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堂,中国传统婚姻礼仪。是婚礼过程中最重要的大礼。拜堂之后,即正式结为夫妻。那么你知道什么叫一拜天地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代一拜天地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因古代婚礼中的交拜礼都是在堂室举行,故称。又称拜天地、拜花堂、拜堂成亲。广泛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汉、京、仫佬等民族均有该风俗。
南北朝时,夫妻对拜固定为婚姻礼仪。唐以前北方地区民间称“交拜礼”,在特设的青庐饰青布幔的屋子举行。唐时“拜堂”一词正式出现。北宋时,新婚日先拜家庙,行合卺礼,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展拜。至南宋,则改在新婚当天。坐富贵礼后,新婚夫妇牵巾到中堂先揭新娘盖头,然后“参拜堂,次诸家神及家庙,行参诸亲之礼”。后世一般在迎娶当天先拜天地,然后拜堂。清代和民国时均有将拜天地和拜祖先统称为拜堂礼之说。近代多于当日辰、巳、午中的某一个时辰举行。一般在男方家堂拜堂中的夫妻对拜前设供案,置香烛,陈祖先牌位等。
拜堂之始,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乐此,礼生即婚礼主持人诵唱:“香菸缥缈,灯烛辉煌,新郎新娘齐登花堂。”新人就位,随礼生诵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如仪依序跪拜。在封建社会,新郎新娘先至家庙参拜祖先,之后夫妻行交拜。浙江省海产地区称男家迎亲时在花烛之前向天地三拜为拜堂。现代婚礼多不跪拜,改行鞠躬礼,对父母鞠躬、夫妻相对鞠躬的形式,不拘成规。
古时给新人说一拜天地的人叫叫傧相拜堂之俗起于何时,尚待考察,但至迟在唐朝时期就已经较为流行。唐人王建《失钗怨》一诗中吟道:“双杯行酒六亲喜,我家新妇宜拜堂。”
司马光在《温公书仪》卷三说:“古者妇人与丈夫为礼则侠拜。乡里旧俗:男女相拜,女子先一拜,男子拜女一拜,女子又一拜。盖由男子以再拜为礼,女子以四拜为礼故也。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相见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废也。”
在唐代,这项礼俗又叫“见舅姑”,即为拜见公婆。这是一项十分隆重的仪式,一般在次日举行。新妇见公婆后,还要依次见过婆家尊长和男女老幼一切亲属,新妇在明亮的蜡烛前端坐三天,由亲属们观看、闹房。在唐朝,这一礼俗又称为“观华烛”。唐朝诗人朱庆余作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就是指这一婚俗。
迎娶之日,新郎新娘举行拜堂仪式。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拜堂意识程式如下:引赞:新郎伫立于轿前。通赞:启轿,新人起。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直花堂前。引赞:新郎新娘就位。通赞:新郎新娘进香。引赞:跪,献香。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然后就是电视剧里面常见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最后才进洞房。古代婚配时,男方必须去迎亲。“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古代亲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车的,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
