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定陵,出土了哪些文物?这座地下宫殿到底位于哪里?

明十三陵定陵,出土了哪些文物?这座地下宫殿到底位于哪里?,第1张

十三陵中唯一被发掘的就是定陵了,它之所以遭受许多磨难,原因前面我也做了一些讲述。那么这座皇帝的地下宫殿,到底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已被打开,一下震惊了全世界。定陵,中国第一个也是至今惟一一个被考古学家打开的皇陵,陵墓的主人是一个神秘的皇帝,他在紫禁城中度过了30年与世隔绝的生活,直到长眠于这一座更加封闭的地下宫殿。人们都想知道在这个神秘的地下皇宫中到底埋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它会向世人传递什么样惊人的信息?

在古老幽深的地下玄宫,面对三口复制的朱红色棺椁,仍觉一团团迷雾在心中升腾,冥冥之中似有一种声音在向世间诉说着什么,如泣如诉,如悲如哭。

四百多年的沧桑岁月,使这座宏伟瑰丽的皇帝陵寝,如同它那地下玄宫存放的青铜器一样,蒙上了一层难以辨认的绿锈。而陵墓主人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更像一个谜团久久地困惑着无数学者,大家至今也不会明白,一个青年时代颇有大志的皇帝何以在刚刚步入黄金时期就为自己修筑陵墓?一个皇帝对一个女人的爱何以近四十年始终不渝,以至为她引起的“国本之争”,差点断送了大明江山?这个皇帝又何以二十多年不理朝政,使大明帝国江河日下,几乎伴同他一起走进了坟墓?

还是先来看一下这座陵墓吧。在明楼的**琉璃瓦顶上,镶有一块高大的石榜,刻有陵号“定陵”二字,明楼与宝城相连,宝城是一道用城砖垒起的圆形大墙,中间有一人工堆成的土丘,即皇陵的坟头,称为宝顶,宝顶下就是地宫了。

穿过长长的前殿进入中殿,摆放在中殿内的座椅在黑暗中浮现出来,这些座椅全部用白石雕刻而成,座椅上雕有龙的图案,仍然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它们的主人却早已是死去的灵魂。

西安明十三陵遗址公园全部在户外,也是原生态的真正古代遗迹,但是很少被世人所熟知,大家印象中的十三陵并不是在西安,但是这里确实最值得我们参观的名胜古迹。

但其实这真的是明朝古迹,神道、石刻、封土堆样样俱全。在北京昌平区埋葬着明朝的十三位皇帝,被大家称为明十三陵;但其实在西安长安区埋葬着明朝的十四位藩王,构成了西安版的“明十三陵”。

唐长安城曾经的繁荣和辉煌都已被封存在柏油下,而明代西安府留下的建筑确实实打实的天天遇见。罔山和大家聊了那么久的唐长安城,今天换个口味,和大家一起扒一扒明朝在西安的那些事儿。

号称“天下第一藩封”的明秦王是谁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好不容易平定了天下的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建藩封王,巩固自己的工作成果。位于关中平原的西安肩负着拱卫西北边疆的重任,这样的藩国一定要交给一个有能力的人。朱元璋将他的二儿子朱_(音同赏)封为秦王,并且设立了西安府。这是西安这个名称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并且沿用到了今天。

春天的明秦王墓,也是西安的万亩桃花园

朱_就藩之后秦一共享国274年,伴随明朝始终,并且在西安留有十四座明秦藩王陵。朱_死后谥号为“愍”,后来大家也习惯叫他秦愍王。因为朱_是暴毙,还死在了自己老爹的前头,朱元璋亲拟的这个谥号,颇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味。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骚操作编了一本书叫做御制纪非录,详细记载了当时明朝列位藩王的各种荒唐罪行,并且下发给他们看,下旨令他们改过自新。此书在明代可以说是皇家机密文件,在这本书里号称“天下第一藩封”的秦王朱_占了御制纪非录里卷首位置。

不完全统计被发现做的坏事有:

1假厮儿王婆子系元朝宫里使唤的,取来在宫住歇,听其教诱为非,以致王婆子常引其子王二、王六出入宫内。

2容纵范师婆出入宫内,以致其子范保保如常假装内官在宫内宿歇。

差刘镇抚同火者等前去苏杭等府节次买取人家女子,其各女子父母兄弟亲戚一同带来。母则入宫住过又加重赏妄费民财。其兄弟亲戚具各在外寄住,岁趋使人无处寻觅时常引入宫内。

3差陈婆同火者吴泰又去苏杭等府要似纸上画的一般模样女子买来,本人无处寻买,二次差人催取,将火者吴泰剜了膝盖,将陈婆就于杭州打死。(有钱就是可以照葫芦画瓢的找美女)

4容留待诏赵虎儿出入宫内为非。

5于蒲城、渭南二县取到娼妓彭女伴姑等六名,节次在宫歌唱荒*。

6买到杭州女子王官奴,在宫凡有事务便与商量,他说可行便行,不可行便不行。

7嫌本处女子脚大,又差人于苏杭收买女子。(缠脚的糟粕行为体现的淋漓尽致)

