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民牺牲2年后,毛远志才知噩耗,毛泽东用文天祥名句含泪劝导

毛泽民牺牲2年后,毛远志才知噩耗,毛泽东用文天祥名句含泪劝导,第1张

1943年9月27日,毛泽民于新疆被秘密暗杀——而过程也是极为惨烈的,先是受尽了各种酷刑,然后被特务勒死,最后草草掩埋在郊外,年仅47岁。

在早前,由于毛泽东胞弟毛泽民,在苏区治理经济的能力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所看重,所以在毛泽民路过新疆之时(当时毛泽民取道新疆去苏联看病),盛世才便将其挽留了下来。

而当时的毛泽民认为,如果抗战能够有割据新疆这样的人物作为伙伴,也将会更加便利,于是便同意了这项决定,加入新疆政府成为了盛世才的财政部长。

不过尽管毛泽民一直兢兢业业为盛世才搞经济,但却仍旧被盛世才所忌惮。甚至到后来,蒋介石再次开始反革命的时候,盛世才为讨好蒋介石,居然出卖了在新疆的***人,而毛泽民同志便是其中之一。

虽然毛泽民牺牲的消息并没有在官方发布,但坊间早有流传,而毛泽东也逐渐地接受了这一事实。但他并没有将这个噩耗告诉自己的侄女,也就是毛泽民的女儿毛远志。面对侄女多次询问,他总是会借机敷衍过去。

——因为当时的毛远志才20岁,毛泽东怕她承受不住打击。后来在他的长子毛岸英于朝鲜战场战死之时,毛泽东也是这样干的,直到两年后才告诉自己的儿媳刘思齐。

这便是毛泽东的为人,在任何噩耗传来的时候,毛泽东始终都是选择一个人顶下来,他宁愿独自承受这份痛苦,也要尽自己最大努力保护家人们。

1945年10月,毛泽东刚从重庆谈判回来,侄女毛远志突然找了过来,原来毛远志找了一个山东男朋友,叫做曹全夫,两人想要得到毛泽东的认可。

——毕竟在陕北,毛远志身边最为亲近的人便是毛泽东了,按照我们中国的传统婚姻观念,两人好上后,只要再得到长辈的认可,这桩婚事便算是成了。

一向倡导自由婚姻的毛泽东,本身就不太会插手后辈们的私人感情,而在看到谦逊腼腆的曹全夫后,更是非常满意。他微笑着点了点头,在吃饭的时候还特地夹了一大片扣肉放进了曹全夫的碗里,代表着自己对这个后生的喜爱。

看到毛泽东“默许”了,饭桌上一时间欢声笑语,气氛十分的欢快。而就在这个时候,饭桌上一个叫余建新的人看到毛远志,突然想到了其父毛泽民——毛泽民是他的战友,如今已经很久没消息了,他一直十分担心。

他认为毛泽东可能清楚他的下落,于是便乘着这个机会,拿出了毛泽民的照片递给毛泽东,并问道:“他现在人在哪里?我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了,很想念他。”

毛泽东一看,愣了一下,原来脸上洋溢的笑容不见了,他嘴角微微抽动了几下,然后长叹了一口气,丧弟之痛顿时间再次涌上心头,表情悲痛欲绝。

此时的毛泽东知道再也隐瞒不下去了,于是用极其严肃的语调告诉大家:“他已经被反动派杀害了……”说完这句话后,经历过大风大雨的毛泽东也失去了原有的镇静,他离开了饭桌,慢慢地走进了他办公的窑洞。

在这个时刻,他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而作为一个领袖,他不想被人看到他的伤感,让别人为他感到担心。

而与此同时,同在饭桌上的毛远志也已经哭得泣不成声,毕竟这个消息对她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她多么期望父亲能够从新疆回来,然后告诉父亲自己已经有了未来的依靠,让他不要惦记着自己。

但谁又知道,大喜立即转成了大悲。她用手捂住自己的脸,尽量不去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他人,但那痛哭到失声的悲痛之情,谁见到不会为之心酸呢?

