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的风俗有哪些
中国古代有“六礼”之说,现今部分地区也有这个习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现代婚礼虽然没有古代的那些讲究,但整个娶亲和婚礼的仪式还是一直被沿用了。 另外,古代婚嫁的习俗还包括拜堂、合酒、闹房、妇见公婆、三日回门等。 在结婚前,需要挑选吉日(请期),并在订婚时男方送给女方彩礼,女方则会在出嫁前将娘家陪送的嫁妆送往男家。
是不是要去看丈母娘拉?
不应该只单单了解结婚风俗呀,那样去了显的太死扳,我认为应该附加的什么都了解一些,这样去了遇到什么以外的事情,你处理起来才会显的游刃有余,别人才会看好你!!
漯河市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城市发展较快,外来人口较多,加之漯河人的现代意识较强,城市现代气息较浓,接受各种新生事物较快,但对传统的风俗习惯也不完全摈弃,部分仍沿袭至今。老传统新习俗相互渗透融合,是一个在继承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又接受新生事物的现代新兴城市。
婚姻习俗
八十年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复存在,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在城市主要是自由恋爱,朋友介绍,婚介中心牵线和自登征婚启示等形式;在农村,以通过街坊邻居、亲朋介绍为主。经介绍后牵线人不再介入,男女双方确定恋爱关系。女性多注重对方的相貌、性格、职业、年龄、家庭;男性一般侧重女方的相貌、性格、年龄和品行。部分还存在父母左右或干涉男女婚姻自由或讲“门当户对”等现象。
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彼此没有意见,经双方家长同意后,由各自户口所在地出具证明到当地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书,成为合法夫妻,但仍不能在一起生活,必须择定吉日男方上门迎娶,女方陪送嫁妆进门后方共同生活。根据男方所送彩礼的多少和女方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嫁妆品种、数量不等,一般是小件日用品、电视机、洗衣机,部分家庭有电冰箱、摩托车等,家俱一般由男方置备。择定日期农村一般选在春节前的腊月逢双日,城市多选择五一、十一、元旦、春节前。迎娶队伍不断壮大。迎娶车辆都是轿车、面包车或农用三轮摩托车,少者三、五辆,多者二、三十辆。城市新娘多穿婚纱,到美容店美容化妆。婚前拍婚纱照,婚期搞摄影,录像以作纪念。新娘接回去后,由伴娘陪同下车,燃放鞭炮,举行结婚仪式,新郎新娘在主婚人的主持下,以鞠躬的形式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对拜,然后由新郎背着、客人簇拥着进入新房。中午,男方大摆宴席招待客人,亲朋好友送红包表示庆贺,少者50元,多者三、五百元不等。
新娘三天回门的习俗沿用至今。新婚第三天,新郎新娘走第一趟娘家,叫“回门”,但有“七不出门,八不回家”之说,当天如遇“七、八”日期,则往后顺延一天。“回门”后,结婚仪式全部结束,夫妻开始新的生活。
九十年代,旅游结婚比较盛行,团市委和部分企业举办集体婚礼。但婚礼大操大办、比阔气、讲排场、铺张浪费现象也比较严重。
