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中有哪些人物及典故?

沁园春·雪中有哪些人物及典故?,第1张

沁园春`雪 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毛泽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但专章一叹三唱,本篇却首推第一。不独如此,本篇还是毛泽东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引起唱和、争论最多最大的一首。最根本的是,这首词是毛泽东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也是毛泽东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集如此众多之第一于一身,这首词自然就举足轻重、众望所归了。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清沈德潜『说诗碎语』)。毛泽东此词,是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其胸襟气魄的雄伟浩阔,真可谓“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高唱而入,起笔不凡,总栝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诗人咏雪,眼光不仅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学来写祖国壮阔的山河,评述祖国悠久的历史,这就所见者大、所论者深。第一句,劈头统摄歌咏的地域对象,一笔囊括了半个中国。二、三句描写特征,点出题目。“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蒙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接下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递出,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你看:南北纵横,“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象正“舞”向云宵,“驰”向天际,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这七句,大处落墨,专写大河、长城,点染了中华民族千古文明的历史纵深感。“欲与天公试比高”,更给本无生气的景物,赋予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个性化的诗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客体风景与主体心境相交融,只有毛泽东才有此高招!诗人将眼前景象和联翩浮想交织起来,选取象征中华民族的长城和黄河纵横入画,从色彩(银、蜡)、形貌(蛇、象)、动作(舞、驰、比)等各个侧面描写山原,突出地刻画了祖国山河的伟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同时,通过这种传神的艺术描写,也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激情,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银蛇飞舞状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使人联想到自古以来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这种移情入景、力诱纸背的描写,也只有毛泽东才有此妙词! 眼前雪中的山川,是如此的生动、如此的壮阔,铺陈到此,已经淋漓尽致。然而诗人意犹未尽,又发挥丰富独特的想象,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在冰雪茫茫的浩大画卷上,想象雪霎天晴之时,红艳艳的阳光照耀在白雪覆盖的祖国山河,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更加绚丽多彩、娇媚动人。用“须”字转折,表达乐观期待的心情;“看”字承“望”,显示端详观赏的意态;“红装素裹”相映成趣,显得特别娇艳明媚,所以尾句说“分外妖娆”。这完全是诗人通过主观相象将自然景色人格化了的写法。以这样的奇想为上片作结,遂使所写的雪的场面,具有一种不饰雕作的妍新之美。诗人就是这样把祖国山河的壮美、精神摄出了。能够通过客观感受将自然的形态艺术地描绘出来,这即是古人所说的得“题中之精蕴”。 上片极写祖国江山之壮丽,故下片自然引出无数英雄竞相对她折腰。“江山如此多娇”极有吞吐之妙。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写的雪中“北国风光”而作一总束,一方面又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数英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接得不偿失劲挺,有异军突起之势。以下七句,举大端而论,与上片的博大空间相照应,写出浩瀚的时间,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皇帝加以评说。一个“惜”字,,着笔传神,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这几位人物杂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们功业赫赫,雄视一代,不愧是历史的巨子。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只图摄取,不思创新,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尾。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曰:“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须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此词结尾三句,正有这样的妙处。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情色彩。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全词咏雪的“题外之远致”就洋溢纸上了。 《行路难》 这首诗是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时所写。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羞”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端起酒杯,又把酒杯推开,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掷下;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与“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动刻画出诗人极度悲愤郁闷,而又竭力想从其中挣扎出来的自我形象。前四句如双峰并峙,发端突兀,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他。而他的孤傲秉性,必然不会为宫廷权贵所容,在权臣的谗毁排挤下,他被“赐金放还”,变相地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所以诗人又用“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的自信心。“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然而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徘徊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自己会乘上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又以“会有时”来肯定这一抱负会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是何等的豪迈、乐观!“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总观全诗,诗人以丰富雄奇的想像,高度夸张的手法,纵横开阖的气势,激情澎湃的语言,豪迈乐观的感情基调,充分显示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翻译: 古代那些帝王都过去了,要看叱诧风云的人物,还得看现在,看人民群众。

此词是结尾三句,正有这样的妙处。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情色彩。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全词咏雪的“题外之远致”就洋溢纸上了。

赏析 毛主席这首《沁园春·雪》从其诞生、发表直到现在一直被各界人士及广大人民众共推为他最好之诗,也被认为是他最大气魄之诗 。笔者对此共识也无可厚非,但借赏析之机对此诗作三方面的议论:一、此诗的背景情况;二、此诗在“重庆谈判”时所引起的轰动 ;三、此诗的艺术魅力。

