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新婚对联两副~~~~急啊

求,新婚对联两副~~~~急啊,第1张

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 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 天文对地理 、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

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为平,●为仄。"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

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内容相关”也是如此。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一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如: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寻""点""策"皆转义为动词;"休""不""定"皆虚字;"纵""相""安"皆虚字;"斧""干""刘"则为古代兵器。全联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二是分咏格诗钟。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分咏格诗钟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但不同点也很多,有兴趣的联友可作进一步研习。

楹联强调内容相关,但又禁忌同义相对,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合掌。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对联之习俗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性,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性的对仗为关捩。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

楹联以文字为内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在楹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各类楹联典籍数以万计。

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宫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依据功用之不同,它可分为春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习俗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春联习俗。春联古称春贴,是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时书写张贴的一种时令对联。春联习俗起源于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在湖南,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春联具有祝颂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特点,并突出一个“春”字。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婚联习俗。婚联是为庆贺结婚之喜而撰写对联,通常张贴于婚娶之家的大门、洞房门、厅堂或妆奁堂上。其内容多是对结婚双方的热情赞美和良好祝福,带有浓烈的吉祥、喜庆色彩。

寿联习俗。寿联是为过寿的人祝寿专用的对联,其内容一般是评赞过寿者的功业才能、道德文章、祝福过寿者多福高寿,美满幸福,具有热烈而庄敬的感情色彩。

挽联习俗。挽联,有的地方叫丧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人们用于对先人、死者表示缅怀、寄托哀思的对联。往往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一般用白纸配黑字,具有肃穆、庄严和沉痛的感情色彩。透过联语,唤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对联之起源

哲学探源: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物生在两……,体有左右,各有妃藕。”(《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天下的道路,只是一个包两个。”(《朱子语类》卷九十三)“成熟、新生,二者于义为对。对待之文,自太极出两仪后,无事无物不然;日用、寒暑、昼夜,以及人事之万有——生死、贵贱、贫富、尊卑、上下、长短、远近、新旧、大小、香臭、深浅、明暗,种种两端,不可枚举。” (叶燮:《原诗》外篇)这种根源于阴阳二元论世界观偏爱成双结对的民族心理,是对偶句式得以产生并流行的深层原因之一。前人的许多论述,也注意到了这种联系。《文心雕龙•丽辞》: 造物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体植必两,辞动有配。……

语言寻根: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英语中,单词“car”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而汉语“kǎchē”与“jīpǔ”,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平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 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 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英文:(莎士比亚名言,按楹联形式排列)

Think good thoughts;

Write good words

中文:

构佳思;

写妙句。

英文“上、下联”单词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也相同,但音节不相等。读起来,因其无声调,上下联都是一个声音面貌,没有平仄相间带来的抑扬顿挫。至于书写上,“下联”比“上联”少了两个字母的位置,故全不对称。读者或许会想,能不能找出和写出一个英文对偶句,在单词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同的基础上音节也相等,书写空间(字母数相等)也相等呢?不能说绝对不能,但因英文的音节、文字、语素不是三位一体的,实际操作起来只能是顾此失彼,即使莎翁这个对偶句,在英语中都是极其罕见的。而中文的“构佳思;写妙句”情况就不同了。你看,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对,音节相等,平仄基本相谐,书写起来则完全整齐对称。因此,英文“think good thoughts; write good word”不是楹联,而中文“构佳思;写妙句。”则可称为楹联。

对仗之路: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对偶阶段,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 在我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殇。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 《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乾•文言传)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他例举了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韵对等各种对格的例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郑风•山有扶苏》)《道德经》其中对偶句亦多。刘麟生曾说:“《道德经》中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有反正作对者。”(《中国骈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八十一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二章) 再看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武成》)、“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等等。 辞赋兴起于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音乐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

五言诗产生于汉代,至魏晋达到顶峰。其中对偶句亦较多运用。汉乐府中对偶句更趋工整,俨如后代律诗中的联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 在上述各种文体中,对偶句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它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来运用,并非文体的格律要求;二是字数多从三字到七字之间;三是对仗很宽松,字数、词性、句式大体能相对,但缺乏平仄的对仗。这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意义的排偶较早起,声音的对仗是从它推演出来的。”(《朱光潜美学文集》第十二章)

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 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 天文对地理 、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

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为平,●为仄。"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

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内容相关”也是如此。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一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如: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寻""点""策"皆转义为动词;"休""不""定"皆虚字;"纵""相""安"皆虚字;"斧""干""刘"则为古代兵器。全联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二是分咏格诗钟。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分咏格诗钟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但不同点也很多,有兴趣的联友可作进一步研习。

楹联强调内容相关,但又禁忌同义相对,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合掌。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对联之习俗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性,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性的对仗为关捩。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

楹联以文字为内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在楹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各类楹联典籍数以万计。

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宫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依据功用之不同,它可分为春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习俗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春联习俗。春联古称春贴,是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时书写张贴的一种时令对联。春联习俗起源于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在湖南,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春联具有祝颂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特点,并突出一个“春”字。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婚联习俗。婚联是为庆贺结婚之喜而撰写对联,通常张贴于婚娶之家的大门、洞房门、厅堂或妆奁堂上。其内容多是对结婚双方的热情赞美和良好祝福,带有浓烈的吉祥、喜庆色彩。

