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短语:关于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不朽名作《离骚》

分析短语:关于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不朽名作《离骚》,第1张

离 骚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 《离骚》是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关于离骚命题之意,据统计有66种说法,现举出有代表性的五种: ① 班固认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即离骚,遭忧。 ② 钱澄之认为:“离为遭;骚为扰动。扰者,屈原以忠被馋,志不忘君,心烦意乱,去住不宁,故曰骚也。” ③ 游国恩认为离骚即楚国古曲名《劳商》。 ④ 林庚认为离骚即“牢骚”,“离”“牢”是双声字。 ⑤ 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因其距屈原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忧”或“离尤”之语,以此说法最可信。 《离骚》是我国第一部由文人创作的诗歌。被收入西汉刘向所编的《楚辞》中。补:《楚辞》——屈原,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楚辞”——诗歌样式

屈原行吟于泽畔《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贝多芬 《月光奏鸣曲》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维也纳乐派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人物。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离法国国境不远的小城市--波恩。父亲是个宫廷乐团的男高间歌手,母亲是个厨娘。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

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很早已洞察儿子的音乐天份,为了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四岁即开始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贝多芬十一岁便辍学,专心在家学习音乐。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十三岁贝多芬已受雇于波恩剧场担任大键琴演奏者,正式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

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常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交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地位。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贝多芬一直在莫扎特与海顿的音乐中成长,以致开始创作时风格也酷似两位前辈。

作为维也纳的自由职业音乐家,他比莫扎特的处境顺利,但因个性关系备受痛苦。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迅速。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出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他曾说:“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专制主义对人类有用得多。”法国大革命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深深地打动了他,使他初步确定了当时最先进的资产阶级人生观。他曾在自已的札记中写道:“自由!!!能有什么东西比它更是人们所需要的呢?”“我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在王座面前也不会背弃真理!”“在艺术界里,如同在一切伟大的创造里一样自由前进就是目标。”这就是贝多芬创作的誓言,

他的创作实现了这些誓言,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篇章,实现了他的“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革命英雄主义理想。这集中地表现在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等作品里,特别是《第九交响曲》宣告了贝多芬理想的目的——全人类的团结友爱。

乐圣贝多芬是最富于独创精神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响音乐,其中又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

贝多芬的创作构思宽广、形象宏伟、感情深邃、对比鲜明,这使他偏重于采用并扩充奏鸣曲式;同时由于创作的形象丰富多样,运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鸣曲式又各有特点。贝多芬的其它管弦乐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五部钢琴协奏曲,两首序曲、钢琴乐队、合唱幻想曲、两首小提琴与乐队浪谩曲等。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于同一"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而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种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一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合唱曲有两部弥撒(C大调和D大调)、清唱剧《基督在橄榄山》、《第九交响曲》等。

戏剧作品有歌剧《菲德里奥》、戏剧配乐《爱格蒙特》、《斯泰芬王》、《雅典的废墟》、芭蕾舞剧《普罗米修斯的生民》等。

室内乐有七重奏、钢琴和管乐五重奏、弦乐五重奏、弦乐四重奏十六首及《大赋格曲》、弦乐三重奏四首,长笛、小提琴、中得琴小夜曲,钢琴三重奏六首,单簧管、大提琴、钢琴三重奏、小提琴奏鸣曲十首,大提琴奏鸣曲五首和圆号奏鸣曲以及很重要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等。

歌曲有声乐套曲《致远方爱人》,女高声和乐队场景《啊!不忠的人》以及其它声乐与钢琴曲等。

从乐派归属来说,贝多芬基本上是古典的,但其后期明显具有浪漫因素,因此似该归为浪漫派。其代表作:第三、五、六、七、九交响曲(Op.55、67、68、92、125),序曲《爱格蒙特》(Op.84)、序曲《林利奥兰》(Op.62)、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Op.73)、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61)、C大调第九弦乐四重奏第三号(Op.59-3)、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Op.27-2)、F大调第五钢琴奏鸣曲《春天》(Op.24)、F大调第二浪漫曲(Op.50)。

贝多芬的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的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显著恶化和生活上受到痛苦,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和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物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而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既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他的九部交响曲在他的全部创作中占有极其独特的地位。这些交响曲可以比作一篇完整的大型交响叙事诗--描写英雄生活的长篇史诗。虽然没有故事情节借以联系起来,但它所揭示的是英雄的生活、活动和思想的各个方面,也即是英雄所面临的一些最重要的生活问题,例如:英雄和他的斗争、英雄和大自然、英雄和他的内心世界、英雄和人民等等。他的九部交响曲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回答者:JAYBERRY - 试用期 一级 4-14 16:53

贝多芬 《月光 》第3乐章 激动的急板

回答者:zhonglinrui1 - 试用期 一级 4-15 04:50

一直很想了解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现在终于有机会拜读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巨人三传》中的《贝多芬传》,从中不仅看到了贝多芬坎坷的生活和艰辛的创作历程,同时看到了这位艺术大师伟大的心灵。 首先真的要感谢罗兰大师为我们创造了这部享誉文坛的巨作,他用生动而又通俗的语言以及丰富的材料向人们道出:任何伟人的天才必定要经过一个与同他对立的社会激烈斗争的过程,才能完全展现他们的天才,完成他们的创作。欣赏《贝多芬传》时,与其把它当作是一部人物传记,不如把它当成是文学作品来欣赏,因为它既有大量翔实的史料,又有通俗生动的文学语言,既有传记的真实性,又有文学作品的审美观。罗兰的《贝多芬传》在揭示贝多芬面对各种困难——爱情的破灭、贫困的侵扰、致命的耳聋——但在精神上依旧坚贞不屈,而且最终在欢乐的凯歌中完成了举世闻名的第九交响曲乐章,从中投射出了罗兰对伟人强烈的敬仰之情。 这部作品的一大特点是抒情贯穿始终。贝多芬是一个音乐伟人,于是罗兰在诠释他的人生时,又犹如诠释他的交响乐一般,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在欣赏这篇传记时觉得它也像贝多芬的交响乐一样激昂的原因吧。这篇作品的抒情格调,就犹如贝多芬的交响乐一样抑扬顿挫,其中,罗兰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满怀激情的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中充满欢乐的情调描绘出来,并且将这种格调贯穿了全篇作品,于是《贝多芬传》自然而然地也成了一部激昂的交响曲。 虽然《贝多芬传》充斥了抒情的格调,但在谋局布篇上,罗兰还是忠于传记的写法,以贝多芬的生平事迹为主线展现主人公的顽强意志。首先,罗兰用了一大段的文字来刻画贝多芬的肖像,让读者对贝多芬的形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仿佛贝多芬那充满忧郁的双眼就在我们的眼前。在有了第一观感的时候,罗兰带领我们走进了贝多芬的生活,霎时间,贝多芬的喜怒哀乐又让读者与其同喜同悲,仿佛我们是在身临其境地陪伴贝多芬走过他的人生。 这里最值得一说的是罗兰对贝多芬之死的描写,如果要说贝多芬的一生是坎坷的,那么他的死是平静而震撼人心的。原文中有这么一段描写,让我感觉内心波澜壮阔。罗兰把他的一生比作一天——一个有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然后是一阵复一阵的狂风,黄昏将近,雷雨也随着酝酿。然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夹带着大风雨。接着有了一个大转变:“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重还给了我们。”这是罗兰笔下的贝多芬的震撼人心的死,让我们既感受到了伟人死前的悲壮,也将伟人的精神永远铭记在心。这种写作手法就好象是**中常用到的“蒙太奇”,不断变换镜头,罗兰最后引领读者从狂风骤雨中走出来,回到晴朗的白天,我想,他是要告诉我们:贝多芬的一生虽然历尽风雨黑暗,但他给后人留下的,永远是明朗的白天! 以上就是我对《贝多芬传》印象最深刻的两点。 《贝多芬传》的立意也是很高的,以我的理解,罗兰选取贝多芬作为他的写作对象,主旨是在于歌颂克服困难和战胜痛苦的精神。罗兰崇敬贝多芬,崇敬贝多芬的英雄主义,所以英雄主义精神贯穿整部作品。真可谓是英雄眼中看英雄。 通过这部作品,我既看到了文学大师罗曼罗兰的光辉,又看到了音乐家贝多芬的才华。在文学史和音乐史上,他们都各有一席之地,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写下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和乐章,所以,在我的眼中,他们都是我们值得尊敬的英雄!!!!111