抬轿的人必须身体强壮,遇上别人家的花轿,绝对不可以与他们碰头,必须绕着走。迎亲回来时,还要换一条路回去,以取不会走回头路之意。如果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手张红毡子将花轿遮著,作为“避邪”的意思。
如果在途中遇见出殡的队伍,迎亲的人会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拜堂,又称为“拜天地”,是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拜堂不属于古代“三书六礼”之中的礼仪的[2]。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四《浙江海宁风俗记·婚嫁》:“出轿时,用米袋直铺至花烛前,新娘脚踏米袋,曰步步高,代代好。参拜天地叫拜堂。新人对席互饮曰合卺。以红绿绸新郎新娘各持一端曰牵红,送入洞房,并坐床上,用果子遍撒,曰坐床撒帐。”
拜堂婚俗于宋代以后非常流行,经过拜堂后,女方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记宋人拜堂之俗说:“次日五更,用一卓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拜堂。次拜尊长亲戚,各有彩缎、巧作、鞋、枕等为献,谓之赏贺。尊长则复换一疋回之,谓之答贺。”“拜堂”时,主持婚礼的司仪会大声的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送入洞房。”《醒世姻缘传》第四十九回写晁梁娶亲:“四月十三日,姜宅来铺床。那衣饰器皿,床帐鲜明,不必絮聒。晚间,俗忌铺过的新床不教空着,量上了一布袋绿豆压在床上。十五日娶了姜**过门,晁梁听着晁夫人指教,拜天地,吃交巡酒,拜床公床母,坐帐牵红;一一都依俗礼。拜门回来,姜家三顿送饭。”
其实,拜天地代表着对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对孝道的体现;至於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宾。某程度上,夫妻交拜是在古代少数可以让女性跟男性同一品位的时候。
据《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而所谓的六礼,据《仪礼》的记载,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据说六礼是创于周朝的,有学者认为周文王时代已有六礼,不过亦有人不从六礼。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1],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娶太子妃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王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元朝时,婚礼会加多议婚一礼。
明朝洪武元年时,方以朱子家礼为标准制定婚礼。
清朝时,据通礼记载,汉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礼,但都拼入了成妇成婿之礼,而古代的六礼亦只余下“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与