寿联习俗。寿联是为过寿的人祝寿专用的对联,其内容一般是评赞过寿者的功业才能、道德文章、祝福过寿者多福高寿,美满幸福,具有热烈而庄敬的感情色彩。

挽联习俗。挽联,有的地方叫丧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人们用于对先人、死者表示缅怀、寄托哀思的对联。往往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一般用白纸配黑字,具有肃穆、庄严和沉痛的感情色彩。透过联语,唤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对联之起源

哲学探源: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物生在两……,体有左右,各有妃藕。”(《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天下的道路,只是一个包两个。”(《朱子语类》卷九十三)“成熟、新生,二者于义为对。对待之文,自太极出两仪后,无事无物不然;日用、寒暑、昼夜,以及人事之万有——生死、贵贱、贫富、尊卑、上下、长短、远近、新旧、大小、香臭、深浅、明暗,种种两端,不可枚举。” (叶燮:《原诗》外篇)这种根源于阴阳二元论世界观偏爱成双结对的民族心理,是对偶句式得以产生并流行的深层原因之一。前人的许多论述,也注意到了这种联系。《文心雕龙•丽辞》: 造物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体植必两,辞动有配。……

语言寻根: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英语中,单词“car”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而汉语“kǎchē”与“jīpǔ”,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平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 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 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英文:(莎士比亚名言,按楹联形式排列)

Think good thoughts;

Write good words

中文:

构佳思;

写妙句。

英文“上、下联”单词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也相同,但音节不相等。读起来,因其无声调,上下联都是一个声音面貌,没有平仄相间带来的抑扬顿挫。至于书写上,“下联”比“上联”少了两个字母的位置,故全不对称。读者或许会想,能不能找出和写出一个英文对偶句,在单词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同的基础上音节也相等,书写空间(字母数相等)也相等呢?不能说绝对不能,但因英文的音节、文字、语素不是三位一体的,实际操作起来只能是顾此失彼,即使莎翁这个对偶句,在英语中都是极其罕见的。而中文的“构佳思;写妙句”情况就不同了。你看,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对,音节相等,平仄基本相谐,书写起来则完全整齐对称。因此,英文“think good thoughts; write good word”不是楹联,而中文“构佳思;写妙句。”则可称为楹联。

对仗之路: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对偶阶段,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 在我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殇。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 《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乾•文言传)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他例举了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韵对等各种对格的例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郑风•山有扶苏》)《道德经》其中对偶句亦多。刘麟生曾说:“《道德经》中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有反正作对者。”(《中国骈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八十一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二章) 再看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武成》)、“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等等。 辞赋兴起于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音乐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

五言诗产生于汉代,至魏晋达到顶峰。其中对偶句亦较多运用。汉乐府中对偶句更趋工整,俨如后代律诗中的联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 在上述各种文体中,对偶句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它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来运用,并非文体的格律要求;二是字数多从三字到七字之间;三是对仗很宽松,字数、词性、句式大体能相对,但缺乏平仄的对仗。这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意义的排偶较早起,声音的对仗是从它推演出来的。”(《朱光潜美学文集》第十二章)

赵世杰 蚌埠市第二中学 安徽 北京师范大学

朱昕彤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 安徽 北京师范大学

陈逸驰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李梓绮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汪依娜 北京101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赵刁空如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张羲 北京市第五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邱森淼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项静姝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韩斐洋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宋丹宁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卢凌虚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葛悠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刘心荷 北京市第五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谢宇佳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王晨悦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刘业帆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郝小雯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李乐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张雪京 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韩思阳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肖雨蒙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张俏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纪然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肖正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张玄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曹雪桐 北京市清华志清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韩沌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魏学海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李梓源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王秋宇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谢成晨 北京市第八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孔维锋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廉沁姝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仲景尼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盛怿祺 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高晟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姜璐婷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林丽喆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王思婷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雪驹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刘轶群 北京市第四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屈博洋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孔祥怡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何山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周与茵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郑紫鹤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王逸伦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吴昊 北京市第八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唐可欣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刘若桤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肖遥 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赵怡斌 北京市十一学校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张晓旭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鲁菻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李丽潇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赵翰卿 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周思博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毕然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彭墨缘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王震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赵海鑫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黄窈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王维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黄汉煜 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 福建 北京师范大学

