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结婚相册制作软件,建议用 数码大师 就可以实现!
这款软件支持导入结婚照,还可以加入视频短片,制作的视频相册的效果非常好!
软件的“视频相册”支持添加结婚照,背景音乐,MTV字幕,各种特效,就可以制作既好看又绚丽的视频相册!
还可以在结婚照之间插入视频短片,在结婚照前面插入视频做为片头,你可以试试看!
可直接保存为dvd,vcd,svcd格式,用于刻录光盘,还可以上传到土豆、优酷等视频网站,和大家分享你的杰作。
软件可以制作出非常漂亮的“礼品包相册”、独具特色的“锁屏相册”和“网页相册”!
百度搜索 数码的大师
参考资料:
林黛玉身上所负担的时代压力,又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日益加重。“一来二去
的大了”,这种感觉愈来愈成为一种无形的威胁。她和贾宝玉之间,那种对躺在枕
头上说故事的不拘形迹的恋爱生活,已经不能再有了。表现于形体之外的爱情活动
,已经失去童年服装的隐蔽,不得不在某些地方收缩起来,而转向内部深处发展。
于是,从这两个青年人的心中,传递着一种无声的语言。他们变得更体贴、更心会
、更深情了。但是,这一爱情究竟甚么时候才能达到美满的婚姻归宿呢?这个随着
年事的增长而尖锐地提出来的问题,愈来愈成为折磨林黛玉的事情了。爱情,冻结
在茫然的期待里。一种捕捉不到的阴冷感觉,暗袭着这个少女的心头。
她一方面敏感到这种阴冷,但另一方面又似乎对贾母等封建统治者还抱着幻想
,或者说,还存在着侥幸心理。其实,这个可怜的少女,也只能这样地用“这希望
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
似乎只有和她朝夕相处的紫鹃,才能体察到她的这种深秘的苦痛。这个热情、
聪慧的丫环曾经暗暗地为她作急,并且不必要地去为她试探贾宝玉的心。不想那一
番“妹妹回苏州去”的假话,竟把贾宝玉吓得人事不知,昏迷过去;李妈妈的手指
在他的人中上“掐得如许来深,竟也不觉痛”。
看到了贾宝玉的真情流露,热情的紫鹃心里感到非常高兴,虽然挨了贾母的一
顿骂,又“日夜辛苦”地服侍贾宝玉,但“并没有怨意”。她又在林黛玉的面前这
样说:替你愁了这几年了,又没个父母兄弟,谁是知冷知热的人?赶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你定了大事要紧。……要像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要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罢了。所以说,拿主意要紧。姑娘是个明白人,没听见俗话说的“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可是,紫鹃的赤胆热肠,虽然十分感人,但她毕竟太天真了。她把封建家族的“太君”,看成了自由婚姻的保护者。她那里知道,林黛玉正是为了听不到她的“意思”而暗自苦恼。紫鹃似乎也没有看到,贾母“定了琴姑娘”的事虽然没有成功,但这对于从小被安排在一个房里与贾宝玉一道长大起来的林黛玉说来,正是明显地露出了冷淡和嫌弃。紫鹃似乎更没有看到,当她把贾宝玉吓得“口角流津”,昏迷不醒时,这正是极清楚地在贾母、王夫人等人的面前,暴露了他对林黛玉的生生死死之情。但是,当贾母查问出她哄骗贾宝玉的那一番话时,只是淡淡地说道:“我当是什么�舸笫拢��词钦饩渫缁啊保��贾彰挥芯痛颂岬剿�堑幕槭拢�哉飧鲎钣行У摹耙┓健保�闯沟琢凭人�堑摹懊��印钡摹按簟辈 U庖磺校�际�智宄�厮得髁嗽��弧巴虬懔��惫�牧主煊瘢�丫�诩指�持握叩难壑惺�ノ恢茫�衷谥皇O鹿训�那灼萸槊媪恕M�保�暇橛帜抢锬芄恢�溃�绻�主煊裾娴南袼��档娜サ郊帜傅拿媲啊白鞫�舜笫乱�簟保�蚨�炎约旱男氖峦嘎冻隼矗�茄�土�庖坏闱灼萸槊嬉部峙卤A舨蛔×恕!�
这个封建家族的“老祖宗”,看来好像是一副老祖母的慈软心肠,她总是不断地在周围制造着欢愉的笑声与轻松的气氛。看样子,她连快乐都还嫌少,哪里会再去制造悲哀?
当凤姐为贾琏与鲍二家的私通而大泼其醋,一直闹到她的面前,谁知她说了这样的一段把众人都引得笑起来的话,就把那个杀气腾腾的紧张场面结束了:“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是人,都打这么过的。”看来,这个“老祖宗”对于男女间的事情,好像是无所谓得很,所持的尺度已经放宽到一般的标准以外。但,谁知正是她,对于男女间的真正爱情,却是执法甚严,如防盗贼。她连丫头都不准听“凤求鸾”之类的才子佳人恋爱的故事,并且这样说道:“这**……见了一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想起她的终身大事矗�改敢餐�耍�橐餐�耍�聿怀晒恚�舨怀稍簦�摹�阆窀黾讶耍烤褪锹�刮恼拢�龀稣庋�吕矗�菜悴坏檬羌讶肆恕!彼�炙担骸耙桓瞿腥思遥��刮恼氯プ鲈簦�训滥峭醴ň涂此�歉霾抛樱�蝗朐羟椤��覆怀桑俊薄�
那一时代,就是存在着这样奇怪的生活逻辑:只准男人通奸,不准女人恋爱。恋爱反比通奸显得丑恶、见不得人。不仅如此,按照这个“老祖宗”看来,恋爱这种事情,仿佛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似的,尤其不可能存在于像她所统治着的这样的有身分的门第中;要有,那也只是说书人的编造而已。她说:“既然是官宦书香,大家子的**……自然这样的大家人口多,奶妈丫环服侍**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和紧跟的一个丫头知道?你们自想想,那些人都是管做甚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不是?”