8打扫宫殿搜出男子一人,在龙床上睡着,不行穷究,止着号令死了。(搜出来个人,可还行)

9容留医人赵小儿、刘锁儿,杜虎儿在宫夜宿看病以至为非。

10容留二仪人观音堂尼姑,在宫看病住了十日以致为非。

11唤瞎眼男子在宫门上唱词。(奇怪的爱好)

12于军民家抬取寡妇入宫。(呃)

13唤林通山华先生入宫,于各宫门上画门神,又于正宫门上画符。

14唤唱琵琶词人汪德亨在宫内唱词过夜方出。

通过这些史料可以感觉到朱_是有点纨绔子弟的意思,但是该做的正事确实也合格完成了。如今我们在西安城内见到的大部分的明朝建筑,都是在朱_的主持下修葺的。

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的明秦王墓

朱_的陵墓修建在长安区的大府井村东北处,穿过村子就可以看到一个高大的封土堆,旁边也没有围栏,墓园前面的小路边上放置着“明秦王墓”文保碑。封土堆的前面是陵墓的神道,两边还放置着较为高大的石刻,在西安这样的城市中进行小众访古,好处就是你甚至可以爬上墓去。

图为实地拍摄的明秦王墓文保碑

罔山考察小队去的那天,天气非常好的时候,我们站在封土堆上能够看到从蓝田到丰裕口这一段的秦岭山,往北边看就是西安市区,还可以看见夹在洪庆山和蓝田之间的白鹿原。

正北方向的洪庆山

视野极其开阔,并且旁边是万亩桃花园,春天有许多的人来这里感受春光。

站在陵山上看到的神道和秦岭山

700m外埋着秦愍王的儿子

在秦愍王墓的东北处还可以看到一个封土堆,那是朱_的儿子、第二代秦王朱尚炳的墓。朱尚炳谥号为“隐”,被称为秦隐王。

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到两个陵墓的相对位置

如果说“愍”是一个暧昧不清的中性谥号,那么“隐“就彻彻底底的是一个恶谥,这里的隐意思为“隐拂不成”,大概就是把他生前做的不好的隐去。历史上被追谥为“隐”的有拖垮了鲁国的鲁隐公、玄武门之变被杀的李建成(隐太子)

隐太子李建成的墓志拓片

朱元璋建国之后就将自己的长子朱标视为接班人,大加培养,可惜朱标英年早逝,最终皇位传到了朱标的儿子(朱元璋的孙子)朱允_手中。他上位之后就开始暴力削藩,雄踞北方的燕王朱棣实在受不了,于是发起靖难开始造反,最终夺下了江山。

明成祖朱棣的画像

朱棣夺权上位后将年号改为永乐,史称“明成祖”,永乐九年明成祖派使者到西安,而这时的秦王朱尚炳却称病不出来迎接使者,好不容易见着使者了态度又特别傲慢。虽然明成祖(朱棣)是他叔叔,但是如此蔑视皇权肯定是要倒霉的。

于是明成祖派人治王府官吏的罪,顺便赐朱尚炳诏书曰:“齐王拜胙,遂以国霸;晋侯惰玉,见讥无后。王勉之。”接到诏书朱尚炳当然很害怕,赶紧上京城给自己叔叔道歉,不过为时已晚,从他的谥号中就能窥探出明成祖有多记恨他。

守陵村:少陵原“九井十八寨”

秦愍王墓和秦隐王墓位于大府井村,这个看似平常的村名其实和明代的秦王墓息息相关。明代的秦王差不多从两岁多就开始修建陵墓,修好后只留一个天井,人死后入葬再封墓,为了讳避墓这个字所以称它为井。修好墓之后为了防止有人破坏,每个井都要有两营兵来护守。每个井就是一处藩王陵,每个寨就是守陵军的驻地。

小编在地图上找到的村名

明秦藩王、郡王及宗族大都葬在了西安城的东南角、航天城以东的少陵原上。

今天以大府井为首(今长安区韦曲镇大府井村东北)包括二府井、三府井、四府井、五府井、简王井、康王井、庞留井、世(十)子井,一共九井和护陵军营形成许多寨(东伍村,南伍村,胡家寨,大兆寨,甘寨,查家寨,常旗寨,南高寨等)。同时又大量农户居住在墓庄附近护陵,在漫长的历史中这些“井”和“寨”慢慢发展为村庄,形成如今的九井十八寨,现在的这些居民差不多都是藩王守陵军的后代。

小编在地图上找到的以某某寨为名的村庄

能形成如此庞大的墓葬群,有一个偏门的原因就是明代的秦王大多都短命。根据百度所给的资料,不难发现,大部分的秦王都活不过四十岁。

相比起唐朝有一套严格的宗室管理体系,明朝封藩之后就真的是天高皇帝远,在封地谁也不知道他们到底干了些什么折寿的事情(除非造反)。

因为秦王更新换代的快,所以陵墓就不停的修,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这个“明十三陵”。