不知道哭了多久,毛远志想起了同样悲伤的伯伯毛泽东,于是她擦干眼泪,走进毛泽东的窑洞,坚定地说 :“伯伯,您放心,我能挺得住,我会坚强起来的。”

看到既坚强又懂事的小侄女,在自己难过之余还知道安慰自己,毛泽东眼里也充满了欣慰。但他看到毛远志眼角的泪水,仍旧不禁鼻子一酸,潸然泪下。

为了让毛远志,彻底走过这段困难时光,他用了文天祥的一句名言来劝导侄女,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要好好继承父志啊。”听到到这番话后,毛远志也坚定地点了点头。

父亲毛泽民是毛远志一生的痛,也是她此生唯一的遗憾。

1923年,毛远志在老家韶山冲出生。

其母亲王淑兰在毛泽民17岁那年就嫁到了毛家,而她在大哥毛泽东与大嫂杨开慧的影响下,对于革命也有着极大的热衷。在家乡的时候,她经常协助杨开慧,一起开展妇女运动,是组织农村妇女解放的中流砥柱。

在小时候,因为常和毛岸英与毛岸青两兄弟一起玩耍的缘故,毛远志很受伯母杨开慧的喜爱,杨开慧甚至笑称她是一个“假小子”。当时在毛远志心中,留下印象最深的除了母亲王淑兰,便是伯母杨开慧了。

其实父亲给她的感觉并不是那么深刻——毛远志对于父亲的记忆,仅仅只局限于一个大概的外在形象,他经常穿着一身白色的土布短衫,喜欢挑着担子,身材比较魁梧,而且面容很慈祥,给人一种很厚重、可靠的感觉。

当然这也不怪毛远志,因为当时的她年龄还小。

而且当时的毛泽民已经加入了中国***,由于从事革命的需要,他与兄长毛泽东经常要出远门,一般都很少回家,毕竟无论是为了家人安全着想,还是为了革命都必须在外地游走,彻底地与家人断了联系。

——在毛泽民的一生中,一共有三位妻子。而之所以最初会与原配王淑兰,也就是毛远志的母亲离婚,其实也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她们的周全,让敌人不会由于找不到自身下落,而拿家人出气或是相要挟。

但即便如此,王淑兰却仍旧没有选择离开毛家,她激动地对丈夫说道:“我生是毛家的人,死是毛家的鬼,你就放心去干革命吧,我会把远志带好的。”

毛泽民离开后,此时的王淑兰在带孩子之余,也仍旧没有忘了自己的革命事业,在1926年的时候,她也加入了中国***,投入到湖南农民运动的斗争中了,并担任秘密交通员的工作。

不过随着后来局势越来越严峻,白色恐怖充斥着整个湖南。在1929年的时候,正在执行任务的王淑兰不幸被捕,并被关进了长沙陆军监狱。当时的毛远志虽然只有6岁,但敌人居然也没有要放过她的打算,将其一同投送进了监狱。

在监狱当中,毛远志跟着王淑兰受尽了磨难,但因为有母亲的照顾,她仍旧十分坚强地活着。

1930年7月,红军攻打长沙,在监狱中的难友们乘着这个机会开展了一个越狱计划。在那天,难友们乘女看守不备,揪住她的头发,逼其拿出钥匙,最终趁乱打开了牢门,王淑兰则带着毛远志逃出了监狱。

但逃出来后,因为身无分文,加上要躲避敌人再次围捕(而且当时地下党组织破坏严重,已经与组织失去了联系),她们的生存状况变得十分艰辛。为了维持生计,王淑兰甚至被迫乞讨要饭。

1931 年冬天,王淑兰带着毛远志来到了上海,因为在此之前得知了丈夫毛泽民一直在这里从事地下工作,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奔丈夫的确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但谁能想到,当她们历尽千辛万苦到达上海的时候,等来的却是失望——因为此时的毛泽民临危受命,成为了苏维埃政权的经济部部长,已经离开上海去了苏区。

来 时尚 且可以凭借着一口气,一个信念撑着,但返回的时候却不是那么简单的,饱受摧残的王淑兰在回去后已经花光了所有盘缠,她知道继续这样过下去都得饿死。所以王淑兰只好忍痛将女儿毛远志送去当童养媳,毕竟这样至少不会跟着自己受累。

时间到了1937年,此时的毛泽民已经在陕北安稳了下来,毛泽民想起了自己还在受苦的女儿,在之前他因为自己也处于危险之中,没有办法顾及。但到了现在,他已经有了安稳的环境,可以将女儿接过来了。

于是他连忙给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负责人写了一封信,告知自己还有个女儿在湖南,让他借助影响力帮忙寻找,之后把她送来延安

当年底,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终于联系上了王淑兰,并将毛泽民的意思告知了王淑兰。知道自己的女儿终于能够见到爸爸,并且重新开始生活,王淑兰自然很高兴,满心欢喜同意了这档事。

不过在临走前,王淑兰再三叮嘱毛远志 :“(毛泽东)伯父干的是国家大事,你到延安后,要少去打扰他,小孩子要靠自己勤奋。”也算是对女儿的一个临别劝告吧!

