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18怪是什么?

云南18怪是什么?,第1张

云南第一怪,鸡蛋用草串着买:鸡蛋如此包装不易破碎,而且恰似一件奇特的艺术品。

云南第二怪,粑粑饼子叫饵块:捣一捣再烤一烤,抹点酱还特别香,这种携带方便可口的食品叫“饵块”。

云南第三怪,三只蚊子炒盘菜:森林里草沟中,枝叶茂盛,养育出的蚊虫个头非同一般。

云南第四怪,石头长到云天外:石林风光天下绝景,鬼斧神工令人不可思仪。

云南第五怪,摘下草帽当锅盖:用草编织而成的帽子当锅盖不仅捂得严,而且还能给食物一种清香。

云南第六怪,四季衣服同穿戴:长年温度不变的气候造就了人们衣着的多姿多彩。

云南第七怪,种田能手多老太:险峻的高原造就了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其中妇女尤为能干。

云南第八怪,竹筒能做水烟袋:这玩艺颇具科学性,既保持了旱烟的醇香,又用水过滤了其它杂质,而且声音很好听,“咕咚,咕咚”。

云南第九怪,袖珍小马有能耐:这里土生土长的牲口个头小,但是能驮能爬山,本事非凡。

云南第十怪,蚂蚱能做下酒菜:把蚂蚱做成美味,炸得焦黄,张嘴一咬:“咔嚓——”。

云南十一怪,四季都出好瓜菜: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几乎任何时候都能出产任何蔬菜。

云南十二怪,好烟见抽不见卖:云南人为自己出产的第一流卷烟感到自豪,却也为在自己家门口买不到而感到困惑。

云南十三怪,茅草畅销海内外:山里的东西样样都是宝,改革开放使它们获得了新生。

云南十四怪,火车没有汽车快:山高路险,常常使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有劲使不上。

云南十五怪,娃娃出门男人带:这里的汉子爱妻爱儿成为风尚,“模范丈夫优秀爹”在街头比比皆是。

云南十六怪,山洞能跟仙境赛:近年开发出来的溶洞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美。

云南十七怪,过桥米线人人爱:滚烫的鸡汤配之以生肉、生菜和用米浆做成的米线构成了云南最有名的风味:一种“线”,“过桥米线”。

云南十八怪,鲜花四季开不败:呵,美丽的云南,祖国的边疆,永远盛开的鲜花迎接着更灿烂的明天!

中国的饮酒文化

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分布各地的众多民族,酝酿了丰富多姿的民间酒俗。有的酒俗留传至今。

一 传统的饮酒文化根基——酒德和酒礼

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

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二 原始宗教、祭祀、丧葬与酒

从远古以来,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

原始宗教起源于巫术,在中国古代,巫师利用所谓的“超自然力量”,进行各种活动,都要用酒。巫和医在远古时代是没有区别的,酒作为药,是巫医的常备药之一。在古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发之前,更要用酒来激励斗志。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反映周王朝及战国时代制度的《周礼》中,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如祭祀时,用“五齐”、“三酒”共八种酒。主持祭祀活动的人,在古代是权力很大的,原始社会是巫师,巫师的主要职责是奉祀天帝鬼神,并为人祈福禳灾。后来又有了“祭酒”主持飨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动。

我国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丧葬时用酒举行一些仪式的习俗。

人死后,亲朋好友都要来吊祭死者,汉族的习俗是“吃斋饭”,也有的地方称为吃“豆腐饭”,这就是葬礼期间的举办的酒席。虽然都是吃素,但酒还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少数民族则在吊丧时持酒肉前往,如苗族人家听到丧信后,同寨的人一般都要赠送丧家几斤酒及其大米,香烛等物,亲戚送的酒物则更多些,如女婿要送二十来斤白酒,一头猪。丧家则要设酒宴招待吊者。云南怒江地区的怒族,村中若有人病亡,各户带酒前来吊丧,巫师灌酒于死者嘴内,众人各饮一杯酒,称此为 “离别酒”。死者入葬后,古代的习俗还有在墓穴内放入酒,为的是死者在阴间也能享受到人间饮酒的乐趣。汉族人在清明节为死者上坟,必带酒肉。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举行家宴时,都要为死去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这时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在祖先的灵象前,还要插上蜡烛,放一杯酒,若干碟菜,以表达对死者的衰思和敬意。

三 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

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 ,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

过年,也叫除夕,是中国人最为注重的节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为丰盛的酒席,即使穷,平时不怎么喝酒,年夜饭中的酒是必不可少的。吃完年夜饭,有的人还有饮酒守夜的习俗。正月的第一天,有的地方,人们一般是不出门的,从正月初二开始,才开始串门,有客人上门,主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精美的下酒菜肴摆上桌子,斟上酒,共贺新春。