百度给出来的明代秦王列表

西安周边的陵墓其实非常的多,尤其是在长安区这一片,读者们如果对这样的较为野生的文物古迹感兴趣,可以自己亲自探索起来,开车或者骑摩托都是非常方便的选择。

在路上还会有一些惊奇的际遇,比如看见汉宣帝的皇后许平君墓、埋着杜如晦杜牧柳宗元的千年古村

这个名字是杜撰的,真的名字叫蛇纹石,在中国叫岫玉。因为蛇纹石和岫玉这两个名字不好卖,让人感觉很廉价,所以就杜撰出了蛇纹玉,很廉价的石头,白色和绿色混在一起,很难看。而且有部分的石头是染色的。只有透明全绿的才算是好玉。不透明的基本可以归为垃圾。

如果拿来做枕头的话可以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传说,鬼知道真的假的)

举世闻名的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封建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县境内的燕山山麓 。据京城约五十公里,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帝王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世系表)。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有人要问,明朝十六帝,为什么叫十三陵呢?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历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分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万峰矗立回翔盘曲而东,拔地而起为天寿山(原名黄土山)。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主势强力。明末清出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①;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

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见图 )。这种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国专家的赞赏,如英国著名史家李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他评价十三陵是“最大的杰作”。他的体验是“在门楼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山谷的景色,在有机的平面上沉思其庄严的景象,其间所有的建筑,都和风景融汇在一起,一种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师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达出来。”英国城市规划家爱德蒙 培根也高度评价了明十三陵的艺术成就,他认为“建筑上最宏伟的关于‘动’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筑群的布局“它们的气势是多么壮丽,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利用来作为纪念死去的君王。”他们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明陵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从而高度赞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十三陵从建成到现在已有四、五百年了,是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而且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将十三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国家 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十三陵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与陵区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一处风景优美文化内涵深刻的旅游胜地。

回答者:陈恒子 - 助理 二级 4-15 18:34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西北昌平县东北部天寿山下一个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小盆地内,为明朝朱棣开始十三个皇帝的陵墓群。陵墓群包括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和思陵,统称为明十三陵。十三陵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北京地区最大的古墓群,也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陵墓分布在盆地的东、北、西三面、南面两边有龙山、虎山把守陵门。十三座陵墓成扇形排列,各以一座山峰为背景,各由一组建筑组成,在绿树浓荫的自然风光衬托下,构成一幅壮丽的画卷。陵区前矗立着晶莹光洁、典雅严谨的石牌坊。进入牌坊不远即陵园正门,称大宫门。附近有碑亭、华表。门后为一条长达7公里的神道。道的两旁有石兽、石人。石兽有24座,共12对。其中,狮子,狮豸、骆驼、象、麒麟、马六种,每种四只,各二坐二立,石人六对,分勋臣、文臣、武臣三种,都是立像。它们用整块白石雕成,神态逼真,雄壮生动。

十三陵中以长陵和定陵的地下宫殿最著名。长陵为明成祖朱棣之陵,是十三陵中的主陵,也是十三陵中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园。定陵为明神宗朱翊钧之陵。发掘出来的地下宫殿犹如一座地下博物馆,游客在此可观看到明朝皇帝豪华的墓室,又可看到从地宫中出土的金冠、织锦、百子衣、凤冠、金壶、银、玉、瓷器等三千多件随葬文物。这些文物光彩动人,技艺精湛,为绝世珍品。

明十三陵是北京郊区的著名游览胜地,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明十三陵

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县境内的天寿山南麓,离北京市50千米。陵区为一面积约40平方千米的小盆地,东、西、北三面群山耸立,南面蟒山、虎峪山相峙而立,中有曲水环抱,山青水秀,不愧是一块“风水”胜境。众陵以长陵为中心,有一公共神道自南端陵门直达长陵。在长达7千米的主神道上建有石牌坊、大宫门、碑亭、华表、石像生、龙风门等建筑(这些不仅是皇威的象征,由此也用以造成谒陵气氛。十三陵中以长陵建筑最为宏伟,它与定陵一起,同为主要参观对象。

长陵

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寝建筑,梭恩殿亦称献殿、享殿,是长陵的主体建筑,是举行祭把的重要场所。长陵桩恩殿建于1427年,一分雄伟壮观,它耸立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之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总面积为1956平方米,殿内有32根金丝捕木明柱,最大的直径1.17米,高14,30米。梁、柱、凛、椽、斗拱等构件,皆用楠木制作,虽历时五百余年,仍牢固如;日,香气袭人。它是我国最大的一座楠木殿堂。

定陵

是明神宗帝朱翊钧的陵寝,他10岁即位,年号万历,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48年)。陵园规制仿照长陵。定陵地宫已于1956一1958年被科学发掘,现已修建成定陵地下博物馆。