“请迎”五礼。其他士、庶人结婚都比较简单,而民间的婚礼一般都会依朱子家法进行。唐代,新婚之妇见舅姑,俗名拜堂。北宋时,新婚日先拜家庙,行合卺礼,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展拜。至南宋,则改在新婚当天。坐富贵礼后,新婚夫妇牵巾到中堂先揭新娘盖头,然后“参拜堂,次诸家神及家庙,行参诸亲之礼”。后世一般在迎娶当天先拜天地,然后拜堂。清代和民国时均有将拜天地和拜祖先统称为拜堂礼之说。
唐代自皇室至士庶,普遍行之。宋以后,风行全国,所拜为天地、祖宗、舅姑公婆,并夫妻交拜,表示从此女子成为男家家族的一员,因而成为婚礼过程中最要的大礼。近化“拜堂”范围扩大,除天地祖先尊亲及交拜外,更须拜毕家族尊亲、友好宾朋。乡村于新婚次日拜宗祠后,尚须拜揖乡党邻里,婚礼始告成立。南北朝时,夫妻对拜固定为婚姻礼仪。唐以前北方地区民间称“交拜礼”,在特设的青庐饰青布幔的屋子举行。唐时“拜堂”一词正式出现。北宋时,新婚日先拜家庙,行合卺礼,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展拜。至南宋,则改在新婚当天。坐富贵礼后,新婚夫妇牵巾到中堂先揭新娘盖头,然后“参拜堂,次诸家神及家庙,行参诸亲之礼”。后世一般在迎娶当天先拜天地,然后拜堂。清代和民国时均有将拜天地和拜祖先统称为拜堂礼之说。近代多于当日辰、巳、午中的某一个时辰举行。一般在男方家堂拜堂中的夫妻对拜前设供案,置香烛,陈祖先牌位等。拜堂之始,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乐此,礼生即婚礼主持人诵唱:“香菸缥缈,灯烛辉煌,新郎新娘齐登花堂。”新人就位,随礼生诵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如仪依序跪拜。在封建社会,新郎新娘先至家庙参拜祖先,之后夫妻行交拜。拜堂完毕后,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进入洞房。
晋中、晋南等地,要在洞房门前或门槛上事先放一马鞍,等新娘前脚刚跨过去,便立即将马鞍抽去。洞房内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还要在门口贴喜联,窗户贴大红双喜字,屋内点大红花烛。忻州等地,洞房门头还要挂一个面塑兔子。
沁县一带,洞房里摆着斗,斗内装有五谷,铜镜等镇物,用于照妖避邪;灯烛悬挂高墙,通宵不火,俗称“长命灯”。
雁北平鲁一带,入洞房之后,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面虚射,名为“撵白虎”。
晋中、晋南的一些地方,则把弓箭悬挂在墙上。民间认为,洞房易受邪魔侵扰,如果不禳解、镇压,就会出现异常事故,于新郎、新娘不利。晋中祁县等地,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并肩坐炕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压在新郎袍襟之上。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盖头红”,然后退出。新娘的嫂嫂即动手脱去新娘脚上的新鞋,为她另换一双。所谓“换新鞋,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后行事要按男家规矩,受婆家约束。忻州河曲一带,新郎挑去新娘的红盖头以后,还要用梳子象征地给新娘梳几下头发,俗称“上头”,表示这位女子从今以后成为他的媳妇了。早先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还要用同一器皿饮食,行“合卺谨礼”。一般是新郎、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饮一点,然后将两杯酒搀兑,两人换杯饮完。山西各地风俗稍异,雁北平兽一带是新郎、新娘共喝一盅酒,称为“玉皇酒”,又名“和好酒”;闻喜等地则衍变为新郎、新娘在新婚之夜同吃“合婚面”。新婚之夜,晋南一些地方还有“踩四角”的习俗。