黄杉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 福建 北京师范大学

黄惠彦 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 广东 北京师范大学

尹欢 遵义市第四中学 贵州 北京师范大学

马欣源 廊坊市第一中学 河北 北京师范大学

刘佳琦 秦皇岛市第一中学 河北 北京师范大学

杨颖 邯郸市第一中学 河北 北京师范大学

闻景林 廊坊市第一中学 河北 北京师范大学

张云 保定市第三中学 河北 北京师范大学

王田田 保定市第二中学 河北 北京师范大学

龚雪 保定市第三中学 河北 北京师范大学

徐梦瑶 保定市第三中学 河北 北京师范大学

梅寒 保定市第三中学 河北 北京师范大学

张帆 保定市第三中学 河北 北京师范大学

王彦达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 河北 北京师范大学

李彤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 河北 北京师范大学

吴润萌 郑州市第一中学 河南 北京师范大学

强壮 河南省南阳市第五中学 河南 北京师范大学

苏飞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高中 河南 北京师范大学

陈思远 郑州市第一中学 河南 北京师范大学

王舜 开封市高级中学 河南 北京师范大学

赵辰丰 郑州市第一中学 河南 北京师范大学

梁灏 河南省商水县一高 河南 北京师范大学

张海楠 焦作市第一中学 河南 北京师范大学

张策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高中 河南 北京师范大学

王意远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高中 河南 北京师范大学

贾雯菲 商水县第二高中 河南 北京师范大学

张梦 武汉外国语学校 湖北 北京师范大学

黄翔宇 武汉市第六中学 湖北 北京师范大学

唐婧 武汉外国语学校 湖北 北京师范大学

任骅 湖南省衡阳市田家炳试 湖南 北京师范大学

邹嘉莹 吉林市第一中学 吉林 北京师范大学

黄程俣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吉林 北京师范大学

郑琦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吉林 北京师范大学

于子晴 吉林市第一中学 吉林 北京师范大学

朱翌丹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吉林 北京师范大学

马硕 吉林市第一中学 吉林 北京师范大学

赵方圆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吉林 北京师范大学

王子亚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江苏 北京师范大学

魏析元 江苏省镇江中学 江苏 北京师范大学

钱沚莹 江苏省镇江中学 江苏 北京师范大学

樊婧逸 江苏省海门中学 江苏 北京师范大学

李江天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江苏 北京师范大学

庄玉杰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 江苏 北京师范大学

李媛 江苏省阜宁中学 江苏 北京师范大学

焦逸心 南昌外国语学校 江西 北京师范大学

胡建宇 江西省景德镇二中 江西 北京师范大学

计颖 江西省景德镇二中 江西 北京师范大学

于志杰 辽宁省大连市育明高中 辽宁 北京师范大学

卢正天 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 辽宁 北京师范大学

闫平 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 辽宁 北京师范大学

卢晓宇 辽宁本溪市第一中学 辽宁 北京师范大学

遇鑫 大连育明高级中学 辽宁 北京师范大学

刘妍雯 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 辽宁 北京师范大学

李月 铁岭市高级中学 辽宁 北京师范大学

张笑洋 凌海市第一高级中学 辽宁 北京师范大学

王宇丰 大连市第十一中学 辽宁 北京师范大学

王梦颖 大连育明高级中学 辽宁 北京师范大学

苗思萌 大连育明高级中学 辽宁 北京师范大学

张宇超 包头市第九中学 内蒙古 北京师范大学

韩晓春 包钢第一中学 内蒙古 北京师范大学

郭佳卉 山西大学附中 山西 北京师范大学

陈雨薇 内蒙古包头市一机一中 内蒙古 北京师范大学

聂贵军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第 内蒙古 北京师范大学

张舒 青岛市第二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林泽春 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郭炜 山东省邹平县第一高级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郑天皓 烟台第二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赵航 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宋尚周 青岛市第二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吴昊 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李洪浩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凤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王靖凯 山东省寿光市第一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王若冰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王文菡 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吴丹 青岛市第二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赵欣尉 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李瑞轩 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许雨萌 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许晓琬 山东省实验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柴惠慈 山东省章丘市第四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匡政 青岛开发区第一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董海洋 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李恩民 临沂第四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邓瀚林 青岛市第二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吴寒 山东省泰安市第一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徐佳乐 德州跃华学校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杨松山 山东省实验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于忱 山东省泰安市第一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任通 山东省广饶县第一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孙晓光 济钢集团有限公司高级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李诺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王子叶 济南外国语学校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孙梦格 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刘震 山东省实验中学东校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杨超 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王晓阳 山东省实验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唐雪雁 青岛市第二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安玉 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陈则雨 山东省实验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李冰 山东省昌邑市第一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闫芳 山东省烟台开发区高级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杲广娟 山东省章丘市第四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刘溪 太原市第五中学校 山西 北京师范大学

肖瑶 太原市外国语学校 山西 北京师范大学

姚诗雨 山西省实验中学 山西 北京师范大学

董阳 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 山西 北京师范大学

张欣如 太原市第五中学校 山西 北京师范大学

韩睿 太原成成中学 山西 北京师范大学

王宇瑞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 山西 北京师范大学

刘婧 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 天津 北京师范大学

郭晔嘉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 新疆 北京师范大学

胡俊麟 杭州外国语学校 浙江 北京师范大学

陈航直 浙江省温州中学 浙江 北京师范大学

林蔚 温州第二高级中学 浙江 北京师范大学

李韦睫 重庆南开中学 重庆 北京师范大学

朱天骥 山东省实验中学 山东 北京师范大学

许若文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刘佳欣 北京市潞河中学

1 一片后悔的小文言文

莫若今日遭此遇,吾心甚欢。反思之乃自知其果而故犯,此之吾之过也。

叹曰:“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其对曰:“吾视其欢笑甚颜,以为此之事小。”又曰:“师云,若再犯,其必重罚以告之。”

然则,足下何为犯之?此乃自食其果而非人为也。吾思其前后,不觉愧于二人。然三两路人稍视之,其将容颜附墙而曰:“若他人见之,则失其颜面,故避其而保余之颜面。”事后思此事,方知余愚也。师,授学者也;师,人尊之者也。思吾今之过,顿感愧于己,甚愧于师者也。

