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结婚要送什么呢?图片

在古代,结婚要送什么呢?图片,第1张

《礼记》云:“婚礼不用乐,幽阴之少也。乐、阳气也,婚礼不贺,人不序也。”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与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一起被合称为“三书六礼”。南北朝以前的婚礼,男女双方都不贺。仅仅是“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与此交拜”。黄昏中,新郎身穿爵弁服,随从一律着黑,迎亲的马车也漆成黑色。无鼓乐,无亲友祝贺。两汉之际,已经有了贺婚的习俗。据《汉书.宣帝纪》记载:“五凤二年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无所乐,非所以导民也。”汉宣帝这一诏书的目的,就在于提倡老百姓在婚礼上设酒宴庆贺。

《礼记.昏礼》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仪礼》:“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五回:“蔡侯有羊脂白玉佩一双,银貂鼠裘二副,以一裘一佩献于楚昭王,以为贺礼,自己佩服其一。”

喜幛和对联是我国传统礼仪中较常用的祝贺人婚娶的形式之一,最早为帝王所用,后来逐渐发展到民间,现已成为一种文雅的交际手段。喜幛以竖写为多见,称贺在右上,落款在左下,当中为幛语,祝贺的年月日则竖写在落款左边。对联的书写不用标点符号。对联的排法为上联挂右边、下联挂左边(如有横额,横挂在两联正中的上沿。) 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故而得名。因为阴阳五行、神道设教的观念里,女子属阴,黄昏是“阳往而阴来”,婚礼的一切都合着迎阴气入家的含义。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婚礼服在婚礼中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绛公服婚。女方则以礼衣或连裳嫁。唐人承袭古人婚礼传统,在晚上举行婚礼。另一方面,北朝游牧胡俗仍然残留,比如催妇上车、新妇乘马鞍、戏新婿、婚礼用乐等。隋唐时代的婚礼开始彩灯高挂,喜气洋洋。南宋、明朝的婚服形成了凤冠霞披。由于满清入关对汉人实行剃发易服,同时也接受了明朝遗臣金之俊的“十不从”建议,其中一条是“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即婚俗沿袭汉族传统。所以清代的汉族婚礼服制仍和明代相同。“洞房”一词出现很早,不过最初并不是指结婚的新房。据说,汉代大才子司马相如曾赋了一首《长门 赋》,描述了失宠的陈皇后得知武帝许诺朝往而暮来,于是苦苦等待。可是天色将晚,还不见君王幸临,于是她独自徘徊,只好“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这里的洞房就不是指新人完婚的新房,而是指幽深而又豪华的居室。北周时庾信《三和咏舞》诗中有“洞房花烛明,燕馀双舞轻”句,这里的洞房首次与花烛“携手”,但也不是描写新房的。到了唐代,洞房一词频频用来指代男欢女爱的场所,借以描写“闺情”。如“落叶流风向玉台,夜寒秋思洞房开”(沈佺期《古歌》),“莫吹羌笛惊邻里,不用琵琶喧洞房”(乔知之《倡女行》)等都是例证。这些“洞房”还不是专门指新婚卧房的词汇。由于盛唐时佛教流行,洞房还曾用来指僧人的山房,王维就有“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投道一师兰若宿》)的诗句。

