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结婚的习俗

古代结婚的习俗,第1张

  出发:由男方携带六或十二件礼品,鸣炮出发前往女家,将至女家时再鸣炮,女家亦鸣炮回应,表示准备妥当。

  我国婚礼,古有六礼,即问名、订盟、纳彩(纳聘)、纳币(纳徵)、请期、亲迎。后来并为四体,即:问名、订盟(送定)、定聘(纳彩、纳币)、亲迎(并请期)。

  一、问名

  “问名”主要的仪式,是双方交换正式姓名、年庚、生辰八字,使彼此了解两造家族之来历,衡量一下这宗婚姻是杏“门当户对”。其手续先由媒的送女方之“庚帖”于男家,男家将此帖置于神前暨祖先案头上,卜吉。3日内如家中平安无事,则将男方庚帖送女家,女家接受后,或问卜于星相,或即同意合婚。

  议婚之初,或有女家托媒妁请男家提出庚帖(字仔),作为“探听”男方之依据。女方如认为适当而吉祥,即将男女生庚合写一谱,送与男家,否则仪将原件退回作罢。

  字仔(庚帖),写在红色长方形纸上。中央直书,如女方书“某姓坤造某某年某月某某日某时瑞生”;男方书“某姓乾造某某年某月某某日某时建生”。字数须双数,如单数,男于生字上添“建”。女于生字上添“瑞”。又“字仔”与“八字”虽均称年庚,略有不同,即八字之甲庚必须用于支写,以便作占卜用,字仔则写籍贯、排行等,作为查采之用。俗称“字仔”为小年庆,“八字”为大年庚。

  △婚尚未定,不可两家并列,议定后方可。

  二、订盟

  订,即定议。订盟之礼叫文定,又称小聘,也就是现在的订婚礼。送定,择吉日,由男家备送聘礼至女家。聘礼计为:红绸(用金字甲庚别在红绸上或安金字于帖内)、金花(金簪)、金戒指、金耳环、羊、猪、礼烛、礼香礼炮、礼饼、连招花盆(取意连生贵子古兆)、石榴花等(石榴花取意多子)。

  媒的及男家双亲或其亲戚,陪同前往。女家接受聘礼大部分,备12 品件回赠。礼饼则分赠亲戚朋友,作为订婚通知,此叫“分饼”。受赠亲朋,日后须赠贺结婚礼物。

  举行订婚礼,有“戴戒指”仪式。送定时,男家6 人或12 人(双数)亲至女家送礼,女家将聘礼奉置于神龛祖先案头前供拜。由将嫁女儿捧甜茶上厅,一一介绍与之见面,男家饮茶后各送“压茶匝”之红包于茶杯上。随后女复出,坐在厅堂中央之椅上(双脚另置一矮几表示高贵;出嫁面向外,招

  夫面向内),由男家尊长挂戴戒指。戒指有金铜2 个(铜同音同,取意夫妇同心),以红线系结,以示夫妇姻缘。戴戒指完后,清男家人入席,则订婚礼成。也有简化的,将小聘、大聘并合而行,亦即将订盟、纳彩、纳币三礼合而为一,总称为“送定”。

  三、完聘(纳彩、纳币)

  纳彩并纳币二礼称为“完聘”,或称大聘。具婚书、聘金、币帛(首饰)等物,署“纳币之敬”送往女家,女家也随轻重而回报。完聘礼物由媒人等作陪,送往女家。富贵人家聘礼隆重,其次序是:吹班(乐队)、礼帖(记载礼物项目、仪式次序)、婚书、聘金、大饼、冰糖冬爪、桔饼、柿粿、福

  丸(龙眼干)、猪脚、面线、糖果、阉鸡两只、母鸭两只、大烛一对或数对、礼香两束、衣服(新妇用礼服)、手环、金戒指等。

  聘礼至,女家烧香鸣炮,奉告神明祖宗,欢宴男家送礼人。以坤书(女方婚书)交付媒妁。男家送未礼物,概按其品种领受一部分或原封壁回,如福丸、阉鸡、母鸭,均属男家福分,应退回。猪脚仅取其肉,猪脚骨应退还。而以新郎礼服、衣帽鞋袜、钟绣之类为回礼。“聘礼”:聘礼品物均记于红纸礼帖,其称呼宜双忌一,又多用喜、成、双等吉祥文字。聘礼帖式:谨具婚书成通、启书成封、聘金双封、盒仪成封、训仪成封、锦麟成楹、寿帕双福、色仙成端、金猪成首、喜羊成只、糖屏八拾、福丸满百、梦糖成盒、龙烛双辉。