思此过,必于言语慎行,思其果而为之。不因一时之兴而为之,不因就此简省而为之。此宜三思而后行。

2 做错事要知道后悔的古文句子有哪些

1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

2 吾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论语》

3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4 见贤思齐焉,不见贤而内自省。——《论语》

5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6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何逊

7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孟郊

8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传》

9 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10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后汉书》

11 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诩。——《警世通言》

12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13 学如逆水行舟,逆水行舟。——《增广贤文》

14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谗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15 言必信 ,行必果。——《论语》

3 做错了事情,现在极度后悔的古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1、静默守应亦欢喜,后知后觉奢连理。

2、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秋风词 李白)

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 李商隐)

4、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

5、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乌夜啼 李煜)

6、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玉楼春 欧阳修)

7、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 白居易 )

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离思 元稹)

4 让别人后悔的文言文句子有哪些

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东汉曹操。

2 船到江心补漏迟。《救风尘》元关汉卿。

3 一失足成千古恨,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明良记》杨仪。

4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唐颜真卿。

5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长恨歌》唐白居易。

6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唐白居易。

7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全文》唐李商隐。

8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七绝·闺怨》唐王昌龄。

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全诗内容: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 译文:面对着美酒高声放歌,人生的岁月能有几何?好比是清晨的露水日出就干,可悲可叹失去的日月已经很多。慷慨激昂地唱着歌,内心忧虑却不能遗忘,用什么来消除忧愁?只有那美酒杜康。穿青色衣领的学子,寄托着我悠长思慕之心。就是因为渴慕贤才,焦虑吟沉直到如今,鹿儿嗷嗷鸣叫呼唤朋友,共享原野上找到的艾蒿。我有了尊贵的贵宾,更会设宴鼓乐盛情款待。清明如约的博学贤才,什么时候被我招来?我的忧虑发自内心,日日夜夜都不会断绝,有劳您走过阡陌小路远道跋涉,枉驾而来致意问候。久别重逢欢宴畅谈,感念您还结记着旧日的恩情。月儿明亮的夜晚星辰稀疏,乌鹊寻找依托向南而飞。绕着大树飞翔三圈,不知可以依些在那根树枝?大山永远不会嫌高,大海也永远不会嫌深。像周公那样虚心对待贤才,一定会得到天下人的拥戴。

3 作者: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曹操在中国的影视剧形象中多以"奸雄“出现,但在历史上其实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帝王, 曾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2013年11月,复旦大学通过研究发现曹操既非一些史学家认为的夏侯氏后人,也非汉代丞相曹参的后代。