新年尹始,古人有合家饮屠苏酒的习俗,饮酒时,从小至大依次饮用。据说饮此酒可以避瘟气。

朝鲜族的“岁酒”:这种酒多在过“岁首节”前酿造。岁首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岁酒”以大米为主料,配以桔梗、防风、山椒、肉桂等多味中药材,类似于汉族的“屠苏酒”,但药材配方有所不同。用于春节期间自饮和待客,民间认为饮用此酒可避邪,长寿。

哈尼族的“新谷酒”: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云南元江一带的哈尼族,按照传统习俗,都要举行一次丰盛的“喝新谷酒”的仪式,以欢庆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所谓“新谷酒”,是各家从田里割回一把即将成熟的谷把,倒挂在堂屋右后方山墙上部的一块小篾笆沿边,意求家神保护庄稼,然后勒下谷粒百十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不炸,放入酒瓶内泡酒。喝“新谷酒”选定在一个吉祥的日子,家家户户置办丰盛的饭菜,全家老少都无一例外地喝上几口“新谷酒”。这顿饭人人都要吃得酒酣饭饱。

“菊花酒”由来已久,《西京杂记》曾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四 婚姻饮酒习俗

南方的“女儿酒”,最早记载为晋人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说南方人生下女儿才数岁,便开始酿酒,酿成酒后,埋藏于池塘底部,待女儿出嫁之时才取出供宾客饮用。这种酒在绍兴得到继承,发展成为著名的“花雕酒”,其酒质与一般的绍兴酒并无显著差别,主要是装酒的坛子独特,这种酒坛还在土坏时,就雕上各种花卉图案,人物鸟兽,山水亭榭,等到女儿出嫁时,取出酒坛,请画匠用油彩画出“百戏”,如“八仙过海”,“龙凤呈祥”,“嫦娥奔月”等,并配以吉祥如意,花好月圆的“彩头”

“喜酒”,往往是婚礼的代名词,置办喜酒即办婚事,去喝喜酒,也就是去参加婚礼。

满族人结婚时的“交杯酒”:入夜,洞房花烛齐亮,新郎给新娘揭下头盖后要坐在新娘左边,娶亲太太捧着酒杯,先请新郎抿一口;送亲太太捧着酒杯,先请新娘抿一口;然后两位太太将酒杯交换,请新郎新娘再各抿一口。

满族人在举行婚礼前后的“谢亲席”:将烹制好的一桌酒席置于特制的礼盒中,由两人抬着送到女家,以表示对亲家养育了女儿给自家做媳女的感谢之情。另外,还要做一桌“谢媒席”,用圆笼装上,由一人挑上送到媒人家,表示对媒人成全好事的感激之情。

达斡尔族的“接风酒”和“出门酒”:送亲的人一到男家,新郎父母要斟满两盅酒,向送亲人敬“接风酒,这也叫”进门盅“,来宾要全部饮尽,以示已是一家人。尔后,男家要摆三道席宴请来宾。婚礼后,女方家远者多在新郎家住一夜,次日才走,在送亲人返程时,新郎父母都恭候门旁内侧,向贵宾一一敬“出门酒”。

“会亲酒”,订婚仪式时,要摆的酒席,喝了“会亲酒”,表示婚事已成定局,婚姻契约已经生效,此后男女双方不得随意退婚,赖婚。

“回门酒”,结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回门”,即回到娘家探望长辈,娘家要置宴款待,俗称“回门酒”。回门酒只设午餐一顿,酒后夫妻双双回家。

“交杯酒”:这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节,在古代又称为“合卺” (卺的意思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礼记·昏义》有“合卺而醑”,孔颖达解释道“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醑(即以酒嗽口),合卺又引申为结婚的意思。在唐代即有交杯酒这一名称,到了宋代,在礼仪上,盛行用彩丝将两只酒杯相联,并绾成同心结之类的彩结,夫妻互饮一盏,或夫妻传饮。这种风俗在我国非常普遍,如在绍兴地区喝交杯酒时,由男方亲属中,儿女双全,福气好的中年妇女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给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几颗小汤圆,然后,斟上两盅花雕酒,分别给新婚夫妇各饮一口,再把这两盅酒混合,又分为两盅,取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让新郎新娘喝完后,并向门外撒大把的喜糖,让外面围观的人群争抢。

婚礼上的交擘酒:为表示夫妻相爱,在婚礼上夫妻各执一杯酒,手擘相交各饮一口。

五 其它饮酒习俗

“满月酒”或“百日酒”,中华各民族普遍的风俗之一,生了孩子,满月时,摆上几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共贺,亲朋好友一般都要带有礼物,也有的送上红包。

“寄名酒”:旧时孩子出生后,如请人算出命中有克星,多厄难,就要把他送到附近的寺庙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户人家则要举行隆重的寄名仪式,拜见法师之后,回到家中,就要大办酒席,祭祀神祖,并邀请亲朋好友,三亲六眷,痛饮一番。