回答者:zheng1122 - 门吏 二级 4-18 19:28

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波恩,自幼学习弹琴,1787年曾到维也纳向海顿学习作曲,并结识莫扎特。贝多芬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体系的时代,欧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识此时正日益兴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这些时代的特征,或歌颂英雄,或反对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来。其主要作品有《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命运交响曲》(即第五交响曲)、《合唱交响曲》(即第九交响曲)等。贝多芬的晚年十分凄凉,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但是,人民忘不了他,1827年3月29日,贝多芬的葬礼举行时,有二千多人参加护灵。贝多芬对音乐的最重要贡献是交响曲,因此他被誉为“交响乐之王”。

回答者:匿名 4-19 20:34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的晚年十分凄凉,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但是,人民忘不了他,1827年3月29日,贝多芬的葬礼举行时,有二千多人参加护灵。贝多芬对音乐的最重要贡献是交响曲,因此他被誉为“交响乐之王”。

回答者:doris453411473 - 魔法学徒 一级 4-22 11:43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回答者:zhangzhilin456 - 兵卒 一级 4-26 08:10

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很早已洞察儿子的音乐天份,为了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四岁即开始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贝多芬十一岁便辍学,专心在家学习音乐。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十三岁贝多芬已受雇于波恩剧场担任大键琴演奏者,正式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

回答者:251890010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4-26 09:06

三个

贝多芬出生於一七七0年十二月的德国波昂,母亲是吃苦耐劳、性情温和的女仆,而父亲却是贪婪无餍、喜欢酗酒的歌手,所以家境贫困。父亲管教严苛使他的童年过得相当悲惨,仅能从母亲及祖父那儿得到一丁点儿的慈爱。

贝多芬从小就显露音乐方面的才华及天分,四岁启蒙学习音乐、五岁学习钢琴及小提琴、八岁首次公开演奏、十一岁时以钢琴演奏即兴曲的才能,初露头角,加入家乡剧院的乐队。十七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失业,他负起照顾家庭,教育两个弟弟的重任。二十二岁父亲去世,背多芬到维也纳球发展,展开了刚琴演奏与作曲的生涯。二十五岁成为钢琴名家。不久,作曲的声誉也渐渐提高,但是二十七岁时其听力开始减退,三十岁两耳渐聋,到四十五岁双耳全聋,在此期间,发表了其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合唱)等。

贝多芬一生虽然恋爱多次,却始终没有结婚,晚年被侄子连累,性情变得乖张异常,又受到胃肠病和黄疸病的折磨,终於在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的暴风雨中病逝於维也纳,死后有二万五千多位崇拜仰慕他的人前往瞻仰他的遗容。维也纳各级学校,在他丧礼那天全部停课,表示对他的崇敬之意。

贝多芬是由古典乐派跨进浪漫派,中间的一座桥梁,他出身寒微,虽遭到诸多不幸与痛苦,可是他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进取心,自我充实,以致於成长茁壮。他从小被强制学习音乐,早年曾向海顿与阿布雷治克学习理论作曲,奠定了作曲技巧的深厚基础,终成一代巨匠。

贝多芬一生与苦难命运博斗,永不低头,对人生的感触极深,了悟人生的意义,因此在作品中融入不少前人不曾想像的深刻感情,处处充满了自信。这些作品正如灿烂绚丽的万丈光芒,照耀著整个生命的园地,展现出崇高的志节,与奔放的热情,十分令人感佩,我们应学习贝多芬这种不畏艰难努力向上的情操。

回答者:偌慧妹妹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4-28 13:13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7-1827326)

一七九二年,二十二岁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从波恩来到维也纳,一直到他一八二七年逝世,他就从未离开过这座对音乐家特别有吸引力的城市。贝多芬的绝大部分作品是在这里创作的。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德里奥》也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的《英雄交响曲》充满了激情。他的第九部交响曲取材於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

辉煌的创作并不能掩饰贝多芬多难的一生。一八零二年,贝多芬由於逐渐丧失听力,悲愤之余,写下了一封可能是给他兄弟的遗嘱。激情满腔的禀性迫使他频繁地搬家。他在维也纳市区北部有温泉的地方留下了几十处居所。但是温泉最终还是无法挽救他的失聪,一八一九年,贝多芬的听力彻底丧失了。一八二七年,人们在Waehringer Friedhof 魏林格墓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一八八八年,贝多芬的遗骨被安放到维也纳中央陵园。

造访音乐家贝多芬

贝多芬晚年频繁迁居,虽然留下了众多的故居,但是很多故居未能作为展览馆向游客开放。贝多芬当年喜欢居住在名叫海里根施塔特(Heiligenstadt)的地方,离市区很远,在市区的正北方。一八零二年,贝多芬居住这个城区,在这里创作了他第二部交响曲。同年十月,贝多芬在这里写下了《海里根施塔特遗嘱》,这是一封他写给两个兄弟的信,这封信并未寄出,如今仍然完好地被保存在这里。贝多芬的这处遗址如今被称作为「海里根施塔特遗嘱屋」,周二至周日向游客开放。