上联:祖国全民奔四化

下联:春宵一刻值千金

横批:日新月异

上联:早育人才成大器

下联:狠抓经济奔小康

横批:人财两旺

上联:有雅客来室生暖

下联:得新人到心自舒

横批:生机盎然

上联:吟风弄月真名士

下联:鼓瑟吹笙是佳宾

横批:不尽雅兴

上联:衣冠楚楚真潇洒

下联:谈笑喧喧自风流

横批:宅到高贤

上联:休说飧蔬无兼味

下联:须知菽粟有真香

横批:美味佳肴

上联:新政策改革开放

下联:真人才脱俗出陈

横批:人才辈出

上联:掀帘赏月心自畅

下联:今友吟诗兴更豪

横批:豪情满怀

上联:五律向鸣歌道喜

下联:一堂大庆雁来朝

上联:梧桐枝上栖双凤

下联:菡萏花间立并鸳

横批:芝兰同茂

上联:提倡晚婚人心快

下联:深化改革正道粉

横批:政通人和

上联:赏目看花宜载酒

下联:开怀畅言不须诗

横批:美景良辰

上联:琴韵谱成同梦语

下联:灯花笑对含羞人

横批:喜结良缘

上联:气象更新高轩至

下联:门庭添喜可人来

横批:欢声满堂

上联:鹏程万里咱家儿郎成俊彦

下联:花容飘香千村碧玉做娇娘

横批:琴瑟百年

上联:马佩红缨客戾止

下联:菊舒黄蕊妇来归

横批:恭迎佳丽

上联:缕结同心日丽屏间孔雀

下联:莲开并蒂影摇池上鸳鸯

横批:花好月圆

上联:劳动节迎来劳动女

下联:幸福天常光幸福家

上联:卷帘喜欢佳人到

下联:设榻恭迎雅士来

横批:群英会聚

上联:景丽三春天台桃熟

下联:祥开百世金谷花娇

横批:祥云绕屋

上联:今日新婚礼一杯香茶酬宾客

下联:来年会佳宾两朵红花赞英雄

横批:喜气盈门

上联:家无长物百样凑

下联:室有高贤万事通

横批:蓬筚生辉

上联:欢庆此日成佳偶

下联:且喜今朝结良缘

横批:春华秋实

上联:槐荫连枝百年启瑞

下联:荷开并蒂五世呈祥

横批:天作之合

上联:花烛下宾客满堂齐赞简朴办事

下联:洞房中新人一对共商勤俭持家

横批:喜事新办

上联:鸿雁穿云现吉日

下联:金鸡昂首报良辰

横批:天赐良期

上联:大地香飘蜂忙蝶戏相为伴

下联:人间春到莺歌燕舞总成双

横批:天成美景

上联:春暖花朝彩鸾对箅

下联:风和月丽红杏添妆

横批:儿成女就

上联:创业维艰崇节俭

下联:守成不易戒奢华

横批:新事简办

上联:碧岸雨收莺语暖

下联:蓝田玉暖玉生香

横批:笙箫凤凰

上联:琴韵谱成同梦语

下联:墨香书作伴云飞

上联:琴韵谱成同梦语

下联:诗山书作伴愁眠

上联:琴韵谱成同梦语

下联:诗心书作伴云眠

上联:琴韵谱成同梦语

下联:酒香诗入对人言

上联:琴韵谱成同梦语

下联:书香心已共春声

上联:琴韵谱成同梦语

下联:笔花心已共秋香

上联:琴韵谱成同梦语

下联:笔花心已共秋声

上联:荷开并蒂五世呈祥

下联:云起相思千门纳福

上联:荷开并蒂五世呈祥

下联:月落相思三声报喜

上联:荷开并蒂五世呈祥

下联:花落相思一杯有余

上联:荷开并蒂五世呈祥

下联:云封连理千门纳福

上联:荷开并蒂五世呈祥

下联:叶落相思一杯起舞

上联:荷开并蒂五世呈祥

下联:月落相思三杯起舞

上联:爱情并蒂花开开不败

下联:伴侣常偕心乐乐无穷

横批:珠联璧合

上联:不愿似鸳鸯嬉戏浅水

下联:有志象海燕搏击长风

上联:赐福赐祥佳偶今如愿

下联:志同道合春光大有秋

横批:永结同心

上联:交颈鸳鸯并蒂花下立

下联:协翅紫燕连理枝头飞

横批:鸾凤和鸣

上联:明灯鸳鸯并立齐欢笑

下联:照镜凤鸾和鸣共吐心

横批:新婚燕尔

上联:喜酒喜事喜逢喜日子

下联:新喜新人新开新家风

横批:喜结良缘

上联:喜期办喜事皆大欢喜

下联:天喜地喜催得红梅开

横批:永结同心

上联:新莲沐朝阳并蒂竞绽

下联:乳燕乘东风比翼齐飞

横批:笙磬同谐

上联:志同道合男女谐静好

下联:花俏月圆夫妻恩爱长

横批:心心相印

上联:以优异成绩双登红榜

下联:为宏伟目标同献丹心

上联:新婚筵前共饮交心酒

下联:劳模会上合唱致富歌

上联:相亲相爱铁肩担宇宙

下联:同德同心妙手绣江山

上联:绿叶衬红花花繁叶茂

下联:情歌谱新曲曲美歌甜

上联:并蒂花盛开长征路上

下联:比翼鸟双飞四化途中

上联:红梅有信似心灵美好

下联:白雪无尘如爱情纯真

上联:情歌谱新曲曲美歌甜

下联:红叶题清音音玉叶绿

上联:情歌谱新曲曲美歌甜

下联:英语写清音音妙语娇

上联:情歌谱新曲曲美歌甜

下联:红叶题清音音玉叶香

上联:情歌谱新曲曲美歌甜