“寿酒”:中国人有给老人祝寿的习俗,一般在50、60、70岁等生日,称为大寿,一般由儿女或者孙子,孙女出面举办,邀请亲朋好友参加酒宴。

“上梁酒”和“进屋酒”:在中国农村,盖房是件大事,盖房过程中,上梁又是最重要的的一道工序,故在上梁这天,要办上梁酒,有的地方还流行用酒浇梁的习俗。房子造好,举家迁入新居时,又要办进屋酒,一是庆贺新屋落成,并志乔迁之喜,一是祭祀神仙祖宗,以求保佑。

“开业酒”和“分红酒”:这是店铺作坊置办的喜庆酒。店铺开张,作坊开工之时,老板要置办酒席,以志喜庆贺;店铺或作坊年终按股份分配红利时,要办 “分红酒”。

“壮行酒”,也叫“送行酒”,有朋友远行,为其举办酒宴,表达惜别之情。在战争年代,勇士们上战场执行重大且有很大生命危险的任务时,指挥官们都会为他们斟上一杯酒,用酒为勇士们壮胆送行。

六 独特的饮酒方式

饮咂酒:这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独特的饮酒方式,在西南,西北许多地方流传,在喜庆日子或招待宾客时,抬出一酒坛,人们围坐在酒坛周围,每人手握一根竹管或芦管,斜插入酒坛,从其中吸吮酒汁,人数可达五、六人甚至七八个人。饮酒时的气氛热烈。这种独特的饮酒方式,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转转酒”:这是彝族人特有的饮酒习俗,所谓“转转酒”,就是饮酒时不分场合地点,也无宾客之分,大家皆席地而坐,围成一个一个的圆圈,一杯酒从一个人手中依次传到另一人手中,各饮一口。这个习俗,据说来自一个动人的传说:在一座大山中,住着汉人、藏人和彝人三个结拜兄弟兄弟,有一年,三弟彝人请两位兄长吃饭,吃剩的米饭在第二天变成了香味浓郁的米酒,三个兄弟你推我让,都想将酒留给其他弟兄喝,于是从早转到晚,酒也没有喝完,后来神灵告知只要辛勤劳动,酒喝完后,还会有新的酒涌出来,于是三人就转着喝开了,一直喝得酩酊大醉。

七 劝酒

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沥尽致。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和有失面子。有人总结到,劝人饮酒有如下几种方式:“文敬”、“武敬”、“罚敬”。这些做法有其淳朴民风遗存的一面,也有一定的负作用。

“文敬”,是传统酒德的一种体现,也即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

酒席开始,主人往往在讲上几句话后,便开始了第一次敬酒。这时,宾主都要起立,主人先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并将空酒杯口朝下,说明自己已经喝完,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一般也要喝完。在席间,主人往往还分别到各桌去敬酒。

“回敬”: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

“互敬”:这是客人与客人之间的“敬酒”,为了使对方多饮酒,敬酒者会找出种种必须喝酒理由,若被敬酒者无法找出反驳的理由,就得喝酒。在这种双方寻找论据的同时,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得到升华。

“代饮”:即不失风度,又不使宾主扫兴的躲避敬酒的方式。本人不会饮酒,或饮酒太多,但是主人或客人又非得敬上以表达敬意,这时,就可请人代酒。代饮酒的人一般与他有特殊的关系。在婚礼上,男方和女方的伴郎和伴娘往往是代饮的首选人物,故酒量必须大。

为了劝酒,酒席上有许多趣话,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厚,喝个够”, “感情浅,舔一舔。”

“罚酒”:这是中国人“敬酒”的一种独特方式。“罚酒”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最为常见的可能是对酒席迟到者的“罚酒三杯”。有时也不免带点开玩笑的性质。

藏族人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时,先在酒杯中倒满酒,端到客人面前,这时,客人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然后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和拇指伸进杯子,轻蘸一下,朝天一弹,意思是敬天神,接下来,再来第二下、第三下,分别敬地、敬佛。这种传统习惯是提醒人们青稞酒的来历与天、地、佛的慷慨恩赐分不开,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灵。在喝酒时,藏族人民的约定风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马上倒酒斟满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满,接着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满。往后,就得把满杯酒一口喝干了。这样做,主人才觉得客人看得起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主人的酒酿得好。藏民族敬酒时,对男客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则用小杯或小碗。

壮族人敬客人的交杯酒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两人从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饮。主人这时还会唱起敬酒歌:“锡壶装酒白连连,酒到面前你莫嫌,我有真心敬贵客,敬你好比敬神仙。锡壶装酒白瓷杯,酒到成前你莫推,酒虽不好人情酿,你是神仙饮半杯。

西北裕固族待客敬酒时,都是敬双杯。主人不论客人多少,只拿出两只酒杯,在场的主人轮番给客人敬双杯。 八 酒令(觞令)

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酒令由来己久,开始时可能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监”。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射礼,为宴饮而设的称为“燕射”。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红楼梦》第四十回中鸳鸯吃了一钟酒,笑着说 :“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 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象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就活跃起来。

行酒令的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文人雅士与平民百姓行酒令的方式自然大不相同。文人雅士常用对诗或对对联、猜字或猜谜等,一般百姓则用一些既简单,又不需作任何准备的行令方式。