  四、请期

  请期为婚姻六礼之一,俗称“送日头”或称“提日”。即由男家择定结婚佳期,用红笺书写男女生庚,此称为请期礼书,由媒的携往女家,和女家主人商量迎娶的日期。经女家复书同意,男家并以礼书、礼烛、礼炮等送女家,女家即以礼饼分赠亲朋,告诉于归日期。

  五、亲迎

  亲迎系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妇,或称迎娶,即今之结婚婚礼。旧时,上中之家行亲迎,惟中下之家多从略,仅由媒人代往迎娶。而亲迎的仪式,随时代进步,多有改变。

  迎娶当日,新郎偕同媒人及亲朋六人或八人作迎亲客(俗称“娶嫁”,即傧相)陪随同行。及至女家,请食“鸡蛋汤”(甜汤内置脱壳煮熟鸡蛋一个)。食鸡蛋汤,(仅喝其甜汤,用筷将鸡蛋戳开或搅动了事)。同时,女家团圆会餐,称食“姊妹桌”,即惜别宴。父告诫:“勤谨小心,早晚听舅姑、丈夫言语”;母告诫:“必敬必戒,三从四德。”新娘难免依依不舍,媒妁催促上轿。新娘叩拜祖先,叩别父母,择定时刻随新郎由西阶步出,而有年高多福之“好命人”扶持上花轿。新娘上轿时唏哭几声,俗称“哭好命”,以示好命。花轿起行不远之地,新娘应放下纸扇或手帕,俗称“放扇”、“送扇”。以示嫁出临别纪念。又说:以此表示抛弃不好“性”癖,以求和顺,俗称“放性地”(性与扇偕音)。一路上,娶嫁滨相放鞭炮,作攘邪之意。花轿至男家门前停,择吉时进入门内,新郎用扇于轿顶敲三下,又用脚“轿门”三次,以示新郎之威严,使新娘顺从易于驾御。而后由“好命人”牵新娘下轿,媒妁撑伞遮天,新郎护送入洞房。

  婚宴后,食新娘茶,俗称“闹新娘”,即喝甜茶,闹洞房,以凑热闹。此时以喜句贺新婚,使新娘开口欢笑为娱,并以各种滑稽形态,试探新娘耐性或其性情举动,惟其目的仍为借此机会观看新娘。所谓“食新娘茶”,系由媒人或家人作伴,新郎新娘手端茶盘,以甜茶、冬瓜、糖果敬宾客。宾客接受甜茶而念喜句,饮毕,新郎新娘又来收回茶杯,贺客应以红包置于茶杯为贺礼,亦念喜句祝之。所念喜句为四句对押韵,俗称“念四句”,句意除表贺意,多为吉祥或幽默滑稽之射意,有现成之句,亦有即兴吟作,常多妙句连珠。至于“闹新娘”,其花样层出不穷,每使新郎新娘及其家人尴尬,但闹客反而称快。

  迎宾:媒人先下车,其余的人接着下车,新郎由女家幼辈请出。

  介绍:男方亲友依序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认识,先介绍男方给女家。

  纳征:男方抬礼物进入女家,女方接受后并给予红包;将礼物陈列大厅,媒人将大小聘、金饰、礼单点交女方家长,女方亲友将礼物收好,并在神明桌上陈列供品。

  奉甜茶:女方长辈请男方亲属依长幼入座,新郎居末。准新娘由一好命妇人引导出堂,捧著甜茶向男方来宾敬茶。

  压茶杯:片刻后新娘出堂收茶杯,男方亲友需以红包压茶杯。

  戴戒指:在双方家长亲友的注视下,准新娘面向屋外坐在自家正厅中央(若招赘则面向内)的高椅上,低椅翘脚;戴戒指于中指(男左女右)。准新郎将红包交给准新娘。

  改称呼:媒人引导双方改换称呼。

  祭祖:舅父点烛燃香,媒人在旁念吉祥语,随之由女方父母祭拜神明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回礼:女家对男方所送来的礼物和聘金接受一部份并给男方回礼六或十二件。

  订婚宴:订婚仪式完成后,女方备茶点开宴席来招待男方(座位男右女左)女方备鸡腿并附上红包一份给男方幼辈,男方除备压桌礼外并赠给所有帮忙的人红包答谢。

  送客:宴毕,男方宾客起程回家,女方幼辈捧面桶给男方客人洗手,送客时不说再见

  洞房验贞:在民间被称作“验红”、“授巾”。一般是在结婚之日,由新娘之母送给女儿或者女婿的白色巾帕,以为初行房事时之用,民间也称“喜帕”。 有的地方如广东,授巾之后,新郎新娘关门入室,云雨作爱,而新郎的父母亲友则在门外静候,风流之后,新郎手捧朱盘,盘内放着所授之巾,盖以红帕,其所示新娘为处女新红,众人皆大欢喜,纷纷表示祝贺,并以烧猪送于新娘娘家。