从湖南到陕西,在我们看来这并不远的路途,毛远志她们足足走了一个多月。但即便如此,一路上毛远志仍旧十分开心,她内心充满了期待,还时不时拿出父亲的照片看了又看。毕竟她已经太久没见到自己的父亲了,她有很多很多的话想对自己的父亲说,而这些都是她如今前行的动力。

在1938年年初,毛远志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只不过令她失望的是,当她以为要见到久违的父亲之时,父亲却未出现,因为这个时候的毛泽民已经去了新疆。毛远志就这样再次与她敬爱的父亲擦肩而过了,而这次过后他们也没了再次相见的机会,只不过懵懂的毛远志还没有预料到。

当时毛远志刚到达延安,毛泽东便派人来接她了,见到毛泽东她有些胆怯,每当毛泽东将目光落在她身上的时候,她总会害羞的低下头。毕竟对她而言,这个伯伯看起来似乎有些陌生。

但在胆怯之余,目光中还有很兴奋的,因为她终于再见到了亲人,这次是伯伯,那父亲还会远吗?只不过当她逐渐地和毛泽东唠嗑了很久后,也不见父亲出来,她脑子里一时间写满了疑惑。

站在旁边,吃着毛远志带来的家乡特产的毛泽东仿佛看穿了毛远志的心思,他笑呵呵地告诉毛远志:“你爸爸去很远很远的新疆工作了,离开延安已经快 3个月了;既然你已经来到延安,就不怕见不到你的爸爸。”

毛远志虽然有些失落,但听到了毛泽东这番安慰后,情绪也慢慢恢复了,甚至还踌躇满志地对毛泽东提出要参加八路军,因为她希望当父亲再次看到她的时候,自己已经成为了一名顶天立地的女革命斗士。

不过毛泽东认为她基础太差,知识水平还不够,让她先到当地上学。当一个人下定决心干一件事的时候,事将都不是事。很快,毛远志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学完了五年课程,为了学习甚至几个晚上都不睡觉,相当的刻苦。

因此,在1941年的时候,她正式成为了一名正式党员。她迫不及待地将这一喜讯告诉给了毛泽东,毛泽东也很兴奋,直接拿出一沓纸和两支铅笔送给毛远志,毛远志则把它们当宝物一样,紧紧地贴在自己胸口上。

在延安的日子相比以前,可以说是好了很多,因为这里不仅有较为安稳的环境,还有可靠的大伯,毛远志内心是满足的。但她还有一个未能完成的心愿,那就是见到自己的父亲。她从来没有放弃心中的期盼,始终希望有一天能够与父亲在延安团聚。

只不过过了八年,到了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了,她也没等到这一天,再次听到父亲消息之时,也已经是他在新疆牺牲的消息了。

好在此时的她,身边也已经不再是一个人了,不仅有毛泽东这个大伯,还有自己的丈夫曹全夫。当时在她得知父亲牺牲后,是毛泽东站了出来,给予了她安慰,还有超出寻常的父爱;而她的丈夫作为她的知己,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一直陪伴在她的左右,成为了她前进路上的依靠。

没有。电视剧血战松毛岭中,为了掩护同志们撤退,余光明带着团队的人留下坚持坐镇,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朱音没有和余光明结婚。血战松毛岭讲述了余光明、项万金、李光祖、李革命等基层年轻红军战士在松毛岭阵地血战七天七夜,坚定革命信仰并为此奋斗献身的青春热血和成长故事。

毛远志晚年身患癌症,坚持与病魔作斗争,不幸于1990年7月6日在北京病逝,终年67岁。党组织对她革命的一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赞誉她为“中国***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的好女儿。”如今,毛远志静静地躺在韶山这片生她养她的故土上,默默地陪伴着她的祖父、祖母和母亲……

毛泽东1928年与贺子珍结婚,杨开慧是1930年11月14日牺牲。

1928年贺子珍在湘赣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前委机关做机要和宣传工作,毛泽东上井冈山后,被袁文才派到毛泽东身边工作,同年与毛泽东结婚,任中共湘赣边特委机关秘书、毛泽东的秘书。