当时所流行的一些公式化概念化的小说,无力在这个“老祖宗”的面前,显示出爱情的存在力量,徒然被她找出漏洞,恣意嘲笑了一番。但是,现实生活却十分有力地嘲笑了这个“老祖宗”的无知和愚蠢。它生动地显示着:爱情,这个人类高尚的、不能扼杀的感情,正燃烧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任何时候,都没有停止过它那热腾的活力。当贾母正在那里大发议论的时候,她哪里知道,一对纯真无邪的爱情,也正在她的身边,最初还是在她的房里,已经由两小无猜发展到生死不渝的境地了。
一切黑暗世界里的统治者,总是这样地对生活不能作出正确的估计,并且总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志去设想生活、规定生活。但是,当生活中新鲜的、美好的事物,一旦在他们的面前出现时,他们就会分外地感到“怪”,感到恼怒,而所施以的狠毒打击,反倒觉得很自然,很心安理得了。
同时,黑暗世界又造就了这样的一批人物,他们可以为扑杀一只苍蝇而大动慈悲之心,但他们的一个意念便可以给人间平添许多的眼泪和血渍,却丝毫不能震醒他们的昏沉和麻木。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觉得那是一种罪恶。任何时候,他们总是真诚地相信着,他们是道德与秩序的化身,是给人间带来善和福祉的使者。他们用旧生活旧习惯支配着自己,同时也以此支配着别人。看来,他们有时愚蠢得可怜,有时也免不了被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所烦恼、所痛苦,甚至使我们觉得不屑与他们计较仇恨。但是,黑暗世界的顽固和保守,正是在这种人的身上取得了可靠的支持。《红楼巍分械募帜浮⑼醴蛉说日�钦庵秩宋铩
这就是为什么恰恰是她们,而不是荣国府中最专横、最残暴的统治者,绞杀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和生命,而且是在这样一种“爱护”的、“不得已”的形式下绞杀的。
贾宝玉几次三番地暴露出他和林黛玉的热恋。袭人早已为这事“日夜悬心”
,而在王夫人的面前献出“君子防未然”的计策。这曾经引起过王夫人的注意和戒
备。由于统治者的庸懈,这事虽一直被搁起,但已经预伏下可怕的阴影。
绣春囊在大观园中的出现,大大地惊动了贾府的统治者。曾经对贾宝玉松弛了
的戒备,立刻重新提起注意,并且采取了非常的措施。在搜检大观园之后,贾宝玉
的四周也接着受到一次彻底的洗刷。在这一场大风波中,司棋、芳官、四儿等都先
后做了牺牲者,而“眉眼儿像林妹妹”的晴雯,更是怀抱着无限的屈辱,付出了生
命的代价。
晴雯的死亡,是封建力量行将以摧毁之势扑向林黛玉的一声讯号!
已经可以看出,黑暗时代最后将怎样夺去这个少女的生命,曹雪芹快要把这一
生活的真实惊心动魄地展开在我们的面前了。可惜,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读到这些,
而黑暗时代却首先夺去了曹雪芹的生命——他抛下了未完成的天才事业,死在正当
创造力旺盛的壮年。
“千古文章未尽才”,万世千秋的读者都将要在这里唏嘘慨叹!的确,还有甚
么方法,可以弥补或者计算出这个天才的死亡给祖国文化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呢?
“红楼梦”的续作者高鹗,基本上遵循着曹雪芹的原旨,补写了后四十回。两
百多年以来,人民对于高鹗在续书上所付出的劳动,加以普遍的承认,并且受到感
动。我想,应该说这不是偶然的吧?这不仅是因为续作者保持了这一作品的悲剧主
题,使前八十回不至成为残篇断简,而缩小了它的影响;而且也是因为续作者在许
多不算成功的描写之外,毕竟还有许多写得差强人意的地方。尤其在林黛玉这一人
物形象的塑造上面,续作者在某些地方更是表现了相当出色的艺术才能。
对于作家高鹗的劳绩,有些同志不肯从大处加以热情的肯定,而是满有兴趣地
去细查续书的缺点,从而加以过分的贬低。我觉得这是不恰当的。关于这个问题,
可惜不能在这里多谈。现在,让我们继续走到林黛玉这一人物的性格世界中去吧。
随着晴雯的死亡而笼罩在四周的阴霾,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浓结、更加低沉
了。林黛玉也比任何时候更显得敏感而心神紧张,乃至陷入极度的神经衰弱中。窗
外老婆子一声不相干的叫骂,也会使她昏厥过去。现实的阴暗,又作用于她的感觉
世界,造成了一个把她惊出“一身冷汗”来的恶梦……
接着,生活中的阴霾,又随着贾宝玉的婚姻提到贾府的议事日程上来而变得更
加低压。偏偏在这个不宜害病的时刻,她的病又更进一步地恶化起来。痰中的血星
,带来了可怕的凶兆!