地下宫殿由前、中、后及左、右五座高大宽阔的殿堂连结而成,全部是拱券式石结构建筑。在这些殿堂间共有石门七座。石门设计非常科学,由于其重心集中在轴部,虽重达4吨,但开启十分灵活轻巧。地宫的平面布局基本上采用“前朝后寝”的制度。前殿没有任何摆设,相当于宫前广场,中殿相当于前朝(即宫殿的正殿),内有三个用汉白玉雕成的“宝座”,呈品字形排列,座前各有一座**琉璃“五供”,即香、烛、花,还有青花云纹大瓷缸各一口,缸盛满香油,专供长明灯使用。左右配殿无任何随葬器物。后殿相当于寝殿,称为“玄堂”,是地宫的主要部分,为放置棺谆之处所。棺床中央放置万历皇帝和孝端、孝靖两皇后的棺,三具棺周围放有梅瓶、玉料及装满随葬金银玉器的红漆木箱26只,各棺停内也装有大批随葬物品。在定陵出土的随葬品中,皇冠和凤冠最引人注目。万历皇帝的金冠通体用极细的金丝编结而成,上嵌二龙戏珠。在精美的首饰中,万历帝的金簪可谓稀世之宝,答顶镶嵌着的食指大小的猫眼石光芒四射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市西北约44公里处昌平区天寿山南麓,陵区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从1409年营建长陵到清顺治初年营建思陵,长达200多年间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陵内计葬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皇妃。十三陵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古墓葬群,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明朝崇尚“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认为人死后,灵魂犹在,还有饮食起居的需求。因此,这十三座皇帝的陵寝建筑比拟皇宫,显示了帝王的尊宠地位和君临天下的浩大气势。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区域的设置,早在战国中期就已出现。到了唐宋时期,出现了相对集中又各自独立的皇家陵园群落。而明十三陵的特点在于它第一次体现了中国皇家陵寝建筑群的整体性。每一位皇帝的陵墓虽有各自的享殿、明楼、宝城,但陵区之内,长陵神道成为一条贯穿各陵的“总神道”。共用的石牌坊、石刻群,加上各陵尊卑有序的布葬方式,使陵区的建筑紧密相联,形成了一个整体。

明十三陵自然环境具有青山环抱、明堂开阔、水流屈曲横过的特点,而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处于左右护山的环抱之中。这一陵址位置的经营方式与建在平原之上的陵墓相比,其自然景观显得更为赏心悦目,更能显示皇帝陵寝肃穆庄严和恢宏的气势。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评价说:“明十三陵建筑价值极高,长陵的楠木殿其规模是全国唯一的,石雕精湛,明十三陵无论是从建筑形式,还是建筑结构,或建筑艺术上看,是明代建筑的实物历史。”

来自德国的游客在定陵参观石雕

在各陵中,仅定陵于1956年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他陵寝墓室建筑均保存完整。各陵陵前的神道,主神道的石牌坊、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等主要建筑都保持原来的风貌。明朝时陵宫内外及神道两旁栽植的大量松柏,现在仍长势茂盛。陵区内的妃子坟、太监墓虽于清末时相继被垦辟为农田,但其地下墓室仍保存完好,地上陵寝建筑存有残垣断壁及部分石雕。

2002年8月,联合国遗产委员会官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李相海对明十三陵进行考察时认为,明十三陵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在世界某一文化领域内对建筑艺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能为一处已消逝的文明提供独特的见证。作为一种类型的建筑群,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

明十三陵的布局经营,在满足礼制功用的同时,与山川、水流等自然环境因素密切结合,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并对清东陵、清西陵的建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各陵除面积大小、建筑繁简有异外,其建筑布局、规制等基本一样。平面均呈长方形,后面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宝城。建筑自石桥起,依次分列陵门、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明楼、宝城等。各陵原设有“监”,专司祭祀扫陵之事,现仅存德陵监监墙。陵区内还曾建有妃子墓七座、太监墓一座和行宫、苑囿等附属建筑。

十三陵长陵神道两侧的石象坊

十三陵以地面建筑宏伟的长陵和已发掘的地下宫殿定陵为最著称。整个陵区原来四周都有陵墙,正门开在南端,蟒山、虎峪嵯峨两侧,好似一龙一虎踞守大门。从明永乐七年(1409年)修建长陵起到清顺治元年(1644年)修建思陵止,二百多年间都被定为禁地,驻有陵卫。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寝建筑,横恩殿亦称献殿、享殿,是长陵的主体建筑,是举行祭祖的重要场所。长陵被恩殿是我国最大的一座柄木殿堂。定陵是明神宗帝朱翊钧的陵寝,年号万历,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48年)。陵园规制仿照长陵。定陵地宫已于1956年至1958年被科学发掘,现已修建成定陵地下博物馆。昭陵在明十三陵中位居第九,昭陵的建筑有其独特的地方,是明十三陵中地面建筑最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陵寝建筑。