结婚一直是被咱们中国人看着是“终身大事”,那婚礼自然也是重中之重的必要环节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婚礼又被写作为“昏礼”,因为在古人看来,女子属阴,而黄昏正好是一天之中“阳往而阴来”的时刻,在这个时候举行婚礼,表达了“迎阴气入家”的含义。

根据《礼记·昏义》的记载,中国传统婚礼讲究“三书六礼”。三书就是“聘书、礼书、迎书”,六礼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小伙子如果看上了谁家的姑娘,先找好媒人上门提亲,得到女方的应允之后,媒人再带男方父母长辈前往女方家中详谈。谈的差不多双方都挺满意了,男方就会询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如果生辰八字也合适,男方就给女方家下“聘书”,表示男女双方正式订婚了。

订婚之后,男方向女方提交礼书,礼书内会详细列明礼物种类和数量,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下聘礼,如果女方接受了聘礼,那么就相当于双方都正式同意了这门亲事,不能反悔了。之后,再由“大师”或者家中长辈选出一个良辰吉日,作为两人正式成婚的日子。

以上准备环节结束之后,就是婚礼的核心环节——亲迎了。

新郎官身穿红色的状元服,胸前戴一朵大红花,骑着高头大马,花轿和迎亲的队伍跟在新郎后面,一路上吹吹打打。到了女方家后,拜过岳父岳母,能去领新娘了。

将新娘接到婆家之中,新人要先跨马鞍,寓意平平安安,然后跨火盆,寓意日子红红火火。然后就是“良辰吉时已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的电视剧名场面了。

吃饱喝足客人都走了以后,新郎回到洞房,用秤杆或者如意挑开新娘的红盖头,寓意称心如意。再之后,就是春宵一刻值千金了,场面各位自行脑补。

成婚之后,新娘还要回娘家看一看,称为“回门”,这也是中国孝道的一种体现,这些环节在基本保留到了今天。

有的朋友看到这里会松一口气“好家伙,可算完事了,古代想娶个媳妇怎么就这么麻烦啊?”

因为在古人的观念里,婚礼作为中国古代五礼之一,与出生、成人、死亡一样,都是每个人人生只有一次的重要时刻,复杂的仪式除了表示对婚礼本身的重视之外,也表达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婚姻观,就是婚姻既代表了两个人的结合,也代表了两个家庭的结合,再说大点可能是两个家族、两个国家之间的结合。

西周社会,私有经济更加发展,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的繁杂的礼制,对婚姻成立严格限定了条件:

1、同姓不婚。周礼对“同姓不婚”规定的非常严格,“虽百世而婚姻不得通”《礼记·大传》。

2、规定成婚年龄。周礼规定,男子二十行冠礼,30岁成家,女子15岁行笄礼,二十而嫁。

3、六礼。《礼记·仪礼》规定:婚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发展历程

1、六礼形成于西周,另外,三从四德也发端于周礼。三从,就是女子在家服从父兄,出嫁后服从丈夫,丈夫死了要服从儿子。四德,就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要求女子在德的方面遵守孝娣忠信,关键是“忠”和“顺”;言要“恭”“和”,不能乱说;容应“婉娩”,不可轻佻;功就是要求善操纺绩、缝纫、刺绣等“女功”。

2、中国封建社会实行聘娶制方式强迫包办婚姻制度,秦律、汉律、唐律、明律中都明确了婚姻的程序,婚姻的成立和解除都要经过官府的批准,虽几经变迁,但基本没有脱离六礼的范围。

中国古代结婚流程如下:

1、纳采:这是婚礼的第一项,即婚议阶段。男家相中某女为议婚对象,即请媒人到女家说亲,并请媒人“贽雁”为拜见之礼。说明来意,征求女方家长的意见。为什么送雁为礼呢?因为大雁是侯鸟,守时守信用,而且大雁忠贞不二,丧偶后都独身。以雁为礼,象征男女双方阴阳和顺。六礼中,除了纳征外,其他礼节都以雁为贽见之礼,后来,雁越来越难得,于是以鹅、鸭、鸡三禽代替。

2、问名:女方纳雁后,若觉得男方合适后,就开具女子的年庚八字,交媒人持返男家,找卜卦术士合算。后来纳采、问名又叫“合婚”“说媒”。

3、纳吉:男家在问名后,即通过巫师用龟甲蓍草卜卦,因此也叫卜吉。如果没有相冲相克之处,再派媒人或使者到女家告知,后来演变成交换庚帖、定亲。

4、纳征:“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的意思,东周时亦称“纳币”“入币”。后世称为“聘礼”“下财”“过大礼”。

