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的万物有灵信仰和图腾崇拜大全

傈僳族的万物有灵信仰和图腾崇拜大全,第1张

  在傈僳族的宗教观念中,和人具有灵魂一样, 自然 界的万物也无不具有灵魂,凡是日月、山川、星辰、河流、树木都是人们的崇拜对象,他们把那些认为在主宰一切自然现象的精灵称作“尼”,而且种类非常多,如:“白加尼”(天鬼)、“恒刮尼”(家鬼)、“山鬼”、“结林尼”(路鬼)等等。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傈僳族的万物有灵信仰和图腾崇拜,希望你喜欢。

 傈僳族的万物有灵信仰和图腾崇拜

人们在开荒、盖房、狩猎之前,要请巫师卜卦问吉凶,同时为了免灾祛祸,不被 疾病 所侵扰,他们动辄就举行各种祭祀神和活动。最常祭奉的鬼灵有:天鬼、山鬼、家鬼、梦鬼、水井鬼等。

祭祀的形式和 办法 比较复杂多种,生什么病祭什么鬼,用什么祭品,都有一定的规定。一般是先杀鸡来祭,家里老人都会主持,如果疾病不见好转,就要杀猪、羊这类大的牲畜,还不行,最后就杀牛,数量也就不是一、两头的事了,到了这个程度还得请“尼扒”(巫师)。为了避邪驱灾,家里养的牲畜大半都是用来祭祀鬼。祭天鬼时杀牛,并杀一只鸡。牛是雌性的,那么鸡就是公的,反之就用母鸡。白杨、野竹各一枝,祭毕将“鬼魂”送上天云。

祭礼山鬼“米司尼”,往往为祈雨或避风灾、除病、械斗时杀鸡、羊或猪一只,艾和栗树一枝,祭时历数山、石、水、树等各种自然物的名称。祭祀鬼的祭品十二块粑粑、酒一碗,把鬼“送”到海里去。“祭梦鬼”时用猪一头、鸡一只,要求一公一母,相对应。把这个鬼“送”往太阳升起的东方。“水鬼”的祭礼用牛或猪一头,祭“触犯鬼”时用鸡或猪一只、一碗酒。祭祀“水鬼”时大呼此鬼的名字,祭物用鸡、猪各一只,用绳子串鸡鼻孔和猪的耳朵,牵到野外去祭。

傈僳族部分地区还有信奉叫“摆依鬼”的。这种鬼往往是某个女人带有,所以把这个女人就叫“摆依婆”。据说“摆依婆”能吃人。害人的主要手段是吸人血。一个人若是被它害上了就会生病,时间长了全身的血被“摆依鬼”吸干而致死。“摆依鬼”附在哪个妇女身上,就会处处维护这个妇人的家,谁要是侵犯了这个家的利益,它就加害于谁,谁很快就会染上重病。有的地区用水牛的油脂抹在嘴和肚脐上防“摆依鬼”,也有在门头上挂水牛角和桃柳枝,据说“摆依鬼”惧怕这几样东西。

傈僳族认为这些鬼灵主宰着世界,降祸福于人们。所以常常在开荒、盖房、狩猎等工作前,请巫师卜卦问凶吉。例如,他们认为山神和猎神是保佑自己狩猎 成功 的鬼灵,出猎前,猎人们总是杀牲献酒,让巫师或德高望重的老猎人主持祭祀山神和猎神的仪式,祈求神灵的保护,然后又用竹签、鸡骨等卜卦,求问凶吉。到了狩猎地点,又要向山神祭祀,祈求恩赐猎物。当捕获猎物满载而归时,猎人们还要鸣枪吹牛角号,向山神致谢,让猎神归神位。途中每到一处丫口岔道,都要吹响牛角号

傈僳族的巫师有尼扒和尼古扒,两者都被认为是神鬼之间的沟通者。所不同的尼扒能“直接看到”鬼,和鬼面对面打交道,用咒语来杀鬼,而尼古扒则不能。所以尼扒的社会地位较尼古扒高。但在卜卦方面两者都是同样的,能卜签卦、刀卦、鸡骨卦、贝壳卦、手卦、猪肝卦等十余种。

从前,傈僳族的每个部落、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怒江地区过去有虎、羊、蜂、鼠、猴、熊、雀、竹、荠菜、谷子等十几个氏族,以他们的图腾为他们的氏族名称。而且在这方面有很 历史 的 传说 故事 。他们中自称的“括扒”人,即荞麦人;自称是“拉扒”,即虎人,等等。傈僳人认为上述的动 植物 是他们自己的始祖。

 傈僳族民族简介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傈僳族为氐羌族后裔,即藏缅语族的一支,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语言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彝语支。原有文字是维西县旺忍波创造的音节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傈僳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创世纪》、《我们的祖先》等神话、传说,是研究傈僳族远古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其诗歌比较讲究韵律节奏和整齐仗。在一些双关语的诗句中,常巧妙地包含着意境清新的隐喻,这是傈僳族诗歌最突出的特点。