十三陵于1957年成为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与八达岭长城同列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2003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将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皇家陵寝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安徽、江苏等地,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陵寝建筑群,按照严格的等级规制营建,具有完整的地上、地下建筑体系,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建筑华美,工艺精细,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的丧葬制度。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其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并将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三陵石牌坊

石牌坊:在十三陵神路最南端。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建。为汉白玉砌成,面阔五间,六柱十一楼,宽28.86米,坊高14米。夹柱石上雕刻麒麟、狮子、龙和怪兽,云腾浪涌,神态逼真。门上端额枋上雕刻的云纹,给人以柔美飘逸之感。这座晶莹光洁的牌坊是中国现存最大、最早的石坊建筑。

石像生:在十三陵大碑楼至龙凤门的神路两侧。有石兽二十四座(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四,均二卧二立),石人十二座(武臣、文臣、勋臣各四),为明宣德十年(1435年)整修长陵、献陵时雕造。均用整块巨石琢成。

棂星门:俗称龙凤门。在十三陵石像群以北的神路上。是一座汉白玉石牌坊。门南向,三门并排,其间联以红色短垣,柱头的云板和异兽,构成门上的装饰,结构奇特。三门额枋中央,都有一颗石琢火珠,故又称火焰牌坊。

长 陵 棱 恩 殿

长陵:在天寿山主峰下。是明成祖朱棣和他皇后徐氏(十三陵中第一个入葬的人)的陵寝,为十三陵中最早和最大的一座。建成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整个陵园用围墙环绕,分为三个院落,包括陵门、神库、神厨、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棂星门、宝城、明楼等(现部分建筑已不存)。宝城砖砌,圆形,直径约340米,周长1公里多,上有垛口,形似城堡。内为高大的封土,封土下面就是地宫的位置。宝城南面中央有门,可沿磴道上达明楼。楼呈方形,四面辟券门,中贯十字形穹窿式天花。顶为黄筒瓦重檐歇山式,檐下榜额书“长陵”二字。楼正中有碑一座,额篆书“大明”二字,碑身刻“成祖文皇帝之陵”。除陵园本身外,还有东西二坟,东坟在德陵馒头山南,西坟在定陵西北,坟内分别埋葬十六个为朱棣殉葬的宫妃,因其坟形如深井,故名东井、西井。祾恩殿:在长陵第二进院落内。即享殿,是祭陵时行祭祀典礼的处所。明嘉靖年始定此名,意谓感恩受福。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黄瓦红墙,重檐庑殿顶,坐落在绕以汉白玉护栏的高约3米的三层石台基上。面积1956平方米。殿内有十二根金丝楠木明柱,最大的直径1.17米、高14.3米。梁、柱、檩、椽、斗栱等构件,也用楠木制作。历时虽有五百余年,仍安固如初。这样宏伟的楠木建筑物,在中国已绝无仅有。

永陵:在长陵东南阳翠岭下。是明世宗和他三个皇后的陵寝。其规模不及长陵,但构造精美细致。陵为三进院落,享殿七间,两庑配殿各九间。明楼保存较完整,为十三陵之冠。墙垛用花斑石砌造,斗栱、飞椽、檐椽、额枋都为石雕,宝城垛口和两侧通道也用石砌。清初学者王源曾赞其“玓瓅磷磷烂烂,冰镜莹洁,纤尘不留,长陵莫逮”。享殿现已不存,唯残基上留下一块陛石,上雕龙凤,剔透玲珑,栩栩如生,是明代宫殿雕石的杰作。

定陵:在长陵西南大峪山下。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朱翊钧和他两个皇后(孝端、孝靖)的陵寝。万历十一年(1583年)朱翊钧趁祭陵之便,带领文武官员、术士、钦天监等在天寿山亲自选定陵址,确定建陵规制。次年动工,历时六年,役使军匠、工匠达三万余人。主要建筑有陵门、祾恩门、祾恩殿、明楼宝城、宝顶和地下宫殿。除明楼、宝顶外,其余建筑屡遭破坏。祾恩殿原面阔七间,清兵入关后被毁,乾隆五十年(1785年)修缮,改为五间,民国初年又遭火焚,仅存遗址。明楼为黄琉璃筒瓦重檐歇山顶,檐下榜额书“定陵”二字。四角及台阶都用巨石拼砌而成,枋、椽、斗栱也用石雕,加饰彩画,坚实美观。明楼内的石碑,额篆书“大明”二字,碑身刻“神宗显皇帝之陵”。两侧的宝城,为一圆形城墙,长约750米,砖砌。垛口仿永陵用花斑石垒砌,清时已毁。陵院内外,原建有宰牲亭、神库、神厨、朝房、神马房、神宫监等。地宫位于明楼的正后部,是陵墓的主要部分。1956年5月进行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揭开了地下宫殿之谜,为研究明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地下宫殿:定陵地宫是十三陵中唯一开挖的地宫(截至1997年)。在定陵明楼的正后部,距墓顶27米。总面积1195平方米,全部拱券式石结构,由前、中、后、左、右五个高大宽敞的殿堂联成。前、中殿为长方形甬道,后殿横在顶端。前、中、后三殿之间各有道石券门,其檐、椽、枋、脊、吻兽均为汉白玉雕成,檐下有空白石榜。券门下是两扇洁白的汉白玉门,高3.3米,宽1.8米,重约4吨。门扇上均横以青铜铸成的长方形大梁(称管扇),宽84厘米,厚30厘米,重约10吨。石门制作工整细致,设计科学合理。门内有顶门用的“自来石”,通高1.6米,两端刻莲瓣。前、中殿长58米,宽6米,高7.2米,全用“金砖”(大型方砖)铺地。中殿是陈设祭器的殿堂,内置帝、后的三个汉白玉石宝座及点长明灯用的青花云龙大瓷缸和黄琉璃五供。左右配殿为石拱券无梁建筑,长26米,宽6米,高7.1米,中有汉白玉垒起的棺床,棺床上面用“金砖”铺砌,中间有长方形孔穴,内填黄土,称“金井”。后殿为地宫中最大的殿,长30.1米,宽9.1米,高9.5米,地面用磨光花斑石(石+曼)砌,棺床中央放置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后的棺椁,三具棺椁周围放有玉料、梅瓶及装满随葬器物的红漆