5、请期:也叫告期礼,男家择定迎娶吉日。后世的“催妆”就是由请期演变而来,男方通知女方,及早为新娘置妆,女方接到催妆通知后,就要送嫁妆到男家“铺房”—布置停妥,等待成立家室。

6、 亲迎:男子在成婚之日须派马车(后来用轿子)亲自到女家以礼相迎,所以叫亲迎。回家后,新郎新娘祭拜天地、祖宗牌位、高堂、夫妻双拜,然后饮合卺酒(交杯酒)成婚。

结语

六礼程序繁琐,一般百姓没有时间也没有财力承担,所以只有贵族官员才严格遵守。但现在民间风俗也以此为参考,把一些程序合并,1、2项就可以一次完成,3、4也可以合并,到现在民间的婚礼还可看到西周时期六礼的影响。 

1、古代结婚叫成亲、拜堂。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叫“昏礼”是因为古人娶妻,婚礼的亲迎是在黄昏时进行,这时太阳将要下山,月亮就要出来,含有阳往阴来的意思,因而得名。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图个吉利人们大多会注意结婚的时间点,现在大多是在早晨,热热闹闹将新娘子娶回家。

2、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结婚在中国已经是一种中式文化了,因为古人讲究天作之合,所以不管婚礼之前,还是举行婚礼的过程中,亦或者是婚礼过后,都是很有讲究的。

3、傍晚结婚比较接近洞房花烛夜,特别是在清朝,古人洞房花烛夜之前,男人要向宾客敬酒就要耗费一些时间,而且接新娘行大礼也都要耗费时间。新娘子行礼之后回到房中,等待新郎揭盖头,这往往是新郎最期待的。所以傍晚是最好的时间,晚了不行,早也不好。

1古代“女子出嫁”有几种说法

适 形声字本义是往,至旧时指女子出嫁如《孔子家语·本命》:“女年十五许,有适人之道”再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已适”指已嫁出,“重适”则指改嫁归 形声兼会意字,本义为女子出嫁如:“秦伯归五女”至于女子出嫁何谓为“归”,孔颖达《疏》有云:“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意指女子出嫁至夫家犹如回家此词在高中教材中出现过,明代归有光之《项脊轩志》有云:“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出阁 阁,闱阁古时称公主出嫁元稹《七女封公主制》:“虽稂华可尚,出阁未期,而汤沐先施,分封有据”后为女子出嫁的通称。

2古代结婚有几个步骤

答案:需要六个步骤 快乐积累:在我国古代娶妻要经过六个步骤。

第一步,“纳彩”。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去提亲,如果女方家赞成这门婚事, 男方就会送礼物到女方家,女方家收下礼物,表示同意男方的求昏。

第二步,“问名”。男方请媒人去女方家问女方的生辰八字,然后到祖庙占 卜,只有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婚事才能继续进行。

第三步,“纳吉”。卜得吉兆后,男方家会请人通知女方家,缔结婚姻关系。

第四步,“纳征”。在纳吉之后,男方家送聘礼到女方家,算是订婚礼。

第五步,“请期”。男方挑选一个好日子作为婚期,然后带上礼物通知女方 家长,征求其意见。

第六步,“亲迎”。就是新郎亲自到女方家接新娘子完婚。

经过这六个步骤,真正的婚姻关系才算确立。

3古代结婚的步骤

古代汉族婚俗

三成事:

应亲与求亲:男子到了一定年龄后,便由父母张罗求个好亲。首先找媒人,找好媒人后,介绍家里情况,自己要求的目标,给媒人媒礼,展示自己聘财等物。媒人便去到相应的家去说 介绍男方家怎样。若女方父母同意后,可由男方到女方家或女方到男方家去相亲(古代男子女子并不能亲自去 只能由其父母代劳)由双方父母谈话介绍两家情况 男女双方条件等 若双方同意 便会互赠订婚信物 如玉配 等等 或者 若女方同意, 女方便会给男方送上一盏茶 男方认为可以的话喝茶后即在桌上放上“茶钱”(多少不限,但须双数)喝过茶。 就算答应婚事了

订亲:

问名;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夹,没有相冲,双方便会互赠庚帖,上写着二人的名字 生辰八字 年龄 等,作订亲的凭据。

纳吉:定亲后,男方选定黄道吉日来过大礼,过几天后正式行礼

过大礼: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在吉日那天,男方送聘礼,聘钗,婚书到女家求婚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妇将婚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妇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撤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利是。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

(嫁妆):女方要准备嫁妆在婚礼那天带过去。嫁妆是女方家身份与财富的象征。嫁妆包括 铜镜 各种饰物 金钱财宝等

(婚前):男方祭祖-出门迎娶新娘之前,要先祭拜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女子则在上较前由母亲为其梳洗打扮好 盖上红盖头