家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家庭组合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四世同堂、三世同堂几乎不复存在。尤其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后,深得人心,传统的多子多福意识逐渐淡薄,家庭开始向小型化、两代化演变。城市以三口之家居多,农村基本保持四口之家。由于生活方式不同,思想观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老人不愿意同结婚成家后的子女生活在一起,子女成家后也乐意 独立生活,逢星期天或节假日相互团聚。也有因住房紧张或家庭关系融洽四世同堂或三世同堂的。
生日习俗
一般叫“过生日”,对老年人叫“祝寿”。在城市,给老人过生日祝寿,大多摆宴席,有的在家里自备酒席,自已一家人团聚祝贺。家庭条件好的或子女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大多在酒店设宴招待客人,参加者主要是子女、近亲属和朋友,他们带着生日蛋糕、酒、水果、饮料以及适合老年人的滋补品,也有不乏送红包者。个别有大肆挥霍、铺张浪费现象,也有极少数借祝寿之机敛财者。给儿童过生日较普遍,生日当天,父母定做生日蛋糕,并讲究几周岁蛋糕上插几支蜡烛。照生日照以作纪念。有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姑姑、舅舅等参加的,还要摆酒席招待,祝贺者都给孩子买有礼物,主要是蛋糕、衣服、书包、食品等。年龄大点的在校学生,也有邀请同学给自已过生日的,同学送一些纪念品,本人或在家或在饭店设宴招待,有的干脆买些食品带着同学出去玩一圈。九十年代初期,盛行亲朋好友、父母、子女、夫妇在电台或电视台点播戏曲或歌曲,表示对亲属、朋友生日的祝贺。
丧葬习俗
1987年市政府发文,要求城市干部职工死后一律实行火化,丧事从简。从此开始城市居民死后进行火化。灵堂一般设在殡仪馆,也有设在自已家里的,亲朋好友前往吊唁,赠送花圈、挽帐以示哀悼,九十年代后期大多送钱,少者50元,多者几百元不等。尸体火化前进行整容,开追悼会,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等,参加吊唁者佩带黑纱或白花。骨灰有的暂放骨灰堂,稍后选址进行安葬,有的直接选址安葬在公墓。子女在亡者“五七”、“百天”、“周年”等祭日前去祭奠,烧纸或送鲜花以示悼念。
农村仍实行土葬,办事程序、习俗基本没有改变。
节日习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普遍受到人们重视。进入上一年的腊月,人们就开始为过年作准备,尤其过了腊月二十三(祭灶日,又称“小年下”),人们更是忙碌着购新衣,办年货。有些单位还给职工发大米、面粉、食用油等之类的食品。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货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品种增多,花样翻新。在农村,春节期间,一改原来的单一吃饺子、蒸馒头、炸油条,也是准备一些丰盛的酒菜庆贺新春。城市更是菜样品种齐全,应有尽有。正月初一,人们早晨起五更,穿新衣,燃放鞭炮,挂鞭少者5000头,多者上万头,响声一直延续到上午8点左右。早餐吃饺子和丰盛的菜肴,饺子内预包一枚硬币,预示着食者本年吉祥。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农村一般10元,城市少者50元,多者上百元。朋友路遇,相互问候“新年好”。市有关领导深入基层和部分居民家庭给节日期间坚守工作岗位的干部职工和居民以节日问候。节日期间,人们都要走亲访友,礼品多是水果、饮料、糕点、酒类等。城市由于机关放假7天,除了串亲访友之外,经济条件好的部分家族选择外出旅游过春节,去处国内一般选择海南,国外主要以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为主。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讯设备的发达,人们的拜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节日期间不能团聚的亲朋好友,用电话、传呼和手机等方式相互问候新年好,给对方以节日的祝贺。农村习惯,一般过了初五就算新年过完,开始从事田间劳动或其他活动,有的开始外出打工。城市则是从初八正式上班开始一切恢复正常。