最常见,也最简单的是“同数”,现在一般叫“猜拳”,即用手指中的若干个手指的手姿代表某个数,两人出手后,相加后必等于某数,出手的同时,每人报一个数字,如果甲所说的数正好与加数之和相同,则算赢家,输者就得喝酒。如果两人说的数相同,则不计胜负,重新再来一次。

击鼓传花:这是一种既热闹,又紧张的罚酒方式。在酒宴上宾客依次坐定位置。由一人击鼓,击鼓的地方与传花的地方是分开的,以示公正。开始击鼓时,花束就开始依次传递,鼓声一落,如果花束在某人手中,则该人就得罚酒。因此花束的传递很快,每个人都唯恐花束留在自己的手中。击鼓的人也得有些技巧,有时紧,有时慢,造成一种捉摸不定的气氛,更加剧了场上的紧张程度,一旦鼓声停止,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接花者,此时大家一哄而笑,紧张的气氛一消而散。接花者只好饮酒。如果花束正好在两人手中,则两人可通过猜拳或其它方式决定负者。击鼓传花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方式,但多用于女客。如《红楼梦》中就曾生动描述这一场景。

酒之最

人类最先学会酿造的酒:果酒和乳酒。

我国最早的麦芽酿成的酒精饮料:醴。

我国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酒:黄酒和白酒。

我国最早的机械化葡萄酒厂: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

我国最早的啤酒厂建于1900年,哈尔滨。

我国最早的酒精厂建于1900年,哈尔滨。

我国第一个全机械化黄酒厂:无锡黄酒厂

记载酒的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

最早的药酒生产工艺记载: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养生方》。

葡萄酒的最早记载: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

麦芽制造方法的记载: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现存最古老的酒:1980年在河南商代后期(距今约三千年)古墓出土的酒,现存故宫博物院。

目前产量最大的饮料酒:啤酒。

目前国产价格最贵的酒:茅台酒。

传说中的酿酒鼻祖:杜康、仪狄。

最早提出酿酒始于农耕的人:汉代刘安《淮南子》,“清盎之美, 始于耒耜”。

最早提出酒是天然发酵产物的人:晋代的江统《酒诰》。

现已出土的最早成套酿酒器具:山东大汶口文化时期。

现已出土的最早的反映酿酒全过程的图像:山东诸城凉台出土的《庖厨图》画像石。

已发现的最早的蒸馏器:东汉时期的青铜蒸馏器(现藏上海博物馆)。

最早的酿酒规章:周代,见《礼记·月令》。

古代学术水平最高的黄酒酿造专著:北宋朱肱的《北山酒经》。

最早记载加热杀菌技术:北宋《北山酒经》。

古代记载酒名最多的书:宋代张能臣的《酒名记》

古代最著名的酒百科全书:宋代窦苹的《酒谱》。

最早的禁酒令:周代的《酒诰》。

最早实行酒的专卖: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

酒价的最早记载:汉代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官卖酒,每升四钱。

最早的卖酒广告记载:战国末期韩非子《宋人酤酒》:“宋人酤酒, 悬帜甚高”,帜:酒旗。

行,一直以来,我都只愿意记下一些美好的经历。所幸的是,每次出行,总能碰上许许多多淳朴善良的人儿,他们是旅途中最美丽的风景。唯一一次,是2002年夏天,走完三峡后,我们去了奉节的天坑地缝,回县城时,遭遇刁民,同伴被殴,后来逃命似的离了那座即将被淹的古城。现在,偶尔记起还有些后怕。也使我曾想写一篇“奉节县里无好人”,但最终放弃。这并不好,我知道。但很难改的了。

2005年春,我去了高黎贡山、怒江。终于见到了那条百转千回、碧玉一般的大江,和生活在江边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象天山的星辰,不经意从我头顶的天空掠过。

1匹河 深半歌声

因为想上废城知子罗,我们决定中途在匹河下车。时近黄昏,天空飘起了微小雨,我不自觉地裹紧衣服。车站对面有间简易的旅舍,放下行李,走过冷清的街道去寻吃食,然后回到旅舍歇息。

拥挤简陋的三人房,室内光线阴暗,被褥又湿又重,幸好我们都带了睡袋。没有其他旅行者,整个二楼就我们三人。因为放假,老板娘的孙女外孙女也来外婆家玩。十来岁的年纪,快乐美丽得象两只蝴蝶,不停地在两层楼间楼间窜上窜下。

“我们今晚做服务员,有什么事叫我们好了”两位小姑娘脆生生地说。

于是便和她们聊天,在哪上学,学习好不好,会唱歌跳舞不,有没有漂亮的民族服饰等等。一个说,怒族服饰没有,但有藏族的。刚说完,蹦蹦跳跳下楼拿了藏族头饰上来。同伴戴在头上一试,果然美丽生色了不少。

不久老板娘也上来了。她是一个黝黑壮实的妇人。话极多,我们刚放下行李她就絮絮叨叨叙说她很惨,男人早死、小儿子也不在了什么的。初听我们有些戚戚,听多了就有些不对滋味。萍水相逢,我还是愿意告诉你或听你讲一些美丽高兴的故事。

听说怒江边有温泉,便向老板娘打听车讯,她说全镇只她儿子有车,三十元来回,一分不少。找到她儿子,一个黝黑壮实的三十多岁男人,少言寡语,外形有些蛮横慑人。我们后来放弃去泡温泉。

没有冲凉房,一个同伴想泡泡脚,便对老板娘说:“请帮我拿个面盆好吗?”