1920年冬,杨开慧和毛泽东结婚,1922年初加入中国***,成为毛泽东的助手。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去领导秋收起义,开展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杨开慧则独自带着孩子,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革命整整3年。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她拒绝退党并坚决反对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随之被害。

贺子珍婚变

1937年,贺子珍同毛泽东怄气,伤病体弱的她到西安养病,又辗转随共产国际的代表从新疆去了苏联。去了苏联之后痛失儿子,而且还得罪了国际儿童院的院长,最后被关入疯人院。

1939年的一天晚上,从报道上得知毛泽东与江青结婚了,默默咽下了苦水,去忍辱负重,保持自己苦涩的尊严。1948年深秋,随着辽沈战役的结束,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沈阳。困苏十年贺子珍带着岸青、娇娇回归故国迁到了沈阳。在这里,贺子珍与分别了十三年之久到东北来疗养的妹妹贺怡重逢了。

1959年夏,贺子珍与毛泽东庐山重逢,这一见也成了永诀。

-贺子珍、-杨开慧

人这一生要做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选择,这些选择看似微不足道,却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有些选择会让一个人从低谷走向人生巅峰,有些选择却会让一个人抱憾终身,从此活在后悔和遗憾中。

1937年7月中旬,贺子珍作出了一个选择:离开延安,离开毛主席,到苏联治病、求学。这个选择,断送了她和毛主席长达10年的夫妻情分,让她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只能和孤单作伴。

1947年贺子珍回国,提起当年的决定,她不止一次地说: “我好悔!” ,只可惜,时光不会倒流。

朱旦华是毛主席的弟弟毛泽民的遗孀,早在延安时期就和贺子珍相识。贺子珍回国后,两个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贺敏学是贺子珍的哥哥。 贺子珍心里的那份懊悔,对毛主席的那份深情,贺敏学和朱旦华可能是最了解实情的人

1958年,贺子珍到南昌疗养,向江西省委提出想在南昌常住。因为这里是她的故乡,她对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热爱,那么熟悉。而且朱旦华和现任丈夫方志纯也生活在这里,这一切使贺子珍感到非常亲切。

方志纯时任江西省委书记,得知贺子珍的请求后,立刻组织相关领导开会讨论。 会上,大家一致认为,要尽一切可能保障革命老同志的生活。 于是,江西方面同意了贺子珍的请求。

方志纯为贺子珍安排了一栋二层楼房的小院,地址在南昌三纬路20号。这里环境清幽,住户少,院子中有几棵梧桐树,郁郁葱葱,既赏心悦目,又能把庭院包裹得严严实实,避免人打扰。贺子珍一眼就看中了这座院子,在三纬路20号安顿了下来。

为方便贺子珍静养,江西省委还配备了 服务员、炊事员、秘书等工作人员。她的行踪和身份一律对外保密,身边的人称呼她为“姨妈”,这个称呼一直延续到贺子珍去世。

贺子珍的小院离朱旦华家只有10分钟的路程,两家人常常相互串门。贺子珍经常到朱旦华家做客,两个人谈论革命时期的往事,不亦乐乎。

有趣的是,警卫员给贺子珍倒的茶,她从来不喝。到吃饭的时间,朱旦华和方志纯邀请她留下来一起吃。贺子珍也总是摇摇头,表示她吃过了。

贺子珍的这份拘谨,朱旦华看在眼里,却完全由着她的性子。作为朋友,她亲眼目睹了贺子珍这些年,由哈尔滨辗转到天津,再由天津辗转到上海,又由上海辗转到江西,像漂泊无依的浮萍,过着寂寞孤单的生活。朱旦华心里只有心疼,只想给她更多的理解和关心。

有一次,两个人聊起 “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 ,贺子珍神情忧伤,仿佛一下子被拽回到几十年前。她望着窗外的梧桐树,动情地说道:

聊着聊着,贺子珍想起了30多年前的种种尤其是1937年夏天发生的一切。

那是1937年,贺子珍跟随毛主席到达延安,到了延安她发现自己的文化水平跟不上,这让她有很深的思想包袱。

毛主席和贺子珍都是性子急的人。但毛主席风趣幽默,能和广大年轻人、知识分子打成一片,受到延安年轻人们空前的尊敬和爱戴。

男青年、男知识分子喜欢和毛主席侃侃而谈,贺子珍是欢迎的;女青年、女知识分子和毛主席交流的时间一长,贺子珍就会“闹”。哪怕中央领导们的夫人出面劝阻,告诉贺子珍这是工作,再正常不过,她也听不进去,和毛主席的隔阂越来越深。