下联:红叶题清音音玉叶老

上联:情歌谱新曲曲美歌甜

下联:英语听清音音妙语香

上联:情歌谱新曲曲美歌甜

下联:英语听好音音妙语娇

上联:载歌载舞辞旧岁

下联:同喜同乐迎新人

上联:一元复始祯嘉庆

下联:万象更新迎新人

上联:杨花扬喜气

下联:桃蕊兆新春

上联:新岁新婚新起点

下联:喜人喜事喜开端

上联:新婚吉庆日

下联:大喜艳阳春

上联:桃符新换迎春帖

下联:椒酒还斟合卺杯

上联:巧借新春迎淑女

下联:喜将元日作婚期

上联:乐新春丰年宴客

下联:庆喜日盛世联姻

上联:腊月梅花勿让雪

下联: 新春玉步待迎人

上联:旧岁将辞且趁吉时行吉礼

下联:新年即届迎来春始探春人

上联:旧岁乘风传捷报

下联:新年飞雪送喜来

上联:佳节娶佳人频传佳话

下联:新年更新貌同谱新篇

上联:华灯映照芙蓉帐

下联:红联叠缀洞房春

上联:花迎贵客景贵宾贵

下联:柳沐春风春新人新

上联:花好月圆春风得意

下联:妻贤夫德幸福无边

上联:合欢共举黄封酒

下联: 辞岁新添翠袖人

上联:好国好家好夫好妻好日子好了再好

下联:新春新婚新事新办新风尚新而又新

上联:逢佳节择佳偶佳期传佳话

下联:迎新春贺新喜新人树新风

上联:春临大地迎新岁

下联:喜到人间贺佳期

上联:春节喜联姻良日良辰良偶

下联:刚朝欣合甘佳男佳女佳缘

上联:爆竹声中辞旧岁

下联:华灯影下看新人

上联:新年新岁新起点

下联:喜人喜事喜开端

上联:春临大地迎新岁

下联:喜到人间贺佳期

上联:喜将元日作婚期

下联:笑把春风留酒宴

上联:喜将元日作婚期

下联:闲把春风来淑女

上联:喜将元日作婚期

下联:笑把春风当酒宴

上联:喜将元日作婚期

下联:笑把春风做酒宴

上联:喜将元日作婚期

下联:好把春风做酒约

上联:喜将元日作婚期

下联:笑把春风留梦得

上联:喜将元日作婚期

下联:笑把春风当酒有

上联:喜将元日作婚期

下联:笑把春风做酒梦

上联:喜将元日作婚期

下联:笑把春风做梦去

上联:白头偕老

下联:同道永春

上联:百年伴侣

下联:千秋良缘

上联:道合志同

下联:花好月圆

上联:夫妻恩爱

下联:家庭祥和

上联:花开并蒂

下联:缘结同心

上联:花团锦簇

下联:云灿星辉

上联:郎才女貌

下联:龙腾凤翔

上联:礼求平等

下联:婚尚自由

上联:门迎淑女

下联:户接佳宾

上联:琴瑟在御

下联:凤凰于飞

上联:柔情似水

下联:佳期如梦

上联:赏心悦事

下联:美景良辰

上联:天长地久

下联:花好月圆

上联:天成佳偶

下联:金玉良缘

上联:投情合意

下联:携手同心

上联:行文明礼

下联:结自由婚

上联:鸳鸯对舞

下联:鸾凤和鸣

上联:鸳鸯福禄

下联:鸾凤吉祥

上联:月明金屋

下联:喜上玉屏

上联:白头偕老

下联:明月同生

上联:白头偕老

下联:明月对闲

上联:天长地久

下联:水落花迟

上联:映日红莲开并蒂

下联:同心伴侣喜双飞

上联:一岭桃花红锦绣

下联:万盏银灯引玉人

上联:堂开蓬莱景

下联:人醉武陵春

上联:笙箫奏凤凰

下联:鼓乐迎佳宾

上联:三千珠履光门户

下联:一对青年结风俦

上联:日丽风和桃李笑

下联:珠联璧合凤凰飞

上联:秋水银堂鸳鸯比翼

下联:天风玉宇鸾凤和声

上联:琴韵谱成同梦语

下联:灯花笑对含羞人

上联:蓬门且喜来珠履

下联:侣伴从今到白头

上联:连理枝喜结大地

下联:比翼鸟欢翔长天

上联:景丽三春天台桃熟

下联:祥开百世金谷花娇

上联:结婚筵前共饮合欢酒

下联:劳模会上同唱胜利歌

上联:节约办婚事亲友皆欢喜

下联:勤俭建家庭夫妻更和睦

上联:欢庆此日成佳偶

下联:且喜今朝结良缘

上联:槐荫连枝百年启瑞

下联:荷开并蒂五世征祥

上联:海枯石烂同心永结

下联: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上联:大驾光临门第耀

下联:良辰聚会主宾欢

上联:吹箫堪引凤

下联:攀桂喜乘龙

上联:才高鹦鹉赋

下联:春暖凤凰楼

上联:比飞却似关睢鸟

下联:并蒂常开边理枝

上联:三千珠履光门户

下联:万里锦衣玉月天

上联:三千珠履光门户

下联:万丈金杯玉酒家

上联:三千珠履光门户

下联:十万雪花影月春

上联:三千珠履光门户

下联:十万雪花大道家

上联:连理枝喜结大地

下联:相思草闲花世界

通用横批:

金声玉振 金石之盟 金屋同春 举案齐眉 君子好逑 奎壁联辉 兰馨一室 蓝田种玉 郎才女貌

礼开奠雁 礼尚平等 莲结同心 莲开并蒂 良辰美景 梁孟高风 麟吐玉书 龙凤呈祥 龙腾凤翔

鸾凤和鸣 梅柳迎春 美满婚姻 鸟乐同林 蓬门始开 乾坤交泰 婚联横批 秦晋之联 琴剑知音

琴瑟永偕 琴瑟友之 青梅竹马 情长意重 情深似海 情同连理 情同如水 情真意切 情重鸳鸯

雀屏中目 鹊桥欢渡 日月同辉 如鼓琴瑟 瑞霭蓝田 瑞木交柯 三星在户 芍结双花 胜友如云

笙磬同谐 诗题红叶 四喜同来 松柏常青 天作之合 团结互助 文定厥祥 西阁画眉 喜成连理

喜结秦晋 喜气生辉 喜气盈门 喜鹊登枝 喜事迭来 喜事新办 喜同登科 喜浴门庐 相敬如宾

箫彻秦楼 心心相印 新风蔚然 幸福美满 燕尔新婚 一门同贺 一门余庆 仪隆化育 宜室宜家

银河双渡 应赋桃夭 莺歌燕舞 永结同心 永偕伉俪 有凤来仪 鱼尚比目 玉树琼枝 鸳鸯比翼

励志对联大全

上联:效苏秦之刺股折桂还需苦战

下联:学陶侃之惜时付出必有回报

上联:学贵独得轻独享

下联:行成于思毁于随

上联:剑锋出磨砺

下联:梅馥发苦寒

上联:尚流云致远

下联:须奋翮高飞

上联:远想出宏域

下联:高步超常伦

上联:忧国忧民忧世界

下联:友直友谅友多闻

上联:鱼翔浅底

下联:鹰击长空

上联:春秋冬夏勤学苦练看谁人蟾宫折桂

下联:德智体美博学多才有我辈九天摘星

上联:胆性卓然骨硬志坚不留乌江之憾

下联:风华正茂豪气冲天应建定鼎之功

上联:登极峰,做强者,挥洒青春热血

下联:藐沧海,磨利剑,再创颐和辉煌

上联:燕赵多壮士十年铸剑肯盼明朝建功业

下联:颐和有雄才一心读书力争大考展宏图

上联:一卷诗书满腹才华试问天下谁为王者

下联:万丈豪情千秋伟业敢对苍穹我是英雄

上联:各界精英大展宏图夺英魁

下联:莘莘学子汇聚一堂学本领

上联:寒冬散尽喜迎元旦佳节

下联:春意盎然更看男儿发愤

上联:剑锋出磨砺

下联:梅馥发苦寒

上联:境由心造

下联:事在人为

上联:历劫方显钢骨硬

下联:经霜更知秋水明

上联:立志须知三古盛

下联:为书自起一家言

上联:良辰美景惜时如金敢与金鸡争晨晖

下联:书山学海甘之若饴誓同峨眉共比高

上联:龙腾虎跃朝气蓬勃

下联:你追我赶誓夺第一

上联:难也易也苦也乐也人人奋勇精神健

下联:强者弱者进者退者日日攻坚斗志高

上联:尚流云致远

下联:须奋翮高飞

上联:为自我为将来谁言辛苦

下联:比学业比收获莫做逃兵

上联:远想出宏域

下联:高步超常伦

上联:境由心造

下联:事在人为

上联:忧国忧民忧世界

下联:友直友谅友多闻

上联:学贵独得轻独享

下联:行成于思毁于随

上联:登极峰做强者挥洒青春热血

下联:藐沧海磨利剑再创颐和辉煌

上联:历劫方显钢骨硬

下联:经霜更知秋水明

上联:燕赵多壮士十年铸剑肯盼明朝建功业

下联:颐和有雄才一心读书力争大考展宏图

上联:立志须知三古盛

下联:为书自起一家言

上联:一卷诗书满腹才华试问天下谁为王者

下联:万丈豪情千秋伟业敢对苍穹我是英雄

上联:难也易也苦也乐也人人奋勇精神健

下联:强者弱者进者退者日日攻坚斗志高

上联:春秋冬夏勤学苦练看谁人蟾宫折桂

下联:德智体美博学多才有我辈九天摘星

谐音对联大全

上联:和尚过河,手掣荷花何处插

下联:侍郎游市,眼前柿树是谁栽

上联:先生磨墨,墨溅先生两脉墨

下联:枚香烧煤,煤爆枚香双眉煤

上联:树上桐子,树下童子,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下联:屋前园外,屋内员外,员外扫园外,园外净员外静

上联: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下联: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上联:霜降降霜,谁怜孀妇双脚冷

下联:谷雨雨谷,我惜姑娘孤身寒

上联:宝塔六七层,中容大鹤

下联:通书十二页,里记春秋

上联:佛印水边寻蚌吃

下联:东坡河上带家来

上联:思南女子铜仁去

下联:上蔡厨师会理来

上联:下大雨麦子灌种

下联:旱高地田禾必干

上联:玛瑙原非马脑

下联:琅玕不是狼肝

上联:禾花何如荷花美

下联:莓子每比梅子酸

上联:溪西犀喜戏

下联:囿右鼬悠游

上联:鸡饥争豆斗

下联:鼠暑上梁凉

上联:泥肥禾尚瘦

下联:晷短夜差长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

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

上联:娃挖蛙出瓦

下联:妈骂马吃麻

上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下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上联: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下联:游西山拿衣衫衣衫落西山惜善衣衫

上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

下联: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

上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下联:行行行行行行行

上联: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下联:媳妇提锡壶,锡壶漏,媳妇怒

上联:饥鸡盗稻童筒打

下联:暑鼠凉梁客咳惊

上联:李打鲤,鲤沉底,李沉鲤浮

下联:风吹蜂,蜂扑地,风息蜂飞

上联:贾岛醉来非假倒

下联:刘伶饮酒不留零

上联: 雨打沙滩,沉一渚,阵一渚

下联: 风吹蜡烛,流半边,留半边

上联: 指挥烧纸,纸灰飞上指挥头

下联: 修撰进馐,馐馔饱充修撰腹

上联: 牧童伐木,木打牧童双目木

下联:梅香烧煤,煤抹梅香两眉煤

上联: 移椅倚桐同赏月

下联: 点灯登阁各攻书

上联: 千古流,千古楼,千古楼上望千古流,流楼共千古

下联: 人月印,人月影,人月影里合人月印,印影同人月

上联: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下联: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上联: 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