傈僳族主要从事农业,其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傈僳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壳等饰物;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

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傈僳族能歌善舞,每到收获、结婚、出猎和盖房等时节,他们都要尽情地歌舞。傈僳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光。 传统 节日 有阔什节(过年)、刀杆节、收获节等。傈僳族邮票人物。傈僳族非常喜爱 唱歌 对

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富,传统 舞蹈 多为集体舞,有模仿 动物 的,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传统 乐器 有 琵琶 、口弦、四弦和芦笙等。

傈僳族以 从事农业为主, 种植 玉米、水稻、荞麦等。傈僳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有的也信仰__、天主教。

傈僳族历史悠久。其先民原来居住在金沙江两岸。16世纪以后开始迁入怒江、德宏等地。族称唐代即已见诸史端。作为民族自称音译的“傈僳”二字,历史上曾有“栗粟”、“力苏”、“傈僳”、“力些”、“力梭”、“黎苏”、“俚苏”等不同写法。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先后使用过三种文字。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一种是维西县农民创造的音节文字,还有一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傈僳族历史由来

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与彝族同属一个族源。其族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份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掴、泰国等。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在历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它民族的血缘。

傈僳族的万物有灵信仰和图腾崇拜大全相关文章:

1 怒江大峡谷自驾游攻略

2 傈僳族饮食文化介绍

3 傈僳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4 对哲学智慧的感悟论文

5 有关宗教信仰的论文

黎族民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黎族民歌在黎族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黎族民歌是黎族人民世代传唱的歌曲。它不需要任何目的或音乐背景。这只是一首民谣,是那些感受现场,自由感受情绪的人唱的。现在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深受人们喜爱的傈僳族民歌。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川滇交界的金沙江流域,后逐渐迁移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他们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四川省的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和楚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县。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傈僳族人非常喜欢唱歌。没有盐他们不能吃东西。“说不要唱这首歌。民歌朴实感人,曲调丰富。传统舞蹈多为集体舞。有的模仿动物,有的表现生产生活。傈僳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以歌曲为代言人,用歌曲回答问题,形成了热爱民歌的传统。每年在泸水、碧江、云龙举办的汤泉演唱会,是歌手们充分发挥才华的地方,他们的歌可以听上好几天。傈僳族年轻人喜欢唱传统的和即兴的情歌,都是剪辑的时候唱的。有长情歌,也有短情歌。

傈僳族民歌种类繁多,老少皆宜。一般人出门,上山,散步,感受现场,随便唱唱。这种漫无目的、漫无边际的民歌,白天的田野、田野、山野、公路上随时都能听到,但曲调大多相同,只是快慢不同。这个速度表现在单词和句子之间,或者句子之间。用不同的速度来表达内心的快乐、喜悦或沮丧、悲伤。

傈僳族民歌有木瓜、石狮、树叶等。是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傈僳族社区的最流行、最重要的傈僳族民歌之一。木瓜过去泛指傈僳族语言中的所有歌曲和曲调,后来成为古代叙事曲的专称。其他属于木刮类的歌曲和曲调,通常都是从内容开始,如《阿奇木瓜》及其《本木瓜》。木刮主要用在内容严肃、气氛庄重的传统叙事诗中,在民族节日、集会等场合也常被传唱。、《木瓜》、《创世纪》、《生产调》等代表表演,古朴、深沉、苍凉、古老。

傈僳族崇尚歌唱交流。在傈僳族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中,傈僳族民歌《石头》、《飘叶》、《木瓜》享有“峡谷之声”的美誉。2006年5月20日,傈僳族民歌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怒江文化局社会艺术处处长云东说,近两年来,怒江一直致力于整理和保护傈僳族民歌。2008年,省、州两级投入40多万元对傈僳族民歌进行整理和保护,出版了650首傈僳族民歌。傈僳族民歌保护初见成效。

据了解,自2007年组织开展傈僳族民歌专项保护工作以来,怒江州成立了专项项目组,在州县文化馆设立专门岗位,指派专人收集整理傈僳族民歌。工作人员采访了泉州60多位傈僳族老艺术家,收集了170多首各种类型的傈僳族民歌,录制了近1200分钟,录制了1000多分钟,拍摄了1600多张照片。在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87部傈僳族民歌手稿、87部傈僳族民歌成品和130部傈僳族民歌单曲。

近年来,怒江州通过组织乡村农民文艺汇演、扶持民间文艺团体、资助民族文化传承等方式,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截至2008年,泉州共有农村艺术团体160多个,其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民间艺术团体数十个。2009年初,怒江州还对22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予了3000元的一次性补助。2009年“文化遗产日”期间,怒江州还将对两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每人给予8000元的资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3720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1
下一篇2023-10-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