病,在这个少女的身上已经变成一种不能告人的过错了它不是得到同情,而是
招来更多的厌烦和嫌恶。林黛玉似乎很明白这一点,因此,她对探春说:“好妹妹
,你到老太太那里,只道我请安,身上略有点不对,不是什么大病,也不用老太太
烦心的。”果然,当探春小心地在贾母的面前提起她的病时,贾母当着众人对林黛
玉发出了这样的责备:“我看那孩子太是个心细”,后来又说:“这孩子就是心重
些,所以身子不结实。”
所谓“心细”、“心重”以及后来所说的“怪僻”,等等,都是贾母等对林黛
玉的性格,长期以来所产生的印象。当贾府的统治者在作出这样的评语时,还没有
探悉到林黛玉的心中已经有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的爱情呢!这时,林黛玉在
统治者的心中还不失为一个规规矩矩的**,只是“脾性儿”不好而已。
的确,只须在“脾性儿”这一点上,已经足够造成林黛玉的悲剧了。而她的病
,又直接成了统治者厌弃的口实。为林黛玉诊视的王大夫,仿佛为她作辩似地说:
“不知者疑为性情乖诞,其实因肝阴亏损,心气消耗,都是这个病在那里作怪。”
可是,良医不能为不良的社会开出药方。那一时代的阴冷和潮湿,是不能用药草来
疗治的。纵然生活中不再涌起其它的波澜,那包围在四周的阴冷和潮湿,那种封建
统治者对爱情不置可否的沉默,也会慢慢地耗尽这个少女的生命。
但即使是这种慢性的残害也不可能了!剧烈的折磨,正等待着林黛玉。
过分虚弱的身体,已经经受不起太多的打击。雪雁的一声误传:“宝玉定了亲
了”,便把她立刻抛人饮食不进的危境中。接着听到这段亲事原是“议而不成”的
,她又立刻挣出死亡的怀抱,“心神顿觉清爽许多”。
爱情连结着这个少女的生与死。她也正经历着生与死的回旋。而客观现实,也
日益紧迫地把她推人这种生死的斗争中。
当她的生命重又飞回的时候,也正是更大的灾难开始的时候。
她的“病也病得奇怪,好也好得奇怪”,不禁把内心的秘密作了明显的暴露。
这是可怕的暴露!这种暴露,要比来自贾宝玉的身上更为严重、更为惊动。因此四
周飞起了“唧唧哝哝”的“议论”。于是,像扑灭火灾似地,整个封建势力立即组
成回答性的打击。
“略猜的八九”的贾母,首先正式地、公开地提出必须在她和贾宝玉之间加强
戒备:“他们若尽着搁在一块儿,毕竟不成体统。”同时,也终于考虑到如何来打
发她的事情了。
统治者根据私有社会里这个天经地义的原则——“先自己而后外人”作出了决
定:“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爱情,就这样地被宣判了死刑!
可是,这时的林黛玉,还正在那里用渺茫的希望来填补空虚的安慰。她把听来
的片言只语:“老太太的主意,亲上加亲”、“园中住着的”等都和自己联系起来
,以为是“非自己而谁”了。强烈的爱情冲激着林黛玉,使她难免不有时失去清醒
的冷静,甚至完全分不清希望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正当她感到“安心”的时候,凤
姐的“奇谋”已经布置就绪了。
封建势力几乎是在她毫无准备的时候,给了她最沉重的一击!
这沉重的一击,不是通过贾母,也不是通过王夫人、凤姐,而是由一个不相干
的傻大姐儿加到她的身上的。不懂得隐瞒,只会说实话的傻大姐儿,在这里为统治
者担当了最直接的凶手。
当傻大姐儿在林黛玉的面前说出事情的全部真相时,那一瞬间,整个世界仿佛
在这个少女的脚底下抽去了。她的全身像在无边的空茫里飘落、下沉、散失……。
是的,一切都失去了,失去了希望,失去了灵魂,也失去了悲伤和眼泪。我们看到
她只是在那个沁芳桥畔“迷迷痴痴”地走着,“像踩着棉花一般地”走着,“信着
脚儿”地走着,走过去又“往回里”地走着……。
像一片落花,林黛玉飘落在人生的风暴里。
那一社会是怎样摧毁一个纯洁、美丽的灵魂的啊!
然而,从这个灵魂里又是升腾起怎样的一种性格力量,来迎接、来支撑、来抗
拒这几乎是无法忍受的一击!当紫鹃赶过来,问她到那里去,她应道:“问问宝玉
去。”我们看见紫鹃搀着她走到贾母的门口: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林黛玉用她短促的一生,唱出了中
国妇女的悲歌。
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她似乎除了爱情之外.就不知道世间还有其它
任何的哀乐。是的,这显得有点恋爱至上主义。可是,在那个墨黑如漆的历史长夜
里,一个少女除了从自身引出爱情的火光,来照亮她的人生之外,她能够更多地想
到和做到甚么呢?爱情,是她在生活激流里所碰到的一根浮木,她不能不用全部生
命的力量抓住它,并且一旦抓住之后就怎么也不能松开手来了。
可诅咒的时代,从她的手中打落了这一根浮木,于是造成了震撼人心的爱情悲
剧。
也许我们要问: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假如能够达到婚姻的结局,又将怎样呢
?是不是这一悲剧就将完全改变了它的内容呢?譬如说p巴,当决定婚娶的时刻,
贾宝玉不是恰恰处于那样的昏迷状态中,而是可以神智清醒地辨认一切。那样一来
,岂不是凤姐的“奇谋”就无法进行吗?同时,贾母不是也要真的感到“作了难”
吗?既然贾宝玉误以为林黛玉要回南方去就刺激得昏迷过去,难道他可以平平静静
地让贾母给他娶上其他任何一个少女吗?既然贾母、王夫人等又以这个“命根子”
为不可或失的“福气的材料”(鲁迅语),难道当贾宝玉为爱情而付出生命时,他
们不要考虑考虑这其间的得失吗?……真的,那样一来,事情将要怎样发展呢?具
体的情形,我们不必去预料,但有一点是可以预先肯定的:悲剧的内容仍然不变,
只是采取另外一条发展道路而已。——即使是林黛玉和贾宝玉如愿以偿地结为终生
伴侣,这,仍然还是一个悲剧。
因为我们很难想象,这两个青年人结婚以后,将怎样在那个荣国府中安排他们
的生活。“孤标傲世”的林黛玉,难道可以永远坐在满架图书的旁边,过着她那灵
智与感情的生活?她将怎样来实践那一社会对于一个出嫁后的妇女所要求的一套“
妇顺”之礼和“中馈”之责呢?既然,林黛玉即使为了爱情也不肯在贾母、王夫人
等的面前去献殷勤、讨欢心,难道她可以为了做媳妇而改变她的这种性格吗?而处
在那个日暮穷途的荣国府中,她和贾宝玉又怎样才能够保持住小夫妻生活的平静呢
?……这一切,都是新的问题、新的冲突、新的痛苦。而最后,仍将走向悲剧的结