新华网北京7月4日电(记者李京华 孙晓胜)明朝皇帝的视野没有越过长城,而当他们安葬在京郊天寿山南麓几百年后,这些早已远去的背影却吸引来全世界的注目。

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已做出决定,北京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市昌平天寿山麓。从1409年营建长陵到清顺治初年营建思陵,长达200多年间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陵内计葬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皇妃。

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区域的设置,早在战国中期就已出现。到了唐宋时期,出现了相对集中又各自独立的皇家陵园群落。而明十三陵的特点在于它第一次体现了中国皇家陵寝建筑群的整体性。每一位皇帝的陵墓虽有各自的享殿、明楼、宝城,但陵区之内,长陵神道成为一条贯穿各陵的“总神道”。共用的石牌坊、石刻群,加上各陵尊卑有序的布葬方式,使陵区的建筑紧密相联,形成了一个整体。

明十三陵自然环境具有青山环抱、明堂开阔、水流屈曲横过的特点,而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处于左右护山的环抱之中。这一陵址位置的经营方式与建在平原之上的陵墓相比,其自然景观显得更为赏心悦目,更能显示皇帝陵寝肃穆庄严和恢宏的气势。

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说:“明十三陵建筑价值极高,长陵的楠木殿其规模是全国唯一的,石雕精湛,是明代建筑的实物历史。”

为保存十三陵独特的景观,近年来北京市已耗资1.7亿元对陵区进行大规模的拆迁整治。据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副主任聂友义介绍,预计在2008年前,还将斥资4亿元,完成7座残破陵寝的修复工作。

此次申报世界遗产得以成功主要在于十三陵良好的保存状态。在各陵中,仅定陵于1956年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他陵寝墓室建筑均保存完整。各陵陵前的神道,主神道的石牌坊、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等主要建筑都保持原来的风貌。明朝时陵宫内外及神道两旁栽植的大量松柏,现在仍长势茂盛。陵区内的妃子坟、太监墓虽于清末时相继被垦辟为农田,但其地下墓室仍保存完好,地上陵寝建筑存有残垣断壁及部分石雕。

2002年8月,联合国遗产委员会官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李相海对明十三陵进行考察时认为,明十三陵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在世界某一文化领域内对建筑艺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能为一处已消逝的文明提供独特的见证。作为一种类型的建筑群,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

明十三陵的布局经营,在满足礼制功用的同时,与山川、水流等自然环境因素密切结合,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并对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清东陵、清西陵的建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完)(来源:新华网)

我给你把资料整合了一下

明十三陵(定陵)最佳时间:北京的春秋不冷不热,气候适中,是理想的旅游季节,尤其是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是为中外游客所称道的'金色北京'。全年最好旅游月份,是4、5、9、10月份。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依山傍海,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非常分明。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各具特点。年平均温度为118℃,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为-46℃,最热为7月份,月平均为261℃。北京春秋季较短、冬季稍长,年均降水量644毫米,无霜期为180天。北京虽冬天较长,但室内取热设备甚好,温暖如春。由于室内外温差很大,冬季到北京旅游,毛衣、棉大衣还是需要带上的。

北京的报纸、电台、电视台都有天气预报栏目和解说,请注意收看。也可以拨电话859,它以汉、英两种语言提供当天和次日的天气预报。

不过,北京的游览节目多是人文古迹,名胜建筑,民俗风情,这些项目不受气候影响,所以一年四季都可以来北京旅游。冬季,北京的旅行社和饭店,都提供淡季价格,能节省很多。

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合葬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10公里的大峪山下,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按计划发掘的皇陵。明定陵建筑精巧雄伟,为中国历代皇陵之冠,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之瑰宝,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陵园始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万历十八年(1590年)落成,建筑规模宏大,用材考究。明楼、宝城、陵门等主要建筑历经400余年至今保存完整。