地址:Probusgasse 6, 1190 Wien

帕斯克瓦尔蒂楼房(Paqualitihaus)是贝多芬居住时间较长的一处住所。一八零四年至一八一五年间,贝多芬虽然数次离开这个居所,但是最后却又返回到此地。楼房的主人帕斯克瓦尔蒂是贝多芬的好朋友,每次贝多芬出走,他都吩咐佣人不要出租贝多芬的房间,因为“他总是会回来的”。在这里,贝多芬经历了创作的鼎盛期,他的第四、五、六部交响曲,第四钢琴协奏曲和歌剧《费德里奥》都是在这里创作的。

地址:Moelkerbastei 8, 1010 Wien

一八二七年,贝多芬去世时,众多的朋友和崇拜者前来吊唁。贝多芬被安葬在魏林格墓地(Waehringer Friedhof)。文学巨匠格里尔帕策曾经在悼词中说 “贝多芬把他的一切献给了众人,从他们那里却一无所获,於是他就远离了众人。”能够让贝多芬瞑目九泉的是,舒伯特一八二八年也被安葬在此,与他相伴。人们为了纪念舒伯特这位年轻的天才音乐家,在魏林格墓地的旁边修建了一座舒伯特花园(Schubertpark)。如今,这座魏林格大街上的舒伯特花园是众多游客流连的地方。

地址:W ringer Stra呈, 1180 Wien

一八八八年,两位音乐大师的棺木被一起移到中央陵园。如今,贝多芬被埋葬在中央陵园名人墓地32A的第29号墓穴中。

地址:Zentralfriedhof, Simmeringer Hauptstra呈 234, 1110 Wien

一八八零年,崇拜贝多芬的人们还为其建造了一座纪念碑。从此,这个地方更名为贝多芬广场。贝多芬塑像的周围围绕著九个小天使,象徵音乐大师不朽的九部交响曲。

地址:Beethovenplatz, 1010 Wien

回答者:小爱神丘比特特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4-28 19:02

好象是

回答者:Cy厷紸鲑鲑 - 试用期 一级 4-28 20:09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祖籍荷兰(也有传说是波兰的),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回答者:547848264 - 秀才 二级 4-28 21:17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7-1827326)

一七九二年,二十二岁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从波恩来到维也纳,一直到他一八二七年逝世,他就从未离开过这座对音乐家特别有吸引力的城市。贝多芬的绝大部分作品是在这里创作的。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德里奥》也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的《英雄交响曲》充满了激情。他的第九部交响曲取材於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

辉煌的创作并不能掩饰贝多芬多难的一生。一八零二年,贝多芬由於逐渐丧失听力,悲愤之余,写下了一封可能是给他兄弟的遗嘱。激情满腔的禀性迫使他频繁地搬家。他在维也纳市区北部有温泉的地方留下了几十处居所。但是温泉最终还是无法挽救他的失聪,一八一九年,贝多芬的听力彻底丧失了。一八二七年,人们在Waehringer Friedhof 魏林格墓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一八八八年,贝多芬的遗骨被安放到维也纳中央陵园。想玩下面的游戏记的玩哦!我游戏的名字是衰天,凯婷区~

春天来了

花季,如马蹄般穿花而过,留下一串绝美的回响,扣开心扉,发觉是青春来了。

青春来了,彼时的我不在不谙世事,换上了一件栀子花的衬衫,衣角微微绽放在阳光中,温柔地摆动。青春来了,我便多了几分陶潜“采菊东篱下”的淡然,掬起我的一帘清梦;青春来了,我便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那是我们特有的敏感,特有的惆怅。失意时,竟也把自己比作李清照所拟的“人比黄花瘦”;豪情四溢时,也敢放下“剑荡天下,横扫六合”的不羁之言。

感伤的,明媚的,豪迈的,预示着是青春华丽地走来了。

青春来了,彼时的我已不在踏红楼,窥宝黛葬花;已不再品三国,为诸葛先生羽扇纶巾而神魂颠倒。我安静地伏在窗边,一缕暖阳拂过我的面庞,看着郭敬明的《夏至未至》,感受着属于青春的疼痛和黯然神伤;读着韩寒的《三重门》的悲哀,不觉发现自己也现在三重门的窘境中。我知道,那是青春来了,所以我不计较为哪些优美的篇章而流下的泪;我知道那是青春来了,所以我开始羡慕着十里洋场中的人们:张爱玲的爱情,林徽因的才情;关紫兰的闲情。

青春来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留给心中一片小小的悸动。

青春来了,我成功地挣脱了稚气,换上了成熟的花衣,我成功蒂换下了腻人的娃娃音,歌声低沉而安稳。青春来了,自以为孤独的我开始关注几米的漫画,那些或成熟或沉稳的色彩总能引起我的共鸣,似乎是一夜之间,我就从梵高笔下的向日葵落魄到几米笔下的小孩子。青春来了,青春带给我们无数种可能,我抓住“拼搏”这条绳子,努力向上攀爬。青春来了,我也打开心门,收纳春暖花开,等待四季轮回。

没有徘徊,没有拼搏的青春,是来的不完整的。

你是否在惆怅?是否眼神坚定地眺望着远方?同样的时间,同样如花般的梦,不要拒绝它,那是青春来了。

点评:

这是我们看到了第一篇河北省2010年中考满分作文。本篇作文能拿到满分,原因之一是卷面特别清楚,据说作者的字写得非常漂亮——这也是我们多次强调考生需要注意的。原因之二是,作文中佬对书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都有独到的见解和体会。第三是作者语言的运用灵活生动,语言功底扎实。仅仅几百字的作文,却涉及到了郑愁予的诗歌,引用了陶渊明、蒋捷、李清照、冯延巳的诗词,涉及到了韩寒的《三重门》、几米的漫画,梵高的向日葵,还涉及到了张爱玲、林徽因、关紫兰, 关联到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而且并没表现出任何卖弄的痕迹,想不得满分都不容易了。

上海:

■上海交大工商管理陈天乐

从上学开始,教室前总有一方黑板。如果用快进的镜头来回顾学校里的日子,那一定就是黑板前人来人往,黑板上内容满了又空,空了又满。在这样的过程中,一直不变的似乎只有黑板左上角写的值日生名单了。总是有人工工整整地写下值日生三个字,后面又跟着几个名字,这几个名字的主人心情如何又不得而知了。

至少我小时候,是颇讨厌当值日生的,看到自己名字“不情愿”地被写在黑板上,免不了愁眉苦脸。那时候力气小,做值日生总是要花上半个多小时。辛辛苦苦做了,还总被老师说“娇气”、“在家里一定没做过什么事”等等。

有一次轮到我值日,正好中午就放假,和其他几名值日生交流了一番,决定统一口径:不知不问不做,反正怪下来也“法不责众”。我中午高高兴兴地放假回家,也许是太高兴了,竟然把假期作业忘在学校。赶回学校的路上,我心里有些不安:会不会只有我们的教室还乱糟糟的?我推开教室的门,竟发现我们班主任拿着抹布垫着脚在擦黑板。老师很自然地冲我笑笑:“是我忘记说了今天值日生中午要做完值日,大家估计也都忘了。反正我也没事,就自己打扫一下了。 ”