直到中唐以后,洞房才渐渐引申为新婚婚房。诗人朱庆馀在《近试上张籍水部》诗中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古今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双双拜了天地,又拜了丈人、丈母,然后交拜礼毕,送归洞房做花烛筵席。”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幕:“二十年以前,男女总要在入洞房以后,才说到爱情。”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里更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佳句流传后世。此后,洞房也就慢慢成为新婚夫妇新房的专称,一直沿用至今。拜堂是婚姻正式合法化的必经过程,即所谓“拜堂成亲”。它是一个相当神圣、严肃的程序,所谓拜堂,就是院落中央从北向南陈设。“天地桌”焚香燃裱、鸣炮奏乐、新娘新郎,女上位,男次位,面向北叩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所谓“十里红妆”是旧时嫁女的场面。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旧俗在婚期前一天,女家将置办的奁具雇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为之铺陈,俗称“铺床”或“发嫁妆”。这铺房尽管不在婚姻六礼之列,但长期以来却是汉族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家嫁妆惊人,床桌器具箱笼被褥一应俱全,日常所需无所不包。发嫁妆的队伍排列绵延数里,故称“十里红妆”。发嫁妆往往成为富家大户人家摆阔夸富的大游行。宋代文学家司马光曾痛陈这陋习:“亲迎前一日,女氏使人张陈其婿之室,俗谓之‘铺房’。古虽无之,然今世俗所用,不可废也。床塌、蔫席、椅床之类,婿家当具之;毡褥、帐慢、衾绹之类,女家当具之。所张陈者,但毡褥、帐幔、帐幕之类应用之物,其衣服袜履等不用者,皆锁之箧笥,世俗尽陈之,欲矜夸富多,这些嫁妆家具习惯上分为内房家伙和外房家伙。如千工床、房前桌、红橱、床前橱、衣架、春凳、马桶、子孙桶、梳妆台之类放在内室的,都属内房家伙;画桌、琴桌、八仙桌、圈椅等是外房家伙。此乃婢妾小人之态,不足为也”(见《温公书仪》卷三)。从功能上讲,可分为生活起居类、日用小木器、女工用品三大部分。 古代婚俗中与后世不同的一个习俗是:古代妇女都不忌讳再嫁,并且从周朝至北宋一直如此。据《礼.檀弓》记载:孔子的儿子伯鱼死后,“其妻嫁于卫”又载:“子思之母死于卫,赴于子思,子思哭于庙。门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为哭于孔氏之庙乎?’子思曰:‘吾过矣!吾过矣!’乃哭于他室。”可见,圣人后代的子妇也不免于再嫁。而魏晋、唐宋时名门之女再嫁之事,也屡见不鲜。《三国志.吴志.步夫人传》中记载:步夫人“生二女,长曰鲁班,字大虎,前配周瑜子循,后配全琮;少曰鲁育,字小虎,前配朱据,后配刘纂。”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引《随园随笔》谓:“唐时公主再嫁者二十三,三嫁者四。”并且,当时不论是前夫见到后夫,或是后夫见到前夫,均不用回避。宋代诗人陆游与前妻唐婉离婚后,有一次游沈园,巧遇唐婉及其后夫赵士程,唐、赵还将酒菜送给陆游,结果感动得陆游当场在墙上写了一篇《钗头凤》词。(事见《癸辛杂识》)可见,唐宋时妇女改嫁还是很正常的事情。直到明清时期,妇女改嫁方为礼教所不容,因此有了守节、牌坊之说。

近年来,白木类民间家具及器物的收藏,正被业内人士渐渐看好。这些原来不被重视的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俗物品,得到了越来越多收藏爱好者的青眯,开始登堂入室,成为一些有品味的家居陈设新宠。

  宁海东园雅集何晓道先生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开始沉迷于这些民间物件的收藏,如华美的门窗槅扇、雅致的木刻腰板,还有热烈的宁绍朱漆嫁妆器具等。最近,何晓道先生在他的上千件嫁妆器具中精选了数百件朱金漆器,在杭州举办《中国宁绍“十里红妆”展》。一下子看到数量如此众多,品种如此齐全。造型品相如此完好并带有浓重闺阁气息的朱金漆器,着实令人震惊,人们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壮观的“十里红妆”嫁女场面。 所谓“十里红妆”是旧时嫁女的场面。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旧俗在婚期前一天,女家将置办的奁具雇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为之铺陈,俗称“铺床”或“发嫁妆”。这铺房尽管不在婚姻六礼之列,但长期以来却是汉族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家嫁妆惊人,床桌器具箱笼被褥一应俱全,日常所需无所不包。发嫁妆的队伍排列绵延数里,故称“十里红妆”。发嫁妆往往成为富家大户人家摆阔夸富的大游行。宋代文学家司马光曾痛陈这陋习:“亲迎前一日,女氏使人张陈其婿之室,俗谓之‘铺房’。古虽无之,然今世俗所用,不可废也。床塌、蔫席、椅床之类,婿家当具之;毡褥、帐慢、衾绹之类,女家当具之。所张陈者,但毡褥、帐幔、帐幕之类应用之物,其衣服袜履等不用者,皆锁之箧笥,世俗尽陈之,欲矜夸富多,此乃婢妾小人之态,不足为也”(见《温公书仪》卷三)。

  女方收了男方的聘金,而又不愿落下卖女儿的名声,富家大户就追加资金为女儿置办了日常起居一切所需的家具、器皿作为嫁妆,以免被夫家轻视而怠慢女儿,同时也向社会和男家显示女方的富有。这些嫁妆除了床上用品、衣裤鞋履、首饰、被褥以及女红用品等细软物件在亲迎时随花轿发送外,其余的红奁大至床铺。小至线板、纺缍,在婚期前一天,送往男家。发嫁妆时,大件家具两人抬,成套红脚桶分两头一人挑,提桶、果桶等小木器及瓷瓶、埕罐等小件东西盛放在红扛箱内两人抬。一担担、一杠杠都朱漆髹金,流光溢彩。蜿蜒数里的红妆队伍经常从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浩浩荡荡,仿佛是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洋溢着吉祥喜庆,炫耀家产的富足。红色是生命的象征,代表生命的延续。红色是中国婚俗中约定俗成的喜色,所以嫁妆称为红妆、红奁,而宁绍红妆的所有器物都是髹朱漆或泥金朱漆,故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红妆。