上午七点到下午一点左右举行。娶女的人家在家堂前置香烛,陈祖先牌位或遗像。摆上粮斗,内装五谷杂粮、花生、红枣等,上面帖双喜字。拜堂前,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然后礼生育唱,新郎新娘就位跪拜,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夫妻对拜。交拜后入洞房。换代婚礼改行鞠躬礼。
新郎、新娘进门后,有撤谷豆、抱毡等习俗,接着要“拜堂”。古代婚礼时,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红盖头,入洞房时由新郎用秤杆揭开,一说是由婆婆揭开。《醒世姻缘传》说:“新人到了香案前面,狄婆子用箸揭挑了盖头。”《梦梁录·嫁娶》载,新妇人门“赳择官执花斗,盛五谷豆钱彩果,望门而撤,小儿争拾之,谓之撒谷豆。” 《谈征·事部》:“今人娶妇,舆轿迎至大门则转毡以人,弗令履地。读白太傅〈春深娶妇家〉诗云:‘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则此俗唐时已然矣。”
赵翼《咳徐丛考·拜堂》卷三十一:“新婚之三日,妇见舅姑,俗名拜堂。”
朱熹《仪礼经传通解》说:“妇拜、婿答拜,婿为举蒙头。”
朱轼《仪礼节略》说:“吴东莱婚礼……女辞父母,拜毕,即以帕盖头,升车至夫家。交拜,必姆婆婆为去之乃合卺。”
新妇拜堂,上古时仅拜公婆和丈夫的尊长辈,自唐开始,则又拜及观礼的宾客,故唐人又有“拜客”之称。宋代出现新人交拜之俗,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温公书仪》中论述新夫妇相拜之礼时说:“乡里旧俗:男女相拜,女子先一拜,男子拜女一拜,女子又一拜。盖由男子以再拜为礼,女子以四拜为礼故也。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始相见交拜,拜致恭宜事理之宜,不可废也。”
宋代新娘拜堂的礼仪十分风行。《东京梦华录》记宋人拜堂之俗说:“次日五更,用桌盛一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拜堂。次拜尊长亲戚,各有彩缎、巧作、鞋、枕等为献,谓之赏贺。尊卡则复换一正回之,谓之答贺。”
宋代拜堂之时,又有“牵巾”之俗。《东京梦华录》载:“婿于床前请新妇出,二空各出彩段给一同心,谓之‘牵巾’,男挂于纷,女搭干手,男倒行出,面皆相向,至家庙前,参拜毕,女复倒行,扶人房讲拜。”
南宋,拜见舅姑之仪有很大变动。古礼拜舅姑在次日,至唐犹然,北宋时仍沿袭旧制。至南宋则有了变动。梦粱录记载拜见舅姑之仪在当晚举行。翰墨全书乙集亦载:“文公家礼》,次日见舅姑,三日见庙。今世俗于妇人门,便拜祖你公姑流失已久。”可见,从南宋开始,民间新妇人门参拜家庙后,即拜见舅姑及诸亲尊长俊以夫妻互拜。此后,“一拜天地祖宗、二拜公婆诸亲、新人互拜”成为后世婚礼中常见的礼俗。明弘治公主婚仪中“公主咐马同拜天地,行八拜礼”。这样,民间的“拜天地”被正式列人了婚礼,成为中国婚姻礼俗的一项重要程式广泛传习下来。
近世拜堂之俗,全国各地风行。有的地方除了拜天地祖宗之外,还兴“拜花烛”、“拜镜台”。拜花烛的仪式是:在大堂中,高烧红烛两支,置于供桌之上,由新郎新娘各拜。还有所谓“坐花烛”,其仪式是摆设桌椅披绣帐,列酒菜于桌上,高烧大红龙凤喜烛一对,新郎坐于正位,面向外;伴郎和新郎的“会友”列坐两旁相伴,等候新娘来临,情形与“高坐”相似。拜镜台一礼,没有文献说明,很难说清其含义。
合卺即新夫妇在新房内共饮合欢酒。举行于新郎亲迎新妇进入家门以后。起于上古。本用匏葫芦一剖为二,以七将两器瓢之柄相连,以之盛酒,夫妇共饮,表示从此成为一体,名为“合卺”。后世改用杯盏,乃称“交杯酒”。宋代并有行“合卺”礼毕,掷盏于床下,使之一仰一覆,表示男俯女仰、阴阳和谐的习俗,带有明显的性象征的意味。还有通过看掷于地上两个杯的俯仰来看日后夫妇是否和谐。有些占卜的意意思,后亦以“合卺”借指成婚。