诗人作这首诗的时间是1936年2月,当时中央红军已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而在1935年当红军长征快近尾声时,中国的政治形势已处在十分严峻的关头了。日本帝国主义继1931年至1932年侵占 东北三省后,并未止步,又于1935年向中国发动全面战争,日军从关外杀进了关内。

就在这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时刻,在中国政治格局将发生大变动的前夜,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冬天(12月17日至2 5日)在瓦窑堡召开了扩大会议,会上制定出了在全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瓦窑堡会议结束后,为了宣传党中央关于全民 抗日的政治主张,以实际行动推进全国抗战高潮,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于193 6年2月20日渡黄河东征,取道山西,奔赴河北抗日前线。东征前夕,毛泽东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指挥渡河准备工作时,眺望茫茫北方 的大雪,一口气写成这首气吞河山的壮丽诗篇。

但这首诗引起震动神州的局面是在1945年10月。一首诗能掀起如此大的轰动的确是古今罕见的蔚然奇观。

这一年10月,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从延安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就在谈判期间,毛主席见到他的老朋友柳亚子,分外高 兴,随后就手书《沁园春·雪》于一页印有“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的信笺上,相赠于柳亚子。

柳亚子读后,内心大为激荡,即唱和一首《沁园春》“次韵和毛主席咏雪之作,不能尽如原意也。”在柳词《沁园春》之后,他又 写了一首自跋在诗后,在此不妨抄录于下,让我们看一代名词人柳亚子是怎样欣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余识润之,在192 6年5月广州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二中全会会议席上,时润之方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也。及1945年重晤渝州,握手惘然,不胜陵 谷泡桑之感。余索润之写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到陕北看大雪《沁园春》一阕。展读之余,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 抗手,况余子乎?效颦技痒,辄复成此。”

后来,柳亚子忍痛割爱,又将《沁园春·雪》毛主席的墨迹转赠不断向他索取的著名画家尹瘦石,并又作跋文一篇,连同自己和作 ,一并送之。

在给尹瘦石的这篇跋文中,柳亚子继续写道:“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 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接着柳亚子又将毛主席此词及自己的和作抄送《新华日报》(中共中央当时设在重庆陪都的报社),报社负责人认为发表此诗应向 毛主席本人请示,而那时毛主席已签署了“双十协定”后返回延安,请示需费时日。后决定先刊发柳亚子的和词。柳词一出立即引起 普遍的关注,因人们已从他词的题序中知道了毛主席写有一首《沁园春》咏雪之诗。一时报人及文化人多方奔走,四处寻找,于是了 现了一些手抄本在私下流传。而抢先一步首发于报纸上的是吴祖光,他当时在重庆一家民营报纸《新民报晚刊》副刊《西方夜谭》当编 辑。他从三处(或好几处)抄得此诗的不完全稿,拼合完整,于11月14日在该报第二版副刊上刊出,并加有按语:“毛润之先生能 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据毛氏称则游戏之作,殊不足 为青年法,尤不足为外人道也。”

此诗一出,若平地一声春雷在重庆造成大震荡,一夜之间人民奔走相告,相互议论,成为持续了很长时间的重大新闻;从青年到老 者,从办公室到茶馆,评论赞叹之声不绝于耳。同时又若一石激起的千层波浪,一圈又一圈水波向外扩,一直扩到全中国960万平 方公里的大地上。

国民党一时慌了手脚,蒋介石亲自责令国民党中宣部召开紧急会议,布置围攻策略。昼夜之间,国民党反动派控制的各个报纸刊 登大量的与毛主席针锋相对的《沁园春》,而且还著文攻击毛泽东有“帝王思想”云云。

重庆文化界进步人士对国民党当局的恶劣行为也给予了反击。郭沫若率先在《新民报晚刊》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首和词《沁园春》, 接着又与聂绀弩和作一首发表于《客观》杂志上。王若飞舅父黄齐生老先生也作《沁园春》反击,一时间两派“沁园春”(革命派的 沁园春与反动派的沁园春)在重庆上空与大地搏斗飞舞,“沁园春”也成了成千上万市民的口头禅。就在这万众瞩目,激烈论战的当口 ,重庆有一个十分精明的开饭馆的老板当即决定以“沁园春”为店名,而且在店常内悬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以此招徕顾客,顿时 生意火爆,日进斗金不在话下。

那么对于敌人的指责,此诗有“帝王思想”,毛主席怎么对付的呢?后来,即1958年12月21日,毛主席正式为这首诗作 了批注并点明了主题:“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 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一首诗本身的艺术魅力。