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发掘定陵,1957年打开地官,出土文物近3000件,1959年9月30日在定陵原址建立了博物馆,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定陵地下玄官,殿室分布仿皇官内廷九重法宫格局,由前、中、后、左、右五座石结构殿宇组成,其顶部均为条石拱券,断面呈尖顶、两弧相交的锅底券形制。地下玄宫高大恢宏,五殿总面积达950平方米,其顶高最高处达95米。五座石殿共设七座石门,其中前、中、后三殿石门制作极其精致。三门之前均有随墙式白石门楼。门券之内设对开门扇,门扇上雕刻铺首衔环及乳状门钉。门钉纵横九九分布,用以显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了让门扇开启自如,门扇被设计成门轴一端较厚,铺首一端较薄。门轴下端也采用半球形状。合理的构思设计,使重约4吨的门扇开启十分省力。

定陵地宫的平面布局基本上采用前朝后寝的制度。前殿没有任何摆设,相当于宫前广场,中殿相当于前朝(即宫殿的正殿),内有三个用汉白玉雕成的宝座,呈品字形排列,座前各有一座**琉璃五供,即香、烛、花,还有青花云纹大瓷缸各一口,缸盛满香油,专供长明灯使用。左右配殿无任何随葬器物。后殿相当于寝殿,称为玄堂,是地宫的主要部分,为放置棺谆之处所。棺床中央放置万历皇帝和孝端、孝靖两皇后的棺,三具棺周围放有梅瓶、玉料及装满随葬金银玉器的红漆木箱26只,各棺停内也装有大批随葬物品。在定陵出土的随葬品中,皇冠和凤冠最引人注目。万历皇帝的金冠通体用极细的金丝编结而成,上嵌二龙戏珠。在精美的首饰中,万历帝的金簪可谓稀世之宝,答顶镶嵌着的食指大小的猫眼石光芒四射。

从定陵出土了丝织匹料、帝后冠服、首饰以及金、银、铜、锡、玉、琉璃等珍贵文物近3000件,其中金冠、凤冠、乌纱翼善冠、冕冠等均为首次出土。定陵出土的文物为研究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帝后的丧葬、冠服制度等诸多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和科学依据。

新华社武汉1月18日电(记者李鹏翔)湖北省人民政府今天正式公布了明代梁庄王墓的大批考古发掘成果,专家指出,这是继明十三陵的定陵发掘后,明朝考古的最大发现。

2001年4月中旬至5月初,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化厅、省文物局与荆门市政府、钟祥市政府联合组织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考古工作者,对位于钟祥市长滩镇外的明代梁庄王墓进行了发掘。直至当年年底发掘工作基本结束。钟祥市战国时就称为郊郢,是楚国国都的陪都,享有“天下粮仓”的美誉。在明朝嘉靖年间,钟祥成为当时与北京、南京齐名的全国三大直属藩府。1994年,钟祥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000年,钟祥明显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

据湖北省文化厅厅长蒋昌忠介绍,被发掘的梁庄王墓据考证是梁庄王与王妃魏氏的合葬墓。梁庄王系明仁宗第九子朱瞻(土旁加自),1441年病死后安葬。下葬时,只将墓门封堵而没有封墙和回填土。相隔十年后,王妃魏氏过世,再将原先封堵墓门打开,将王妃与梁庄王合葬。

明代亲王墓是高等级墓葬,通常建有排水系统,而该墓没有排水系统,相反却将墓室建在可以见到地下水之处,应当与当时的某种迷信有关,有“不达黄泉不罢休”之意。墓内随葬品十分丰富,出土有金、银、玉、宝石、瓷器等共计5100余件,其中金、银、玉器有1400余件,仅金器的重量就达10余公斤,珠饰宝石则多达3400余件。随葬如此大量的金银珠宝,在已发现的明代亲王墓中尚属首次,仅次于明代皇陵——定陵。随葬的金、银、玉器和珠饰珠宝种类繁多,制作精美,保存完好,至今仍璀璨生辉,雍容华贵,令人惊叹不已。

随葬的重要出土器物精品迭出。铜质髹金王妃封册,是王妃魏氏于1433年(宣德八年)被册封为王妃的任命文书。封册极少随葬在墓中,而王妃的封册,在已发掘明代亲王墓发现,尚是首例。“缠臂金”2件,用宽07厘米,厚01厘米的金带条缠绕十二圈而成,各长125厘米,分别重2955和2925克,为女性使用饰物,葬在明代亲王墓中,尚属首例。出土的嵌宝金冠顶5个,其中最大的一件高48厘米,直径52厘米,重411克,顶端嵌一颗浅**透明宝石,冠面作八瓣花形,嵌八颗红、蓝、绿各色的宝石,亮丽多彩,至为宝贵。