毛主席给足了贺子珍面子,没有当场发火,回到家,苦口婆心地提醒贺子珍,她的行为已经违反了组织纪律,需要做出深刻的检讨。

可是贺子珍接受不了,一心认为毛主席嫌弃自己没有文化,说什么都不肯承认错误,还撂下狠话:要离开延安,到苏联治病、学习,绝对不让毛主席小瞧了自己。

和朱旦华聊到这里,贺子珍脸上浮现出一丝酸涩的笑容,又自责地说: “我是乡下人,没有见过世面。”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造成贺子珍内心的不平衡,让她和毛主席产生隔阂,一气之下远走苏联,从此她的悲剧人生拉开了帷幕。

在那次谈话中,贺子珍还对朱旦华提起毛主席的“三次挽留”,哪怕已经过去了20年,她的语气中还是满满的自责。

要到苏联,需要先到延安,从西安坐车到兰州,再坐车到迪化,在新疆办出境签证到苏联。贺子珍到达延安后,毛主席托人带去口信,让她不要一意孤行,取消去苏联的计划。

毛主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希望夫妻之间能够互相谅解,消除嫌隙,重新来过。可惜,贺子珍还是固执己见,坚持要到苏联。

1937年11月25日,贺子珍到达兰州,毛主席又发来电报,请她不要去苏联,返回延安。贺子珍心意已决,没有理会。

1937年12月25日,贺子珍乘坐苏联飞机从兰州到达迪化,当天下午又继续飞往莫斯科,到达苏联已经是12月底。

贺子珍到达苏联后,毛主席亲自写了一封信,信写在毛主席用过的手帕上,信中说 :“我们难道就此分手了?” 贺子珍让人捎回一封诀别信: “就此分手。”

贺子珍的决绝,彻底断送了她和毛主席长达十年的夫妻情分。从此夫妻二人桥归桥,路归路。可谁能想到,到达苏联没多久,贺子珍就后悔了,可惜这时候,已经没有回头路可以走

贺子珍在苏联待了整整十年,其中的辛酸和艰难只有她自己知道。后来每次提起在苏联的时光,她就忍不住泪流满面,难过地说: “我不想再回忆这些。”

1947年贺子珍回国,她想要开始新生活,可一直忘不掉毛主席,还曾对战友说: “我想见一见毛主席,说句话,握个手就行。” 可是她的愿望一直没能实现。

朱旦华明白贺子珍心里的懊悔,以及她对毛主席的深情厚谊。可是作为旁观者,她只能尽可能地安慰她,不让她陷入悲伤的情绪中。

有一天,江西省有关部门筹办了一场工业展览,朱旦华邀请贺子珍一同参观。二人乘车来到展览地点,进大门时,看到门口摆着一座毛主席立像。

看到立像的那一刻,贺子珍便愣住了,脚似有千斤重,再也不肯向前走,只顾静静地看着,没过一会儿就泪流满面。

朱旦华看着这一幕,心里由衷地难过,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劝说,只能在心里责怪自己: “应该先来看一下,就不会让她触景伤情了。”

眼看展览就快开始了,朱旦华不得不说:“子珍,我们进去看展览。”贺子珍还是不肯进去,说:“不。我就在这里看。”说完,还是呆呆地看着立像,过了好半天,才自言自语地说: “我好悔!”

朱旦华也忍不住流下眼泪,只好陪着贺子珍呆在原地。那天回去的路上,两个人什么话都没有说,心里却好像有千斤重

毛主席曾说: “贺子珍跟了我这么多年,受了很多苦,但她是对我最好的一个女人。” 贺子珍当年的诀别信,毛主席一直保留在他的铁箱子里。

毛主席每次南巡路过南昌,都会住在省委招待所1号楼,与贺子珍的家三纬路22号只有几百米的距离,可是,两个人没有机会见面。

1949年,阎长林带着李敏去看望贺子珍,交谈中,贺子珍聊起和毛主席的往事,感慨万千。回京后,阎长林把贺子珍说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毛主席,毛主席说: “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