前童的何晓道先生收藏的红妆家具制作年代多为清朝,少数迟至民国。木材不用珍贵的硬木而是就地取材。主要有樟、杉、柏、榉、麻栗、黄栀、银杏等木,相对于红木,南方习惯称之为白木。这些木材大都具有切面光滑有光泽,加工性良好,干后不易变形,耐久性强,易于着胶、着色、上油漆等特性。

  这些嫁妆家具习惯上分为内房家伙和外房家伙。如千工床、房前桌、红橱、床前橱、衣架、春凳、马桶、子孙桶、梳妆台之类放在内室的,都属内房家伙;画桌、琴桌、八仙桌、圈椅等是外房家伙。从功能上讲,可分为生活起居类、日用小木器、女工用品三大部分。

  泥金彩漆和朱金木雕是宁波传统手工艺,这些巧木技艺,广泛应用在家具雕饰中。这些宁波红妆的家具、漆器,以朱漆髹底,雕饰贴金,集雕刻、堆塑、绘画、贴金、泥金、罩漆等工艺于一身,朴素、古雅而富丽,是宁波传统漆器、雕刻技艺的综合。从工艺门类上分,主要包括朱漆、泥金彩漆、朱金木雕三大类。 我国漆器,自古即尚朱色,因而经籍中有不少丹漆、彤漆的记载。早在七千年前的宁波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就已发现了朱漆木卷胎漆碗,其朱髹色料经仪器测定,含有朱砂的成份。 朱漆以鲜红明亮为最佳,因以天然的朱砂等矿物质作色料,永不褪色。据明《髹漆录》记载。制造朱漆与季节有密切关系,春夏两季做出的朱漆,鲜艳明亮;秋季所做的颜色深老;冬季不宜做朱漆。朱多漆少,则发色鲜明,朱少漆多,则红得深暗。 泥金彩漆源远流长,从现有文字资料来看,宁波漆器在唐代就已基本形成自己的风格。日本古都奈良正仓寺,至今还藏有不少隋唐的浙东漆器工艺制品。元代时,宁波漆器的制作规模仅次于浙江嘉兴,而宁波的泥金彩漆工艺。则一度先于全国制漆中心苏州和扬州。到了明代,据《浙江通志》载:“大明宣德年间,宁波的泥金彩漆、描金漆器,名闻中外……”

  宁波的泥金彩漆从制作技艺上看可分为浮花、平花、沉花三大类。俘花是在漆膜上堆塑各种山水、花鸟装饰图案,富有汉唐石刻遗风,朴素而古雅;在朱、黑漆膜上描金上彩,称为平花,勾线奔放而粗犷,花纹艳丽而极富装饰味;沉花的花纹在透明的漆膜之下,漆色润泽,光亮如镜。

宁波的朱金木雕以日用装饰木雕为主,主要形式是平板上的浮雕,所以又称朱金花板,但立体的朱金圆雕、小型装饰性透雕木吉子也精巧生动,别具风韵。

  朱金千工床是宁波朱金木雕作为日用装饰木雕的典范,其豪华及精致程度,恐怕连明清帝王享用的御床也难以与之媲美。宁波人对木床的制作普遍都很讲究,俗话说“一世做人,半生在床”,所以宁波木床必施雕饰,且往往朱金雕刻、黄杨木雕、镶嵌螺钿相结合。豪富大户相互攀比,不惜为此耗银万两,而民间也不示弱,以雕制各式不同档次的凉床来竞豪赛富。