梁庄王墓原地面上建有茔园和地面建筑,现莹园只残存部分基址,建筑则在历史上被毁无存,现在只见到砖、瓦痕迹。墓室(即地宫)是建在一座小山坡上,南北向,内呈“中”字形,为崖洞砖室墓。墓室南端有一斜坡墓道,长10.6米。墓室分为前、后室,室内铺一层起防潮作用的石灰。锡冥器、铜、铁器等出自前室,王、妃的棺床以及主要的金、银、玉、珠宝器等,均出自后室。

据湖北省主管文化工作的副省长王少阶介绍,明梁庄王墓发掘,是湖北省明代考古发现中出土文物最多、文物价值最高的一次,也是全国已发掘明代亲王墓中等级最高、出土文物最多的一次空前大发现,为明代历史、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和新的课题,目前该项目已申报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总称,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陵墓建筑群之一。这块地确实不错,三面环山,左青龙(蟒山)、右白虎(虎峪),背靠天寿山。就这些地名来讲就够吉利的,龙虎把门,背靠天寿,中间这块小盆地里,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明代13个皇帝的陵墓。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共13处。陵区群山环抱,陵前有洗墨溪蜿蜒流入十三陵水库,此处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来此可参观最大的陵墓建筑,特别是可参观地下宫殿,以及定陵出土的陪葬文物。

明十三陵是所有陵墓的总称,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陵与陵之间距离少至1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外,其余各陵均呈扇形分列于长陵左右。十三陵中目前仅开放有“长陵”、“定陵”、“昭陵”和“神路”供游人参观。

神路

神路位于十三陵南端,是通往十三陵区的总神道,总长约7公里,也是明十三陵的第一个参观景点,由石牌坊,大红门,碑亭,石像生,龙凤门组成。神路的最南端是石牌坊,它是我国现存最大、最早的石枋建筑。石像生位于从碑亭北的两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龙凤门止的千米神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整齐地排列着,造型生动,雕刻精细,为我国古代陵园中罕见的精美石雕,也是神路最大的看点。

石碑坊是一个六柱五间十一楼的超级彩绘大牌坊,高6米,宽35米,其上的汉白玉石构件和精美石雕堪称一决。

大红门又名大宫门,门口左右分别树立一块石碑:“官员人等到此下马”,来陵区的官员都要步行进入,普通老百姓是不可以进入的。大红门是单檐庑殿顶红墙黄琉璃瓦,大红门左右连接着方圆120里的围墙,因年久围墙已不存在。

逛过十三陵的人,谁都知道过了碑亭,有二十四个石兽,十二个石人,石兽是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一样四个;石人是四个武臣、四个文臣、四个有过大爵位的勋臣。这些石刻,都是很精巧的。

长陵

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点之一。

陵寝的主体部分陵宫,始建于明永乐七年,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竣工。占地约12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宝城,直径达300米左右,内填黄土,中部隆起部位称为宝顶,宝顶下深埋着陵寝的墓室。

长陵祾恩殿,是目前中国为数不多的大型楠木殿宇,规模大,等级高,用料考究。它坐落在三层汉白玉石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上。顶部为中国古建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面阔九间(通闭66.56米),进深五间(通深2912米),象征着皇帝的“九五”之位。支撑殿顶的60根楠木大柱十分粗壮,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径达到1.124米,为世间罕见佳木。殿面括超过了故宫太和殿。

定陵

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同时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其地宫可供游人参观。

地宫是定陵的主要部分,深27米,由前、中、后、左、右5个厅组成,建筑面积1195平方米。其中左、右配殿是相对称的两个殿,中间各自有一个用汉白玉垒砌的棺床,两配殿有甬道与中殿相通。中殿内有3个汉白玉石座,并摆放皇帝和皇后的五供和长明灯。后殿是地宫内最大的一个殿,殿内棺床正中央放置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棺椁。棺椁周围放置有玉料、梅瓶及装满殉葬品的红漆木箱。出土的随葬品包括帝后服饰、册宝、明器、木俑、甲胄、刀、箭、金、银、玉、瓷器皿以及大量丝织品。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昌平,地上木构建筑大部分被焚毁。同年清兵入关,陵园再遭破坏。

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修葺时,祾恩门、祾恩殿被缩小规制重建,但民国年间再次被焚。陵园建筑中只有宝城、明楼、重门和陵垣始终未遭严重破坏。

昭陵

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庄皇帝朱载垕(年号隆庆)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现存有完整的祾恩门、祾恩殿及其东西配殿、方城、明楼、宝顶等。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修葺复原的陵园。  昭陵里埋葬的是明朝皇帝朱载垕,正好是定陵埋葬的朱翊钧皇帝的爸爸。

   

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hòu),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生于嘉靖十六年明穆宗朱载垕(1537年),因生母杜康妃未能得到宠爱,又非长子,很少得到父爱。

   穆宗(隆庆)朱载垕在明朝16帝中是个平庸的皇帝,登基6个月便不愿意过问政务,在位6年从未公开发表过自己的政治主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219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