局是无疑的。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结局而已。
这不可改变的悲剧的根源,总是由于在十八世纪的中国土地上,找不到一块可
以容纳林黛玉和贾宝玉生活道路的国土。这必须是一块对于人类的灵智和感情、对
于人类的价值和尊严受到充分尊敬的国土,必须是一块可以让正当的自由和合理的
生活要求得到伸展的国土。总之,必须是一块与既存制度、道德观念等等大相违背
的国土。——是的,这样的国土,距离林黛玉所生活的时代太远了。她不仅不能用
脚步走到,而且也不能用头脑想到。
因此,林黛玉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性与这个
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的悲剧。
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在林黛玉的悲剧之中,也包含着她所依附的那个封建
没落阶级的悲剧。贵族**的林黛玉,所更加无力摆脱的悲剧。
这一悲剧,在爱情上找到了最充分最强烈的表现形式。
林黛玉是中国文学上最深印人心、最富有艺术力量的女性形象。人们熟悉她,
甚于熟悉自己的亲人。只要一提起她的名字,就仿佛嗅到一股芳香,并立刻在心里
引起琴弦一般地回响。林黛玉像高悬在艺术天空里的一轮明月,跟随着每一个《红
楼梦》的读者,走过了他们的一生。人们永远在它的清辉里低徊沉思,升起感情的
旋律。
的确,在我们文学史上(至少在鲁迅以前),还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像曹雪芹
这样地懂得中国女性的灵魂,并且能够这样深刻地发掘她们的美丽、诗情、希望和
痛苦。是的,那一时代,歌唱得最深沉的反抗声音,曹雪芹是用女性的典型来体现
的。我们觉得这样的艺术创造,不仅有着广阔的现实基础,同时还有着这样深长的
意义:从那一时代最柔和、最忍耐、最受历史限制的人们心中所发出来的抗议之声
,是最感人、最耐人寻思的声音。
在我国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的闪烁着爱情光彩的女性形象。但无论是待
月西厢的崔莺莺,无论是泣血还魂的杜丽娘,无论是焚香拜月的王惠兰,或者是扑
坟化蝶的祝英台以及仙山盗草的白素贞等等,一与林黛玉比较起来,就不禁在艺术
上黯然失色而显得缺乏饱满的血肉。它们不仅没有能够像林黛玉这样地向我们展示
出一个轮廓分明、概括深广、有着丰富内在精神面貌的性格;同时,这些形象在思
想内容上显然也没有达到林黛玉这样的高度。《西厢记》、《牡丹亭》所表现的爱
情,基本上还不是与封建制度、精神道德发生根本冲突的爱情。所谓“她有德言工
貌,小生有温良恭俭”,“六宫宣有你朝拜,五花诰封你非分外”等等,都是把爱
情建筑在“夫贵妻荣”的思想基础和生活追求上。《梁祝》与《白蛇传》所表现的
爱情,基本上也还是没有摆脱这样的规格。如果单纯从祝英台、白素贞在行动上所
表现的来看,她们要比林黛玉显得更开朗些、猛烈些,但是人物的行动与人物的典
型意义尤其是与作品的思想性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作为一个艺术形象来说,我们还
要看作家通过这个形象概括了多深多广的历史社会内容,以及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意
义。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我们觉得祝英台、白素贞的形象就要比林黛玉单薄得多,
而形象的思想意义也不能不显得贫乏。
是的,单薄的、缺乏饱满血肉的形象永远不能使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
即使单纯从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来看,以开药铺为生、把爱情寄托在小夫小
妻生活方式中的《白蛇传》,也还是把南极仙翁这样的正牌神仙,当成了爱情的救
命符,并且最后又以状元及第的封建陈套来冲淡了爱情的遗恨。……
《红楼梦》所表现的爱情,显然有着更进一步的社会思想意义了。薛宝钗正是
“德言工貌”式的佳人、“五花诰”的追求者,但贾宝玉正是为此而宁愿去过着冰
冷的寺院生活,永远怀念着那个“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的林黛玉,对他的人
生主张采取同情或支持态度的林黛玉。
而林黛玉,也正是以这个从封建阶级核心里背叛出来的“混世魔王”为她的终
身知己,以这个不以现存的道德为道德、现存的荣誉为荣誉的“祸胎”为自己灵魂
的寄托。
值得注意的是:建筑在这个爱情上的生活理想、生活追求,是既不能从曾经引
导他们走向叛逆的《西厢记》、《牡丹亭》里面,也不能从现实生活里面找到现成
的根据,是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明白,叫不出名字来的东西。
这是属于前进中的历史上的东西——一种刚刚觉醒的、但还显得睡意朦胧的社
会意识!这就是为甚么我们总是在林黛这一典型性格中,感到有一种区别于崔莺莺
、杜丽娘等人物形象的地方。或者说,有一种以前的作家所没有达到的地方。这不
仅是因为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一典型形象时,更是遵循和发挥了现实主义的创作
传统,因而在人物性格中有着更深、更广的艺术概括,有着更多的超过作家自己所
能认识到的形象意义;而且,又是因为:曹雪芹生活在一个毕竟要比王实甫、汤显
祖等所生活的社会向前发展了的历史时代里。在这个时代里,正酝酿着新的、具有
空前历史意义、且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辟道路的农民大起义。
是的,“时代需要自己的奴仆”。处于封建社会总崩溃前夕的曹雪芹,以一个
天才艺术家的敏感,充当了这一时代的最好见证。的确,也只有像曹雪芹这样的天
才、这样“痴”的天才,才担负得起那个时代所赋予的艺术使命。他十分精密地反
映了那一阶段的历史面貌、历史情绪、历史心理,以及那种几乎无法看到、抓住,
只能用感觉来认识的时代气压。——令人呼吸窘迫的时代气压!