下联: 师司徒,徒司徒,师徒司徒

上联: 黄黍地中走黄鼠,鼠拖黍穗

下联: 白杨树下卧白羊,羊啃杨枝

上联: 冰冻兵船,兵打冰,冰开兵去

下联: 泥泞尼鞋,尼洗泥,泥尽尼归

上联: 无山得似巫山好

下联: 何水能如河水清

上联: 峰上栽枫,风吹枫动,峰不动

下联: 路边宿鹭,露落鹭惊,路难惊

上联: 闲人免进贤人进

下联: 盗者莫来道者来

上联: 树上桐子、树下童子,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下联: 屋前园外、屋内员外,员外扫园外,园外净、员外静

上联: 和尚法正,提汤上塔,大意失手,汤淌烫塔

下联: 裁缝老徐,与妻下棋,不觉漏眼,妻起弃棋

上联: 洛阳桥,桥上荞,风吹荞动桥不动

下联: 鹦鹉洲,州下舟,水使舟流洲不流

上联: 妈妈骑马,马慢妈妈骂马

下联: 妞妞轰牛,牛拧妞妞拧牛

上联: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下联: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上联:天上星,地下薪,人中心,字义各别

下联:云间雁,檐前燕,篱边鷃,物类相同

上联: 师姑田上担禾上

下联: 美女堂前抱绣裁

婚庆对联大全

上联:燕尔新婚

下联:百年嘉偶

上联:珠联璧合

下联:鸾凤和鸣

上联:笙磬同谐

下联:心心相印

上联:龙腾凤翔

下联:玉树琼枝

上联:福缘鸳鸯

下联:喜成连理

上联:百年好合

下联:五世其昌

上联:红莲开并蒂

下联:彩凤乐双飞

上联:红莺鸣绿树

下联:对燕舞繁花

上联:万里长征欣比翼

下联:百年好合喜同心

上联:一世良缘同地久

下联:百年佳偶共天长

上联:映日红莲开并蒂

下联:同心伴侣喜双飞

上联:日丽风和桃李笑

下联:珠联璧合凤凰飞

上联:三千珠履光门户

下联:一对青年结风俦

上联:大驾光临门第耀

下联:良辰聚会主宾欢

上联:蓬门且喜来珠履

下联:侣伴从今到白头

上联:连理枝喜结大地

下联:比翼鸟欢翔长天

上联:碰杯邀客开宏量

下联:举箸筵宾表至诚

上联:天喜地喜催得红梅放

下联:主欢宾欢迎将新人来

上联:席上愧无鱼贵客来临弹铗唱

下联:门中能引凤愚男正喜弄箫吹

上联:扫净庭阶迎客驾

下联:携来笙管接鸳舆

上联:严父开怀观凤舞

下联:慧儿合卺学梅妆

上联:拴马不教宾客返

下联:碰杯漫听凤凰鸣

上联:头上青霄鸾比翼

下联:门中珠履客谈心

上联:酒肴味淡惭无理

下联:主客情浓幸有缘

上联:厨无美酒殊惭主

下联:席乏佳肴强宴宾

上联:自愧厨中无盛馔

下联:却欣堂上有嘉宾

上联:客有隆情来庆贺

下联:厨无美味实怀惭

上联:门外移来皆玉步

下联:厨中捧出尽金瓜

上联:厨内精心调五味

下联:堂前聚首会三亲

上联:绿蚁浮杯邀客醉

下联:蓝田得玉喜婚成

上联:愧乏茅台酬上客

下联:喜烧花烛映重门

上联:喜溢重门迎凤侣

下联:光增陋室迓宾车

上联:父喜子喜重重喜

下联:友欢戚欢个个欢

上联:礼周全迎凤侣

下联:双亲欢笑看儿婚

上联:宜把欢情联左右

下联:愧将薄席款西东

上联:鞠躬致迓嘉宾至

下联:侧耳遥闻彩凤鸣

上联:左右逢源君赐驾

下联:东南溢美我倾樽

上联:淑女迎来蓬门添异彩

下联:佳宾驾到筚户倍生辉

上联:燕席重闻雅爱亲朋来似雨

下联:鹿车今挽多情姐妹送如云

上联:子媳早相知同德同心密室

下联:岳翁原旧友有情有意明堂

上联:合欢偕伴侣

下联:新喜结亲家

上联:婚事近新年倒履迎宾椒酒

下联:姻缘原夙世肯堂接媳姜汤

上联:连斟酬客意

下联:渴望解吾心

上联:稚子结良缘喜事从心慈母

下联:嘉宾援百赐感怀雅意亲朋

上联:欣然开笑口

下联:相聚叙衷情

上联:三杯淡酒酬宾客

下联:一席粗肴宴懿亲

上联:客溢篷门家有幸

下联:席陈淡酒主怀惭

上联:几杯淡酒难称宴

下联:一意留宾莫说归

上联:陋室摆筵酬厚意

下联:嘉宾上座叙欢情

上联:节值仲冬迎淑女

下联:时逢吉日款良朋

上联:青梅酒熟凭君醉

下联:红烛春浓任客谈

上联:后话慢谈留客住

下联:复邀相聚叙亲情

上联:后槽关马留佳客

下联:门第惭蜗宴上宾

上联:光前振起家声远

下联:裕后遗留世泽长

上联:乔木千枝思已本

下联:长江成派溯清源

上联:祖功宗德流芳远

下联:子孝孙贤世泽长

上联:燕翼贻谋承后裔

下联:凤毛齐美耀前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3636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1
下一篇2023-10-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