我愣了一会,傻傻地点头,然后拿起扫帚和班主任一起打扫教室。一边打扫一边聊天,平时看起来挺严厉的班主任竟然也很善谈。她也只是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个子不高,擦黑板也要踮起脚才够得到。“反正也不是第一次了,帮大家打扫一下教室也挺开心的”,老师倒对这样的劳动毫不抱怨,“而且你们这群小孩子平时又不做家务,打扫不干净的。 ”打扫完,看着敞亮的教室,我心里也有一种满足的感觉,小心地爬上椅子,在黑板左上角的值日生下面写了老师和我的名字。

河北省2010年中考优秀作文《我来了》

这是河北省2010年中考的一篇优秀作文,本篇作文最后得分为48分。读着本篇作文,使人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条小溪流,它奔着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惧艰难险阻。这种精神给人震撼! 这篇文章能够拿到高分,角度的选择是一个亮点。作者从特定的角度下手,表达了一种精神,给人以昂扬向上的感觉。 角度决定视野,同学们,有时候选择一个特殊的角度就可以让你的文章新颖起来。

原 文 欣 赏:

人生好像一股涓涓细流,在泉眼中诞生,在岁月中轻轻地流着,流过曲曲折折的山路,最终会流入大海,涌起那灿烂的浪花。

我就是那一直流淌着的河水,在狭窄的河岸间奋力向前。狭长的河道挤得我透不过气来,水中的泥沙摧残着我的身体,可是我不会放弃,我要为了我的目标而努力拼搏!忍受了无数痛苦之后,突然变得轻松了。睁开眼,明媚的阳光温暖着我,周围开阔的世界明朗了我的眼眶。我终于由一条细流变成了小河,清澈的河水泛着粼粼的光,在微风中继续向前流着,我在心中默念:“大海,我来了。”

我就是那一直流淌着的河水,在突兀的岩石中激流勇进。身旁的岩石挺立着锋利的锐角。我顿时胆战心惊,向前的脚步慢了下来。难道我要停止前进了吗?不可以!我重新充满了勇气,向那锐利的岩石冲撞过去。我任由它们割破了我的身体,任由水花在它们身上撞碎成点点泡沫,我不会屈服!一刹那间,一切都安静了,那些岩石都被我抛在了身后,面前迎接我的是一簇簇鲜艳的野花和一丛丛嫩绿的小草,沁人的花香飘散,愉悦着我的嗅觉,我在心中默念:“大海,我来了。”

我就是那一直流淌着的河水,在蜿蜒的山谷间勇往直前。一道弯,又一道弯,我的身体在曲折的峡谷中扭来扭去,时而碰到坚硬的岸,时而碰到阻挡的树,在经历了那么多挫折和困难之后,我已不再懦弱。现在的我,充满了力量,充满了斗志!我冲破了一切艰难险阻。前面有一块巨大的岩石,我想都没想,不顾一切的向前冲去!我体验到了凌空飞跃的感觉,接下来便是点点水花落下的声音。我定睛一看:啊!多么辽阔的世界啊!海水、蓝天、白云,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灰色的海鸥在我头顶盘旋飞舞,仿佛在庆贺我的成功,望着这碧蓝的海水,我猛地卷起一股巨大的浪花,大声喊着:“大海,我终于来了!”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辽阔苍穹中飞翔的老鹰,必是经历了母鹰无数次摔下山崖的痛苦,才锤炼出一双凌空的翅膀。

一颗璀璨无比的珍珠,必然经受过蚌的肉体无数次蠕动以及无数风浪的打磨,才能熠熠生辉。

同样,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也肯定是在无数次的跌倒后重新站起来的,因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史铁生摔了一跤,没有了双腿,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但他没有因此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去表达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贝多芬双目失明且耳聋,但他依然写出了《英雄》《命运》等大量音乐作品,在人生的不幸中,他顽强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这些都是曾经摔过跤的人,但他们却都坚强地站了起来,与命运、与不幸抗争,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所以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摔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从此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勇气。

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所以我们每个人面对不幸时都不能一蹶不振,因为我们都有可能在改变心态后,握住生命的任何一根链条。

就像画中那个男孩在摔跤后,面对来自老师、家长、社会各方面的询问,我们都应大胆地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因为生活是我们自己的,命运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我们的心态、我们的选择,决定了人生的方向

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是促使你成功的一剂良药,不经历风雨的花儿,怎么会绚烂?不经历磨难的人生,怎么会发出炫目的光彩?

就像2005年感动中国的人物——洪战辉所说:困难,我们有责任去面对它,解决它。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明白摔跤并不可怕,就像我们总是有勇气唱起这首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我要说,不经历一次次摔跤和一次次跌倒后又站起,人怎么能长大?摔跤也是一种幸福,风雨正是雨后彩虹的前兆!

秋天来了

我坐在窗前,仰望天空,大雁振翅南飞,去寻找温馨的港湾。一阵秋风吹过我感到些许的寒意。不知从哪里来的一片树叶落到我的手中,我心生感叹:啊!又一个春天来了,仔细地端详起这片叶子,我仿佛在上面看到了奶奶那张慈祥的脸。

那也是一个秋天,秋风萧瑟,卷着落叶呼啸而过,给人以肃杀之感。我走在回家的马路上,看着凄凉的景色,我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不安,不禁加快了脚步。回到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父母那写满愁苦的脸。我想问出了什么事情,却没有勇气开口。死一般的沉寂之后,爸爸语气沉重地说:“你奶奶……去世了”。我以为自己没听清楚,问道:“什么?”听妈妈带着哭腔说道:“你奶奶去世了啊!”说完便嚎啕大哭起来,我犹如元神出窍,僵硬地,一动不动地愣在了那里,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一般重重地将我击倒。我冲出门,在外面肃杀的秋风中奔跑着,宣泄着情绪,我憎恨秋天夺取了奶奶的生命。

第二天,我跟随父母在深秋回老家去,下了车,老家的秋风更是让人难以忍受。我已经顾不了许多,快步冲进了低矮的平房之中。一进门。我便见到奶奶的遗体放在堂屋中央,旁边点着蜡烛,旁边还有一个装满纸灰的盒,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跪在地上,失声痛哭起来,眼泪从眼眶里拼命地外涌。我在朦胧中仿佛又看到奶奶在灯光下,为我缝衣服,哼着儿歌哄我睡觉的情景。过去多么熟悉的情景已经彻底地离我而去。我要用我的泪水洗净奶奶通往另一个世纪的路,我将一张薄纸放在火焰上,看着纸化为灰烬。我心中充满了对奶奶的不舍,我亲爱的奶奶啊,您真的永远地离开了我了吗?在奶奶的分钱我发誓要好好学习,学业有成!