通过林黛玉,曹雪芹对既存制度、道德观念等等挑起了广大的怀疑。他带着一
个没落贵族的伤感,非常人道地指出:那一社会是如何以它的整个结构,来隐秘地
、巧妙地、“仁慈”地毁灭着人;毁灭着人的智慧、感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高尚关
系。一切,都是这样的昏沉和愚昧,没有一点人的气味。几乎没有甚么东西,即使
是活生生的死亡,也不能惊动那样死尸一样的僵冷和麻木。
在这里,我们不禁想起:朱丽叶与罗密欧的死亡,曾经使存在于那两个家族之
间的愚昧仇恨,得到了“凄凉的和解”。当凯普莱脱向蒙太玖说:“啊!蒙太玖大
哥!把你的手给我。这就是你给我女儿的一份聘礼……”而对方回答道:“但是我
可以给你更多的;我要用纯金替她铸一座像,….”任何塑像都不会比忠贞的朱丽
叶那一座更为卓越。”读到这里时,我们多少会得到一点安慰。当林黛玉死后,贾
母也“眼泪交流”地说:“是我弄坏了她了!”这一句话好像也透露出一点悔悟,
但是,我们的这种感觉,还来不及在心里安放下来就立刻消失了。因为紧接着,贾
母还有这样的一句话:“但只是这个丫头也忒傻气!”这就是说,一切责任、一切
罪过还是归于林黛玉自己。这在那时,持有这种看法的又岂只贾母一人?又岂只荣
国府里的统治者?
是的,这个少女的死亡,没有谁为她的忠贞铸一座纯金的塑像,更没有使昏沉
愚昧的生活与智慧人性的生活之间得到任何的“和解”。几乎不用甚么证明,我们
就可以完全确信,生活中的一切仍是按照固有的秩序在大地上进行。
林黛玉是生活在一个要比朱丽叶更为落后、更为昏黑的时代里。这个时代已经
在中国历史上停滞了几千年(至少在二千年以上),而且还要延续好长的时候。一
直到五四时代,林黛玉的悲剧,几乎还是原封不动地在祖国的地面上重演。林黛玉
的坟墓与子君的坟墓之间,虽然在年代上有几个世纪的间隔,但是在社会发展的里
程上只有几步路的距离。
林黛玉没有冲出大观园,而子君走出了专制家庭,并且说过:“我是我自己的
,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但是,子君多走了的这几步路以及所说的这几句
话,是用了多少的鲜血和多少的历史篇幅才提供出来的啊!——而且,子君仍然没
有跳出那一黑暗社会的掌心,最后还是陷于毁灭。
从这里不难看到,林黛玉的反抗声音,是需要怎样的性格力量才能发出的声音
啊!是的,这个声音,在今天听来不免显得有些低沉、有些柔弱,这一方面是由于
这个少女始终没有脱去剥削阶级的本性,同时又是由于在她的身上面堆积着太厚的
历史层岩。
不过,从林黛玉的声音里,我们可以听出:“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的
那样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鲁迅语)
让我们为林黛玉燃起热烈的同情!
让我们为林黛玉鸣起心里的音乐!
**《卡萨布兰卡》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被传颂为经典:
There are so many towns in the world,there are so many pubs in the
town ,she goes in mine
(世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走进了我的。)
是啊。这人世间的相遇,似乎多多少少都带着些巧合,需要些运气。
1949年的圣诞节,一场浪漫的邂逅正在普林斯顿的唯一一家中餐馆——“茶园餐厅”中柔情上演。
这场邂逅的男主角,正是如今名贯中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女主角,便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叫做杜致礼的年轻女孩。
而在这次邂逅后不到一年,杜致礼便与杨振宁走进了婚姻殿堂,成为了他的妻子。
(杜致礼)
1将门虎女初长成
1927年12月,杜致礼出生在陕西米脂县。
她的父亲,正是大名鼎鼎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
身为杜聿明的长女,杜致礼从小受到了非常严格的教育。
而其母亲曹秀清,是一位很有见解的独立女性。她的贤淑达理,勤俭节约,也同样深深影响着年幼的杜致礼。
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之下,聪明好学的杜致礼,也表现出了极好高的天赋,不到6岁,便已经认识了3000多个汉字。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杜致礼,酷爱文学和音乐,不仅能歌善舞,而且性格温文尔雅,知书达理。举手投足尽显大家闺秀和才女的优雅风采。
亭亭玉立,眉清目秀,又知书达理的杜致礼,不仅被杜聿明夫妇视为掌上明珠,当时很多的国军政要们,也都对她大加赞赏,不仅如此,杜致礼还深得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的喜爱。
妥妥的一枚“别人家的孩子”。
以至于当时,坊间流传出了这样的一句话,说:“能娶到杜致礼这样大家闺秀的人,必定是几世修来的福气。”
2校园初遇生情愫
杜聿明夫妇对女儿的培养从未松懈。
1944年,17岁的杜致礼被送入当时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学习。
西南联大,大家都不陌生。邓稼先、朱光亚、杨振宁、李政道等等名人都是联大毕业的。而这联大附属中学,自然也不是一般的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都不容小觑。
学校里,专业是“学霸”辈出。
尽管如此,17岁的杜致礼,还是在刚一进入学校,便成为了风云人物。
不仅仅因为她的父亲杜聿明,当时刚从缅甸征战而归,担任着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总司令的要职。更因为杜致礼本身,多才多艺,颜值出众。
人家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吧,却没有一点“娇**的架子”。长得还好看,还能歌善舞有才华。最重要,人家还饱读诗书,举止优雅。是真正的名媛。