成礼:

迎亲:古代婚礼都在傍晚举行。迎亲是整个婚礼的一大 。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带出来交给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离开新娘家前,新郎新娘分别向父母 岳父母叩拜道别。大花轿。六人 八人 十二人抬为佳 新娘到男方家后,由新郎家女眷亲自打开轿门请下新娘 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也多为女性)将一打成同心结的红绳带交给新郎新娘 二人之间互牵着红绳走进礼堂 忌踩门槛:门槛代表着门面,新娘一定要从门槛上跨过去。并由女童手持铜镜照在新郎新娘身上,以求幸福圆满

拜堂:婚礼的正式部分。在堂前,由仪宾主持 新郎新娘站列 拜天地,父母;夫妻对拜,乐起,礼成

礼后:第二日早晨,新郎新娘一同拜见公婆,新郎也要将家里的所有亲属介绍给新娘 然后 新郎新娘向长辈奉茶,第三日,新娘和新郎同去合祭祖先,新娘便正式成为了这家人,婚礼正式结束。

婚后 新郎还要准备谢媒人的钱 叫做谢媒礼 也可以闹媒人等 表示感谢

古代婚礼叫做“小登科” 因此男女的结婚礼服?睬?庄重多为大红色礼服 男子打扮的庄重 正式 通常在身上披一条红绸巾或戴大红花 新娘着红色吉服 上绣吉祥凤鸾的图案 将头发盘起来 也就是俗称的‘上头’ 化上妆 头戴凤冠

4古代人是如何成亲的

我们都知道,古代人结婚很讲究道,古人把结婚这件大事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古代人认为黄昏是吉时,因此通常会在黄昏举行婚姻之礼。“昏礼”便由此而来。

那么古人究竟是怎么去结婚的呢,且看我下文。上头 古代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己成年。

而女子十四岁成年行“及笄礼”。标示已到婚嫁年龄。

因此成年礼与婚与婚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许嫁之后,女子需要改梳发式,以表示她不再是姑娘,而是待嫁新娘了。

“上头”不只是皆梳发挽髻,而是指整个头部打扮,还要开脸画眉,涂脂搽粉等。此时阴晴此时雨,不知晃年梦何在。

红妆素离廊下客,珠帘冠下难辨人。这首诗写的便是女子上头时的情景。

此时这个女子心里很矛盾,也很难受。不知当年那么梦里想要嫁的人在哪里。

上妆离开后以后就不再是这里的人了,这珠帘下我还认得清那个我当初心里念着想着的那个人吗?写的很悲凉,这是我写的一首诗,送给大家。对于盖头这种婚俗,一般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说盖头是为了遮羞;而另一种说法是说源自于古代的掠夺婚,表示新娘子蒙上盖头后就永远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古代婚配时,男方必须去迎亲。“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

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古代亲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车的,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

抬轿的人必须身体强壮,遇上别人家的花轿,绝对不可以与他们碰头,必须绕着走。迎亲回来时,还要最一条路回去,以取不会走回头路之意。

如果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手张红毡子将花轿遮著,作为“避邪”的意思。古时候结婚的礼数很多、拜堂行礼便由女子进门后陆续开始的。

先是,新娘落轿后,十里红毯铺地,两边是迎亲的人和邻里,随着进入府门、然后随新郎一起进入上堂,也就是所谓的堂屋。古人按照顺序来行礼。

天地为大、高堂坐着的父母次之、最后才是行夫妻之礼。古时候的女子嫁入男方,很多都是父母包办的婚礼,以至于男女双方素未谋面。

而女子嫁入男方,无论男方或女方长的丑俊与否,都不可、也不能反悔。进入洞房后有一道很关键的礼节,便是行交杯之礼。

古人想的很周到。结婚当天,整个屋子里都是大红色,十里红毯,红烛、红窗花、红蜡、红纸、伴随着月下的烛光,若两人在掀开盖头的一刹那就心动了,那也是一种很妙的感觉。

春宵一刻值千金、洞房花烛,究竟有多美,你怎么看?时光书简 以史为鉴,为你讲述时光里的故事。

5古代人如何结婚

旧式婚姻多为封建、包办买卖婚姻,表现在礼俗上十分繁琐,民国以后,渐兴文明结婚,至解放后才废除旧的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

说亲 旧时婚姻多凭媒妁之言,都由男方请媒人先往女方提亲,称“报吉”。女方同意后,交出写有女儿生辰八字的红帖,即“庚帖”,称“出帖”,俗称“出八字”。

男方取得庚帖后,压在祖宗牌位前的香炉下三天,称“压庚”,然后请算命先生算男女生辰八字是否相克,称“合婚”。如五行相冲相克,则退回女方“庚帖”,并附送一些礼物示歉。