盆子拿上来了,还未放好,一个小姑娘:“这是尿盆呢”

老板娘赶紧喝斥,连说不是,又说洗干净了。同事花容失色,待她转身,马上将其弃置在门外。

后来老板娘又来向我们兜售几样粗制的怒族工艺品,我们委婉地推辞,她耐心极好,大清早又上来,我们只有苦笑。

夜深,怒江水在窗外潺潺地流淌,我蜷缩在匹河镇一间简陋的旅馆里,辗转反侧,不知几时睡去了。

清早,被窗外几声尖历粗壮的歌声惊醒。同伴更是一夜未眠,说天没亮,老板娘就在窗外高声唱歌,歌辞她一句听不懂,整夜骇怕不止。

这个奇怪的老板娘,她的遭遇也许叫人同情,她在夜半歌声中叙说什么呢?我猜不出。我情愿她抛开以往阴郁的往事,把自己和旅舍打理得干净舒服一些,让过往旅客感到温暖。

2丙中洛 丁大妈的笑

当我们风尘仆仆来到丙中洛,又马不停蹄赶到重丁村,终于看到了大妈的家。之后,这个精明瘦弱的老太太颇让我们郁闷。

丁大妈家有一个大大的院落,中间有一个花坛,种着一些玫瑰之类的花草。院子里还有两条狗,大的叫花花,一个是花花的儿子。

花花和儿子先在门口迎接我们,一个老太太跟了过来。她就是丁大妈了。大妈约摸六十多岁,精明瘦弱,能耐利索。问过丁大妈房价,楼上双人间60元,楼上三人间45元。我们要一间双人间,因为三人间不带洗手间,晚上上厕所要穿过院院去到五十米外,还有狗。丁大妈死活不松口,一直磨了半个多小时,在她外孙的说合下,才勉强同意我们住楼上。

谁知这样一来,丁大妈就对我们没好脸色了。晚餐时,同伴想吃鸡,去厨房点菜,想问一下鸡的价格,丁大妈很直爽,毫不客气地说:鸡你们是吃不起的。我们只笑笑,不说什么。

饭后和丁大妈的外孙聊天,他十七岁,他在昆明读大专,假期回丙中洛帮外婆打理生意。我们问起明天去秋那桶的事宜,又说起请向导,丁大妈在一旁说:请向导是要钱的。

次日早餐,我们决定试试丁大妈家有名的石板粑粑,一种在石板上烙的食品,类似烧饼,粑粑有5元和8元两种规格。未开口,大妈说,你们要5元的,八元你们是吃不起的。

后来,丁大妈的外孙带我们去了秋那桶,一路风光无限,翠玉般的溪水,洁白的雪山,碧绿的田地,美丽的村庄,还有热情友好的山民。中午时,我们在秋那桶男孩的舅父家花五十元点了一只鸡,开餐前有同伴就猜鸡会不会缺胳膊少腿呢。等鸡上来,果然少了一只翅膀一只腿,呵呵。

天黑时返回丁大妈家,有贵客临门。原来是某军分区的领导。因为是老乡,被邀与他们一起吃饭喝酒,菜肴很丰盛。饭后燃起了篝火,还请了当地文工团的人来唱歌跳舞,丁大妈也热情地加入队伍,大声地歌唱,手舞足蹈。她是真的高兴,笑意荡漾在脸上。连花花母子兴奋得不停地转圈。

次日,我们在薄明的晨曦中离开丁大妈的家,付房租时,丁大妈表情淡漠,脸上带着疲惫,她已早起忙活半天了。这个瘦弱的老太太也是不易,六七十岁年纪,还和老伴打理那么大一摊生意。如果她不那么利势,给普通旅行者多一些笑容,会更可爱一些。

3.贡山,最可爱的人

从秋那桶回到丁大妈家时,有贵客临门。饭后燃起了篝火。军分区首长高兴起吹起葫芦丝,言谈中流露出对家乡无比的自豪和热爱。他一身普通的旅行服,举止温和,亲切有礼,一点没有高官的架势。后来我们还欣赏了他拍摄人物风光,怎一个精彩了得!