  宁波千工床一般部分为前后两部分,元代人写的《荆钗记》中记述的“冬暖夏凉描金拔(踏)步大凉床”,正是对此类床的描绘。千工床的前部称为“拔步”,又叫踏步,是床沿前的小平台,踏板离地约15—20厘米,深约80厘米,宽度约200厘米。踏步有八字挂面式和平面式两种,设雕花柱架、挂落、倚栏、飘檐花罩,上有卷篷顶,右边安放二斗二门小橱一只,上置钟、帽筒、花瓶、镜箱、茶具、灯台;左边放马桶箱一只。后半部才是卧床本体,除了再一道雕花门罩、垂带、遮枕外,床内有的还设有书架搁板、角橱、钱箱、点心盒、防身器具等,其深度达150—200厘米。床三面围有拆装式的雕刻或彩绘屏风。更考究的床外围还有走道,称为“巡更弄”式雕床,但实物惜已不存。这种踏步式架子床不仅冬暖夏凉,且在室内再造了一个多功能的、私秘性强的起居空间,因为新婚之夜听床的习俗和纸窗一点就破的缘故,人们都说中国人的隐私只在床上,所以有钱人家便想方设法扩大这床的范围,把它造得如同一座小房屋。可谓是屋中之屋。精雕细刻的吉子花是宁波雕花床装饰的主要特色。

宁波的漆器以木胎为主,但也有以竹片、竹编为胎的。宁波漆器除了提桶、红橱等少数品种光素朱髹外,绝大多数都有局部雕刻装饰,且施雕的部位往往髹金漆。宁波木雕与漆器技艺结合,遂成为独特的地方风格。如梳妆镜台、酒坛、靠背椅、杠箱等或局部施雕,或通体起地浮雕,通透空灵,雕饰华丽而不失亲切。带有文人气息,造型清雅而华美,富有生活情趣。而光素的朱漆小提桶则质朴中透着高雅,造型圆润而空灵,简约而委婉,线条变化富有韵律感。如果说,那造型遒劲而华美的红橱如同俊美的宁波男子,则这轻盈而流畅的小提捅更如婀娜多姿的宁波女子。

十里红妆。一方面表达了父母对女儿的拳拳爱意,以免女儿在夫家被轻视或受欺侮;另一方面,十里红妆也是家族富有、地位显赫的一种炫耀。在古代,两家联姻,家与家的联合较男女结合更被人们和社会重视,婚姻只是被作为壮大亲族、扩大权势来考虑。宁绍一带。明清是商贾官宦云集之地,素有“无宁不成市,无绍不成衙”之说。商人虽然手中握有大量财富,因重农抑商习惯,政治地位向来不高,所以常常通过联姻来结交士大夫,藉以提高自身的地位;另外,富商巨贾之家常世代联姻,以增强他们在商业活动中的竞争能力。商人常鲜衣怒马,选妓征歌,以炫耀于人,唯恐其财富不为人知。能引起万人空巷及长久被人津津乐道的十里红妆,最能扩大联姻两家的影响,提高两家的社会地位,用现代的话讲,十里红妆也是最好的商业广告,所以,婚媾竞尚奢丽,动辄花费万全,侈华无节制,置办“十里红妆”。

  十里红妆虽已成往事,但在绿意浓浓的宁绍大地上,还随处可感受到十里红妆的遗存在闪烁,这些民俗遗存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社会正处在改革变化的历史转型期,社会经济文化民俗民风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急速变化。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这些民间艺术品正日渐消失,渐渐成为稀有之物。民俗工艺品以其特有的魅力,不仅对国外,而且对国内日益增多的收藏者或消费者显示越来越大的吸引力。这些生长在民间文化沃土上的山花野卉,正悄悄成为都市人的关注热点。

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打开脑洞,设计发明了不少有意思的东西。除了题中提到的春凳、竹夫人、陶瓷枕也算一个。

而这些物件,人们听到名字就有一种羞羞的感觉。尤其是春凳,光听名字就让不少人想入非非了。

凡事有个先后,先说春凳是个啥

春凳,顾名思义可以解释为“春天的凳子”,估计不少人听到我这个解释,都想吐我一口盐汽水。

原谅正直的我,真的不知道你们为啥想吐我。

在汉语词典中,就将春凳解释得很明白:这是一种宽而长的凳子,可以坐也可以卧,大小介于床和凳子之间。

在明朝时期的《西园杂记》中记载:

四时之乐,唯春为可乐……故人于此时,曰“寻芳”,曰“踏青”。……故桌曰“春台”凳曰“春凳”,盘曰“春盘”……

简单来说,春天是万物复苏之季,天气不冷不热,非常适宜人们出行。于是在这个季节里,不少人会外出踏青,外出观花,也有的去外面晒晒太阳,或者是搞一个野餐。

在外面晒太阳,必然就要搞个凳子,这个凳子就叫做春凳。

平时没事放到卧室里面,天气好的时候,搬着凳子去室外,在上面躺一躺,舒舒服服的小憩一会,简直不要太舒服。

因此,春凳更多的是用来做这个事。

除了搬到外面晒太阳之外,春凳还可以被当成抬人抬物的器具。在《红楼梦》中,贾宝玉被打之后,走起来一瘸一拐。王熙凤曾贴心地吩咐丫环们说:“这被打成这样还能走路吗?还不用春凳抬着走。”