新社会实行婚姻自主,但农村不少地区仍流行说亲。城市男女青年大多数为自由恋爱,也有经人介绍而相识,征得家庭同意确定婚姻关系的,称之为“找对象”。

订婚 嘉兴订婚旧称“安心”。合婚后,如婚姻可成,男家即送“安心礼”至女家。

富家送“安心礼”,用一块金玦,上镌吉祥花纹,还有一个金锭、一对金如意,取“决定如意”的口彩。女方受礼称“受茶”,并向男方答礼,然后请至亲吃安心酒,公布婚约。

贫家送礼视经济情况而不同。民国时期,城市有地位人家,订婚亦举行仪式,也有男女双方交换照片的。

旧时男女双方“文定”即订婚后,逢节日男方应送礼到女方家,如棕子、月饼、鸡、鱼、猪蹄膀、糕点等,用竹篮或木篮装盛,故称“送礼篮”。此俗建国后城乡仍流行,但城市为简,一般在中秋和春节男方向女方馈送一些礼品。

准日 即男女双方确定婚期。据《嘉兴府志》记载:“……将婚请期曰准日”。

又据《古禾杂识》记载:“……请期曰准日,则男宅投之以茶,女宅报之以糕,糕必返半焉,谓之两头高”。民国时期,此俗似流行,富裕男家须购办首饰(金戒、手镯等2至4件)、果盒(盒内分两框,一置桂圆,一置茶叶)及聘礼数十元至数百元,由媒人送至女家。

女家亦备糕盒及和合(传说中的和合二仙人)一座(置玻璃盒中为绸或纸制成),座下红绸包庚帖,回赠男家。在准日之前,媒人先须“话亲”,即男家托媒人往女家提议迎娶,女家故意不允,至少往返三次才答应。

农村礼仪较简,男方选定结婚日期,提早半年通知女家,称“对盘”,又称“行大盘”。托媒人送礼,有绸缎、布料、首饰及礼金,礼金为数亦甚可观。

也有女方讨价还价,至使男方送追礼的。此俗建国后农村仍流行,时有为追索聘礼,男方因贫穷,无法满足女方要求,造成婚姻纠纷,不少男方为行聘负债累累。

迎娶 据《古禾杂识》记载:“禾俗重亲迎豪家富室必盛驺从,鸣锣喝道,居然官长也。新郎虽白衣亦蟒服数珠,甚至僭逾有戴红顶者。

戚友少长,衣服甚都,导于舆前,谓之陪娶。新娘乘彩舆,灯光映射,婢媪随其后,手爇安息香,氤氲之气达数百步”。

这是清代嘉兴城豪富之家结婚迎新的排场。民国时期,城市居民结婚,新娘仍乘花轿或彩船,新郎着长袍马褂,也有穿西装的。

新娘戴凤冠霞帔已少见,一般着粉红绣花旗袍,有些用兜纱,为粉红色。迎娶至男家,新娘出轿后举行文明结婚仪式。

有证婚人、主婚人、介绍人、司仪、傧相等,只行鞠躬礼,不跪拜。当日宴请宾客,摆宴席多少桌,视经济状况而定,多请厨师到家中操办。

建国后,70年代前,城市迎亲仪式从简,新郎新娘或步行或骑自行车迎娶。婚礼在男方家中举行,中午新郎由亲友陪同,在新娘家吃喜酒,晚间则在男家宴请亲友宾客,酒席不过数桌。

干部结婚仪式更简,一般只向亲友同事分送糖果,宣布结婚。70年代后期婚礼渐趋奢华,迎娶用三轮车(人戏称“大篷车”)数辆满载新娘嫁妆,结队而行,引人瞩目。

80年代中期后,大操大办之风兴起,迎娶都用小轿车,有的滥用公车,少者一二辆,多者七八辆,车前玻璃窗上贴大红双喜字,新郎新娘由傧相陪同,迎娶时鸣鞭炮,虽新房近在咫尺或新房即在原地,必乘汽车沿街游驶。新娘大多披白色婚纱,新郎则穿黑色西服。

晚间男女双方家长及亲友同至酒家饭店赴喜宴,新郎新娘由傧相陪伴,立酒家饭店大门前迎候宾客,新郎向宾客一一敬烟,新娘手持钱包,对小辈分送礼金,一般数十元。酒席价每桌数百元(80年代末一般每桌200元至250元),由男女两家合办,费用由男方负担。