1953年,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长谈,让贺敏学劝贺子珍再婚,贺敏学为难地说: “子珍妹妹曾经讲过,她一生只爱一个人,不会再婚了。你是知道的她的性格的,她决定了的事情不容易改变。”

毛主席听完后,重重地叹了口气。毛主席一直记挂着贺子珍,虽然不再是夫妻,但作为昔日的同志、战友,他希望贺子珍能够迎接新生活。

1959年夏天的一天,贺子珍接到省委通知,由朱旦华和杨尚奎的夫人水静陪她上庐山度假。贺子珍没有意料之中的那么高兴,她过惯了勤俭节约的日子,不喜欢铺张浪费,更不愿意花公家的钱,第一时间拒绝了组织上的安排。

后来,在水静和朱旦华的极力劝说下,贺子珍同意和她们一起上庐山。 在庐山的第一个夜晚,是朱旦华陪着贺子珍度过的。

第二天,朱旦华和水静陪贺子珍游览庐山的各个景点。看着眼前的高峰、瀑布、幽谷、溪流,贺子珍神清气爽。那一天,贺子珍的心情格外轻松,高兴了一整天。

到了晚上,朱旦华对贺子珍说: “我们去会见一个人。” 贺子珍满脸疑惑,问道:“谁?”朱旦华卖了个关子,说:“见了你就知道了。”贺子珍没想到晚上还有安排,心里直打鼓,又充满期待。

没过多久,轿车便来接贺子珍等人。车辆在庐山上缓缓行驶,最后在一处别墅的庭院停了下来,朱旦华扶着贺子珍下车。而此时,一位警卫员早早就在门口等候,看见贺子珍后,立刻迎过来搀扶着。

警卫员和水静一左一右扶着贺子珍迈上宽大厚实的木楼梯,缓缓登上二楼,走到一间大厅里,只见毛主席坐在大厅的沙发上。

毛主席见到贺子珍,立刻站起身,笑着和她打招呼,请她坐下。然后对水静说:“谢谢你,你可以走了。”

这时候,卫士封耀松端来两杯水,放在毛主席和贺子珍面前。毛主席对他说:“这里没你的事了,你也走吧。”就这样,屋子里只剩下毛主席和贺子珍。

他们面对面坐在两把藤椅上,中间只隔着一张茶几。 这短短的距离,两个人整整走了22年。

那一刻,贺子珍仿佛在做一场梦。她怎么都想不到,有一天还能见到毛主席,还能和他说说话、聊聊天。贺子珍心里抑制不住的激动,只顾着流眼泪,一句话都说不出口。

毛主席见状,温和地说:“我们见面了,你不说话,光哭,以后见不到了,又想说。”他很关心贺子珍的生活,问道: “你这几年生活得怎么样?身体都好吧?”

听到毛主席体贴的问候,贺子珍的情绪平静了许多,她上上下下打量着毛主席,关切地说: “我好多了,你的身体倒大不如前了。” 毛主席说:“66岁啦,老了,忙呀,比过去打仗还忙!”

接着,毛主席询问贺子珍在苏联的情况,贺子珍一五一十的作出回答。毛主席不住地叹了口气,说: “你当初为什么一定要走呢?你到了兰州,我打电报给谢觉哉,请他劝你回头,可你就是不回头。”

说这句话时,毛主席表情哀伤。贺子珍的眼泪又忍不住留下来,哽咽得说: “都是我不好,我那时太不懂事了。” 说完,两个人沉默了好久。

一个多小时后,毛主席站起来说: “时间不早了,我们明天再见面,再谈谈。” 可是第二天,毛主席忙于公事,很早就下山了。贺子珍只好跟着朱旦华返回南昌。

贺子珍和毛主席只交谈了一个多小时,即便是相对无语,那也是他们十年间,一同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的默契呀。

贺子珍年轻时性格强硬、倔强,有自己的主意,一旦作出决定,四头牛都拉不回来。而几十年后,她卸下了往日的锋芒,对毛主席说:“都是我不好。”这五个字,字字恳切,道尽了她内心的懊悔。可惜一切都不可能从头来过

自那次庐山之行后,贺子珍就喜欢上了庐山,1960、1962、1966年她都曾上庐山静养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是因为在这里,她感觉离毛主席近了一步。

可谁能知道,这一次匆匆一见,竟是永诀

在外孙孔继宁的印象中,外婆贺子珍常常坐在院子里,抽着烟,望着远处。贺子珍回国后,毛主席的每一次问候,甚至每一次物品的馈赠,都让她没办法平静下来,心头无法平静的思绪,让她常常陷入哀伤之中。