如此优秀的杜致礼,想低调都难。被同学们赋予了一个“校花”的美名。
命运的女神,可能从这个时候开始就默默的开始编织那奇妙的缘分之网了。冥冥中似有定数。
这边,杜致礼风光入学,惹人瞩目。
那边,时年22岁的杨振宁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取了当时国内物理学科惟一的一个留美公费生。
(年轻时的杨振宁)
为了帮助家里减轻生活压力,在等待护照和签证办理的时间里,杨振宁来到了西南联大附中代课,担任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的数学课。
就这样,杨振宁成了杜致礼的老师。
聪敏好学的杜致礼,在杨振宁的课堂上非常活跃,不仅善于思考,时长提问,其他各个方面,也都表现的十分出色。
自然也吸引了杨振宁的目光。
优秀的人,总是气场相合,相互吸引的。
一个是校花名媛,一个是即将赴美留学的高材生。两人一见之下,便已是互生好感。
杜致礼对于才华横溢的天之骄子杨振宁,更是多了几分崇拜和仰慕。这一位年轻的物理老师已经在她的青春里留下难以抹去的记忆。
然而,随着杨振宁的出国,杜致礼的这份情窦初开的小情愫,也只能默默的藏在心中。
3异国邂逅定终身
时间匆匆,转眼指向了1947年。
时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杜聿明,因身患疾病而被特别准许前往美国治疗。当时正在辅仁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杜致礼与之随行。
但临上飞机时,杜聿明却突然接到蒋介石的飞“车”传书。手谕上通知他,不要去美国治疗了,还留在上海。
但杜致礼却不愿意回去。
或许是对于异国未知生活的向往,亦或许是为了追随彼时倾慕之人的脚步,
无奈之下,18岁的杜致礼便倔强的一个人踏上了去往美国的飞机。
开始了独闯异国的求学生涯。
来到美国的杜致礼,一开始,就读于宋美龄的母校“卫理斯学院”,功读英国文学。
原本靠着杜家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势力,杜致礼的留学生活应该会比较轻松和顺利的。
但是,时局的动荡谁也无法预测。
1949年1月,杜聿明在淮海战场兵败被俘。杜家的境遇急转直下。杜致礼在美国读书的经费,自然也陷入了困境。
为了能继续完成学业,杜致礼只能转入免费的盛文森学院,继续攻读英国文学。
这一天,杜致礼来到普林斯顿的茶园餐厅就餐,突然,眼前出现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她整个人不由得为之一振。那段青葱校园中的往事,又一次浮现在脑海中。
于是,她不由得脱口而出那个在心中珍藏了好久的名字——杨振宁。
同样,杨振宁也没有想到会在几年之后的异国他乡,遇到自己昔日欣赏的学生。
他乡遇故知,本就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而刚好,这位“古知”还是自己曾经心仪过得人。
重逢的喜悦,让两个人都溢于言表。两人心中的澎湃自不用多说。
于是,在这个充满家长味道的餐馆里,两个年轻人互相倾诉各自的情况,互相聊着彼此的境遇,直到饭店打烊。
杜致礼心中那沉寂了多年的爱情种子被唤醒了,并慢慢的开始萌芽,开花。
这次偶遇,让杨振宁和杜致礼的感情急剧升温。
1950年,一对才子佳人,终于喜结连理,也向世人完美诠释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真正意义。
(杜致礼和杨振宁)
5琴瑟和鸣五十载
二人的婚后生活,可以称得上举案齐眉,琴瑟和鸣。
杜致礼把自己对文学、雕刻、音乐的爱好,充分应用于家庭的生活中,使科学与艺术完美统一,并不时弄一些小情调,让整个家中充满了生气。
“如果是两个物理学家结婚,上班、下班都谈物理,岂不枯燥?”
杜致礼如是说。
通情达理的杜致礼明白,杨振宁的研究事业,对于国家,对于民族有多重要。于是,虽出身将门,自己也才华横溢。但她仍然愿意以丈夫的事业为重。
从“卫斯理学院”毕业后,杜致礼留任分校执教,同时将全部身心投入到了支持杨振宁的研究工作中。
用柔弱的双肩,承担了全部的家庭琐事,竭尽全力地做好妻子的角色。
结婚后的第2年,二人的长子出生。当时因为希望杨振宁能够获得诺贝尔学奖,杨振宁的父亲便给孙子取名为“光诺”。
从那以后,杜致礼的身份则又多了一重——除了做一个贤妻,更要当一位良母。
有一次,二人的儿子因为一场意外,伤到了脾脏,血流不止,情况紧急。需要马上手术。而这时候的杨振宁却正远赴波兰讲学。
为了不影响丈夫的工作,杜致礼对丈夫隐瞒了儿子出事的消息,一个人承担下照顾儿子,照顾家庭的责任。
皇天不负有心人,所有的努力终于换得了满满的回报。1957年,年仅35岁的杨振宁,和同样只有31岁的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杜致礼杨振宁夫妇与儿女)
杜致礼和杨振宁两人先后养育了3个子女,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长子杨光诺少年时代与计算机结缘。后来,考上了密歇根大学的计算机系,此后一直在美国从事着与计算机相关的工作。
次子杨光宇脾气秉性与父亲最像,毕业后定居纽约,从事着化学研究工作。
小女儿杨又礼,是杨振宁最宠爱的一个。毕业后一直在美国蒙太拿州从事医护工作。
夫妻伉俪,儿女双全,事业有成,家庭和睦。
杜致礼就这样岁月静好的与杨振宁携手度过了53个春秋。
这五十余载的婚姻生活,无疑是甜蜜的,幸福的,美满的。
“一板一眼的科学家与纤细的文学心灵,度过了53年,是恰好的婚姻生活。”
然而,遗憾的是,2003年10月,身患癌症的杜致礼不幸与世长辞。终年76岁。
在回忆起与杜致礼的感情,特别是那场异国他乡奇妙的偶遇时,杨振宁曾动情的说:
“我并不知道杜致礼到了美国。我是无意中走进了那家饭店。我早到,或者迟到,都将错过与杜致礼相见的机会。
我们见不上面,哪还谈得上一辈子的婚姻啊?这命运之神都安排我们在那一天的那一分钟相遇,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啊。”
是啊。
二人的相遇,相爱,对于杨振宁来说,是一个奇迹。对于杜致礼而言,又何尝不是奇迹呢?