酒席毕,剩菜如鸡鸭鱼蹄膀等大菜,由双方各自拿回家去。80年代末,时兴拍摄婚礼录像。

农村婚礼民国时期大多沿袭旧俗,迎亲前女方索礼,如“谢娘篮”、“请坐礼”、“抢舅礼''等,甚至女方父母有索“肚子痛钱”的。俗称“发轿还要银百元,媒人随轿送五盘”。

男方娶亲要挑选已婚青壮年人抬轿或摇船,如花轿迎娶,轿前要由父母双全的两童男提灯。迎娶或派人或新郎亲迎,必须见门作揖,女方才将一道道门打开。

女方上轿前,先隔门槛由女方亲戚传递嫁妆,男方候接,嫁妆一般少于男方礼金。然海盐澉浦一带,历来讲究嫁妆的丰盛,称女儿为“赔钱货”。

嫁妆中马桶必备,俗称“子孙桶”,红漆,内放一包花生,两个染红的半熟鸡蛋。当新娘上轿时,轿前铺芦席(或米袋),新娘踏着上轿,意为不带走娘家的泥土,也有舅父或兄弟抱上轿的。

新娘上轿必须哭,称“哭发哭发”。一般新娘是小声哭泣,母亲是大声哭泣。

新娘上轿后,先由母亲喂饭,然后由兄弟扶轿杆,起轿。

6古代宫廷成亲的流程

皇帝“大婚”全过程 俗话说,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意思是老婆多多,后宫可供 的美女多多。

但是,虽然皇帝有这么多女人,一般一生也只能结一次婚,此即所谓“大婚”。不过,也有例外,如果皇帝离婚了,把应该成为皇后的老婆给废黜了,有可能再结一次婚。

如清顺治皇帝,因为原配博尔济吉特氏“与朕志意不和”,降之为静妃后,他又与另一个女人结了婚,这后一女人便是孝惠皇后。皇帝身边的嫔妃再多,也是享受不到结婚排场的。

如顺治皇帝,虽然他敢把原配给废黜了,但对宠爱无比的董鄂妃,也只能悄悄地“迎接”进宫,而不是“迎娶”,连册封都不敢逾制,册封时“不设卤簿,不奏乐,王、贝勒、贝子、公等,不次朝贺礼”。所以,做皇帝的女人,除了皇后外,其他都是二奶、三奶的份。

皇帝找老婆与民间在程序上并没有两样,一般也要遵守《礼记》中约定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亲迎。不同的是,仪式更为隆重和讲究。

为了娶媳妇,皇帝也要给老丈人家送彩礼,但不是亲自去,而是派适合的臣子去,也不会亲自去上面迎娶,是老婆娘家人送上门的。 这彩礼对皇帝的老丈人来说,是一份真正的厚礼。

如在汉代,仅黄金要送万斤以上。东汉桓帝刘志娶权臣梁冀的闺女时,照着孝惠皇帝纳后的例子办,“聘黄金二万斤,纳采雁璧乘马束帛,一如旧典”,礼金翻了一倍。

实际上,在完成“六礼”的每一个过程中,皇帝家都要送彩礼。皇帝即便想多结几次,也是不是那么随便的,要花大价钱的。

皇帝结婚也要进“洞房”。与民间新房就是洞房的习俗不一样,皇帝结婚的洞房并不在自己的寝室内,并没有固定的洞房,一般会在举行仪式的地方先找个房间临时用用。

明清两朝皇帝结婚一般在坤宁宫举行。坤宁宫是皇宫中后三宫的第三宫,在明朝是皇后的寝宫,清朝时将东面两间设为皇帝大婚时的洞房,西面五间则改为祭祀萨满教的神堂。

清朝皇帝大婚娶老婆相当隆重,也极为讲究。新娘子要从大清门抬进来,经天安门、午门,直至后宫。

而妃嫔进宫,只能走紫禁城后门神武门。 晚清贵为天后的慈禧太后,也未能从走大清门,这成了她心头一生的痛。

慈禧当初仅是嫔妃,1851年以秀女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因得咸丰皇帝宠幸,1854年进封为懿嫔。虽然母以子贵,亲儿子载淳后来做了皇帝,但也改不变了她与咸丰的婚史。

所以,后来,儿媳妇阿鲁特氏,也就是同治的皇后,一句话--“奴才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惹恼了慈禧太后。同治死后不久,慈禧便逼她自杀殉葬。

皇帝的洞房比老百姓家的要高档豪华多了,但也不能免贴红双喜、喜庆对联的习俗。洞房的主题也是大红色,形成红光映辉,喜气盈盈的气氛。

床前会挂“百子帐”,铺上会放“百子被”,就是绣了100个神态各异小孩子的帐子和被子;床头悬挂大红缎绣龙凤双喜的床幔,帝王之家也“多子多福”。隋唐时,皇帝的洞房铺设地毯,设置多重屏障,龙凤大喜床的四周有布幔,洞房的私密性很好。