元宵节,又叫灯节。漯河有吃元宵、观灯展、玩故事的习惯,并且形成自已独特的“十九会”。从正月十四至正月十九,市里要组织举办大型灯展活动,展灯上万只,千只百态,五花八门,吸引着市区及周边农村数十万人前往观展。农村民间艺术团体活跃在城乡街头、机关大院,表演龙舞、狮子、高跷、旱船等,演后被封赏烟、酒、点心等。为了活跃节日气氛,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节日期间,市里还组织举办民间艺术表演大赛,设一、二、三等奖,对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以示鼓励。九十年代末,市委、市政府投资数十万元,购置礼花,于正月十五日晚上分两个地点在市区燃放,时间长达近一个小时,使周边和市区群众大开眼界。
“三八”妇女节,为提高妇女综合素质,欢庆妇女自已的节日,以市妇联牵头,动员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妇女参加,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跳绳、短跑、自行车比赛等,有时还举办歌曲、戏曲比赛。
“五一”国际劳动节,一般由市总工会牵头,组织举办篮球运动会、乒乓球运动会、交谊舞比赛、职工美术书法展览等。市里召开会议,表彰工人队伍中的先进模范人物。
生活习俗
服饰。在城镇,家庭条件较好的男性冬季多穿毛呢大衣、皮西装、皮夹克、风衣、鸭绒袄、羽绒服、棉休闲衣、棉衬衣、保暖内衣、编织毛衣、羊毛衫等。一般家庭则穿普通棉衣、毛衣等。夏季侧重短袖衬衫、短袖T恤衫、衬衣、长裤或西式裤头等,条件好的讲究面料、款式,一般多在乎凉爽而已。春秋季一般穿西装、长袖T恤衫、夹克衫、休闲装、运动装等,机关工作人员或讲究的男青年多打领带。布料多追求毛料或棉织品,款式讲究新颖、大方、得体。穿鞋除夏季穿皮凉鞋外,其他季节主要穿皮鞋、休闲鞋或旅游鞋,部分男性冬季穿棉皮鞋。老年人多穿布鞋,中小学生除夏季穿凉鞋,其他时间多穿旅游鞋。农村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男性着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年四季都是买成衣或订做,春秋季也大都穿西装、夹克衫或休闲装,只是档次较低,不讲品牌。大多数男性尤其是青年男性也以穿皮鞋为主。女性服装花色品种较多,款式更新较快。女性冬季多穿各式大衣、鸭绒袄裤、皮衣、毛衣、保暖内衣、棉衣裙等。夏季多穿套裙、连衣裙、T恤衫、百褶裙、马裤、背心、休闲衫、短裙或短裤等。春秋季主要穿西装、夹克衫、羊毛衫、长套裙、大摆裙、健美裤、筒裤、牛仔裤等。穿鞋多穿高跟皮鞋、皮凉鞋、长筒靴等,颜色亮丽、款式多样。部分企业和服务行业着专用制服。学生都有校服,有重大活动或重大节日期间穿,平时多穿运动服或休闲服。