又一阵秋风飞过,我的思绪从无尽的思绪中被拉了回来。又一个秋天来了,我心灵的秋天也来了。振翅南飞的大 雁啊!你能否顺路带去我对奶奶的思念,我该去哪里寻找我温馨的避风港啊!奶奶,我学业有成了,您能看到吗?奶奶,我对您的思念,您感受到了吗?

秋天来了,奶奶走了!

2010年河北省中考优秀作文选:《中考来了》

本篇作文得到了47分。这篇作文带给我的启示是,小题材比大事件更容易写出精彩。虽然我们每天都发现有很多大事发生,每件事都有可写的东西,比如地震,旱军,洪水,世博等等,但这些题材太大,实在不好掌握。其实一滴水就可以反射出太阳的光辉,小题材往往更容易把握。很小很小的一件事,作者写得却是那样细致、具体、真切感人!我们面前好像也出现了那只执着的小蜗牛的形象。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妙处!向我们的课文《散步》,也是一件小事,但是却揭示出了一个大的主题。生活中的小事俯拾即是,让自己的眼睛敏锐起来,让自己的心灵细腻起来,你的文字就会生动起来,你的文章就会出现深度。

原 文 欣 赏:

已是黄昏,昏黄的阳光挥洒在校园窗台上,透过窗户笼罩我的身上。正值中考来临之际,小小的我正烦心于学习的枯燥无味,闲暇之余只看见一只蜗牛,自窗台上缓缓地爬行。它身后分泌出的粘液见证它的痕迹,我心中不禁对这幼小的生命产生了一丝的钦佩之情。

我正如这只有小的蜗牛,在学习的路上缓慢地爬行。我知道可恶的绊脚石会越来越多,连身边的朋友也难再来帮我。我只有一份信念,一份克服一切的信念来迎接中考。

蜗牛人就爬行着,它行动的缓慢不觉让人联想到了前进的艰辛,我不禁想帮它一把。可这个想法一出现就被否定了,是啊,没有磨难的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呢?

沉浸在题海之中,想休息一下手中的笔,却迟迟不肯放下。闲暇之时,想到积堆如山的作业。

想到两点一线的生活,心中不禁一阵郁闷。只怪自己太傻,不懂得复制被人的作业。每次当这个想法闪过,最后还是又立刻消失,是啊,我要的是成绩是知识而不是纸上的答案。

金**的阳光,依旧是笼罩窗台。阳光更加柔和了,让人更加平静。小蜗牛继续向屋顶出发,我几乎不能看到那小小的一点了,但我知道它一定会到达屋顶的。因为它也有一份执着的信念。

中考已经来临了,我的前途似乎也一片澄明。

蜗牛如我,不断地拼搏着。

我如蜗牛,为小小的梦不断努力着。

中考来了,蜗牛告诉我只有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未来才能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东风来了

东风来了,卖力地刮着,天空的云不停地变换着形态,看,像鸟儿,像房子,像飞机,带给我们阵阵欣喜,那,春天还会远吗?

——题记

东风来了,吹着窗前的风铃丁丁当当地响着,吹得门吱呀呀地响着,冬日过去大半,而春天已不再遥远。

独走在已结冰的河旁,望着被秋风吹乱的天空,回想起了什么,是脑海里封存着的记忆的碎片,慢慢地拼接着,穿在一起,成了一段美丽无瑕的回忆。

那年的冬天极冷,骤降的温度,冻结了整个小城。风凛冽地刮着,刮走了小草的希望,无法破土。一个月过去了,风还是那样无情地刮着,没有高楼的阻挡,更加嚣张。一个月过去了,东风光带着消息赶快来,是春日将临的消息;又一个月过去了,春像是新妆的少女迈着盈盈的舞步来到了等待已久的大地上,它驱走了冷风,走到我们中间,吻醒了大地上的植物,融化了坚硬的冰,敲响了睡意朦胧的熊和其他动物,问候了重新充满生机的天空,然后又提着微湿的裙摆走到小山洞中,观赏自己的杰作。

当我们亦因为寒冷的感觉忘记了温暖时,带着花香,混着泥土味的春便会给你希望。

当我们已因激烈的竞争而麻木时,带着温润的玉的爱的春液会给你新的灵感。当我们因宁静的美时带山上问的木材的味道便会给你不一样的感受,因为东风来了,春也会紧随其后。

不管是冷到极点的冬还是狂到极点的风,他们终究会被温和如水的春所代替。而东风恰是神的天使,告诉我们春风告诉春将至,暖将至。

东风来了。春天还会远么?

2010年河北省中考作文《——来了》优秀作文选

这里我们推荐两篇2010年中考河北省的优秀作文。一篇名为《压力来了》,一篇名为《茶花香来了》。这两篇作文都把作文要求诠释的不错。不过离满分都差了一点。按我们的理解,第一篇作文输在“卖弄”,作者的文字有些华而不实,没有实质性的内涵。第二篇作文的问题出在“点题”,作文写的是茶花,最后却转到了茶花香上,作者的思路应该再整理。

原 文 欣 赏:

压力来了

是否风儿太伤感,吹得白云噙着泪花。

是否雨点太暴躁,打得树叶了无生机

是否压力太沉重,压得我气喘吁吁……

初三的生活太过繁重,每天生活在“之乎者也”、ABC的世界里,没有往日“轻罗小扇扑流萤,卧看牵牛织女星”的光景,面对父母、老师的殷切希望,我顶着万千压力于一身,压力”在我身上“安居乐业了”。但是……

压力来了,我不怕,因为我明白:漫漫人生路,我总会与压力碰面。鱼儿有压力,才能游弋于大海,经受住惊涛骇浪的洗礼,才会有鱼跃龙门的美丽传说;雄鹰有压力,才能翱翔于蓝天,经受住风刀霜剑的磨砺,才会有叱咤风云的豪迈;我有压力,才能驰骋于考场,经受住试卷的考验,才会有辉煌的人生。

压力来了,我不惧。因为我知道,面对压力,将出海而收帆,就体会不到大海壮美;面对压力,将登高而止步,就不会看到山巅风光。面对压力,窥生命而怀懦,就体会不到生命之美丽。

压力来了,我不逃。因为古今中外许多名人与我为伴:秦始皇因为泱泱六国的威胁,才一统天下。航天员因有世事环境和亿万人民的希望和压力,才飞天成功……

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我相信,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压力,努力奋斗,那么,压力会使我们拥有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学习压力两面刀刃,荣辱成败皆是也。面对压力,总是赤漠飞沙掩白日,拔剑云霄又何妨!

风还在肆虐地吹着,头发有些凌乱,思绪有些呆滞。压力来了,可脚步正不由自主地向前……

茶花香来了

你栽的茶花,开了,就不会谢;你教给我的道理,记住了,就不会再忘;而你给我的爱,来了,就不会离去。 ——题记

外婆在去年十月一日去世了。

送外婆走后,我和妹妹回到外婆躺了四年的卧室。四年前,她瘫在床上,再不能坐起来与我说话了。她亲手栽的茶花,半零半落的,我和妹妹不禁淌下了眼泪。

我的外婆,你在天国好吗?