年少时的芳心暗许,分别后的意外相逢,一生的携手同行。
兜兜转转,寻寻觅觅,那个人,还是你。这大概是爱情之中,最甜的一种了吧。
一如张爱玲说的: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
#98岁杨振宁现身清华#
简介 泰姬陵,全称为“泰吉·玛哈尔陵”。莫卧儿帝国著名建筑。在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 (Agra)城内,亚穆纳河右侧。莫卧儿帝国国王沙杰汗为他死去的皇妃蒙太姬修建的陵墓。公元1630年始建,1653年建成。它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构成,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玛瑙镶嵌,绚丽夺目。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伊斯兰教建筑中的代表作。 1983年根据文化遗产评选标准C (I) 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7届会议报告。是北京时间2007年7月8日凌晨公布的“新七大奇迹”之一。 从数不清的照片中使人非常熟悉的泰姬陵的外形被作为饭店的标志、酸辣酱和调味品的商标,实际上它被用在随便什么地方,人们看到立刻就想到是印度的地方。尽管如此,很少有人看了泰姬陵感到失望的。 泰姬陵百看不厌,它仍旧能使人惊讶。它在一天里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自然光线中显现出不同的特色。虽然它是一座陵墓,可它却没有通常陵墓所有的冷寂。相反你感到它似乎在天地之间浮动。它的和谐对称、花园和水中倒影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令无数参观者惊叹不已的奇迹。估计有2万名工匠参与了泰姬陵的建造,历时22年才完成。据说一位法国人和一位威尼斯人参与了工程的部分工作。至今没有一位建筑师被记录肯定参与了陵墓的建造——这对这个建筑物是很适宜的,因为建造它的本意在于让人们只记住在陵墓里的人。 泰姬陵是用从322公里外的采石场运来的大理石造的,但它却不是有些照片里的那种纯白色建筑。成千上万的宝石和半宝石镶嵌在大理石在表面,陵墓上的文字是用黑色大理石做的。从一道雕花的大理石围栏上可以看到出色的手艺。阳光照射在围栏上时,它投下变化纷呈的影子。从前曾有银制的门,里面有金制栏杆和一大块用珍珠穿成的布盖在皇后的衣冠冢上(它的位置在实际埋葬地之上)。窃贼们偷去了这些珍贵的东西,许多人曾企图挖取镶嵌在大理石栏上的宝石,但泰姬陵的雄伟壮丽仍使人为之倾倒。 泰姬陵坐落在一个风景区内,庄严雄伟的门道象征着天堂的入口,上方有拱形圆顶的亭阁。原先这儿曾有一扇纯银的门,上面镶嵌着几百个银钉。这些东西都已被劫走,现在的门是铜制的。 关于沙贾汗想在朱木拿河的另一边为自己建一座同样的黑色大理石陵墓的传说似乎没有太多的真实性。他的儿子奥朗则布于1658年宣布为帝,并把他的父亲软禁在阿格拉一个城堡内达9年之久,一直到他去世。沙贾汗能从城堡远远眺望泰姬陵。后来他也被葬在泰姬陵。 泰姬陵代表了莫卧儿建筑成就的高峰。这种风格的陵墓竖立在一个底座上,上面饰有光塔,人们对它怀有和对清真寺同样的崇敬的心情。这种风格的纪念陵墓在印度北部发展并随之消失。 侯迈因在德里的陵墓于1564年动工,它是泰姬陵的雏形,牢固、威严而不是精致、黄雅。17世纪70年代奥朗则布在奥芝加巴德为他的妻子仿造了一座泰姬陵,可是它没有泰姬陵的魅力与和谐。德里的另一陵墓赛夫达贾之墓于1753年动工,被称为是“莫臣儿建筑最后的闪光”,然而它可不是一座人们尽力设法要运河看的建筑物。这些纪念陵墓都有一个标准的模式——一个大的洋葱形状的拱顶、水道、分成四部分的花有泰姬陵的建造者把这些东西融化在一起,创造出一座无与伦比的建筑。与孟加拉的总督威廉·本廷克爵士策划的阴谋相比,泰姬陵内珍贵财宝的失窃可谓微不足道。19世纪30年代,他谋划拆除当时疏于管理、杂草丛生的泰姬陵,把大理石运往伦敦出售。只是因为从德里红堡上拆下的大理石找不到买主,这个计划才作罢。后来,在1900年当了印度总督的柯曾重新修复了泰姬陵。 毫无疑问,泰姬陵是世界上完美艺术的典范。基本上由大理石建成的建筑毫无瑕庇,月光之下的泰姬陵更给人一种恍若仙境的感觉。她不仅表达了沙贾汗对爱妻的深切纪念,也是他给人类的一份厚礼。 泰姬陵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是莫卧儿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心爱的妃子于1631年至1648年在阿格拉而建的。泰姬陵是印度穆斯林艺术最完美的瑰宝,是世界遗产中令世人赞叹的经典杰作之一。 这座世界七大建筑奇迹背后其实有一段哀怨缠绵的历史,了解它的历史的背景,确能增加观赏泰姬陵的趣味。17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汉为纪念其爱妃慕塔芝玛,动用了数万名工人,以宝石镶饰修建陵寝,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泰姬陵最引人瞩目的是用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皇陵上下左右工整对称,中央圆顶高六十二米,令人叹为观止。四周有四座高约四十一米的尖塔,塔与塔之间耸立了镶满三十五种不同类型的半宝石的墓碑。陵园占地十七公顷,为一略呈长形的圈子,四周围以红沙石墙,进口大门也用红岩砌建,大约两层高,门顶的背面各有十一个典型的白色圆锥形小塔。大门一直通往沙杰罕王和王妃的下葬室,室的中央则摆放了他们的石棺,壮严肃穆。泰姬陵的前面是一条清澄水道,水道两旁种植有果树和柏树,分别象征生命和死亡。 泰姬陵国际年 泰姬陵位于亚穆纳河畔,相传是印度莫卧尔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亡妻修建的陵墓。