月20日,在美国调停下,张学良 被迫与苏联签订《中苏伯力会议议定书》 ,承认中东铁路中苏合办。黑瞎子岛也从此为苏联所占。
东北军在此战中损失惨重,张学良的 个人威望也受到影响 。
与此同时,驻扎在东北土地上的关东军大本营 摸清了张学良的底细 ,开始频频制造事端,挑衅东北军底线。
1931年9月18日,关东军炮制了柳条湖事件,以此为契机, 在6个月内占领了东北全境 。
张学良奉蒋介石不抵抗命令,率领30万东北军撤退入关,被全国人民痛斥为“ 不抵抗将军 ”。
在蒋介石的暗示下,1933年4月,张学良宣布辞职,经上海出访欧洲考察。
这一时期,他有感于自己 处处上当、次次蒙冤 ,沦落至此,便痛下决心 戒掉毒瘾,终身不复吸 。
张学良出国后,他留下的30万东北军义愤填膺, 人人痛骂蒋介石刻薄寡恩 ,称“他”用得着人就用,用不着就一脚踢开,“太不够朋友”。
群情激奋下,蒋介石传达到东北军的命令也往往被刻意忽视,张学良的忠实部下于学忠、何柱国、万福麟、王以哲等人以各种名义 拒绝听从调配 ,令他十分恼火。
在此情形下,蒋介石 不得不重新启用张学良 ,于1933年底召回张学良,仍命他继续接管东北军, 开赴西北“剿共” 。
然而令蒋介石失望的时,张学良接管东北军后,陕北的红军仍是越打越多,东北军在劳山等地连续几次惨败,使张学良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不再信任蒋介石那套“攘外必先安内”的理论。
为了更好地与红军打交道,张学良开始 秘密接触共产主义的相关书籍 与理论著作,并结识了几位 私下与***有往来 的国民党军官。
张学良西北“剿匪”的同时,华北局势日渐紧张, 日军一路南下疯狂攻城略地 ,展开惨无人道的血腥屠杀,各地学生运动与工人罢工运动风起云涌。
在联共抗日呼声持续高涨的形势下,蒋介石依然不为所动,平定两广事变后便 乘专机飞往西安亲自督战 。
此时, 张学良的东北军 与 杨虎城的西北军 、 ***的红军 秘密达成联合抗日协议,在整个西北形成了“ 三位一体 ”的局面,这令蒋介石感到心惊。
他一再督促张学良出城剿共,并威逼张学良,如不服从命令,将 调东北军南下安徽福建 ,另派中央军前来剿共。
张学良多次苦劝未果,惹得蒋介石勃然大怒,产生 替换张学良、分解东北军 的念头。
张学良正在犹豫是否兵谏时,杨虎城找到他,提醒张学良时间已经不多,如继续拖下去, 怨气冲天的西北军很可能哗变 ,届时事态会更加不可控制。
1936年12月12 日凌晨5点,临潼华清池边上响起了枪声。
西安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陕甘宁边区政府、苏联、美国等多方代表纷纷进入西安, 尽力保全蒋介石 ,以免更大的政治危机爆发。
由于当时蒋介石在国内仍有很高威望,普通民众不明所以,误以为张学良为 一己私利扣押蒋介石 。事变发生一个月内,张学良受到了 前所未有的舆论攻击 。在国际上,苏联和美国也对张学良的行动表示不认可。
关键时刻,张学良终于盼到 延安方面的代表周恩来进入西安 。随后,周恩来与南京代表宋美龄、美国代表端纳等人见面,三方经过协商,最终 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联合抗日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深感内疚,表示愿意 送蒋介石返回南京 。这一决定事先没有告诉任何人,延安方面,当周恩来得到消息后紧急赶往机场,却只看到了飞机远去的影子。
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到达南京,一下飞机, 戴笠就派人秘密“护送”他入驻公馆 。