还记得,夏夜的繁星灿烂着故乡的小院。你一手抱着妹妹,一手搂着我,讲牛郎织女,茶花的芬芳阵阵涌来,我迷迷糊糊的靠着你,享受着你手中蒲扇摇出的一片清凉。

还记得,你我手拉着手走在翠绿的花生田间,你采下朵朵马兰花,细长的柳条在你手中编弄出千变万化,火红的夕阳映着一路银铃似的笑声。

还记得,我贪玩调皮、不好好学习惹怒了你,你扬着手要打我,落到我背上的却只是轻轻地一拍。你流着眼泪说:“外婆就是吃了没念书的苦!”然后拉住我的小手,要我好好读书,再不能贪玩。

你的爱,像纯洁的白茶花,香了我的心。

然而四年前,你躺在床上唤我,我一步步挪到床边,叫出的“外婆”为什么那样生涩?

今天你的离去,叫我经历了我人生第一次生死离别,五我已经脱去了曾经的幼稚和青涩了,外婆,你高兴吧?你也要在天国,种上你所爱的白茶花吗?

隐隐觉得,我已经长大了……

一阵茶花的清香飘来,我的眼泪又来了。但这次的眼泪,却不是悲伤。只有我知道,茶花香中夹着我对你的思念

荷叶来了

记忆的花园里有一片绿荷,一池红莲,散发着淡淡地香。母亲啊,我要让您的心里也弥漫着香,您的荷叶正向我走来。

小时候,你是荷叶,我是红莲,是您的呵护使我健康成长,记得那次数学竞赛,原本信心满满的我却名落孙山。放学后,我脸上挂着泪水,径直跑到家,关上房门就哇哇大哭起来。这时,荷叶来了,您轻轻打开门,走到我身边,温柔地对我说:“孩子,是不是没考好?没关系,哭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分析原因,查找不足才是最重要的!在您的安慰下,我重振信心,继续努力,从那以后,迎接我的更多的是胜利的喜悦。

是的,母亲,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当我伤心时,您向我走来,驱散了我内心的乌云;当失败时,您向我走来,点燃我心中的那盏灯;当我受伤时,您向我走来,抚慰我幼小的心灵。母亲,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庇荫?母亲,您甘愿做我的荷叶;女儿已经长大,让我也来做您的荷叶吧!

现在,我是荷叶,你是红莲。当您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时,您会发现早已为你准备好的拖鞋和热茶,那藏着我对你的关切;当你迈进厨房,你会在椅子上发现,热气腾腾的饭菜虽不美味,但那是我用爱烹制成的;当您走出家门时,您会发现墙上贴着一张小小的笑脸做您的伞,让您的世界万里晴空;下雪时,我会拉着您的手,让你感受到爱,感受到暖,感受到人间四月天。小时候,您总向我走来,向那大大的荷叶呵护着幼小的红莲;现在,母亲,你的荷叶来了那是您挚爱的女儿正走进你的世界,我要你的世界也香气四溢。

母亲,你的荷叶正向我走来。

夏天来了

夏天来了,不知树下那位佝偻的老人,是否依旧坐在青石板上,点燃一支烟,静静地坐着……

六月骄阳炙烤着大地,连平日里挺拔的杨柳也无力地垂下了高昂的的头颅。

炎热中精力仿佛被抽干一样,我无力的走出校门。不经意间一抬头猛然发现柳树下的青石板上,那个腰背佝偻的身影,老人看见我,仿佛从梦里醒来一般,顿时脸上露出了微笑。

而我却在此刻皱起了眉。

“我不是和您说过了嘛?我已经上初三了,又不是小孩子,干嘛还来接我?”我径直将老人落在身后。

老人呆住了,仿佛做了错事的小孩子,推着破旧的自行车在原地不知所措。

“我……我不是怕大中午你回家累得慌吗?”

一滴汗珠顺着他的脸颊滑落。

我不禁回头看老人红彤彤的脸。只感觉周围的人向我投来好奇的目光,照得我心里怪不自然的。

好不容易躲开了热闹的街,老人从身后追上来,而对我的执拗,只得摇摇头。

那位老人是我的爷爷。

渐渐地,我感到疲乏无力,烈日照耀下的小山泛起了白光,我舔了舔干巴巴的嘴唇犹豫了一下,还是跳上爷爷的自行车后座。

路上爷爷热情的和熟人打招呼,而我却把头埋的低低的,上坡了,爷爷骑得更加卖力,我刚想停下来,却被爷爷阻止了,爷爷弓起本就佝偻的腰,仿佛这样就能节省很多力似的。可我却听到了一声声沉重的喘息,那喘息就像一块块石头,砸进心里隐约的疼。

终于到家了,爷爷的棉布背心早就湿透了,放下自行车,爷爷独自走进屋子,从冰箱里取出早已备好的绿豆汤,递给我。

“那明天,我就不接你了。”爷爷故作轻松,但我却看到了他眼中滑过的失落。

“不,爷爷。”我眼里浸满了泪水。“是我不懂事,您明天还来接我,好吗?”

又值盛夏,我满怀喜悦的走出校门,走进老人洋溢着关爱的守侯中,在那慈祥的目光中,我看到了绵延不绝的爱,在成长的四季里,如兰花骄阳般,嵌入我生命的每个角落。

十一

新年来了

新年来了吗

————题记

街道上红红德的灯笼贴着新一年的喜庆。人们捧着大大小小的年货赶往回家,我知道新年要来了:

推开姥姥家的门,大红的条幅挂在屋中面前,妹妹围着桌子叫嚷着:“新年来了!新年来了!”而姥姥拍拍妹妹的头说:“新年还没来呢!要爸爸妈妈回来后一起吃了团圆饭,新年才来了呢。”妹妹望望家厅一石英钟,笑了:“爸爸妈妈马上就回来了。”

“快帮我包饺子。新年就要来了。”姥姥拿着擀面杖从屋中冲出来,姥爷在一旁洗着菜,我和妹妹把面团捏成了不同的的形状捏在餐桌上。一家四口说着,笑着,新年就要来了。

饺子下锅了,气泡不断翻滚到水面,饺子翻上来又沉下去,“爸爸妈妈怎么不回来?”妹妹嘟囔着。一会就来了。我们把饺子摆上桌。妹妹主动搬椅子,两只小手握着椅子腿,笨拙的走走停停。本想伸手去帮他,但却被他稚嫩的呵责吓退了。打开电视,主持人正诉说着新年往事的祝福,提醒人们不要说过年夜时刻的精彩。

围坐在餐桌旁,饭菜已做的泛凉,电视里播着一位老人在新年过节独自孤单的面对一桌子菜看。姥姥不禁有些失落:“唉,现在的人们啊都忘了老辈子的传统了,一家人不在一起吃团圆饭,怎么叫新年来了呢?我没有说话,生了生有些疲倦的归来,低下头想了些什么。”

“铃铃”电话铃响了。妹妹腾地从座位上蹦起来,“哦,爸爸妈妈回来喽!过新年了!妈妈你到哪里了,就等你们回来了。”妹妹急切中带着啜泣。

样样我先告诉姥姥姥爷先吃,爸妈有事,改天再请你们吃团圆饭。

“嘟—”电话断了,妹妹“哇”的一声哭了,电视上新年倒计时的钟声渐渐敲响,“三、二、一”礼花在电视品目上化作雪花,冷了这屋里每一个人的心,新年来了。

电视上,都是一家人围在桌前吃着团圆饭。

新年来了,人都走了,真正的新年何时到来呢?