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泰姬陵始建于1632年,历时22年才完工。来自印度全境和中亚乃至中国的成千上万的工匠为修建这座世界7大奇迹之一的陵墓奉献了辛勤的汗水和聪明才智。2004年正值泰姬陵建成350周年,印度旅游部和地方政府将2004年定为“泰姬陵国际年”。 泰姬陵的绝版爱情 再富丽堂皇的建筑如果没有故事,魅力便会减去一半,反之,如果有一个美妙的故事尤其是爱情的故事,会让它魅力四射乃至不朽了。比泰姬陵本身更吸引人的就是一段也堪称“世界奇迹”的爱情: 建于1632年至1654年的泰姬陵表达了一个国王对他亲爱的妻子无与伦比和刻骨铭心的纪念。 1631年莫卧儿人皇帝的妻子在分娩第十四个孩子时难产去世。她当时36岁,已结婚18年,对她的丈夫沙贾汗(ShahJahan)来说失去的不但是亲爱的妻子,而且还是一个精明的顾问。据说他穿了两年丧服(据另一记载,他的头发因悲伤而变白了)。他发誓要建一个配得上他妻子的、无可比拟的陵墓,以纪念他的妻子。没有人能否认他的成功。阿米曼达班奴,或者叫墨姆塔兹马哈尔(意即“被选中的宫殿”)里有一个令人惊叹的建筑物,作为对她的纪念,上面刻着她名字的缩写:泰姬·玛哈尔。由于用了太多的最高级赞美词来描绘这个建筑,因此大多数去参观的人走近它时害怕他们将会失望。 公元十六世纪,一位叫泰姬的美丽女人嫁给了印度莫卧儿王朝的皇帝沙贾汗,先后为他生养了十四个子女,并且与战乱中的皇帝同悲同喜,还帮助他夺回王位,却不幸在36岁那年因难产而死。 临终前,泰姬向皇帝道出三愿:一要皇帝善待子女;二要他不得续娶;三愿皇帝为她建造一座能和她的容貌匹配的最美丽的陵墓。皇帝悲痛无比,一一承诺。他除了每年征发二万多名印度民工,还召来世界各地著名的设计师和工匠,历时22年,用印度西北的纯白大理石、斯里兰卡的蓝宝石、伊拉克的月长石、阿拉伯的珊瑚、波斯的紫水晶、俄国的孔雀石、中国西藏的翡翠……耗资千万,终于创造了世界奇观。 痴情的皇帝还打算在泰姬陵的河对岸为自己建造一座相似的陵墓,用通体透黑的大理石对应通体透白的爱妃陵,寓示两人的爱情纯洁得没有丁点儿杂质。河面上还要用黑白两色的大理石建一座桥,连接两人纯黑纯白的陵墓。 然而皇帝的美梦未能成真,他的三个儿子迫不及待夺取王位,最终儿子奥朗则布(Aurangzeb)篡位夺权,将年迈的他囚禁在阿格拉堡的一座角楼中,甚至不让他看到泰姬陵。据说,沙贾汗每晚只能透过一块大水晶石的折射,凝望数公里外的陵墓。沙贾汗七年后被囚禁至死。这类结局并不陌生。历史上宫廷里为争夺王位,父子相残兄弟相戮的事例比比皆是。大概皇子们也有感于爸爸对母亲的痴情,虽然没有理睬他建筑“爱情桥”的遗愿,但总算把他的遗体送到了泰姬身旁。现在陵内存放着的两具嵌满宝石花卉的白色大理石石棺,小小的那具就是皇帝沙贾汗的棺椁。 建筑特色 泰姬陵占地甚广,由前庭、正门、莫卧儿花园、陵墓主体以及两座清真寺所组成。陵墓主殿四角都有圆柱形高塔一座,特别的地方是每座塔均向外倾斜12 度,若遇上地震只会向四方倒下,而不会影响主殿。无论在任何角度望去,纯白色的泰姬陵均壮丽无比,造型完美,加上陵前水池中的倒影,就像有两座泰姬陵互相辉映,难怪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泰姬陵是莫卧尔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其爱妻泰姬·玛哈尔修建的陵墓。它始建于1631年,每天动用2万名工匠,历时22年才完成。 陵墓的四周砌有长576米、宽293米的红砂石围墙,陵园占地17万平方米,其中间有一个十字形水池,中心为喷泉。从陵园大门到陵墓,有一条用红石铺成的直长甬道,甬道尽头就是全部用白大理石砌成的陵墓。 陵墓建筑在一座7米高、95米长的正方形大理石基座上,寝宫居中,四周各有一座40米高的圆塔。寝宫高74米,上部为一高耸的穹顶,下部为八角形陵壁。宫内墙上,珠宝镶成繁花佳卉,光彩照人。寝宫分五间宫室,中央宫室里置放着泰姬和沙贾的大理石石棺。陵墓的东西两侧屹立着两座形式相同的清真寺翼殿,用红砂石筑成。 泰姬陵建筑的艺术水平很高,集中了印度、中东及波斯的艺术特点。整座建筑体形雄浑高雅,轮廓简洁明丽。由于它坐落在具有一片常绿的树木和草坪的陵园内,在碧空和草坪之间,洁白光亮的陵墓更显得肃穆、端庄、典雅。 莫卧儿式花园 此花园是一个典型的波斯式花园(Persian garden),位於主体前方,中央有一水道喷泉,而且有两行并排的树木把花园划分成4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型,因为“4”字在伊斯兰教中有著神圣与平和的意思。 陵墓主体 主体建筑呈八角形,中央是半球型的圆顶,整座主体都以沙贾汗最喜欢的白色大理石所建,而在白色的大理石上则镶满了各种颜色的宝石,拼缀成一些美丽的花纹与图案。建筑时,在主体下方挖了18个井,每个井都以一层石头、一层柚木的方式,把地基层层叠起,以减低地震对主体的伤害,可见沙贾汗对皇后的爱护。陵墓内部只靠室外透入的阳光照明,在大理石屏风内有两副空石棺,而沙贾汗与皇后的真正长眠地点是在地下另一土窖中。 清真寺 在主体两旁各有一座清真寺,以红砂岩建筑而成,顶部是典型的白色圆顶,而兴建这两座清真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整座泰姬陵建筑的平衡效果,以达到对称之美。 旅游信息 泰姬陵参观时间:6:00am——8:00pm,每周五只对当地穆斯林开放。 早晚不同时间去看泰姬陵,景色时时不同。因此,泰姬陵恐怕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早中晚游览票价不一样景点。外国人750卢比/人;印度人6:00-7:00 为110卢比/人,7:00-17:00为20卢比/人,17:00-20:00为110卢比/人。夏天去泰姬陵要做好“跳舞”的准备。参观泰姬陵要想拾阶而上,必须先脱鞋,以表尊敬即使外国政要也不例外。早冬天暖阳季节,光脚走在洁白的大理石上,有如云中漫步。 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3月初天气清凉,是印度最佳的旅游季节。
求采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