6天后,南京军事法庭以犯上作乱的罪名判处张学良 10年有期徒刑 ,蒋介石“大度”表示赦免其罪,张学良被送到奉化溪口“读书”。
在整个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时期,张学良再也 没有机会走上战场抗击日本、报效祖国 。
蒋介石的出尔反尔行为激起各方抗议。
全国解放前夕,周恩来曾计划 用蒋介石盟兄弟张群交换张学良出狱 ,却因不可抗力最终失败。
至此,大陆方面,最后一次拯救张学良的机会失去。
蒋介石败走台湾后, 宋美龄就主动承担了保护张学良的使命 。
宋美龄与张学良相识很早。1925年,南京路大屠杀震惊朝野,还是东路军总司令的 张学良奉命进驻上海,调停中外冲突 。在一次鸡尾酒会上,遇到了上海滩大名鼎鼎的第一名媛宋美龄。
两人一见倾心 ,张学良惊叹于宋美龄的知性温雅、美貌博学,宋美龄惊叹张学良的优雅迷人、绅士风度。
在之后的数月里,宋美龄与张学良结伴出入各种场合,成为 上海滩一大风景 。
张学良晚年回忆宋美龄,还不无幽默地表示,如果自己当时没有太太,一定会猛追宋美龄。
1927年12月,蒋介石在上海与宋美龄结婚。婚后夫唱妇随,宋美龄对蒋介石可说有情有义,但在对待张学良的问题上, 宋美龄表现出极为强悍的态度,想方设法保护张学良的人身安全 。
1936年西安事变后,宋美龄极力向张学良保证,他来南京后, 自己一定会保他安然无恙 。
但随后蒋介石就扣留了张学良。这使宋美龄感到十分内疚。她以自己掌握了蒋介石诸多秘密为由, 要求丈夫务必留下张学良的性命 。
此后,在张学良最为艰难的岁月里,宋美龄始终挂念着张学良的安危,及时为他 送来各种生活必需品 ,两人以书信联系,引为毕生知己。
半个多世纪以来,张学良在台湾多次搬家, 身边特务始终如影随形 。长久郁闷之下,他与陪伴身边的赵四**情投意合,在60年代结为夫妇。
远在美国的发妻于凤至为了 保全张学良性命 , 签署了离婚协议 。
1975年,蒋介石在台湾病逝,离开人世前, 他仍对囚禁39年的张学良忌恨不已。
宋美龄询问如何处置张学良,已经性命垂危的蒋介石回答她: 不可放虎 。
仅仅四个字,却足以看出蒋介石到死都对西安事变耿耿于怀,并未真正放下。
蒋经国虽对张学良怀有好感,两人在溪口时也有过促膝长谈,但父命难违,他仍是 遵从遗嘱,继续关押了张学良十年 ,直到1988年蒋经国本人去世。
蒋经国晚年,张学良虽未正式获得自由,但 行动比从前自由了很多 。1990年后,张学良终于恢复自由身。
赵四**去世后,他定居美国夏威夷。
2001年, 101岁高龄的张学良安然去世 。
至此,这位曾以 兵谏改变中国近代史 、极具传奇色彩的 民国“少帅” 带着无数秘密离去,只给后人留下了一页泛黄的史历: 1936 年。
1、中国***新闻网:《《你是这样的人——回忆周恩来口述实录》连载 张学良说,我佩服的人里周恩来是第一个》
2、央视网:《蒋介石向张学良下过不抵抗命令吗?》
3、央视网:《张学良小传》
1936年12月12日 ,张学良和杨虎城主导对蒋介石进行了 “兵谏” ,这就是轰动全国的西安事变。
当时蒋介石跳窗逃跑,不慎摔伤后背,躲在后花园的石头背面被两人活捉。
软禁蒋介石后,张学良组织人员改组国民政府,准备救国抗日。
这场兵变发生于国家生死存亡之间,日军侵略者不断增兵蹂躏我国土地,大肆屠杀我国同胞。 在这样的情况下,蒋介石不仅不抗日还在搞内讧, 忧国忧民之际张学良只能 “大义灭亲”。
然而正是这场兵谏虽促成了国共合作,却让张学良被囚禁了一生,直到蒋介石临终才说出自己不放过张学良的原因,宋美龄听后更是潸然泪下,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后来的张学良又怎么样了呢?