犹如前面所引柳亚子所说,毛主席这首诗可谓千古绝唱,而且技艺、胸襟之高超也是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连东坡、稼轩均屈居 其下。

咏雪之作,自古以来,文人骚客无不多有咏叹,而且佳作迭出。但毛主席这首咏雪诗脱尽前人窠臼,词出新意,思想出新意,同时 也依循古格,非大手笔不能出之。的确是“横绝六合,扫空万古 ”,大气包举祖国万里江山及悠久中华历史。

上阕从写北方浑茫大雪开始。一起首就视野壮阔,千里、万里、冰封、雪飘,工仗整齐,上天入地,向八面展开,在此诗人内心之激 情已一举盖了“北国风光”。

然后又以方位地理写长城内外、黄河上下之大象,将一腔豪气再贯四行,笔力千钧包括了东、南 、西、北。

接着乘未竟的大豪气,稍稍一顿,进入细部描绘,山之旋舞如银蛇,雪原驰骋如白象,比喻神来,当以妙化入境,信手拈来,不费 半点力气。这山、这雪想与老天一决高下吗?诗人在此也借此景暗示了自己欲与天地搏斗的壮烈情怀。

情再随景起,情引领风景,诗人在幻美,等待阳光朗照,晴天丽日之时,那洁白的雪原上艳阳天普照河山大地,万紫千红犹如一群 群红装素裹的少女,绚丽妩媚,光采射人,在此作为上阕收尾,意气是风发的,从茫茫大雪中脱颖而出,江山出现了红色的新姿,太 阳也必将升起。精中之精蕴渐出,预示了一个崭新的中华将诞生于祖国大地。

上阕写景,景之美自然引出下阕写史,因历史上万千英雄豪杰争相为娇艳的江山,如美人般的江山(用了间接拟人修辞法)倾倒, 歌唱。自然过片一完,以一个“惜”为统领,连下七句臧否历史人物,共举五个著名中国皇帝作总体评价,以“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 一个反动侧面。”(作者语)千秋功罪一笔带过,势如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

然后“俱往矣”三字再作转折,大发浩叹,犹如孔丘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浩叹,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灵魂中的大浩叹。 紧接着笔锋陡转又见欣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对当代中国新面貌的大歌颂,是对以中国所领导的中国人民即将获 得解放的大歌倾,是对在人类的东方,黑暗中的旧中国之上即将出现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大歌颂。诚如诗人自己所言:“末三句,是指 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专政的新中国就要诞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他与我们电力员工一起在冰雪凝冻、零下几度的天气中并肩作战,参加了玉屏县亚鱼乡供电线路及变电设备的抢修,直到整个抢修任务圆满完成。”

  新学期开学后,华南理工大学收到了一封来自贵州省铜仁供电局的感谢信,信中说:“在参加我局抢险救灾保电过程中,马霄同学充分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奉献精神,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贵校培养的新时代大学生的风采”。

  在信中被表扬的04级电气(3)班学生马霄,并没有把在寒假中参与抢险的事情告诉老师和同学。

  事情在校园里传开后,马霄不好意思起来。他说,其实只是帮忙做了一些体力活儿,没有去接导线,自己还不够资格呢。“参与此次抢险的收获很大,学会了思考人生,懂得了要如何做职业规划。”

  马霄家在贵州省铜仁市,是今年1月中旬以来遭受冰雪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1月25日,铜仁地区全线停电,道路积了1尺多厚的冰雪,中小学校滞留了大量无法回家的学生。为了给学生烤火取暖,一些学校把桌椅劈开当柴烧。马霄的家住在学校里,看着那些燃起的火堆,心里很不是滋味。

  由于主攻电气专业,马霄特别关心电力方面的灾情。了解到当地电网在恶劣天气下几乎解裂,抢修人手极度紧缺,加上道路多处冰封,省外援兵难以及时赶到,他心急如焚,径直来到当地供电局:“请让我跟你们一起上前线!”