饮食,漯河饮食习惯为一日三餐。城市居民早餐多食稀饭、豆浆、牛奶、荷包蛋、油条、胡辣汤、肉盒、油饼、小笼包子、豆沫等。午餐以汤面条、捞面条、炸酱面、大米饭、卤面、饺子等为主,吃大米饭时,多是炒几道菜配以鸡或鱼等供食。晚餐习惯上仍是稀饭、馍、菜,但菜的品种增多,质量提高。消费结构变化较大,面食大幅度下降,副食增长较快,平时基本不断肉、鸡、鱼、禽蛋等,以追求营养化、多样化和美味化,以至于逢年过节居民不知道还吃啥,戏说"天天都是过年"。粗粮玉米面、豆面、红薯面、小米等成了城市居民的热销食品,用以调节味口和增加多种营养。城市一般是在家围桌吃饭的习惯,除早餐外,多是边吃边看电视,或议论国际国内形势和当地新闻。农村饮食仍以主食为主,全是细粮。早餐多食稀饭、蒸馍,菜以时令菜为主,搭配咸菜,部分条件好的家庭也喝豆浆,吃油条。午餐主要吃汤面条或捞面条,有时也吃卤面、大米和饺子,一般都是来客人或过节。晚上仍是以稀饭、馍和简单的菜为主。农村习惯吃饭时,多端着饭菜拿着馍到街上或荫凉处串饭场,边吃边聊,谈古论今。
居住,九十年代之前,城市居民住房以平房为主,有部分楼房,多为公房。进入九十年代,楼房逐步取代平房,居民住房以单位分房免费居住为主,楼层多为五层、六层,结构多为两室一厅和三室一厅,面积多在60-90平方米之间。1995年以后,全部取消公房,住房实行商品化,住房面积也逐步扩大,以100-160平方米者居多,结构也由原来的两室一厅、三室一厅发展到四室一厅、三室两厅、四室两厅,并出现双卫生间、半复式、复式等结构。条件好的居民家庭多选择自已购地盖别墅,独家小院,居住面积少者100多平方米,多者达300平方米以上,最低两层,多者高达四层。装修越来越豪华,部分家庭装修费用甚至超过购房款。农村住房都是自已盖的独家小院,有平房、瓦房和部分楼房,少者三间,多者五、六间,配以厨房,楼房一般都是两层。每家都垒有院墙,安装大门。结构多追求美观、宽敞,室内也分有卧室、客厅、套间、储藏室等。质量也要求越来越高,建筑材料多选择砖、水泥、预制板、铁窗或铝合金门窗等。室内也讲究简单装修,用涂料粉墙,水泥铺地,部分用地板砖,外墙多为水泥墙面。
出行,城市居民外出或上下班一般以骑自行车、摩托车、坐公交车、出租车为主,自行车以24型斜梁车为主,摩托车以125型踏板车为主,也有少数家庭购买有小轿车、面包车。出远门多选择乘坐火车或汽车,条件好的坐飞机的也越来越多。农村出行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四轮拖拉机和农用三轮车,出远门则选择坐汽车和火车。
用,城市居民家庭基本都用上了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取暖采用电暖气、空调、小锅炉或单位集中供暖,制冷以电风扇、空调为主。寻呼机曾一度普及,后随着手机的上市又逐步被淘汰,手机已成为上班族和商界的主要通讯工具。家用电话基本普及。电脑已进入寻常居民家中,大多上有互联网。厨房炊具基本实现电气化,电饭锅、高压锅、微波炉等已成为常用厨具。农村彩色电视机基本普及,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手机、电脑等也已进入部分农民家庭。
娱乐,老年人娱乐活动多选择在公园、广场练气功、打太极拳、练剑、打门球、打扑克、玩麻将、跳健美操、下象棋等,或养鸟、种花、钓鱼等,颐养天年。中青年和中小学生的娱乐活动主要是进舞厅跳舞、进恋歌房唱卡拉OK、进录像厅看录像、进电子游戏厅玩游戏、进网吧聊天、打桌球等。1987年夏,全市出现第一家歌舞厅,随后各种娱乐场所相继开业。截止到2000年底,全市共有歌舞厅、恋歌房40家,电子游戏厅30家,桌(台)球室40 ,家,录像放映厅14家,出租、零售音像店30家,网吧242家。
称谓
八十年代,“同志”称谓比较盛行,人与人之间都是以同志相称,只有工厂企业称呼职格老的同志为师傅。在机关,下级称呼领导直呼其职务,同行之间年轻人称呼老同志为老师,老同志叫年轻人直呼其名。进入九十年代,称呼“同志”的越来越少,尤其九十年代末期,几乎没有人再称呼“同志”,对男性称“先生”,对结过婚以上的女性称“女士”,对未婚女青年称“**”。大多数企业和部分机关团体称呼单位一把手为“老板”。对男出租车司机称“的哥”,对女出租车司机称“的姐”,称在网上聊天的朋友为“网友”,称上网者为“网虫”。