由此可以看出,春凳还可以被当成担架来使用。抬一抬人,自然也可以抬一抬物品。

在女子出嫁的时候,春凳多是娘家陪送,其余的嫁妆就会放在春凳上面抬着,一路抬到婆家。

当然,春季也就仅仅是占据了一年中很少的一部分,平日里春凳就会被放到床前,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往上面坐一坐,毕竟,穿着外套直接坐在床上也不太卫生。

至于一些小说以及民间中流传,小两口借助于春凳做一些羞羞的事情,这就看个人喜好了,这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

说完了春凳,那竹夫人又是个啥

咱接着顾名思义呗,“竹夫人”既然有着夫人之称,想必是一个已婚女子,这难道是一名姓竹的夫人?

搞明白了用途再猜。

“竹夫人”多被用来抱着睡觉。看来还真猜对了?实则不然,这竹夫人其实是一个被人抱着睡觉的“抱枕”。

是用竹子编成的空心状物品,在夏天睡觉的时候抱着,起到解暑的作用。

“竹夫人”是用陈年的竹条编制成,在编织的过程中,要首先将竹条上的毛刺打磨干净,然后将它编织成为中间略微鼓起,两边呈现圆柱状的物品。

它被做成中间大两边小的样子,根本原因还是由于人体躯干部位产生的热量比较大。中间的热量传递到竹夫人的内腔中之后,便会被迅速散开,起到避暑的作用。

奇妙的陶瓷枕头,有啥作用

我们现在早就不用硬邦邦的陶瓷枕头了,而在古代,硬邦邦的陶瓷枕头,还风靡了很多年。究其原因,还是为了方便女子。其实,老爷们也没少用。

在古代,讲究的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因此,不管是男子还是女子,都留着很长的长头发。

而在古代,又没有空调这等高端货,长头发在夏天的晚上,对于人来说简直是噩梦。于是,瓷枕头就被应用了起来,躺在瓷枕上面,头发就可以被下垂到瓷枕的下面,因此,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夏天都极为青睐瓷枕。

综上所述

古人设计发明出来的神奇器物这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但设计这些东西的初衷,还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

如果仅仅是中看不中用的东西,那基本上也流传不了这么久。

现在出差或是旅游都能看到,床的尾端都会放一个凳子,但是没人知道这是什么作用,像是现在各种古装剧中,也能看到这种凳子的出现,仔细翻阅文献发现这凳子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古人称其为春凳。

这春凳有何功效,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没了踪影,是因为它太大太碍事吗?

带着疑问,小编又找了很多资料,发现这春凳现在多用于酒店的床尾,看上去是挺协调的,其实他是古人发明的,并且有很长的历史了,它叫“春”凳。文献里对春凳的说法不一,春凳,难道是春天才会用到的凳子?

这么宽大,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时使用的?另一种说法说这凳子是春宫图中的,女孩结婚的时候要带上嫁妆去男子一方,而这凳子贴上红火的喜字,移送到男方家中,间接作为了两人夫妻关系的证明,意愿天长地久、百年好合。其实吧,这两种说法都出自民间,都不是春凳的实际命名原因。

香椿树大家都不陌生吧,这种树材质优良,经常被用作凳子、橱柜等家庭用具。它散发着淡淡的幽香,不仅能驱蚊,还能当作室内清新剂。那种木质味道可以说相当好闻了。

试想一下,住在有香椿树家具的屋子里,不用蚊香也不见蚊蝇,不用香水也能闻见淡淡幽香,在这种环境下居住可以说相当有意境了。因此,这种树木被大家喜爱,被做成各式各样精美的长凳,人们美名其为“椿”凳,之后经过一次改名,现在叫“春”凳。

为什么要把椿字改为春?不仅仅是春字更便于书写,春字还有很好的意义。想象初春来了的景象,冰雪消融、万物复苏,春暖花开,此时找个大凳子和朋友或者家人一起坐下欣赏春天优美的景色,顿时心旷神怡。

古代衙役贵府有打屁股之刑,人被打屁股过后,难以行动,家人就会搬出春凳,让伤者趴在上面,更舒服些。其实很多名词一旦沾上春字,就会让人联想起男女之事,那这春凳与此有关吗?