  这一举动让供电局的人吓了一跳:“你还只是一名学生,抢险救灾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马霄相信自己经过3年多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他说,“多一个人多一份力,我有能力做好。”由于马霄此前在铜仁供电局实习过,他拨通了供电局局长的手机,希望能开个“后门”。马霄还极力说服了持反对意见的师长、妈妈,走进了电力维修工人的队列。

  运载抢修队伍的汽车花了4个小时才走完平时只需半小时的路程,到达已停电6天的万山特区。一下车,现场热火朝天的抢险氛围立即感染了马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马霄说,以前只把这句话当口号,但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就是一种真实。

  马霄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雪,缺乏雪地行走经验的他,只穿了一双平底球鞋,一步一滑,摔了不知多少跟斗。“既然来了,就要干下去!”他干脆把手套脱下来套到鞋子上,全力以赴投入到抬设备、运物资的工作中。

  覆冰已把支撑电线的铁架压断。由于地势多山,绝大部分设备必须靠人力抬运。而清理横七竖八挂在塔架周围的断裂电线,成为一个重要工作。这些电线原本仅有两厘米粗,但覆冰让它们粗了数倍。马霄与电力员工们一起,赤手搬抬这些电线。

  有一次,沉重的架塔忽然向一边倾倒,另一边的电线瞬间高高翘起,有个工人已被电线带起,双脚腾空,非常危险。马霄与同事们焦急万分,拼尽全力拉回电线,终于化解了险情。

  有时候到下午四五点,才能吃上中午饭,大家就着树上的冰,吃着冷冷的盒饭,然后打着射灯干到深夜,第二天7点又准时集中。马霄回忆,每天都是这样过的,但没有一个人喊累叫苦。

  “这些事情,坐在火炉边看的人也许会觉得很辛苦,但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知道到底有多辛苦。”马霄告诉记者说,在抢修前线一周,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抢险职工、青年党员突击队员们的忘我拼搏。

  抢修工作告一段落后,马霄回到了家里,虽然疲劳,却依然闲不下来。他注意到由于当地多山,道路大面积结冰,给人们出行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他开始给每一个中学同学打电话,召集大家一同外出铲雪开路。

  10个同学被他感动了。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带上铲子、工业盐,到结冰严重的马路上去奋力铲除冰雪,直至夜幕降临。一连数天,直至冰雪消融。一群默不作声铲雪的年轻人,并没有引起路人的注意,只有一位路过的老奶奶拉住他们的手说了一句“谢谢”,让他们高兴了一番。

  一天的工作结束后,他们还爱躲在一旁悄悄观察一阵子。看到大家走着自己铲开的路,马霄和同学觉得好高兴。

  读大学3年半,马霄一直担任班上的生活委员。他认为这对于培养自己的责任感有很大帮助。“作为一名大学生,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非常重要。”马霄的老师告诉记者,马霄是一个懂得关心他人的学生,喜欢默默地做好事,哪怕不被理解、不被注意也不介意。

  经过这个寒假,马霄觉得自己比以前更成熟了。他将来的计划是号召更多的同学,主动慰问和帮助有困难的人。他说:“大学生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可以为带动社会良好风气发挥很大作用。”

  如今,马霄已开始行动了:动员全家人一起去养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拉上全宿舍同学去聋哑学校陪孩子们做游戏。他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感染身边每一个认识的人,用平凡生活中的一个个小闪光点告诉人们:“从责任到行动,只差一步。”

雪中悍刀行原著中主角徐凤年的最后结局是假死脱身,带着妻子和红颜们归隐,去完成自己过去仗剑江湖的梦。

《雪中悍刀行》讲述了胸藏锦绣的北凉王世子徐凤年一生的故事,徐凤年在其父徐骁的殷殷期盼下,终成大器。

千里历练,三进三出,徐凤年劣马黄酒行走在未知的江湖,虽道路漫长且阻,无情杀机常伴左右,可他依然坚忍走完全程修成天人大长生境界。

在行走江湖的过程中,徐凤年一路游历江湖为母仇而奋斗,除不断提高自身的武术修为,还收拢众多江湖人士,最终成为北凉王。

后来北莽入侵、中原起烽烟,行走江湖归来的徐凤年带领北凉铁骑抗击北莽,在朝廷算计下,北凉三十万铁骑死伤大半依旧惨胜,三十万墓碑历历在目,隐姓埋名携红颜知己游戏江湖。

电视剧介绍:

《雪中悍刀行》是由宋晓飞执导,张若昀、李庚希、胡军领衔主演,高伟光特别出演,张天爱特邀主演,刘端端、邱心志、田小洁、王天辰、李纯、丁笑滢、董颜、廖慧佳、孙雅丽、孟子义等联合主演的武侠励志剧。

该剧改编自作家烽火戏诸侯笔下同名小说,讲述一位世家子弟徐凤年历经磨难最终成长为北椋王的故事。

该剧于2021年12月15日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首播,并在腾讯视频同步播出。

-《雪中悍刀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226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