后来,贺子珍自己承认,她每次对着毛主席的肖像,一坐就是半天、一天,很久都不愿意说一句话。

1976年毛主席逝世,贺子珍想见毛主席最后一面,去北京参加追悼会,却没能成行。从那以后,贺子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瞻仰毛主席遗容,看一看曾经与她生死相依、风雨同舟的人。

1979年6月,中央同意贺子珍的请求,允许她参观毛主席纪念堂。9月3日,中央派专机把贺子珍接到北京,住在解放军总医院。

出发去纪念堂之前,大家都纷纷叮嘱贺子珍: “姨妈,到了毛主席纪念堂,不能发出任何响动,更不能大声哭,这是纪律!姨妈,你一定要答应哦,不能哭,要听组织上的安排!我们就在您的身边。” 贺子珍点点头,作为党的老同志,她是最遵守纪律、最听话的人。

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贺子珍一行人从解放军总医院出发。一路上,她紧紧地握着早就准备好的手绢。

到了人民大会堂,贺子珍坐着轮椅,从纪念堂北门进入。女儿李敏和女婿孔令华代替她献上一个心形花圈,缎带上写着: 永远继承您的革命遗志,战友贺子珍率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敬献。

花圈的形状、缎带上的字,都是一家人共同参谋,贺子珍做最后决定的。心的形状,代表贺子珍和女儿一家对毛主席深深的思念和眷恋。

照相完毕,众人来到瞻仰厅。这时候,升降机缓缓升起,贺子珍终于见到了毛主席的遗容。 距离上一次庐山相见,过去了整整20年。

出发前,贺子珍在心里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看看毛主席的遗容,不能哭。可是,曾经的革命伴侣,曾经的战友、同志静静地躺在这里,看不到她的身影,听不出她心底的哀悼。贺子珍的泪水不听使唤,还是不由自主地流下来。她只能一边细看,一边用手帕擦拭眼泪。

整个瞻仰过程只有10分钟,期间,贺子珍没有说一句话。离开纪念堂后,贺子珍坐上轿车,她的目光还一直朝毛主席纪念堂的方向深深凝望,她是不是想说: “我走了,润之。”

回家后,贺子珍对外孙女孔东梅说: “外公只是睡着了。他不是神,他是人,他也需要睡觉。” 也许在贺子珍心里,毛主席一直没有离开过,他的音容笑貌一直被她永远铭记

后来,外孙女孔东梅回忆说: “外婆当时70多岁,人世间少有的 情感 ,在那一刻迸发出来,她没有嚎啕大哭,但她的心里,我相信是非常复杂的。”

1984年,贺子珍病逝于上海,享年75岁。她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也有着刻骨的孤单与寂寞。在人生的后半程中,贺子珍一直生活在遗憾和悔恨当中。

她是一位坚强的女性,也是一位勇敢的母亲,更是值得尊敬的革命老前辈。如果没有那次毅然决然地“出走”,她的人生是不是会有另一番景象

这个人结婚,竟然能让毛主席随礼100万?

1949年12月30日,陕西清涧县的一个小破农村当中,正在举办一场简单的婚礼,婚礼现场没有什么人,都是家里的亲戚长辈之类的,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穿着军装的人,出现在了门口,看到这个人的时候新郎都愣住了。

新郎抛下妻子赶紧跑了过去,军人递给新郎一封信,,同时还有一个包裹, 众人看到信中的话都愣了,这封信竟然是伟人毛主席写的,并且还是随礼来的。

信中写道,瑞歧同志:派马汉荣同志前来参加你的婚礼,祝你俩白头偕老,努力为新中国的建设多做贡献。 顺捎上100万元请收下。毛泽东

这100万在当时可是天价啊,不过这100万是旧币,即便是旧币折合成人民币也要100元了,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一个普通人工资也就才几块钱而已,这100元相当于很多人一年的工资了。

这下村民都炸了锅了,新郎和毛主席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并且毛主席还给他随礼这么多呢?