你要认为有关,我就只能说你想多了,春凳那么高,又放得那么显眼,当作一个婴儿床还差不多。

要说古代吧,你把一些花瓶了、红丝带或者是镂空装饰品放在上面很好看,或者是回到家把自己的公文包、笔记本往上一扔,权当个桌子用也很是不错。

随着世界不断地发展,许多古代的奇*巧技都成为了传说,人们逐渐习惯了现代高科技所带来的幸福感,但请你也不要丢掉咱们老祖宗留下的老物件,偶尔搬出春凳躺上一会也是很舒服的。

没什么说法,嫁妆而已,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嫁妆,寓意都差不多!是一种祝福和祝愿!以后人们也会问嫁妆是辆车有什么寓意,其实都是相同的!

从古至今,嫁女儿都是一家之中的大事,而嫁妆是女孩子在出嫁的时候,父母娘家人为其准备的东西。嫁妆是女家身份与财势的象征,即嫁妆是女儿身份地位的代表,嫁妆可以显示女方家具备身份和财势。

红妆家具,世人知之不多。顾名思义,它来源于“十里红妆”。所谓“十里红妆”,是旧时浙东宁绍平原和沿海地区大户人家嫁女的壮观场面,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来形容嫁妆的丰厚。

旧俗在婚期的前一天,女家将置办的奁具雇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为之铺陈,俗称“铺床”或“发嫁妆”。

“铺床”尽管不在婚姻六礼之列,但长期以来却是汉族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家嫁妆惊人,床、桌、器具、箱笼、被褥一应俱全,日常所需无所不包。发嫁妆的队伍绵延数里,故称“十里红妆”。

女儿出嫁陪嫁“方凳”有几种说法:

1“方凳”也叫“春凳”(《红楼梦》里有指),是女子出嫁时的一种嫁妆工具。

出嫁女儿时,方凳上面绑陪嫁的被褥,贴上喜花,一并抬到夫家。

古时的方凳很大,凳子和椅子的结合物像今天所说的沙发,所以结婚后方凳可作小孩睡觉床。

春天来了,方凳可以抬出室外,夫妻两人共坐欣赏春天的好风光,意指夫妻恩恩爱爱,这也是“方凳”叫“春凳”的由来。

2娘家陪嫁“方凳”表示所嫁女是端方贤淑良女。

天圆地方,女为阴,天作之合天地交泰,女为“地”,用方凳表达一种“妇道”,说明所嫁女是以谦逊的姿态进入夫家的。

《礼记》讲“婚义”,女有“妇徳”“妇言”“妇功”,“妇功”有“端方”取义。

3“方凳”代表正,为礼,是娘家人期望女儿到夫家要尊敬长辈,扶持同辈,爱护小辈,以理服人。

4“方”有并船而行的意思,意指夫妻两船并行,人生偕行,要同舟共济患难与共,不是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吗?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共同携手努力把日子过好。

5“方凳”可坐,为有地位,是娘家人期待女儿在夫家能坐着说话,不低人一等。

6“方凳”扎实坚固,象征娘家人永远是出嫁女儿背后的坚强后盾。

中华文明有5000年历史,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前贤们为了便于生活,发明创造了很多,很有创造性、实用性的物。甚至有一些,到今天仍然还是我们天天都要使用的,比如说筷子。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还有一些东西,现在已经用得很少或者不太使用了。

有一些老物件就此消失,而还有一些,虽然现在用得很少,但仍然存留至今。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个存留至今,虽然不太用但经常能看见的老物件,那边是春凳。

床头的春凳

春凳,是一种可供两人同坐的凳子,最早因使用椿木制作,而得名"椿凳",经过时间的洗礼,也不知在哪个朝代,人们把椿凳改成了春凳。

很多人可能见过也睡过竹床,竹床在农村非常常见,用竹子编的,夏天用来乘凉的一个老物件。春凳其实跟竹床有点类似,但比竹床略小一点。

在现代春凳在家中已经很少见了,但是春凳则作为装饰品在酒店广泛使用。可以说大部分酒店的房间,都在床尾放一个春凳。虽然春凳已经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了,最多也就是放放衣服之类的,当然,春凳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装饰品而存在。

春凳的用途

古代民间,春凳通常都被用来当作嫁妆,在新娘出嫁时,在春凳上放上被褥,贴上大大的喜字。春凳一般都是放在房中。

春凳在古代主要有以下几个用途:

夏天室内温度高,到晚上都喜欢搬着春凳到室外乘凉。因为春凳一般都是椿木制作的,而椿木有防蚊效果,所以到室外乘凉春凳是最好的选择,而且春凳大可坐两三个人,如果一个人的话甚者还可以躺在上面。试想一下,夏天热得要命,搬个春凳在外面乘凉还不怕蚊虫叮咬,岂不是美滋滋。春凳还可当茶几使用,三两好友来了,在室外乘凉聊天,弄几个小凳子围着春凳而坐,沏上一壶茶,谈谈古聊聊今岂不美哉。春凳还可用来当婴幼儿的临时小床,不管是在室内还是室外,小孩子玩累了想睡觉临时放在春凳上也是非常方便的,当然因为春凳的边缘没有遮挡,大人不在的情况下小孩子睡在春凳上容易滚到地上。所以,把小孩子放春凳上休息,一定要有大人在旁边。

想不到家中一个小物件,竟然有这么大的用途,老祖宗真的是智慧无穷。春凳可不仅平常人家会用,那些豪门大家也会有春凳这个物件,也会用它。《红楼梦》中春凳就在贾府出现过,话说贾宝玉因为私藏琪官,加上间接逼死金钏,被贾政狠揍了一顿,被揍的屁股都开了花走路都成问题,最后用上了春凳,躺在春凳上被抬回了住处。

王熙凤指挥丫头们说:"你们还搀着走呢,都打成这样了,走得了吗?赶紧把带藤屉的春凳抬出来,抬着宝玉走。"

可见春凳不仅是民间常用,在贾府也是常用之物。

小编的话

社会发展到今天,科技已很发达,但老祖宗留下的很多智慧的结晶,在现代还是很有用处的。我们切不可,对老祖宗留的物件一并弃之。

当然也不能一味地认为,老祖流传下来的东西都是好的。我们要合理的,有选择性地继承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合用则用,不合用之物就没有必要勉强使用。当然,有很多东西现在用不了,但是可以保存下来,当成了解历史,研究历史的文物。

虽然自古就有关于婚姻方面的习俗,然而因为各地的实际情况与发展的差异,总是会有一些自己地方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在徐州文化中,这样的风俗习惯又是怎样的呢?总的来说大体上的是离不开那些三书六聘,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总是有些不同的。

择吉

男婚女嫁是人生大事,关系到家族兴旺、子嗣延续……所以不能草率行事。三媒六证、纳彩行聘、换帖传柬等必不可少,迎娶完婚也要选择“黄道吉日”。俗话说:“看个好日子”,也就是“择吉”。

旧俗一般由男方选择两个吉日,一个在上半月;一个在下半月,供女方挑选。有些地区还注重属相,民谚有:“正、七迎鸡兔;二、八虎和猴;三、九蛇和猪;四、十龙和狗;牛羊五、十一;六、腊马和鼠。”但一般都是在阴历的双月双日,如每月二、四、六、十等日,其中占“六”比较多,取“六六大顺”之说。农村里得避开农忙时节,那时“黄金铺地,老少弯腰”,大家都“抽不出手”来。城里一般都喜欢选假日或双日的星期天等。

按照过去“老门旧家”,传期得通过书面形式进行,专派一人挎着红包袱,裹着个“拜盒”,内装婚书、艾条、麦麸子等吉祥物。婚书上得写明:何时为“行嫁利日”,上下车轿面向何方迎喜神,冠戴面向何方迎贵神,坐帐面向何方迎福神。还要写些祝福语。如“天地氤氲”、“咸恒庆会”、“长命富贵”、“金玉满堂”等。现在只是双方先定好,男方通知媒从、女方就成。婚期临近了,得通知亲戚朋友,请他们届时光临,此谓“叫客”。城里多用请柬,农村一般口传。近亲一般都早到,一图热闹,二给打个帮手,当舅当姨母的更是理所当然。

于是乎,“铺新床、迎新娘、全家老少喜洋洋”,男方开即新房的布置。“铺新床”相当重要一定得由两位或四位“全福太太”承担重任。全福者须是原配夫妻、儿女双全。先填枕、套被。填枕有《填枕头歌》:“一顿吃饭不再饿,红罗帐里去上宿;花言巧语多听些,不向人前学是非。”还有《套被歌》:“一把栗子一把枣,大的领着小的跑;一把花生一把钱,大的领小的玩。”铺床时要在四角放些莲子、花生、红枣、桂园、白果等,以示“早立子、花着生(有男有女),连生贵子”。