陪同人员中有位怒江州武装部的参谋,四川达州人,三十来岁,威武英俊。他当时坐在我旁边,和他聊起当地的风土人情。聊到高黎贡山,独龙江,后来说到巡边的战士:

原来高黎贡山的另一侧就是缅甸,在几百公里的中缅边境上,高山深谷间,立着几座国界碑,这是国土的重要标志。我一下想起三年前,在帕米尔高原的红其拉普口岸,看到边防战士身着单薄的衣裳挺立在风雪中的场景。这些年,身边老乡经常带着年青的战士顶风冒雨,攀山越岭去巡查界碑。在雄伟陡峭、峰峦起伏的高黎贡山上,道路险阻,崎岖漫长,战士们忍受着高寒和虫蛇的侵袭,常常徒步几天都难得遇见一人,“老乡,战士们苦啊,许多才十八九岁的年纪”他动情地说。

我深深地理解。

夜色中,我抬头望向远山,虽看不见高黎贡山的剪影,但我知道,她一直在那里,沉默、圣洁、美丽。我的眼前慢慢现出一幅图画:在深深的怒江大峡谷,高黎贡高高的山崖上,一队年青的战士,在风雪中艰难地跋涉,云雾深处,是巍峨挺立的国界碑……

当城市的青年沉溺于网络游戏的时候,年轻的边防战士把热血和青春献给了祖国的西部边陲。他们是当今世界最可爱的人。

4.独龙江,最后一个纹面人

想去怒江,最想的是去独龙江寻纹面人。但到贡山才知,独龙江早在十月就大雪封山禁入了。好在身边的老乡告诉我,现在丙中洛和县农业局还可找到纹面人。

老乡又说,独龙族居住在独龙江两岸河谷中,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一些家庭全部财产加在一起不足五十元,全家人只有一条裤子,出门只好换着穿,他说:“看得你想哭呀……”

独龙江族人口较少,目前约有5500人。其纹面习俗由来已久,一种说法是:从前,藏族、傈僳男青年常到独龙山寨抢亲,为了自卫,女孩不得不纹面毁容防止被抢。纹面的年龄最小6岁,最大31岁,通常为12岁。图案一般为蝴蝶形。

丁大妈特意煮了药酒,老乡劝我们一定要喝一杯。他说,当地傈僳族、独龙族女人生了小孩都要喝这酒,三天后就可以下地干活了,还从来不会得风湿。我用舌头舔舔,一股极辛辣酒味,微苦。为了不拂老乡好意,憋着气慢慢喝完了。心想当地女人也够苦的。

第二天天未明,搭了顺风车回县城去寻纹面人。最后望一眼晨雾袅袅中的丙中洛,恍如在梦幻中一样。汽车在县农业局门口停下,司机帮我们卸下行李,问到纹面人的家,才告别离开。

我们敲开的一间小小平房的门,入内,好一阵才看到了火光中她的脸。典型的蝴蝶图案。她当时正在屋中烤火,房子简陋破旧,墙壁很黑,壁上挂着几只鸡鸭类的干制品。我们说明来意,拍了几张照片,她问我们要50元钱,后来讲到15元,我们说会把照片寄给她,她有些怀疑,小声说以前也有人说寄回给她,但没收到。我请她放心,并认真把她的姓名记了下来。

她叫董翠莲,是独龙族最后一个纹面人。生于是1953年,丈夫是县农业局职工。她曾作为独龙族形象大使、最年轻的纹面女,参加过2000年台湾少数民族博览会,还去过日本。尽管这样,同大多数独龙人一样,她的生活条件还是很艰苦。

独龙江纹面女目前只剩下十余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少,当某一天,那些刻着蝴蝶图案的面孔再已寻不着时,我们会不会怅然如失呢?

5.从贡山到福贡,那个不知名的TAXI司机

从贡山到福贡,一过十二点就没有班车。于是我们走到街口拦的士。

一辆夏利停下来,车主是一个年青的男子,三十来岁,五官端正,看起来蛮老实的样子。一问价格,只比坐班车多二十来块,二话不讲,我们把行李转了车的后背箱里。

车子启到,沿江而行。公路多弯,我们的身子不时随着车身左偏右倒。有些紧张。司机叫我们不要怕,又问:“你们赶时间吗?”

“不赶”

“那我慢慢开,安全第一。”

窗外是碧玉般的江水,江岸上散落着傈僳族的民居。凡是民居集中的地方往往可以看到一座桥,有的铁架桥,多数是悬索桥,正午的阳光把桥的影子投在江面上,一个妇人正牵了幼小的孩子走过晃悠悠的桥面。若只有零落几户人家,一定会在附近看到两根溜索,一头高一头低,过江的人随身带一只滑轮,上面有长长的铁钩,身子用绳索捆了挂在铁钩上,一松手,人便如脱弦的箭飞了出去。千百年来,两岸居民全靠这条铁索往来。每看到江对面出现零落的房舍,我常常会把眼睛睁大一些,期望可以看到有人正飞驰而过,而我的愿望常不会落空。有一次,两个大男孩刚飞过江,看到我们惊异的目光,对我们露出自豪的笑。