对联之格律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见《应用写作》1987年第1期《漫话对联》)

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 天文对地理 、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为平,●为仄。"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

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内容相关”也是如此。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一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如: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上下联中,"树""果"皆草木类;"已""然"皆虚字;"半""一"皆数字;"寻""点"皆转义为动词;"休""不"皆虚字;"纵""相"皆虚字;"斧""干"则为古代兵器。全联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二是分咏格诗钟。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分咏格诗钟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但不同点也很多,有兴趣的联友可作进一步研习。

楹联强调内容相关,但又禁忌同义相对,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合掌。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编辑本段]对联之特征

季世昌、朱净之先生在《中国楹联学》中曾把楹联的特征概括为:鲜明的民族性,强烈的时代性,严密的格律性,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实用性。鲜明的民族是指楹联极为鲜明地体现着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貌。强烈的时代性是指楹联象一切文学形式一样,必然打上时代的印记。严密的格律性是指楹联有自己的独特格律。高度的概括性是指楹联具有比其它文学形式具有更强、更大的艺术概括力,它往往能以极其有限的文字反映深广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实用性是指楹联普遍地运用到社会生活之中,可谓各行各业、各色人等,各种场合,无所不用,无所不在,无所不见。

傅小松的《中国楹联特征论略》则把楹联的特征概括为五个对立统一:

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音乐性的特殊语言。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楹联具有上述的独特性,但是,楹联仍是一种文学形式,具有文学的一般性和普遍性特征。它也是一种用语言塑造文学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它具有文学的形象性、真实性和倾向性等特点,也具有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功能。楹联可叙事、可状物、可抒情、可议论。如悼念死者,可写祭文,可写挽诗,也可写挽联,这说明楹联是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只是形式独特而已。

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统一: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那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楹联如词者如清许太眉题上海嘉定花神庙联: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芳草地,我醉欲眠。崐楝花风,尔且慢到;

碧懈倾春,黄金买夜,寒食清明都过了。杜鹃道,不如归去。崐流莺说:少住为佳。

此联实可当作一首清新秀美、温软伤怀的词来读。

楹联如曲者如清佚名讽某知府联:

见州县则吐气,见藩臬则低眉,见督抚大人茶话须臾,只解说崐几个:“是!是!是!”

有差役为爪牙,有书吏为羽翼,有地方绅董袖金贿赠,不觉的崐说一声:“呵!呵!呵!”

此联的口语化和谐谑意味,颇有曲的味道,刻画封建官僚丑态,维妙维肖。

楹联象散文者如佚名题山东济南千佛山北极台联:

出门一瞧,数十里图画屏风,请看些梵宇僧楼,与丹枫翠柏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

归台再想,几千年江山人物,回溯那朱门黄阁,和茅屋蓬扉接壤,名者争名,利者夺利,圣者益圣,庸者愈庸。

甚至连经文的独特文风也运用楹联之中,试看佚名题江苏镇江金山寺斋堂联:

一屋一椽,一粥一饭,檀越膏脂,行人血汗,尔戒不持,尔事不办,可惧,可忧,可嗟,可叹;

一时一日,一月一年,流水易度,幼影非坚,凡心未尽,圣果未圆,可惊,可怕,可悲,可怜。

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如前所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王力在《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一文中说,“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主要是两件事:第一是对偶,第二是声律”(《龙虫并雕斋文集》第456页)。对联讲究对仗与平仄,集中体现了古典文学的形式美 。北宋词人晏殊有一首名作《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公推是千古名句。正是这个名句使这首词成为晏殊的代表作,并跻身诗词名篇之一。这个名句实际上首先是作为对联创作的。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

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楹联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同时它又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它可以书写、雕刻、张贴、悬挂;可以撰联、赠联、征联、集联;可以用于金石书画、旅游景点、婚丧喜庆、室内设计、舞台道具、新闻标题、广告宣传、章回小说、文字游戏;有句话,它可以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楹联这种实用性和文学性的巧妙统一是其它文学形式和应用文完全没有的。形成这种奇妙统一的原因在于楹联本身所具有的其它文学形式没有的特性。由于楹联是由对仗的上、下联两部分组成,具有外在形式的对称美与和谐美,把它书写镌刻于一特定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具体场景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搭构物的正门两侧,就能够产生鲜明的装饰美化作用、社会交际作用和宣传广告作用。其用途遍及三教九流,已成为一种正宗的主要的用于庆贺、吊挽、装饰的社会生活应用文。也许有人认为,把诗词刻于墙壁碑林,不也同样可以发挥实用功能吗?不错,但诗词是一个整体,不可能分成两半,以对称形式展列出来,它不能书写于门之两侧。而“门”,则是一个建筑物的中心,是其黄金段位,好比一个人的脸面。挂在大门两侧的楹联和刻在墙壁上的诗词,其实用功能的发挥是有天壤之别的。

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这种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诗尚典雅蕴藉,如“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之类,只能称之为“打油诗”。一般人是不敢问津诗词的,怕写成打油诗。而楹联,至若逢年过节,家家写之,户户贴之,实为文学中之最通俗者。但是,楹联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楹联固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其对道、联艺,却博大精深,没有止境。短小隽永者,一语天然,非俗手能为;长篇巨制者则更是铺锦列绣,千汇万状,如同史诗,非大手笔不能作。那些优秀的风景名胜联,辉映山川古迹,永放异彩;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联,传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联,慷慨磊落,光耀千秋,岂非大雅乎?