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造就了大批学子开始走上救国的道路,辛亥革命以后中国 社会 进入民国时代。 本以为国民党的出现会带给广大老百姓新的希望,可资本主义的现实彻底粉碎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梦想。
尤其是孙中山先生过世后,国民党第二代***蒋介石不顾道义,违背初衷, 不仅没能解决国内根本问题,还在外交上软弱无能,造成侵略者不断侵犯我国领土。
以日本最为严重,增派大批部队赶赴中华战场对中国开展,***的出现燃起了星星之火,让人民有了向往,随着队伍的壮大。国民党开始担忧两党产生利益冲突, 在那个时候***一直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后方根据地扎根农村,接触人民,全心全意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山河破碎,国难当头,但有政见不同也应该先一起对外。可蒋介石却反向操作,为了剿我党,对于日军占领东北三省屠杀我国人民视而不见,一心一意扑在争权夺利上。
当时国民党中一些爱国将领就曾 “死谏” 希望蒋介石能放下成见与***合作,把侵略军赶出中国。 后期双方在商量执政问题,蒋介石根本不听,对于权力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
因为宋家家大业大,蒋介石为了获取宋家支持,更为得到宋家背后的势力“美国”的支持。 毅然决然跟妻子离了婚,娶了宋家二**宋美龄,并发布公告说“中美合作”。 这场梦幻婚礼让蒋介石的地位更加稳固。
而 张学良 算得上一代枭雄,父亲张作霖是东北一方的军阀,东北霸主,居于沈阳奉天,私下都称呼他为“奉天皇帝”。虽说民国军阀混乱,但张学良从未伤害过自己的同胞,对于日本, 他更加没有好感,生在将门本就性情飞扬,在家国主义面前,这位“奉天的太子爷”拎得清大是大非。
1931年,震惊中外的 “九一八事变” 爆发,张学良悲愤交加,面对日本人的挑衅,张学良再也坐不住了。十年前自己的父亲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张学良就跟日军结下死仇。这些年的作为,张学良忍到极点,刚要出兵抵抗就接到了蒋介石的命令 “放弃抵抗”。
这四个字像一块大石头把张学良砸得粉碎,看着东北地区得意洋洋的日本军队,张学良心痛不已,伪满洲国的建立让张学良直接暴怒。 可是身为将领,他明白“军令如山”的铁律。
三年的战争, 张学良苦于没能上战场的悲哀,官职却一升再升,蒋介石让张学良调任西北剿共总司令,张学良虽接受了职位,但与***的战争一场他也没打。 国内呼声四起希望两党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军,随后八一宣言的发表,让张学良坚定了要联合***抗日的目的。
蒋介石听闻后直接无视,依旧我行我素地发动内战,都是中华儿女都是国家同胞枪口不一致对外反而窝里斗,张学良下定决心哪怕是死也要救国。
1936年12月4日 ,蒋介石巡查督战到了西安,张学良联合杨虎城面见蒋介石,蒋介石坚决不同意,并下令必须立刻攻打陕北红军,张学良与杨虎城拒不执行命令,蒋介石以此为由,直接将张学良和杨虎城调任外地。
张学良直接暴走,几天后正要出发的他在街上遇到了示威游行的队伍,学生们纷纷谴责张学良软弱,更有学生向他吐口水嘴里骂他: “有能耐回东北收复失地。”
一字一句刺痛了张学良的内心,他决定发动政变逼迫蒋介石接受抗日,于是12月11日晚,张学良联合杨虎城集合军队准备行动。 并联合自己的东北军将领,向他们宣布明天清晨的兵谏行动,“不成功便成仁”,这次张学良一点也不会再退缩。
12月12日清晨,张学良带着自己的东北军队,杨虎城联合自己的部队,兵临总司令蒋介石的西安府邸。蒋介石听闻吓得不敢开门, 他知道张学良这是来找他拼命的,自己出去就是个死,前后门都被重兵包围,现在调令出不去门口,自己成了笼中之鸟任人宰割。
张学良扣押了七名国民党高级将领,下午三点实在等不到蒋介石出门的情况下,直接冲了进去, 蒋介石见状竟跳窗出逃,还摔伤了自己的后背。
软禁蒋介石后,张学良直接宣布 “改组国民政府” 至此西安事变正式爆发,张学良下达命令停止一切内战,释放爱国将领,并确立孙中山先生的遗嘱。我党方面知道后致电张学良,坚决拥护张学良的正确决策,双方需要尽快见面确定共同携手抗战政策。
宋美龄听闻蒋介石被软禁,不顾一切飞到西安,只是随后的一切舆论一边倒地批判张学良和杨虎城,认为他们扣押蒋介石是大错特错,毕竟他才是***物,不利于往后的形势。张学良不听众人劝说, 一定要蒋介石答应跟***合作他才能释放蒋介石。
蒋介石被逼无奈,最后在众人的力保和规劝下,同意与***合作,张学良为了防止蒋介石后悔让蒋介石许下承诺去南京接见周总理。 蒋介石作出回应,以后如有再内战情况,一切皆由他负责。 1936年12月26日,经过半个月的调停,蒋介石在宋子文的陪同下赶赴南京与周总理商议国共合作事宜,西安事变宣告结束。
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达成了战略上的合作意义,国内局势发生转变,一致对外抗击侵略者,正面战场多数国民党在指挥,大后方战场***在指挥,配合上默契十足。 前方战士在浴血奋战,而蒋介石却为了私利不停残害忠良。