《礼记·昏义》:“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孔颖达疏:“共牢而食者,同食一牲,不异牲也合卺,则不异爵,合卺有合体之义。共牢有同尊卑之义。体合则尊卑同,同尊卑,则相亲而不相离矣。”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饮讫,掷盏并花冠子于床下,盏一仰一合,俗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
宋吴自牧《梦粱录·嫁娶》:“礼官……命 执双杯,以红绿同心结绾盏底,行交卺礼毕,以盏一仰一覆,安于床下,取大吉利意。”
唐朝前期,合卺只是用酒漱口,并非真饮。到唐时,才真正演变为喝酒,还要一饮而尽,这时瓢已改为真正的酒杯,称为“合欢杯”。新婚夫妇要共饮“合欢酒”。盛唐诗人宋之问的诗“莫令银箭晓,为尽合欢杯”,就是描写这种风俗的。
唐朝敦煌,合卺一般喝葡萄酒,还有人在旁唱祝福词:“酒是蒲桃酒,将来上使君,幸垂与饮却,延得万年春。”新娘则回道:“酒是蒲桃酒,先合主人尝,姑娘已不尝,其酒洒南墙。”唐人并用五色绵连系两杯,有的还让儿童两人互动捧合欢杯。唐人合卺之仪对宋人产生了直接影响。宋朝以后,世人多不再用早期合香礼中的“四爵两香”,而是用常用酒器代替。宋时,合卺已演变成喝“交杯酒”。
《东京梦华录》载,宋人一般用彩线将两个酒杯连线,新人各饮一盏,称为交杯。饮完之后,将酒杯掷扔床下,如果两个酒杯一仰一合,则认为大吉,众人都来贺喜。喝“交杯酒”的婚俗一直沿用到明清以后,它作为中国传统婚礼中一个很有特色的部分历代传承下来。合卺杯,是古代婚礼上用来喝交杯酒的专用杯子。
明代胡应麟的《甲乙剩言》中提到“合卺玉杯”时说:“形制奇特,以两杯对峙,中通一道,使酒相过。两杯之间承以威凤,凤立于蹲兽之上。”这段文献中所提到的合卺杯的形状结构,与包山楚墓中所出的这件双联漆杯基本吻合,只是凤鸟双联杯缺一蹲兽而已。因此,这件漆双联杯应是所谓的“合卺杯”。在晋和唐宋文献中,都有关于“合卺杯”的记载,而且认为用合卺杯喝交杯酒是婚礼上的重要礼仪。明清时期还有玉雕合卺杯流传至今。
新人及其父母、长辈和证婚人同坐在舞台前左侧的主桌,新人的贵宾安排在舞台前右侧的主桌。这就是:新人坐在主桌中央面向大家,新郎坐在新娘左边、新郎左边依次是他的母亲、父亲、父母的长辈;新娘右边依次是她的父亲、母亲、父母的长辈;新人双方家庭以新人为中心对面而坐,而证婚人、伴郎和伴娘则坐在长辈的旁边。新人邀请的贵宾则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
当然也有新人双方父母不在同一桌的情况,我国有地方的婚俗是新人双方父母要分开坐,新郎的父母坐在婆家桌,新娘的父母坐在娘家桌,此时建议新郎家属团坐在左边或右边的嘉宾席;新娘家属团坐在右边或左边的嘉宾席,新人的上方父母分别坐在一侧主桌的中央,面对所有来宾。新人的贵宾安排在距离舞台和主桌最近的地方,以表示新人对贵宾的敬重。
同事、业务伙伴
这部分人新人应在长辈之后首先招呼,互相熟识的尽量安排在同一桌,不熟识的则需在每桌安插一位熟络的好友及时照顾,这样会礼貌一些,请把他们安排在整个宴会区的中段。发小、死党及同学
他们不会过多地在意自己的座位,在年龄上看朋友和同学应该偏向年轻人,而且也必然是婚礼上最能活跃气氛的群体,不妨把他们安排在宴会区最后几桌,既让他们自得其乐,同时也避免了闹酒影响整个婚礼的进程,这部分也包括帮忙的工作人员。
日吉时良,天地开张,乾坤相配,大吉大昌,天造一对,大富大贵,地造一双,大吉大昌,童男童女是天生,月老牵线配成婚,童男赛过唐伯虎,童女赛过王昭君。
东方一朵青云起,南方二朵赤云开,西方三朵白云起,北方四朵黑云开,中央黄云共结彩,童男童女拜堂来,踏进龙门生贵子,荣华富贵带进来。
男女双双堂前站,天赐仙女配良缘,男左女右把堂拜,先从天地拜起来。
一拜天地,天长地久。二拜高堂,四季安康。夫妻对拜,百年恩爱。