在清朝,洞房一般设在坤宁宫的东暖阁,墙壁都是用红漆及银殊桐油髹饰的。洞房门前吊着一盏双喜字大宫灯,鎏金色的大红门上有粘金沥粉的双喜字,门的上方为一草书的大“寿”字,门旁墙上一长幅对联直落地面。

从坤宁宫正门进入东暖阁的门口,以及洞房外东侧过道里各竖立一座大红镶金色木影壁,乃取帝后合卺和“开门见喜”之意。 洞房内金玉珍宝,富丽堂皇。

东暖阁为敞两间,东面靠北墙为皇帝宝座,右手边有象征“吉祥如意”的玉如意一柄。前檐通连大炕一座,炕两边为紫檀雕龙凤,炕几上有瓷瓶、宝器等陈设,炕前左边长几上陈设一对双喜桌灯。

东暖阁内西北角安放龙凤喜床,喜床上铺着厚厚实实的红缎龙凤双喜字大炕褥,床上用品有明黄缎和朱红彩缎的喜被、喜枕,其图案优美,绣工精细,富贵无比。床里墙上挂有一幅喜庆对联,正中是一幅牡丹花卉图,靠墙放着一对百宝如意柜。

现在故宫开放了,有机会大家可以去看看这间皇帝的洞房。 皇帝的洞房自然是不能闹的,但礼节少不了。

那皇帝入洞房后,首先要做什么?在民间,新郎新娘一入洞房可能就急不可耐,直奔主题--上床了。皇帝可不行,得把全套的活动进行完毕才能共度良宵。

据《新唐书·礼乐志八》(卷18)“皇帝纳皇后”条的记载,唐帝、后的大婚相当复杂,入洞房后先要祭拜神灵,向天、地、祖宗表达敬意。实际上,这种祭拜活动在进洞房前就开始祭了,要入同牢席,婚后数天也都要进行不同性质的祭拜活动。

在新房东房间的西窗下设有餐桌,桌前列有像征夫妻同席宴餐的豆、笾、簋、篮、俎,这意思与民间“以后吃一锅饭”是一个意思。进入洞房后的行祭拜活动在行合卺(音jǐn)礼前进行。

这每祭一次,新人便要一起吃一次饭,这样真的到了上床前肚子也饱了,不至于饿着肚子了。因为饮了点酒,还可以把双方的情趣调节到位,也算是上床前的一种调情手段。

所谓的“合卺礼”,就是民间所谓的“喝交杯酒”。“同牢”,就是夫妻两人一起食用弄熟的牺畜内,如一头小猪;“合卺”,本意是把破开的瓠合为一体,古时多用之盛酒。

把帝、后各自瓠内的酒掺和到一起,共饮,即。

7请问古代结婚的具体内容是如何的

在古代,结婚就不叫结婚了,一般叫出嫁或娶媳妇,文雅点就叫娶亲或迎亲当然女方就叫出嫁,男方叫娶媳妇了!结婚当天的步骤是:

●抬轿起程:在锣鼓、唢呐、舞狮的伴随下,花轿开始起程。按传统,新娘应该被兄弟背出来送上轿子。不过现代人多独生子女,只能由表兄弟或伴郎代劳,通常也改背为抱了。花轿的路程目前只是走走形式,除非两家特别近,要不从上海这头抬到那头,肯定累趴下。不过按照惯例是要给轿夫红包的,否则他们会有意颤动花轿,让新娘“好受”。

●跨火盆和射箭:古礼中是新娘坐花轿过炭火盆,不过现在通常都是新娘在媒人的搀扶下直接跨了。然后在下轿之前,新郎还得拉弓朝轿门射出3支红箭,用来驱除新娘一路可能沾染的邪气。

●拜堂和交杯酒:火盆之后有的还要跨过马鞍,征兆新人婚后合家平安;然后才由新郎用条红布包着的秤杆挑开新娘头上的喜帕,这时,一对新人就该正式拜堂了。拜堂后最重要的部分不是交杯酒(合卺酒),而是给双方高堂敬茶,通常这个时候是弄得一群人声泪俱下,场面之感人,在热烈的喜庆气氛中也透渗透着浓浓的亲情。

●同心结发和谢媒:现代的娶亲仪式,很多都是把该在洞房里的事搬出来展示。比如说结发,应是新人在洞房里相互剪些头发,作为夫妻关系的信物放在一起保存,现在则是当众表演。之后双方母亲同点龙凤烛,新人交换香书美玉做信物,再请出媒人赠送蹄膀。

结婚前当然要有说媒,提亲,下聘,订亲,最后才是迎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4008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2
下一篇2023-10-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