新郎叫张瑞岐,说起来张瑞岐这个小伙,那来头可就大了,张瑞岐出生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他恨透了旧 社会 ,后来参加到了红军,当时他年纪还小,一直跟着毛主席干革命。

当时日军多次将炮弹投在了毛主席住处附近,为了保证毛主席的安全,将毛主席搬到枣园附近居住,并且还给毛主席配备了新的警卫员,其中就有张瑞岐。

在主席身边,张瑞岐一直都很仔细,也很认真细心 ,很快就升任了警卫班班长,他手底下有16名警卫员,对于毛主席身边的安排,他一直都安排得非常到位。

这个人结婚,竟然能让毛主席随礼100万?

在毛主席身边的这么多年,不管是从生活,还是在安全方面,张瑞岐做得都非常到位,也一直都很是尽职尽责,毛主席也很是信任张瑞岐。

跟着毛主席的时间长了,张瑞岐也潜移默化当中,被主席给感染了,他的爱国情怀,还有思想觉悟也是越来越高了。

1947年初,蒋介石派胡宗南进攻延安,此时毛主席做出撤退延安的决定,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其中就包括张瑞岐,后来在毛主席的教导下,张瑞岐虽然不舍得,但是也明白了主席的良苦用心。

在撤退延安的时候,张瑞岐时刻保护在毛主席身边,生怕毛主席出现一丁点的问题,1948年初,党中央决定离开陕北,当时很多人都是陕北的战士,党中央的意思是如果有战士想要留下也可以,毕竟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出过远门。

张瑞岐一辈子没离开过陕北,并且在老家有一门亲事,毛主席亲自找到张瑞岐,说他可以回家结婚,不用跟着自己撤退到河北,但是张瑞岐不放心,他知道此事毛主席的安全非常重要,于是决定护送毛主席到河北。

后来张瑞岐一直跟着主席去到西柏坡,当时主席身边很多人都已经学习去了,张瑞岐此时都三十岁了,主席没让他去学习,想着他该回家成亲了,毕竟人家女孩一直等着他呢。

张瑞岐再次拒绝回乡,他说自己要把主席送到北平,才算是能放心,主席心想去北平也好,多见见世面,就这样张瑞岐一直跟在毛主席的身边。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决定迁入北平,此时北平城内有很多敌特分子,都在盯着毛主席呢,所以主席的安全是很重要的,张瑞岐又是寸步不离的守候在主席身边。

这个人结婚,竟然能让毛主席随礼100万?

直到最后毛主席顺利进入北平,入驻到双清别墅之后,张瑞岐才算是彻底放心了,毛主席虽然依然忙碌,但也在关心张瑞岐的婚事,此时张瑞岐也打算向毛主席告辞。

后来大家为张瑞岐举办了欢送宴,张瑞岐才算是离开了毛主席,此时他已经在主席身边工作十几年了,大家都很是不舍。

当时刚好贺龙同志来向毛主席汇报情况,毛主席就让张瑞岐乘坐贺龙同志的飞机,回到了陕北,看到张瑞岐回来,未婚妻也很是高兴。

此时的未婚妻也已经从原来的少女,早已变成了沧桑女人,毕竟都已经三十岁了,张瑞岐也很是感谢未婚妻,一直照顾陪伴着自己的家人。

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回到家之后就很快完婚了,张瑞岐没想到主席,还在惦记着自己的婚礼,并且还让自己成为曾经的战士,给自己送来了这么多的礼金。

也正是因为主席的这一举动,大家才知道了原来, 张瑞岐的身份不简单,主席送来的这100万(旧币),在那个年代可以兑换100元,可以买一百多斤大米。

本来张瑞岐打算回去继续工作,但是父母实在不放心,加上刚新婚,于是张瑞岐决定,就待在家乡建设家乡。

后来主席得知张瑞岐生活困难的时候,还曾派人送来300元钱,这在当时都是一笔巨款,即便自己再困难,也从来没向上级部门要求优待,一直都当自己是个农民。

在建设家乡的时候,张瑞岐也一直谨记毛主席的教诲,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将家乡500亩光秃秃的山岭,给建造成了林地,为当地的绿化做出巨大贡献。

并且在老了之后,张瑞岐无偿捐献了这块林地,这其中的带来的经济效益,他也完全分给了当地的村民。

后来一个作家知道了张瑞岐的事情,去看望了张瑞岐,后来他将这些事情整理资料后,寄到了兰州军区,后来大家才知道张瑞岐的故事,此后兰州军区就一直照顾着老人,直到张瑞岐去世,并且当地烈士陵园,还为张瑞岐树立了一块纪念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4059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2
下一篇2023-10-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