为了预示。早生贵子,婚礼前夜,要请一未成年,父母双全的童男,陪伴新郎过夜,称作“滚新床”。大喜之日还得由他充当“压轿郎”。

嫁妆

“嫁妆”旧称“妆奁”,原指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唐宋以后,则泛指女子所有的陪嫁品。徐州陪送嫁妆的俗规有十多种。有整枝子、半枝子、巧十三、大八件、中八件、小八件、六件、四件、灯盆两种及软包袱等等。所谓整枝子、半枝子在古时徐州地区只有挂有皇帝恩准的“双千顷”牌或“千顷”牌的大户人家才能陪得起。嫁妆配备有土地、奴婢、车马、服装、箱柜、桌椅、古玩等。陪送土地的多少,以放在桌上亮相的“土基”(形如砖坯)为标记,每块土基代表一百亩。双数称着“整枝子”,单数叫着“半枝子”。清徐州籍翰林院学士崔焘曾感叹曰:“百年所积,能嫁几女?幸得一见,后世难效。”这是封建社会达官贵人奢侈铺张的见证。

“六件”原状指配有大立柜、双门橱、八仙桌、长条几、梳妆台、太师椅双数、春凳双数等。大中之会在于家具的档次,而小八件为大柜、小橱、地八仙(矮八仙桌)、马杌子、木箱、茶几、桌椅等。大件超过八件统称“巧十三”,这是民间最高档次的。家具款式历代有所不同,还有地方的特点。如邳县农村不定期有尿罐子、针筐子、洗脸盒和灯盏等,且家境再贫寒也不可缺,往东南一带还有陪的,都有黄布包好(请专人背着尾随送嫁妆队伍前往),内盛有一把红漆筷子,叫着“百子桶”,象征“快生贵子”。以上这些都是父母给女儿的,女儿一般是无法过问的。现在不同了,不仅要过问,有些甚至不达目的不进婆家门。不光女家要陪嫁,男家也要准备好几大件。六七十年代要“三转一响”,指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八十年代要彩电、冰箱、洗衣机;九十年代开始要电话、空调、摄像机;还有直接要钱的,自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准备好的嫁妆,都要在婚期前一至三天内,由女方请人护送到男家,一般多在上午。妆奁上须有红纸剪成的红双喜字及鸳鸯、蝴蝶等花样作为喜庆标记;柜橱内装有“喜果”和红纸包的挂面等物,以示吉祥。无论车载人抬,所有嫁妆都得公开亮相,广而告之,扩大影响。护送者中须有一名指导婚仪的“新干娘”专门调度,此妇必须是有公婆、儿女双全的“全乎人”。快到男方家门时要鸣鞭通报,男方闻讯出迎,设宴款待。妆奁进房,新干娘要请示婆婆如何放置,然后将钥匙交给婆婆执掌。其姑嫂叔侄便翻箱倒柜,并对其评头论足一番。此叫作:“不翻不发”。

春凳的词语解释是:一种板面宽大的长凳。

春凳的词语解释是:一种板面宽大的长凳。注音是:ㄔㄨㄣㄉㄥ_。拼音是:chūndèng。结构是:春(上下结构)凳(上下结构)。

春凳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一种板面宽大的长凳。引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宅妖》:“尝见厦有春凳,肉红色,甚修润。”《红楼梦》第三三回:“凤姐便_:‘糊涂东西还不赶快进去把那藤屉子春凳抬出来呢。’”茅盾《故乡杂记·内河小火轮》:“他们利用了老百姓家里的春凳,把水淋淋的衣服在春凳上拍拍的打。”

二、国语词典

一种长形的凳子,俗称为「春凳」。词语翻译英语(old)_woodenbench法语bancdebois(arch)_

三、网络解释

春凳春凳是可供两人坐用的一种凳子,古时民间用来作为出嫁女儿时,上置被褥,贴喜花,请人抬着送进夫家的嫁妆家具。

关于春凳的成语

春光漏泄漏_春光虎尾春冰坐冷板凳春蛇秋蚓秋月春风阳春白雪齿牙春色春秋鼎盛春树暮云

关于春凳的词语

春去秋来春秋鼎盛秋月春风齿牙春色回春妙手春树暮云坐冷板凳虎尾春冰冷板凳春生秋杀

关于春凳的造句

1、正因如此,“春凳”频繁出现于明清乃至现当代小说之中。

2、“春凳”是一种明清流行的家居器物,只是一种宽而长的凳子,并无靠背。

3、因久受人类精气,而修炼成妖的榆木春凳。

4、杨儿屋内,段鹏和老汉小心的把杨儿扶稳坐在床上,说这床,其实也不完全是张床,只是两张春凳上铺了几张板子而已,被褥都清洗的整整洁洁的。

5、一日正值秋干气燥,石氏端着碗白玉荷叶羹来到书房,见太子正卧在窗下的漆藤春凳上小睡,忙放下碗收轻了脚步,过去替他添盖了床薄毯。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春凳的详细信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3578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1
下一篇2023-10-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