月老三仙下凡尘,三媒六证是他兴,月老三仙回天府,留下六证与凡人,鲁班仙师一神人,巧手造下杜量恒,造下尺子称与斗,用在世间甚公平。
尺管人间丈量尺,斗管人间右斗升,天下裁剪剪为证,容貌美丑镜分明,算盘算尽天下账,称管人间两和斤。
一把称儿黑又黑,张郎递来李郎接,称杆刁开盖头巾,新娘孝顺赛过人。
一把称儿黑悠悠,张郎递来李郎收,主家亲手接过后,人兴财旺几千秋。
拜堂之时男左女右,入房之时男前女后,男前女后一双双,恩恩爱爱入洞房,富甲天下生贵子,来年生个状元郎。
新郎,新娘是婚礼上理所当然的主角,是来宾们目光的焦点,整个婚礼是否能够顺利,圆满地完成,取决于客人对新郎,新娘的印象,因此新郎,新娘在婚礼上的礼节是否周全、适当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仪表着装:新婚喜庆,新郎、新娘要格外注意仪表,可适当化妆,作好发型,保持容光焕发。新郎一般穿西装系领带,新娘一般穿婚纱,并适当佩带项链,耳环等饰物,但不可多,以免俗气。
迎宾等客:新郎、新娘应手持鲜花双双立于大门口迎接客人,不可来回走动;客人到来时应热情地表示欢迎和感谢,并适时地把客人介绍给家中的长辈或其他来宾,然后依长辈或辈份按次序让座,对于客人此时送上的红包,不论礼轻礼重,新郎、新娘都要一视同仁地致以谢意。敬烟、敬茶时要用双手送上,并为吸烟的长辈或平辈客人点火。
谈话说笑:与长辈交谈要诚恳谦逊,不可高谈阔论,信口开河;与平辈讲话要热情礼貌,注意谦恭;不可无休止地纵声大笑,或沉默寡言;对晚辈要热情友好。
坐立行走:不可歪歪斜斜地坐在沙发上,更不要高跷二郎腿,站立讲话时,要腰板挺直,不要全身抖动或前后左右经常挪动;行走时不要慢慢吞吞,状似散步,但也不要跑来跑去。可快步疾走,但要注意走姿和节奏。
相互配合:新郎、新娘在婚礼上双出双入,最好不要分开单独行动,并且在相互配合方面,应注意礼节,例如:应相互向对方介绍各自的长辈或平辈亲戚,朋友;相伴而行时,双方不要离得太远,但也不要过于亲昵;如有宾客取闹,应相互为对方解围,入座时,应让新娘先坐。
婚宴开始:新郎、新娘要按主次,依次到客席向各位客人敬酒,敬酒时要亲手为客人将酒杯倒满并双手为客人端起,但不要一律强求客人一饮而尽,等客人放下酒杯后,新郎、新娘要说声“谢谢”,并再次为客人将酒杯添满,方可再向下一位客人敬酒。新郎、新娘在婚礼宴席上应多照顾客人,让亲朋好友吃好喝好,高兴而来,满意而去。不要自己大吃大喝,甚至饮酒过度,当场醉倒,那就过于失礼,对于客人敬酒,即使酒量有限,也要略加表示,至少要举起酒杯向客人致以谢意,并说明不能多喝的理由。
婚宴结束:客人离去时,新郎、新娘要双双立于门口,一一同客人握手再见,并说些“谢谢光临”、“请慢走”之类的话。
结 婚 --典 礼 仪 式:
(对新郎新娘、音响师、摄影师、录像师、鞭炮手、献花人、结婚证书、信物、交杯酒具做好安排;主婚人、证婚人、新郎新娘双方单位领导、亲友和嘉宾代表,佩戴喜花,到婚礼主席台上就座)
(1)、结婚庆典开始,奏乐,鸣放鞭炮;
(2)、向新郎新娘献花;
(3)、证婚人为新郎新娘颁发结婚证书并作证婚讲话;(新郎新娘向证婚人鞠躬,证婚人向新郎、新娘颁发结婚证书)
(4)、举行拜堂仪式:(一拜高堂;二拜来宾; 三夫妻对拜)
(5)、交换信物;
(6)、喝交杯酒;
(7)、致贺词、答谢词 :
主婚人(新娘父母)作主婚讲话;
致贺词:新郎新娘双方单位领导、双方亲友代表、来宾代表讲话;
主婚人(新郎父母)作主婚讲话并致答谢词;
新郎新娘讲话;
(8)、闹花堂。
举行喜宴
结婚庆典仪式结束,喜庆宴会开始。新亲专有新亲席,新亲席摆在正位。此时新亲上开账礼。席间,乐队演奏,宾朋献歌助兴,厨师给新亲加菜,新亲赏厨师。
喜宴进行期间,新郎新娘在主持人和伴郎伴娘陪同下给宾客敬酒、点烟。敬酒时,新郎新娘按长幼顺序先给新亲席敬酒,点烟。给其他宾客敬酒时,如来宾较多,主持人则要求每桌各选一、二个代表,由新郎新娘敬酒、点烟。新亲和宾客散席后,男方家人在饭店门口送客。
吃团圆饭
宾客走后,新郎一家人团团围住,新娘给公婆敬酒,男方一家人吃团圆饭。