严肃性和游戏性的统一: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游戏文学、游戏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由于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如果单纯向对得工、对得巧上发展,就纯粹变成了一种语文斗才和思想斗智。事实上,纯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为目的游戏性楹联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构撰写而成。游戏性楹联在宋代就很普遍了。苏轼就曾经创作过不少游戏性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佳话。从他以后,对对子成为文人之间乃至普通百姓中试才斗智的一种主要方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明代的朱元璋、刘基、解缙、清代的乾隆、纪昀、都是热衷于游戏性对联的大师。

楹联具有游戏性,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楹联就变成了一种游戏。事实上,楹联能谐能庄,既是一种带游戏性的语言艺术,同时又具有文学的严肃性。那些极为庄重典雅的场合,如名胜古迹、祠墓碑林,如书院会馆、官厅衙署,都书挂楹联。人们以联斗智游戏,也用楹联来抒情言志、评人论史、写景状物。清末有个叫赵藩的,在成都武侯祠题了一联。联云:

武侯祠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楹联既概括了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点,又总览了诸葛亮治理四川的策略,借此提出自己关于正反、宽严、和战、文武诸方面的政见,极富哲理,蕴含深刻的辩证法,发人深思。和历史任何优秀的哲理诗相比,它都毫不示弱。此联问世以来,好评如潮。人们“看中”的,正是此联深刻性和严肃性。毛泽东1958年参观武侯祠时,对此联看得很细,予以高度评价。

这就是中国楹联,一种充满矛盾和对立统一的特殊艺术形式。

[编辑本段]古代经典对联

上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对联

下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此联为明徐渭所作。上联指年少时好读书却不爱好读书,年老时爱好读书不好读书。

上联:闲人免进贤人进。

原对:盗者莫来道者来。

新联:捞者莫来劳者来。

吾联:罪客勿来醉客来。

此联为明担山和尚所作。

上联:理想莫享醴。

下联:前途弗图钱。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

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

此联的妙处在于上联急读如音阶:‘多来米发索拉西’。下联为方言读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

上联:暑鼠凉梁,提笔描猫惊暑鼠。

原对:饥鸡盗稻,呼童拾石打饥鸡。

古对:渴鹤汲漈,令奴响枪击渴鹤。

此联又作‘暑鼠量梁’。

上联:暑鼠凉梁,笔璧描猫暑鼠惊竟沿檐,撞桩斯死,老猫食尸。

原对:缺!

吾对:饥鸡盗稻,同童拾石饥鸡逸亦飞扉,碰棚彼毙,矢石落箩。

此联为网友改上联而出之新联,余勉而对矣。

上联:鸡饥争豆斗。

下联:鼠暑上梁凉。

上联:溪西犀喜戏。

下联:囿右鼬悠游。

上联:今宵消夏。

下联:明晌赏花。

上联:士农工(宫)商角徴羽。

下联:寒热温凉(良)恭俭让。

吾联:铝铜金钼(木)水火土。

此联也是一奇联。上联分两部分:士农工商;宫商角徴羽。前为四业,后为五音,而有一个字重复,一个字谐音。原对寒热温凉为四觉,温良恭俭让为君子的五种德行。我的铝铜金钼为四种金属,金木水火土为五行。

上联:游西湖,提锡壶,锡壶落西湖,惜乎锡壶。

下联: 做边幅, 捉蝙蝠, 蝙蝠撞边幅, 贬负蝙蝠。

原对:古对:逢甲子,添家子,家子遇甲子,佳姿家子。

吾联:过九畹,擎酒碗,酒碗失九畹,久惋酒碗。

吾联:过桐岩,射彤雁,彤雁毙桐岩,痛焉彤雁。

九畹:三峡的九畹溪。

上联:泥肥禾尚瘦。

下联:晷短夜差长。

此联谐音‘尼肥和尚瘦’;‘鬼短夜叉长’。

上联:削发又犯法。

下联:出家却带枷。

此联为嘲一和尚犯法所作。

上联:禾花何如荷花美。

下联:莓子每比梅子酸。

上联:画庙庙画妙化庙。

下联:名园园名圆明园。

上联:玛瑙原非马脑。

下联:琅玕不是狼肝。

此联为明王洪所对。

上联:玛瑙原非马脑。

下联:琅玕不是狼肝。为绝代佳句

上联:下大雨,恐中泥,鸡蛋、豆腐留女婿,子莫言回。

原对:无!

此联相传为清代钟耘舫之岳父下雨时挽留女婿的话,看似平常,实则用心良苦,绝妙异常。因为它巧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全联皆是古代人名。为:夏大禹:夏王名;孔仲尼:孔子字仲尼;姬旦:周武王之名;杜甫、刘禹锡:唐诗人;子莫、颜回:孔子的弟子。因难度太大,据说至今无人能对。

上联:下大雨,恐中泥,鸡蛋、豆腐留女婿。

原对:无!

吾联:伤足跟,惧侵身,无医、没药安期生。

此联为上联的另一版本。我的谐音商祖庚:商王名;姬寝生:春秋郑庄公之名;吴懿:三国·蜀大将;梅爻:《封神榜》里的人物;安期生:汉仙人。

上联:下大雨麦子灌种。

下了:旱高地田禾必干。

此联谐音夏大禹;墨子春秋诸子(麦、墨古同音);管仲:春秋人物;汉高帝:汉高祖刘邦;田何:汉初《易》学大师;比干:商纣的大臣。

上联:思南女子铜仁去。

下联:上蔡厨师会理来。

此联为清吴进三所对。其友出此上联指一位思南地方的女子到铜仁那里去,谐音:思男女子同人去;进三指着上菜的厨师而对,原来此厨师祖籍上蔡,后住会理,经常在两地来往,谐音:上菜厨师烩鲤来。

上联:近世进士尽是近视,京师禁试进士,进士襟湿,巾拭。

下联:是时肆市始失史诗,仕识世失时势,实似石狮,誓蚀。

上联:佛印水边寻蚌吃。

下联:东坡河上带家来。

此联为一日东坡带家眷出去游玩,遇到佛印在水边挖蚌吃,于是出此上联。谐音:佛印水边寻‘棒’吃。佛印一听,以东坡带家眷而来而对,谐音:东坡河上带‘枷’来。

上联:扬子江头渡杨子。

下联:焦山洞里住椒山。

此联为明杨继盛(字椒山)题镇江焦山联。

上联:空中一朵白莲花,风捧奉佛。

下联:峡里几枝黄栗树,月远怨猿。

上联:玉澜堂,玉兰蕾茂方逾栏,欲拦余览。

下联:清宴舫,清艳荷香引轻燕,情湮晴烟。

此联反复快读,即成绕口。玉澜堂:在颐和园昆明湖畔,为当年光绪帝寝宫。清宴舫:一名石舫,在颐和园万寿山西麓岸边,为园中著名水上建筑。

对联的分类、规范与创作方法

对联的分类

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例如: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

对联的规范与创作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三、汉语四声与对联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编辑本段]对联

春草满庭吐秀

百花遍地飘香

东风吹出千山绿

春雨洒来万象新

春到碧桃树上

莺歌绿柳楼前

几行柳绿山川秀

一树梅红天地春

春潮涌起千江雪

海域探来万斛珠

千山齐唱迎春曲

万水同吟幸福歌

东风迎新岁

瑞雪兆丰年

玉龙吐宝庆吉日

金凤含珠贺新年

笛弄梅花曲

莺啼杨柳风

禹地花明春柳绿

尧天日丽晓霞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825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