司机一路和我们闲聊。他是四川人,三十多岁,二千年来怒江,先做些小生意,后来买了的士开。他说起老家年迈的双亲,不自觉地露出对家乡的思念。问他想回去吗?暂时不想。他说,这边人好呀,非常好,虽然穷,但会拿家里最好东西招待你。水也特别好,清甜甘美,一点杂质都没有,家里煮开水的壶用了几年,一只水垢都没有。

他问我们去迪麻洛了吗?答没有,因为没有翻越碧罗雪山的准备。司机表示遗憾,说迪麻洛的藏族少女特别漂亮,特别有两位简直如天仙一样。还说最美的那个少女与一外来的人相恋,后来才发现那人竟是有家室的,女孩很痛苦,终于精神失常。唉。

车过迪巴底,看到路边卧着一男子,背兜斜放在一侧,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依在一边,不住地用手拉大人的衣服。我有些不解,问司机,他说,快过年了,准父亲出门喝醉了,倒在路边。我说,睡在路边好危险呀!不睡在路当中就好了!司机说,他还说怒江人普遍SHE酒如命。以前政府发了扶贫款,一定要看着他们去买回生产物资,否则就会被他们偷偷去买酒了。

不知过了多久,司机突然慢了车速。我猛抬头,看到前方不远处,一个小男孩突然从路边平房中冲出,叉着手挡在公路正中。他是那么小,直到车子在他前面一米处缓缓停下,我才看清他连走路都不稳,却一幅无知无畏的神情。旁边的奶奶慌忙过来把孙子拉到一边,又对司机歉意的笑,司机也不恼,只笑:这小子!

车到石月亮观赏点,司机停车让我们拍照。路边有个售卖小工艺品的小摊,一个年青的傈僳族姑娘立在一边,旁边还有两个买煮鸡蛋和土豆的老妇,阳光下风霜的面孔。不远处摆着一株盛开的兰花,早听说怒江出产名贵兰花,我忍不住多看了几眼。回到车上,司机说:你们帮老乡买些鸡蛋和小工艺品吧,她们太不容易。又说,我们是老实人,也不劝你买名贵兰花什么的。买些零食小工艺品,也算支持贫困山区。我觉得他说的很是,有些羞愧,赶忙下车,买了一些鸡蛋和竹制的茶杯。

继续行,阳光不时照在怒江两岸的山上,照在山坡上的屋瓦上,照在翠玉般的江面上。当巴吉古村灰色的屋瓦和金黄的油菜花映入眼帘后不久,福贡县城就越来越近了。终于,这位善良的士司机卸下我们,调转方向,我们甚至来不及问他的名字,他已经消失在黄昏的福贡街头。

6.巴吉古,溜索

洗去一天的征尘,一身清爽出了宾馆房门,天已经不早了。向前台服务员问明巴吉古的方位,叫了一辆三轮摩托,急急跳了上去。

车夫是个年青的傈僳族男子,三十来岁,同大多数怒江峡谷的男子一样,已不能从服饰上分辨出了。摩托转回去载客,又中途停下来加油,眼看太阳已落在对面的山坡上,我有些急了,连声催促,司机却只是嘿嘿笑。

十多分钟后,巴吉古村的屋瓦和油菜花映入眼帘。车还未停,看到前面小路上有人正向江边走去。跳下车,跑上前,“请问你们要过江吗?”年轻的小夫妻转过身,微笑点头。“可以带我过去吗?”“好的!”于是我回头付了车费,乐颠颠地跟了下去。

走近江边,便看到两根长长的溜索,高悬于碧玉般的江面上。年轻的男子走向我,他个子不高,但面容英俊,眼神明亮。他先帮我系好绳索,在腰间打了一个结,我看那个结并不怎样牢靠,仿佛随时可以脱开的样子,心有些慌。“这样行吗?”“行的!”他说着很快帮自己系好了。接着把滑轮放在溜索上,叫我过去。我走过去时,双腿有些打颤。

滑轮的下端有条长长的铁钩,男子先帮我把腰间的绳结挂在铁钩上,又把自己的结也挂上去。然后指导我调整身体重心向下。大概看我有些紧张,年青的傈僳族男子说“不怕,看着我就不怕了”他说过完,腿一蹬,我们就飞出去了,只听到耳边刺耳的摩擦声。

开头有些怕,于是抬眼看他,江风吹起了他的头发,英俊刚毅的脸庞。他对我微笑,是那种从容纯净、让人心安的的笑容。我的心一下了踏实下来。于是放开眼,只见两岸青山一江碧水飞快地掠过。

快近对岸时,因为溜索有些平,要靠人力爬过去。当男子用力攀爬时,我只能悠闲地看着脚下百转千回的江水。

抵对岸,男子要再过去接行李,我停下来拍照。有村民带着柴禾在两条溜索间来来回回,小小的身子下面悬着大捆长长的竹枝,夸张地像蚂蚁搬家,让我不由地笑了。

又一阵摩擦声响,我赶紧连按几下快门,对面年青的妻子带着才几个月大的小孩飞过来了。近对岸时,小孩哭了,我赶过去。抱起他,给他糖吃,小孩笑了,眼睛黑亮亮的。很快男人也过来了。我给他们拍全家福,照片上的一家三口,朴素英俊、美丽大方。他们邀请我去家里坐坐,我真想跟他们去呀,但夜幕已降,不得不忍痛放弃。他们又从背兜里取了两块大大的粑粑,坚持要送给我。