湖北结婚用三轮车拉嫁妆的过程,是当地农村的新婚俗。整齐的三轮车队在街上穿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同的地方人结婚对于男女双方的要求都是各不相同的,但大多都会延续之前的婚俗,讨一个好彩头。
湖北结婚的习俗:
1、提亲
现在老家那边没有职业的媒婆了,但是婚姻的达成也不像是现在这样的自由恋爱,而是需要介绍人来作为中介。所谓的介绍人,一般是一家的亲戚、朋友,当那家有孩子到了二十岁左右,这些热心人就会忙着替他们张罗婚事了,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人选。但他们的作用也就仅在于介绍,当适龄的男女双方认识之后,他们就完全退居幕后了。虽然有些孩子们是在外打工相互有了爱意,但是回家后男方家里必须得找一个有关系的人作为媒人去女方家里提亲。
在进一步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女方对男方满意,就会去男方家一次,在家乡被叫做“上门”,女方家里的三姑六婆都得过去看看,但是得带上一些小孩,目的则是去“看家”——实地考查一下男方的家境和人品如何。这个时候,男方家里都会精心准备,希望给女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促成这门亲事。女方一般只在男方家吃一顿饭就会回去,这个时候也是表明女方态度的时候了。因为这时,男方家长一般会拿出一些钱或者一些礼物来送给女方家带去的小孩,叫做“打发钱”,意思是今天没招待好小孩子,给点钱让家长给孩子再买点好吃的,如果女方接受了,那说明她对男方家庭条件比较满意;但如果她一直坚持不收,那就说明有些地方她不大满意,不愿意继续交往下去,这样拿小孩子来说事双方都不会伤面子。但是也有当时接受了礼物,最后两个人却因为一些原因没有走到一起的,这个时候两家还要把财务上的往来计算清楚,一并返还给男方,是一件颇为麻烦的事情,有时候能闹的两家打架变成仇人的。
2、结婚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男女双方都到了法定年龄(男22岁,女20岁)就可以考虑结婚的事情了。这需要男方带上烟、酒等礼物,还有理金若干去女方一趟,叫做“定婚”——对自己终生大事的定夺,也就是双方测算挑选一个吉祥的日子“完婚”,通常也是阴历带六、带八的日子。但这次过去就不需要介绍人陪着了,所以也有人戏称“新人进了房,媒人扔过墙”。不过也不是那么没有人情味的,当婚事确定下来之后,男方一般会带些礼物去介绍人家答谢他的“介绍之恩”的,称为“谢媒”。在完婚的前一天晚上,女方家会举办宴席来招待前来庆贺的乡亲。乡亲一般会带着50块的礼钱,叫做“赶人情”。其他的亲戚都是婚礼当天才能过来。
第二天是正式出嫁的日子。在完婚之前的一段时间,男方会为女方准备一些一年四季的全身的外衣,送到在完婚前送到女方家里。以前在这一天新娘子所穿的衣服都是由新郎前一天带过来的,红色的,而且是只准穿外衣的,因为之前家乡的人们称“内衣”为“短衣”,认为短字跟短命联系在一起,不吉利。但是现在不同了,比较流行穿白色的婚纱。 新娘所有的陪嫁物品,在前来庆祝的亲戚、朋友们的帮忙下,把蚊帐、被套、衣柜、茶几、写字台、油灯、家电,锅碗瓢盆等全部嫁妆都摆在家门口搭好的台子上,并撒上棉籽和红枣,贴上大红“喜”字,希望她可以早生贵子、多子多孙。
10点左右,该入席了,主桌安排十个小孩或者未婚的男女一块坐陪新娘,取“十全十美”之意。女方这边的婚宴第一餐一般都是在10点左右,男方12点左右。中间有个时差用来接新娘子。每上一盘菜,都得先给新娘夹菜、倒酒,菜是十大碗,所以一杯酒要分十次。虽然都是小孩,但是都是家长叮嘱过规矩的,所以大家吃得很拘谨。上完第三碗菜后,厨房就不上菜了,端菜的笑着说锅冻上了,需要红包,讨个吉利。吃完第六碗菜后,菜又停了,这时就有人扶新娘进闺房、不见任何人了,取“六六大顺”之意。有人拿着鞭炮出门点放迎接,给早已在村外等候多时的迎亲队伍一个暗示,该过来接新娘子了。
3、迎亲