对于西安事变这件事,蒋介石如鲠在喉,每天寝食难安的他明白,如果抗战打完了,会不会还会有这么一场兵变,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在心里绝对不可以忍耐。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蒋介石的名单里上了黑榜。 对于张学良来说,杨虎城更好拿捏。
杨虎城的西北军没有东北军的影响力大,对于杨虎城随便找个错处,蒋介石就把他撤职了。 为了能让他离开张学良的身边,蒋介石以培训学习为由,让杨虎城出国考察 。杨虎城无奈只能听从命令,拔掉了杨虎城这根眼中钉,张学良就成了蒋介石接下来要对付的目标。
在西安地界上,张学良仗着身后的东北军对蒋介石肆无忌惮,对蒋介石不好下手。 如今国共两党正式合作,蒋介石希望张学良跟自己回南京,明升暗降的职位,让张学良明白,蒋介石是想夺了他的军权,留在身边监视他。
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国家安定, 张学良跟着蒋介石来到了南京,踏入国民政府的那一刻,张学良就被卸下武器软禁起来,对于这个场面,张学良丝毫没有反抗,早就有了心理准备。
张学良被软禁的消息不胫而走,所有人都觉得蒋介石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更有各界名人政客希望蒋介石把张学良放出来。 蒋介石软硬不吃,不仅不放出张学良,更派人把他送到了溪口镇的深山里。
为了能出去抗日,张学良连续给蒋介石写了十几封信,蒋介石连看都不看。 他觉得张学良或许是一个人寂寞,于是派人把张学良的夫人们全部接来送到了他的住处,或许蒋介石觉得有美女作陪,张学良会老实些。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 ,张学良得知日军行为后悲愤交加,对于死难同胞,张学良痛心疾首,要求蒋介石放自己出去抗日,不仅遭到了蒋介石的反对还把他转移到了湖南郴州。张学良手上没兵没钱,还有人看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过上了种菜浇花的生活。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撕破脸,两党又开始内战,只是民心所向***取得了胜利, 蒋介石连夜出逃飞往台湾省新竹市。 那个时候蒋介石起了杀心,对于张学良或许死了更为干净,宋美龄及时劝阻, 毕竟她与张学良是多年好友,为了情谊拼命力保,蒋介石无奈又让人把张学良和他的夫人带回了台湾。
在台湾的日子,张学良的日子依旧不好过,如果不是那段时间赵四**陪着他,张学良几乎精神崩溃。他与蒋介石斗智斗勇的日子疲惫不堪,甚至在生日宴上互送礼物试探对方。蒋介石七十大寿张学良送瑞士名表附带卡片一张: “时间到了,我可以出来了吗?”
蒋介石知道其中的意思,直接回了他一根拐杖,让他没事就去周边散步游玩,此不是更好。
张学良不得自由,其实蒋介石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战败后回到台湾,反扑势力被我党一一剿灭 。气结于心的蒋介石,已经病入膏肓,有心无力的政权也让他把控不住。最后蒋介石只能躺在床上休养。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突然回光返照般地站了起来,穿好衣帽走到了外面坐在院子内的长椅上,看着宋美龄和儿子蒋经国,看着父亲有些吃惊,怎么突然可以行走。 蒋介石精神百倍地看着他们,随手一挥希望他们能过来。
宋美龄和蒋经国围绕着他坐下,蒋介石像是交代后事一样说着什么,最终话锋一转,说到了张学良。蒋介石知道自己死后,接人自己的是自己的儿子蒋经国,他希望儿子明白政权交替道路艰险。 他告诉蒋经国,绝对不能“放虎归山”这四个字一字一句从蒋介石嘴里说出来吐字是那么清晰 。
宋美龄听完,潸然泪下,她知道无论如何蒋介石也不会放过自己的好友。
蒋经国知道父亲的担忧,他怕张学良集结部队危害蒋家的“江山”,于是答应父亲的请求。 蒋介石很满意地点了点头,被搀扶着回到了公寓,下午刚过晌午,蒋介石就闭上了他的双眼,带着对结果的不甘心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87岁。
蒋介石病逝后,蒋经国谨记蒋介石的嘱托,对于张学良还是处在严密监视中,张学 良为了获得自由,表现得对政治毫无兴趣。 1988年蒋经国去世,台湾省的政权交替严重,张学良在新政权的支持下获得了久违的自由,整整五十四年,张学良已经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了年迈的老人。
为了能远离这一切,张学良不想在中国生活了,带着自己的夫人和子女前往美国旧金山,在那里安享晚年。
张学良的一生充满着不甘,本是爱国青年却因抗战搭上自己的后半生,但相信张学良并未后悔。
如果再来一次“西安事变”照样发生,这是大势所趋,对面国破家亡,奋起反抗才是那个时代每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只是可惜将门出身的张学良没能亲自上战场,如果他能自己站在抗日战场上,那么张学良一定是个往来不败的少将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