在风清水冷的怒江边,我看着两块大大洁白的过年粑粑,感受到怒江峡谷人民的热情友善,有一阵说不出话。等我回过神时,我记下了他的名字:云南福贡县上帕镇施底村 此战福。

返程的溜索很陡,此大哥送我过江。这时我已一点都不怕。还没过足隐,就已飞了过去。

摩托司机还在对岸等我。过油菜田时,回头望向江边,惊见此大哥正在凌空飞驰的溜索上远远向我挥手。于是,我在暮色四合的怒江峡谷,在返程摩托的突突声里,脑中不停地浮现这幅图画。时至今天,也不时会想起来。

7.废城知子罗

为了上废城知子罗,一早我们从福贡出发,中途又在匹河下车。

清晨,阳光温暖地照着地面上的风景。一条狗懒洋洋地卧在墙边,墙壁上有“怒河族乡你”的宣传画。走过行人廖落的街头,见人就打听有无上知子罗的车。答复是:有辆农用车,早上七点从山上下来,下午三点才返回。逛到汽车站附近,远远看见夜半歌声中那个壮实的妇人,煞有介事坐在旅社门口,等着过往的旅客上厕所时收费。

有辆双排小货车刚好有空,年轻的司机答应一百元载我们去知子罗。象怒江峡谷的大多数山民一样,他个子很矮,憨厚中透着真诚朴实。出发前他在街上的小店买了两个包子,我们也跟着去买了三个。

车子启动,沿着怒江上行,不久开始爬山,路面崎岖坎坷,车子象在浪里一样,上下颠簸左右摇晃。我们不免为坐在前排副驾驶坐上的某男士担心。他是司机的小儿子,刚刚两岁,手里拽着啃了一半的包子,嘴角还粘着包子屑,就这么丁点大个人,却始终有模有样地端坐晃晃荡荡地车里,象个不倒翁一样。司机说,孩子在家没人带,一岁多点,就跟他一起出车了。

途中看到一个小男孩,七八岁的年纪,背负着沉重的柴木,吃力地在山坡上跋涉,惹人怜惜。近老姆登教堂时,司机停下了车。

几个人聚集在村头的小买部前,一个人正在墙壁上写“农家乐”的广告。不远处的坡坎上,有人赶着牛只下来。我们走向老姆登教堂的方向,回望对面的高黎贡山,在迷蒙的晨曦中若隐若现,如梦如幻。

近教堂的路边有扇花门,已经拨向一边,教堂前的平地上种着杂树和花草。老姆登教堂的十字架在蓝色的天幕上分外醒目,同样醒目的“神深爱世人”的题字。同伴很喜欢,叫住一个在近上玩耍的小男孩来问,他却飞快地转身跑远,不一会儿又带着另两个女孩出现了,原来搬援兵去了。大些的小女孩普通话说的不错,她告诉我们,村里昨日有人结婚,花门是为他们搭建的,这里普通的农人结婚,都要携了手穿过花门走进教堂,在神圣的上帝面前宣誓。女孩又说,明天是周日,附近的村民都要来教堂里做礼拜,我们今天运气不好,什么节目也没有。

车继续上行,渐近山顶,转过一片烈士陵园,向南望过,远处的缓坡上出现许多的楼房,最醒目的就是一个六角亭阁,亭前的广场上有一群火鸡在追逐嬉戏。离六角亭不远,公路变成了水泥路面,两旁是粗大的梧桐树,梧桐的叶子都已凋落,冬日的阳光毫无遮拦的照在空寂的街道上。时近中午,街上行人廖落,一侧的房屋有被火烧过的痕迹,断壁上依稀还有maozhuxi录或wenhua革命的标语。

登上六角亭,放眼望出,雄伟的怒江大峡谷在眼前展开她全部的壮丽,江水如玉带缠绕,从遥远的天边一路逶迄而去。抬头,透过斑驳灰暗的屋瓦,是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的皑皑雪峰。更远处,层峦叠嶂,莽莽苍苍。

知子罗原是碧江县城,因为山体滑坡,县城迁到六库以后,这里逐渐冷落,昔日的农民成为废城的主人。曾经热闹一时的街市,如今显得寂寞空落,只有偶而从近处房中传出孩童的嬉笑声让人感到生命的鲜活。一两个农人牵着牛只慢慢走过,走远,他们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生活在废城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那个温暖的冬日午后,天空中有奇异的云彩。我踯躅在废城知子罗街头,面对着沉默不语的雪山,就这样想着一个城市的文明和兴废。想着繁华落尽,物事人非,只有青山依旧,绿水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3801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1
下一篇2023-10-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