新郎那边的迎亲队伍要在离新娘子家一里路左右下车,锣鼓家宜唢呐齐鸣,一路吹吹打打,放着鞭炮走到新娘家门口,很是热闹。这时候新郎请乐队开始演出,亲戚们则帮忙给迎给亲的客人端糖茶敬香烟。新郎则去拜见岳父岳母大人了,也是敬茶敬烟,女婿亲自给岳父点上一根烟,然后是岳父母对女婿得一番交待,算是把宝贝女儿交给他了。
女婿拿着一双新鞋子,开始敲门了,伴娘帮新娘把穿着的鞋子脱下来,换上新郎带来的新鞋,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把娘家的富贵气带走了。而新娘的父母则是在门口等着自己的女儿的,新郎这时要向他们下礼,也就是磕头,来答谢他们对新娘的养育之恩,这时也往往是新娘的父母亲人、新娘落泪之时。这就是家乡最为奇特的哭嫁,民间俗谓“不哭不发,越哭越发”,新娘出嫁,一定要哭,新娘的母亲,女眷与女伴也要陪哭,并随着婚仪的程式,按步就班地哭,然后由新娘的哥哥或者弟弟、叔父或者伯父作为“送亲”将新娘送到婆家去。
新娘被接出来后,家里的亲人都开始围上去了,拉着新娘子开始“哭”,娘俩更是哭成一团,迎亲的人就在旁边劝说边拉着走,说些让娘家人放心的话。其它迎亲的人就开始搬嫁妆了,这时会有小孩抱住三大件不放,新郎就要过来给孩子们红包,有时又要给好几个红包这些孩子才肯松手的,那些小的嫁妆都装在装有新稻草的篾筐里挑上迎亲车。出了村口后,放鞭炮的在前面开路,结亲的队伍就向新郎家相反的方向走了,因为回男方家是不能走同一条路的,一定要绕个圈,意在接的新姑娘不是“半转”。
离男方家还有近两里路的时候,“送亲”的就得停下了,接着由公公开始背媳妇了,按照湖北民俗,“叔”字辈的亲戚都要背新娘,这些背新娘的人称为“扒灰佬”,扒灰佬有“正宗”和“水货”之分。正宗是指新郎的父亲即公公,水货是指其他叔字辈的亲戚。并且当日公公婆婆都要“化妆”,公公脖子上挂火剪,表示要“下得厨房”,婆婆挂上两个醋瓶子表示“吃醋”。
新娘的脚是不能着地的,背上媳妇后,在众人的牵引下就开始吹吹打打往家里走了,鞭炮声、锣鼓声、嬉闹声,声声入耳除了亲戚朋友外,围观的乡亲也会很多,能跑得动的都出来了。一直把新娘背到家,再由新郎抱到洞房。 到此,送亲的人就得回去了,因为不能跟到男方家的,男方家的场面会更热闹,尤其是闹洞房,新婚三天无大小,大家都可以想象到那些热闹的场面。
《奇迹·笨小孩》中的这场婚礼,对我来说真的印象深刻,就好像这是平凡人生活中的一个“小确幸”,也是这部视频里少有的比较温馨的场面,既是戏中“刘恒志”的心之所念,也是我们普通人的美愿寄托!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它用真实而质朴的视听语言讲述了一个青年努力奋斗的故事。在观照普通人互帮互助的美好人性之余,还展现了生活本身的酸甜苦辣。好些戏剧桥段处理得很细腻,极易引发共情。
易烊千玺在片中饰演的主人公景浩,是那么的年轻,那么的瘦弱,却愿意为了给妹妹筹钱治病,肩负起生活的重担。《奇迹·笨小孩》截至发稿前拿下上亿票房,在票房走势变化多、容易出黑马的春节档,《奇迹·笨小孩》最终的票房成绩让我们拭目以待。在这部**中,除了有成功挑大梁的易烊千玺、全新的小分队群像、温暖又励志的故事,导演文牧野也在镜头语言中埋入了很多关于亲情、友情、创业、励志、人生的思考与表达。这篇文章将带你深入理解《奇迹·笨小孩》。
有观众点评《奇迹·笨小孩》:“满满的正能量,**传达的思想很棒,没有人有义务帮你,逆天改命靠自己!”体现出视频所传达的、文牧野导演所一贯追求的“三性合一”。视频可见多种类型元素融合,如励志、喜剧、动作等,正是这些类型元素让视频具有银幕奇观性,保证了**的娱乐性。这是片中反复出现的符号性元素,手机代表了深圳都市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新技术;而高楼则代表了都市发展的外观结果,挂在大楼外的人为都市发展做了促进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