晚上,洞房里要把从新娘娘家带回的喜蜡点燃,大葱摆上。新郎新娘要吃饺子和面条。饺子叫子孙饺子、面条叫长寿面(也有叫宽心面的)。然后开始闹洞房。闹洞房传统习俗是由新郎的嫂子、婶子等人给新人铺被褥,同时往新郎新娘床上扔枣、栗子(意为早生贵子),扔花生(意为姑娘儿子插花生),还有扔大豆(意为孩子多、象金豆),扔木墩(意为孩子长得结实)。现在,新婚之夜,青年人嬉戏新郎新娘节目很多,而且花样翻新,妙趣横生。往往闹到深夜,直到新郎新娘再三告饶为止。
婚 礼 注 意 事 项:
1、迎亲人员和迎亲车辆,去时为单数,返回时迎送亲人员和迎送亲车辆为双数(意在成双成对),到女方家和返回新房时,行车往里拐(意在不往外去)、不走重复路线(意在结婚值此一次)。
2、四彩礼挂红包装,斧子、秤砣用红布包好。
3、新郎新娘互扎红腰带时切忌不打结(意在夫妻感情和顺,不结疙瘩)。
4、典礼前,新郎新娘下喜车后喜车花立即拆除(意在结婚坐喜车就这一次)。
5、喜蜡要对灭不要吹灭(意在一生到老,生生死死都在一起,不被吹散)。
6、新娘抓福时尽量多抓,但不要抓净(意在把福根给留下)。
7、喜车返回遇喜车、过路口或过桥时,新娘对窗外飞红手帕(意在喜上加喜)。
8、新房附近井盖用红纸遮盖(意在把井盖上了,不能掉井里)。
婚礼的重中之重,在于其具体程序是否得当。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尽量使之既合理,又合“礼”。
目前,国内通行的新式婚礼有家庭婚礼与集体婚礼等两种具体形式。二者的程序与步骤,各有一些不同。
(1)家庭婚礼
家庭婚礼,指的是一对新婚夫妇在自己家中或其他场所举办的约请双方亲朋好友参加的小型婚礼,它的主要程序一共有六项。
其一,是宣布婚礼开始。可以演奏或播放《婚礼进行曲》,条件允许还可以鸣放鞭炮。与此同时,在来宾的掌声和欢呼声中,新郎、新娘步入现场。
其二,是行鞠躬礼。在司仪的主持下,新人们首先要向双方的父母或其他尊长鞠躬,其次要向全体来宾鞠躬,最后还要双方相互鞠躬。
其三,是证婚人讲话。其主要内容是扼要介绍新人双方恋爱的经过,并对对方预祝婚后幸福。有时亦可代以宣读结婚证书,宣布新婚夫妇婚姻合法。
其四,是长辈讲话。可请新人双方的父母或其他尊长的代表即席讲话,向新郎、新娘表示祝贺。
其五,是新人讲话。应当请新郎、新娘依次讲话。向全体来宾致以感谢。有时,亦可由新婚夫妇一同表演文娱节目。
其六,是婚宴开始。新郎、新娘应从主桌开始,逐桌逐席地向来宾敬酒。婚礼至此结束。
(2)集体婚礼
集体婚礼,即数对新人在公共场所有组织地进行的大型婚礼。其基本程序共有八项。
其一,是宣布婚礼开始。奏乐或鸣放鞭炮。
其二,是全体新人入席。此时全体新人应一对夫妻一排,男左女右,相互牵手。在乐曲、掌声和花雨之中,列队缓步入场,并在主席台上就座。
其三,是新人行鞠躬礼。有条件的话,新人应依次向尊长、证婚人、来宾一一鞠躬致意,最后还应相互鞠躬。此项亦可简化为先向全体来宾鞠躬,然后相互鞠躬。
其四,是证婚人讲话。其内容是宣布新人结婚合法有效,并且提出希望,加以祝贺。
其五,是家长代表讲话。其重点是感谢来宾,并且对全体新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其六,是新人代表讲话。主要的内容是向大家表示感谢,同时也表明新婚夫妇相伴终生的决心。
其七,是向新人赠礼。由集体婚礼的主办单位向全体新婚夫妇逐对赠送具有纪念意义的礼品。
其八,是文娱活动。主要以文艺演出或交谊舞会为形式进行。有时,要请新婚夫妇首先为大家进行表演。
这是我国古代的风俗,婚礼时的三拜也叫拜天地。第一拜的是天和地。是天地孕育了万物,所以天地是最大的。第二拜的是父母亲。因为是父母养育了你。第三拜是夫妻对拜。意思就是相敬如宾。所以古代人在结婚(也叫拜堂)时都有主婚人在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现在许多电视剧里都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